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一炮下去自己先旋转跳跃?盘点坑哭水兵奇葩无用的战舰

  继盘点了史上奇葩的"单兵武器"、火炮和坦克后,本期胖兵又给大家带来了"史上各种奇葩而又无用的武器"系列盘点的第四期内容,这期要盘点的是:奇葩战舰。
  盘点前胖兵还是要说明一下,考虑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条件和工业基础,以及是否能同时满足 "奇葩而又无用"这个条件,本期奇葩战舰的选择范围,仍然是19世纪至今,下面咱们就进入本期的正题~
  01.圆形战舰
  作为首先登场的奇葩战舰,估计已经有人想到了,这么有代表性的外形,盘点肯定少不了它~这艘圆形战舰诞生于沙皇俄国时期,建造了两艘,分别在1873年和1877年完工服役,属"诺夫哥罗德(Novgorod)"级铁甲舰。
  ▲"诺夫哥罗德(Novgorod)"号
  圆形战舰的美术作品
  这个奇葩的舰体设计肯定是要重点说的,不过有一个前提大家别忽略,就是它属于岸防铁甲舰,活动范围主要就是沿岸和近海,沙皇俄国造它主要也是用来保卫重要港口的,所以不能用远洋作战舰艇去衡量它。而对于这种岸防舰来说,适航性和航速也是次要的,它首要考虑的是在搭载大口径火炮,拥有较强装甲防护的同时,吃水要尽可能的浅。
  所以为兼顾这些因素,海军少将安德烈·波波夫(Andrei Popov)提出了圆形设计。
  ▲"诺夫哥罗德"号的两视图
  他认为,圆形不仅能在吃水浅的同时安装更大口径的火炮,还能覆盖更厚的装甲,并最大限度的增加舰体内的空间~
  从布局上看,圆形战舰基本就是一个可以自航的圆形浮动炮台,炮塔也放在了"圆心"位置,这个露天炮塔内装有两门11英寸火炮,炮塔可以自己旋转,也可以锁定随舰体转向。防护也比较集中,甲板装甲有70毫米厚,舰体的水线部分也有一圈228毫米厚的装甲保护,覆盖水线以上46厘米,水线下1.35米的范围。
  ▲"诺夫哥罗德"号的场景模型
  而尺寸上,因为是圆形,所以没有舰长和舰宽这两项,只有直径。"诺夫哥罗德"号的直径是30.8米,满载排水量为2531吨,最大吃水4.1米,但干舷高度只有48厘米。
  动力上也很奇葩,它装了6个螺旋桨,由6台蒸汽机和8台锅炉推动。但别看有6个,它的航速却很慢,最高只有6.5节(约12公里/小时),这主要也是圆形舰体破浪阻力大造成的,另外轴多也是为了保证航向的稳定性,不然就可能"原地打转"~
  ▲注意看"诺夫哥罗德"号的6个螺旋桨
  在首舰下水后的试航中,它的表现其实还是不错的,航行很稳,最大横摇也在7到8度的范围,消除了不少人的担心。不过这也只是稳定性一方面,航行性能上它暴露出来的问题可就多了~
  ▲试航中的"诺夫哥罗德"号
  首先就是航行阻力,1877年它遭遇了一次8级大风,就完全开不动了…
  其次就是转向困难,因为圆形舰体破浪能力差,航行时前方大部分水流都会被拨到一边,这样流经船舵的水流就很少,据测试,它转一圈要花40到45分钟~
  第三就是布置在"圆心"位置的炮塔,虽然口径达到了11英寸(280毫米),不亚于当时的铁甲舰,但射速却极慢:10分钟/发。更可笑的是,炮塔的旋转机构在锁定后,开火时巨大的后坐力会引起舰体自身的旋转…虽然后来解决了,但却成了永远的笑话~
  ▲"诺夫哥罗德"号的露天炮塔
  但别看圆形战舰的性能这这么不堪,它却得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喜爱,有了沙皇的支持,波波夫又设计建造了放大版的二号舰,并且得到特许,用他用它自己的名字"波波夫"来命名。二号舰的直径增加到了35.9米,满载排水量增加到了3658吨,火炮口径也增加到了12英寸(305毫米),1877年完工服役。
  ▲放大版的"波波夫"号
  这之后就爆发了俄土战争(1877至1878年),两艘圆形舰都参战了,但都因为只是在港口附近防御,所以没赶上战斗。而这之后,波波夫又向沙皇提议,为它建造一艘皇家游艇,并获得了许可,这艘游艇被命名为Livadia~
  ▲完工后的皇家游艇"Livadia"
  但这艘皇家游艇在试航中就因风暴损坏了,亚历山大二世也在1881年遇刺身亡。新上任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上任后,立马就取消了游艇项目,并且撤销了波波夫的圆形战舰设计资格,并且永远不再参与海军事务。这艘游艇也变成了运煤船~
  1903年和1907年,两艘圆形战舰也先后退役拆解了…
  ▲"诺夫哥罗德"号的场景模型
  02.东拼西凑的的浅水重炮舰
  我们经常吐槽法国"戴高乐"号核航母因为用的是核潜艇上的核反应堆,所以最高航速只能达到27节。但如果你对比下意大利的这艘"法迪·布鲁诺(Faà di Bruno)"号,可能就不觉得"戴高乐"号的动力是啥问题了~
  ▲"法迪·布鲁诺(Faà di Bruno)"号
  潜水重炮舰
  首先,"法迪·布鲁诺(Faà di Bruno)"号属于浅水重炮舰,这种炮舰的特点和前面那艘圆形岸防舰类似,都搭载大口径火炮且吃水浅,但区别是浅水重炮舰主要用于对岸火力支援,而不是海战,相比战列舰,它可以开到更靠近海岸的水域或内河支援地面部队。
  而 "布鲁诺"号的奇葩之处在于,虽然属于这一舰种,但它并未经过什么专门设计,而是拼凑出来的,而且拼凑的有些说不过去~
  ▲开到内河的"法迪·布鲁诺"号
  浅水重炮舰
  首先,它的15英寸(381毫米)主炮来自于意大利一战前设计建造的四艘弗朗西斯科·卡拉乔洛级(Francesco Caracciolo)级战列舰。当时这级舰对标的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所以与后者一样都配备了四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而且尺寸,满载排水量,航速都要略高于后者。
  ▲唯一完工的"西斯科·卡拉乔洛"级
  战列舰的首舰
  但这四艘战列舰分别在1914年10月到1915年6月期间开工后,就因为一战的影响,导致钢材和资金短缺而停工,只有1号舰在1920年完工下水,最后也被拆解了。而这期间,为其它3艘舰准备好的双联15英寸主炮炮塔,也都被其它战列舰或岸防炮部队瓜分了~
  而"布鲁诺"号的主炮,就来自于原"卡拉乔洛"级3号舰的"克里斯托佛·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号。甚至可以说,这艘重炮舰就是为了这座富裕出来的炮塔而建造的~
  ▲"法迪·布鲁诺"号的正面照
  并且除了主炮外,"布鲁诺"号的动力装置也来自于废弃的鱼雷艇~虽说"布鲁诺"的吨位也就3000多吨,但把排水量最大也就100多吨的鱼雷艇的动力放在上面,后果也可想而知。
  "布鲁诺"配备的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每台只有347千瓦(465马力)的功率,结果就是,这只能让它的最高航速达到3.31节(6.13公里/小时),服役后,更是降到了2.5节(4.6公里/小时)…
  而船体更奇葩,用的就是一艘驳船的船体,还把舰桥设计在了桅杆上~
  ▲"法迪·布鲁诺"号
  的结构剖面图
  不过虽然奇葩,但它也参加了一战,还一直服役到了二战结束~只是经历比较悲催~
  1917年8月的伊松佐战役(Battle of the Isonzo)期间,它轰炸了奥匈帝国的阵地,但收效甚微。而在11月,它就因为暴风雨而被冲上岸搁浅,成了无法移动的炮台~从此在一战中就再没发挥作用,直到1924年被除名。
  ▲"法迪·布鲁诺"号开火的场面
  但二战爆发后,它又重新服役了,但只是作为"浮动蓄电池(floating battery)"GM194使用,不过在1941年2月9日,被拖到热那亚的它,还向英国军舰开了3炮。意大利投降后,它又被德国缴获,交给了墨索里尼的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最终,它随着这个傀儡政权的灭亡,被凿沉了。
  ▲"法迪·布鲁诺"号的场景模型
  03.看起来像拖鞋的战列舰~
  说起英国设计建造过的战列舰,从风帆时代到二战结束,都能说出不少经典型号,不过这其中,奇葩的肯定也有,比如1880年代建造的"诺斯布鲁克(Northbrook)"计划,它一共建造了两艘,分别是"维多利亚"号(HMS Victoria)和"马提尼克"号(HMS Sans Pariel)。
  ▲"维多利亚"号战列舰
  它被称为是英国历史上设计建造的 "最奇怪"、"最丑陋"的战列舰。而之所以被扣上这两形容词,也是因为从外形上看,看起来就像一只大拖鞋…它的干舷和上层建筑都很低矮,并且只有前部的一个炮塔。
  ▲"维多利亚"号战列舰侧面照
  确实像拖鞋~
  而至于设计为何这么奇葩,也得先说说背景。
  首先,当时英国已经下水服役了6艘一万吨级的"海军上将"级战列舰,并且希望建造一艘吨位更大,且做更多技术探索的战列舰。因为当时战列舰正处于全面淘汰风帆动力后的过渡阶段,而对于这种没有风帆的战列舰,人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设计,所以只能一步步尝试。
  ▲"海军上将"级战列舰
  4号舰"豪"号(HMS Howe)
  这一时期战列舰的主要特征,就是仍然以副炮为主要火力,这也是风帆时代遗留的,因为当时认为,副炮在射程内足够摧毁敌舰的上层建筑,而当时的海战也不讲究将对方击沉,而是摧毁其上层建筑让其失去战斗力。
  ▲"维多利亚"号战列舰侧视图
  白色上层建筑的一排黑色窗户就是
  6英寸副炮,仍有风帆战列舰的影子
  而对于主炮的,之前的6艘"海军上将"级也尝试过前后各有一个双联炮塔,安装12英寸(305毫米)(1、2号舰)或13.5英寸(343毫米)(3至5号舰)主炮,或前后各一个单装炮塔,采用16.25英寸主炮(413毫米)(6号舰)的布置方式。
  而"诺斯布鲁克"尝试的,就是将两门16.25英寸主炮全部放在前面,并只有前部一个炮塔的方案,舰尾则安装了一门10英寸(250毫米)炮。则舷则各布置了6门6英寸(152毫米)炮。
  ▲二号舰"马提尼克"号舰艏
  的16.25英寸主炮炮塔
  而对于这一火力组合的尝试,两艘"诺斯布鲁克(Northbrook)"计划还没有经受任何考验,就赶上了一场灾难,而且还是人为的。
  这场灾难发生在1893年6月22日,当天下午,由地中海舰队司令,海军中将乔治·特赖恩(George Tryon)爵士指挥的地中海舰队正巡航在黎巴嫩附近海域,这支舰队由11艘战列舰和3艘巡洋舰组成,分成第一,第二两个纵队航行。
  ▲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乔治·特赖恩(左)
  与地中海舰队母港马耳他(右)
  下午三点半左右,在舰队接近黎巴嫩海岸时,特赖恩下令舰队转向180度。
  但问题是,要这样"掉头",两个纵队必须有2000码的距离,而此前特赖恩曾下令让两支纵队的距离保持在1000码(914米)。所以这个命令下达后,马上就受到了第二纵队的指挥官—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马卡姆(Alfred Markham)的质疑,他也没有下令让其所在的"坎珀唐恩"(HMS Camperdown)号战列舰(属"海军上将"级)带头转向。
  ▲"坎珀唐恩"号战列舰
  属"海军上将"级战列舰的3号舰
  而发现对方还没转向后,特赖恩也打来信号,问他"在等什么?可"坎珀唐恩"号却一直没有转向…就这样在两分钟后,"坎珀唐恩"号以80度的角度,直接拦腰撞上了正在转向的"维多利亚"号的侧腰上…"坎珀唐恩"号的撞角也直接击穿了"维多利亚"号的装甲,而由于前者正在转向,这个破口也被扯的更大,达到了10平方米。
  ▲描绘"维多利亚"号悲壮后下沉的油画
  这一撞击,也使"维多利亚"号的舰体内一下涌入了680吨海水,涌入的速度太快,加上舱内的手动水密门来不及关闭,使"维多利亚"号在撞击5分钟后就明显下沉,海水没过了甲板。而这一撞击又引发了整个舰队的混乱,排在"坎珀唐恩"号后方的"尼罗河"号(HMS Nile)战列舰(属"特拉法尔加"级)又差点撞上"维多利亚"号…
  ▲描绘"维多利亚"号
  被撞后下沉的油画
  最终, "维多利亚"号在13分钟后翻覆沉没,整个事故最终造成了约358人死亡,173人受伤,而特赖恩本人也随舰沉没…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都是我的错。
  ▲被撞后沉没的"维多利亚"号
  左侧为"坎珀唐恩"号战列舰
  这一重大事故也震惊了整个英国,还掀起了一阵"战列舰无用论",马卡姆和舰长阿尔伯特·马卡姆(Albert Hastings Markham)也都被送上军事法庭。虽然最后被认定为是人为因素,但仅剩"马提尼克"号此后也再无人问津,直到1907年报废拆解~
  ▲在军事法庭上接受审问的"坎珀唐恩"号
  战列舰舰长阿尔伯特·马卡姆
  也许是出于报复~1899年7月,二号舰"马提尼克"在东洛锡安海域撞上了一一艘1400吨的商船"蜥蜴"(Lizard)号,并导致后者沉没…
  ▲描绘"马提尼克"号战列舰
  撞沉"蜥蜴"号商船的油画
  04.配备"压缩空气炮"的巡洋舰
  胖兵在"奇葩火炮"盘点中曾给大家盘点过几款奇葩的空气炮,这次则是一艘配备了三门用压缩空气做"火药"来推动炮弹的"压缩空气炮"战舰,他就是1888年4月服役的美国海军"维苏威"(Vesuvius)号。
  ▲"维苏威"号巡洋舰
  说是巡洋舰,但它本身也是一个为搭载空气炮而建造的试验平台,尺寸和吨位也不大,长75米,宽8米,满载排水量945吨。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前甲板伸出的三根固定炮管,这些炮的仰角都固定在16度,这样瞄准就只能靠船自身的移动。我们看到的甲板以上的炮管长度有4.5米,甲板以下还有11米,炮管总长17米。口径为15英寸(381毫米)。
  ▲"维苏威"号巡洋舰
  前甲板伸出的三根15英寸炮管
  这种空气炮的炮管是铸铁的,看起来就是一根拼接的粗管道,"发射药"是压力为1000PSI(约68个标准大气压)的压缩空气,有4个压缩空气罐储存,两台空气压缩机生产。
  ▲"维苏威"号巡洋舰的剖面图
  可见4个压缩空气罐
  它的炮弹也比较特殊,整体是一个飞镖形状,长7英尺(2.13.米),外壳由钢或铜制成,炸药装在前锥部分,装的是一种由硝化纤维和硝酸甘油组成的 "脱敏爆破明胶"(desensitized blasting gelatin),他的敏感度低于普通炸药。炮弹尾部后面有螺旋叶片,让炮弹旋转。
  ▲"维苏威"号主甲板下的第一层
  可见铸铁炮管
  炮弹内装有250公斤装药,但因为是压缩空气推动的,所以射程只有1.6公里,但也可以通过将装药减少到100公斤,使射程增加到3.7公里。还有,它的初速为800米/秒,最大初速也可以通过调节压缩空气来改变。
  ▲"维苏威"号主甲板下的第二层
  可见炮尾结构
  在1889年的一次试射中,它在16分50秒的时间发射了15发炮弹,虽然射速够快,威力也不错,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瞄准困难,且射程太短。不过在之后的几年,它还是一直在参与海军的各种演习,舰体也进行了大修升级,还获得了参战机会。
  美西战争期间的1898年6月13日,它驶抵古巴圣地亚哥海域,在夜色的掩护下靠近海岸,对岸上的西班牙军队进行了炮击。突然毫无预警的炮击,加上空气炮较安静的发射声音,还有独特的炸药,不仅对西班牙军队造成了震撼,还造成了可观的破坏。
  ▲描绘"维苏威"号开火的画作
  可见其独特的炮弹
  但是,虽然这次实战表现不错,却加剧了美军对它今后参战的担忧,因为这次只是在夜间进行的一次突然袭击,所以它才有机会去接近敌人,发挥火力,并且有时间慢慢调整自身的位置去瞄准。
  而如果是在白天,这两个短板肯定会暴露在敌人的火力打击之下,如果它被击中,舰上储存的炮弹和压缩空气机都很容易被引爆,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连"维苏威"号的舰长都调侃:一旦被敌方炮弹击中,我们连葬礼都不需要举行~
  ▲"维苏威"号巡洋舰
  所以基于这些担忧,美西战争结束一年后就让他退役了。
  1904年,它又拆除了空气炮,转为了鱼雷发射器测试船,但没过几年,又发生了件倒霉的事情~1913年5月,它在美国东海岸的纳拉甘西特湾的一次试射中,发射出去的鱼雷走了一个弧形航线,居然绕了回来击又中了自己…虽然鱼雷没有装药,但却直接刺穿了它的舰体。"维苏威"号为避免沉没,采取了搁浅坐沉的方式。最终在1922年拆解…
  ▲"维苏威"号的场景模型
  05.沦为住宿船的巡洋舰:
  我们看到的这艘英国1890年代建造的装甲巡洋舰名为"强大"级(Powerful-Class)。它创造了当时英国海军战舰的两个"之最",舰员最多,载媒量最多,还有首款英国四烟囱巡洋舰…
  这些听起来似乎都没啥意义?没错,因为它的研制背景,乃至整个服役生涯也都没啥意义。
  ▲"强大"级装甲巡洋舰
  二号舰"麻烦"号(HMS Terrible)
  首先,它完全是针对1890年代俄国的"留里克(Rurik)"号装甲巡洋舰设计的,这艘装甲巡洋舰拥有15000吨的排水量,21节的高速,强大的火力(配备4门10英寸炮,8门8英寸炮,20门4.7英寸炮)还有超过6100海里(11300公里)的续航力。
  ▲"留里克(Rurik)"号
  装甲巡洋舰的设计草图
  而这款巡洋舰的设计,也是英国负责的。但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反倒引起了英国的担忧,怕俄国以后会用它进行海上破交战,所以英国自己也必须有与之相当的巡洋舰。不仅吨位要相当,而且航速要更快,续航力也要更远,并且能适应高海况。
  这样,英国首先为"强大"级设计了很高的干舷,来适应高海况。而为了高速,则安装了48个锅炉来驱动两台蒸汽机,这样就需要四个烟囱来排烟,这也使"强大"级成为英国首艘四烟囱巡洋舰。而为了满足煤炭消耗,又要避免频繁补充,它的载媒辆也达到了3150吨,创造了当时英国海军战舰之最。
  ▲"强大"级首舰"强大"号
  对比水兵,可见其庞大的舰体
  而这些也造就了它庞大的舰体,相比当时正在建造的"威严"级(Majestic-class)战列舰,它还要长出30多米,达到了164米。
  但如此问题也来了,就是庞大的舰体大部分都用来搭载动力系统和煤炭了,却没留下多少空间给武器。结果,相比于先前建造的7700吨级的"埃德加"级(Edgar-class)巡洋舰,(航速20节,配备2门9.2英寸(234毫米)炮,10门6英寸(152毫米)炮),强大"级的尺寸增加了64%,装甲重量多了一倍(670吨),舰员也多了64%(达到894人),成本高出61%,但武器却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两门6英寸炮…
  ▲"埃德加"级巡洋舰
  这样的结果,也遭到了英国观察家的猛烈抨击,因为这样的浪费,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也是不能接受的~
  不过,为了对抗"假想敌",最终还是获准建造了两艘,分别命名为"强大"号(HMS Powerful)和"麻烦"号(HMS Terrible),两艘战舰也都赶在1897年6月和1898年3月完工服役了。
  ▲"强大"级装甲巡洋舰线图
  服役后,两舰参加了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年10月-1902年5月),为陆军提供了支援,还卸下了舰上的6门舰炮,出动280名水兵支援。而到了一战前,他们都已经成为了辅助舰。因为舰员编制多所以铺位也多,"强大"号拆除了大部分武器,成了住宿舰和人员运输舰。"麻烦"号则从1918年起一直担任训练舰,一直到1929年报废。
  ▲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从"强大"号
  拆下支援陆军作战的4.7英寸副炮
  可他们对标的"留里克"号呢?俄国在拿到图纸后,并未马上建造,而是在1905年才开工,到了1908年才服役,而此时英国的"无敌"级(Invincible-class)战列巡洋舰(世界首款战列巡洋舰)已经在各方面都超越了"留里克"号。
  ▲"无敌"级战列巡洋舰
  并且在一战中,俄国也并未用"留里克"号进行过几次破交战,而是用于对抗德军巡洋舰和执行布雷任务,并且实战表现也不好,1915年7月2日的奥兰群岛海战中,甚至还出现了它先后被两艘德军轻巡围攻,自己却未能命中对方一炮的情况。最后在1916年11月7日,它又因触雷而受到重创,修好后也只是保存状态,直到1923年被除名~
  ▲在奥兰群岛海战中遭到猛烈攻击的
  俄国"留里克"号装甲巡洋舰
  等于说,英国从头到尾,都是在为了一个图纸上的假想敌而忙活,而等图纸上的船真造出来时,两型本该对抗的战舰却已不属于一个时代,也就更不会有交手的机会了。
  06."海军坦克"
  一战中,坦克的发明打破了堑壕战的僵局,而意大利也想过一种发明,来打破自己所面对的僵局。这个僵局,就是奥匈帝国海军基地内,那一道道的金属阻拦网,这些阻拦网让意大利海军的鱼雷艇无法攻击港内的战舰。而意大利想出的办法,那就是制造一种"海军坦克(naval tanks)"。
  ▲"海军坦克",正式代号叫
  "坦克马力诺"(tank marino)
  一战中,奥匈帝国海军有两个主要军港,分别是普拉(Pula)和斯普利特(Split)。意大利也一直想通过鱼雷艇,对港内的军舰搞一次奇袭,来加速战争进程。但无奈奥匈帝国也早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在港口周围建立了严密的防御工事,部署了岸炮,还布置有四道金属阻拦网,而这尤其让意大利海军头痛。
  ▲普拉港内停泊的奥匈帝国海军战舰
  于是,意大利人就想到了制造一种能"爬"过这些阻拦网,然后再发射鱼雷的"鱼雷艇"。它的正式代号叫"坦克马力诺"(tank marino)。
  从外形上看,它的侧面轮廓有点像英国的"大游民(Romboid)"坦克,整体是一个全木质的长方形平底船。而它的驱动方式,也是靠两条履带划水前进的。
  ▲"坦克马力诺"(tank marino)两视图
  结构上, 相当于坦克"主动轮"的轮子装在船头,"诱导轮"装在船尾,上方还有一对高出来的轮子调节履带张力。"履带"也为窄链条,链条上装有爪钩,可以勾住并越过阻拦网。
  这种"海军坦克"长16米,宽3.1米,吃水0.7米,排水量8吨,乘员4人,携带有两条450毫米鱼雷。
  ▲"坦克马力诺"(tank marino)侧视图
  动力上,为了安静,它使用了两台5马力的电动机,负责驱动两条"履带",内部还存放有充电电池,可提供30海里的续航力。不过它的航速只能达到4节(7.4公里/小时),所以还有一个"攀岩船"(climbing boats)""的外号。
  但由于速度和航程都有限,作战时,也需要其它船只将他们运到接近于敌港口的位置,再以4节的航速爬过一道道阻拦网,发射鱼雷,再以同样的方式返回。
  ▲"坦克马力诺"的"主动轮"线图
  这一设计和理论上的战法听起来虽然很新颖,但实战表现却非常糟糕…
  1918年3月,"马力诺"在交付了4艘后,就马上投入了战斗。
  4月13日至14日夜间,它开始了首次袭击,一艘"马力诺"在驱逐舰掩护下抵达了距离普拉港最近的地方,两名水兵控制它试图越过阻拦网,但却没有找到港口通道,只能返回。而由于担心撤退时航速太低被发现,只能将"马力诺"凿沉。
  ▲在行动中损毁的"坦克马力诺"
  可见其木质结构
  5月14日晚,它又开始了第二次袭击,一艘"马力诺"再次抵达普拉港,但在越过四道阻拦网的第一道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惊动了敌人,奥匈帝国的巡逻兵开始向他们开火,混乱中,他们试图投放鱼雷但也未成功,最终"马力诺"沉没,两名船员也被俘虏。
  而在此后,意大利海军陆战队又订购了4艘,并试图进行攻击,但有3艘一出海就迷路了,还有一艘被早早发现,只能返回。
  ▲新交付的4艘"坦克马力诺"
  就这样在经过了几次实战行动后,"坦克马力诺"就被放弃了,意大利海军想借它改变战争进程的愿望也泡汤了~
  不过受"马力诺"的启发,英国开发了 Mark IX 型两栖装甲运兵车,一战后的奥地利也制作了一个"坦克马力诺"的复制品。
  ▲一战后奥地利制作的
  "坦克马力诺"复制品
  07.重巡+潜艇=?
  203毫米口径的舰炮,是二战中各国重巡洋舰的标配,但你见过在潜艇上搭载的么?这就是法国的"絮尔库夫(Surcouf)"号。
  ▲法国"絮尔库夫"号潜艇
  在日本的伊-400问世前,它都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潜艇,水下排水量达到了4304吨。它最显眼的武器,也是艇艏的那座双联装203毫米火炮炮塔,它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24公里。
  ▲"絮尔库夫"号潜艇的203毫米炮炮塔
  它的"副炮"火力也很强,配有两座3联装37毫米机关炮和两艇双联装13.2毫米机枪。这还没完,它还能携带一架水上飞机,为其提供侦查和火力校准。
  当然,作为一艘潜艇,最基本的还是鱼雷发射管,这方面它也很强,配有8具550毫米鱼雷发射管和4具400毫米鱼雷发射管。
  ▲"絮尔库夫"号潜艇的侧视图
  另外,它的续航力和自持能力也很强,可以航行12000海里(19000公里),携带的物资也足够艇上118名艇员消耗90天。
  从数据上看,真有点将巡洋舰和潜艇完美结合起来的意思~
  ▲"絮尔库夫"号潜艇
  不过,它的这一火力组合,可不是为了对付敌方的巡洋舰,而是商船。它算是为袭击商船而量身定制的,因为"絮尔库夫"号不仅配备了一艘4.5米长的摩托艇用于搭救落水被俘船员,艇上还有一个可以容纳40名战俘的舱室。
  ▲"絮尔库夫"号潜艇的剖面图
  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就是主炮要发射,就得先上浮,发射还需要2分半的准备时间,下潜也需要约2分钟,这都极有可能让其遭受攻击,毕竟敌方不会坐等你开炮。即便是对付商船,如果上面有自卫火力都有可能让其受损,而一旦受损,他就可能无法下潜了。
  ▲"絮尔库夫"号潜艇的203毫米炮炮塔
  准备时间长还也只是一方面,因为潜艇排水量相对于203毫米舰炮还是较小,所以203毫米舰炮在开火时,还会引起巨大的震动,这也会影响炮弹的精度。
  ▲"絮尔库夫"号潜艇的剖面图
  而在实战中,这一主炮也从未获得开火的机会,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法国时,它正在布雷斯特进行改装,法国投降后,它又被移交给了自由法国海军,并逃往加拿大。1941年12月它抵达了的魁北克,但在路上被一架德军飞机击伤,之后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改装了三个月。
  ▲描绘"絮尔库夫"号潜艇的油画
  1942年1月,它前往百慕大进行补给,2月12日再启程前往巴拿马运河,但在12日突然失联,一种说法是在它与美国的汤普森·莱克斯(Thompson Lykes)号商船意外相撞并沉没,导致艇上118人全部遇难。但因为至今未找到任何残骸,所以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比如被百慕大三角吞没,或被德国U艇击沉…它的结局至今也还算是个谜…

无限风光在珠峰想最近距离目睹珠峰风釆,只有前往珠峰大本营,一直是向往已久的地方,可以近距离观望世界之巅珠峰,与珠峰山顶的距离约19公里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真是有一种珠峰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全球洗手日你有多久没有给TA们洗澡了?10月15日就是全球洗手日了,这个节日是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发起的。而正确的洗手方法,你真的掌握了吗?洗手仅仅用清水就够了吗?其实,清水洗手远远不足以洗去细菌,奶茶夫妇立刻成亿万富翁奈雪茶6月30日在香港上市,售出257万股,融资6亿5千万美元,公司估价约43亿美元,使得其夫妻档创立人彭心赵林夫妇立变亿万富翁。奈雪茶于2015年在深圳创立,而最早的起源则是彭赵父母高情商,孩子懂得如何处理情绪父母低情商,孩子憋出内伤最近大家都在个讨论家里有低情商的父母是个什么体验,众人纷纷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申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小易去围观了下,发现天下的爸妈们情商低起来,还真是各有各的风格啊!归纳总结一下,基本精彩英语演讲TED滚蛋吧小情绪!一个有用有趣有温度的英语干货分享平台鲸小爱英语精彩英语演讲栏目如何打败负能量滚蛋吧小情绪感冒头痛,我们会去看医生。可是为什么在经历愧疚失落孤独等心理伤痛时,我们却不去就医呢?盖伊温减少情绪与压力,可以延长寿命宇宙洪荒,以科学维度看世界!健康寿命寿命长短,与人体细胞健康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社会高速发展,我们每个人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野心变得膨胀。但是,压力也会变大。这一切看似为理想而奋斗巴尔干战役(1941)主要目的是占领南斯拉夫巴尔干战役(1941)1941年4月9日巴尔干战役是轴心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一系列军事冲突的总称,主要目的是占领南斯拉夫。1941年,德国在发动对苏联的入侵之前,便计划清扫巴尔干地区,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完全柔软的地球时,你会怎么办?地球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原始的海洋。约在30亿40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生物,这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生命。约35亿年前地球上原东京奥运会不接待游客?在方块方舟或许也能感受奥运激情在国际体育赛事上,最受到全球人民还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了。按照原计划,在一个多月之后,日本的东京将会举办最新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然而计划似乎赶不上变化。这个无时无刻不在演变的大千世Steam夏季促销推荐10款高性价比游戏,大作还没奶茶贵受到无数玩家期待的Steam夏季大促销活动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有不少游戏都参与了这次促销,接下来这10款良心游戏可以说是夏促必买之作。方块方舟23折,折后价27元第一款为方块方舟,10款硬核程度MAX的Steam开放世界游戏盘点,3天过不了怪你敢信?硬核,对于这个词语相信各位Steam玩家并不陌生,能成为硬核的游戏,它们的难度往往都比较高。下面我给大家推荐10款硬核程度MAX的Steam开放世界游戏,这些游戏的难度太高,以至于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孙青松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鲁北柳东村一胡七成天游手好闲的,却又想着发财,你说这天上能掉陷饼?老婆说当官最能挣钱,那得有压人的本事,你行吗?胡七眼睛一亮对呀,听说村里流浪地球科学家发现了四颗新的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天文学家刚刚探测到四颗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漂浮在银河系中,这些星系的中心是尘埃气体和恒星。但与地球不同的是,这些行星不属于任何太阳系。他们是自由漂浮的流浪者。流浪的行星科学家们的这项中国正在赶超美国的十大顶尖科技(二),美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人工智能进入快车道的今天,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内能够和美国角逐的重要对手,在2017年时,全球人工智能企业一度达到2500多家,美国占了1078家,占比42,中国59美上将中国空间站上的太空机械臂是美国卫星的威胁美国又开始炒作中国的太空威胁论。2021年6月17日上午9点,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点火升空。在历经近7小时的飞行后,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的与天和核心舱交汇对接。随后中国的三名宇航员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用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才怎么怎么样这句话来表明某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很多次,类似太阳的东西突然出现在夜里西边的天空中的记载,这究竟是科普如何给黑洞称体重?地面上的物体,包括人的体重都可以简单地用称去称量。然而人类想称量的对象远不止于此,还包括我们脚下的星球月球太阳太阳系行星和其他天体,银河系整个宇宙,限于篇幅,本文以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食鸡者有德作者孙青松德州火车站南有一处100平方米临街房,是永盛斋文革后恢复老字号租用的第一个扒鸡店铺。店铺不大,古朴典雅。据传,200多年前,这里曾是德州东郊杨庄一个叫杨有德的人开的扒鸡铺最后的吟哦最后的吟哦孙青松好大一片洼,红的是高粱,绿的是豆棵,青的是苇草漫漫延延,苍苍茫茫。我们村就坐落在大洼中,村名前孙镇,洼叫蛐蛐洼。蛐蛐洼里产蛐蛐。据古将陵县志载城北40里处有一大洼,飘逝的芦花飘逝的芦花想起那时写红文孙青松我喊她芦花姑娘,是因了一次偶然相遇。一次我去北金村采访,路过白庄芦苇湾时,忽然听到一阵嘹亮的歌声,那是一首响彻神州大地的红歌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抬眼望说句公道话迷信不是因为愚蠢,并非一无是处看到这个标题会不会有小伙伴质疑一直在鼓吹科学思维的老郭是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怎么想写这样一篇脑C的文章。我是不是出了什么精神问题,还请诸位看完全文再下结论。爆个料,除了科普老郭还是李二正的哲学思考李二正的哲学思考孙青松李二正只有小学文化,但爱学习,勤动脑,碰到事总爱问个为什么,说起话来不紧不慢,那双几乎眯成一道缝的小眼睛,好像能把对方的心思看穿,更像深藏着多少学问。为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