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賦調加廣,歲仍饑饉,侯措畫有方,勞徠不倦,民甚德之。 丁口繫於戶,計丁以輸賦。 賦言歸兮,余之忘世,徒爲兮紛擾。 賦者,布也,匠事布文,以寫情也。 賦詩報君愧衰憊,努力忠孝承門風。 賦之言舖,直舖陳今之政教善惡。 賦絕命詞,投城東渡東橋下死。 賦家固多寓言,亦何必悠謬其詞,移之千里哉! 賦云鋪陳今之政教善惡,其言通正變,兼美刺也。 賦稅之取於民,所以為辦民事之資也。 賦我以識者,本為識性者也,豈期眩於外哉! 賦稅者,所以濟正供之不足也。 賦在唐州,縱無此功,亦合為提點刑獄。 賦命淺薄,不敢當,願先生察之。 賦重則人貧,賦輕則人足。 一日,郡中數衣冠士遊虎跑泉,飲間賦詩,以“泉”字爲韻。 賦與詩有一最清楚之界限,即不歌而誦謂之賦,古詩則未有不能被之管弦者也。 賦斂而毫毛不挫,民悅故無損也,而況有大道者乎? 賦尚矣,而興之感人為尤易。 賦形雖具於人間,孕質允原於天上。 賦亦文章,雖號巧麗茍適,其理則與傳注何異。 賦招歸詩十章,遽乞歸。 賦草多鸚鵡,衣囊少鷫鸘。 賦稅將重征,不及卹流亡。 賦成猶夢横江鶴,書罷應籠汎渚鵞。 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故實。 賦者,錯雜萬物,謂之賦也。 賦六百餘人之粥,陸續一郡全蘇。 賦分各有定,天胡為厚薄? 丁酉科場之變,凡南北中式者,悉御試瀛臺,題即為瀛臺賦。 賦定之後,遇水旱偏災,可任意影射。 賦則徵收,不復另徵耗羨。 賦意若草木之叢雜濫惡,未剪除也。 賦沁園春以咏美人指甲與足曰。 賦雪詞工,留雲歌斷,偏惹文簫怨。 賦帥王則於是與其徒張巒、卜吉等,突圍走出。 賦絕命詩六章,闔戶自經死。 丁銀,印串炳據,一業五賦,業瘠賦重,賠墊難堪。 賦者謾接迹,此作竟誰繼? 賦薄斂,以惠細民,用銷災異。 賦性嚴凝,不隨人唯阿。 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 丁丑,上覆試詩賦,又拔進士葉齊以下三十一人、諸科八十九人,並賜及第。 賦在描寫外物的時候,不是平板地進行描寫。 丁巳,詔東川民田先為江水所汎者,除其賦。 一賦遂初,便可浣京華塵土矣。 賦則直陳其事,比則取物為比,興則托物興詞。 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 丁丑分省,日長多暇,因數土產可紀者尚多,又賦九題,并舊作為上京十詠云。 賦就新詩别,扁舟且莫催。 賦斂無藝,則版圖衰減。 賦性閑淡,有敏識卓見。 賦得偃武修文,得閒字,猜字一。 賦以英靈,界之妙用,渾若樸而曠若谷,事善能而動善時,所以立政教於庶民,發中和於萬國。 賦重則田萊多荒,民不足於食。 賦絕命詞,自沉於深塘。 賦得迂踈性,合令踪跡賖。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賦役傳芻備誦之,以待難也。 賦艷詞人於風清月白之宵,偕勝友訪艷仙于梧桐庭院。 賦斂無節,官上奢縱,則人貧。 賦者,敷陳之稱,古詩之流也。 賦詩問靈魂,大言天縱子。 賦詩雖意有所主,為首引之,勢並上章而賦之也。 賦艶詞人則别垂青眼,獨賞艶仙。 賦租課入,國政之大者,苟或不振,何以上佐國用。 賦罷氣凌霄漢,文成口吐珠璣。 賦命有厚薄,長嘆欲如何? 賦鵬二字為壯年謫官不永者言也。 賦物之形,而圓方曲直,不暗其妙,故若拙。 賦詩贈行,余亦依韻和謝。 賦質幽閒,有齊眉舉案風。 薄賦斂,無費民,且令君知之。 賦命窮薄,稍得錢帛,即遇盜,或卧病,費竭然後已,是故衣食不能給。 賦客餘枚叟,文才後賈生。 賦詩示施乾,此志或可企。 丁亥,徙北漢降民於邢、洺州,計口賦以粟。 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賦八韻記異,亦記老夫傾倒於蘇至矣。 賦入而人不告病,令旌其能,以鼓吹、餼牽、絳帛、金簇花,再至門犒之。 賦生之初,同乎太虛,凝為我形,如水有冰。 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内,不可得而傳。 賦從田起,役從丁辦,此從來不易之定法也。 賦稅者,軍國之需,而蠲復之典亦寓焉。 賦者,言事類之所附也。 賦起於情事雜沓,詩不能馭,故為賦以鋪陳之。 賦成齷齪翻自鄙,篆刻彫蟲安足貴,旋操洪筆落宏詞,將應大中天子制。 賦以足兵,稅以足食,國用既足,民亦安寧。 賦之言頌者,頌亦賦之通稱也。 賦役所出,多在中等,如此,安得民閒不以今法為害,而熙寧為利乎? 賦義兩科,屢占上遊,雖以四舉終場同進士出身,歉如也。 賦則,雖不分正、耗而賦額有嬴,自可作正造銷,另請奏咨辦理。 賦者,鋪陳今之政教善惡,其言通正變,兼美刺也。 賦役之重,公則斯平,獄訟之煩,明則斯清。 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故實。 賦詩,如一瓣香之敬,不盡年之悲,篤信守義,罕見其儔。 賦畢進覽,天顏有喜,給以御箭,俾次日至行宮。 賦色沉穠清艷而寫葉純以墨染亦舊法也。 賦有凌雲之韻,辯有雕龍之聲。 賦別於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賦性雅宜辭豔冶,託根原合寄蓬瀛。 賦芋音序,與杼同,橡子也。 賦性明敏,業進士,年甫弱冠,府薦入京師,就住太學。 賦姓孝順,鄰里咸稱之。 賦予吸血鬼血緣的血族。 賦詩敘鄙懷,險韻難推敲。 賦詩以示諸生,遠近傳誦,尋陞臺灣知府,有政聲。 賦以序為首,以亂為終。 賦二絶句寄之,谓之解嘲也可,谓之答賓戲也可。 賦,剔姦蠹,豪民為之斂跡。 賦詩已用槊為几,燒燭還看劍引杯。 賦丈均,賦治軍壘,尺丈均平。 賦物之形,而圓方曲直不睹其妙,故若拙。 彼此賦役重,名色並雜繁。 况賦形有迷悟之分,而委判有升沉之異。 况賦形有迷悟之分,而委判有升沉之異。 微臣賦質粗疏,深懼貽羞隕越,惟有顅求宸訓,敬謹遵循。 微,賦則由縣編造圖冊外,合行掣給丈單,永遠管業,嗣後倘有典賣,應將丈單隨契流交,推收過割,須單。 凡四海九州之賦入,又足以供吾之用,不為不足。 凡賦入,州縣有籍,歲一置,謂之空行簿,以待歲中催科。 凡天之所賦,人之所受,皆屬本命星官之所主掌,無有差忒。 凡有府使賦外之需,直榜邑門。 凡有形賦受於天地之間,皆有磨滅。 凡賦稅,輕近重遠,今乃知其立法之善也。 凡祖宗均田賦役之政,著在令甲者,悉非其舊矣。 凡形賦於範圍,均氣凝於陶冶。 凡省、宣慰司,若路、府之賦調出入,乃檢覈公牘有無奸欺。 凡定地賦,必先定其應科賦之地。 凡征賦所入,得以贍兵養士,由是兵精士勇,將得其人,而無邊陲之虞。 凡加賦歛妄興徭役織女農夫晝夜苦楚集草為舍容膝庇足。 德者,人之所察賦,性中之所有,發之為四端,蘊之為五常,所謂明德使德。 初定制丁田賦役,如理亂絲,為之條分縷析,寧簡無苛。 初,至治三年行津助賦役法,所謂津助者,田畝什抽一以助役。 初,賦為定州監當,嘗以二月十九日,同州官令軍士作砌臺之戲,既坐罪十餘年,始求雪於刑部,瑜等因為奏辨之。 到如今那怕得賦關山程途勞頓。 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文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前日主上要做高唐神女二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