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论语之孝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论文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书中详细记录儒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观点,全书围绕"仁"的思想展开,涉及到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可称为"诸经之慧眼".在《论语》一书所涉及的儒家思想中,"孝"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这种中华传统美德最确切最丰富的诠释,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论语》之"孝"的内涵
  《论语》一书中,有关"孝"的内容一共出现了26处,分布于"学而"等11个篇章中,其中有14处直接出现"孝"字,其余12处是未见"孝"字而与"孝"有关,下以表格示之:由表格可以看出,有关"孝"的内容在《论语》中占有一定的篇幅。经笔者分析,《论语》之"孝"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关于"孝"的词汇意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1].这就告诉我们,"孝"在伦理方面的一般意义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而别无他意[2].而在《论语》中,"孝"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是成己之方,对个人行为有一定的要求,涉及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同时对于君主来说又是为政之道和治国之策,表现出一种由个人到天下的道德修养进程。笔者现将《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分为两组,以此为《论语》中"孝"之思想内涵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这两组中,一组内容有关个人修养与行为19处,另一组则有关为政治国之策7处。(具体附录于文后)《论语》之"孝"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行为这一方面,而涉及为政治国之策这一方面较少。当然两组也有重合之处,意义并不是彻底分离的,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3]中的"慎终追远"既有关个人修养行为又有关为政治国之策,君主与一般的士人一样,也是个体,也要注重有关"孝"的个人行为修养,进而才可以推之天下。
  我们且来分析两组内容之要义。首先,在与"孝"有关的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内容中,将"孝"看作是个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并且提及了不少与"孝"相关的具体行为准则,从理论到实践要求个人注重"孝"这一重要美德。从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论语》之"孝"对于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
  一是理论上理解何为"孝"及"孝"对于个人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重要性。这一方面,点出了"孝"与"仁"的关系,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 页)而"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这样就彰显了"孝"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正如另一部儒家的伦理学着作《孝经》中所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4]
  二是行为上要求敬爱奉养父母。具体如物质奉养,这是孝道的基本,但也是最浅的一层,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篇 第14页)又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 第15页);又如情感慰藉,这是高于物质层面的行孝之道,是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关怀,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修养,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 第40页)"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 第14页);再如怀念父母之恩,奉之以礼,如书中所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 第13页)"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 第40 页)"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 第199页)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儒家还有一本专门阐释"礼"的经典---《礼记》,儒家思想认为只有经过礼,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而"孝"作为"仁"之本,自然要受到礼的规范,"礼"是行孝的准则和方式,在日常生活、父母之生日及丧祭时都要注意,严守礼节,则达于"仁"可期也;再如无改父道,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第7页),但从义不从父,父母有错时,要及时纠正之,但不能使其怨怒,也不能对其怨怒,故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篇第40页)。
  再者,与"孝"有关的为政治国之策的内容,将"孝"由个人与家庭拓展到了国家天下,往往将"孝"看做是道德风化的一部分与其他道德标准并提,是以仁德治国(用现在的言语说即是精神文明) 的一部分,同样体现出对"仁"和"礼"的重视,因此当"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20页)《论语·尧曰》也提到:"所重:民、食、丧、祭。"(第202页)将"孝"用于为政治国,是将"孝"由个人推向天下的必经之路。
  可见,《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体现出一个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天下的系统,显现出"孝"和"仁"、"礼"的密切关系,指向"仁"的核心思想,要求个人注重"孝"的修养,要求君主以身作则,善诱民众。
  二《论语》之"孝"的当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然而他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2页) 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将《论语》所有谈"孝"的内容归纳到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仁"是"孝"的指导思想,而"礼"是行孝的准则,一个涉及理论,一个涉及实践,而都指向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之"孝",有的对于现今社会来说太过保守,不切实际,如严守礼节之"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阳货篇第188页)等,但其中还是有不少地方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仍是颇有启迪的,具有较高的当代价值。
  第一,强调"孝"之美德的修养及"孝"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将"孝"作为其思想核心"仁"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第2页)认为"孝"是最根本的美德修养,只有具备"孝"之美德,才能向着"仁"之目标前进。《论语》之"孝"注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亲"一面的孝道,强调子女要善事父母,认为其具有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础,可见"孝"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张入世的孔子亦常将"孝"与"忠"联系在一起,认为忠孝是士最根本的修养,如言"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子罕篇第92页)《孝经·广扬名章》中亦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5]"孝"也是君主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微子篇第198页)意思是君主不要怠慢亲族,不要被大臣抱怨没被信用[6].这样看来,在孔子眼中,为人臣者只有孝才能忠,为人君者只有孝才能治理好天下。
  这样的看法虽然具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从历史上看也不无道理,放于现今社会同样受用。子女孝敬父母而得家庭之和睦,个人的修养也会有所提高,更易闻达于世,而能光宗耀祖,是以尽孝;子女尽孝使家庭稳定和睦,这样才能有社会的稳定和睦。
  第二,使"孝"的具体内容更为丰满。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孝"不仅要求子女怀念父母之恩,从物质上奉养父母,使之衣食无忧,而且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愉悦,以礼事之,使之身心舒畅,不让父母过多担忧自己,还要求子女在父母死后也要尽孝,重丧葬之礼,为自己的后代做好表率。是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14页) 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第14页)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第40页)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13页)《论语》之"孝",要求子女真心实意地对待父母,更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更吻合人的情感与理智。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了孝,才有可能把它转化为一种品质,才可以更稳固地实施下去。对于当代社会,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孝道仍然颇有启迪,他时刻为我们敲着警钟,告知我们,不可弃生育自己的父母于不顾,甚至打骂父母,而且并非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既是尽孝,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使父母身心愉悦,颐养天年。
  第三,将"孝"由个人、家庭推向了社会,用于为政治国。《论语》之"孝",不局限于个人与家庭,孔子及其弟子还将"孝"推向了社会,使其具有政治内涵,把其视为为政治国之策,认为"孝"具有使天下归顺的作用,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模式,故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20页) 曾子亦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第6页)历史上,不少君主如汉文帝、清康熙帝等,将"仁孝"作为其治国之一,君主也做了很好的表率,国家因而得以趋于安定,民风得以趋于淳厚,"仁"则可期也,应了孔子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篇第2页)现今我国政府关注"中年空巢",倡导子女"常回家看看",并将"孝敬父母"纳入法律,以此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孝"这一美德的重视与提倡,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义,也在某个侧面体现了孝的政治功用,同时这也展现出了两千多年前孔子思想的魅力。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论语》之"孝"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及其独到之处,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至现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孝"之思想仍然闪耀着温情的光辉,对当代社会颇有启迪。虽然《论语》之"孝"具有封建思想的烙印,但无论如何,其"孝"之思想确实给中华文明带来了不可否定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下去。

从图式探讨传统中国画构图的现代性内容摘要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在很大意义上是学习西方绘画的一个过程。现代中国画构图将西方绘画中常见的满构图方构图及平面构成的要素吸收到其中,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面貌。而当我们以构成m浅析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以下是一篇关于浅析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的毕业论文,欢迎浏览!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视觉传达设计应从传统装饰艺术中挖掘什么摘要传统装饰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独立艺术形态,以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重新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吸取和弘扬传罗兰amp8226巴特与索绪尔文化意指分析基本模式的形成摘要符号学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方法。符号学固有的特征是社会集体性,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是一种意指形式,因此,以符号学模式分析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索绪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理与西周哲学译名之研究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的西周可以称之为日本西学东渐史上的第一人。他是日本近代哲学的开始,是第一个正式将西方哲学系统地介绍到日本的哲学家。经西周之手译出的像主观客观理性悟性现象演绎归钢琴二重奏教学探析摘要钢琴之所以能成为乐器之王,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这一点深受听众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二重奏和多样性的钢琴演奏表现力有密切关系,其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重视。因中国电影民族文化阐释分析1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产电影对电影有了全新的认知。体现在发展的战略视野和对电影体制市场运营的思考之中,从而有效的推动了电影的投资和多元的创作思路。川这些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全新认浅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若干问题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力量增加,我国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更加复杂全面高层的建筑出现了,但建筑在防火方面存在的问题却并未解决,因此,近年来,建筑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设计的实例分析摘要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库必须采取相应的除险加固措施,以保证水库的安全稳定运行,保护下游人民财产不受洪水侵害。某水库溢洪道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在确定了溢洪道工程总布置后,分别从泄流能试析园林绿化树木移栽技术的应用摘要在园林绿化工作中,树木种植设计树种选择及植物移栽是否合理将对园林建设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林业园林绿化树木移栽苗木的选择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关键词林业园林绿化树气调包装技术对烧肉品质的影响关键词烧肉气调包装气体比例气体阻隔性品质(polypropylene,PPtackinessagent,TIEpolyamide,PA)andhighbarriermembrane
管育结合的中职班主任德育探讨在中职德育工作中,管和育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德育手段。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中职班主任行使其管理权力对学生进行管理即为管通过交流教育使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杜宇模式即为育。在中职班主任进行德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动态助词了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点之一,刘勋宁(1990)指出,如果要找一句话来概括现有的关于两个了的研究成果的话,大概就是那句有名的剪不断,理还乱。了的研究是每个汉语语法研究者都无法绽放初中政治思想课中的德育之花绽放初中政治思想课中的德育之花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想品德课做了全方位的修改,作为一门德育科目,旨在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它要求教学做到以德育作为目标,把践行作为评价,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进行德育渗透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的信息。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关注德育细节提高德育实效关注德育细节提高德育实效为培养具有健康体魄良好品德爱好广泛创新意识的学生队伍,黑河五小少先队始终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ldquo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rdquo中职机电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中职机电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中职院校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各项社会建设输送各类专业人才。其专业目标不像大学专科本科学校德育当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学校德育当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您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引进教育研究的视野,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问题,引起学术界较大反响。请问您当时确立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有效途径,而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人们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素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课程形式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新课程形式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以德为重,以德为先。正所谓德高才能望重,德才须兼备。然近几十年知识的掌握成为第一要素,这样的结果是学校似乎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一数学课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数学课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是一个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曾担任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个老师的重要职责。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脱离实际,说教性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而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