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5)导学案

  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五段"教学导学案
  年级六年级
  备课教师教学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四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问题呈现情境导入
  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课件出示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1)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米,多少周能完成?
  教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图片引入: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王庄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现在有两个工程队准备应聘参加这条公路的建设。(课件出示)他们单独修完这条公路所用的时间是甲队10周完成,乙队要15周完成。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工程队,你怎样选择?还可以怎么选择?
  学生可能会回答甲队,也可能选择乙队,或合修。(对学生的选择作追问,为什么选择甲)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王庒村选择了两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1、学生看课件
  (1)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米,多少周能完成
  2、学生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目标展示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学生读目标引导自学学生自学教材119页的相关内容,分析题意,理解其中算式表示的意义。不能理解的地方作好笔记。学生看书探究交流
  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教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学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教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00米,150米,60米,30米,1等。
  教师:现在,你们假设了这么多数据。那好,就选择一个公路的全长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a、假设全长300米,300 (300 15+300 10) 6(周)。
  b、假设全长150米,150 (150 15+150 10) 6(周)。
  c、假设全长60米,60 (60 15+60 10) 6(周)。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 (1/15+1/10) 6(周)。
  教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
  教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提问:
  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 ?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假设的多少?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你有些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因此,结果都是6周。
  运用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公路全长与两个队单独修的时间的比是不变的。
  如果说因为他们每个队的工效在变化,就追问:工效在变化,但他们所修的公路全长也在变化。
  两个队每天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变?(用前面的数据验证这一说法)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4.即时练习。
  像合修一段路的问题,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
  出示:一件工作任务,甲要4小时完成,乙要6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这件工作?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揭示课题。
  像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1、 学生看例题:分析题意学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2、辨析各种解法。
  3、(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a、假设全长300米,300 (300 15+300 10) 6(周)。
  b、假设全长150米,150 (150 15+150 10) 6(周)。
  c、假设全长60米,60 (60 15+60 10) 6(周)。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 (1/15+1/10) 6(周)。精讲释疑
  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课堂活动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展示学生用具体数量和用分数方法解决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
  根据交流,强调:相遇问题也可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解决。
  2.拓展练习。
  一批布,可单独做上衣20件,单独做裤子可做30件。如果将上衣和裤子配套做,可做多少套?
  (1)(20+30) 2 (2)300 (300 20+300 30)
  (3)1 (120+130) (4)300 (120+130)。
  学生选择后,说说选择的理由及思路,重点指导分析第(4)题的错误原因。
  老师小结:数学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就象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
  3.补充练习。
  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例题,发现有许多合作的方案。(老师出示各种合作方案,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展示,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检测练习练习二十四:5-8题尚美评价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延伸:今天,我们在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假设的公路全长,很好的解决了工程问题。如果我们假设甲队或乙队的工作效率,得出的时间会不会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果一样呢?同学们下来可以试一试。
  教学板书
  设计
  a、假设全长300米,300 (300 15+300 10) 6(周)。
  b、假设全长150米,150 (150 15+150 10) 6(周)。
  c、假设全长60米,60 (60 15+60 10) 6(周)。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 (1/15+1/10) 6(周)。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灵活运用数学眼光去刨析:打几折,买几送几,满几元才打几折的现实意义,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精选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三年级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教学反思讲课前我认真地翻看了我目前没有讲的几篇课文,除了被名师大家们上熟了的西门豹,还有两首古诗,然后就是两篇作文和两个口语交际。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讲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一直是我留意的课题小学三年级政治说课稿世界真奇妙世界真奇妙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世界各国风情的基础上,体会世界的奇妙。本课的教材只有几张各国代表性灯塔教学反思的范文灯塔这篇通话讲的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日夜为航海的船只盗航,得到船只和海鸥的欢迎,却也遭到狂风暴雨和闪电雷鸣,可它毫无畏惧,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天黎明,他告诉海鸥它之所以不惧世界上最响的声音优秀教学反思在北师大版小语第五册第二单元语文天地中的补充阅读世界上最响的声音的教学让我获益匪浅安排这篇阅读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噪音的危害,并自觉消除噪音。课文的童话型语言生动,寓有童真童趣。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她认识世界的全过程,从中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视水母要如何造句注音shuimu意思腔肠动物,身体形状象伞,口在伞盖下面的中央,口周围有四条口腕与胃腔相通,伞盖周围有许多触手,触手上有丝状的刺,是进攻敌人和自卫的武器,也用来捕食物。种类很多,如只要什么就造句只要什么就什么造句应该怎么样造呢?你是怎么样造的?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哦!只要什么就造句11。只要是你喜欢的,我都喜欢!2。只要你把球给我拿回来,你要什么,我都答应你。3。只要能赚钱,词语机敏造句机敏拼音注音jimin机敏解释意思机警灵敏。机敏造句机敏造句1在这里工作的人个个极具专业素养自信机敏。2她父亲,一个机敏英俊,戴着钻石胸针的哥么儿,对此完全不能忍受。3如果时机合适新鲜的三种意思造句新鲜是一个除夕频率非常高的汉语词汇,你知道它的意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鲜的三种意思造句,快来看看要怎么写吧。新鲜的三种意思造句1没有枯萎这个苹果很新鲜,大家快来吃吧!这草莓新鲜得新鲜的不同意思的造句竟然有这样的新鲜事情,简直太让人吃惊了。(备注这里的新鲜可以理解成意外,想不到的意思)今天在市场上买的菜非常新鲜,你放心的吃就好了(备注这里的新鲜指的。是物体非常鲜美,非常的好)水
初一上册生物教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教案知识梳理一光合作用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遮光(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去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遮光中班端午节教案活动目标1知道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2增强幼儿撕贴和叠小船的技能。活动准备阅读区投放与端午有关的图片书籍。手工区投放各色彩纸小船模型画纸手工纸。数学区投放画好的船活动过程一活动身上的数字教案活动目标1通过说说数数继续理解数的实际意义2激发对自我的认同及喜爱之情。活动准备记录卡录像我(外部内部)我的数字档案卡人手一张。活动过程一理解数的实际意义1这几天你们找过体内和体外祖国的标志幼儿园教案活动内容祖国的标志重点领域社会相关领域语言活动目标1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是国家的标志。2为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感到高兴,萌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代表高中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名师导航重点与剖析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独坐敬亭山教案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一只塑料袋小班环保活动教案活动设计环境保护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教育已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幼儿教育要尽早让这些21世纪的小主人从小接受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而且,这些启蒙教安全自护我能行教案教学内容学习一些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漂亮的毛衣活动目标1尝试用连续纹样和独立纹样装饰毛衣。2迁移已经有经验,了解装饰毛衣的方法。3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设计毛衣的经验。活动重点尝试用连续纹样和独立纹样装饰毛衣。活动难点迁移已经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