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你越要,我越不给你买给孩子树立规则,不是这样的方式

  家长到底应不应该管孩子?应该怎么"管"?如何为孩子树立规则?在爱和规则之间如何平衡?
  注:本文长65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上一篇文章不许哭,越哭越不给你买":你以为你在制定规则?别逗了引发了轩然大波,在这个"事件"中,很多人对我的不满在于:认为我理论太多却没讲具体的解决方法。这可能跟我自己的习惯有关。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受到自身经验所限,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提升自己的方式就是"深刻的"理解原理,我的经验是:很多时候对原理的理解如果只是一知半解,就不太可能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得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自我成长的方式给我带来很多切实的好处。我常用的一个比喻是:如果把"我们的问题"比为一棵大树,那么最有效、也是能根治问题的方法就是找到"树根"(即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如果把精力放在"树叶"(具体的办法)上,那可能就会今天这件事知道怎么做,明天换一个场景又不会了。
  但是很显然,这种成长方式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结合上一篇文章的两个案例,具体谈一谈一些具有争议的论点,并给出具体方法。
  先附上上篇文章的两个案例:案例一:前两天我去一个旅游景点玩,听到了一对父女的对话。女儿大概五六岁,她当时央求爸爸给她买一个零食,爸爸不同意,女儿继续央求,爸爸用虽然不是很严厉但是很坚决的语气说:你越这样,我越不会给你买。要不然就回家吧。
  案例二:樊登曾经举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他的一个朋友,有一个4岁的女儿。有一天,他女儿把香蕉皮扔在地上,就去玩了。爸爸让女儿把香蕉皮捡起来,女儿说不捡。爸爸说必须捡,否则别的都不能玩。
  女儿去看电视,爸爸把电视关掉;女儿去看书,爸爸把书收起来,女儿拿了一个水果给爸爸吃——她回避了那个香蕉皮,但是想和爸爸缓和关系。爸爸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吃,因为你没捡香蕉皮"。女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最想提醒父母注意的是:觉察自己日常生活中,到底是在给孩子树立规则,还是在家庭关系中"争夺权力"?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教给读者如何教育孩子,而是为了让成年人看到自己的缺失,提高认知,完善自己,从而改善自己的亲密关系和生活。在今天的文章里,我将在昨天大部分的有争议的评论中,选取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规则的建立以及父母如何把握"管理"的尺度的问题。
  1.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理"?
  这是评论区的"重灾区"。很多家长持一个观点:孩子必须管。不管就出事。不管是案例一中的小孩想吃零食,还是案例二中的小孩随地乱扔香蕉皮,在很多家长看来都属于"必须管理"的范畴。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就集中在此。
  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任何绝对化的观点——必须管,或者不必管,都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基石是"爱"和"规则",两者缺一不可。爱与规则,都可以理解为管理,但是又都不是管理。
  我们简单谈一下父母管理vs自我管理。
  一说到管理,大家首先就有一种神经紧绷之感,认为管理、规则都是很严肃的事。实际上,从刚出生的时候像一只小兽,完全凭本能生活,到后来逐渐社会化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过程。所以,所谓对孩子的管理,如果仅限于理解为父母对孩子的管理,未免狭窄。
  人格的形成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基因无法改变,但是环境可以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的人,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环境"。
  我认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管理,在于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不只有行为,还有爱的感知以及父母做事的规则。这个老掉牙的道理实际上在现实中有极为深刻的指导意义。父母常用什么模式(包括情绪反应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基本上孩子都会照搬无误。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与其讨论父母该如何管理孩子,不如讨论父母如何进行自我管理更有意义。
  另外,还有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误区在于:父母过分的强调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忽视了孩子自身自我管理的潜能。这样的家长,最常使用的是控制或者溺爱的方式,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对孩子自身生命力的扼杀。
  孩子当然有自我管理能力,就像人是进化的产物一样,孩子也会在自己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尺度、行为,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但是在孩子实行自我管理之前,父母首先要允许孩子探索。
  举个例子,孩子很小的时候,对开水毫无概念,如果家长不去插手,孩子可能会出于对热水杯的好奇,想去摸那个杯子,结果可能是被烫了一下,这个时候ta会因为恐惧或者疼痛哇哇大哭。以上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孩子探索的过程,ta因为这一次的"教训",下一次绝对不会再去碰那个热水杯。这就是一个根据外界环境做出的自我管理(调节)的过程。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怎么能让孩子去被开水烫呢?这也太冒险了。我们当然要保护幼小的孩子,避免ta被危险的东西所伤害。我们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探索的空间,而不是人为的干预或制止。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比如,当孩子对"冒热气"的水杯感兴趣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换一杯不那么烫的热水,让孩子用小手指轻轻的触碰一下杯子,让ta亲身体会一下"烫"的感受。然后这个时候再告诉孩子,这样的水是有危险的,我们要远离危险。这个时候家长说的道理——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管理",就是比较有效的。
  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区。孩子的确在认知水平和各种经验上不如成年人,但是0-6岁,是一个人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会通过这些对外界的探索(包括吃、摸、触碰、闻等各种感受性的探索),会逐渐构建出自己的经验体系。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过度的"管理"孩子——当孩子刚伸手想摸杯子的时候就打掉他的手,或者把他抱到一旁,就会使孩子错失大脑发育的一次次机会。
  父母不是要管理孩子,而是要引导孩子。
  2. 如何对孩子进行"规则"的建立?
  我相信在很多家长眼里,他们对孩子的"管理",更希望的是为孩子建立规则。比如文中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孩子买零食,一个是孩子扔香蕉皮。家长可能认为,我需要动用一些手段,甚至是强硬的手段,来让孩子遵守某些规则。
  这两个案例之所以被当成"反面案例",不在于家长给孩子树立规则这种想法错了,而在于,家长为孩子树立规则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规则vs建立规则的方式"这两个概念被混淆了。
  以案例一为例。父亲在孩子想吃零食的时候,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直接拒绝,没有对孩子的感受进行共情。第二,使用了"威胁"的方式(再闹就别玩了)。
  我想请大家先换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很想要什么东西,你提出了请求,对方直接拒绝,你的感受是什么?我相信,无论你是觉得对方拒绝的合理,还是觉得对方的拒绝很伤自尊,很少有人会被拒绝了之后特别愉快,如沐春风吧?
  这就是直接拒绝的"坏处"。因为我们每个人,当然更包括孩子,首先是活在感受里的,其次,才是活在"道理"或者"标准"里的——这是人的本能,基因如此,没办法改变。所以,如果在我们为孩子树立规则的时候,不能够同时体察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而只是干巴巴的强调规则,那么这样的效果一定不会好。当然,如果用威胁的方式,就更差劲了。
  在这里我想插一句:不管我们想管理孩子还是想怎么样,目的和初心是什么?当然是想让孩子"好",让孩子更懂规矩,以后少走弯路。所以,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这个"目标",思考最能够达到目标的方法。否则就成了为了满足自己的控制欲而实施的管理了,——如果那样做,显然是有违初心。
  父母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管理孩子,会导致一个后果:孩子表面上看是"服从"了你的"管理",甚至内化和认可你的标准,但是ta真实的情绪却被压抑了,情绪的压抑会进入潜意识,从而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育。被用不恰当的方式建立规则的孩子,ta日后的规则,都是"带着伤"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些"伤口",会在ta日后的人格中不断的被反应出来。比如逆反、自卑等等。很多人长大后成为了"路怒族",并不是因为他多么的守规则,而是因为他对于不守规则的人特别愤怒——ta的潜意识是:我被驯化的这么守规矩(如果不守规矩就会被惩罚),你凭什么不守规矩?
  所以,不在于规则本身(不管是为孩子树立吃零食的规则还是扔香蕉皮的规则)有什么问题,而在于父母在为孩子树立规则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伤害性的,还是无痕的引领?
  可能有人要问,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我们以扔香蕉皮这件事举例说明。
  首先,樊登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说前因,也就是小女孩为什么会乱扔香蕉皮?有一点特别需要提示的:我们经常着急对一个行为着急定性——比如说乱扔香蕉皮就是错的,是没有道德的,这时,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成了:怎么矫正她的行为?
  当我们把力气用在矫正行为的时候,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反抗情绪——你越要我怎么做,我越不怎么做。于是父母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就开始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避免进入"权力之争"的陷阱。
  如何避免?答案是:先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为什么孩子会乱扔香蕉皮?我们可以尝试猜测一下,这个行为背后有很多种可能,比如:之前因为别的事,跟爸爸生气了,故意扔香蕉皮泄愤;再比如:以前父母对"垃圾怎么扔"并没有建立很好的规则,孩子比较随意,所以吃完就随手扔了,但是现在孩子已经四岁,爸爸觉得应该给孩子"立规矩"了,所以,就要求小孩必须捡起来;再比如:她在用无意识的"扔香蕉皮"的行为,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可能爸爸一直在和叔叔聊天或者玩手机,扔香蕉皮是一种下意识的试探;再比如,爸爸对孩子平时管理的比较严格,孩子的内心有很多压抑的情绪,于是她总喜欢故意做出"挑衅"行为,来对抗爸爸……..
  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孩子随手扔香蕉皮的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多种可能的动机。每一种动机,都需要父母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没有标准答案的原因。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现在后背痒痒,那么你希望得到什么呢?答案肯定是搔到你的痒处,解除你的烦恼。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扔香蕉皮就是因为缺少规矩,而忽视了其他多种可能,这就会造成你没有搔到孩子"痒"的地方,自然,这种教育方式也就很难有比较好的效果。
  回到香蕉皮这件事上,爸爸首先需要做的,是看到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爸爸可以采用"真实表达"的技术,和孩子进行沟通,下面我们演习几种模板,供大家参考。
  场景一:
  爸爸:宝宝,我看到你刚才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中立的陈述事实),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询问)?
  孩子这时候可能有多种回答:比如:我刚才没想那么多,吃完就随手扔了。
  这时候爸爸回答:哦,那你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好吗?
  孩子照做,爸爸马上表扬(进行正向强化):宝宝真是一个遵守公德的好孩子!
  场景二:
  爸爸:孩子,我看到你刚才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中立的陈述事实),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询问)?
  孩子:我就是想扔到地上!
  (爸爸这个时候可以观察孩子这种语言背后有什么情绪,并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接纳和抱持。)
  爸爸:哦?好像宝宝有点不高兴呢?(共情孩子的情绪,但是没有对孩子的情绪提出批评)可以改跟爸爸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孩子:哼!你刚才都不让我吃冰糕。
  爸爸:哦,你是因为刚才吃冰糕的事不开心啊(继续共情孩子的情绪)。那件事如果你不高兴,咱们一会再重头说说好吗?(接纳孩子的情绪的合理性,并用协商的态度给出解决方案)爸爸相信宝宝是一个有公德心的孩子,所以先把香蕉皮扔在垃圾箱好吗?(给孩子鼓励和信任)
  孩子:不好,哼!
  爸爸:那爸爸听听你的意见,你想先解决冰棍的事呢还是先扔香蕉皮呢?(给孩子封闭式选择,这个时候,扔香蕉皮就成了一个必选项,但同时又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强迫)
  孩子:先说冰棍的事。
  爸爸:好的,没问题。
  场景三:
  爸爸:孩子,我看到你刚才吃完香蕉就把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中立的陈述事实),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询问)?
  孩子:…..低头不语,不说话
  爸爸继续保持刚才的状态,不急不恼。继续说:宝宝一向都是很有公德心的,爸爸相信你今天这么做肯定有原因(对孩子保持信任和肯定的积极态度),你愿意和爸爸聊聊吗?(给到孩子情绪温和的接纳和尊重)
  孩子:…..继续沉默
  爸爸:看来你现在不太想说话。要不这样吧,等你想和爸爸谈的时候,来和爸爸说一说好吗?如果你一直不开心,爸爸也会有点难过。(落脚点放在对孩子的爱上,但是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激化孩子的心理)。
  这时候,重点来了,爸爸可以走过去自己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然后什么都不说。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凭什么?就应该让孩子去扔,爸爸代劳,怎么为孩子树立规则?
  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有两个。
  第一,孩子此刻的表现显示出她正在情绪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的接纳"——这一点非常关键。孩子的情绪产生也许有其不合理性,比如因为她自身认知的偏颇,会产生一些情绪。但是情绪既然产生,在孩子自身的系统里,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家长做到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价值感来说,至关重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毫无用处的——就像我们在前文说的那样,因为此刻有"感受"在那梗着。感受永远大于理智。
  第二,父亲的行为对孩子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示范作用)。管孩子的方式不是只有 "你必须马上扔进垃圾桶"这一种方式,父亲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但同时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了示范,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在孩子有情绪阻滞的时候说一堆道理要有用的多。相信孩子,她是知道"好赖"的,她此刻的固执不代表一直固执,当她的情绪被接纳,她的困惑被解答,她感受到来自父母真切的爱的时候,她一定是一个自尊、自律的孩子。
  3.父母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寻求平衡?
  有一些读者问我:对于特别小的孩子,他根本不讲道理,我怎么管,不强制行吗?
  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父母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们简单说:就是孩子越小的时候,父母应该给到的"爱"越多,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怎么爱都不过分。人的安全感的构建有关键的窗口期,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有,在孩子生命的最初的阶段,是构建其一生安全感的最关键阶段。所以,年龄越小,家长越要爱。
  当孩子1岁以后,家长可以开始有意识的建立一些规则意识,但这时候千万不能采用强制的手段,而更需要结合孩子年龄段的特点,因势利导。比如孩子2岁时进入到一个成人无法理解的"偏执期",她这个阶段会必须要穿哪件衣服,必须走哪个楼梯,错一点都会嚎啕大哭。父母需要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不是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现象,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家长要懂得处理。总的来说,3岁之前,还是以满足孩子为主。
  进入3岁以后,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的制定规则了,孩子听不懂道理没关系,因为孩子还有感知能力——也就是说,什么行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什么行为妈妈觉得不妥,孩子是非常清楚的,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当然,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共情和接纳,然后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不要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没法跟他友好协商,恰恰相反,家长给到孩子越多的信任,孩子就会表现的越出色。
  总结一下,树立规则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言传身教
  第二,抓大放小
  第三,从最简单最容易的规则开始
  第四,加强正向强化(及时表扬和鼓励)
  第五,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制定比较正式的规则,要在制定之前充分协商,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规则绝不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第六,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的引领孩子的行为(爱与规则)
  当代家长似乎很难做,因为对家长的要求变高了,你不仅提供孩子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需要尽可能的给到孩子心理上的支持。所以,家长需要自己有很多方法,需要自己的眼界比孩子更宽,才有可能更好的引领孩子。如果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就一种方式,或者孩子的一个行为就只有一种解释,那这样的家长本身是需要成长的。家长比孩子的"高明" ,恰恰体现在有更多的办法引领孩子,而这些办法,是在正确理论的支撑下,加上父母自己的思考,结合实际的情况得到的。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孩子该学哪一种绘画形式?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如果您的目标只是希望孩子在不会画画的同龄人中显得比较会画画,能拿出几张漂亮的作品发朋友圈,获得一些点赞,学哪一种都没关系,不需从排线开始练习控笔能力,不需要理解物体的空间结构关系,孩子早生还是晚生早生有早生的好,妊娠期啥事没有,该干嘛就干嘛,跑跑跳跳照样生活,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身体恢复得超快,啥宫缩不佳导致难产,或者产后淋漓不尽统统没有。当然有了孩子就不能自己想干嘛就干嘛,用家风如雨润物无声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家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代相濡染,相延续。良好家风是财富。从古至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隔代教育容易忽视的两大误区我是80后,我们这代人群里很多家庭都是421式的模式,随着计划生育的放开,,当然现在也有很多422甚至423式的家庭模式。现在生活压力大,父母需要工作,甚至有的父母工作的地方和孩子家庭教育重要性老一辈人说,小孩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不无道理。有的孩子打小就宽厚仁慈,一家人外出,总是挂念着每一位家人,看不到,就会喊。当然,也不乏什么都爱抢的孩子。爱抢的孩子,慢慢加以纠正,也不六一限定布书MyFirstBook早教布书,让娃儿开心到尖叫一直在妈妈面前争做小大人的娃儿,最近开始狡辩自己还是个小小孩,拥有索要六一儿童节礼物的权利,家有宝贝,陪玩聊天绝对是门技术活!对于二胎家庭来说,堆满角落的玩具是经过亲测试错而来如果一周岁的宝宝断奶后,喂那些食物既科学又营养又健康?你好,我是一个全职宝妈,我宝宝差几天就一周岁了,六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吃饭方面一直吃的很好,营养也都跟得上,因为是全职宝妈,我没事儿就喜欢研究宝宝的辅食,毕竟现在抚养孩子跟以前的方宁夏一男童误食巧克力中毒!医生紧急提醒近日宁夏一名男童因误食减肥巧克力中毒收治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抢救数天才脱离危险医生提醒广大爱美人士谨慎购买网络来源的减肥产品同时提醒家长儿童好奇心强要加强监护,做好安全教育避免网友晒父母社交圈头像爸爸闲云野鹤风景好,妈妈人比花娇丝巾靓本文由萱爸育儿经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生活中,当我们谈及亲子关系时,总是饶不过一个词,那就是代沟,这里的代沟不仅体现在生活习惯上,还关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眼光和审美。不久前,网上有家有12岁宝宝,在养育方面做好2补2断3节制,宝宝健康妈妈省心转眼间,梅梅的孩子已经满周岁了,梅梅非常的高兴。毕竟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不过,梅梅并没有感觉,宝宝到了一周岁之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梅梅和自己陪伴青春期孩子长大,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大家今天共同聚在一起,我想一定非常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长,或者是跟青春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感觉困惑,希望找到答案。我想请大家先回顾一下你们的青春期有哪些难忘的记忆呢?你在哪
26岁女硕士相亲,遭清华男鄙视孩子婚姻好不好看这3点就够了文小树妈妈来源小树妈妈前段时间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很快,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的话题就上了热搜。其中,90后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人,00后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人。新闻下面这么快就能准备好全家人一周的饭!看这三位妈妈的高效备餐法文花友们来源小花生网今天和大家聊一个最近非常时髦的话题备餐MealPrep,并奉上三份亲测有效的备餐攻略!所谓备餐,就是一次将几天要吃的东西准备好(预处理或是做成半成品),分装成每袁隆平的母亲,才是鸡娃界真正的扛把子文亦君来源另类妈妈5月24日,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作为对袁老最后的道别。真的有点难以接受,仿佛前几天这个老人还哈哈大笑着接受采访,自豪地说,自己妈,我想尝尝那个汉堡你第一句话,决定孩子是自信还是自卑文小树妈妈来源小树妈妈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件事博主假期去阿姨的饰品店玩,一个小男孩跟在妈妈身后,到店里买东西。男孩唯唯诺诺,小心谨慎,对着店里的挂件,一声不吭地挑了十几分钟。2天改变1078万孩子命运高考,对普通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文小树妈妈来源小树妈妈今年有位亲戚家的女儿要参加高考,大早上亲戚就在群里发了今天的装扮。爸爸穿了绿色的袜子,寓意一路绿灯妈妈特意花985块钱买了件红色的高开叉旗袍,寓意旗开得胜,考外公变成小朋友重新排队去了呀这是我听过关于死亡最暖解释文樊登读书张女子来源樊登读书知乎里,有网友提问你知道什么很甜的故事?网友李飞镖讲述的经历跟外公的去世有关,却暖哭了很多人!我7岁那年,外公去世,93岁,无疾而终,也算是喜丧。那是我我家条件不行,孩子将来随缘吧这句话一出口就已经输掉3代人文小树妈妈来源小树妈妈这段时间,女儿正备战小升初。关于孩子要上什么学校,走公办民办还是国际路线学校的讨论,在家长群被频繁提及。孩子小学6年,对于家庭经济家庭条件这类话题,公开讨论的弟弟偷藏姐姐高考准考证,结局反转毁掉一个孩子,你就骂他。。文小树妈妈来源小树妈妈这几天,全国的目光都在聚焦着高考,都在祝福每个考生都能考试顺利,金榜题名。几乎每年高考,都会有考生忘带准考证或丢失准考证的新闻。昨天一个话题弟弟藏了姐姐高考准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13张图让你明白原生家庭的一切文丁钦峰你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你的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你是否知道,所有你未曾疗愈的创伤,都正在复制给你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原生家庭爸妈赚钱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这句话,有多可怕你知道吗?文圈妈来源米小圈爸妈赚钱不容易,你要懂事!类似这样的话,你有跟孩子说过吗?最近,家长该不该跟孩子讲赚钱很难这一话题,在微博上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一博主在医院输液时,看到了这样一幕第一牛娃曝光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逼父母买房,如今成这样文小树妈妈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你还记得自己10岁在干什么吗?估计大多数孩子正准备上小学四年级,高考,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但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到10岁就参加了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