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以叶适为中心
  一、宋学的"实学"倾向与"践履"同"事功"之分
  一般说来,实学是明中叶以降三百余年的重要 社会 思潮。实际上,实学自宋即伴随新儒学(即宋学)而共生演化。 理学 、心学中蕴涵反空疏虚学而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特色,而浙东学派讲求实利功效力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开明清事功实学之先河,成为东南区域史 研究 中不容忽视的重要 内容 。
  所谓"宋学"即宋代学术,包括文、史、哲、经各学。其结构特征主要是学派林立各有传承,又相互汲取相互交锋,兼容并蓄相斥趋同;其学术特征主要是对儒家经典及其传注的质疑,通过较为开放自主的方式重新解经,以阐发学术见解思想主张,探索义理性命宇宙生成。表现出经世济用、规范伦理或重思辨、明义理的思想倾向,学理思路又多吸收释、道二教,因而在 方法 、观念、学风上有别于传统儒学。宋代丰富多彩的思想学说和格调迥异趋同的观点主张,汇集而成精神文化 发展 的五彩长河,蕴积而为 中国 传统社会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
  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宋学蓬起,自"宋初三先生"、李觏、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颐、程颢到张轼、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陈亮、叶适等思想家,人才济济,学派林立,各臻其妙,其中对后世 影响 最大的是兴起于北宋集成于南宋的理学。自周敦颐、张载、二程,发展到南宋的朱熹、陆九渊,建构了理学发展的流脉体系,至元明而流变赓续,入清渐趋衰微。理学融汇儒、释、道三教,结合 自然  科学 的发展,使儒学思辨化、哲理化,并发展了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成为中国帝政 时代 后期社会秩序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士林学术思想与思维定式的规范。      应当看到,宋明以来,理学以"新儒学"之风貌立世,今人视理学为空谈"性命义理"之虚学,而当时的理学家则恰恰认为自己的学问是反对章句训诂之空疏虚学而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但这个"实"并非明清以后"实学"之"实",而与后一意义的实学相近的事功之学也在这一时期大成气候,事功之学不仅与理学并存,而且本身就是"新儒学"的组成部分。美国学者提出"道德伦理"与"事功伦理"之分,有"功利主义事功伦理学"和"个人德性与动机伦理学"之说,认为功利主义代表了传统儒家入世思想和 政治 主义取向的复兴。
  (3)我认为心性修炼与社会实践都是理学的命题, 理学与事功学派都师承儒家修、齐、治、平理念,涵蕴修养道德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但事功学派以实现社会功利实效为经世致用,理学家则以追求真实学问、修养德性并付诸实践为实用;事功之学以改造外部社会并取得实利功效为宗旨,理学家则以内在的学问追求、德性涵养为本功利为末;虽都讲"务实",经世致用与躬行践履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寓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儒学至宋而学派分化并立(这也是自宋始可建瞻博之"学案"的缘由),经世传统向着潜沉践履和经世致用两个主要方向发展,尤其是后者对此后 中国 社会及 思想文化的 影响 很大,而这种影响对整个社会形态的演进起到重要作用。到"天崩地析"时的明清实学,"主要分为实体实学、经世实学、质测实学、考据实学和启蒙实学。其中经世实学是主流,其余则是支流,共同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4) 经世致用之学(或称事功之学、 经济 之学等)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文化要素
  (5)。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遍及社会各领域,谋求富强的需要与社会变革的要求,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二、浙东事功之学的地域经济文化特征
  区域史研究不能单纯依据行政区划,而应着力于地域的文化、社会、 历史 等特点,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与一致性,从其系统性(时间)、联系性(空间)、特殊性(比较)、影响性(发展)等着眼;需要以科研分工细密、基本材料具备等为前提(基本材料多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是区域史研究的困难)。应当看到地域差异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客观影响,但不能完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认识 问题 ,尤其思想史,许多风格迥异的思想可能同出一地,同一地区的思想家乃至同一家庭的兄弟可能政治经济学术观点截然不同,这也是研究地域史中应当注意的。我以为政治性制度建构与秩序性意识形态与地域的关系较为间接;而语言、习俗、民风等等则与地域有直接关系。
  就区域文化类型来看,中国南北文化自古即有差异,不同的 自然 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风俗民情、士人心态、文化特征。传说帝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即是相对于"北风"而言的。自太史公记地域文化差异以来,历代文人学士不乏高论。
  (6)南方士人聪慧、精细;北方士人憨直、阔博; 南方文化明丽、纤巧、缜密、委婉、飘逸,内省、求精、温怨、柔曼、灵秀等等;北方文化豪迈、奔放、雄浑、质朴、拙括、外向、刚直、慷慨、俊肃等等,可以在习俗、性情、学风、观念、思维等若干方面,找到南北相对的许多语辞来形容或概括文化的差异,但也存在许多共性,共同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宋代东南六路经济发达,不仅有杭州、苏州、扬州等大城市,而且诸多市镇、集市发展,加上水陆 交通 与海外贸易之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城乡区域市场 网络 。
  (8)"京师漕粟多出东南, 江浙居于大半。"(卫泾:《后乐集》卷13《论围田札子》)《宋史·食货志》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东南沿海宋钱大量外流,日本、高丽及南洋各国都有;两浙市舶司先后管辖杭州、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县、青龙镇五处市舶务,说明这里海贸兴盛。不过,也应注意如程民生提出的"东南经济只能与北方经济平分秋色,而不能独占鳌头。经济重心在南移的历史过程中……。"
  (9)      就当地 经济 结构来看,这里酿酒、产盐、造纸、采矿、漆器、制瓷、造船等是重要行业。韩彦直《桔录》记载"桔出温郡最多种","岁当重阳,(桔)色未黄,有采之者,名曰"摘青",舟载江浙间"。当时有"永嘉之桔,为天下冠"(张世南:《游宦纪闻》卷5)的说法。另外,"二浙产盐尤盛他路,自温州界东南止闽、广,盐升五钱,比浙贱数倍。"(方勺:《泊宅编》卷3)据研究, 南宋盐利占国家财政的百分之48.4至54.2。
  (10)时人说:"今日财赋之源,煮海之利实居其半。"(《宋会要辑稿·食货》27之33)造纸业也很发达,两浙嵊县的剡纸,余杭的由拳纸都很有名,而"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处最多,此当为第一焉。自余皆出其下,然所作至少。"(《说郛》卷20),两浙纸大量外销,"两浙笺纸三暖船"入汴河上京(彭乘:《墨客挥犀》卷5)。 温州的漆器长期占据东京市场,《东京梦华录》卷二记汴京宣德楼前专有"温州漆器什物铺";温州雨伞也是古今有名之物。温州还是造船基地之一,《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六之一记载两浙路造船最多,宋哲宗时令温、明二州每年造船六百艘。这里还是商贸口岸,绍兴二年(1132年)及元代先后置市舶司于温州,当时,广、泉、明三州为主要海贸港口。    浙东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共同特点是注重务实,讲求事功,强调经世致用,被统称为"浙东事功学派"。其形成与 发展 具有浙东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学术传统,也与当地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氛围分不开。有关此学派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1
  3)但对于其经济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将经济思想的系统考察置于 中国 思想发展史中、并与实学研究及后世近代化的结合研究大抵阙如。"古典的功利主义把行为的或规则的正当性规定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总功利;平均的功利主义把正当性规定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均功利。"
  (1
  4)所谓功利,经济活动是为基础。作为事功学派,其经济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核心甚至标识;而金华、永康两派在经济思想方面或有独到处但不突出,尽管陈亮与朱熹进行了亘日持久的"王霸义利之辩",但其经济思想却不够系统,不足以反映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的最高成就。相比之下,叶适的经济思想则较为丰富而系统,且具有其特色和思辩性,成为研究的重点。
  三、浙东实学 经济 思想的学术氛围与思想特色
  浙东地区是历代实学之渊薮,经济思想是"经世致用"之实学的核心。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既是其地域经济文化的产物,也与当时的 时代 背景和学术思想氛围分不开。
  宋代文官 政治 的一个重要文化特色,是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和反传统精神。内忧外患的时局与"优待文士"的政策,促使有宋一代人才辈出,鼓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精忠报国"、"士可杀,不可辱"等气节仕风;激励着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变革时政的时代潮流。"方庆历、嘉 ,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陈亮:《龙川先生文集》卷11)连被认为是守旧派人物代表的司马光,也一再条陈"因循旧贯,更成大弊"、"欲振举纪纲,一新治道,必当革去久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
  3
  8、卷37)。熙(宁)(元)丰变法,则是震惊朝野中外的大变革。   (1   5)宋人的"变风俗、立法度"以为"万世法"的意识,也是历朝历代无法比拟的。但与此同时宋代官场中,因循苟且、昏愦守旧甚至屈膝投降的风气主张,成为志士仁人高风亮节的鲜明对比。   反传统精神的再一个表现,是士林中较为普遍的"疑古惑经"的怀疑精神。传统的儒学体系,受到唐中叶以后 社会 变迁的震荡与道家佛学的冲击,儒家经典的神圣与先贤解经的权威,都发生着深刻的动摇。欧阳修疑《易·系辞》非孔子所作,刘敞著《七经小传》"异诸儒之说",苏轼兄弟谓《周礼》不可信,司马光写《疑孟》菲薄孟子学说,王安石作《三经新义》以己意解经为变法张目,二程改《礼记·大学》,朱熹怀疑《诗序》的真实性,如此等等。   (1   6)今人有统计宋代知名士人一百三十人先后对十三部经书分别疑改的记录,   (1   7)这也成为"新儒学"的重要特征。钱穆先生在《 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引论》中说:"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 浙东学派共同特点是倡言事功,主张经世致用,诸家大抵于经术外,精研史学,以谙悉掌故、经济、事功为务。被朱熹指斥为"专是功利"(《朱子语类》卷123)。"今浙中人却是计利害太甚, 做成回互耳,其弊至于可以得利者无不为。"(《朱子语类》卷122)浙东之学先有周行己、薛季宣、许景衡、郑伯熊、郑伯英、陈傅良等学者,至吕祖谦、陈亮、叶适等而光大。关于浙东学派的学术及渊源前人作了许多 研究 ,黄宗羲《宋元学案》分立相关各门学案析其源流、阐其特征,章学诚写《浙东学术》今人吕思勉先生的《 理学 纲要》设有"浙学"篇,何柄松先生《浙东学派溯源》是研究专著。何先生指出:"南宋以后程颐一派的学术流入浙东演化而成为所谓前期的浙东史学。""所谓浙东的学派实在就是程氏学说的主流,在南宋时代和朱陆两家成一个鼎足三分的局面。"   (1   9)   金华之学以吕祖谦为代表。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其祖上曾封东莱郡侯,号为东莱先生。隆兴时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他历太学博士,官至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官等,著述丰瞻,家富中原 文献 之学源远流长,吕氏自吕公著始,"登学案者七世十七人。"( 《宋元学案·范吕诸儒学案》)吕祖谦在浙东讲学,生徒甚众,兼治经史,声名昭著,教人必以"致用"为事。他与永康、永嘉等学者至交,又同朱熹等理学家友善,与朱熹、张试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宋元学案·东莱学案》全祖望案语说:"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金华学派规模宏大,探性命之本,贵涵养实践,学术力主"明理躬行",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物理心性,注重治乱兴衰和典章制度。金华学者趋于事功,吕祖谦在所上札子中讲:"不为俗学所汨者,必能求实学;不为腐儒所眩者,必能用真儒。"《与内兄曾提刑》中提倡"学者以务实躬行为本";在《太学策问》中提倡"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他主张"学者须当为有用之学"(《左氏传说》卷5),其经济思想主要有货币的起源及功能的认识、币制利弊 分析 等方面, 《文献通考·钱币二》有载。   永康之学代表人物是陈亮。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四年(1193年)中进士后不久逝世。他力主抗金,《宋史·陈亮传》称他"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志存 经济 ,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他气节高迈,终生极论时事,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宋元学案·龙川学案》有黄百家案语:"陈同甫亮又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黜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虽然陈亮的观点颇多新见,但其学说不够系统。   经济思想方面,陈亮在《四弊》中提出了他的行业分工认识:"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不同于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张农商并重。他主张富民,为富人说话,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反对"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批评王安石变法"惟恐富民之不困也","惟恐商贾之不折也",要求朝廷保护富民。在义利观方面倡言功利,提出:"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他说"人生不能无欲",(《龙川文集》卷23)与要求"去欲" 的观点不同;《四弊》中有"利之所在,何往而不可哉! "他与朱熹进行著名的 "王霸义利之辩",长达数年,相关材料主要在《朱文公文集》卷三六和《龙川文集》卷二 (《陈亮集》增订本卷二八)中,是其义利观念的集中体现。他不满朱熹规劝其为"醇儒"、要他"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等,复信反驳,《又甲辰秋书》重申"自孟、荀论义利王霸,汉唐诸儒未能深明其说。本朝伊洛诸公,辩析天理人欲,而王霸义利之说于是大明。……故亮以为……谓之杂霸者,其道固本于王也。诸儒自处者曰义曰王,汉唐做得成者曰利曰霸。一头自如此说,一头自如彼做;说得虽甚好,做得亦不恶。如此却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如亮之说,却是直上直下,只有一个头颅做得成耳。"二人互辩不已。此后,陈亮又在《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中说:"王霸可以杂用,则天理人欲可以并行矣。"陈傅良在《答陈同甫》中,概括其主张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止斋文集》卷36)邓广铭先生认为他的归纳有悖陈亮原意,邓先生指出这场争论"是因为陈亮不承认朱熹说他有"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而引起的,这场笔墨官司虽是不了了之的,但朱熹也不再把 这一主张硬栽到陈亮身上了。……我们只应当把陈亮称做"王道霸道一元论者"和"仁义功利一元论者",而决不应再跟在朱熹后边,称陈亮为"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主张者,或称他为"功利主义者",像《宋元学案》的编纂者们那样。"   (20)   四、叶适 经济 思想的要点与价值   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浙东实学中最具系统性,而其集大成者叶适的经济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就学术渊源看,一般认为永嘉学宗二程,有永嘉先辈周行己、许景衡、郑伯熊等,经薛季宣(1134 1173)、陈傅良(1137 1203) 发展 "实事实理"学风,到叶适而永嘉实学蔚为大观。黄百家说:"永嘉之学,薛、郑俱出自程子。"(《宋元学案》卷56《龙川学案》)但全祖望提出:"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宋元学案》卷32《周许诸儒学案·序录》)他认为:"浙学于南宋为极盛……,叶、蔡宗止斋以绍薛、郑之学为一家,遂与同甫之学鼎立,皆左袒非朱、右袒非陆,而自为门庭者。"(《宋元学案》卷53《止斋学案》)为叶适立学案,论"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一洗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54《水心学案上》)叶适引留茂潜语:"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水心文集》卷10《温州新修学记》)学术流脉固然重要但不易说清,且思想家的 研究 不宜仅以此为据,故宜较宏观性把握。叶适远承伊洛,近师周、郑,光大薛、陈而集永嘉学之大成;其学术是有宋以来反传统思想与务实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原文化的发展流变与 东南地域 社会 经济结合的产物。当时,孝宗朝既有战争威胁又相对稳定,要励精图治就要务实空谈无用,这也是时局的需求。另外,宋南渡后大量士人荟萃东南有利于交流汲取,形成众多学派并存的生动局面,具叶适所说的"师友之教"与"流风相接",加上他任官务实的经历等等,对永嘉实学之大成均起作用。 叶适在经济思想方面的贡献,突出于其反传统精神和商品经济发展的 时代 特征,并且较为全面系统,所及几乎涵括传统经济观诸方面,   (2   3)以下要点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对传统经济思想的发展创新   ① 义利观   ②本末观 叶适对工商业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反对重本抑末和夺商专利方面,而且提高到欲使工商业者参政议事、进入统治集团的程度。"其要欲使四民世为之,其理固当然,而四民古今未有不以事。至于丞进髦士,则古人盖曰无类,虽工商不敢绝也。"(《习学记言序目》卷12)否定不许工商子弟为官的旧规,主张入仕无身份限制等,在经济思想史有着重要意义,这与 时代 变迁相关联。当时"乃至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认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卷14之   1
  5、16)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栾城集》卷21《上皇帝书》)与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唐六典》卷3)不同了。叶适的观点很有价值, 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 ,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 政治 利益要求也提上日程;而古代 中国 谈不上有商人思想家,因此士大夫集团中代表商人利益、为他们讲话的意见就很难得。从北宋范仲淹以"吾商"自喻,到叶适要求许可工商业者入仕,证实 社会 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变化。不过,这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与西方的市民阶级的自治权益要求不同。 ③理财观   传统时代的经济 问题 中财政是为关键。由于"讳言财利",连大张旗鼓变法理财的王安石都小心谨慎地避"言利"、"聚敛"之名。   (2   5)叶适指出:"理财与聚敛异。今之言理财者,聚敛而已矣。……而其善者,则取之巧而民不知,上有余而下不困,斯其为理财而已矣。……是故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者,大禹、周公是也。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他是说圣君贤臣都应善理财,这是很杰出的思想。他还提出"世异时殊不可行而行之者,固不足以理财也。"即再好的办法,不顾客观 时代环境也不行。他批评王安石变法"夺商贾之赢""天下终以大弊","故今之君子真以为圣贤不理财,言理财者必小人而后可矣。""苟欲以不言利为义,坐视小人为之,亦以为当然而无怪也。"(《水心别集》卷2《财计上》)他的"善理财"的标准是"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 但他并不赞成司马迁的自由放任主张,《习学记言序目》评述《史记·货殖列传》时说:"所谓"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其次教诲整齐"者,其权皆听于奸猾不轨之细民而后可,则孰与为治?兼失之矣。"要通过理财来进行管理。然而,他也不赞成官营禁榷行管桑之术,认为:"王政之坏久矣,其始出于管仲。"因为"欲收 天下之功……以利为实,以义为名……故凡为管仲之术者,导利之端,启兵之源,济之以贪,行之以诈,而天下之乱益起而不息。"还说:"若桑弘羊之于汉,直聚敛而已耳,此则管仲、商鞅之不忍为也。盖至于唐之衰,取民之利无所不尽,则又有弘羊之所不忍为者焉。"(《水心别集》卷6《进卷·管子》) ④富民观   主张"藏富于民"是传统儒家的主张,但这是从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出发的。叶适发展了这样的主张,强调许民求富、保民之富,反对政府抑制,还公然为富人辩护。他反对"抑兼并"和行井田制,说:"俗吏见近事,儒者好远谋,故小者欲抑夺兼并之家以宽细民,而大者则欲复古井田之制,使其民皆得其利。夫抑兼并之术,吏之强敏有必行之于州县者矣。而井田之制,百年之间……虽告亦莫之听也。夫二说者,其为论虽可通,而皆非有益于当世,为治之道终不在此。"他认为"不可以为井"、"亦不必为井",因为"已远者不追,已废者难因。"再就是说:"今俗吏欲抑兼并,破富人以扶贫弱者,意则善矣",但不应实行,因为:"小民之无田者,假田于富人;得田而无以为耕,借资于富人;岁时有急,求于富人;其甚者,庸作奴婢,归于富人;游手末作,俳优伎艺,传食于富人;而又上当官输,杂出无数,吏常有非时之责无以应上命,常取具于富人。然则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富人为天子养小民,又供上用,虽厚取赢以自封殖,计其勤劳亦略相当矣。"对于豪强恶霸则应当"教戒"使之"自改"。在叶适的认识中,富人的 社会 功能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程度。作为国家的根基,富人当然应当 受到保护,不容抑制损伤。"富人代天子养小民"之说有特殊意义,说明宋代国家与自耕农及佃农的关系变化。"夫人主既未能自养小民,而吏先以破坏富人为事,徒使其客主相怨,有不安之心,此非善为治者也。故臣以为儒者复井田之学可罢,而俗吏抑兼并富人之意可损。因时施智,观世立法。诚使制度定于上,十年之后,无甚富甚贫之民,兼并不抑而自已,使天下速得生养之利,此天子与其群臣当汲汲为之。"(《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他反对夺富人"今天下之民不齐久矣,开阖、敛散、 轻重之权不一出于上,而富人大贾分而有之,不知其几千百年也,而遽夺之可乎?夺之可也,嫉其自利而欲为国利可乎?呜呼!居今之世,周公固不行是法矣。"(《水心别集》卷2 《财计上》)"数世之富人,食指众矣,用财侈矣,而田畴不愈于旧,使之能慨然一旦自贬损而还其初乎,是独何忧!虽然,盖未有能之者也。于是卖田畴鬻宝器以充之,使不至于大贫竭尽,索然无聊而不止。"(《水心别集》卷2 《财计下》)"使后世之治无愧于三代,则为田之利,使民自养于中,亦独何异于古!"(《水心别集》卷2《民事下》)他多次要求除去苛捐杂税,使"小民蒙自活之利,疲俗有宽息之实。"(《水心文集》 卷1《上宁宗皇帝札子三》)要求保护求富,与儒家传统的"不富不贫"主张已经大相径庭了。 叶适为富人辩护的思想,包括了地主、农民和工商业者的整个民众在内,他把富民作为富国的基础,但并非从"国"与"民"的分配关系中,完全代表"民"的利益。他强调的是国家的整体利益,而国家是以民众为基础的,这也是古代 中国 富民思想的特征,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富民思想,如叶适这样具有鲜明的反传统意识者也不曾逾越。   (2)同上,第205页。   (3)参见田浩(H.C.Tillman)著、姜长苏译:《功利主义儒家 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7年版。   (4)同   (1),第13页。   (5)参见拙作:《"中国 经济 学"寻根》,载《中国社会科学》98-4。   (6)陈序经:《中国南北文化观》一书中,记述历代南北文化观主要论点和史料,参见 台湾 牧童出版社1976年版,《牧童文史丛书》14。   (8)参见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见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55页。   (1   1)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页。   (1   3)参见陈国灿:《80年代以来南宋事功学派研究概述》,载《中国史研究动态》96 3。   (1   4)艾伦·布坎南著、廖申白等译:《伦 理学 、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1   5)参见拙著:《大变法 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1   6)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 立足于宋代的考察》,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7页。   (1   8)参见拙撰:《商品经济观念的 历史 转化 立足于宋代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20)参见《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第541-543页。   (2   2)张义德:《叶适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记叶适治边郡、措屯田、安流民、建堡坞、守江北等修实政、行实德的行谊。   (2   3)有关叶适经济思想,可参见拙作《叶适经济思想研究》,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2   4)参见拙著:《富国富民论》,第183-185页。   (2   5)参见拙著:《传统经济观大论争 司马光与王安石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8页。   (2   6)胡寄窗先生认为这"标志着传统经济观点的一种重要转变和 时代 的新要求。"《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5页。   (2   8)参见拙作:《论宋代的生产力思想》,载《生产力研究》89-6。   (30)《李约瑟文集》,第294页。

声控闪烁灯的制作声控闪烁灯的制作声控技术是利用微型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声音对灯的控制。伤残病人用声音就可以打开门窗窗帘电灯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触的声控实例很多声控闪烁灯声控楼道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算法研究一种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算法研究引言基于麦克风阵列的httpwWw。LWlm。Com声源定位是声学信号处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麦克风阵列声源定位技术是指利用空间分布的多路麦克首个声控U盘声音加密你的文件首个声控U盘声音加密你的文件现在的U盘加密方式很多,如软件加密纯硬件加密还有指纹加密。如今有了号称全球首个声音加密的U盘。这个U盘容量只有8G,内置有麦克风,就是圆形的屁股部分,基浅谈合唱声音训练内容摘要本文从歌唱的发音歌唱的状态歌唱的气息运用歌唱的吐字咬字音韵的归属汉语语音的归类合唱发音的触音基点训练直声的方法气息的对抗作用合唱声音的共性及呼吸的统一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合浅谈课外史料与高中历史教材的有效融合浅谈课外史料与高中历史教材的有效融合有史学家曾说过一分史料一分货,十分史料十分货,没有史料不出货。可见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史料,还原历史细节,可以增加历史的对外汉语教材高频汉字教学研究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高频汉字部件教学法一选用教材及其高频字介绍(一)12套对外教材简介(二)教材高频字介绍二520个高频字成字部件分析(一)汉字部件切分原则国家语委在1998年出版的发展汉语高级汉语(民族版)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发展汉语高级汉语(民族版)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www。LWlM。cOm民族地区的汉语预科教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近二十年来,汉语预科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北语出版社或者其他出版社编写的面留学生科技汉语教材编写模式探析科技汉语教学属于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一种,教学对象通常是来华就读理工科专业的学历留学生,教学目的是消除他们在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障碍。近年来,随着来华理工科留学生的增多,科技汉语课的需求论教材语言教案语言和教学语言的顺向转化论教材语言教案语言和教学语言的顺向转化摘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语言自始至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本文论述了人工噪音善意的声音添加剂人工噪音善意的声音ldquo添加剂rdquo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时甚至觉得噪音太多。不过在这些声音中,有一些是设计者和工程师故意添加进去的ldquo人工噪音rdquo浅谈音乐剧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摘要音乐剧作为1种集歌舞剧为1体的新兴剧种,在国外已有1百多年的发展史,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我国。虽说历史不长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人们,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析摘要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创新,这就要求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毋庸置疑,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成了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崭让多元化教学改进高中体育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体育锻炼,人们试图在体育锻炼中寻找积极健康向上的体魄,从而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高中体育教学。随着高中体育课地位的改变,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客家方言的得字结构及其性质分析摘要客家方言的得字语义功能繁多,主要有其作为助动词和助词所构成的能性和非能性两大类得字结构,其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各类得字结构中得的性质各不相同,分别是能性助动词能性后助动词能性从汉语教师的结构分析印尼汉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改进建议从汉语教师的结构分析印尼汉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改进建议摘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印尼政府实行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政策以来,印尼学习汉语的热潮持续加湿,使得印尼本地的汉语教师一度紧缺。对印政治委婉语及其修辞应用AbstractEuphemismisderivedfromtaboo,whichisusedtodescribesomethinginappropriatetotalkabout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探索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首先诉诸于人的听觉。因此,音乐能直接地迅速地通过听觉传达到人的大脑,感受于心灵和精神作用。唤起感官美的感受。音乐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指示性there提要在英语中,由空间指示语there构成的构式可以叫做指示性there构式。从论域的角度来看,指示性there构式具有语篇外世界的特征,其作用是把语篇外世界中的某一实体指示出来。从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和运用技巧AbstractInmodernsociety,advertisementsinfluenceisuniversal。Punistoaddmoreattraction,bEinga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跨浅谈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交际中的影响AbstractSincelanguagehasbeencomeintobEing,itplaysacommandingroleasameansofcommunication,bu试论网络音乐对当代中职学生的影响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于现代的中职学生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是一种快速便捷进行音乐传播的途径。网络音乐对于现代的中职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网络音乐是一种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