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千古名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欢迎参考阅读!  归园田居教案1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生:齐读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师:"樊笼"照应前文"尘网","返自然"说明诗人又过上了顺应自己本性的生活。  归园田居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幻灯7)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幻灯17)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教案3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电闪雷鸣的成语接龙大全电闪雷鸣,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下面品学网网小编教你如何用电闪雷鸣做成语接龙,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电闪雷鸣的成语接龙电闪雷鸣rarr鸣锣喝道rarr道关于讽刺对子大全对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讽刺对子大全,供大家阅读!关于讽刺对子大全一对硬茧子拍张正面片诊为癌变非治不可成语风吹雨打的对对子成语风吹雨打的意思是指比喻某种力量的打击或锻炼考验。你们知道风吹雨打的对对子吗?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成语风吹雨打的对对子,供大家阅读!成语风吹雨打的解释成语解释风雨侵袭。原关于描写信任的段落人与人之间信任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信任的段落,供大家阅读!关于描写信任的段落1。要我如何去写那么多的爱呢?我多么渴望,在与你重逢的那一天,与你描写花花草草的好句好段当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百花从睡梦中苏醒过来。关于描写花草的好句有不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花草的好句好段摘抄,希望大家会喜欢,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描写花草的好句子1木棉花朱自清背影的好句好段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品学网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背影的好句以及它的好段,希望大家喜欢。背影的好第4讲ampnbsp正确使用词语2(第二节正确使用虚词)重点知识梳理一虚词1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的词。语法特点能作状语,一般不能作定语大多数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副词有关联作用,成对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学案设计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奇珍异宝等词语,用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词素分析法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18小稻秧脱险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学习用纷纷激烈造句。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本剧。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杂草对庄稼的危害和除草剂能保护庄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共写课题1写升国旗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认读本课生字词语。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春暖花开成语接龙春暖花开原义是说春景美丽,现在常用来比喻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的大好形势。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个词的成语接龙,希望大家喜欢。春暖花开成语接龙春暖花开rarr开心见诚rarr诚心正意r
中班主题活动神奇的翅膀教案主题结构这个主题共有八个活动包括美丽的孔雀丑小鸭小孔雀穿花衣小苹果树请医生小鸽子小鸟和牵牛花大飞机小飞机如果我能飞。主题内容当幼儿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时候,常常喜欢用眼睛捕捉小班小金鱼语言教案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儿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理解词孤孤单单。2通过儿歌,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准备1三只金鱼缸(分别放一二许多金鱼)2小班画金鱼美术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等2运用方向的变化,表现不同形态的金鱼,并能运用接色的方法进行涂色。环境创设1金鱼图片若干2名家作品若干,幼儿作品若干3幼儿绘画材料等红黄宝宝排排站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黄色,巩固认识红色。2让幼儿学会把红黄色进行分类。3在玩中体验同种颜色排在一起的乐趣。教学准备1装有红黄颜料的瓶子若干,瓶里的颜料水不能太满便于幼儿摇动。2红黄色玩具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五官设计思路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五官的作用。小班的孩子对五官已经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有关五官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特选择这一活动主题。在活动实施前,我们的小班好玩的彩绸健康教案设计活动目标1在彩色绸上尝试不同的玩法,发展走跑爬跳等基本动作。2依据不同的信号调整身体运动的方式,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红黄蓝大绸布若干竹梯平衡木录音机音乐磁带。活动过程(一)有关安全教育教案导语时间像一个小怪物一样,你盼着它过的慢些的时候,它却匆匆如流水,时光已远。新学期如约而至,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有关安全教育教案,欢迎大家参考。教学目的1。知道有关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规则草船借箭的优秀教案设计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2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生物共栖现象,弄清共栖的原因,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共栖。你们想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l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大自然中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4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设计甲。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