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清朝的重犯都被发往宁古塔,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大清王朝,一纸诏书:"流放宁古塔"!对涉事主角来说,这大概是人生中最崩溃的事情之一了。宁古塔今安在?什么样?流放后日子怎么过?我们一一看来:
  一、宁古塔今安在?
  宁古塔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曾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在此处驻扎过部队。他们的六个儿子在那里生活过,以此作为纪念。
  (宁古塔)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而在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
  哈尔滨以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
  清朝的重犯,被流放宁古塔只是其一,还有人被流放到辽宁的尚阳堡。
  当然,还有的人被发配到我国大西北新疆乌鲁木齐,比如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就曾被流放新疆两年。
  (被流放宁古塔的人)
  二、因为环境差,才选择宁古塔
  被流放此处的人就有被惩罚的意味,是让他们去受苦受罪的。在这点上,宁古塔苦寒,符合,又需要人去做苦力,而普通人是极不想去的,那么这些戴罪之人就被发配到那里,去做贡献,去赎罪。
  明末清初亦海盗亦为官的郑芝龙,曾先后投降明朝和清朝。在清朝初期以郑芝龙为筹码,招降其子郑成功。
  "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
  清朝政府为郑成功的负隅顽抗而非常生气,于是囚郑芝龙于高墙,随后判了他斩监候,又流徙宁古塔。
  (宁古塔)
  谢国桢的著作《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的著作《东北流人史》对宁古塔都有记录,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宁古塔的不寻常之处!
  被流放此处的名人有:大文豪金圣叹、思想家吕留良、安徽方拱乾、方孝标、、浙江扬越、杨宾父子、文人张缙彦等等。
  三、宁古塔的苦日子
  清朝初期,当时的宁古塔,荒无人烟。被发配之人,或许还连累了亲戚,同宗一起被发配。枷锁囚着,徒步近三千里地,悲苦,哀嚎,吃不上,喝不上,被打被骂,沿途豺狼虎豹出没,被吃了,被饿昏了的不在少数,能活下来的不多。
  到了宁古塔,或者赏给兵丁为奴,或者给披甲人为奴,即使再出生的孩子也是奴隶。女人更不容易,被人蹂躏,日夜单衣操劳,苦不堪言。
  《绝域纪略》中汲水女:"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
  (天寒地冻)
  1657年,"南闱科场案",就因中举人的安徽籍方章钺与主考是远亲,主考没有回避,好事者给顺治皇奏了一本。正副主考一并革职斩首,方章钺捉来严审,举人身份作废。还有十八名官员,全部被处死,没收家产,妻子女儿一概为奴。同时被连累的其他的几个考生,家产没收,打板子,且连同亲属一起流放宁古塔。
  清朝因科考案,在好友顾贞观等人的努力和帮助下,被流放二十多年后的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但终因积劳成疾,三年后就病逝了。朋友为此写诗道:
  "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
  被流放之人,成功活着回家的人很少。一部分在流放的过程中,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死了,一部分在受苦受难的过程中也死了。
  宁古塔环境恶劣,天寒地冻,被流放的人对那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
  吴兆骞在《上父母书》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宁古塔)
  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们,甚至有的成立了类似文学社的组织,相互切磋交流,打发寂寞的时光。有的被当地人所敬重,被当地的官府人员请作家庭教师,辅导他们的子女。他们为当地带去了知识,带去了文化,带去了经营方式。
  清朝覆灭以后,他们大多娶妻生子,留守在宁古塔。还有少数老迈之人,要叶落归根,被亲人接回了家乡。
  宁古塔,现在已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从这方面来说,流放者功不可没,他们是值得后人尊敬与缅怀的。
  清朝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路也不怕了!
  清宫戏中,被"发配宁古塔"和被处决的意思差不多,都是"领盒饭"。
  那么,那些发配宁古塔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去往宁古塔:比黄泉路还恐怖
  被发配宁古塔的人,大多到不了宁古塔。
  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一带。
  今天,从北京过去,坐高铁10个小时差不多就到了,附近还有镜泊湖这样的5A景区。
  不过,如果是清朝时去一趟,就如同踏上死亡之旅了。
  一旦被判刑,一个月内就要"起解",戴着沉重的枷锁,男女老幼一起上路,每天必须走50里。
  光是被押送到辽东,就已经够惨了。
  明朝宣德年间,有一次流放100多人,2/3死于路上,只有1/3到了辽东戍所。
  而对于被发配宁古塔的人来说,过了辽东,噩梦才刚刚开始!
  当时,吉林、黑龙江一带尚未开发,大片都是原始森林。中原人士称那里是"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
  出山海关到沈阳一路,还算好的,可是,出了沈阳后,就逐渐走入原始森林。
  树木遮天蔽日,人烟荒芜。蚊虫还不算厉害的,有一种叫白蛉的昆虫,铺天盖地,蛰一下就满身是血是包。
  更严重的是,此处既是原始森林,需要面临食肉动物,又是法外之地,要面临饥民。
  半道被老虎等野兽吃掉,也可能被附近的饥民吃掉,"无得生者"。
  如果是在秋冬时节,就更惨了。
  当时,正是小冰河时期,吉林、黑龙江地区8月就开始入冬,9月初河水尽冻!
  对于在中原、江南长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由于死亡率太高,因此,康熙后来"仁德",命令冬季可以不上路,到春季再走。
  不过,到了宁古塔,一切才刚开始。恐怖的宁古塔
  到达宁古塔的人,有两种工作:为奴、为差役。
  那些发配为披甲人奴隶的,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人身自由。
  在法律上,他们自己是奴,子孙也为奴,女眷被霸占,男子做苦力,生不如死。
  当差的人,有部分人身自由。每个月初一十五要去报道,此外,就是做廉价劳动力。
  他们每年要上交粮食12石,草料300束,猪肉100斤,木炭100斤,石灰300斤,芦苇100束。
  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基本上一年到头都没有闲暇之时,必须终日劳动。发展起来的宁古塔
  随着流放来的中原人增多,宁古塔也发展了起来。
  据统计,有清一代,流放到此的累计有150万人之多。
  随着流人的增加,流人逐渐成了居民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带来了汉人的耕种技术、种植方伐,使该地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
  随着农业发展,该地人民已经有余力做其他事情,手工业、商业也发展了起来。
  由于宁古塔附近物产丰富,因此,宁古塔的贸易发展了起来,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到康熙年间,宁古塔地区已不再是落后、苦寒之地,而是人口众多、房屋林立的繁华之地了。
  而当初被他们称为比黄泉路还恐怖的来路,则因为贸易的发展,驿站完善,已不再那么恐怖了。
  此外,由于许多流放而来的人,本来就是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在此开办私塾,使该地的文化也兴盛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流人文化"。
  汉人的地位,也逐渐改变了。
  康熙下诏:发配为奴者,其子女可以入民籍,不再为奴。
  而随着融合,尽管朝廷仍然不许满汉通婚,但仍然有许多旗人女子愿意嫁给流人。清亡后,当初流放者去哪了?
  顺治-康熙朝,是流放宁古塔的高潮。
  康熙后期开始,随着形势的变化,"发配宁古塔"变得不流行了。
  取而代之的,是发配伊犁。
  乾隆朝时,纪晓岚发配伊犁,后来的林则徐等人,都曾发配伊犁。
  1910年,大清颁发了《大清新刑律》,准备在正式立宪后,废除流放制度。
  民国成立后,流放制度被废除。
  可是,当初流放宁古塔的人,却大部分不必回到中原。
  因此:早在大清开禁之前,山东地区许多人,就主动冒险迁徙到了宁古塔等地区。到开禁后,牡丹江一带也成了"闯关东"英雄们的重要选项。
  "天南地北总是家",许多流民后人,已在这片流放之地安顿了下来。
  当初感叹"去过宁古塔,十个黄泉也不怕"的流人或许想不到:他们与当地人的共同奴隶,活生生将化外之地建设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命运将他们无情地抛弃到一片苦寒极北之地,但是,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了这片落后之地,塑造了历史。
  答:清朝专门发配重犯的宁古塔其实就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海浪河下游南岸的古城村。
  古城村隶属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管辖,是一个旅游圣地。
  为什么是旅游圣地呢?
  首先,交通便利,其距牡丹江市55公里,距海林市30公里,邻海长旅游公路。
  其次,地处海浪河流域最开阔的盆地中,山环水绕,土地肥沃,风光秀丽。
  最重要的是,该村现在还保存有宁古塔将军旧城遗址,可以去参观一番,今昔对比,抚今思古,更好地感恩和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现在到古城村其所属小镇(长汀镇)参观,可能会感到奇怪,清朝为什么会选这个这么漂亮的地方来发配犯人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地方有一个普通人受不了的特点:冷。
  另外,清朝早期,这个地方是很荒凉的,渺无人烟。
  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的长汀和古城村能建设得这么好,那些被发配来的犯人功不可没哪。
  这个地方早期鸟不拉屎,适合努尔哈赤屯兵。
  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就在这儿屯兵。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于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派人来修筑宁古塔城(史称旧城)。
  可以说,这个地方也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但随着清朝入关,曾经热闹一时的"龙兴之地"又荒芜起来了。
  那么,从顺治年间,清政府就把此地选为发配流放犯人之地。
  前面也说了,这个地方冷,可以折磨折磨犯人,另外,地方太荒凉了,需要发配些人来增添些人气。
  而且,这些人来了,自力更生,说不定会把这儿打造成"天堂"。
  老实说,这种想法相当不错。
  这不,经过百余年的人口充实,这个地方就渐渐变好了。
  有的犯人来了,都不想走了。
  清政府一看不行,敢情犯人是来这享福了?
  于是,犯人就不发宁古塔了,改发更加荒凉的新疆伊犁等地。
  为了不让更多的人跑宁古塔,清廷还把宁古塔列为禁地,禁止关内的居民来这儿开发。
  但是,随着清朝的没落,它的控制力不断消减,到了1881年(清光绪七年),已经无力封禁宁古塔地区。于是乎,出现了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潮,大批汉人进入垦殖,先后规划为16个社区。
  也难怪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还在心里碎碎念想回到宁古塔呢。
  如果您要问:"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如何安置?"
  那么,我想告诉您的是,在清朝末期,犯人并不发宁古塔了,即宁古塔没有犯人——就算有,他们要么回老家,要么就在宁古塔生活下去呗,反正,已经有很多清朝前期发配来的犯人的后代就这么着在宁古塔扎根了。
  现在,已经变成了古城村的宁古塔旧貌换新颜,相信好日子会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其实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已经有一小部分的犯人,由自己的亲戚好友赎了回去或者自己逃了出去了,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在清朝覆灭后,选择留在宁古塔,他们在宁古塔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一、"发配宁古塔"这句话应该是清朝的犯人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没有之一。
  宁古塔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因为被发配到这里来的人,在发配令下达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等同与"死人"画上了等号,就如我前面的一个问题回答的一样,到了这里的犯人,不是被冻死、就是被毒死、累死。的确在清前期,发配"宁古塔"与走一遭"黄泉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根据《研廷见闻杂记》的记载,也印证了像素的这一说法,被流放者,很多被发配的时候还没有走到宁古塔便被野兽给吃掉了;或者被毒虫给咬了,然后毒发身亡;又或者走着走着饿死了,然后被同行的人"分而食之";到宁古塔之前能活下来的其实所剩无几,就算能够活下来,到了那边还要给当地的"披甲人"当牛做马。
  所以在当时很多人,宁愿自杀都不愿意去宁古塔。  二、其实到了清朝中后期,逐步繁荣的宁古塔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
  其实清朝将犯人"发配宁古塔"的最主要目的便是"建设"和"发展"宁古塔的意思。"宁古塔"这个地方其实是满族人的祖先居住的地方,也被清朝称之为"龙兴之地",只是从京城过去路途遥远,一路上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了,死的人多了,渐渐的也就变得"可怕"了起来。
  但其实随着被流放的人多了起来,这些犯人们在宁古塔开垦荒地、建桥修路,渐渐的宁古塔也发展的越来越好了,在不是之前的那个不毛之地 ,在这些被流放过来的人基本都是朝廷大员,因为犯了错被发配到宁古塔,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当地的官员和披甲人们也不会在难为这些人了。毕竟发展和建设"龙兴之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说不定这些大员还有可能会被皇帝给召回去这都说不准。三、清朝覆灭后,宁古塔的犯人是如何安置的
  上一部分我们已经 说到了,宁古塔后期已经被开发的越来越好了。很多犯人到了这里以后才发现已经不像传闻里的那样,宁古塔是一个"无法生存的不毛之地",所以在清朝末期开始很多人都在宁古塔娶妻生子,又或者干脆直接拖家带口的就在宁古塔生活了起来 。
  至于清朝覆灭后,根据记载,其中的一小部分人逃了出去,一小部分人他们有自己的亲戚好友筹钱给赎了出去。但是留在宁古塔的属于绝大部分,这些人留在了宁古塔,把他们的根定在了宁古塔,慢慢的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清朝灭完以后,是袁世凯不让宁古塔的人出来,把他们全部给强制留在了那里,但其实无论是那种说法,留在宁古塔的还是大多数。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里的气候十分的恶劣 ,常年积雪,宁属于东北的极寒地区,地域广阔 但是十分的荒凉,虽说荒凉 但是确是满清的"龙兴之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
  顺治年间开始, 此处便作为发配流放犯人的首选之地,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动不动就发配宁古塔去,永世不得回朝,满清之所以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宁古塔,是因为此处实在是荒芜的不毛之地,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就可以起到一个惩治犯人的效果。
  还有就是,发配过去的犯人,可以在此处开垦建设宁古塔,犯人一般是自给自足,这样就可以省去一笔吃喝拉撒的开销,两全其美的好事 何乐而不为呢。
  宁古塔距离北京有几千里之遥远,那犯人怎么过去呢,骑马或者坐轿吗?想多了吧,其实是靠着人的两条腿, 一路走到目的地的,一路走下来,越往北 又还能 越往北越荒凉,经过荒凉沼泽地质地还会野兽经常没。
  所以在路上的艰辛不比唐僧取经容易, 甚至比那个还要艰难万分,有的人就因为饥寒交迫,而病是在半路上,那些身体好的 ,命大的 就算到达了目的地 也只是唐僧取经的第一步而已,因为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无休止的劳作 ,并片刻不能歇息,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这些犯人就像一个机器一样的 不停的高度的运转。
  宁古塔经过几代犯人, 不眠不休的努力劳作和开垦,到达清朝末年,经过200多年的变迁,宁古塔也不再是那个荒凉之地它已经变成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丽家园,所以有的犯人就干脆留在此地 娶妻生子 繁衍生息。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看过清宫剧的人都了解一个情节:皇帝龙颜大怒时,往往会奏折一扔,脱口而出一句话:发配宁古塔,披甲为奴,永世不得入京。这虽然只是皇上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可被判决的人一辈子就这样交待了。为什么?因为宁古塔在那个时候本来就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何况还要给披甲人为奴呢?
  宁古塔,一个冒着寒气的名字,使人闻之丧胆,发过去的犯人九死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宁古塔三个字对于清朝人而言,那就是人间地狱。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去无回,而还有一部分情况则是犯人没到达宁古塔,已经没有命了。
  但犯人们又没有自由,也没有理由反抗。因为在《大清律例》里,对于流放宁古塔的罪则记载非常清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处。
  这是乾隆初年的清律规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通常是重刑犯人才会被发配宁古塔。据历史资料来看,去往宁古塔的犯人也不是都回不来,通常十年是一个周期,如果在这十年时间里,犯人改造态度好,又还有回归原籍的愿望,且还活着的话,政府会考虑将其发回原籍的。
  当然,被皇上判定了永世不得回京的人除外,因为这种犯人不是高官就是皇亲,反正不是普通犯人一类的。这种只有皇上亲自进行特批,才有回京的可能。
  事实上,宁古塔虽为一个名字,但它的等级并不一样,也就是说宁古塔犯人被改造的程度不同,其被发配的等级地也不一样。
  在《三流道里表》以及《五军道里表》等类的清律资料里,都可以看到对于宁古塔流放远近的规定。其中,宁古塔附近即离京2000里左右的地方,为一级;2500里的地方为二级,3000里就是宁古塔边远地区了,称为三级。
  通常情况下,到宁古塔边远地区,也就是三级地区已经很难让人存活。但还有4000里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极边地区、烟瘴地区。去这种地方就可称得上九死一生了,基本上皇上想让你死,所以才发配到这样不适宜生存的地界。
  有人说大学士纪晓岚也曾经被流放新疆两年的,可是说白了,纪大学士去的也幸亏是新疆,要是换成宁古塔极边之地,他肯定是回不来的。
  宁古塔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令人恐怖?只有读懂了方位与现实才能了解
  我们总是说宁古塔,这个名字是熟悉了,可具体方位在哪里呢?它之所以如此恐怖其实与它的方位不无关系。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宁古塔的地界划分: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的南岸,这个地方是黑龙江省地界,属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区域。
  之所以得名宁古塔,是满语翻译而来的意思。当年努尔哈赤在这个地方驻过军,其中他的六个儿子都在此住过。满洲语中的"六"便发"宁古"的音,而"个"则为"塔"音。如此才有了宁古塔这个名字。
  当然,除了当时此地荒凉之外,还有就是距京路途遥远,凡被判流放刑的人,必须按着规定的日子到达宁古塔,否则也是要处罚的。
  按规定,犯人一个月内起身上路,于途中只能走五十天。如果按2500里等级来算的话,那就意味着犯人必须50天时间赶到宁古塔。
  那个时候一不能骑马,二不能坐车,更没任何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完全就是十一路,自己戴了手拷脚镣,一天走五十里路?这是不是难度系数有点高呀?
  非但如此,路上一点也不安全:"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被野兽吃了有可能,被人吃了也有可能,反正生的希望渺茫。
  有人问怎么还会被人吃了呢?难道有食人族吗?这倒不是,主要还是每个犯人一天的伙食有限,一人八两,多了一点也没有。如果再被克扣一点,那就更少的可怜了。假如是拖家带口的,十二岁以下孩子则食量减半,想吃饱是门也没有。如此人饿的走不动,不就只剩下人吃人了吗?
  而就算活着到了这个地方,不要说体能难以接受,寒冷、风沙,缺水、少食,各种艰难可想而知。最为要命的是如果是与披甲人为奴,还要受到披甲人的奴役与欺压,那就更没有活路了。
  披甲人是什么人?就是接受投降的人,他们比起正规军地位要低一些,但却高于被流放的奴隶。在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就要自己种地养活自己,有了奴隶的他们怎么会不拼命用出本来呢?
  清朝灭亡,宁古塔的犯人们解放了吗?他们是回到北京还是依旧原地驻守?
  事实上,被流放于宁古塔的人就相当支援大西北开发的意义相同,将其放在边远、荒凉的地区,进行当地农业、牧业等等方面的发展与创造。
  有的人一听说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还没上路呢,直接就吓死了。据说更有甚者,为了不活受罪,有的犯人是直接自杀而死的。那个时候的人对宁古塔这三个字,有着心理上的恐怖情结:发放宁古塔,毋宁死。
  还好,清朝到了溥仪这里算是结束了,犯人们也不用再发放宁古塔去找虐了。但问题是那些已经被发去了宁古塔,而且还活着的人怎么办呢?
  其实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往宁古塔流放的犯人已经大大减少了。可能是清政府有点忙,来不及处理犯人了吧。所以,虽然那个时候宁古塔还有一部分犯人,但因为当时时局的动荡以及交通的不便,他们与政府的联系已经很少了。
  就算是还有可以申请回京机会的,他们也不那么积极了,毕竟年纪大了是一方面,能活下来的也是能适应当地条件的了。如此天高皇帝远,习惯了就不会再想回来受气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整个清朝是从顺治年间便开始发放宁古塔,开始对宁古塔进行治理、开发的。如此一来,宁古塔附近、近边之地也开始变得好起来,不再是那么荒凉、野蛮的地方。除了烟瘴、极边之地,其他还算是能生活下去了。
  那些早年被流放过去的人,既然在那个地方有了立足之地,披甲人也好,官员也好,基本也已经买帐,不再过度为难于他。走与留,结果也就没什么太大分别了。所谓人熟是一宝,中国人就是这样,习惯了一个地方,就是苦些,也不愿再挪动。
  当然,民间还有另外的一个版本,说是当年袁世凯拒绝收留这些流放的犯人,他不允许这些人回归原籍。所以强制被留在当地的,是很大一部分。有一小部分的人,则是被亲友给花钱赎出去了。
  时至今日,宁古塔已成为了历史资料上的一个名字,而现代文明的社会也不会再有曾经那样艰苦卓绝的地方了。想来那些被留在宁古塔的人,也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了吧,他们的家人在那里,那里便会永远是他们的家了。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宁古塔在哪里?
  提到宁古塔估计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关押犯人的地方,在很多清宫戏上都有这样的桥段,说哪个犯人犯了什么大罪,被判流放宁古塔。犯人听了,都会很害怕,晕死过去。那么宁古塔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要说一下,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而是一个古地名。宁古塔有新城和旧城之分,两者相距25千米。旧城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新城在今天黑龙江牡丹江下辖市宁安,是康熙年间迁建的。这里是满洲人先祖的故地,算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清朝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主要原因有两条:
  第一,宁古塔的条件恶劣,很适合流放犯人。
  其实在唐朝、宋朝时期,罪犯一般都往南方发配,如广东、贵州、福建等地,因为那时候这些地方人烟稀少、尚未开发,是不毛之地,将他们发配去是进行改造,多吃点苦头,多受点罪。可是等到清朝时期,这些地方都被开发的很好,往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富庶繁华的地区,所以再流放这些地方就不能显示对犯人的惩罚了。
  宁古塔地处中国的最北边,这里极度寒冷。白天最冷时期可达到零下38度,夜晚甚至可达到零下40多度。如果没有保暖设备,单靠避风的茅草屋是非常难熬的一件事。同时这里资源匮乏,被流放的犯人到了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即使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当地官员、满人官兵当做牛马一样驱使,所以很多犯人听到流放宁古塔都会很害怕。
  第二,由于清朝入关后,满人贵族都喜欢上中原地区的繁华生活,没人在愿意在他们的龙兴之地生活,所以流放犯人去宁古塔可以为满人的老家继续添砖加瓦。清朝灭亡后,流放宁古塔的犯人都去了哪里呢?
  其实在清朝后期,宁古塔已经被开发的很好了,这里除了冷点,已经很适合人居住了。所以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变成了条件更加恶劣的新疆,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就是被流放到了新疆。而之前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大部分都选择继续在这里生活,他们有的都繁衍了几代人,拖家带口的肯定不愿意再离开这里。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犯人选择回到家乡生活。
  还有就是虽然清朝灭亡了,这些犯人只是摆脱了罪犯的名声,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有钱有地的满人还是会剥削他们,就和地主阶级剥削贫民一样。虽然清朝灭亡进入了民国,可是贫苦老百姓的生活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各地都是军阀混战,所以宁古塔的犯人还不如选择继续在这里生活,回到家乡没有钱没有地一样要饿死的。
  综上所述,清朝灭亡后,宁古塔的犯人并不是我们想的就解放了,他们为了生活还是会留在那里,因为民国时期战乱纷飞,各地都在打仗,他们回到家乡什么都没有,也是无法生活的。只有很少部分的宁古塔犯人,会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毕竟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
  导读:清朝影视剧中我们常见的一个场景:皇帝大怒拍着龙书案说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犯人通常会两股战战、如丧考妣。非常有威胁的两个关键字:宁古塔和披甲人。宁古塔指的是现在的黑龙江牡丹江市境内在满清时期常年严寒,披甲人就是属于旗丁的军人。重犯发配到这里九死一生,流放宁古塔就是清朝时期流放和劳动改造的一种综合刑罚。那么清朝覆灭以后那些犯人都是怎么安置的呢?
  流放宁古塔的刑罚和目的
  宁古塔距离北京两千多公里,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纯粹走路;况且越往北走越冷,每年当中的多半年都处于寒冷的季节,犯人们戴着刑具镣铐差不多都多半年才能抵达宁古塔。在行进的过程中冻死、饿死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再看清朝政府发配犯人到宁古塔的目的,宁古塔是将军驻地。发配到宁古塔一方面是通过恶劣天气对犯人一个惩罚;第二是为边防蛮荒地区增加人口。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O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还有一部分即使刑满释放了有些人也不能回关内,不是在发配到宁古塔的时候还有一句吗"永世不得入关"就是这个意思。
  东北是满清的祖地,这里也需要建设和开发。如果没有人口的增加怎么开发?再说关外清朝本身就处于保护阶段,不允许其他民族大量的移民。如果再不增加点高素质人口(能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官宦人家),怎么开发东北呢?
  宁古塔犯人结局
  随着清朝两百年的的延续宁古塔的人口越来越多,即使是刑罚释放的也有更多的比例不在回到关内而选择留在关外居住或者做小买卖。尤其是到清朝晚期随着柳条边政策的瓦解大量关内无地少地的农民进入关外闯关东,关外得到了迅速开发。关外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所以后期发往宁古塔的犯人比例逐渐降低,更多的犯人被流放到当时更遥远和荒凉的西北。
  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刑满释放后基本都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大部分都留在了当地定居生活。只有极少数返回了关内的故乡。多数犯人也就逐渐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这条绵延两百年的流放徒徙之路宣布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看过清朝为背景的古装片,都不会陌生"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作为古代的四大流放地之一,宁古塔可谓声名远播,在清朝令人闻风丧胆。
  清朝时期,很多犯下大错或者因为其他缘故受到倾轧的人,但又罪不至死,往往都会被流放到宁古塔去,清朝没了之后,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了自由人。
  宁古塔,现在这个地名已经消失,这个词出自于满语,大致上指的是如今的松花江以东,包括乌苏里江流域,东至大海的广大区域。
  在后金与清朝中前期,关外设立有"宁古塔将军辖地",之后改成了吉林将军辖地。
  实际上的宁古塔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大,囊括了女真兴起之地的大半,这里常年苦寒却物产丰饶,又距离中原非常遥远,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清朝入关后,将山海关封禁,在辽西走廊以柳条边禁锢,严格禁止内地百姓前往关外,而当时能够前去关外的,几乎都是被流放过去的有罪之人。
  宁古塔毕竟是龙兴之地,留有一定的满洲自己人,流放过去的人也可以受到监管。
  之所以选中宁古塔,是因为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需要一定的人员经营,而且当地常年苦寒环境恶劣,也可以让流放之人受到严厉的惩处。
  流放宁古塔的人是非常特殊的,他们被流放,自然是因为身负大罪,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难以宽宥,可没被处斩而是流放,自然也是因为不至于处极刑。
  被流放的人,并不一定永生永世,因为流放是有时限的。
  清朝时期,如果在流放期间表现良好,到了时间就可以返回,甚至提前,当然也有一些人被处的是终生不得返回中原,包括其子孙后代,都要留在宁古塔。
  在爱新觉罗家的江山还在的时候,即便天高皇帝远,在宁古塔的人也要乖乖听话,但是清朝没了之后,宁古塔的被流放者,他们就成了没人管的对象。
  当时天下纷乱不休,各地军阀混战烽烟四起,根本没人去理睬这些前朝的人犯。
  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的时候,其实宁古塔已经没了,但当时被流放到关外的人还是被称作流放宁古塔,逊清皇室自顾不暇,也当然没空再去管关外的那些人。
  清朝没了之后,流放宁古塔的人怎么样了呢?第一,大多数都留在了本地
  事实上,清朝"流放宁古塔"这个惩罚,在清朝终结之前许久就已经停止了,近代时期清朝受到列强入侵不断,尤其东北的危机深重,清朝已无力阻止关内民众前往关外。
  光绪时期,清朝解除了对关外的封禁,甚至鼓励对关外移民,进行实边策略。
  道光年间,最后一批人犯被流放宁古塔之后,接下来被流放的地区绝大多数都变成了蒙古与伊犁等地,到了清末,留在宁古塔的人,已繁衍数代,成为了本地人,不愿再离开。
  东北地区沃野千里人烟稀少,当年那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员,其实在当地也过着比较正常的生活,只不过他们无法返回中原,晚清时期东北开发加速,他们迎来了机会。
  大量移民进入东北之初,人生地不熟,当年那些被流放人员意外占据了先机。
  溥仪退位的时候,有很多被流放关外者已经在当地聚集了相当丰厚的产业,他们回到祖先所在的原籍地也早就一无所有,还不如就留在当地。
  第二,或者从戎或者返回原籍地
  清朝终结之后,袁世凯开始开倒车,只不过没多久就弄得天下一团乱,各方军阀彼此攻伐倾轧不断,东北自然也没有例外。
  在整体的大浪潮之下,寻常的百姓们是没有任何自我选择的余地的,只能随波逐流。
  当年被流放到关外的人员本人,到了清末几乎所剩无几,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后代,那时候也已获得了寻常人的身份,动荡的时代,从戎是主要选择。
  当年被流放出去的人,他们在原本故乡的产业通常也会被尽数抄没,因此就算后来能够回去的时候,再回去也没什么意义,所以许多人留在了东北。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人想要回到自己先祖居住的地方。
  整体来说,清朝崩解的时候,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还有他们的后人就已获得了自由身,或去或留都看他们自己的意思,不再有谁去理会他们。
  清朝中前期,宁古塔是所有犯人都恐惧的地方,恐惧到一听这个名字就战粟。
  但到了清朝覆灭的时候,这个地方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却发生了巨大改变,已然成为了人们的理想去处。
  就算是偷渡,很多人都想要跑去这里。
  既然这么受欢迎,在清朝灭亡的时候,宁古塔自然就没有流放过去的犯人了。
  流放宁古塔
  所谓流放,在古代是一项很严重的罪名。
  在那个没有无期徒刑的年代,流放的严重程度仅次于死刑。
  为了让犯人身心都受到惩罚,皇帝会把一些不可饶恕的犯人流放到一些偏僻、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带,让他们在那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带承受流放之苦。
  在清朝时,能给予犯人带来最大痛苦的流放地就是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东北黑龙江,位置在现在的东北雪乡附近。
  最开始时,宁古塔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氏的发源地。
  在清朝入关后,宁古塔摇身一变成为了东北地带的重镇,地位最高的时候和东北的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相当。
  后来,宁古塔的地位虽然下降了一些,但在清朝仍然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把守着这个重镇,清朝在这里驻扎了八旗军和披甲人。
  八旗军,顾名思义就是由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这是清朝地位最核心的存在。
  披甲人的性质有点类似于绿营军,是早期投降于清朝的军队组成。
  和绿营军不同的是,绿营军都是汉人。
  而披甲人除了汉人之外,还有着许多投降清朝的各族战士,其来源极其复杂,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八旗军,和绿营军相当。
  和绿营军差不多的是,披甲人也是世袭性质的,只要当上了披甲人,子孙后代中就得有一个人继承这个位置、继续帮助清朝驻守边疆。
  绿营军大多数驻守在关内,关内气候良好,所以清朝朝廷并没有给他们什么特别优待。
  但是披甲人所在的宁古塔就不同了,这里一到冬天就寒冷得不行,在那个没有暖气的时代,这是很折磨人的事情,披甲人驻守在这里无异于受罪。
  因此为了安抚披甲人,朝廷经常会把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全家发配到这里,让这些人给披甲人当奴隶,伺候披甲人,让披甲人能安心在这里驻守下去。
  这,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与披甲人为奴"的由来。
  在清朝,一般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地位不俗的官员。
  他们在走上仕途之路后,就享受到了极其尊荣的地位和待遇。
  当他们早已习惯这种生活时,突然把他们打落凡尘、让他们全家去给人当奴隶,他们的内心自然极其抗拒。
  这是很多官员听到被发配到宁古塔就恐惧不已的原因之一。
  除了心理的落差之外,最可怕的还有三点。第一点就是东北严寒的天气。
  东北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域,黑龙江的漠河最冷甚至能达到-50摄氏度,这种温度对于很多习惯了偏南方气候的人来说,非常可怕。
  第二点是艰辛的路途。
  古代的交通很落后,没有我们现在的汽车、飞机,想长途赶路,除了靠双腿,能靠的就是马匹、马车之类的畜力。
  这类的交通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非常颠簸,在那并不是很平坦的道路上,如此穿越几百公里、上千公里,身体素质但凡不是很好,就很有可能会累得半死。第三点是宁古塔附近人烟太过于稀少。
  除了宁古塔主城还有点人之外,附近绝大多数区域没什么人,到处都是野兽以及森林。
  如果对于以游猎为生的女真人来说,这环境还不错,但对于习惯了农耕生活的南方人来说,这环境可以称得上是极其恶劣。
  综合以上种种,宁古塔这才成为了那个令人恐惧的地方,要是没有这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因素,清朝的皇帝也不会把那些犯了重罪的官员全家发配到这里。
  在清朝的皇帝看来,把人流放到宁古塔会是一个很好的惩罚方式。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因素中,却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环。
  这缺少的一环就是宁古塔变得不再人烟稀少。人口渐多的东北
  在清朝中早期,清朝朝廷一直禁止关内的汉人前往东北。
  他们把东北当成了自己的自留地,想着如果哪一天被推翻了,能举族逃回东北。
  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关内的汉人一直没能大规模迁移到东北,除了原本就住在这里的女真人,就是很少部分的披甲人和流放者。
  一直到清朝晚期,因为东北人烟过于稀少、北方的沙俄又不断蚕食东北的土地,清朝朝廷这才渐渐放开了关禁,允许了汉人前往东北发展。
  关禁这一解开,这可让当时山东、河北很多百姓兴奋坏了。
  这些百姓都是无地农民,本身没有任何田产,平常靠为地主打工维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现在一看到可以去东北、东北又有很多无主之地,立马举家迁移到了东北,把东北大片荒芜、原始的土地开辟为了田地。
  这种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在历史中被称之为"闯关东"。
  闯关东是从咸丰年间就已经开始的,到了清朝快灭亡的时候,人烟渐多的东北除了寒冷,在人们眼中已然变成了一个巨大宝地。
  这里的很多优势是国内其他地域比拟不了的。
  比如肥沃的黑土地、比如自己开发就变成自己的土地,在其他地方都很难获得。
  在东北这么受欢迎的情况下,这时候再把人流放去东北的宁古塔,已经没有了那么大的惩罚力度,所以,在清朝快灭亡的时候,宁古塔并没有新流放的犯人。
  有的,最多是那些旧流放犯人的后代。
  这些人的后代到了民国,结局很简单,就是直接恢复了寻常百姓的身份。
  这时候,他们是选择留在东北开垦土地、还是进入关内,那都是他们的自由了。

乾隆帝最小的儿子爱新觉罗永璘,最终的命运如何?乾隆最小的儿子永璘最终的命运非常好,也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王爷,他和他的叔叔也就是乾隆之弟弘昼和弘曕其实命运很相似。看过电视剧延禧攻略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女主角魏璎珞深受乾隆喜爱,其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和宁古塔历史文化博物馆。宁古塔也不是一座监狱,流放过去的人,就是在当地生活金国拥有100多万军队,为何败给了崛起的蒙古?公元十二世纪时的金国曾是东亚地区的霸主,强盛的女真骑兵一路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大辽王国和北宋王朝,同时又逼迫西夏南宋等周边政权向金称臣。但是在进入十三世纪后,金朝北方的蒙古势力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的指挥错了吗,为何北洋舰队会失败?从题目看,这里所说的甲午海战应该是指1894年9月17日发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有关第一个问题,丁汝昌的指挥有没有错。答案其实是无论对错,都与丁汝昌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因为他根本不是古代新皇帝登基后,除了大臣知道,那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新皇帝,或叫什么?古代皇帝驾崩归天,新皇帝登基,是任何帝国头等大事。和每个人的利益相关,消息会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到帝国每个角落。古代皇帝驾崩,由内廷第一时间通告在京官员,官员立即去哭拜告别。同时朝廷昭精通汉语的胡志明在建立越南之后,为何立马下令废除汉字?如今的越南,从文化视角看,似乎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到处都是中国式建筑,到处都是中国汉字,中国人到那旅游,感觉梦回1980年代的某处故乡而来来往往那些颧骨外翻皮肤黝黑的越南本地人,看着他秦始皇的爷爷,当太子苦熬多年,为何即位几天就驾崩了?秦孝文王当了三天秦王就突然暴毙了,他死在夫人唐氏的床榻之上,可谓做鬼也风流!嬴柱有一位强势而且长寿的父亲秦昭襄王嬴稷,嬴稷做了五十六年的秦王,熬死了长子大太子,次子安国君嬴柱当了四二战德国投降后,欧洲人是怎么报复德国人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我们看看丹麦。丹麦是被德国入侵击败的国家。1940年4月9日早晨4点15分,德军部队越过丹麦边境,德国海军同时进驻哥本哈根港口。双方实力过于悬殊,丹麦军队仅仅做为什么殷商所有发现的甲骨文中,都没有提及轩辕黄帝,却在周以后的典籍中出现记载?感谢小秘书邀请。问题所问的为什么,大概一是因为载于甲骨之文多为卜辞,占卜用的,不负责记载历史第二,如果说商族为黄帝后裔,也离得太远了,没被作为祭祀偶像。一,据学者研究,中华先民的龟张作霖的拜把兄弟都是谁?1907年,由张作霖领衔的结盟八兄弟在东北横空出世。几十年间,这八兄弟在民国谱写出的金戈铁马恩怨情仇,可谓是一部既有江湖又有庙堂的厚重传奇。按老规矩,当年这八兄弟是按年龄排座次的。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会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给大家讲一个与日本军校留学生有关的故事1907年,在日本读军校的孙传芳,无意中结识了自己的队长冈村宁次,两人从此成为好朋友。1925年,风头正劲的孙传芳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用80
夏天,这蒸糕常做给家人吃,一拌一蒸,爽滑筋道香甜,营养不上火夏天,嘴馋就爱做它吃,简单一拌一蒸,爽滑筋道香甜,营养不上火。平时嘴馋的时候就想要一些解馋的糕点,比起各种高热量油炸和烘烤的点心糕点,我夏天更爱吃蒸糕,蒸出来的点心糕点更清淡好吃,入秋以后,这菜我家一周吃5次,出锅比肉香,营养又解馋,真好吃一场秋雨一场寒呀!入秋以后,天气转凉了,妈妈的小菜园里,好几种蔬菜都不爱长了,像黄瓜,菜豆,芸豆呀!长豆角妈妈把秧子都拔了,但是有几种蔬菜,却在这段时间硕果累累,像丝瓜,茄子,线椒10大名菜之一的宫保鸡丁,原来做法这么简单,新手小白一看就会大家好,宫保鸡丁是一道广为流传的名菜,它肉质细嫩滑爽,香而不辣,香气四溢。鸡肉的新鲜和花生的酥脆,口感丰富,深受广大家庭的喜爱。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道宫保鸡丁的做法。准备食材鸡胸肉1饺子你吃过这个馅的吗?你吃过最好吃的饺子是什么馅的饺子是北方必不可少的食物,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也很喜欢吃,我相信肯定还有很多跟我一样的朋友,接下来我就说说这种馅的饺子,很好吃哦!大家可以自己去做下。馅料炸油条时多放一点它,发酵速度快,油条金黄酥脆,个个空心蓬松炸油条时多放一点它,发酵速度快,油条金黄酥脆,个个空心蓬松以前下了班回来,就想躺着不动,做饭也只是简单弄一点,填饱肚子就行,现在好像换了一个人,下班后有点空闲时间,就想做点美食给家秋天吃肉不如吃这菜,清肠养胃提高免疫力,鲜嫩可口营养好吃常听老人们说要想身体好,菌汤是个宝若要身体瘦,多吃菌子少吃肉。告别了炎热的夏季,气候宜人的秋季让人身心舒畅,秋天的食物也更加丰富,大家往往会因此而进食过多,结果不仅会造成脂肪堆积,清洗猪大肠,巧用一招,洗得干干净净,无异味,爆炒卤煮都好吃导语清洗猪大肠,巧用一招,洗得干干净净,无异味,爆炒卤煮都好吃生活中的美食各种各样,有的美食几乎人人喜欢吃,有的美食不被人看好,比如猪大肠就是其中一种,有人觉得香喷喷的,吃多少都不煮小米粥,牢记4点窍门,小米粥米油厚香味浓,比直接下锅煮好喝导语煮小米粥,牢记4点窍门,小米粥米油厚香味浓,比直接下锅煮好喝天气越来越好了,我们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好,很多人开始无所顾忌地吃东西,吃一些油腻重口味的食物,图一时的嘴瘾,可到头来水煮肉片原来这么简单,学会3点,肉片鲜嫩麻辣入味,色香味俱全总有那么一两道菜是喜欢吃,但在家里却是怎么也做不好的,水煮肉片就是其中的一种,水煮肉片是很经典的一道川菜,也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道菜,麻辣鲜香,开胃下饭,从颜色红亮的汤汁中捞出一片腌辣椒咸中带辣,辣中带鲜,鲜中带酸,非常开胃好吃818生活好物吃在南通也不知道那根筋搭错了,我在菜场上买菜,看到有辣椒,问了卖家,说是不怎么辣,竟然头脑发热,一下子买了2斤回来,准备做腌辣椒吃。其实,我们家人都不怎么吃辣,除了不豆腐最好吃的12种做法,步骤简单,鲜香入味,快学会做给家人吃吧豆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可荤可素,营养价值非常高,充足的矿物质和高蛋白,很利于人体吸收,适合大部分人群食用,做法也是多种多类,酿豆腐红烧豆腐家常豆腐麻婆豆腐等,煎炒烹炸,样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