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前几天刷视频,看到一位妈妈,在家陪孩子上了三天网课后,情绪崩溃,哭得梨花带雨。 原来,孩子上课时,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老师说把课本翻到哪一页,孩子根本找不到。 她就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那抠橡皮、抠铅笔、抠本子 本来踌躇满志,准备事业、学习两手抓,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原来孩子的学习,竟是这个样子? 疫情之下,很多地区都开启了网课模式。 很多家长也和这位妈妈一样眼见为实,直观地感受了孩子们上课学习时的状态。结果是,大受震动、大为痛心。 亲戚家的孩子初三,上网课是这样的: 每天5点起床,6点视频早读,7点半早操,8点上课,一天十几节网课下来,除了上厕所,几乎不出房门;平时吃饭也都在背单词,晚上课程结束,还自觉复习到十一二点 你可能会说,也太省心了吧,这样刻苦、自觉的孩子,简直羡慕不来。 但亲戚却有苦难言。 女儿这么努力,却一直成绩平平,发挥不好,还可能垫底。这么辛苦,却没有效果,他们一直以为是天赋问题。 但最近,陪女儿上网课,她才发现,孩子很多时候都在走神。 老师都讲下一页了,她还呆呆盯着上一页,根本没有学进去! 亲戚备受打击,也十分担心。 她实在想不通,女儿平时乖巧懂事,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做这些表面功夫?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陈静静博士说,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停留在虚假学习或者浅表学习。 他们要么学不进去,要么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假装学习的情况,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大量出现;到初二时,更为明显。 很多成绩不错的孩子,也是因此才逐渐沦为学困生。 网课不过是将问题暴露出来,我们的孩子,可能已经假装学习很久了。 被迫学习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逛书店时,撞见一对母女。 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拿着一本《口袋神探》央求妈妈买,妈妈连书都没翻,就断然拒绝:女孩子看什么侦探故事,也不知道选点对学习有帮助的。 这本不错,你应该多学点成语。然后,妈妈就自顾自地选了一本类似成语故事的书走了。 我看着小女孩不情不愿地垂头跟在妈妈后面,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有的孩子不是天生不擅长学习,而是求知的苗头还在萌芽阶段就被掐灭了。 《小王子》的作者圣艾科佩里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家长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却用自认为有用的指点,扼杀了孩子渴望学习的天性。 孩子们难以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便只能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假装出爱学习的样子。 作家李筱懿说,读中学时,妈妈管她特别严,会时刻关注她的动态,防止学习分心。 她原本成绩不差,但严重偏科,即便使出吃奶的劲儿,数理化还是徘徊在及格边缘。 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就点着她脑袋说:成绩这么差还想出去玩?我为你付出那么多,是个傻子都学出来了! 心情糟糕又学不进去,李筱懿将《少男少女》的杂志放在试卷下面,给《烟雨蒙蒙》包上语文书的外壳,假装出认真学习的样子。 成年后,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说:我没有因为妈妈的严苛教育而不爱妈妈,却因此没那么爱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作家,倒和当年偷偷读了够多的书,有很大关系。 不得不说,是李筱懿的叛逆保全了她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 如果只做一个听妈妈话的乖孩子,恐怕很难有今天的成就。 家长总按自己认为最稳妥的方式为孩子计划一切,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失败不可怕,强迫孩子、否定孩子,才是对孩子学习兴趣最大的打击。 不因学习成绩而贬低孩子的价值,不把分数和升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孩子才不会为了应付家长而假装学习。 陷入习得性无助,孩子很难学得进去 亲戚说,她从不否定孩子,也一直给女儿鼓励和建议。但她却常把这样的话挂嘴边: 不要有压力,笨鸟先飞,我们也一定行。 孩子,要注意方法,不要读死书。 要劳逸结合,不要努力了还没效果。 每一句都用心良苦,却每一句都暗暗戳心。 心理学有一个墨菲定律,其中有句话说: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简单而言,潜意识是听不懂不要的。这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心理学现象。 也就是说,家长说不要有压力,孩子却只能接收到压力。 所以,亲戚的话虽然是好意,但是萦绕在女儿耳边的信息是:妈妈也认为我笨,我就是死脑筋,没方法,妈妈为我付出这么多,我却没长进。 当孩子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笨小孩,努力了不会有收获,她心情该有多低落? 自我否定的孩子,又怎能真正投入学习?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指,一个人在经历连续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总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孩子长时间努力换不来回报,也可能会陷入这种状态。 为了让自己好受点,为了让家长放心,他们才不得不通过假装学习来营造出很忙很充实的状态。 这种心理和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希望被认可的诉求。 那到底怎样说,才是在肯定孩子?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呢? 答案是,真正认可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1、肯定孩子的价值 我们明明在劝孩子不要有压力,却三句话不离学习。无形中传递的观念是:学习是唯一出路,学习不好,什么都是白搭。每个孩子都天生会在意父母是不是爱自己,当爱变得有条件、很奢侈,压力就会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一遇到学习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 告诉孩子,你善良、勇敢、有爱心已经是一个很棒的人。表扬孩子学习之外的长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肯定。 2、表扬努力本身 不用问孩子为什么努力了没效果,努力本身已值得肯定。 告诉孩子,看到你这么努力,知道你是一个懂得为自己负责的人,妈妈很感动。 今天的题目,你试了三种解题办法,说明你在用心,妈妈为你骄傲! 今天你自己检查出了2道错题,真是越来越仔细了,妈妈很放心! 不论结果如何,都看到孩子的付出,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3、真正给方法 孩子深陷学习困境时,很难抽身思考什么是更好的方法,这时家长不是一味提醒你要找方法,而是真正把有用的方法教给他。 比如作文,可以引导孩子把平时的观察、日常对话中的金句记录下来,帮助孩子完成积累,练习抒发情感,表达逻辑和观点。 再比如数学概念,父母可以尽量代入到身边的实例,用更形象化的方式,帮孩子理解和演练。 当然,如果家长自己也不懂,那至少要鼓励孩子时常放下课本,坚持课外阅读,这样自会在好书中丰富知识、获得方法。 4、增加户外活动 与其口头让孩子劳逸结合,不如真的带孩子走出去、动起来。让孩子知道,学习不是一切,好的身体更加重要。 当然,更有研究表明,运动能扩充大脑容量,使人思维活跃,同时提高体能和专注力。 假装学习的孩子,往往陷入了思维和情绪的困境,帮助孩子跳出困境,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理解孩子的困难,才能帮孩子摆脱假装学习 知乎上,一位老师问: 一个学生老拿作文来请教,问怎样才能够提升,反复多次。方法也告诉了,孩子也很努力,可为什么没长进? 一位网友回答:你只看到了那些成绩平平之人的努力,却没有看到他们经受的阻力。 那些走得慢的孩子,可能正推着石头前进。 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讲述了三个阅读障碍的学生艰难的求学经历。这部片子告诉我们,10个孩子中,就有1个,多多少少会有些读写障碍。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几乎每五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有抑郁表现。 我们经常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都做不好。却不曾想,无论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习能力差异,还是日积月累的情绪问题都可能成为阻碍孩子前进的巨石。 学习本不是容易的事,我们的孩子,也大都是普通孩子。 北大教授丁延庆也曾为女儿的学习问题焦虑。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能接受女儿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他把女儿带到办公室监督她写作业,每天亲自骑车送女儿上学,哪怕上学路上,也在辅导女儿学习有时也会像普通父母那样,气得对女儿大吼大叫。 即便如此,他也没能改变女儿成绩落后的事实,反而让女儿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通:孩子如果每天在高压环境下学习,人都是会抵抗的,他们可能在假装学习。 教授的女儿,也可以只是普通孩子。我们永远要注意自己的期待是不是出了问题。 放平心态后,丁教授理解了女儿的困难,不再逼她学习。 慢慢的,女儿反而主动起来。前段时间,还缠着他买珍妮古道尔的《大地的窗口》,研究起动物学。 丁教授说:只要她能读够多的书,人生中就不会有什么困难。 《盗梦空间》中,想要改造一个人的梦境,需要在思想深处去根植。学习也是一样,它不是一件可以着急的、被推着去做的事,而是需要在思想深处去奠基。 允许孩子慢一点、再慢一点,孩子才能不把精力花在假装学习上。 《银河补习班》中有一个场景。 学生毕业后,在教学楼疯狂抛洒撕碎的课本和试卷。 影片中,邓超饰演的爸爸无比感慨地说:我很担心他们是不是真正热爱学习。 很多人都曾是那个假装学习的孩子,我们花费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却没能学到迁移可用的知识,也未曾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是一件多么残酷又遗憾的事。 我们不能让孩子白白淹没在假装学习的浪潮里。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我们更应知道,采的需是真花,才能酿出真蜜。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是一件能带来持续幸福的事,愿更多父母看到,并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造句:当网课大潮退去佛系上课和假装努力的孩子都输了
造句:当网课大潮退去佛系上课和假装努力的孩子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