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传统饮食健康思考阅读
创业阅读
新闻投稿
阅读说说
笑话童话
思考爱好
社交魅力
健康生活
男女两性
饮食安好
周易运势
传统初中
八卦奇闻
时事新闻
企业仲裁

陶东风:我解“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8月16日 亡命徒投稿 造句
  江苏卫视征婚节目《非诚勿扰》第3期(2010年1月17日)据说有这样的情节:当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哭。”此后,“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就成为一句口头禅,在全国不胫而走,火遍大江南北,也被当成当代女青年的择偶标准语。
  我没有看过这集节目,不知道其确切上下文。但是浏览网上关于这句话的评论,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流行语,是因为它被认为典型地反映了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理解。比如:如果一个男人很有钱,可以让你在物质上坐享其成、过现成的奢侈生活,但是你不爱他,他也不爱你;另一个男人很爱你,你也很爱他,但他却没有钱。你选择哪个?答案当然是“坐在宝马车里哭”。
  但我觉得这句话实际上也可以超越婚恋择偶标准而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典型表达,其内含的信息是相当丰富的。下面是我对这句话的解读:
  第一层意思:一个在宝马车里哭的人,一定不是因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地方住,也不会因为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因为宝马是高档名车,甚至已成为有钱人的标志、奢侈品的象征。她哭的原因一定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是有关她的做人尊严的,比如用着男人的宝马车,只好对其寻花问柳、花天酒地听之任之,甚至做二奶这样的屈辱也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
  同样,在自行车上笑的人一定是因为精神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物质的原因而笑(除非他是为了健身骑车,但是在目前流行的这句话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自行车想当年还是“三大件”之一,是有钱人至少是家境殷实之人的身份标志,但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下层人的象征。“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显然表明今天的中国人更看重物质享受,而不是精神快乐,也不是人格尊严。
  第二层意思:既然这个女人有了宝马还哭,大约表明她并没有丧失对尊严、对精神等的需要,还没有彻底沦为动物,还不至于因为有了宝马就可以笑对任何屈辱,并一直笑将下去。否则也不至于哭。只是这些精神的东西与物质享受相比不那么重要罢了。如果这样的分析是成立的,那么,这个女人就没有丧失理智能力和分析能力,她的选择并不是被动的、强迫的、被蒙蔽的,而是自愿自觉、明明白白的。也就是说,她知道这两种选择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知道物质享受的代价是丧失尊严,但如果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就宁愿选择不要尊严而要享受。这种自觉的择错行为实际上是今天中国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不是没有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而是没有坚持“是”(真理)和“好”(价值)的勇气。
  第三层意思:坐在宝马车里还要哭,必定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这个宝马不是她自己的,不是自己奋斗的果实,而是别人恩赐的(没准所有权也是人家的)。也就是说,她向往的奢侈生活不是自足的,而是依赖别人的,她是一个寄生虫。否则,如果对方做了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情,即可与之分道扬镳,为什么还要无奈地哭泣呢?进一步说,和自己爱的人骑着自行车去创业,把自行车变宝马车,不是更好吗?写下上面这句话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和80后、90后的隔阂:他们要的是奢侈生活这个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怎么来的、代价是什么,而不是创业的过程。在他们看来,创业的过程是没有乐趣的,也没有成就感,她们要省略这个过程直接进入奢侈享受的结果:大概前脚走出校门后脚踏进宝马这才是今天时尚女孩的生活目标。以创业的过程为乐这个我们这代人奉行的人生准则和幸福观,大概已经过时了。这就使得我想起现在的所谓“穿越小说”:地位低下的丑小鸭、灰姑娘直接穿越到大清王朝成为公主、格格。这种白日梦大约是今天很多女孩的欲望投射:省略了奋斗过程直接进入幸福生活,否则超越小说想必也不会如此流行。
  第四层意思:为什么一个人会面临要么“坐在宝马车里哭”,要么“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样两种僵硬、机械的选择呢?难道坐在宝马车里不能笑吗?难道坐宝马就必定要以丧失尊重为代价吗?难道坐自行车就不能创业和成功(最终坐上宝马)么?我不否认既坐宝马又开心大笑,是大家都希望的选择,但是之所以流行“宁愿”“宁愿”这样的两难选择语式,大概是社会现实教育了大家:坐宝马的那些人即使不是全部也有很多是没有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可言的,是不懂得尊重自己的太太的,在道德上是不够自律的,而一个骑自行车的想要换成开宝马的,即使不是白日做梦,也比登天还难谁等得及啊?!
  我不知道短短的一句“宁愿”被我解读出这么多意思是不是属于过度阐释?
评论 转载

造句:陶东风我解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
造句:陶东风我解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余三定:“君子常怀千年忧”柳忠秧在今年初题赠给我的《赠南湖楼主余三定兄》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君子常怀千年忧,名士最重一世情。”我觉得,“君子常怀千年忧”能很好地概括柳忠秧《楚歌》的内在神韵和艺术追求,……余三定:日记里的初中生活我从1969年上学期至1970年下学期在岳阳县月田区中学读初中(那时的初中是2年制,且是春季入学),我从初中二年一期开学第一天(1970年3月6日)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陶东风:阿伦特: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我在《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1〕一书的“导论”中曾经指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自有自己的误区和洞见,它们之间如何形成良性的对话和互补关系已经成为当今学术思想界关注的核心问题。……陶东风:我解“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江苏卫视征婚节目《非诚勿扰》第3期(2010年1月17日)据说有这样的情节:当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更喜……陶东风:直面真相和真诚道歉才能带来宽恕与和解2010年11月初,《南方周末》曾报道当年北京外国语的红卫兵大学学生、现已经60多岁的申小珂等人,向当年的北外党委书记、现已87岁的程璧等老教师、老领导致信道歉事件。同时还有当……余三定:《许诺纪念文集》的意义与影响1、余会春:请问您为何要编辑出版《许诺纪念文集》?余三定: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许诺既是一位真诚的共产党人,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1935年毕业于湖南第……余三定:台湾学术界、教育界见闻与感受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台湾学术界、教育界见闻与感受”,也就是谈在台湾所见所闻和所感。谈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台湾之行的概况我这次台湾之行,是应台湾孙文(孙中山)学会理事长……余三定:从学者自述类图书看学术大师的风采与神情陈平原在《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其第九章(最后一章)标题为“现代中国学者的自我陈述”,专论中国现代学者的自述。陈平原在该……余三定: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失落的悲剧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摘要: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对主人公池大为形象的成功塑造,不仅真切地写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知识分子人格和价值观的摧毁,而且非常生动地写出了知识分子在逐渐放弃操守时复杂而痛苦……余三定:文化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作者云杉,《红旗文稿》连载,以下简称云文)在论述文化地位认识上的高度自觉时,非常全面、辩证而深刻,云文依次论述……崔卫平:自由人生活在政治之内还是之外?我们从哈维尔(VclavHavel)那里熟悉了一个表述:把人降到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哈维尔用此来表述他称之为后极权主义社会的某个本质你可以按你的意愿装修自己的房子,于其中摆放……余三定:我与《湖南日报》三代报人的文字缘我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近天我特为查阅了我初中时写的日记,发现我日记中最早关于《湖南日报》的记载,是1970年10月27日写的日记(那时我正读初中二年级),那……
江涌:迷局与破解:当前检察权研究中的误区剖析王利明: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王超:法院功能的异化与刑事上诉制度陈瑞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卢少锋:民主与共识:陪审制度的理论基础刍议李昕:论受教育权在行政诉讼中确认与保障尤陈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林莉红:论行政诉讼中的协调兼评诉讼调解何俊志王伊景:从人大“个案监督”到“代表参与诉讼调解”张旭勇:论行政诉讼和解的正当性困境及其化解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应当处理好五大关系秋风:“亲亲相隐”原来很先进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八百三十三)政治人类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探析马竞捡到宝了!德保罗决赛发挥亮眼4000万买他真不贵李景桂(由词目及其释义等构成的中文知识性百科条目)经营靠谱朋友圈女孩儿年赚万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遮黑眼圈和脸上的瑕疵很难吗,随便点几下就能遮住好吗!!以五一为话题的作文两点短鲷好养吗,怎么养MC我的世界如何诞生的?热闻聚热点网 李嗣涔为什么不研究了?李嗣涔主要的是研究什么构建企业文化的变革如何应对?构建企业文化英语作文
©2025网站地图最近更新文明上网我要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