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賦官限之韻,不得失押,其餘韻不得重押,六韻八韻排律詩,不得有重字。 詩賦策經解中應抬頭者,恭遇天祖字抬三格,皇帝字抬二格,闕廷、宮殿字抬一格。 詩賦瑣碎之文,而忽子論深美之言。 三卷,詩賦誄表等雜文凡三百首,傳于世。 詩賦不可以作論說,書記不可以作祝盟,此必資於故實,而不可變者也。 詩賦環球知繡虎,釵鈿橫海照驚鴻。 詩賦共十卷,多感憤之語。 丁丑,上覆試詩賦,又拔進士葉齊以下三十一人、諸科八十九人,並賜及第。 詩賦旣擅乎長,音律亦窮其妙抱經濟之奇才,値文明之盛世。 詩賦之與經義,要之,其實皆曰取人以言而已。 詩賦進士亦自兼經,非廢經義也。 詩賦勝於支山,而畫高出沈石田、文衡山之上,與祝之字並雄,可以上掩前古。 詩賦不經,可以無辨,是猶滑稽俳優之戲,門巷謳唱之辭而已。 然臣竊見學者自復詩賦以來,於今五六年,頗有未能工者。 然後先策論,後詩賦,責治道之大體,捨聲病之小疵。 而全無引據,過傷淺局,詩賦所須,卒難為用。 丁丑,上覆試詩賦,又拔進士葉齊以下三十一人、諸科八十九人,並賜及第。 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 臣準禮部牒,奉旨令兩制、兩省同共看詳修立到考校詩賦並格式聞奏。 其一定繩尺,比諸詩賦、論策,更宜細意燙貼,故至今遵守而不變也。 以所著典論及詩賦餉孫權。 而詩賦又空言之尤者,其無益於設教取士,章章明矣。 乙未,詔大宗正司,宗室有能習詩賦文詞者以名聞。 丁丑,上覆試詩賦,又拔進士葉齊以下三十一人、諸科八十九人,並賜及第。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成帝時,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 (完)
单字: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