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巴菲特的淘金人生择时择机,顺应时代

  在中国股民中,沃伦·巴菲特可谓家喻户晓,人称"股神"。
  这位投资大师长年居全球富豪榜前三名。
  光有钱还不算,更加难得的是,他在投资圈中地位极高,非常受人尊崇。
  在行业内,巴菲特大概是什么段位呢?
  中国的高瓴资本因为投资了腾讯和京东而闻名,它可能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投资基金。
  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叫张磊,张磊的恩师、也是他的第一位投资人,叫大卫·斯文森。
  斯文森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总监,在美国也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我有一次当面向斯文森问起,巴菲特和他,两个人怎么比较。斯文森听到后,立即正色严肃地回答:"我永远不能与巴菲特相比"。
  作为一个极其成功的投资者,巴菲特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异常金融现象。 在这个金融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理由。
  只有打通这些层次,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巴菲特。
  一、巴菲特的择时原则
  要讨论巴菲特的择时原则,就不能不谈到美国的国运。
  巴菲特的择时原则很简单,说出来几乎尽人皆知: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不过他这两句话可不是没有前提的,更不会放之四海皆准。
  他自己就曾多次表示,出生在美国,就相当于中了一张"卵巢彩票"。美国的国运,是他投资业绩的基础。
  那么美国的国运究竟如何,我想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来做一个基本评价。
  1.从空间上看
  美国是一个大国。我们知道,世界上有197个国家,无论从地理、人口还是经济上看,美国都是与整个欧洲平级的单位实体,而不是与英国、法国、德国平级的单位实体。
  放眼全球,能够与美国并称大国的,恐怕只有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都差点意思。
  世界银行和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经济学家做了许多模型和指标,把几十个中型国家的数据样本放在一起分析,预测效果看起来都挺好,但是它们往往不适用于中、美等大国。
  比如说,美国的基尼系数比欧洲国家都高。
  按照一般理解,这说明美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但是如果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基尼系数,那比美国还要高,因为它把东欧、西欧之间的国家不平衡计算进去了。
  同样道理,要是把中国的东部几个省份单独计算基尼系数,那也会比现在的全国统计低得多。
  在投资上,规模差异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
  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日本股市的龙头公司,往往是一国之豪强,顶多占据一个细分领域;而美国股市的龙头公司,常常是一个大行业的世界霸主。
  这里的规模效应非常显著。
  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市值1万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一共只有5家,其中4家是美国的,它们是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还有一家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
  市值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的公司有5家:美国的脸书、特斯拉,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和台积电。
  其他的各国龙头公司都只能从3000亿美元往下排,中间差着一大截呢。
  要知道,伯克希尔自身的市值都接近5000亿美元,超过很多小国家的股市总规模。
  如果不是在美股市场这样的"深海"里,是不可能养出巴菲特这样的"大鱼"的。
  2.从时间上看
  美国是世界群雄舞台的一个后来者,但是它最近一百年的崛起非常迅猛。
  美国建国是在1776年,一直到1850年,美国的人口仍然只有2000万出头,跟今天的一个大城市差不了多少,所以当年的欧洲列强并不把美国放在眼里。
  19世纪中期的法国社会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曾经预言美国将成长为伟大的国家,这在当年还属于新奇之语。
  大家知道,美国至今保留着一个上百年的老政策,即在美国出生的婴儿可以自动获得美国国籍。
  这其实不算什么,要是放在一百多年前,欧洲移民到美国是可以自动获得土地的。
  通过迅速、大量吸收移民,到19世纪末,美国人口一举超过英、法、德,成为西方第一。
  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国运进入巅峰时刻。当时整个欧洲都打烂了,最优秀的人才、资本全都跑到美国去了。
  经过一番"乾坤大挪移",美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 一度占到全球的50%,黄金储备占全球的75%,可谓权倾一时,如日中天。
  1945年,巴菲特15岁,正值青春年少建立世界观的时候。巴菲特一直笃信美国国运。这相当于他的思想钢印。思想钢印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
  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很少能够分析得像小葱拌豆腐那样一清二白,往往分析到最后还是有几个趋势相互矛盾、几个证据相互冲突,那么你到底押注哪一边?
  这时候就只能靠思想钢印了。
  正是带着这个思想钢印,巴菲特才能坚决践行"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股市暴跌,人人自危。巴菲特却跑去电视台发表讲话,表示坚定看好美国经济,并且公开宣布自己正在买入股票。
  我们今天看巴菲特,似乎只能看到一个智慧的老者,但是在这个形象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执着的少年。
  要是没有这样的历史眼光,我们就无法真正认识这位传奇人物。
  3.从整体趋势上看
  看起来美国股市百年长牛,可是许多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并不这么想。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之后,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美元对黄金贬值了40%,这就相当于给所有资产价格立即注水了40%,道琼斯指数趴了25年,一直到1954年才创新高。
  所以说,美股也有坑死整整一代人的时候,无脑抄底可没有那么简单。
  巴菲特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出生在1930年,即大萧条之后的第二年。许多股民跳楼的时候,他还在吃奶。而当他长大成人,崭露头角的时候,正赶上一个百年历史大跌。
  当然,在人人谈股色变的年代,少年巴菲特却偏偏钟情于证券投资这个领域,并且终生一以贯之,这大概就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最高境界吧。
  二、巴菲特的选股秘诀
  巴菲特谈论选股的内容很多。在每年致股东的信里和股东大会的问答中,他都会花大量篇幅介绍他分析公司基本面的经验。
  可是这些内容纷繁复杂,似乎很难用一条主线把它们串起来。
  事实上,我认为巴菲特选股的秘诀,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复利。
  巴菲特曾多次强调复利的作用。 所谓复利,就是资产金额按照指数函数增长,就像滚雪球一样,雪球自身体积越大,在地上滚一圈,沾上的雪花也就越多。
  比如说,你每天赚1%,365天之后的结果就是1.01的365次方,大约可以增长36倍多;你每天亏1%,那么365天之后的结果就是0.99的365次方,只能剩下不到3%。两者相差1233倍,这就是复利的威力。
  复利致富的原理如此简单,无数人津津乐道。不过思辨能力强的读者应该会觉得有点蹊跷,凭什么这么简单的原理,会轮到巴菲特来发现呢?
  仅就数学意义而言,按指数函数增长的意义很早就被认识清楚了。
  18世纪末,英国人口学家、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出版,该书的核心逻辑就是人口数量按照指数函数增长,迟早会突破生存资源的上限。
  但是在巴菲特之前,似乎没有哪位名人曾经提出过,资产金额也可以按照指数函数增长。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那些先贤们全都生活在金本位时代,而巴菲特则生活在纸币时代。大家请注意, 资产金额按照指数函数增长,是纸币时代的特有现象。
  众所周知,美国股市是百年长牛,典型地按照指数函数增长,但是如果我们把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除以黄金价格,得出的曲线便再也看不出一点儿指数增长的样子。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图来自《文明、资本与投资》)
  1931年英镑脱离金本位。1933年,美元脱离金本位。1944年,巴菲特14岁的时候,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美元取代黄金成为世界硬通货。
  展现在少年巴菲特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纸币时代。而他的历史使命,就是认识、研究、发掘、验证这个新时代的投资规律。
  巴菲特向历史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这份答卷当然包含着许多智慧亮点,但是如果把其中的时代精神归纳起来,我想大概主要就是两条: 资产端尽量与物价相关,负债端尽量与物价无关。
  前一条"资产端尽量与物价相关"比较好理解。
  喜诗糖果、华盛顿邮报、吉列剃须刀、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可口可乐、DQ冰激凌……股神旗下的这些招牌资产,大多与普通人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
  随着物价上涨,这些公司的收入随之上升,甚至因为品牌效应而上升得更快,但是成本却不会同步增加,腾挪出来的就都是利润。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强调,投资者应当关注上市公司在过去10年间的平均每股净利润。
  他的本意是希望投资者不要被某一两年的异常情况误导。可是在纸币时代,物价变动不居,10年前的财务数据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误导。
  所以巴菲特抛弃了导师的教诲,改为关注上市公司的定价能力,即上市公司随着物价上涨提高产品价格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的"护城河"。
  后一条"负债端尽量与物价无关"可能更难理解一些。
  毕竟借钱给你的人也不是傻子,既然物价不断上涨,那么他们索取的利率肯定也会更高。这似乎是一个在合理假设下无解的问题。但是股神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新路。
  1970年,巴菲特收购蓝筹印花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很有意思。它发行一些小巧的印花贴纸,如果有人集齐了一定数量的贴纸,就可以找公司兑换烤箱、水壶之类的奖品。
  据说兑换商品的目录多达116页。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储蓄游戏。杂货店、加油站甚至殡仪馆都愿意出钱买进贴纸,然后发放给顾客。
  请注意,印花公司从商家那里拿到了现金,但是向顾客承兑奖品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甚至永远不会发生,随着销售和兑付不断滚动,印花公司的账面上始终存着一笔资金。
  按照今天的会计准则,它应该被计为预收账款,不过从资金性质上来说,它确实是一笔不受通货膨胀影响的负债。
  理解了印花公司,你就会发现保险公司的商业逻辑与其并无二致。保险人把现金交给保险公司,换取一个在未来兑现或者永远不会兑现的赔付承诺。
  在实际发生事故之前,这笔资金将由保险公司支配,后者却不必为此支付利息。而且保险公司的规模可以做得很大。
  与保险公司相比,印花公司就是一场小把戏。所以后来伯克希尔的整个投资平台,都建立在保险业务的基石之上。
  公允地说,印花公司也好,保险公司也好,它们的负债并非没有成本,前者需要承兑奖品,后者需要承兑赔付。但是它们的成本都与通胀无关,不会随物价上涨而上涨。巴菲特看中的正是这一点。
  " 资产端尽量与物价相关,负债端尽量与物价无关 ",这是贯穿巴菲特一生选股的核心逻辑。
  而它的运行机理也很简单:只要物价不断上涨,收入也会随之上涨,而成本则不然。
  因此物价越涨,利润越多,最终的结果就体现为复利的指数增长。
  二、回看太阳谷演讲
  现在让我们回到1998年,看一看当年发生了什么。
  首先澄清一点,巴菲特的整体投资框架并没有过时。1998年之后,伯克希尔的股价仍然上涨了大约3.4倍。
  换句话说,巴菲特今天的财富,超过3/4都是在1998年之后才赚到的。他仍然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之一。
  我们只是想讨论,为什么在1998年之后,美股又经历了20多年长牛,而伯克希尔的股票自带1.5倍杠杆却仍然不能跑赢市场?也许部分巴菲特的粉丝会觉得,这个问题近乎明知故问。
  因为巴菲特坚持低配科技股,所以错过了21世纪美股市场上的最大机遇。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为什么巴菲特坚持低配科技股?他自己的解释是"看不懂"。
  可是如果真的只是看不懂,那么对于美股市场第一大权重板块,他完全可以采取"标配"。他曾经多次建议散户买入指数基金。
  他如果真觉得看不懂市场,那么只要1.5倍杠杆买入指数基金,他的"伯克希尔号"超级跑车照样可以跑个一骑绝尘。
  所以很明显,他不是"看不懂",而是"看得懂"。他有明确的观点,那就是不看好科技股,所以才低配。
  股神本人的谦虚和隐晦,使得我们很难窥见他的真实内心。而仅有的一次机会,可能还得从20年前说起……
  伯克希尔作为一家横跨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巨型资本集团,它的股价走势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与标普500指数保持同向波动。
  但是1998—2002年间,两者之间出现了一次罕见的背离。
  1998—1999年,标普500指数上涨而伯克希尔的股价下跌。
  2000—2002年,标普500指数下跌而伯克希尔的股价上涨。挖完一个大坑之后,两者的比值回到原点,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1999年夏天,巴菲特发表了著名的太阳谷演讲,明确了他对股市,尤其是对科技股的看空态度。据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公开看空股市。
  随后纳斯达克指数加速上涨,而伯克希尔股票则遭遇巨量抛售,股价在10个多月里几乎腰斩,以致巴菲特史无前例地在1999年致股东的信中致歉:"在资产配置这门课上,今年我的考试成绩是D。"
  2000年2月,纳斯达克指数崩盘。
  2001年,"9·11"事件发生。截至2002年9月,纳斯达克100指数下跌超过80%。而在标普500见顶回落的同时,伯克希尔的股价却从底部稳步回升了。
  许多人因此宣布巴菲特在这次史诗级交锋中获得胜利。
  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另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正在发生,即美联储把基准利率从6.5%一路降至1%,甚至打破了大萧条时期的最低纪录。
  在1999年的太阳谷演讲中,巴菲特给自己的看空结论做了三条风险提示。也就是说,如果发生了以下三件事,则他的看空逻辑不再成立。
  第一件事,美国GDP加速增长。
  我想,作为一名爱国者,巴菲特如果一定要认错,他肯定最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认错。可惜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GDP增速就一直在下行,从两位数下降到6%左右,然后再下降到4%。
  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名义GDP增速,而不是通常经济学家关注的实际GDP增速,名义GDP增速通常会高于实际GDP增速。
  因为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效率提升,所以要剔除物价因素。而我们关注公司财务的时候,1美元就是1美元,用不着剔除物价因素。
  第二件事,企业盈利占GDP比重明显上升。
  这个视角很有意思。因为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不外乎三个分配方向:劳动、政府和资本。如果前两家拿的少了,资本拿的份额自然就多了。
  站在1999年的时点上看,当时美国企业税后利润占GDP的比重大约是5.6%。此前30多年,此比例最高只短暂突破过8%。
  所以,巴菲特有理由认为这个比例不会大幅上升。然而这种状况确实发生了。
  21世纪的前19年,美国企业税后利润占GDP的比重平均值为8.7%,超过历史最高值,比1999年的5.6%上升了一半多。
  这使得美国企业在GDP总盘子增速不快的情况下,维持了较快的利润增速。
  在资本多拿的3.1个百分点里,大约有1.7个百分点是从政府那里拿来的,另外1.4个百分点是从劳动那里拿来的。
  也就是说,企业同时侵蚀了政府和劳动的份额,其中政府让利更多一些。
  可是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开支却明显扩大了。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发行国债呗。那政府如何负担大量发行国债的利息?这就要说到第三件事情了。
  第三件事,利率大幅下降并且长期维持在历史低位。
  对巴菲特来说,这件事情可能是最与他的人生经验相抵触、最难以接受的,但这件事情确实发生了。
  2003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到1%,而此时代表华尔街长期观点的十年期国债利率还在4.1%左右。
  再经过2008年大衰退,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到0.25%,十年期国债利率下降到2%左右。
  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当美国基准利率再次回到0.25%时,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经下降到0.6%左右。
  事实上,在过去数十年间,美联储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那就是遇到危机就降息:在应对储贷危机、科网泡沫和次贷危机时,它会降息;在应对"9·11"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时,它也会降息。
  等危机稳定之后,它会试图再把利率加回去。可是每次重新加息的尝试,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于是它就只能把利率降得更低。
  降低利率可以推高资产价格,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凡手上有股票、有债券、有房子的,一降息,资产都增值了,似乎应该皆大欢喜。
  可是实际上呢?企业的经营效率并没有改进,技术水平并没有提高,债券的票息并没有增加,房子的舒适度并没有改善。除了价格,其实什么都没有变。
  巴菲特的好友霍华德·马克斯曾经说过,资本主义没有破产,就像天主教没有地狱。
  100多年前,约瑟夫·熊彼特就在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熊彼特认为,衰退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在衰退中淘汰弱者,是推动革新创造、重新迎来繁荣的必经之路。
  从更加技术性的层面来讲,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是英格兰银行,最早的央行操作规范——白芝浩原则,也诞生于英国。
  所谓白芝浩原则,核心逻辑跟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很像,叫"救急不救穷"。
  也就是说,由金融市场恐慌导致的非理性下跌是需要救市的,但由基本面恶化导致的正常下跌则是不应该救市的。
  白芝浩原则的核心思想是维护市场的判断能力,不要轻易假设政府比市场聪明。
  确实,金融市场经常会因短期情绪做出超额调整。但是至少在美国,无论是比硬件条件还是比人才储备,华尔街对长期经济前景的判断能力,都没有理由弱于美联储。
  所以美联储那些存续期长达数月、数季度甚至数年的救市工具,无疑都是违背白芝浩原则的。
  其实很多时候,华尔街非但不恐慌,反而非常冷静地跟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讨价还价。那就是彻底的道德风险了。
  在2008年大衰退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术各界曾经进行过普遍的反思。
  如果2001年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没有戏剧性地大幅降息,或者至少把基准利率保持在2%的通胀水平之上,那么按照常识推断,大概会有以下结果:
  ① 美国股市的估值水平会比实际情况更低,指数跌幅更大,更多弱小的企业倒闭;美国的GDP增速会更低,失业率会更高;
  ② 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房价泡沫很可能可以避免,次贷泡沫不会产生,外贸和财政双赤字将会缩小,金融系统更加稳健,2008年大衰退也很可能不会出现;贫富差距将会缩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会更加平稳。
  如果换一种选择,人民是否会感到更加幸福呢?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应该以经济体的短期盈缩为目标,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尽可能地推动技术进步。
  那么如果没有超低利率,没有资产泡沫,美国的科技进步是否会减缓?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风险投资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硅谷,那时的基准利率高达20%。
  美国科技的繁荣,更多地取决于学术、科技、市场规模和语言等条件。
  很难想象,如果基准利率高于2%,脸书公司就不会出现,或者出现在日本。
  当然,风险投资人肯定会更谨慎一些,许多垃圾项目大概是拿不到投资了。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培育科技进步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能够靠砸钱来解决的只是一小部分。
  事实上,过分的资产泡沫有可能分散创业者和技术人员的注意力,使他们心猿意马、心有旁骛,甚至拖累科技进步。
  有些公司本来干得挺好,上市暴富之后,竟沉迷于资本运作,玩弄财技,反而荒废了主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较高的利率肯定会加重美国政府的国债利息负担。不过在巴菲特看来,这大概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了。支持国家财政,纳税光荣,何必玩什么花招呢?
  在2008年大衰退中,他就曾多次公开喊话:别借那么多债务了,给我加税!
  几乎所有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销售的街机游戏,都会在开机画面上显示一行来自FBI (联邦调查局) 的禁毒标语:Winners don’t use drugs,意思是胜者不靠毒品。
  这句话同样适合用来形容巴菲特:不要央行放水,不要政府让利,只要物竞天择,笃信美国必胜。这才是股神精神的硬核。
  我们可以设想,在2001年纳斯达克指数崩盘之后,假如没有超强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勉力扶持,那么巴菲特在21世纪继续跑赢指数就是大概率事件。
  只可惜"东风不与周郎便",历史是没有办法假设的。
  当然,巴菲特还是那个打着思想钢印的巴菲特,他对美国的热爱大概是不会变的,但是如果他对美股第一大板块喜欢不起来,那么他对美股的热爱肯定也回不到当年的程度。
  21世纪的美国,真的让他有点儿不太适应。
  三、偶像之于你我
  关于巴菲特与时代的互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最后我想谈一谈我们对待偶像的态度。
  我知道,巴菲特是许多投资者的偶像。我见过有些投资者能够把巴菲特的语录逐字逐句地背诵出来。
  我还知道有些投资者全面模仿巴菲特的生活习惯,甚至只吃他喜欢的食物,只喝他喜欢的饮料。
  那种虔诚的态度,简直就像初中生追逐娱乐明星一样。散户如此,机构投资者也不遑多让。
  2008年,巴菲特在香港股市买入比亚迪。2011年比亚迪登陆A股。
  许多基金经理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持有一些A股比亚迪,有些甚至还提出一定要重仓,似乎不如此,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巴菲特信徒,进而也就算不上价值投资者。
  模仿强者可能是人类的天性。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模仿是最真诚的恭维。这句话在许多领域都适用,证券投资也一样。
  华尔街也有一句行话"打不过它,就加入它",同样也是顺应潮流,跟着趋势走的意思。
  事实上,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如果你从30年前,哪怕20年前开始模仿巴菲特的择时和选股原则,那么到今天一定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了。
  可是模仿者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潮流趋势已经悄悄起了变化,而你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他非常擅长以远远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优质龙头企业。
  这个买入标准放到今天来看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纸币时代,通货膨胀的存在使得市场几乎不可能给你这样的机会。
  巴菲特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惯例是差不多以8-12倍市盈率买入业绩可持续增长的公司。这个标准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唯一的问题是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暂时没有,你可以等待。可是如果一直没有呢?
  20世纪80年代,无风险利率接近两位数,谁都不用急着哄抬股价。可是现在全球零利率,你愿意等到低点再买,人家不愿意等怎么办?
  对于这种时代主题的变迁,我觉得投资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在实体经济中,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创新都是可以带来超额回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创新总会被消化、超越、颠覆,没有谁能够躺在"功劳簿"上吃一辈子。
  假使有这种人,那么他就成了社会资源的净消耗者,那就肯定会在下一次变革时被清理掉。
  从宏观视角来看,无论哪个行业,垄断总是偶然的,竞争才是必然的;创新总是偶然的,平庸才是必然的;赚钱总是偶然的,不赚钱才是必然的。
  而我们普通二级市场投资者所处的正是一种典型的完全竞争的局面。
  所以我建议投资者也要摆正心态:要想有效地获取超额收益,仅凭某一粉丝的标签和虔诚是肯定不行的,必须得用自己的智力劳动来争取。
  怎么争取呢?那就要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在市场中"用脚投票"来发出正确的信号。
  这就是我们投资者的本职工作,也是我们得以存在并要求获得社会分配的根本理由。
  巴菲特自己曾经说过 ,人不能看着后视镜开车。 任何基金销售材料里也都会提示: 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
  巴菲特成功了几十年,这确实是奇迹,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投资方式就能够一成不变地永远成功下去。
  当然,对巴菲特本人来说,他的历史地位已经确定了,更何况他已经年过九旬,人生走到了晚年。
  所以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抛弃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想方设法开发一套新的投资原则,去追求人生最后几年的收益最大化。
  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的年纪都没有那么大,我们还有很长的岁月要在未来的时代中度过,所以我们有必要 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假如一定要做些什么来向"股神"致敬,那就像他一样, 更好地顺应自己所处的时代吧。

养娃中的屎尿屁,隐藏宝宝大健康自从生了宝宝,宝妈们有没有感觉自己神经都要敏感了。宝宝吃多少是正常的,睡得太久了是不是不好啊!就连拉出来的粑粑都要捧在手里(拿着纸尿裤)仔细查看研究,有时候忍不住体内呵护宝宝的那股注重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可以让他变得更优秀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宝宝来说很重要,拥有良好的思维,可以让宝宝说话做事更有条理,有助于他能更好地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话题。1宝宝光脚走路更聪明?家长不得不知道的几件事在我们家,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哥哥和弟弟基本都是光脚在到处跑,除非说是特别冷的早晨,不然就不会刻意的强求孩子穿鞋或穿袜子。有时候,家里老人也总会责备说不给孩子穿袜子就在地上跑,感冒宝宝喜欢自言自语到底好不好?背后隐藏的原因家长要知道我家哥哥三岁,我经常会发现不管他在搭积木,还是在玩游戏的时候,都喜欢自言自语。模仿对话自问自答等等,在他最喜欢看的奥特曼或者数码宝贝的时候,也会模仿剧中情景自语和比划打闹。一个哥哥宝宝多大可以吃冷饮?炎炎夏日,如何清爽度夏?这几点值得注意夏日一到,连空气都变成了太阳的味道,一阵风吹来,只想感慨这该死的闷热!然后再来一份冰淇淋,才有了活过来的感觉。家里有宝宝的家长,想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吃着冰淇淋啃着西瓜,然后发现宝宝宝爱出汗是体虚?还是缺钙?科学养娃背后的真相夏天一到,不仅是闷热的不想出门,就是睡个觉都觉得困难,尤其是家里有宝宝,你说开个空调盖个被子没准儿什么时候就给你踢掉,反复起夜盖被子就打人也睡不好,而且空调吹多了总归是不太好的。那宝宝多大能吃油?这些误区不要踩,宝宝吃油有讲究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在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之后,关于宝宝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都是操碎了心,也是下足了功课。在知道宝宝一岁以内不额外添加盐之后,也知道了宝宝辅食最好纯天然,那么孩子吃饭总要哄着追着?试试这几个方法,让难搞宝宝乖起来你家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吃饭困难的饭渣宝宝?或者你是否听身边家长吐槽过为了让孩子吃饭操碎心?就比如说是孩子喜欢吃零食,到了饭点不吃饭,你想要的饿他一顿试试,可老人却总是跳出来对孩子哄生个孩子就知道人情冷暖了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妈是很关心我的,直到我怀孕至早产之后,我感觉到并不是如此了。由于以前有过流产史,好不容易再次怀孕,所以一怀孕我就辞职养胎了。在我怀孕3个月左右时候我回娘家住了十几因为爱,我找到了一千种与孩子相处的方法2017年10月哥哥降来到我们小家庭,这对于我来说既是陌生又是那般熟悉,这个小生命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无措慌乱,看着软软小小的他,我甚至不知如何去10大错误喂养习惯,小心坑了娃!搜索DrG科学育儿WX号,回复辅食发烧感冒咳嗽腹泻钙铁锌疫苗痱子配方奶手足口痱子等关键词,就能收到更多科普!建议每次输入单个关键词哦现在去DrG科学育儿WX号回复分月还能获得按月龄
现实版樊胜美的微博看了想哭,还记得被亲生父亲残害的女博士吗?今早,现实版樊胜美这个话题冲到了热搜第一。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三年,因为出色的能力一点点做到公司的总设计师,有自己的团队。每个月工资一万多,却非常拮据。因为她要养活一家人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合谋的鸡娃骗局名词解释鸡娃像打了鸡血一般敦促孩子学习。鸡娃这个词儿不知何时在教育界流行起来,由此衍生出来的海淀妈妈顺义妈妈内卷化这些新生事物,都真真儿地映射出了当前家长们的攀比焦虑。究竟开挂的鸡案板女孩和棒棒的故事告诉我们,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7岁女孩在案板下学习的照片,曾刷屏网络,感动无数人。柯恩雅,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年级的学生。因为疫情的缘故,4月伊始,她就在父母工作的卤菜店案板下上网课。认真上课的样子被路过的网友二胎妈妈带娃跳楼自杀,老公熟睡不知女人,余生多爱自己一点又有妈妈带着孩子跳楼了!女儿4岁,儿子2岁!3月12日,安徽二胎妈妈带着孩子跳楼的事在网上引起了大波澜。老公熟睡一夜,从床上爬起来。但迎接他的不是清晨的阳光,而是老婆和孩子离世的噩婚姻故事7年的婚外情,犹如含笑饮砒霜,人生悲剧作者毒姐跟一个同事婚外情7年,他离了婚,又娶了别的女人。我想跟他分开,却又断不掉。我每天都活在纠结当中,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我出轨了,这个事儿,在现在这个年代,似乎也不算新鲜事了。但母子恋翻车!44岁韩国女星与小18岁中国富二代正式离婚作者十二中韩母子恋最近被传婚变,两位主角咸素媛和陈华,频频登上热搜。咸素媛发了两人的照片,配文我今天什么都不想说。但随后,咸素媛又在社交平台公布,经过自己的努力挽回,陈华已经回心转我,月薪5万,网上征婚被骂惨了!我不配找女朋友吗?十年前,男性对女人最多的吐槽就是现实,拜金女,只爱钱,那时两性最大的争议是要不要在宝马车上哭。等到十年后,这批男人终于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兜里有钱了,就等着女人拜一拜金了,谁曾想91岁空巢老人当裸模丧妻丧子,儿女反目,做这个是怕寂寞中国最老裸模,是媒体为成都老人王肃中贴的标签。当然,到底是不是,我无从考证,但毫无疑问这个噱头十足的介绍词,让他一下子红了。今年,是91岁王肃中,在裸模这个行业混迹的第9年。这些年贾玲你好,李焕英如果能回到过去,你会阻止你妈嫁给你爸吗你看你好,李焕英了吗?作为最近最热门的电影,它不光衍生话题不断,总票房也已经突破了43亿!其中有两大催泪名场面,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以及那声我的宝!骗走了不少人的眼泪!这是导演贾为钓富豪,非婚生女索要抚养费聪明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走捷径作者帮妈一条为钓杭州富豪,90后女孩偷偷扎破避孕套的热搜冲到人们视野之中。说的是,去年夏天,杭州市妇联收到一起投诉一个90后女子未婚生子,控告孩子生父不履行养育职责。原以为是一桩普连生22个娃,英国夫妇魔鬼带娃日常曝光,网友看完好羡慕英国有一对夫妻,Sue和Noel,他们在过去30年的时间内,生下22个孩子,成为英国人口最多的家庭!不请保姆,没有帮手,一切的生活开销与起居日常全靠夫妻俩。当很多年轻夫妇都还在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