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先守住心再带领孩子你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的?宋莹驿站

  今天我们来聊聊亲子的话题。
  个人认为,父母失去自己,就会失去带领孩子的能力。
  我们能给予最重要孩子的支持,不是物质或外在言行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许多父母之所以与孩子相爱相杀,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外在做错了什么,而是源于心理战线的溃败。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在关爱孩子。但很多情况下,是孩子一直在关爱父母。举例来说:
  第一,许多父母会从孩子身上找"安全感"——父母对孩子说:"你的未来由我安排"。你必须做这个,做那个。你要按我的思路来做,我心里才舒坦。到底你自己心里是不是舒坦,这个我管不了。
  第二,许多父母会从孩子身上找"关注":父母对孩子说:"我说话,你有没有在听?"。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说话?我说的是对的,因为我是为你好……(的确是神逻辑)
  第三,还有的父母会从孩子身上,找"存在感"——喜欢逗孩子玩。举例来说,在别人面前,与孩子开一些无关痛痒的玩笑,然后试探他们的反应。看孩子是否还天真的相信我们,或者还真诚的对待我们。
  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消耗孩子对我们的爱。就像"狼来了"的故事。父母几次无心的玩笑和调侃,会把孩子对我们的信用和好感完全透支。同时还教会孩子,热衷于说不负责任的话,做不负责任的事情。
  第四,更多父母还会从孩子身上,找爱和力量。面对孩子,父母的状态经常是这样的:我的眼里都是孩子,他的一颦一笑吸引着我。我的心被融化了。虽然他做错了事情,但我会视而不见,没有原则的原谅他……
  其实,这些描述其实都是危险的。因为这说明父母正在失去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和立场,正在溺爱孩子。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父母的错误言论和行为指引,几乎都源于迷失了自己。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了自尊、自信和自我觉知的时候,我们的能量就会消失。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在用自己的低能量,把孩子的能量拉下来。
  父母会消磨孩子的天赋、意志力、创造力和能量。同时,没有办法给孩子指引、保护、希望和爱。
  结果,父母爱得越用力,越会把孩子推走。做的越多,孩子就培养得越不好。
  一、稳住地盘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做呢?怎样更好的守住心,稳住地盘呢?
  1、在孩子的天真面前,保持平等心
  当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幼儿时,内心的天平不能倾斜,不能拜倒在孩子的"石榴裙下"。
  我们要了解,在自己的内在也有一个天真、无限能量的孩子。最可爱的孩子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
  这样,父母就可以与孩子做朋友,手牵手一起成长。孩子拿出他(她)的真心,父母拿出父母的真心。
  在能量层面,我们势均力敌;在智力和生存经验层面,我们更胜一筹。这样,孩子会被家长所吸引,佩服我们,并向我们学习和靠拢。
  就像小孩子喜欢和大孩子一起玩一样,大孩子本来自带光芒。
  一旦心的阵地失去,头脑就会发晕。我们会失去魅力,开始索取能量,被孩子控制和摆布。只能用歇斯底里的情绪化反应,来与孩子进行拉扯。
  2、提前想清楚教养的本质
  许多父母生完孩子才开始焦虑,发现自己欠缺这个,欠缺哪个。不知道该如何带领孩子。然后开始抓狂、内疚、自责,病急乱投医似的学习。
  其实,"我们要如何教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我凭什么可以带领孩子?……"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生孩子之前就想清楚,然后再从容的迎接新生命。
  因为等孩子出生了才想这些问题,许多宝贵的教养机会就容易错过。
  我认为,父母能给与孩子的最重要的带领,就是过好自己。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在亲子教育中,意思就是:我们要把对孩子的要求,做给孩子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能依靠批评指责,而是主要靠耳濡目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与孩子很像是"师徒关系"。我们是在手把手的教孩子,如何生活,如何经营自己。
  所以,多关心自己,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内在问题。保持一个从容向善的心,然后再与孩子沟通。
  因为我们的情绪状态,就是孩子心灵的起跑线。
  二、建立内在链接:坚持0-3岁的陪伴
  父母与孩子的内在链接有多深,决定了父母能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建立内在链接的关键期,就在0-3岁。
  许多父母在孩子0-3岁的时候,选择忙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心想:等孩子会说话,能听懂我的意思了,再开始教育。其实已经晚了。
  1、0-3岁完成潜意识建构
  我们都是知道,在人的内心中,最强大、有力量的是潜意识。他会左右一个人的根本行为逻辑。
  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问题,不是在于语言和文字层面,而是源于内在逻辑和价值判断层面的冲突。
  如果我们把对孩子的教育比作是建房子。那么,0-3岁,就是打地基的时候。孩子的底层生存逻辑和核心价值观,就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
  孩子内在的许多核心素质,比如意志力、自信心、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在这个时期埋下的伏笔。
  所以,如果父母在0-3岁期间,没有参与(最好独立完成)孩子内在世界的构建。那么,3岁以后,我们想对孩子的行为施加影响力,效果会极其微弱。
  有的家长甚至是从上小学以后,才开始接到身边自己教养。这个动作,已经注定了后面亲子沟通的艰难过程。
  再把这个观点引申一下:我们都说,婆媳关系难以调和。而且,通常在一个与公公婆婆同住的家庭里,媳妇总是处于弱势。
  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是因为底层逻辑的差异。
  媳妇与公公婆婆一家有两套不同的底层逻辑。当要亲密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时,底层逻辑的差异,很容易会带来无休止的"战争"。
  而且,人们的底层逻辑早在0-3岁就已经完成了主要建构,成年后是难以撼动。更何况公公婆婆已经进入老年。
  就像地球在50亿年前是熔岩活跃的时期,之后就慢慢凝固定型,而且地壳形成以后基本不可逆。
  由此可见,养育孩子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拿到打开心锁的钥匙
  父母0-3岁的陪伴,会使得孩子与你有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就像是打造了一把进入孩子心门(潜意识)的钥匙。举例来说:
  如果0-3岁,孩子是由父母独立带养。那么,孩子和父母就会彼此惺惺相惜,沟通无障碍。
  父母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修炼自己的个人修为。
  因为亲子的内在心理链接已经建立,带动孩子改变的钥匙已稳稳的握在家长手里。以后的日子,只要家长改变、成长和进步。孩子就很容易心领神会的改变、成长和进步。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的行为出现问题,家长只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孩子的问题会自然化解。
  如果孩子0-3岁的成长过程,是由长辈和父母一起完成教养的。那么,孩子成长的钥匙,就有一半握在父母手上,一半握在长辈手上。
  要想孩子改变,光父母改变还不够,需要带动长辈一起改变。因为长辈的观念,也是孩子内在观念的一个部分。必须同时用功,效果才明显。
  但要实现这件事情(父母和长辈统一步调),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高。因为父母和长辈在孩子教养过程中的分工,经常是在坐"跷跷板"。父母一凶,长辈就护短;长辈一凶,孩子就找爸妈。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孩子0-3岁的成长期,父母压根没怎么参与,只等着享受劳动成果。
  这样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父母想要影响孩子,但在内在逻辑方面却很难兼容。父母不理解孩子的习惯,孩子不认同父母的行为方式。
  没有了这个内在链接。即使此时父母在自己身上用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不一定能带动孩子的改变。因为孩子很难感同身受,心领神会。
  三、改变的着力点
  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家长花时间想一想。那就是:我们真的能改变别人吗?
  这个问题之所以很难回答,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了解别人。我们会说:"有的人好改变,有的人不好改变,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比如想想:我们是如何改变自己的?
  比如,当你想戒掉一个坏习惯时,花多久能做到?
  当你想要戒烟、停止刷连续剧、戒掉发脾气,或者是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培养早起的习惯,或者学会一门新技能……需要花多少时间进行改变?
  你可能会说:"说不清楚。感觉都挺难的。"
  所以,以此再推想一下,如果我们要凭一己之力,改变另一个人的坏习惯,或促使他建立好习惯,难度有多大?大概比改变自己的难度,再增加几个量级。
  所以,我认为在影响孩子的过程中,比较省力的方法还是:先建立与孩子内在世界牢固的纽带,然后把力气花在自己身上。
  自己转变了,孩子说不定也自发的转变了。
  四、陪伴成长:指数性成长
  爱因斯坦说过, "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原子弹" 。
  意思是,我们每次不需要投入的钱不多,但只有持续投入,收益就会在一个拐点之后,急剧增加。巴菲特所说的"滚雪球效应",也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
  刚开始,不管我们投入多少,增长值都是很微弱的。考验我们的不是一次性投入的量,而是有没有能力持续投入。
  经过长期默默的付出和耕耘,然后一旦累积足够,孩子的能力也会爆发性增长。
  我印象很深的是,教孩子算数学。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为孩子报了一个线上趣味数学班。学习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这些在我看来无比简单的事情,在孩子看来却很难理解。从个位加减,再到两位数加减,孩子总是有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作为旁观者,我首先的第一感觉是惊讶:"为什么这么简单,还不能理解?!"然后是思考:"我该怎样帮帮孩子?"
  于是,我准备了许多牙签,一些棉棒,还有绳子。我告诉孩子,牙签代表1,一捆牙签是10个。同时,1个棉棒代表一捆牙签。
  然后,我们开始每天数牙签。我提出问题,让孩子从1加到100,然后再从100用减法算回来。每天大概15分钟左右加减游戏。
  大约经过了1个月,我才发现孩子掌握了基本的10和1的概念。弄懂了一捆就是10,它是另一个量级的数字。
  但是,从10这个量级,扩展到100这个量级的概念。也就是清楚的理解:"10捆牙签,就是100"。这个观念的建立,又花费了不少时间。
  这让我想起有本书上说的内容:人们很早的时候,数学中是没有"0"这个概念的。当"0"这个概念首次从印度传入欧洲时,许多人和罗马教皇都认为这是"异端邪说"。那个推崇使用"0"的学者,被教会残忍处死。
  经过了许多年,"0"的概念,才从欧洲开始传遍世界。
  可见,我们建立一个新概念,是多么困难。
  不单是数学,需要有耐心。教孩子记忆数字,也是一样。
  我作为教记忆力的老师,平常开设记忆课程时,一般花费2-3个小时,就会把记忆数字的原理和方法讲完。学生好像也能接受。
  但我开始真正教自己的孩子,才发现消化速度有多慢,超出我的想象。
  原本计划,用1个月教会孩子记数字,后来发现太过天真。一个月的时间,数字代码还没有弄清楚。最后,我大概间断的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才把记忆数字的方法,教会孩子。
  教完方法之后,我会定期让孩子背一背数字。这做起来就简单多了。
  就好像,建造一座房子的时候需要大量精力,之后打理和维护就属于比较轻松的事情了。
  经过这个过程,我也深深的感受到,带领孩子一起成长,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而且,只有前期下功夫,才有可能享受以后的轻松。
  五、尾声
  养育和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系统的工程。
  首先,我们要稳住地盘、守住心;然后,最好把握住0-3岁的潜意识塑造期,与孩子建立紧密的内在链接;接着,把着力点放在自己身上,耐心的陪伴着孩子慢慢成长。
  我发现,每一个父母都有自己的育儿经。而且一谈起孩子,就有说不完的热情。是的,我也很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非常感谢他给我一个机会,和他一起成长。

学习个体心理学笔记对一个人当前的心理研究,应当分析其在这之前的生活方式与现在生活方式的对比。个体心理学之优势在于他承认个体差异,并把这个差异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因素去考量。人的心理形成从出生开始,受怎么进行合作式养育合作式养育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一倾听孩子的诉求,明白孩子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或者有什么要求。在倾听的过程当中得以让孩子宣泄情绪,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使孩子放松心情,以利于顺利沟通与下一多问孩子为什么?在早期教育当中,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一定要注意多问孩子为什么?。1。多问孩子为什么,可以启发和引导孩子的认知与思维。由于孩子年龄及阅历的原因,父母应当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向孩子李香君惊艳时光400年,真正的风骨,是守得住底线金陵城中,莫愁湖上,古来多少痴男怨女引世人醉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秦淮八艳之首的李香君和大才子侯方域了。秦淮烟月无新旧。在李香君故去45年后,清初戏曲家孔尚任,用一曲桃花扇再现旧西安地铁女子被扒衣事件需要我们反思的,到底是什么这几天,西安地铁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想必大家都已听说。事情的经过,不再赘述,简单概括女孩与老人发生争执,地铁保安维持秩序,拉扯过程中致衣服被撕烂,几近全裸,全网哗然。出了这样事情,大你的嘴,藏着你一生的风水说话,最简单,也最难。领导安排了一项新的任务,你是会说我一定能完成地很好?还是会说真烦,没完没了的工作?前者会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后者则是满腹怨气,敷衍了事。不同的回答代表不同的态度一个人格局打开的4种迹象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张本。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太多的事情,几乎无法事事顺心,但如何处理却一步一步影响着人生的走向。格局小的人,总是会被周围的人和事困囿住,你什么格局,就什么命在互联网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人们关于格局的讨论。前几天,厦门一位外卖小哥营救落水女子,将人救上岸之后又匆匆离去。很多人听到这一故事,都称赞外卖小哥有格局。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中苏轼ampampamp王朝云相知相伴二十载,不负如来不负卿公元1096年6月,惠州一间小屋内昏暗湿热,年近花甲的苏轼,满脸悲戚地守在侍妾王朝云的病榻旁。此时朝云眼眶乌黑唇色惨白,曾经的美娇娘,现已是气若游丝的风中残烛。年初朝云生日时,苏轼请告诉孩子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秋季开学后的双减政策,牵动着所有父母的心。很多学校已经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新学期不再安排重点班取消月考期中考不布置作业不公布考试结果和排名了。一番操作下来,减负势在必行。其实,双减政让自己幸福的15件小事01如果周末天气好的话,就多去外面走走逛逛吧。多去公园散散步,听着自己的脚步声,看人来人往,生动而盎然。多去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风吹花落,美妙而清欢。人在城市生活久了,其
如何引导自闭症儿童沟通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而自闭症人士因为核心障碍导致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当孩子没有语言时,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语言尽自闭症孩子认识钱吗?今天在逛某乎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自闭症宝宝认识钱吗?所以有感而发地写了这篇文章(以下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如不认同欢迎留言讨论)通俗点来说,其实钱币货币这样一系列可以用来交换如何改善自闭症宝宝的刻板语言这些方法很实用语言交流障碍一直是自闭症家长最为关心的障碍,也是很常见的一种障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改善孩子刻板语言的几种方法。自闭症宝宝刻板语言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刻性刻板语言与延后性刻板语言。自闭症干预小知识地板时光今天的干预小知识为大家带来的是地板时光相信很多星爸星妈对地板时光都不陌生,地板时光疗法是一种系统的以发展为取向以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为主的自闭症干预和治疗模式。创始人是著名的儿童精神大学生兼职家教,成绩提升后获取工资遭拒,得知原因让人无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想必三字经中的这两句话,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应当是都有所耳闻并且熟记于心的。但是在正式应用到生活中来,一些家长跟老师却是犯了迷糊,做不到这一点。仅有些学生看着聪明,其实是隐藏学渣,清华附小校长浅谈原因学生的优劣应该如何去定义评价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想必无数家长的第一个反应都是看成绩。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名次,而名次的高低似乎就是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唯一可以拿来一较高下的东西。在985学生直言专科生配不上我,学历高低到底有多重要现在好好学习,才能将来上个好大学,未来找个好工作。这一句老生常谈一样的话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老师家长身边其他人的口中听到过,而这条理论也确实得到了很多的证实,一份好的学历着实让找大学生就业难,几千万人才缺口却无人填补,背后原因让人深思又是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毕业的学子终于可以为自己的青春时光画上完美句号的时候,也陷入找不到工作,自己适合什么工作的苦恼,应届大学生的忙碌并不会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点点危机感,但是清华女教授弃国归美,攻克国际难题,得知离开原因令人惋惜学校,向来是用来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精心培育之后,来为未来国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而能够达到这种地步的人自然是人群中的少数,他们是这个象牙塔的尖端,而其中最为优秀的那一小撮人则更应切莫为了保护家中那洁白的墙壁,而用无情的手掐掉孩子智慧的幼芽孩子就像一支能行走的画笔,所到之处无不留下纷乱的痕迹。别再为孩子的信手涂鸦大伤脑筋了,你不觉得他在涂鸦的同时,也在感受那无尽的快乐吗?切莫为了保护家中那洁白的墙壁,而用无情的手掐掉国王和玫瑰花在2000多年前,江南有一个小国叫木托国。国中有一个国王,叫独头。他特别喜欢玫瑰,在他的王宫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玫瑰,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玫瑰姹紫嫣红,枝多花繁,花香四溢。因为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