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高三语文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反思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立足于高三语文教学尴尬的现状,直面语文复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把着眼点放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企图打破复习课的"坚冰",来寻找高三语文课的"春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尴尬的现状;学生主体;有效性
  执教高三,时常让我有种想逃的感觉,我经常扪心自问,语文的乐趣在哪里?高一二开学之初,语文书还会成为"新宠",被禁止带课外书的学生追捧一段时间,可长长的的高三甚至连这点愉悦都没了。
  咬文嚼字的字音字形练习,百做不会的阅读练习,生涩牵强的诗歌鉴赏……这一切被老师和学生共同厌弃着,可又无可奈何的重复着。
  发下一张模拟卷,学生大都勤勤恳恳的做完语基练习,而对作文甚至阅读弃之不理。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做,浪费时间!他们甚至还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如果能在选择题和默写上少失分甚至不失分,语文分数就不会低,阅读和写作只要不出大差错,一般平均值上下,差异不大。
  我常常在想,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吗,不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体验我们的母语之美吗?长长的高三,没有一本教材,这自我发挥的一年,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为我们的母语增添色彩?
  一、高三语文的现实:尴尬艰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愿景不强,动力不足。语文成绩"考低分难","考高分也难",语文学科的考分差距不会太大,而数理化成绩相对收效较快,又容易拉开距离,导致学生"无心语文"教学高耗,复习低效。高三复习的展开,就意味着"题海战役"的打响。这种机械的题海训练,消耗师生大量精力,但最终却是收获甚微的感觉。我曾经就学生的复习情况做过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复习都没有"个性".反复的练习与讲解,达到的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效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收效却"惨不忍睹".
  课堂沉闷,学生机械。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复习课没劲".知识点的回顾、课堂练习的讲解是高三语文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往往会相对沉闷,缺乏激情与活力。
  现实处境如此,那么高三语文是不是真的无计可施,无处用力了?
  二、破冰方式探讨:事在人为,多管齐下巧引导。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成功不成功,评价的关键就是两字"幸福"---教的幸福,学的幸福。课堂是双向互动式的,说到底也是情感的交流,学生愉悦幸福了,教师大抵也就拥有了职业幸福感,而学生的幸福感归根结底来源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明白了这点,教学也就不是无从下手了。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三语文的保障。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你最喜欢什么课?最喜欢什么老师?调查结果两者惊人的吻合,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然后才爱上了这门课,这个调查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
  高三老师,在情感上占有优势,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学生毕业后回校探望的往往是高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部分师生关系特别好的老师。由此,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外多关心指导学生,多参与班级活动,把自己从讲台上移位到学生中;课内要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课堂氛围轻松,师生沟通无障碍,让每一堂课,每一次相处都带有温暖的色彩。"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生为爱己者学。
  2.多样的学习目标,是高三语文的驱动力。
  语文学科和数理化不一样,"学习的收效率"不一样,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高。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功利性特别强,这本无可厚非,可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学习语文的价值也被无限缩小。
  在进入高三学习的初期,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确立"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绵长的"这种观点。字音字形题训练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就会有这种感觉"感情以往读了(写了)十几年都读错(写错)了?"这时候教师大可借题发挥,渲染读写的重要性,并有效调整训练方式,避免单一乏味的"题海战".对于这种单一内容的训练,竞赛(男女生竞赛、小组竞赛、汉字读写竞赛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用职业前景的展望作诱因,明确学习语文重要性,尤其强调会写作、能阅读的重要性。国内国考、各类事业单位招考的样卷可以让学生接触下,像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基本上考的就是写作能力。
  语文不仅是高考中的重头戏,还是以后迈入社会应付各类考试的敲门砖。针对高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以这种"功利性"予以诱导与激励。
  当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目的性不再那么单一,不那么急于求成,不"唯分是图"的时候,功利性就会不那么强,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强,也会有部分学生会有意识的更重视读写说综合能力的培养。
  3.优化课堂教学,是高三语文的方向。
  有人说,高三是最好教的,无非就是发试卷、讲试卷,高三不需要煞费苦心的安排教学过程。乍听,感觉高三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可再一想就觉得这种想法其实就是高三教学"无味"的根源,高三老师还是老师,高三学生也还是学生,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个根本没变,教学又怎能发生本质变化?
  就算是一道简单的字音题,教师为主导的讲和以学生为主导的解也是不全相同的;一篇阅读,文章冗长,有些文章非常优美,教师只顾题目,全然不带欣赏,单纯的按照题目逐题分析,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即使只是讲题,不同的讲解方式收效也是不一样的,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是一种;学生互评答案,然后纠错,再整理也是一种。
  教学内容越容易陷入枯燥泥淖的时候,教师越是要想方设法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语基知识巩固课,传统的听写默写是不是可以改变为竞赛打擂台方式,输赢自有奖赏与惩罚;课外摘抄,每周一抄是否可以择优录用,印上学生姓名摘录整理成册交流与展示;写作训练,教师可否尝试下下水作文,去掉名字放入学生习作中让学生品鉴……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但只要能做有心人,也完全可以优化与细化。
  4.重视阅读与写作,是高三语文的重心。
  在高三教学中,师生都认可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可又都不愿在这两点上花大力气,归根结底是因为收效慢,讲解练习又颇费时间。
  对此,师生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去寻找一些合适的途径啃下这块硬骨头。我绝对相信只有把握好阅读与写作,才能为语文添彩。只重视字音字形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
  语文二字在我看来是"言吾心声的文字",语文的外延非常宽泛,最终是来自生活,回归生活,能表达自我,抒发性灵。所以,我要求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三学习中分一点时间给自己,用于读报,看书,看名人微博,甚至可以去写点文字更更微博,要求学生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利用生活的大环境来促进语文的学习。
  课堂教学上笔者把中央新闻频道的《新闻1+1》和湖南卫视的《岳麓实践论》搬进课堂,于每周三给学生看视频并要求撰写时事评论。
  遇到节假日,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把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记录下来并撰写评论,返校后的第一节课以抽签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所选的新闻并发表观点。每周三的时评内容固定,学生就同一个事例发表不同观点,所谓各抒己见;节假日的时评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不定,通过交流分享扩大信息量。
  笔者对学生时评写作不作字数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亮观点(态度鲜明,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有分析(结合材料,可正面阐述,反面剖析;深入挖掘底蕴及人生价值);联系实际,提出意见建议。这样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更难得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对观后写时评提出异议,大家都觉得写这样的文章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事实上,看视频也是一种阅读,是对社会的阅读,像主持人那样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撰写时评更是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出了心中所想。
  从这个事例可见,只要阅读内容选择得当,写作教学就可以自然渗透。
  三、高三语文的前景:不惧蜗行,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然对现阶段的高三语文,大多数人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可又是"不得不爱".作为母语,作为高考高分值学科,都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研究学情、研究考纲,在高考教学与美的欣赏上找到好的契合点,从而不仅能进行有效地复习,还能让学生爱上我们瑰丽多姿的国语。
  虽然目前这有难度,因为语文教学毕竟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高考的要求、教师教学习惯的束缚、学生学习习惯的偏差,诸多因素导致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的蜕变注定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
  但是,审视当下的语文大环境,我们看到前景也是乐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这个弊病,并有意识的在改变;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也越来越被重视,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在逐渐提高;教学管理上,也在不断创新,选修课、社团等发展为有助于有文学爱好的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此外,大量公众媒体开始关注语文教学,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发声。眼下热门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让大众意识到了语基知识的重要性;《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国际华语辩论赛》等节目不仅充实丰富着语文教学,更让学生见识了博学多闻、能言善辩的风采,不禁心向往之。
  因此,虽是高三复习教学,教师仍要发掘一切可发掘的因素,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变成一种期盼。只有当学生拥有学习内驱力的时候,枯燥的语基知识才不会枯燥,耗时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才会被接受,正所谓"心甘"才能"情愿".
  打破坚冰,高三的语文终会迎来温暖春天!

探析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数学的发展动向高考数学是在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将数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融入到数学题目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将抽象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物理新课导入方法研究1引言随着对目前的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的提高,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水平,使学生具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而目前许多中学物理教学的新课引入一般只是简单总结,一带而过,而不是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数学学科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如何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显著成了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难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对广东省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内容提要本文在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最近26年的实际情况,修改假设增减变量,利用官方数据做出了广东省人均消费的计量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银行一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一德育是现代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之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我国对德育的地位和价值一直极为重视,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德育处于首要位置。在德育的实际工作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摘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学校的总体安排和宏观指导是开展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一环,而对选题研究方法结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上的指导是搞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认真对待。我校的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个案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本文通过对我所教班级的朱明荣同学从一个遵守纪律成绩优异的学生到迷恋网络无心向学的状况的研究,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和讨论一些有共同性的存在问题。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教育理论论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让学生学会会学,所以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能只是口号。那么备课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数学儿童化。从儿童的角度去看数学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1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积极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新内容。这种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实际教学活动的做法,是当前社会思想政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摘要当教师们在对自己传授的知识内容进行畅想规划的同时,是不是也会在某一堂课上对仍旧无动于衷的学生无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上好一堂课要比上好一门课复杂得多。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对任课教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策略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例
浅谈音乐院校加强专业外语教学的社会意义毕业论文摘要1986年,中国音协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在京举办了亚洲太平洋地区传统音乐研讨会。国外专家对会上交流的中国音乐学家的研究成果1致表示高度赞赏,并对中国音乐学研究成果没先秦时期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和演变早在西周,自上而下的监察已成雏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天子巡狩二是诸侯国君亲自省视或派员巡行三是向地方派遣监察使臣。周武王灭商后,因商的残余势力还较强大,武王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封商浅谈盟员日记中的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本文依据黄炎培日记徐铸成日记和常任侠春城纪事当日的记述,从三位盟员的视角,重新回顾了65年前的盛大典礼。开国大典前的浅谈清末立宪运动的性质影响和反思改良与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两种不同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选择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和路径,是社会各界和各种政治力量争论和较量的焦点,往往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目前,在所谓告别革命的呼声中光辉的19492014年的国庆,是新中国第65个生日,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日子。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在1949年的这一天,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浅谈民主建国的两个步骤李泽厚的变奏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最大的差异,表现在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联性这个问题上,而且,这里的差异无疑还是双重的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就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新的主体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引导语数学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有关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品学网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公允价值计量最新研究成果解读与准则运用(1)摘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VM),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进行了技术上的指导和规范。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解反脆弱顽强生存什么是反脆弱?熟悉哈耶克的读者将立刻联想到适应性效率尽管西方社会的秩序作为一个整体,似乎不如官僚制度甚至计划经济自上而下的统制(典型的脆弱性)理性和井然有序。但正是这种去中心化的多关于撰写人民史的探讨西方国家出版了不少人民史著作,中国的通史型的人民史著作却难产,这是值得深思的。早在1874年,英国史学家J。R。格林(18371883)就出版了英国人民简史,以后又修订为4卷本英国对迷航背后的马来西亚探讨马来西亚人口约3000万,共有59个民族。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占50。4,华人占23。7,印度人占7。1。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国教,此外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都有一定影响力。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