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S06医学篇被诊断为自闭症的背后

  灵感并不是在逻辑思考的延长线上产生,而是在破除逻辑或常识的地方才有灵感。
  —爱因斯坦
  在社会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哈耶克
  导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以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作为开场,源自于今天所要聊得这个很敏感,也很反常识的话题。 但是也是我们走出当下的固化的思维禁锢,获得更深的认识不得不说的内容。 以下只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我们对于医学界对于医生的这些专业人士的信任,认为有问题找到他们帮助,是最正确的一条路。也是最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判断和想法的选择。
  如果家人身体有所不适,爱他的人一定会对他说,赶紧去医院看看,这种思考方式对于一个爱他的人无可厚非。
  在自闭症这个领域,医学界的问题,是每一个家长都绕不过去,也必须学会自己思考,才是家长自我救赎之路。
  在2019年我做过两次家长调研,询问家长在经历这件事时,回忆在对于自闭症这件事情不断更新认知的过程中,对于医生的看法如何。得到的结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019-12-25日群友调研问卷问题5截图)
  接下来,诺爸就用自己的视角来聊聊,我们必须去思考的问题。
  1.医学定义的问题:自闭症一词的解释,来源DSM-5手册的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对于自闭症或者说各种精神类疾病的定义的源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 (以下简称DSM-5)这本手册本身的源头性的问题。
  自闭症或者说各种精神疾病其实可以说是源自于美国,而在定义这种疾病的历史上,这本书手册可以说是举足轻重。70年代美国以前也存在过自闭症被当做精神病会被直接送入精神病院,或者是采用惊吓或是打耳光疗法的黑历史。
  DSM5的诊断标准是关于自闭症诊断最关键的标准描述,下列关于社交问题的描述摘自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P46页
  诊断标准:A在多种场所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表现为目前或历史上的所有下列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
  1.社交情感互动中的缺陷,例如,从异常的社交接触和不能正常的来回对话到分享兴趣,情绪或情感的减少,到不能启动对社交互动做出回应。
  2.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缺陷。例如,从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整合困难到异常的眼神接触和身体语言,或在理解和使用手势方面的缺陷到面部表情和非语言交流的完全缺乏
  3.发展,持续和理解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例如,从难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社交情景的困难到难以分享想象的游戏或交友的困难,到对同伴缺乏兴趣。
  这是关于社交问题DSM第五版中社交诊断标准的全部文字,我来逐段给大家解读一下
  大前提部分:
  A在多种场所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表现为目前或历史上的所有下列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
  这句话的含义是, 孩子目前或者历史上的表现存在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的持续性缺陷,就可以判定,他判定的是孩子目前的状态,回溯到孩子之前的情形,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现在属于诊断范围,而后的DSM通篇,并没有去描述这种问题会持续,或者是否为先天,终身不可治愈等字眼。
  这一条诊断标准就是孩子现在存在着社交问题,他决定的是孩子这个标签是否符合,而非对于自闭症去进行定义,至于孩子之后会如何,这本手册片字未提,不过把自闭症病放在了神经发育障碍这个章节之中。另外这本书的定义看似如此, 但是实际上有一个巨大的隐含问题,那就是并未说明孩子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他忽视了孩子的年龄和孩子的心理年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人的看法,这几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也忽视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问题,比如一岁多的孩子和六岁才被诊断的孩子关注的问题绝对不同,其实虽然在国外三岁前一般不轻易确诊, 很多家长觉得必须要做早期筛查,我甚至遇到9个月就被医院确诊的,原因是符合这些判断。一个九个月走都不会的孩子,你要他能社交?
  在这一年中我混迹于小区楼下,早教中心,游乐场,以我对孩子的观察,其实真正具备所谓的社交起码要到三岁以后,三岁以前最多可以称为不怕人,愿意对别的孩子表达,其实他们在一起的玩是无法称之为社交活动的。包括在幼儿园小班,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的玩耍,最多是熟悉,陌生孩子之间能称之为社交行为的几乎是很少的。起码到中班左右孩子才会在一起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活动。
  再来说说很多的大人和家长, 我想请问各位,自己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如何?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还挺外向,还挺受欢迎的。但是我问各位,对于和我们住在同小区的,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对门的邻居关系如何?大家如果在电梯遇到之前见过,但是从未交流过的邻居,我们会如何?
  我想甚至有些连对主动人家笑一下,打声招呼都不愿,可能是拿着手机赶紧低头,避免尴尬吧?我想说,父母都是如此的避免与陌生人的社交,我们却要求很少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或者说几乎很少体验到和别的孩子相处的乐趣的语言能力,包括安全感构建都很不好的孩子,要能够和每一个其他的孩子很好的社交?到底是谁的想法有问题?
  第一条说明:社交情感互动中的缺陷,例如,从异常的社交接触和不能正常的来回对话到分享兴趣,情绪或情感的减少,到不能启动对社交互动做出回应。
  其实更多的孩子是连父母和家人都不愿接触,都在逃避,更不要说别的同龄孩子了,加上孩子在长期缺少该有的与人接触的语言环境中,长期不下楼,一直看电视,错过语言敏感期或是语言退化之后,其实完全不具备该有的语言能力,因为他完全无法表达,也不愿意表达。
  孩子本身逃避人,加上语言能力太弱,自然就无法正常来回对话,别人对他的示好。 家长本身并未创造该有的条件,孩子不知该如何回应,进而更加逃避。这说明的是孩子缺少安全感,缺少对于人的信任和依恋,孩子的语言能力太弱,缺乏该有的和别的孩子的示好的技巧,所以天生就没法社交。此说法不成立。
  第二条说明: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缺陷。例如,从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整合困难到异常的眼神接触和身体语言,或在理解和使用手势方面的缺陷到面部表情和非语言交流的完全缺乏
  这点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语言不行,连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太会和不愿意使用,比如挥手打招呼,比如用手指东西,比如对别人微笑。
  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觉得对方友好,对方温和有趣,孩子愿意和对方亲近为前提才有可能发生,其次是父母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创造这样的机会,给孩子去示范,去引导,让孩子体验到通过示好是可以得到对方的很好的回应。
  第三条说明:发展,持续和理解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例如,从难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社交情景的困难到难以分享想象的游戏或交友的困难,到对同伴缺乏兴趣。
  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你让他去发展持续的社交关系,去维持和别人的社交关系?请 问连去哪都被父母和抚养人所决定的,没有任何联系工具的三岁小孩,如何去维持社交? 对于社交这件事,与其说是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父母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语言未出来,其实他是无法对于各种概念进行抽象,去进行复杂的分享想象的,如果孩子没有体验到和人相处的乐趣,甚至是在社交中自己探索屡屡受挫,孩子会对于同伴失去兴趣,从而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乐趣,这是很正常的行为。
  孩子的发展有先后,孩子对于人的看法可能确实有的愿意亲近,有的会刻意疏远,这些其实都收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他所经历的与人相处的回忆,构建了他对于父母,对于家人,对于别的孩子,对于陌生人的看法。大家需要反思的是孩子之前经历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非通过一个清单列表,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然后认为他是有问题的,
  殊不知有问题的恰恰是我们这些连我们自己和孩子经历过什么都不去回顾,不去反思,认不清自身问题的家长,我们就这样相信了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孩子得了自闭症的问题,这是何其可悲的一件事。
  在这本九百多页的专业书籍里,自闭症这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比如在目录神经发育障碍中出现的八类分别是:
  智力障碍(含全面发育迟缓,未定的智力障碍)
  交流障碍(语言障碍,语音障碍,童年发生的言语流畅即口吃,社交交流障碍,为特定的交流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智力受损,伴语言受损,伴紧张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特定学习障碍(伴阅读受损,伴书写受损,伴数学受损)
  运动障碍(发育协调障碍,刻板运动障碍:含伴自我伤害行为)
  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运动抽动,其他神经障碍)
  大家是否发现,现在的我们接触的自闭症的概念,其实几乎把其他的所有这本DSM称之为神经发育障碍的问题几乎全部涵盖在内了。智力问题,交流问题,注意力问题,学习障碍,运动问题(感统问题),紧张下的抽动行为, 这本手册定义之广,还在每一项后面都加上了未定的XX障碍类型,意思是就算你不典型,你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应的精神疾病定义。
  再给大家列举一下其他的这本手册的疾病类型:
  分裂人格
  妄想障碍:钟情型,夸大型,嫉妒型,被害型,躯体型,混合型,未特定型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有个事想不开,做的不理性了也是)
  抑郁症
  狂躁症
  分离焦虑障碍(上个幼儿园害怕了也是焦虑障碍了)
  选择性缄默症(有些事情不想表达想法了也是精神疾病了)
  特定恐怖症(这个更扯,动物*害怕蜘蛛你就是,自然环境*害怕密闭狭小空间你就是,血液-注射-损伤:害怕打针和血你就是)
  强迫症及相关障碍(拔毛障碍*天天拔腿毛也是,抓痕)
  分离障碍
  喂食及进食障碍(厌食症)
  排泄障碍(遗尿症,我这尿床尿到8岁的肯定没跑了)
  睡眠-觉醒障碍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纵火狂,偷窃狂)
  物质成瘾(酒精使用障碍,咖啡因,大麻,致幻剂,吸入剂,阿片类,烟草使用障碍*终于吸烟过度也是精神疾病了)
  人格障碍(A偏执型,分裂型 B反社会,边缘,表演型,自恋型 C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
  列举了这本书中对于精神疾病定义,不知大家作何感想,我是能找到十几种我能够对应的精神类疾病,也就是说诺爸我本身是有着十几种精神病的?
  因为这本书中每一项疾病几乎都有重度,中度,轻度,甚至是边缘的模糊判定依据。但你要是想去详细的咨询精神病医生,你肯定可以找到你对于自己的精神疾病的所属。 也就是说照这本手册的定义,你我皆是精神病。
  这本书中在DSM-5 司法谨慎使用指南的声明中写道:DSM-5不为任何障碍提供治疗指南。这是一种典型的免责行为,我只负责定义和归类各种精神疾病给医生和医学界使用,其他的与我无关。
  关于DSM这本手册,其实追根溯源在五十年代第一版出来的时候,主流的心理学界并不承认,但是因为后来其发展为很多的精神疾病的医生和精神类药物能够发挥巨大的诊断依据,对于医疗行业,尤其是精神疾病这个行业,能够带来依据和巨大收益,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更多的模糊的,更广定义的精神疾病被收录其中,这本手册也成为了需要精神类药物厂商的摇钱树,医学史上也曾出现过人工合成的海洛因公开销售,取代让人成瘾的鸦片和吗啡的荒唐历史。
  而关于自闭症诊断的最主要的手册DSM的出现,其根脚上其实也有着巨大的问题。这里强烈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致命骗局。
  观看地址: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U5MjU4MTQxMg==.html
  (复制上述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当然也许这部纪录片本身观念有些偏颇和主观,但是其揭示的问题确是令人震惊和后背发凉的。这部纪录片算是起底了DSM这本被奉为具有绝对解释权,也是自闭症定义的最大依据的手册的根源上的问题引发一些该有的思考。
  2:自闭症的人数激增的背后的原因追踪
  2018年8月我开始关注百度自闭症吧时, 总关注人数3万2千人,短短两年,关注人数激增到7万4千人 ,超出一倍还多。
  关于, 美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自闭症比例,从最初的千分之一,到后来的百分之一,八十九分之一,到最近年的45分之一。 一路激增,这种增长的背后,一定是有着某些影响因素,而非所谓先天基因遗传能够解释。因为传统的遗传疾病的比例,几乎是保持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增长,以至于要覆盖到百分之二以上的人群。
  这里插一句,如果真的有百分之二的人如国内网络所说,这个人群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终身照顾,其实整个社会的运转必定会遇到巨大危机,而非当下这种现状。
  关于自闭症的人数的激增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DSM手册的一路的定义的转变,谱系的概念将自闭症变得范围极宽。
  在这背后其实商业组织的推波助澜和控制了定义权和话语权,进而左右了媒体和大众看法,是一个更深的深坑,关于这个更加敏感的话题,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接下来聊聊自闭症的定义变得越来越广泛的历史。
  从1987年DSM-III改版开始,对自闭症诊断标准进行了扩充,增加了对轻度自闭症的诊断——广发性发育障碍—未另作规定(PDD-NOS)——同时并不要求症状在出生后的30个月之内出现。 这一改动,让自闭症的诊断范围变得极大。
  1994年发布,2000年修订的 DSM- IV 将自闭症分为较轻微"阿斯伯格综合征" ,以严重的逆势和退化为特征的 "儿童瓦解性障碍" (CDD),还有雷特综合征,广发性发育障碍 (PDD-NOS) 四大类,DSM- IV在2000年的修订的中第一次引入了谱系的概念。
  2013年DSM-V发布,这次DSM-V取消了DSM-IV的四大类的分类,引入了"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个术语,至此诊断标准的变更,让自闭症的诊断范围再次得以扩充,以至于到了,但凡孩子逃避人,发育偏晚,就几乎就逃不出自闭症谱系或者疑似的诊断。
  而其实算是跟风的,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代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该手册的当前第10版与DSM-IV一样,将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雷特综合征、童年期瓦解症和PDD-NOS归为 "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部分。
  自闭症的数量的激增在几次诊断范围定义的不断变宽的基础上,被判定的概率越来越大。这个学术上的变更是最大的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关联原因 ,这里做简单罗列,后续有时间详细拆解。
  1因为社会压力,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缺失,老人带娃,或者雕塑性陪伴,创伤性事件的对于孩子的状态的影响。
  2家长对于孩子的状态的过度紧张和担心的背景下,网络的兴趣,但凡搜索相关如孩子不说话,孩子不看人,转圈等关键词的巨大覆盖。
  3在不少幼儿园和早教中心的老师的提醒(因为孩子的叛逆不听话,以及发育偏晚造成的教学负担)
  4当今媒体的不断宣传,信息爆炸时代的家长的信息接收。
  5老家长或"知情人士"的推波助澜的善意提醒。
  至此,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一个孩子如果两岁没开口,家长已经再也无法淡定的相信"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慢慢长大就好了",在面对孩子三岁就要进入幼儿园,面对身边的人的提醒和质疑时,必定从各个渠道,去获取信息,去确定和诊断孩子的状况。
  然后这整个过程,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标签对于孩子的父母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对于一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的影响。
  各种商业组织应运而生,在家长极强的,甚至不惜卖车卖房的付费意愿下,大肆敛财。而一个个父母也相信自己的无法拯救孩子,而这时的孩子最需要的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关爱
  3:关于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留心思考
  我在2019年年初的一次调研的数据,整体比例大致相同。
  在后面,我花了一些时间,思考总结了一下
  1.给小孩诊断的时间不充足
  我带孩子去南京儿童医院的时候,发现儿童心理科一个专家一个上午一共40个号。整个的问诊时间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 ,而医生再去分析的时候,给出的也只是可能大概应该,这类模糊的分析,然后就是开出了一大堆的检查,量表。
  而出于免责的考虑,医生不得不给出诸如,很像,疑似,谱系,待查之类的结果 ,因为对于医生而言,没有诊断出来的病情延误,对于他们是一个无法承担的责任,所以在这种背景下,真正敢给家长排除的医生少之又少。甚至我多次听到医生说过"但凡家长已经疑虑到要来检查了,那么孩子肯定有问题,要不她来医院干嘛?"的说法。
  听过我的家庭干预访谈实录的家长应该也会记得,许多家长在回忆当时的问诊经历时, 医生会从孩子的某个表现(如不看医生,被抢玩具无法应,喊之不理,对于某个事物过于关注等等),就证明孩子一定是。
  再说说诊断量表和工具的问题。
  在这里因为篇幅的关系, 我没办法跟大家去拆解ABC,CARS量表,ados,发育商,Gesell 等等些测评工具中诊断的明细以及依据其中前后存在的那些矛盾的点和狭隘之处。先挖个坑,以后有空来和大家补一补这块。
  接下来,我单用一个反例来证明这些诊断工具本身存在的问题,按照医生和网络上的说法,一个孩子他的程度通常来讲,被定性之后,就算是被贴上标签了,但是实际上,各位可以自己用最简单的, 每隔2~3个月重新去自测孩子的整体得分,实际上就会发现,孩子的分数一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转圈,还是踮着脚走路,孩子长时间,望着某个地方发呆,很多的行为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消失,当然也会有新的行为出现,
  但是这个过程, 我们用来测试的量表的分数一定是动态变化的,实际上我遇到大量的家长,小朋友在真正有效的,深度陪伴的过程当中,分数直线的下降。 再半年可能也可能是,更短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分数低于所谓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家长在自测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孩子摘帽了。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家长A,所谓智力有问题这句话的杀伤力大家懂得)
  (ABC量表96分算高了吧?诺诺当时92分,已经是几乎全中了)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在深度陪伴之后,小朋友有了巨大进步之后,自己还是不放心又重新去找了知名专家,来给孩子再次诊断,而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不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的,家长也大有人在。比如参加过家庭干预访谈实录的我们熟悉的大毛妈妈。
  (大毛妈妈的留言)
  我以前和大家分析过, 孩子有可能会因为对医院的恐惧或者当天没睡好觉,或者是本身情绪有些低落,或者是因为不喜欢医生这个人或者是因为被真是的某个特别喜欢的玩具或者是物体所吸引,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很有可能是不准确的或者是和他平时日常的状态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在医生的视角,他们可能很难理解, 自闭症这三个字,给一个母亲,给一个家庭所带来的那种,令人窒息的那种压迫感。
  所以有非常多的家长,不断的去找不同的专家,找更有名的人,花5000给黄牛,去找邹小兵,郭延庆,为了寻求一个更准确的说法,为了去给自己找寻一点希望,甚至有家长到香港,甚至是到美国去。
  最后聊聊邹神4月1号的直播分享中的一件小事。
  从邹小兵说一个美丽的错误这个说法,来思考医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
  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国内观点极好,而且我觉得,非常有正义感,我个人也非常敬佩的邹小兵,他在4月1号直播的过程当中讲这一段他的看法,我并不想断章取义,我对于邹神确实极为钦佩和认同,我对于这样以为敢说真话,能够告诉家长,家庭干预是最好的方式,孩子可以变得很好的好医生是很是感谢,但是说这一段, 我也只是希望通过,我觉得算是非常乐观和能够给家长力量的一位好医生,他的视角,来聊一聊,从医生这个职业它的角度的问题。
  当然这里我还是要为邹神多说一句,作为国内少有的,足够权威,足够敢说足够有名气的,这样一位医生,我强烈推荐,所有在这个圈子的家长,都好好去听一听,近两年,邹小兵对于自闭症的家庭干预的建议。
  邹神在2020年4月1日的南方都市报的健康大讲堂的直播分享中(视频可下载南方都市报APP搜索邹小兵查看)54分25秒。
  邹小兵4月1日直播视频回放链接:https://m.mp.oeeee.com/live/2833_31de752157df3402.html
  明确的提到,他会在小龄孩子两岁不到的这个阶段,还是会给孩子一个疑似或者确认的这样的一个诊断,但是他会要求家长,我回去好好用心陪伴三个月,之后再来确认。他是出于为了让家长重视才这么做的。
  他发现有很多的小朋友,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已经对人关注起来,而且已经变好了,不符合诊断标准,当家长如果找邹教授算账的时候, 他告诉家长,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邹神作为一个医生的心态,他 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诊断,让父母能够重视起来,对于孩子的家庭陪伴和干预,他希望父母能够真正的投入,对于孩子的关注和理解过程当中来,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孩子。
  他认为如果直接帮这个家长去排除了,他担心家长不够重视,更担心因为家长的忽视变得更糟。
  但是其实在我的视角,除了邹神能够直接当面说出他的真实想法, 我多么希望医生能够,非常严肃的告诉家长,你必须得好好陪伴孩子,好好在家庭的过程当中让孩子感受到与人相处和玩的快乐 ,因为自闭症这个标签的不能承受之重,压垮了太多的爸爸妈妈。
  这边多说一句, 在视频的后半段,大家可以从他经历了很多被诊断的孩子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大量的实际案例当中,看到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
  这个时代必须拥有的怀疑精神
  先做一个可能有些枯燥的普及。一个简单的哲学思辨命题,英国大哲学家休谟,大家一把他的学术称为怀疑主义,休谟最大的贡献是指出: 一切事物无法从特称判断导出全称判断。
  简单一点讲,就是你不能从个体或者是一群或者是所谓的绝大多数,去推导出来,整个群体都一定如此。
  休谟的伟大之处,是在于它直接否定了经验论,开创了不可知论的新领域。在论述休谟观点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根据经验天鹅都是白色的,在历史长时间整个人类都是认为如此,直到后来因为大航海到达澳大利亚后发现了黑天鹅 ,所以现在黑天鹅事件,也被大家称作这种小概率的事件可以去直接推翻整个命题的一个代名词。
  所以一个两个例子,甚至说绝大多数的案例并不能证明所有人都如此。这是休谟在学术上的贡献,即 归纳法谬误。
  对于 其实身处医学体系的医生而言,关于自闭症的定义,诊断,治疗方式,几乎都是从美国的舶来品。医生在整个的角色中,一般只扮演诊断,并不参与后期的孩子的干预治疗。
  最后,我只是希望大家在对于各位而言, 应该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孩子的未来这件事情上,能够多思考。能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自己的眼睛,用心去发现,那个实际上一直都在被我们误解着的,善良的孩子。其实他比大家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最后聊几句关于医学的发展的那些黑历史
  其实对于 医学的发展,其实是建立在犯错和荒唐的谬误之上的,慢慢发展而来的。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荒诞医学史》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  莉迪亚康,是一名医学博士,内科执业医生,同时还是一名名气颇大的作家,曾出版过多部畅销小说。内特彼得森则是一名历史学家和专栏作家,是诸多的知名媒体上的座上客。
  引用一些书中的内容:
  19世纪,人类曾经将重金属奉若神药。
  砷最有名的形式——砒霜,无臭无味,混入食物和饮品中,通常没有味道。而砒霜中毒的症状和食物中毒非常相似,这一点非常有益于杀人者。
  汞:无孔不入的疗愈神药 水银
  锑能造成肝损伤、严重的胰腺炎、心脏问题,以及死亡。不过,很多人相信医生可以驾驭这种致命的力量。当时的人对锑有一种很普遍的观点:"毒药到了医生手中就不再是毒药。"
  1906年颁布的《纯净食品与药物法案》中,完全没有提到镭的规范使用,因为它被视作一种自然元素,而非一种药。所以,全美国的江湖郎中都开始探索镭的神秘特性,以谋取自己的利益。
  当时的报纸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这样的广告——"辐射出年轻与美丽""镭重燃千万人的健康生机""非凡新品镭霜膏,赶走关节疼痛与肌肉疼痛,一抹就见效!
  曾经医生对于吗啡,可卡因,海洛因都公开宣传,并且当做是代替烟草的最佳方式。
  (1885年的可卡因广告)
  流行欧美的20世纪70年代的治疗妊娠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反应停,因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且少,但是在短短的几年里,全球发生了以往极其罕见的上万例海豹肢畸形儿童。
  (因反应停事件受伤害长大的成人)
  再来说说更加骇人听闻,挑战三观的 额叶切除手术
  其英文为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几乎就是一个行尸走肉,和正常人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还可以呼吸。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莫尼兹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且此手术被广泛用于治疗不听从管理的精神病患者。
  (莫尼兹和他惨无人道的额叶切除手术)
  在《飞越疯人院》一书问世以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及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通过了限制精神病院权力的法律条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才得到很大改善。
  其实甚至是在当今这个商业时代,医学的背后种种其实仍是暗流涌动,我们已经无法独善其身。在这个时代,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自闭症人士被当做精神病人,是要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电影《雨人》描述的就是当时的现状。
  人类自大的用各种标签定义着这个世界,这种文化和逻辑支配,其实影响和伤害更加深远,当代经济学奠基人哈耶克的写道: 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或思想的俘虏。我们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能指望去避免它。
  从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有所认识,对于当今的世界我们奉之如真理的东西,更应该尤为警惕。
  希望今天的文字,能够让你有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毕竟,纵使整个世界都否认和误解孩子的未来,作为他唯一的依靠的你,需要能够走进他的内心。
  对于孩子,希望你在各种看法之外,能够有自己对于孩子的独立看法。
  祝你心明眼亮。

你再不听话,就让小姨把你带走,这句话可说不得你再不听话,就让小姨把你带走你再不听话,就让小姨把你带走,这句话是一位朋友分享给我的一个故事里的,一个孩子孩子在家里特别的不听话,与玩起来没大没小的,正好呢小姨在家,孩子也跟小姨一一生都在治愈自卑的孩子,我们的穷养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什么是现代的穷养阿德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的经典之处在于其很好的诠释了童年和我们一生的关系,是的,我们的童年影响着我们的一挫折式教育和鼓励式教育,一定要二选一吗?挫折式教育和鼓励式教育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的两种教育方法挫折式教育和鼓励式教育,都在问,采取哪一种对孩子会比较好,,要进行二选一,在这两个中间选择一个好的教育方式来运用。那在我说出我的两岁孩子拧开了牙膏盖玩起了牙膏,宝妈这样做,绝了这是一个两岁孩子挤牙膏的故事两岁多的孩子我们之前说过很多次,喜欢吵喜欢闹,喜欢蹦喜欢跳,喜欢到处找一些挑战,寻求刺激,找一些好玩的事情,在孩子看来是小事的一些事情呢在我们成人看来却如何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有规律孩子规律作息的重要性这可能是大多数的家长都在头疼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有规律,因为很多家长在孩子的规律的培养上遇到了比较大的麻烦,孩子总是生活不规律,慢慢的就会导致异性关系暧昧的开端共享异性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往前一步是爱情,退后一步是友情,处在中间不上不下,那就只能算是暧昧。大多数异性关系是以爱情和友情的形式存在下去的,不过也有一些异性关系,既没能守住友亲密关系的培养,从共情开始人这一生会遇见很多人,但也只有少数几个人,会让你产生让关系更近一步的念头。你不甘于隔着屏障与之相处,所以一直都在努力培养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亲密关系哪是想想就能培养起来的,两个人如何维持感情的长期关系以前的时间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即便两个人相隔甚远,彼此内心的感情也从未消散。现在的时间很快,遇见的人越来越多,爱上的人也数不胜数。本以为爱能永恒,却发现维持感情太难。这世间的感情人到中年,顺其自然,善待自己行走在时间的长廊里,不知不觉间,就已到了中年。中年,虽没有老年那么衰老,却也没有青年那么激情。留给中年人的,更多是责任,是沧桑,是伤痛,更是无可奈何。人到中年,看似一切已经稳定下来梭罗我翱翔于山水之间,回归自然,回归纯洁,回归心灵的平静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和工作奔波,忙碌的身影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长期处于这样的城市快节奏中,难免使人身心疲惫,很多人都盼望静谧美丽慢生活,可面对生活的压力,夜读三国志的36个思维模式(17)护城河思维中年危机是最近几年来,反复被网友提起的一个词。步入中年后,很多人在职场上开始诸事不顺,拿着与年龄不相配的工资,干着996的活儿,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房贷车贷,还随时提心吊胆怕自己被
小闲画画大白菜也有春天我喜欢白菜,白菜便宜,花很少的钱就能买一棵,沉甸甸的拎回家,也可以买很多囤起来,一个冬天都不愁没菜吃了白菜随和,和猪肉合得来,和豆腐合得来,和粉条也合得来白菜灵活多样,可以酸辣,可小闲画画能是一碟好咸菜昨夜煮的小米粥,今早煮的白水蛋,这时候要是能再有一小截酱黄瓜,或者腌辣椒咸萝卜,足以清爽有味的打开新的一天。在农村,没时间炒菜,不想炒菜,或者没什么菜可炒的时候,去咸菜缸里捞一捞,小闲画画以爱之名,划出边界妈妈没有打过我,在我心中,她散发着自由民主的光,但就是这位自由民主的女士,打起我的兄弟姐妹来,相当有节奏,每每提及此事,她都说太气人太可恨。村外的庄稼地,看似连成一片,其实地与地之小闲画画像蜗牛一样慢慢前行的日子里上学时,为了更快更好的完成一份作业,连续通宵,一动不动的画工程图,似有不惜一切的心志。后来,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越来越不愿意为难自己,很多事情也只愿付出七分的努力,能慢的就不去追求小闲画画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中华经典,博大精深,灿如瑰宝。(此为求生欲)以下仅为一乐为避免误导小朋友们,附原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论语学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名将陈汤上书汉元帝杨家有女初长成,小闲画画风起天微凉,锅里煨着汤父亲喝稀饭的时候,偶有那么一个愣神的瞬间,端着碗看着前方,前方是几只鸡在觅食,它们在地上刨两下,啄两下,刨两下,啄两下,就那么一片地,刨来刨去,还歪着脑袋像擦嘴一样左一蹭,右一蹭,怀不上孩子究竟该人工授精还是试管婴儿?两个案例告诉你答案前几天为大家以漫画的形式科普了人工授精的全过程,有网友私信咨询自己是否适合做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这两种助孕技术目前在辅助生殖领域都在广泛应用着。这两种助孕技术每年都让无数不小闲画画总觉得有那么一个人在等自己,没想到是他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帝为了鼓励生育,要求1530岁之间没有对象的女孩子,每年缴纳600钱的单身税,但30岁之后就不用交了。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600小闲画画市井之中,银河之上这条路走过很多次了,无论天气冷热,心情好坏,每周都要匆匆忙忙走上几遭,有天晚上回家,和往常一样,在这条路上匆匆走着,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匆匆,可能是觉得不值得吧,就停在那里,看了小闲画画找对象就像拣黄豆小时候,房顶上,盛满土的两个脸盆和一只茶缸,是我的种植天下,想种什么种什么。有一年秋天,在房顶上拣黄豆,我妈问我想不想种黄豆,想就在簸箕拣一颗好的。我看了看簸箕里的黄豆,大的,圆的小闲画画我们身边的他们,真实可爱在窗前或屋顶,静静听,隐约能听到一种来自远方的隆隆声,它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好像很大音,又好像很息声,这种又远又近的隆隆,我觉得它是世界运转的声音,我还觉得它是一种和声,它来自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