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散文妈妈

  原创(完整版)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天阴沉着,寒意浸心。
  妈妈走完了她的人生路。我的心抽着般的痛。当我看到乡亲们用乡俗最高的礼仪,把她举过头顶,托举着走向墓地的时候。我满眼的泪,滚落在脚下的土里。
  岁月里的残风冷雨,荡不平路上的痕。
  光阴的漫漫长河,流不尽心酸的泪。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行清晰可见的足迹。
  这是妈妈留下的印记……
  (一)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柔弱的。
  那还是我很小的年龄。不懂得事,只记得冬夜里,起来撒尿。还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的妈妈,轻轻地叹息声,默默的流着泪,还有因啜泣而甩上土墙的鼻涕。虽然不懂事,但记得真切,因为是妈妈的泪。
  还记得,有一次妈妈带着幼小的我去地里干活。她突然晕倒在田里。是我的哭声唤醒了她。
  长大后,我问过妈妈,她告诉我,那是饿的。
  到了记事的年龄,有些事印象就深了些,也并不是都懂,只能记得住特殊一点的片断。
  那是妈妈生命中,自己操持盖的三间土房子。
  这件事,她让我改变了看法。我心里的妈妈是坚韧的。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
  春天的雨,连绵着。
  坯码,在雨里淋着。操持盖房子的妈妈,心急如焚地在屋子转着。她再也不想等了,不想等到雨停的时候。找了件能披的东西,一下子扑进雨里。
  她是去求人,求可以给她帮助的亲门近枝,求乡邻里值得她信赖的人,求人们帮她把房子盖起来的大事。
  雨没有停,妈妈也没回来,我站在屋门前张望着。在宅东的坯码间,我看见了母亲。她淋在雨里,脸上无助的表情。抬眼望天,阴云密布。雨水和着泪水流了下来…
  入春,冻土层刚刚融化。妈妈就四处张罗着盖房子的事。父亲在外工作,顾不上家。盖房子的大事,也是靠妈妈自己撑着。仅仅是脱坯这活,她就操碎了心。孩子们小,处处得求人,就是一锨土,一把麦桔,都得有个谱算。等到准备好了,求来的人真是不少,吃饭事大呀。那年月,分粮靠的是工分。我家年年都是缺粮户。可是又有谁家有富裕粮呢?母亲知道脱坯活累。再难也要让来帮忙的乡邻吃顿饱饭呀。她用爸爸留下有数的钱,去买粮食。回娘家要来接济,能借的再去借点。三间房的土坯活,干了三整天。虽然只管中午一顿饭,但也拉下了饥荒。
  码起来的土坯垛子,在春风里晾着,顺利的夯了地基,做好了砖碱。用芦苇编好的笆,像是展开的翅膀。可是,妈妈的心,却是一刻也没敞亮过。眼看着等土坯干透,就起房了。偏偏春里的雨水来的早,连阴的天,绵密的雨,一直下了两天。别说一个女人,就是个男人又能怎样呀!又一码坯在雨里倒了,她的心在颤抖,她默默地祈求着。也认真的打算着,天一放晴,立马盖房子。
  起房子,是在雨后三天,来帮忙的亲邻们,说着笑着,一层一层的土坯在逐渐增高,还没达到高度,北墙出现了扭曲,有的说是活干的糙,有的说淋了雨的坯没干透,妈妈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人们一番合计后,还是拆了一部分墙,重垒。房子落成后,东面两间的北墙,还有明显凹陷的地方。
  三间土房,总算盖完了。母亲的心也操碎了。她没有盖完房子的欣然和喜悦。只是自语着:"盖完了,总算盖完了!但愿这辈子就让我盖这一回房子!"
  母亲盖完了房子,身体累,心也累。
  在这三间土房里,有我们姐妹兄弟五人的成长记忆和难忘的幸福时光。这里是我们迈出家门的起始之地。
  我们永远记得,三间土房有妈妈的血泪和心酸。
  我们也深深懂得,是妈妈让我们有了一个安暖的家。
  (二)
  妈妈用一双巧手,给她的那个时代添了一抹色彩。
  我们姐妹兄弟小时候,穿的鞋子,所有衣衫,都是家做的。是妈妈一针一线做成的。特别是脚上的鞋子,随着儿女们一天天长大,今年的鞋子,明年脚就放不到鞋里了。手巧的妈妈看一眼就知道做鞋子的尺寸。这可不是家家都这么幸运会有个巧手妈妈。
  困苦年代人们的生活,需要人的毅力和智慧。我们是那个年代的幸运儿。妈妈的巧,可以让她的儿女们,穿上合脚的鞋,合体的衣。我在家教学,是穿的妈妈做的衣衫。去天津上学,也是妈妈做的衣衫。依稀记得,六岁上学的弟弟,五岁就往学校跑的小妹,身上背的书包也是妈妈亲手做的。
  记忆中,她剪出来的"鞋样",能让所有来找她的人,可以放心的去做一双合脚的鞋子。她的手可以绘出年轻妈妈、待嫁女子心仪的任何一种绣花鞋图样。她的手也可以剪出那个时代,足以让新郎新娘心醉的新房纸饰。记得,我的亲伯兄弟,大哥结婚的婚房,就是妈妈手剪的花帖。富有喻意的"花公鸡""燕白乎","石榴""青蛙",花花相连,边边相牵,连绵着,蜿蜒着,喜庆着,吉祥着。
  年轻时的妈妈,因为手巧,也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心力。但她从来是有求必应。她为自己,赢得了刚结婚的媳妇、爱美的姑娘们的尊敬和爱戴。
  画绣花鞋的"鞋样",剪新人的窗花,是那个年代的特色。一双好看的绣花鞋,很快就会传遍十里八乡。因此,时常会有人拿着活儿来找妈妈帮忙,妈妈常常是放下自己手里的活,先帮人家的忙。
  会画能剪的妈妈。她自己也不会记得,她剪出了多少双鞋样,绘出来多少双绣花鞋的图案,为多少儿娶女聘的人家,剪过多少新房的墙围,窗花、大喜帖。可是我们儿女们记得,她的乡邻记得。记得墙围漂亮喜庆,记得窗花活灵活现。记得她那双灵巧的手。动物花草信手拈来,一只青蛙跃下剪刀,一群蝙蝠整齐划一,石榴鲜艳,公鸡高歌。妈妈用她的手,送出一份热情,用她的心,温暖着乡邻。
  在我小时候,农家的生活,亏了有这些巧手妈妈们,是她们装点着一个时代的另一种精彩。
  妈妈的巧手,也给她的子女们心田里种下了美好。
  (三)
  巧手妈妈,会做出好看的鞋子,合体的衣衫。当然也会做出好吃的饭菜。所以,吃妈妈饭菜长大的我们,是幸福的。
  年代虽然久远,但是妈妈做的"老酱"的香,我会记得。十几斤豆子,在妈妈的劳作下,经过精心的调制,就会香气四溢了。放学回家,掰一块饼子,抹上一点老酱,吃的那是个香哟。长大后,干活回家,吃饭还是喜欢大葱和香香的老酱碗。
  深秋的时候,天也一层一层的凉着。生产队分了白菜。妈妈就会剥下菜帮,细心的切成菱形小块,抄一遍开水,煮一碗黑豆,抓一把大盐,在盆里拌好,好象名儿叫"豆显子"。早饭时,盛上一碗,淋上几滴香油,菜脆,豆香,吃到嘴里心都爽。
  困难的年代,苦涩的生活,妈妈也会变着法的做巧,做好,做精,做细。小时候吃过妈妈做的"金裹银"。菜团子。过年吃过黑白两色的饺子。日子苦,我的记忆里还是觉得甜。
  记得再困难的生活,妈妈从没让我的奶奶吃过和一家子一样的饭菜。我们吃红薯面或是糠菜时,奶奶吃的是纯粮的饭食。我们吃纯粮时,奶奶就是细米白面了。就是一锅做饭,她也做出两样,贴饼子时,她给奶奶蒸上一碗米饭。熬粥时,带出几个小小的花卷子。包饺子了,奶奶吃的是麦面的皮,馅也是先给奶奶包出来,再给我们吃的馅里加上更多的菜。用奶奶的话说:"日子难的时候,儿媳妇也是给我吃了上顿留着下顿。"奶奶各自吃一样,还是被最小的小妹给打破了。也是后来的日子好点了,奶奶也乐得和最小的孙女去分享了。
  妈妈用她的善良和爱心,温暖着老人和孩子。细心的过着困难的日子。
  妈妈做的饭菜好吃,村里老少知道,亲戚朋友知道。我家老姑父就说过,他最爱吃我妈妈做的烙饼烧鸡蛋。是因为大饼香脆层多,鸡蛋火口色泽掌握的合适,也是老姑父人实在,喊三嫂子时亮门大嗓,让做饭的妈妈更精心了。
  妈妈的人缘好,不仅仅是村里老少说,亲人们也知道她的谦和忍让,还有她的贤良智慧。
  妈妈的味道,给她的子女们留下了永远的记忆。
  (四)
  妈妈给我们的不仅是这个血肉之躯。
  她用血泪汗水培育着我们。
  她在儿女们的身上注入了自己的灵魂。
  我记得困苦的年代,记得困苦年代里的妈妈。
  她把五个儿女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时候,在外工作的父亲,没在妈妈的身边。是她一人用自己的生命支撑着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在国穷家贫的年代,妈妈支撑着家,是在默默的支持着在外工作的父亲。
  在大家庭出现变故,妈妈在舍取之间,选择了委屈自己。担起了扶育孩子瞻养老人的责任。
  妈妈经历过人生最疑惑艰难时期。是我的父亲在文革中受冲击挨批斗的恐惧和屈辱。
  妈妈的人生里,有太多的艰辛,也有太多值得儿女们铭心的记忆。
  在妈妈的眼里,她的儿女足够优秀。她在儿女们心里,是平凡的妈妈,但也足够伟大!
  在妈妈的老年生活里,看着来来回回的儿女,她的目光里全是欣赏,像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肯定。
  在儿女们的眼睛里,妈妈真的好慈祥,是因为,她看我们时,总是柔柔的目光。
  农村长大的我们,是在妈妈的严格教育下成长的。记得,我的两个姐姐都是在文革前考上县中学的。在那个年代,农村对女儿的教育就是做好针线,将来找婆家。妈妈告诉我们的是,你们的唯一出路,就是上好学。大姐是在六四年考入县中学的。她是全村第一个到县城读书的女孩子。仔细想想,大姐刚刚十三岁,就离家到县城上学了,并且是步行在近三十华里的土路上。六六年二姐也和大姐一样,考入了县中学,她当然是全村第二个去县城读书的女孩子。村子里并没有因为这个家庭出了两个中学生而高兴或者羡慕,是在怀疑妈妈的眼光。妈妈坚信,她为子女铺设的是一条光明的路。
  在我们姐妹兄弟的心里,无论小时候,还是长大变老的过程中,坚持学习,认真读书,吸取知识,已经深入在自己的灵魂中,这是妈妈给儿女们注入的灵魂。
  孩子们读书,母亲就会付出的更多。她从不要求三个女儿学做针线,家务事都是自己去承担。
  那是在我去天津上学后的深秋。妈妈在忙了一天的劳作后,夜里忙着给我做棉裤。她心里想着儿子的冷暖,熬夜也得赶完手里的活。
  深夜里,晚秋的雨声。
  妈妈停下手中的针线,招呼着正在睡觉的弟弟,自己先是上了房子。她是怕房顶上的红薯干淋了雨。在房上屋下的劳作中,妈妈在踩踏梯子时滑落在地上,造成手腕骨折。年龄还小的弟弟,骑自行车载着妈妈进行了诊治。但也落了残疾。在妈妈年老后,每当看到她错位的手腕时,我的心念都会动。如果不是为上学的儿子熬夜做针线,造成的身体透支,她不可能会从梯子上滑落吧。我总是感觉我欠她的,欠的太多太重。
  在我的记忆中,自小到大,家庭氛围里,我们姐妹兄弟说的话题,最多的是学习。这应该是在我还小的时候。姐姐们学过的的课本,作业本,作文本,妈妈都会完整保存好。我上学后读过姐姐带给我的书,更多的是看过她们的作业本和作文本。五周岁上学的弟弟,还没上学前就识的好多字,会做简单的算术题。是他的天资聪颖,也是家里学习氛围的影响。弟弟十四周岁高中毕业,且始终是老师同学眼里的优秀生。到七八年恢复高考,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他几乎没怎么复习,完全是自己上学期间的学习基础,就考取了大学本科。小妹要比她的姐姐哥哥们幸运的多。在她大学毕业工作后,有一次回来,她欣喜地看到了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的课本,作业本,作文本,甚至读书笔记。在小妹有了自己的小家后,她幸运的搬走了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规迹。
  这是妈妈的习惯。她认为,读书比什么都重要。儿女们读的书,当然比什么都金贵。
  妈妈识不得多少字。在她操劳一辈子后的晚年里,我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在妈妈的每一幅"画作"上,她写下的每个字,年年都有变化。我看到了妈妈从画字到真正写字的变化过程。妈妈离世前,她为习字,竞是习写了厚厚的一本,每个字的工整,让我每次看了都会落泪。
  妈妈是言传身教的践行者。她教育了儿女,也奠定了一个家庭未来的基础。
  (五)
  爱花的妈妈。
  在妈妈的晚年里,花花草草她都喜欢,简直可以用痴迷来形容。
  她可以为一盆花的花开花艳高兴,也为一盆花的花落衰败忧伤。
  春天里她乐意赏花观景,暮秋里她沉思着花草树木的枯荣。
  记得,早些年,妈妈去小妹家待一段时间,回来时,总会带回盆花儿来。有易养的吊兰,有大叶子的对子红。浇水,换盆,管理,都是自己动手。印象里,是九三年初冬,小弟买回来一盆开着小花的花,妈妈欣赏花儿,也喜欢花的株型。花儿久久的开着,妈妈也高兴着,直到有一天,妈妈晾衣服时,不小心碰落了花儿,心里惋惜着,拾起花儿,妈妈才知道了花儿久开不败的奥秘。当我下班回家后,拽着我去阳台看花。指着那盆花儿,笑盈盈地告诉我:"这些花儿是彩纸做的。"拿着手里的"花"为证。我蹲下身子仔细看看,枝头上的花是假花无疑。这盆花儿至今还在,花名叫"金枝玉叶"。吊兰,对子红,都还在。它们是陪伴妈妈最久的花儿。
  她在年岁大些后,儿女们还是给了她更多的陪伴,也给了热爱花草的妈妈愿望上的满足。
  弟弟,妺妹,常常会买一些花回来,
  特别是每年的春节,他俩不管多忙,也要把最贵最艳的花送回来,节日里妈妈的话题里就都是花了。这些花儿会让她实实在在高兴些日子。
  记得妈妈的大外孙女,送给姥姥一盆单枝微形小鸭脚木。在妈妈精心的培育下,竟是长出了新的枝条,她剪下新枝后,随手插进另一个花盆里。让妈妈自己没想到的是,连续几年这株鸭脚木都长爆了盆。至今,鸭脚木还在亭亭玉立着,旺长着。
  在我把家搬到有小院的房子后,给养花爱花的妈妈创造了条件。
  从春天开始,一直到深秋,院子里花红叶绿,妈妈游走在喜欢的花里,这儿停停,那里站站。拿起喷壶,洒一片水雾。朝阳里微风轻拂她的脸颊,西下的斜阳辉映在她的身上,妈妈高兴这样的日子。
  岁月把妈妈带入了老年。再去院里赏花,得需要人搀扶了。她也会到院子里坐坐,腿上有劲时,也会短时间走走。看着已退下来的儿子收拾花儿,不时地提出这盆应浇,那盆该剪的建议,我也就顺应她,浇浇剪剪。
  时光里,窗口间,一身鲜红,一头银发。一双深情地眼睛,望着院子里的花儿,嗅着随风飘进来的花香。
  茉莉花开了,香了整个院子。扶桑花艳了,喜欢在妈妈的眼神里。那红掌的心形花片,杏黄的花蕊,茶花枝头繁花似锦,都醉在妈妈的心头。
  在她注视着的目光里,我采摘着白白香香的茉莉花。快别采了,妈妈大声地说着。我便停住了手,把刚刚采的香花,放在她的床头,置于梳妆台的一角。直到花干枯了,妈妈也绝不会弃了,她说花香还在。冲她笑笑,也就随她的意吧。我放下了又一片花香。
  从春天开始,外出散步,乡野的花,我都装进手机里,妈妈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随口能说出好多野花的名字来,可见她对乡野里的花也恋念着。我至今还在想,乡野的花,是她未嫁时的心印,还是成为妈妈后的记忆?妈妈爱花爱的太久远…
  春天来了的时候,妈妈就嘱我去老宅子看看,是因为旧宅院子里的三株月季花。那还是八二年从肃宁搬家时带来的。旧家新家的几次迁移,花儿竟然是活了下来。粉的,黄的,红的,花开香浓。在那儿住时,她给了它们的关爱呵护。我是记得的。妈妈恋念着它们是情有可原的。等花开了,便剪几支带回来,花瓶装上些许水,花也能艳艳的开上几日,盈于室的香,在室内迷漫着。妈妈喝茶时,便也香气扑鼻了。待到花瓣片片散落时,她便一片两片地数着念着。那情,谁看了也明了那是情意绵绵。
  从春始至秋暮,我便在城里城外剪几朵月季花来,奉给妈妈,去慰籍已是老在时光里的妈妈,抚慰她那颗爱花的心。
  妈妈走了,我去了城外,月季花前,我痴呆呆地站了许久许久…
  春天来了,没了她的叮嘱,我还去老宅子,月季花还在,花还开,依然是红的,黄的,粉的,香还在…
  花的情丝长长,人的心思念念。
  每年的这个季儿,我都收拾着院子里的花儿,每盆花儿都有妈妈的影子,每片叶子都有妈妈的长情,每朵花儿都有妈妈的体味。我认真的修剪着,仔细的拾掇着。像是在这些妈妈看过养过爱过的花儿里,找到了它们的韵律,我是在拨动着连接在远天里的一根心弦…
  我也爱花了,爱妈妈留给我的花。在退休后的生活里,待弄花草,修身养性。
  感恩妈妈,给我的美好。
  (六)
  妈妈爱花,也爱绘画。
  爱画,是她年轻时心灵上的积累,也是她手巧的天赋,还有妈妈的爱美之心长在。
  平常日子里,她爱花儿朵儿,爱鲜艳夺目的靓丽,爱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色彩。
  年轻时的妈妈,画的是绣花鞋上的样子,剪的是日子里的喜庆吉祥。这给她的老年生活打下了基础。是在六十岁以后,她就开始练习绘画了。花草虫蝶,枝枝叶叶,鸟儿,鱼儿,蜻蜓,大公鸡,老母鸡,小鸡仔。怎么想,就怎么画。心里装着的,就都上了她的"画作"。开始是画给自己看,是找乐开心。后来画给儿女看,是为了讨儿女说一句喜欢。画的日子长了,画的"画作"竟然越来越有意境,她也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妈妈主动要求学过素描的二女儿给予帮助,也向真正专业学习美术的外孙女索要作品。她八十多岁的年龄,还要求自己有一个更开阔地眼界。二姐专门为妈妈画了一幅《寿桃》的作品。外孙女也为姥姥奉上了《猫戏蝶》的趣图。
  妈妈的习画过程,看似平常,细想起来,也有她不平常的一面。有她对日子的态度,有她对生活的满足,有她对生命状态上的意义和价值。做为子女的我们,能感觉的到,她是在追求自己的美好。所以,在看她的"画作"时,我们送予她的都是赞誉。是处于内心对妈妈的欣赏和爱。
  她绘画的动力,并没有因为年长体衰而削弱。在一个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敞开心扉,打开想像的空间,学习着绘画的技能,画不好,重画,不厌其烦的在一幅画上动心思,花心力。当我每次看她一丝不苟作画时的神态,给我的是每一次的感动。那种锲而不舍得意志,常常让我质疑自己,我能学的到,做的到吗?
  在她的晚年,不仅仅是她的儿女为她鼓劲加油,孙男娣女也都向她聚拢过来。孝敬妈妈的亲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我的亲姑表兄弟,专门为她的舅母刻了印章送来。妈妈的"画作"就有了专用章。每当亲人们来看她,她都会炫耀,这是三外甥送她的印章。孙辈们回来看她,都知道带来她喜欢的作画用的笔墨纸砚,各式各样的绘画工具,绘画图书。妈妈不可能看得懂这些绘画艺术的精要。但是孙辈的孝心足以让奶奶、姥姥心慰,也感动着作为子女的我们。
  她的晚年"作品",孙辈们争先讨要,妈妈每次作画时,嘴里都会念叼着,这是给孙辈的谁画的。她画的那么认真专注。她心里明白,自己送出去的"画作",有北大,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孙辈。有绘画院校或是正读博士的后人。当然还有海外留学的游子。她留下自己的一个纪念,也是自己的一颗心。
  我们和子女们都懂得她,所有亲人都懂得她的这颗心!
  每年春节,县领导慰问老干部遗属,都知道有一个喜欢画大公鸡的老人。妈妈自己懂得,她是在享受爸爸留给她的荣誉。她要求自己穿着得体,说话适合场面。用妈妈的话说:"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每年春节她早早准备好自己的画作,穿戴整齐后,还要问一问身边的儿女。在妈妈经历的最后一年春节慰问,怕影响她休息,我是在当天的早餐后,再告诉妈妈。她到也理解我的用心。我工作时没看到妈妈和来慰问领导的对话,最后几年,由于担心她的身体,我都守候在妈妈身边。妈妈沉稳淡定,观察细微。有一回她看到拉着她手的县委书记嘴上起了"泡"。就关心地说:"工作累了吧?注意多喝点水。"语气里像是关怀着自己的一个亲人。这次慰问的时间比往年长。是因为,来慰问的人手里有了书记递给他们的一幅老人的"画作"。
  妈妈的"画",我们每个小家都有保存,是她留给我们永远的念想。只是在她留下的画册里,有一幅未完的画作。她告诉我,是她为自己九十岁生日准备的画。结果她没有完成这个心愿。画册里永远没了这个圆满。
  一幅未完的画,妈妈的后人们会记得。日子里,我们会努力的作完这幅画,共同来完成她的心愿吧…
  七
  柔情似水的妈妈。   写下柔情似水这四个字的时候,是我想到了年轻时妈妈的眼睛。不是我记得她年轻时的样子,而是我想到了一张照片。那是妈妈不到三十岁的照片,是家存照片中最年轻的妈妈。为了更确切的印证我脑子里妈妈那双细长的眼睛,整个上午,我都在翻找这张老照片。可惜,未能如愿。因为妈妈在时,这张照片属于她保存。三年多了,我不愿意触碰这些往事。所以,找起来就难了。   好在我的记忆深刻。也是我曾经有过文字的记载。记得照片上年轻时妈妈的样子。宽阔的额头,淡淡的眉毛,细长的眼睛,下巴很瘦,但很美,长发,梳妆成鸭尾式发型,左侧发式上别着一枚发卡,整个发型妥贴有致,利落清秀。穿了一件大花的袄子,右手抱着放在腿上的幼子,方圆的脸,稚气的眼晴,穿了件和妈妈同花色的棉袄。大概这是最早期的母子装吧。画面中的母子略显严肃,但也掩不住浓浓亲情。这是妈妈和儿子一生中的第一次母子照。应该是在一九五六年冬季,母亲二十九岁,我不到两周。   和我同时代出生的人,很少有人有幼时的照片,尤其是母子照。那个年代,照像馆只有县城有,不便的交通,拮据的日子,很少有人去给儿子照像了,是妈妈喜欢儿子,也于父亲在县里工作有关,才留下我幼时的照片。这是妈妈留给我的最美的记忆,也正是这张照片让我知道了年轻的母亲真的好美好美,特别是她的那双细长的柔情似水的眼睛。   我是姐妹兄弟中,和妈妈待得最长的子女。也得到了她更多的爱。   我退下来后,百无聊赖,心烦的时候,卷缩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脑子里想着过往。有时会不知不觉得睡着了。妈妈就会悄悄地走过来,给我盖一层被单,或是搭一件衣服。有时我是醒着的,是在享受着妈妈给我的关爱。她清楚我的性格,明白我的心态。过了一段时间后,妈妈对我说:"退下来的不是你一个人,应该看的开。记得你小时候爱看书,读读书,静静心,烦事就少了。"妈妈的一番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偷偷的躲在柴草棚子里看书的事。我问她:"妈妈您记得这事?"她笑笑说"记得!我去抱柴火做饭,发现你抱着书睡在里面。只是打没打你记不得了。"从那一天后,我真的能静下来读书了。一直到现在,读书是习惯,也是享受。   我记得,多少年来,夜里不论回家多晚,在我进门的那一刻,妈妈卧室的灯都会为儿子打开,随后就能听到一声轻咳。直到进了屋,她的灯才会灭。有妈妈给我的灯光,心里好暖。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任性调皮。放学了,看到正在做饭的妈妈,我就会冲妈妈耍性子,要吃的东西,她就会在苫布里拿出一张烙好的饼塞给我。吃着烙饼的我,望着妈妈猜想,她怎么知道我的矫情和心思呢?   我记得,长大后,无论是上学时期,还是在工作以后,我遇到失意或是烦恼,妈妈都会轻言细语的点拨,带我走出了好多迷惘。事再难,心再烦,妈妈都愿意听儿子倾诉。长大了的我有时还像小时候一样,抱着妈妈哭过,拽着妈妈笑过。好像所有的烦恼都没了,也好像高兴的事都和她分享了。从小到大,妈妈看我一眼就猜到我心里。妈妈自己也说:"我生的,我养的,你们谁怎么样,都在我心里装着呢。"   是啊,小弟回家,挨着妈妈身边睡一小觉,就会没了来时的疲惫。小妹回了,伴在妈妈跟前迷个盹儿,也会心满意足。姐姐们也是心事家事都愿和妈妈聊说。妈妈是儿女们心中的依靠,头顶上的一片祥云。   她细致入微,体贴儿女。近的可以听见她们的心跳,远的也能听到儿女的一声轻唤。   在妈妈的晚年,她的心和儿女后辈贴的更近了。为了更好的和我们联系,有了家庭电话,我告诉她一遍,她就懂得。记得妈妈使用的第一部手机,是翻盖摩托罗拉,存入儿女们的名字,她便运用自如了。有事没事也和姐姐们经常通个话。后来,她看到小妹使用的智能苹果五,便向小妹要了来。当然,她不知道手机价格。我们都以为她学不来,可是妈妈不懂就问,她身边的孙女都让奶奶的痴迷逗乐了。没多长时间,就能自己手滑着使用智能手机了,随后会了视频聊天,慢慢的会看照片,会看微信,时间长了,语音也会用了。我们大家庭的微信群,妈妈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孙辈的孩子们,隔些天和她通个话,问个好,她便着实的高兴着。   我们的孩子们,她也在时刻关注着。直到现在,在妈妈的画册里,还有着一张旧的报纸剪下来的一幅画面。是我侄儿刚毕业工作时,配合报社记者的新闻照。妈妈一直收在身边。   在妈妈珍藏的影集和卧室墙上挂着的像框中,有好多孙子辈的照片。为何要珍视这张报剪?是因为她把这张报剪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是她对孙儿的爱,是她的心境更高、更远。   虽说往事如烟,但分事,看人。我相信,爱,在心间。   柔情似水的妈妈,用她自己的亲和,温暖着子女,感动着后人。   (八)   日子里的妈妈,用她的亲和力关爱着亲戚朋友。她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记得,在爸妈从肃宁搬回老家后。父亲的老同事老朋友,就都涌上了家门。妈妈迎来送往,用最热情的态度招呼着,拿最好的饭菜招待着。八十年代初,每个人二十几斤的供应粮。常常是过了月中旬供应的粮就吃没了。有时用子女的粮票,有时用爸爸的工资买一些接济日子。老家来人看爸妈,妈妈都会留下来人吃饭,走时,也不能空手回去。远处的亲戚来了,住上十天半月是常事。我们近门的苍奶奶在包头回来,到娘家打个照面,住宿吃饭都在我们家。真心话,爸妈那时候的亲戚特多。有时候一顿饭得出去买两三次。来了客人,准备好了饭菜,正做呢,又来了亲戚,得了,做不出来了,出去买吧。正吃饭呢,又来了客。妈妈招呼着客人,快步出去再买一些吃的回来。在那段日子里,父亲身体不好。我们都在工作或是上学。是妈妈自己照顾着父亲,招待着亲戚朋友。   妈妈的为人处世,亲人们都会记得。为了住医院的亲戚或是晚辈,妈妈做好了饭菜,亲自跑去医院送饭。经常还会把陪护的人叫到家来吃住。到县城开会的,办事的,上学的。妈妈都会想到,照顾到,尽管是她的一餐饭,可那是她的一颗心。日子里的妈妈,细致的让人心痛,周到的感人落泪。   妈妈在农村的岁月里,不管日子怎么艰难,亲戚们都知道妈妈热情好客,饭菜做的好吃。在妈妈来到县城生活后,所有亲戚朋友都看到了她的亲和豁达。她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在妈妈的日子里,有难吗?真的有。   为爸爸买一件几百元的皮袄,她没有多少余钱。预支了爸爸下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只得让儿女们凑钱,才能买下来。   夏季洗澡,爸妈一直用一个小水桶冲洗。大姐的单位研制出了太阳能热水器。内部价,二百二十元。爸妈买不起,还得让大姐出一半的钱。   爸妈看的黑白电视机,五百元。多年后买的彩色电视机一千一百元。都是儿女们"倾其所有"才买上的。   在妈妈的日子里。父亲一九九O年去世时,没留下一分钱的存折。   妈妈的日子,过的拮据吗?不!她很富有。虽然她没有存款,却存下了口碑。   操劳大半生的妈妈,托着弱身残躯过着属于她的日子。   在妈妈的晚年,逢年过节,亲人们来看妈妈,她用自己的亲和,让亲人们感到温暖。沧州工作的表哥和表弟年年都来看妈妈,公共汽车上,有识的表哥的人,看到有了白发的表哥专门去看妗子。便说:"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去看妗子?"表哥说:"我乐意再看我妗子三十年。"这是一种祝福,也是表哥追求百岁的乐见。最小的表妹,无论多忙也在沧州专程赶来。妈妈懂得他们。他们在妈妈的晚年给了她真挚的爱。   秋里,大表姐的石榴,霞妹子黄橙色的柿子,果熟了,想到的人准是妈妈。霞妹可以把果枝剪来,果黄叶绿的挂在妈妈卧室的墙上。这些生活中的温暖,是我们整个大家族的传承,是父辈他们留下的美德。   老家的三弟,年龄小我一岁,是妈妈看着长大的侄儿,她们之间感情深厚,在妈妈的晚年里,隔些时日见不到,她便唠叨。弟媳一人来了还不行,下次让她俩一块来。他们夫妇绝对听话。这也满足了妈妈。   同在县城住的大哥二哥,谁不来,她都想。二哥来的多,娘俩的话自然多。二哥家中有事,心里有话,都愿和她说。妈妈也是真心待他。妈妈关心二哥的话语,常常会让二哥落下感动的泪。他心里觉得三娘很亲很近。   她的晚年里享受着日子里该有的美好。   (九)   一九九O年,妈妈六十三岁。父亲的突然离世,是母亲始料未及的。是她不能相信,她用整个身心关照的人,还是走了。妈妈的悲哀没有写在脸上,她没有嚎啕,只是无声的流泪。妈妈明白,是岁月留不住父亲那颗饱经沧桑的心。   妈妈是走进父亲生命的人。   在妈妈的人生里,有爸爸给她留下的荣誉,但更多的是责任和艰辛。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母亲有过短暂的与父亲共同生活的过程。因为奶奶的年老多病。也是大娘突然离世,扔下四个孩子,最大的十一岁,最小的只有几天大。父亲让母亲回了老家。担负起了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   妈妈为了父亲,为了大家庭,全身心的付出在这个家里。照顾好奶奶,带着两个家庭的八个孩子过日子。   我清楚的记得,冬天吃早饭时的情景,一口大锅里的红薯粥,妈妈盛了第一碗先给大哥。第二碗再给大姐。不懂事的我,哭闹着先给我,这让妈妈很为难,是奶奶打着圆场说:"刺儿皮,惹不起。先给他盛吧。"奶奶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到了现在。   我还记得,因为弟弟年龄小,日子艰难,妈妈心疼弟弟,在粥锅里贴出几个手心大的玉米面饼子。放在盛"干粮"的篮子里,挂在了里屋檩条上垂下来的挂钩上。当弟弟饿了,妈妈去给他拿饼子时,篮子里竟然是空的。那是我记得莫名其妙的一次挨打,无论我怎么样辩解都不行的打。是打了一回再接着的打。是从屋里追到大槐树底下的打。是打倒了骑在身上的打。是打完了儿子打自己的打。是儿子不哭了,妈妈还在大哭的一次铭心的记忆。   就是在那一天的夜里,我醒来时看到了做针线的妈妈,还在默默的啜泣。   当妈妈的手,轻抚着被打肿了脸的儿子说:"妈妈知道你没偷吃。"我不知道自己懂还是不懂。但是,以后再挨妈妈的打,我不再围着宅子跑了,也不再哭了。   在那个岁月,我们小的太小,可大的又有多大啊!一群孩子,为难的是妈妈。   灾荒年里,吃糖咽菜的日子。   是爸爸送回家来一车救命的胡萝卜。   是春天里妈妈带着孩子在地里捡回来的烂红薯。   是妈妈用一遍遍清水泡发的槐树上的铃铛豆。   是春里的一把榆钱。   是吃"救济"时萝卜丝的大团子。   是劳作的妈妈饿晕在田间。   是灶台前的妈妈因为不懂事的孩子们而突然的休克。   一幕幕的往事里,都有着妈妈的心酸。爸爸给她的责任太大,也太难。   妈妈还是硬撑了过来。孩子们大了,到了懂事的年龄。刚刚要缓的日子,又来了一次人生的大浪冲击。   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把父亲从人生的颠峰,一下子推到了谷底。在家的妈妈既要顾忌年迈的奶奶,又要关照刚刚懂事的孩子们。   记得是父亲被揪回老家挨斗游街的情景。妈妈没有恐慌,没有眼泪,劝说奶奶,叮嘱孩子。是大我两岁的二哥,晚上跑回来告诉妈妈,他用脚把三伯游街时的灯笼踢了,是怕灯笼烤了伯伯的手。妈妈无声的哭了。   依稀记得,在父亲挨批斗的三年里,妈妈去过县里一次,是去看父亲的。她们见到了吗?说了什么?我不知道。长大后也没提起过,是因为那是一段让人心酸而不愿触动的往事。父亲挨批斗的年龄是三十七岁,母亲三十八岁。   父亲的三年怎么熬的,我不知道。妈妈的日子怎么过的,我记忆犹新,在奶奶面前她更精心了,奶奶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奶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用奶奶的话说:"我的儿媳妇一辈子没和我红过脸。"她的孝,亲人,街邻都知道。至今我还记得,妈妈都是忙在先,吃在后。一顿饭忙完了,她肯定也饿了,刚刚用筷子放进嘴里一个水饺。奶奶就冲着妈妈说:"你看看,你吃饭的样,饿的像狼似的。"妈妈只的回话:"娘,俺真的饿。"但是,妈妈还是放慢了吃饭的节奏。   记得,每天早晨,妈妈给还在被窝里的奶奶冲一碗鸡蛋。白天鸡下了蛋,奶奶爱趁着热乎喝生鸡蛋。奶奶耳朵聋,有时在院子外边的槐树下乘凉闲坐。妈妈就会拿着刚下的鸡蛋,递到奶奶的手里。奶奶和妈妈生活的日子里,从来都是妈妈单做给奶奶吃的每一餐饭。   在父亲挨批斗的日子,大姐二姐都失学在家。妈妈始终相信这一天会很快过去。她对大女儿绣的"十字绣"不屑一顾。她要求女儿的是,在家也别忘了学习。叮嘱儿子出去别给大人惹事,但也不能受气。我们姐妹兄弟的性格形成,与父亲受到的这次冲击,有着必然的关系。比如我自己,自小到大到老,心里总有一道自己的防线,自己不去突破,更不允许让任何人进来。性格上的孤傲早在年少时就形成了。   一段岁月,让父亲受到了屈辱,失去了健康。让妈妈受尽了生活磨难。也给我们打上了人生的烙印!   一九七七年,父亲的身体出现了信号。严重的颈椎病,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在医生的建议下,需天天做头部的牵引术。还不到五十岁的父亲,白天工作,晚上做头部牵引。工作的繁忙,身体的不适,他想到了母亲。   一九七七年冬,妈妈去了肃宁。   妈妈知道,这是父亲万不得已的抉择。奶奶年事已高,当得知儿子生病时,也做出了让儿媳前去照顾儿子的决定。奶奶暂居老姑的家中。父亲的病在妈妈的悉心照料下有了明显好转。就在父母合计回来照顾奶奶时,一九七八年春季农历四月初七奶奶离世。悲伤的父亲,看着痛苦失声的母亲,他们泪流满面。   妈妈离开奶奶半年多的时间,却是一次生死的离别。   她哭了,她哭的泪里,有长达二十多年艰苦岁月的婆媳相守。有在奶奶年迈离去后的心揪。有人生里婆媳浓情深厚。   妈妈呀!儿子真的不知道您的胸怀究竟有多宽!!   (十)   奶奶的离世,爸妈的悲伤。   日子里的人,不能泪水长流。   爸爸劝说了几句妈妈,擦了挂在脸上的泪,又走在了他一生奋斗的路上。   妈妈还在深深地悲痛中,她眼睛流淌着的泪水里,是婆母离去的心伤、是悲痛、是歉疚,是…   奶奶,是在妈妈生命里走过的人。   奶奶,是妈妈侍候过的亲人。   二十多年的朝朝暮暮里,她们有欢乐,有痛苦,有艰辛,有幸福。是奶奶享受着有儿媳照顾的日子,是颐养天年的岁月。   夏日里奶奶一袭薄衫,干净,整洁。干净的不能有一滴水渍,整洁的不会有一点褶皱,半点灰土。一席蒲团,一把蒲扇,在大槐树下乘凉闲坐。   冬日里全身的黑色棉服,头戴黑色的捂耳朵的棉帽,黑色挷腿带子扎紧了的裤脚,一双旧时的小脚上,穿着合适的棉鞋。人的利落,服装的精致。透着奶奶人生的智慧。   妈妈是奶奶的三儿媳妇,在二十多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婆媳之间情缘深深。在艰难的年代里,是奶奶与妈妈一起支撑着这个家庭。过着辛酸的日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奶奶的脊椎弯曲严重。牙齿全部脱落,耳朵也聋得只有大声说话才能听的见。妈妈一天到晚嚷着喊着,照顾着她的饮食起居。生活上可以用无微不至来形容。炖只鸡,妈妈把鸡腿整着炖,熟了后,先把鸡腿盛一边,在奶奶的碗里捡的都是好嚼的鸡胸肉。等到下一顿吃饭,再把鸡腿切碎放在奶奶的菜碗里。奶奶知足,夸儿媳孝顺,常挂在奶奶嘴上的话是"一大家子吃饭,都是我先吃头一口,好吃的,准给我留着。"往往是炖一次鸡,妈妈最可能吃到的是鸡头。还是奶奶冲着一群眼巴眼望的孩子们大声嚷着:"小孩子吃鸡头长大了脸红,鸡爪子吃了上学写不好字。"那个年代孩子们谗的像猫似的,往往是什么也不顾忌,好吃就行。妈妈也就只能喝到点鸡汤了。别说一只鸡,就是一只羊,能吃到妈妈嘴里又有几口。奶奶年年都有"做事"的安排。该送的,该请的,奶奶自己说了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记得,奶奶爱吃羊眼,因为奶奶眼花。爱吃羊脑,吃了老了不糊涂。爱吃羊肺,因为软和好嚼。这些奶奶爱吃的,妈妈绝对不让孩子们吃一口。当然,妈妈还会给奶奶留一块烧羊肉。事后好多天,奶奶的菜碗里总会有切的薄薄的羊肉片,在菜的热气里飘着肉的香。奶奶还喜欢吃糟快鱼或梭鱼。在小时候不懂,大了才知道,妈妈给奶奶做的是清蒸糟鱼,在饼子锅里,放上"锅叉子",一头放米饭,一头放上收拾好的鱼,调好底料的鱼上面葱姜蒜切成未,打一个生鸡蛋。锅一打开,鱼香充盈在老屋子里,黑的灶台,黑的铁锅,白色的蒸气散开后,锅叉子上的鱼,亮着酱红色的光,还有鸡蛋蒸熟后透着油汪汪的黄白。在炕头上迷着眼的奶奶,放下手中的"经串",走下炕来。妈妈递上在灶台边温着水的"汤瓶",奶奶洗着手,妈妈便把白白的一碗米饭,香喷喷的糟鱼上了饭桌。   日子再难,妈妈始终如一的孝敬着奶奶,孩子们的饭菜,可以粗做。奶奶的饭做到精中求精。就是给奶奶端上一盘咸萝卜,也要剁成细未,放上香油。妈妈做的蒸鸡蛋咸菜,奶奶爱吃。直到现在我也对那一碗蒸咸菜有着强烈的吃的欲望。因为是它的精制,也有一颗孝心。   日子里,她们婆媳之间没有拌过嘴。奶奶人前背后都说三儿媳和她一辈子没红过脸。我的记忆里,唯一的一次妈妈冲着奶奶大声哭喊。   那是个冬天,是离年近了的集。   妈妈步行去新县集买麦子。年集,人多,拥挤的人群,有时候脚可以挤到离开了地面。从集北挤到集南的粮食市场。妈妈挨个打听寻问着麦子的价格。当看好一份合适的麦子,准备掏钱买时,口袋里仅有的十块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盗了。在集市众人面前,急坏了的妈妈,再也没有了端庄和矜持,放声大哭起来。可是,哭声怎么会把钱哭回来呀。   摇晃着身体走回家的妈妈,爬在土炕上懊恼的大哭着。闻声到了的奶奶,看着哭诉着说话的儿媳,知道了原委。又犯了爱叨叨的毛病。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大声指责着:"你不知道是赶集呀,钱怎么能装口袋里呀,在手里攥着小偷能偷走了。"耳聋的奶奶越说声越大。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冲着奶奶哭喊着:"娘呀,我都后悔死了,罗疃桥上我都想跳下去。可还有不大不小的四个孩子,让我扔给谁呀。"在儿媳的悲声里,奶奶走了出去。屋子里传来的扇打自己耳光的声音,奶奶耳聋不会听的到。已经快长大的儿子,永远记在了心里。   这是妈妈进这个家门唯一的一次压不住的悲怆!   她在奶奶给她安排的一大堆洗拆做的衣衫被褥面前。   在奶奶交给她要做的鞋脚袜子的时候。   在春水伏天光脚踩洗炕被门帘的那一刻。   在艰难的东求西借的日子。   在苦到吃糠咽菜也填不到她嘴里的时候。   在年里,老人孩子吃着白面水饺,坐在锅台前独自像饿狼一样吞吃红薯面水饺的时候。   在大事小情都需要一个女人抛头露面的时候。   在八个孩子都小,村子里有人投来鄙视眼光的时候。   妈妈心是静的,脸上挂着是奶奶看的到的笑容。   奶奶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她哭了,哭的伤心,哭的悲情,哭的哀痛。   妈妈的泪水,淌下的都是人生的酸涩。   (十一)   让妈妈离开老家,离开奶奶。爸爸的抉择是艰难的。爸爸心里明白,妈妈已经为这个大家尽了力,也代他尽了孝。   如果说,是爸爸用妈妈的贤良淑德维护住了两个家的生存和完整…   如果说,是爸爸用妈妈的血泪汗水体现了他在这个大家庭里的责任和亲情…   如果说,是爸爸用妈妈的青春换回了男人的一个心安…   如果说,是爸爸撑起外面一片天,妈妈就稳住了家庭这块地。   如果说,爸爸的家庭观念是男人的胸怀。那么,妈妈的胸怀,宽的远比大海。   如果说,家庭是个舞台,是爸妈一起编导着他们的夫妻人生。   五间老房子,低矮的屋檐下。锅台下的土地面,已经在年复一年做饭主妇的清扫下,凹陷成灶台前的坑。是高粱苗子的尖锐,还是做饭人的勤劳。黑成墨色的檩条,已经辩不清眉目的苇笆,灰黑的墙面上满是鼻涕泪水的痕迹。   这五间老房子,是爸爸的兄弟姐妹们成长的地方。姑姑们从这里出嫁。哥仨在这里结婚。这里承载过爷爷奶奶的梦。   这里住过几代人,妈妈不会知道,但她进入这个家,又要再一次换屋,也叫挪房。侄子结婚,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们,从西屋挪到了原来侄子住的东房。   眼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大事都摆到了面前。盖房子。妈妈有了盖房子的设想。爸爸心里明镜似的,她是为了这个大家。可在六十年代盖几间房子太难了。爸爸一个人的工资,要养一大家子的人,爸妈根本没有积蓄。妈妈坚持着,就是硬撑也要盖。她不想看着已经长大了的侄女侄子,年年和奶奶挤一铺炕啊。   盖房子,爸爸买回来的檩条,给了妈妈有限的工资。是妈妈的东借西凑,盖起了三间土房。盖房子,爸爸没空回家。爸爸出的是钱,妈妈出力操心。   我永远记得,站在雨里流泪的妈妈。   也永远记得,盖房时看到了就要坍塌的北墙时,妈妈一脸的惊恐。   盖完房,妈妈说的那句"但愿这辈子就让我盖这一回房!"   犹如刻在了儿子的心上。   岁月里,妈妈能忍下万般无奈,能吞下太多苦涩的泪水。年轻时的妈妈很瘦,很弱。奶奶都说过她的三儿媳:"瘦的像人干似的。"可是她的躯体里总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用自己的毅力走着艰难的人生路。   在她要离开老家的时候,她不可能留恋她盖的房子。她唯一的牵挂还是奶奶。她自己的两双儿女从这土房子走出了家门,两个侄子都已结婚多年。侄女出嫁。最小的侄子也已经当了兵。   这些在她跟前长大的孩子们,终于长硬了翅膀,飞向了蓝天。她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放下揪了半辈子的心。可她没有,她在尽心的侍候着需要人照料的奶奶。在爸爸的心里,要的是他和妈妈对这个家的善始善终。就在一九七六年冬,妈妈摔折了手腕的时候,爸爸也没回过家,妈妈还是拖着残躯照顾着奶奶。是爸爸的疾病,让爸爸不得不做出的一种抉择。   当妈妈把奶奶托咐给老姑的时候,奶奶不舍得,是不愿离开照顾她周到细致的儿媳。妈妈不舍得,是一种二十多年的婆媳之情。可她们为的是同一个人,才有了这样的分离。   奶奶离世,爸爸流下的泪,是对母亲的爱,是血缘情。妈妈流下的泪,是朝夕相伴二十多年的婆媳情份,也是辛酸的泪。   妈妈离开了奶奶,带着她的幼女,走在了她人生又一段的路上。   一九八O年的春节。大年三十的雪,纷纷扬扬的落着。   午饭的点,已经过了多时,爸爸还没回来。她焦急的等待着,一次又一次在门口张望着。当爸爸一身的雪,推着自行车进门的时候。妈妈赶紧给爸爸烫酒热饭。一小盘水煮花生米,一盘牛肉片。当爸爸坐在饭桌前,用手拿筷子时,怎么也抓不到手里。换成左手,又夹不了东西。爸爸急的把筷子摔在了地上。妈妈一个劲的劝说着:"是饿的过劲了,也可能是累的。"妈妈的紧张写在了脸上。当妈妈要去搀扶他起来的时候,爸爸还是坚持自己站了起来,他挣扎着,勉强的走到了院子里的厕所。当手解不开腰带时。他才意识到疾病再一次向他袭来。   医生们在问诊时,询问爸爸,妈妈才知道。年三十的早饭后,爸爸顶风冒雪下乡去村子里慰问,身边只带了一位陪他骑自行车的"交通员"张柏树。爸爸是累了。妈妈心里这样想着,她心疼这个只有工作没有家的男人。妈妈心里企望着,他是累的。可现实,是脑血管疾病早早的来到刚刚五十岁的爸爸身上。   是太多的磨难,是那颗要强的心,压垮了他的身体。   妈妈认真的听着医生说的每一句话,她想用自己的辛勤,换回爸爸的健康。   她去了爸爸的办公室,搬出了所有旱烟叶。是因为医生说爸爸不能再吸烟。   她每晚端去的洗脚水,坚持让爸爸烫脚,是医生说的。   她每天都用那双带残的手按摩爸爸病侧的躯体。是医生说的。   她细心的煎汤熬药,是医生说的。   她准备着爸爸要穿的每一件衣服,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是她自己要做的。   爸爸午休时,她坐在外屋守着。晚间里,不管来人是谁,她都会在九时,拒绝爸爸的所有接待。有时会引来爸爸的不满,妈妈不听,还会坚持这样做。她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在爸爸的身边。   爸爸的病体,让他看到了仕途的尽头。他要回归。   从肃宁县回到了家乡。他只是不再去计较职务高低。他的心,并没有回归到家,归到为他揪心的妻子面前。他依然家事"国事"的忙碌着,时时刻刻关注着他的"政治羽毛"的洁净。人生里的"名声"。亲人们的目光。   这让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本来已经缓解了的"中风症状"。让妈妈感到了欣慰。可是,糖尿病又向爸爸的身体袭来。   是本来不应该他再去考虑的工作。   是大量的旧部同事的接待。   是亲戚故友家事的缠绕。   是他的爱面子顾大局意识。   是他的骨肉血缘情结。   他把永远完不了的责任装在心里。托着病体扛着"责任"前行着。   妈妈一直为他操劳着。   她对爸爸的了解胜过自己。她也只能尽力照顾到爸爸的饮食起居。她关照不了爸爸的内心世界。妈妈知道她尽的只是妻子的体贴和责任。她把多年来给奶奶做饭的精心,用在了照顾爸爸的饮食上。糖尿病人注意的事项,妈妈全都记在心里。吃的主食,炒的肉菜,妈妈买了秆秤,餐餐称好做好,细致入微的为爸爸做着每一餐饭。   在人来人往的日子里,妈妈的脸上有了笑容,是因为爸爸的糖尿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眼看着到了退休年龄的爸爸,让妈妈憧憬着,她和爸爸晚年的生活。而现实是,她看到了爸爸轰然倒下了的身躯。   爸爸走了,带着他的责任和心事走了。妈妈心是痛的。她想到了什么,她始终没说,她不会想太多,因为她始终认为,在她和爸爸的夫妻人生中,谁对谁做的什么,都是应该应份。妈妈或许对爸爸有的只是惋惜。因为她们的儿女们,已经让她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爸爸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留下来的是妈妈对他的思念。给儿女们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   (十二)   妈妈的晚年   阳光洒进窗子,映在妈妈的脸上。她静静地沐浴着阳光柔柔的安暖。望向院子里的雀儿,听着楼前幼儿园传来的孩子们嬉笑声。她的心,淡定,安宁。那张苍桑的脸上,越来越让人感到亲切慈祥。   院子外面的停车声,让妈妈的目光望向院门的方向。小女儿的身影,随着笑声,亲亲的唤声,来到了她的面前。女儿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说着妈妈高兴的话,讲着妈妈愿听的事儿。她认真的听着,也在女儿不断的笑声里笑着,脸上挂满了女儿幸福的幸福。   妈妈的晚年,让女儿们打扮的美美的,是因为她喜欢艳艳的色彩。她的所有衣服都很亮眼。床单,被罩,越艳越好。姊妹三人买给妈妈的物品,只有用光彩夺目来形容了。妈妈让她们宠爱着,她电话里要什么就有什么。儿女们来来回回是妈妈个人调度指挥。电话和两个姐姐聊天,都是姐姐怕她累了,劝说着才肯放下。   小妹不管是出差公事,还是假日旅游,去那儿都会记得妈妈。好看的物品,好玩的玩件,好吃的食物,好喝的名茶,好穿的艳装。女儿看上了眼,准能入了妈妈的心。统统买回来,孝敬妈妈。有次回来,说是去了澳洲。带给妈妈三件花色不同的上衣。妈妈自己都说:"怎么买这么多?"我看着都好看,产地不同,就都买了。"小妹一件一件让妈妈试穿着,产自澳、意、加的服装。妈妈的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妈妈喜欢茶。她不是奶奶专一的花茶。也不是姥姥爱喝的砖茶。她懂得什么季节喝什么茶。也看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该喝的茶。对于饮茶的常识,比我懂得多。还经常向儿女们说些喝茶的心得。喝茶时,她喜欢吃点零食,最爱的是桂花糕。是小弟去桂林时,给妈妈带回来的桂林特产。看她喜欢。小弟也就长年网购桂花糕了。   妈妈的儿女们爱着她,关心着她,给了她晚年的温暖。   记得小时候的我们,看到妈妈的艰辛时,都向妈妈表达过愿望,等您老了,买好多好多您喜欢的东西。至今我记得说给妈妈的话:"长大了给她买果子。"小弟说的:"给她买干粉。"如梭的岁月,让妈妈真正来到了老年,看她的步履蹒跚,心真的好酸。我们都在努力的践行着小时候的诺言。   儿女们多了回来看妈妈的时间。小弟不论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待在她身边躺一会儿,母子心各安。正在事业颠峰的小妹,准时回家给妈妈剪发洗澡,常常是手机通着话,也得让妈妈身上清爽,头发利落。因为她知道自己有一个爱美的妈妈。   岁月的长河静静的流淌着,日子里的妈妈苍老在光阴里…   她带着人生经历的磨难走了!   她带着对儿女们的眷恋走了!   她留给儿女们是永远的思念…   二O一六年四月五日(农历二月二十八)初春,妈妈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儿女们。   是送她的乡亲们用手把妈妈托举过头顶。那一刻,她便去了天堂……   写于二O一九年农历十月初四一一十九日

凡是让你爽的东西,最后一定会让你痛苦小时候我们都可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小朋友长大后想干什么呀?有说当科学家的有想当医生的有的想当老师,也有的想当明星商人等等,这就是小时候的理想,但长大以后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你也是这样的人吗?别人不问你不说别人一问便和盘托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需要点燃和激发的热情是一种自卑和孤独赞人就是赞己一颗红心赞到底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公众号名称A峰言峰语。敬请关注。莫在车站接你和送你的人期待不一样送你的人在车站入口希望时间走慢一点再慢一点哪怕慢一秒也好内心纵有万般不舍眼里还是盛满祝福接你的人在车站出口希望时间跑快一点再快一点哪怕快一秒也好内心充盈百般期待眼里早已四溢光芒赞人盛年不重来陶渊明有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以下为读陶渊明诗感悟盛年何不努力拼,一生只有几年金。实现梦想追风去,不负年华无悔心。盛年已去不复来,人生路上有梦载。拼搏不要抱怨,抱怨不能改变不要抱怨抱怨不能改变生活难免出现不可逆的缺憾内心纵有再多不甘也只能唏嘘感叹让过去的过去让未来的到来日子想要滚烫生活得继续含暖赞人就是赞己一颗红心赞到底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药不医假病,酒难解真愁倾诉解酒奚落止吐生者坠入黑暗逝者迎来光明绝望的底点可能反弹出希望亦或坠入无尽的深渊赞人就是赞己一颗红心赞到底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公众号名称A峰言峰语。敬请关注。莫生气(想你,黑夜变得更短想你黑夜变得更短短得还没想够天就亮了白天变得更长长得不时抬头问天你什么时候黑赞人就是赞己一颗红心赞到底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公众号名称A峰言峰语。敬请关注。莫生气(每天读只想和你山中酣睡露水洗手用风梳头闻红花嗅绿草月亮当灯星星作烛有你在旁边风都超级甜只想和你山中酣睡随意扯块云彩当被赞人就是赞己一颗红心赞到底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公众号名称A峰言峰语。敬请快乐的法宝小时候快乐很简单一颗糖能甜一整天长大后简单才快乐复杂的事物都让人难过赞人就是赞己一颗红心赞到底更多精彩文章,请微信搜索公众号,公众号名称A峰言峰语。敬请关注。莫生气(每天读一遍莫生这里!中原时尚新图腾九曲黄河万里沙,气势磅礴的黄河流淌着连绵不绝的华夏血脉,这条充满瑰丽的大河也成为中国的文化图腾如今的黄河,在新时代下被赋予新的使命。8月7日,黄河文化在时尚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云上论坛千里再聚首!城市森林花园建筑魅力何在?竟吸引开发企业三次到访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研发中心河南办事处成立伊始,作为办事处负责人的柴莉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将这个项目在河南进行全面的成果转化,让河南人民都能住上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第四代住房)。为此,她付
腊八美食送温暖明天就是传统的腊八节日,美食各异温暖融融。腊八粥。腊八节是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有民谚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说腊八节一到,过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今年的腊八节恰逢大秋风秋韵,秋的笑脸中秋,秋的金黄已洒满了山坡,露着他灿烂的笑脸。在秋日的阳光普照下,黄土高坡有了别样的宏伟壮观。一片片金黄的树叶被秋风吸引,飘落各个角落,使这山里有了些许落寞和飘逸的凄凉。此时的秋风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三字经农历日,五月五,有一节,叫端午,亦谓曰,龙舟节诗人节或浴兰或解粽或菖蒲凡此种,二十余。古百越,始发端,流传广,发展旺。至战国,屈原者,爱社稷,贬时弊,沉汨罗,表忠心,以此四川山水福地,画境绵竹一片白云无际的万里晴空,庇佑着郁郁葱葱的绵竹大地。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四川省绵竹市是长江重要支流沱江的发源地,也是一片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洞天福地。绵竹是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旅游名城,有天津漫游海河之畔,品味百年风情海河对于天津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有了海河才有了天津。海河上吞九水,中连百沽,下达渤海,奔流不息,赋予了天津这座城市生命性格与灵魂。天津之眼,横跨海河,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桥上瞰景的摩天福建泉州千年古刹开元寺开元寺堪称泉州历史文化积淀之集大成者。作为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宏大的规模高规格的建筑形制及极高的历史宗教艺术科学价值,都彰显了宋元时期刺桐港作为东方万千宠爱有贵州,醉陶山水溢美情闲遐时节,选择贵州旅途,因贵州遵义盛名,贵州茅台酒享誉,黄果树瀑布等成为贵州的名片,山川水美风光无限,成为人们旅游的必选之地。达贵阳,必去位于南明河上的甲秀楼,贵阳的标志性建筑,四巴蜀金三角,金戈铁马急位于四川省北部的广元,是川陕甘三省交汇处,物产丰富风景秀美,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剑门关剑门关是入蜀咽喉,最早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修筑的军事要塞,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童年,那岁月7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乡村。那时候贫穷是所有村庄的标签,大抵都这样。村里的街道和村外的道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房子大多是低矮的土坯房,但那时候,童年的我也觉得一切都是美好铁兵美文跟着绪山去观鸟作者侯忠我与任绪山是同年入伍同一个地区的战友,我们一起在机关工作过。他的为人处事犹如他的摄影作品,纯朴而又厚道,精细而又严谨,诚实而又正直。他对人做事讲究真正二字,他的摄影作品也体发小同学小伙伴虽然三个称呼,其实这是一个人,他和我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不但是发小同学还是童年的小伙伴,我们是在同一个村里同一个环境里长大的。那个时候我认为是非常的互相了解,其实我错了,我并不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