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不许失败的创业中国式父教的七大硬伤

  问题一:很少关心孩子的能力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能够考上名牌中学、大学,我什么都愿意做。可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在父亲只对学习关心的同时,孩子在其他方面却差了一些,如独立性、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等。归结原因,就是父亲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情况,某市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各个年龄阶段、行业和不同地域的父母。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来说,家庭教育结构还算合理,家庭教育环境比较好,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也较好。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近半数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对其健康人格的培养。
  有三成父母认为: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上好的学校,从而获得一个美满的人生;有七成以上的父母认为:学校应该和父母配合,打造出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佼佼者;五成父母愿意倾尽所有,为孩子置办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走出一条辉煌大道……从父母的期望和意见来看,还是学习成绩超越一切。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高兴和期待的了。
  接着,研究人员对已经做过问卷调查的父母的孩子做了另外一个调查,是针对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习惯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八成的父母能够主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九成以上的中小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只是欠缺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的确,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老人的心肝宝贝。于是,就出现了事事包办的现象。他们认为:只要把什么事都做好了,孩子就能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在这样的"呵护"下,就出现了太多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在小的时候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上大学后还会攒一堆脏衣服、脏袜子,周末带回家。当有人批评他们的这种行为时,他们便理直气壮地说:我学习那么累!我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哪会干这些家务呢?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长大以后,要去择业或者创业,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能经得住社会的考验和激烈的竞争吗?如果没有父母这根拐杖,孩子又能走多快、走多远呢?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是由诸多方面的影响形成的。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给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布下陷阱,从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父母只关心学习,而不关心孩子的能力培养的危害。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每当孩子一放学或考试完,父母就迫不及待地问:作业完成了没有?考了多少分?有没有比上次进步?……可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所问的问题会伤及孩子小小的自尊心。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哼!让你不关心我,只关心学习!那我就是不学习,让你再问!事实上,学习只是一种过程,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道路,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更应该成为一个习惯,一种爱好,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因为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因此,父母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也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困难等。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做得"很好",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还关心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引导。孩子一碰到难题,父母就站出来耐心指导。周末时,还会给孩子报一些辅导班等,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却让孩子快要喘不过气来,并且产生厌学心理。因此,父母要注意:在孩子需要学的时候就学,需要休息的时候就休息,要懂得劳逸结合和给予孩子童年的机会。会导致孩子的能力发展不平衡
  父母干预和"包办"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自理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有的孩子还会形成情感冷漠、内向孤僻等性格特点。虽然说,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学习就成为他唯一的目标和目的。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在社会上立足,除了学习好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优秀品质等。
  因此,父母们应该摒弃"一切都是为了学习"的宗旨,而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问题二: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快餐式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大人是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孩子的压力却是来源于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知道,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注,而父母的忽略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针对这一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只是指健康的身体状况。可见,只有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上的健康同样不能忽视。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有敌意、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情绪低落)等;
  行为表现:喜欢独处、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不爱说话、喜欢逃学、崇尚暴力行为等;
  生理表现:暴饮暴食、睡眠质量差等;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唐洪丽说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作为父母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学习成绩吃得好不好和睡得好不好等,还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心理健康。唐洪丽主任医师还说: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父母、学校等,孩子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占2%左右。所以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在家庭生活中,有不少的孩子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由于孩子的表现比较轻微,父母就没有多加注意,而是认为那是孩子在使小性子。孩子渐渐长大一些后,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习成绩,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当孩子出现一些情绪、行为或生理方面的变化时,就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如果当孩子们长大,步入社会的时候再发现问题,那可就晚了啊!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昊鹏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刚出校门的吴鹏意气风发,想要在社会上大展拳脚。幸运的是,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应聘机会——某大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
  这次招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报考的有数百人。自信的吴鹏想:我可是名牌大学毕业,而且成绩优异,我一定会被录取的。
  抱着这样的信念,吴鹏过关斩将。经过一个星期的测试后,成绩出来了——在应聘的数百人中,只有10名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当吴鹏信心满满地看录取名单时,却发现自己不在里面。此时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他一个这么优秀的人才,竟然没有引起这家大公司的注意,真是……
  事实上,吴鹏早已被这家公司看中,只是计算机出现了一些小故障,致使他没有被列人前10位。当人力资源部的人员发现这一错误时,立即纠正——给吴鹏打电话,并补发录取通知单。可就在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吴鹏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公司的领导和员工都摇摇头说:"太可惜了!这么优秀的一位青年,却因为我们错误丧失了生命……"
  不过,公司的总裁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他的离去确实令人可惜!不管是对他还是对他的家人都是不幸的,可对我来说却只有愤怒和不悦。一个意志如此薄弱的人,怎么能承担起公司的重任呢?又怎么成大事呢?"
  吴鹏由于是名校毕业生,成绩优异,便觉得自己是块金子,能够被人所发现。当然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由于一次小小的错误,却导致吴鹏丧失了性命。可见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多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的饮食和身体健康,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这样不平衡的教育中,孩子难免会有些"营养不良",甚至会让孩子在人生之路上遭遇"夭折"。一旦发生这样不幸的事情,孩子便很难再获得健康、幸福的生活。此刻,父母们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做到真正关心孩子了?是不是为他们准备丰盛而有营养的饭菜,就是爱孩子?这样不舍得孩子受苦受累,是不是能够让孩子得到健康的发展?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坦然应对外界的心态。
  因此,父母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与意识,尽可能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心理疾病的知识,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其优缺点进行不同的培训和教育;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目标,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问题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父亲总会把"我"的和"属于我"的看得十分重要,对孩子尤其如此。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没有消停过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一步步前行。当好心的人劝告他们可以把孩子"放下来",让孩子自己走时,他们就会赶紧抱住孩子想:这个"好心人"有什么意图?但嘴上会说:我的孩子,我喜欢背。
  其实,父亲把孩子从背上放下来,自己会更轻松一点儿,做事情也能游刃有余。但这些父亲可不这么想,他们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真正能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类新闻:虎妈如何教育孩子的;狼爸如何教育孩子的;还有武汉的高三学生集体挂氨基酸……他们在爱的名义下,将孩子看成私有财产或实现成就感的工具。
  对于此类现象,教育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在教育孩子方面,像妈、狼爸之类的教育观念日益翻新,其核心都是控制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沿着自己所设计的轨迹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下,即使有个别孩子能够考上名校,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难道说上了好学校就能一生幸福?上了好学校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某教育专家曾说:国内教育中缺失的一个基础,恐怕是正视孩子的独立性和权利。每个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母亲的,不是父亲的,而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父母们都能够明确这一点,那么在教肯中,就能避免很多的错误。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说: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的主观感受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某天,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出来买菜。正巧,有个卖冰糖葫芦的年轻人推着自行车朝他们走来。当孩子看到晶莹透亮的冰糖葫芦时,便咽了咽口水,对爸爸说:"爸爸,我要吃冰糖葫芦!"
  "不行!"这位爸爸一脸严肃,皱着眉。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并不怎么好。可能是和妻子闹矛盾了,也可能是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了。
  "不嘛,我就是要吃冰糖葫芦。"小孩子拽着爸爸的手,晃动着,眼睛里含着泪珠,一副可怜样儿。
  "吃什么吃?上面都是灰尘。"这位爸爸依旧以严厉的口吻说。可是孩子就是孩子,一听到爸爸拒绝了,便坐在地上撒泼。这位爸爸一把抓起孩子,朝脸上就是一巴掌。孩子先是一愣,随即大哭起来。看到孩子哭,这位爸爸不仅没有停手,而且朝孩子的屁股上打了几下,一边打一边说:"让你哭,让你哭!"
  这时,站在一旁卖冰糖葫芦的人忍不住说:"大哥,您怎么下手那么重?"
  "我的孩子,我爱怎么打就怎么打,关你什么事!"这位爸爸突然提高了嗓门。
  卖冰糖葫芦的人听到这位父亲如此蛮横,便生气地说:"孩子又不是小猫小狗,想打就打!不就是串冰糖葫芦嘛,我给孩子吃!"
  "他是我儿子,想打就打!我不让他吃,看他敢吃!"说着便朝孩子瞪了一眼,抓起孩子的手就走了。
  类似的场景、类似的话语,相信我们经常会遇到。可当看到这个故事时,我们便不由得想:不是说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吗?父亲那么宝贝孩子,为什么还会对孩子伸手就打、张口就骂?难道是不爱孩子吗?当然不是!这些父亲非常爱孩子,可是他们走到了一个误区,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完全属于自己。打他,骂他,无论怎么对待他,都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很明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错!父母是给予了孩子生命,但爱并不是占有。把自己的情绪、想法、期望强加给孩子,这些都是不对的做法。
  在众目睽睽下,父亲打骂孩子,不仅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还会损失掉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感情。即便是有更合理的要求,孩子也不敢提出来。因此,我们会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孩子小声地说"我爸爸说……""我爸爸不让……"
  此刻,父亲要明白: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今后也有可能会离开你们,独自生活,因此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人格,别动不动就说些让孩子不悦、伤害孩子的话——"听我的,我生了你,都是为你好"或者是"我会害你吗?别忘了,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这些话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主见,甚至会形成自卑的心理。问题四:为孩子提供过度保护
  在当下,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30岁儿童"。什么叫"30岁儿童"呢?就是一个到了而立之年,还是喜欢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凡事不能自理和独立的人。事实上,"30岁儿童"在生活中很常见,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父母为孩子提供了过度的保护。
  什么是过度的保护呢?过度的保护指的是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关心、过多的教育、过多的照顾,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有的父亲总是担心孩子,害怕孩子受到一丝伤害。于是,他们干脆把孩子密封起来,保护起来。比如:当孩子要吃水果,拿起水果刀皮的时候,父亲赶紧把刀夺过来,说:"儿子,你可吓死我了,划到手怎么办?"当儿子要喝水,拿起水杯走向热水瓶的时候,父亲赶紧把水瓶夺过来,说:"儿子,可不敢碰这些东西,烫着你怎么办,就算不烫着你,杯子摔碎了扎到你怎么办?"当儿子想要玩公园里的运动器械时,父亲的眼神会紧紧跟着孩子,有时还会大喊:"那边危险!不要过去!"……
  在父亲这样的保护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来试想一下: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一次次的"不能"中逐渐变得胆小起来;把伸出的手吓得缩了回去;把跨出的脚步吓得退了回来;就连心中想探索世界的思想,也慢慢被限制住了。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变得什么也不敢做,什么也不会做。可想而知,父亲的过分保护会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孩子会没有自己的意识,没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孩子变得怯懦、自私、唯唯诺诺、懒惰、自卑、不合群。严重的话,还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孩子变成这样完全是父亲过分保护的结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父亲还期望孩子能有什么创造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名牌大学的物理系高才生,因为成绩出类拔萃,被学校保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没想到,这位高才生竟然拒绝了。无论学校说什么,他都不愿去美国。
  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一番调查之后,校方才知道了他拒绝的原因。这个原因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置信——他不会做饭、不会收拾房间、不会洗衣服,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
  也就是说,这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因为在大学四年里,他的所有衣服、生活用品都是父亲准备好,定期送到学校。父亲走的时候,再把他换下来的脏衣服拿回家洗,洗干净了再送回来。
  这位名牌大学生说:从小到大,父亲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如果没有父亲陪伴的话,他真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感叹:这么大的人了,竟然连点自理能力都没有。可是这能怪他吗?不能!因为是父亲的过分保护让他不会独立生活,没有一点儿自理能力。那什么叫过分保护呢?过分保护的意思就是说:父亲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就像是老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始终把他们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父亲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累。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是他们却用错了方法。
  在某些地方,父亲对孩子实行了直接、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条款来束缚孩子的意志,约束孩子的行为。不仅如此,他们还没完没了地纠正和指责,害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事实上,父亲的过分保护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哪些不良的后果呢?比如:社交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更不懂得人情世故;没有办法独立生活,就连个人的生活都无法料理;动手能力差;性格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心,过分羞怯、自卑;缺乏道德观念,责任心较差,容易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并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并且容易陷入持久的焦虑苦闷中以及抑郁的心境中无法自拔;心理年龄不成熟,对父亲过分依赖。
  孩子身上的这些表现,都是在父亲的过分保护下养成的。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以及医学专家,曾做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父亲的过分保护是不良的行为,父亲要及时纠正这种做法。
  为此,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以及医学专家总结出了以下三点,以供父亲参考:
  1.对性格成长的不良影响
  在父亲的过分保护下,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胆小怕事;在父亲的过分保护下,孩子会变得自我需求膨胀,还容易养成一种霸道、蛮横不讲道理的性格特点,严重的话,孩子还会出现逃课、打架斗殴、沉浸在网络虚拟的世界等。在父亲长期包办代替和限制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缺乏独立自主,脾气大,自我需求受到限制,不能够正确表达,从而只能在哭闹和耍赖中和父亲对抗。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根本没有办法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地,孩子的智商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就连他的人格也会出现某些障碍性的东西。
  在父亲的过分保护下,孩子的肢体语言笨拙,思维依赖性强。到了青年期以后,他们就不太懂得和人交往,缺乏社交动机,思想无法独立。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言行举止远不如在健康环境下成长的同龄孩子。
  2.对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在父亲的过分保护下,孩子们除了无法独立生活以外,他们的表现多为社会化不足,比如不懂得谦和忍让,不懂得和别人交往,更不懂得去体贴和理解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从来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在没有任何 "好处" 的时候,他们不会去主动帮助别人;在做错事以后,他们想着只要没被人发现,就没关系,即便是做错了,被人发现了,他们也会觉得 "不就是那么点儿事嘛";当别人做了一些对他们不利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耿耿于怀,不停地指责对方,甚至不肯原谅对方;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都容易对别人产生羡慕,甚至嫉妒。
  像这种孩子,将来步入社会以后,也会因为遇到种种挫折,而变得一蹶不振。
  3.对智力发育的不良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父亲为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让他们放弃了很多独自实践和体验的机会。父亲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阅读各种智力开发的书籍……
  比如:在孩子闲暇的时候,父亲就威逼他们去上辅导班。即便是他们不喜欢,父亲也会让他们待在教室中;当他们想要玩某种东西的时候,父亲就会给他们限定玩某一种。就这样,原本智力可以有所发展的孩子,慢慢被父亲扼杀掉了。
  因此,父亲的这些做法,不仅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什么帮助,还会限制孩子智力的健康发展。问题五:总认为"听话"才是好孩子
  如果问: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相信绝大部分父母会说: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怎么样怎么样。可以说,"听话"成为评判"好孩子"的最高标准。
  从现代教育的观念来看,用"听话"来评判孩子的好坏,不仅是一个误区,而且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还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父母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经常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有: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主见。如果问他有什么想法,就会看父母的脸色。长时间下去,只会受到压抑从而成为一个"问题儿童"。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孩子生性就活泼,而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静、听话、乖巧。如果父母不稍加留意的话,很可能扼杀孩子独有的个性和探索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孩子也会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的渴望。如果父母还依旧把他们看成小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那孩子就会发起抗议,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安安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安安就变得沉默寡言,虽然也很听话,但总是让父母觉得有些异样。
  白天,安安就去上学;放学回家就吃饭、玩电脑、复习功课,很少和父母交流。有次期末考试,安安的成绩又下滑了。于是,恨铁不成刚的父亲就为儿子报了一个辅导班。辅导班晚上九点下课,但父亲让安安待到十点以后再回家,这样还能多学点东西。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辅导班专门有个老师陪安安。
  可是辅导了半个学期后,安安的成绩还是上不去,这让父亲很着急。后来,父亲就动员强强(安安的好朋友),让强强问安安为什么会这样,不知情的安安就告诉强强:我根本就不想去辅导班,可是我爸爸偏要给我报。每天上学就很累了,还要在辅导班上课,每天晚上睡不好不说,还学不进去。在辅导班的时候,我不是趴着睡觉,就自己玩会儿,反正就是不想学习。这都是被他们给逼的……哎!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啊?
  当父亲听到强强反馈回来的消息时,惊呆了!没想到自己的好心却让儿子不当好心……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孩子在接受辅导后,成绩依旧提不上去,不是因为笨,而是不想学!而表面看上去的"听话"只是不想多加交流和一种逆反心理。那么孩子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呢?原因之一就是父亲听不进去。与其听不进去大吵一架,不如以"听话"的形式进行。
  这种冷战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从"听话"到"不听话"。
  郑州大学心理系教授许慧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听话的孩子都方便管理。这也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在潜意识里更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原因吧!
  许慧教授还说,孩子听话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孩子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越大,自身经验不足,需要家长的指导才能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如果"听话"也许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少受伤害;另一方面,孩子不仅仅是一个主动探索的个体,还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处处听话,自己就没有探索的机会,而没有选择的机会的话,那就失去了经验积累的机会。
  实际上,家长真的想让孩子听话的话,就要学习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不仅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成长期,而且要了解孩子的生理成长期;孩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等。这样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孩子说话,而不是盲目地"听话"。问题六:棍棒出孝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如今,还有一些家庭在延续这种做法。孩子一旦犯错,父母们便张嘴就骂、抬手就打,他们以为这样孩子就不敢再犯错,实际上,这会给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
  2002年,有一份杰克逊的遗嘱被曝光了,在遗嘱中,杰克逊将他价值约10亿美元的资产留给了母亲、3个孩子和慈善机构,而他的父亲却不在其中。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生活在一个问题家庭——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对他实施过暴力。
  可以说,杰克逊是一个乖戾的人,他的音乐成就让全世界为之疯狂,他的慈善创举令他成为楷模;然而一系列娈童案、性骚扰、吸毒贩毒事件被大众所知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想: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一本关于杰克逊的传记里,说杰克逊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像父亲,顶着舆论的压力和肉体的疼痛,一点点改变着自己。或许是为了报复父亲,他在立遗嘱的时候才不将父亲列入受益人内。这,就是他日后的反击。
  杰克逊还在世的时候,也说过: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所以现在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即便是到了现在想起来还会害怕。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目睹:当父母内心有火气的时候,便朝着孩子发泄,而孩子就做了无辜的羔羊;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那尖锐的、不雅的词语像雨点一样砸来;当父母以命令和暴力对付孩子的时候,有没想过这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当我们看完以下故事,或许会明白些什么:
  在1999年4月的一个凌晨,某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有人报警称化肥厂附近有个出租车司机被人杀了。当4名接警人员赶到出事地点时,预先埋设好的炸药突然爆炸,三名警察当场身亡,一名警察被歹徒连捅22刀……
  很快,这起案子便轰动全国。当人们关注事情表面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深思:是什么让罪犯如此丧心病狂?
  经过调查了解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出租车司机被杀是假,几个罪犯是为了抢劫运钞车实施更大的犯罪,但由于没有武器,便设下了这个圈套。
  在实施抢劫的团伙里,有个叫李杰的。据了解,他小时候非常优秀,又爱唱歌又喜欢弹琴,富有文艺细胞。可为什么他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原来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可以说,他在家挨打是家常便饭。
  在他还年幼的时候,父亲经常对他实施暴力,对他也很严厉。有一次,父亲在洗脚时和他说话,他回嘴了,生气的父亲立即将半盆洗脚水扣在他头上。
  一年夏天,父亲劝告他不要去河里游泳,太危险了。可是他又不听。于是,父亲就找到了一个方法来治他——当他往河边去的时候,父亲就偷偷跟在他后面,最后再突然出现,将他按在水里。在父亲眼里,粗暴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知道去河里游泳的危险性。
  他的朋友们都非常害怕他父亲,每当他父亲快要回来时,就有人通风报信,把"你爸回来了"说成"狼来了";过年的时候,他擀饺子皮,当时想着是把两张饺子皮摞起来擀,这样可能会更结实。可他的奇思妙想却换来了父亲的一顿痛打……
  某年冬天的夜晚,父亲酒后回家,一进门就骂人,砸东西,掀翻桌子……吓得孩子们不敢吭气。为了保护几个孩子,母亲便拦着父亲,不让父亲靠近他们。可结果连母亲也被打了。为了保护母亲,他们三个孩子又和父亲打了起来,最后被赶出家门。从这件事以后,李杰就特别害怕漆黑的夜晚。
  在李杰15岁那年,父亲对母亲施以家暴,愤怒的李杰冲上去就对父亲大打出手。惊呆了的父亲怎么都没想到,儿子会对自己动手。于是,父亲怒道:老天爷,我自己的儿子竟敢打我?臭小子,你再打一下试试?他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好像要重新验证似的把脑袋伸到儿子的面前,叫儿子打。当李杰又打了一拳后,父亲才嚷着说不活了,用头撞墙要喝毒药……
  最终,在这样的教育之下,李杰带着自己的弟弟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而自己父亲也因为窝藏罪被判刑了。不过最终,父亲还是不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
  故事中的父亲为我们出示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棍棒教育的隐患"。原本一个美满的家庭,却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终结了。谁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对的?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的!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如果只用暴力来对待孩子,那孩子迟早有一天会反抗,走向犯罪的道路。希望父亲在看到这个故事时,能够好好想想: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要的不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吗?我们一边害怕孩子不成才,不成器,却一边压制着孩子,不信任孩子,随意打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再优秀的孩子也会被摧残掉。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选择,但血缘关系是不能选择的——父母给的生命、呵护、遗弃、怒骂、暴力,但孩子又能要些什么呢?难道要听到孩子说"求求你"吗?孩子不是弱者,不是卑微的,不是卑贱的,而是父母用爱创造的。
  精神科医生王皓威说过:"爱固然使家人更紧密团结,爱也往往透过各种形式在家人或其他亲密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情感的勒索。
  美国畅销书 Toxic parents里也说,控制型父母的操纵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他们打着"家长"的旗号,支配着孩子。因为一点点的火气就大发雷霆,当孩子反抗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地说:"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言外之意就说,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是我的骨肉,我爱你、关心你,所以才折磨你。
  针对"棍棒底下出孝子"方面,国外的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批评中,他照芦画瓢就学会了谴责;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敌意中,他自然而然就会学会争斗;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恐惧中,他一定是忧虑和压抑的;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懂得了自责;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讽刺中,他就会县备害益和胆小的特质;当孩子长期生活在嫉妒中,他就会变得虚荣;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有了负罪感;当孩子长期生活在暴力中,他迟早会走向犯罪。
  一名心理学家曾指出:大多数杀人犯都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无论是哪种恶劣的环境,究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父爱的缺失。
  现如今,那些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们,应该觉悟了,毕竟像"狼爸、狼妈"那样的成功例子少之又少。在实施暴力教育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人间悲剧:2003年,因孩子偷拿了邻居家的东西,愤怒的父亲将其用尼龙绳倒捆在靠背椅上,最终抢救无效死亡;2004年,某男子看到儿子不学习而玩电脑游戏,将其捆绑并进行电击,导致儿子四肢被严重电伤;广东"狼爸"徐文辉暴打女儿致死;温州"狼爸"体罚女儿致死……
  这些新闻历历在目,也使一些父母和孩子对"棍棒教育"恨之人骨。对他们来说,棍棒教育不仅让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更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其这样,倒不如流浪在外,做一个潇洒自由的人。
  某市曾对四百余名少年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有84%的人受到过家庭暴力。随之,"暴力教育"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其实,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得选择棍棒教育。如果使用棍棒教育,想要教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优秀的孩子,那可不太容易。冒这个风险不如踏踏实实,以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总之,父亲的棍棒教育即使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很可能只会让孩子变得心理扭曲,性格怪僻、冷漠。严重的话,孩子还会交上坏朋友,从而误入歧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因此,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事物,而非使用暴力手段。问题七:忽略了对孩子生存能力的训练
  在日本,当孩子走路摔倒了,不会哭,而是拍拍身上的土,自己爬起来。原来,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日本的父母就会给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要自己站起来,往前走,以后走路要小心。
  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在摔倒以后才会一次次爬起来。而他们的这种坚持和坚强,也为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看看我们国家:当孩子们摔倒了,父母们立即跑过去,关切地问"疼不疼""哎呀,宝贝,我心疼死了"。在这样连哄又关爱的情况下,原本没有哭的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除此之外,父母们一味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满足孩子们的所有需求,让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孩子们就过着缺乏独立性,缺乏主见性的"寄生"生活。当父母们过分呵护孩子的时候,却忘记了: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独自面对社会上的一切难题,而父母也不能永远陪伴孩子左右。可以说,父母的溺爱方式只会让孩子的人生逐渐走向病态。因为不直接去面对外界的难题,不独自去面对外界的人际关系,孩子是会生存不下去的。
  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适应社会上的大规则,不要去帮孩子建造一个"无人、无事"的小世界。父母应该理性地认识,并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各种生存能力。
  小米在某重点中学读初二,爸爸是某高校老师,妈妈是医生。小米在班里的成绩非常好,爸爸经常在同事面前说起女儿,说自己的女儿乖巧听话、知道学习,成绩特别好。这引来同事们的羨慕。不过,爸爸不知道的是,小米在班里几乎没有朋友,每天独来独往,走路都在看书,想问题,同学们背后戏称其为"小木头人"。下课了,同学们一起玩耍也不会叫她。因为小米的动手能力很差,班里的活动,她即使参加了也是经常帮倒忙,让老师和同学都很着急,后来同学们也基本不再叫小米参加班里的活动了。
  小米的爸爸妈妈都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他们对孩子强调最多、管教最多的却是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以至于小米自己也认为只有好好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家长这样的观念使孩子轻视了生活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孩子渐渐地与时代脱节。
  那么,什么是生存能力呢?又该怎么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呢?实际上,生活中的实践是孩子的成功之母,也是最好的老师。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是一种真实的演练,是一种切实体会。很多父亲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个动作或操作技能,听别人说了10遍也不及自己实际操作一遍印象深刻。对待只知学习而生存能力较差的孩子,父亲可以试着这样来改变孩子:
  经常会有男孩做这样的幻想:穿上冲锋衣、上小帐篷、小气炉、军刀、绳索,来到大山深处——攀岩、野餐;欣赏大山的壮丽和溪水的清澈……现如今,这些幻想已经不再是幻想,某大学体育课的期终考试,内容就是野外生存。只有通过野外生存的考试,才能拿到这个学期体育课的学分。
  事实上,把野外生存及户外运动引人课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锻炼和增强孩子的生存能力。平时那些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在这个课堂上可吃了不少亏。
  参加野外生存的老师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中国大学生"扔"到野外,大部分人都会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做什么,就连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懂。相反,日、韩等国的孩子由于从小就接受类似的生存技能训练,他们的生存技能很熟练。可以说,野外生存课堂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除了野外生存外,还有其他生存能力,其中包括:正确的判断力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迅速且信息量大,孩子们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比如:暴力、消极面、黄色网站等,从而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没有办法一直盯在孩子身边看也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过滤一遍。因此,父母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掌握选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对制度价值接纳的能力
  在社会适应中,接纳制度价值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美国的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把人的一生分为了6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人们都得完成6~10个任务。如果人们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任务,那这个人就会发展得很顺利,并且跟社会的关系会很融洽。在这样的影响下,他的生活也会十分幸福和快乐。相反,如果这个人完成得不好的话,那这个人的发展就会不顺利,甚至跟社会形成一种冲突。
  这位社会心理学家还在6~12岁的发展任务当中标明了一条:要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团体的看法。
  在美国,每个父母都非常努力地对孩子进行国家制度和价值教育。不过他们选择了从人文的角度,让孩子明白: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就必须接受国家的制度与价值。如果能舒心接受的话,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如果不能舒心接受的话,就会在生活中受到阻碍,从而生活得不快乐。因此,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认同制度价值——对本国制度的适应和认同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适应和应对规则的能力
  经常会听到父母跟孩子说:"你一定要勤俭节约,你一定要诚实守信……"
  但是,孩子们真的会变成一个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的人了吗?要知道,道德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
  当看到有人在大街上随地吐痰或在禁烟区抽烟等不良行为时,我们不会说他不讲卫生,而会说他没有社会道德,从而将他的行为及其本身的素质联系起来。
  在社会中,道德也是一种适应能力,即在社会中,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规则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某知名讲师正在给学生讲课时,有个学生想要从教室里出去,但他并没有选择从教室后门悄消离开,而是选择从讲师的身后绕出门去。
  注意细节的人就会说:"这个人真没素质,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学生是不具备社会公共场合必备的道德。在这类事件中,我们应该多换几个角度去想。在公共场合中,必然有一些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去遵守的。
  因此,父母们不要认为教育孩子遵守规则是严厉的要求,这样的做法是在帮助孩子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化他的生存能力。交际能力
  卡耐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可惜的是,由于互联网等科技的进步,孩子们的交际能力明显较差。有的孩子不善交际,甚至害怕交际。因此,父母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比如: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很多体育活动都是由多人参加的活动,讲究团队合作。而且在体育活动中,还需要智慧和胆量。而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
  比如:与孩子做伴外出旅游。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走出家门,走向大自然,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多结识一些朋友。其实,在旅游中需要很多交际能力,如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等。如果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的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比如:让孩子去购买东西。父母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购买东西的行为。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等,也可以让他们为自己购置衣物、鞋袜等东西;如果家中有旧报纸、旧衣服或空酒瓶等,可以让孩子去收购站卖。在交易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比如: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连话都不会说的人,又怎么能谈得上会交际呢?因此,父母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在家里来客人时,可让孩子参与到谈话中;平时多鼓励孩子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等。竞争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父亲亲昵地对孩子说:"宝贝,来爸爸这里,这样小朋友才不敢欺负你!""宝贝,不要着急,做不了就别做了!""宝贝,没必要和他们抢,爸爸会给你买最好的!"实际上,父亲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有人抢了孩子的东西,选择逃避和再抢回来的方式,孩子就会变得怯弱或在父亲的支持下变得蛮横。
  在孩子两岁左右,就会出现拥有和占有的意识,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过程。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别人的东西应该由别人来做主。如果孩子被抢了东西,一是要让孩子懂得好东西要与别人分享,而不是一味地忍让;二是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间的纠纷,不要参与其中。
  在孩子三岁左右,就进入了竞争的非常敏感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过分强调竞争结果,比如凡事要做第一名,排队要站最前面……加果孩子过于自信的话,则会出现飘飘然、骄傲的状态;而对处于劣势的孩子来说,就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从而对今后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们应该给孩子一个"非竞争性"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当然,"非竞争性"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原则和纪律,而是让孩子知道一些规则和底线。其锻炼孩子生存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勤于动脑,相信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付出努力总会有回报的。

别低估小学生的能力!一节课出一部连环画,老师称赞太有耐心小学生思维天马行空,小脑袋里总有很多家长不理解的事,尤其是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最多坚持半小时。半个小时后,他们会十分疲倦,尽管对老师依然尊重,但手里却开始忙活其他事,不是偷吃零食,就3类大学生有福了,毕业后直接变成公务员,不用考试直接上岸公务员是指国家负责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的公职人员,因为福利待遇优越,社会地位高,因此深受国内求职者的青睐。在父辈眼中,公务员就是铁饭碗,有国家养,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又很好,见人聊天2021准大学生用不用买电脑?辅导员的建议,会影响4年后前途2021年各大院校招录情况已接近尾声,很多准大一新生已经收到录取通知书。对于准大一新生来说,上大学就是非常放松的一件事,不仅有机会脱离父母,还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时间和空间都会读研3年vs工作3年,只有过来人能明白,差距到底有多大大学毕业后,你会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参加工作?相信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个问题都会非常纠结,感觉怎么选最后都有遗憾,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对另一种选择都会充满好奇和悔恨。那么读研和毕业辅警协警仅有一字之差,薪资待遇差别很大,学生可别弄混了辅警和协警隶属于公安系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主要意义是补充警力不足的一种临时团体。很多人小时候都有一颗当警察的梦,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却发现这个梦越来越不现实,因为当警察的门槛太高女明星凭一己之力成功解约,成娱乐圈最强公务员,你认识她吗学习再好没有娱乐明星赚得多,学习还有意义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无用论的言论又出现了,成年人知道背后意味着什么,但有些学生却成功被吸引。随着社会娱乐化越来越明显,有些学生宁愿男生不愿娶十大女生职业,护士意外上榜,榜首再喜欢也不敢娶大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息息相关,青少年选对专业很重要。近些年,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不少人对一些大学专业纷纷发表看法,甚至还出现过学哥学姐千万别报的劝退视频,让很多学生党不知所措。大学专业中医课上,老师给女学生把脉,几分钟后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对我国汉文化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国人来说,中医是主流,也是文化,是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值得传承与尊重。可在西方国家西式医学流高考结束后,家长纷纷退出家长群并拉黑老师,到底谁该反思?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用互联网科技管理工作已经见怪不怪,但在它为我们带来便利的时候,也带来很多麻烦。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到各个高校,小到孩子的幼儿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老师建立的家长群小学生一口气连报12个补课班,妈妈很满意,儿子记不住课名调查发现,我国有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参加过课外补习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报补课班变成中国父母最乐此不疲的事,无论对孩子有没有帮助,家长们总有一种只要报班,就能学会的感觉中考结束后,500分选好技校还是烂高中?听高中老师咋说虽说中考不是全国性大型考试,但对于学生,中考比高考更重要。中考的重要性,在于考后学生能否顺利进入高中。中考也有分数线,考生能否顺利上大学,首先就要看能否顺利考上高中。满分720的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借助受害者心理游戏看儿童自我状态咨询师给出童年人生态度形成的2个问句,那就是我是如何看自己的,我好吗?我是如何看别人的,他好吗?由此奠定成人的人生态度底层代码,写就成人的人生剧本本色演出。那么,面对这两个基本问题怕疼不是害怕,而是真疼以他人为中心以目的为导向理解行为有个成年男子怕打针的视频,看到护士拿出针管,开始杀猪般哎吆哎吆喊叫,好容易安抚下来,坚定信心再次打针,可随后再次崩溃。我们作为旁观者,看到这一幕会开心一笑,觉得小题大做,当然也会觉10000小时理论,成为专家不可缺少2个因素时间和实践春节里,亲戚家孩子来家里住下玩,孩子就读高三,成绩很不错。闲聊时候没放过鼓励机会,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在学习上超过大多数同学的?答案非常棒,接地气,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的。你用行动表达情绪这10项情绪管理理论与技术,我们能做到多少情绪是自我的核心。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常说情商这个词,情商本意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有人把智商情商抗挫折商列为自我三要素。智商属于知识技能学习,这些都是生存必需,相对好学习。挫折人人遇心理困惑人人都有,如何回答以及处理我们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心理困惑人人有,我们会遇到朋友询问,以及自己遇到要应对的各种问题。这时候,该如何回答以及如何应对呢?先看看几个问题1如何提高家人共情能力?2如何与抑郁症家人交流?3如何应对爱骂人的我在愤怒,你却在哭泣以别人为中心是共情,自我成长才是目标以前说过读书读文章的要诀,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用自己可回忆事例例证观点,同时主动使用要做的事情验证观点,这就是知行合一。那么观看电影或视频也有诀窍,要看出心得,不能浮于表面,要拉面哥现象分析,重视心理健康建设,应对疏解心理压力近来很短时间,我们临沂老乡拉面哥就火了,3元一碗的拉面坚持15年不涨价,着实不容易,而瞬间成为网红,也不得不惊叹网络时代的魔力。刷到关于拉面哥许多短视频,非常正能量,也知道那个村子能判断真疼或装疼?无法确认别人主观世界想法,只能解读行为目的假如原本要去上学的孩子,突然告诉父母他肚子疼,你是信还是不信?假如去医院检查后没事,孩子之后还会不时提出肚子疼,你又是信还是不信?也就是说,当孩子没有理由的看似说疼的时候,你会判断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相信坚持的力量来自自我成长性需要问过一个高三学生,如何取得较好成绩的,答案是学习比同学坚持更长久点。这就是坚持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日积月累效果显著。有个朋友,人家原本是教学工业设计的,后来竟然成为了画家教授,而情绪是自我的核心,抽离情绪又是自我成长的关键周末带着老爹去浴池洗澡,更衣室里遇到一对年轻父子,孩子爸爸已经衣冠楚楚穿好衣服,孩子还光溜着身子在努力穿袜子。这个爸爸唠叨孩子磨蹭,我听了微微一笑,说孩子在努力穿衣服哈,这位爸爸对头脑中的博弈博弈无对错,但结果要适应环境需求,有合适区分同学转发来轻松筹链接,是同学弟弟高血糖导致并发症救助信息,我转发后有朋友捐助并说起这个疾病。我有所感慨道,高血糖本身不要紧,治疗也容易,但是不注意规律服药,一旦引发并发症就非常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