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论文

  本文旨在考察和探讨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美学意蕴。在探讨之前,有几个问题在此作一必要的说明。
  一、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文的旨趣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尽管中国传统的"经学"时代已经过去,但作为中国的"诠释学"的"经学"研究则刚刚开始;第二、包括朱熹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家是在对"经典"诠释中建构起自己的赋予时代气息的思想(包括美学)体系的。作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遍注群经"的一代宗师,朱熹建构起了以经学为基础的庞大思想体系。朱熹的诗经诠释学美学是中国诠释学美学的重要典范,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二、关于"诠释学"的理解问题
  1."诠释学"及其本文的应用
  "诠释学"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源于西方。关于"诠释学",学界有六种基本规定:(1)作为圣经注释理论的诠释学;(2)作为语义学方法论的诠释学;(3)作为理解和解释科学或艺术的诠释学;(4)作为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诠释学;(5)作为此在和存在理解现象学的诠释学以及(6)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而这六种诠释学的规定,表明西方诠释学理论在历史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在于三次重大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转到普遍诠释学即从局部诠释学转到一般诠释学;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转到本体论诠释学即从认识论转到哲学;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转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1]
  本文的"诠释学"是在介于"普遍诠释学"和"本体论诠释学"之间的意义上应用的。即强调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问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又突出诠释者在对"经"的诠释中的建构意义。因此,本文使用的"诠释学"概念并不局限于西方的"诠释学"理论。
  2.中国的"诠释学"——经学
  本文中的"诠释学"不同于西方诠释学理论的"诠释学",只是一种借用。当然,中国古代虽未出现"诠释学"一词,但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自己的"诠释学"理论,实际上,"经学"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诠释学",有自己诠释的对象——《六经》,有一套完整的"诠释方式"如"传""注""疏""笺"等,更有各种不同的"诠释学"流派,如汉学和宋学,而汉学中又有所谓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等,从而形成了声势浩荡的"经学"诠释学历史。在这一"诠释学"历史长河中,著述之繁、诠释者之众、诠释理论之兴盛,实属人类文明之罕见。从孔子开始,中国的大思想家无不是一个优秀的"诠释家"。朱熹更是"遍注群经"的"诠释"大家。
  "垂型万世""如日中天"[2]的"经"之生命意蕴就在"诠释"中诞生。
  三、关于诗经诠释学的两个问题
  1.关于诗经诠释学
  《诗经》又称《诗》三百、简称《诗》,是中国汉民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黑格尔说:"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3]《诗》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体现着我国先民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创造与智慧,是"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它同《礼》《乐》一道成为了共同构筑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华夏美学体系(尤其是儒家美学)的基本来源。所以,宗白华先生说:"《诗经》中的诗虽只有三百 五首,且多半是短篇,但内容却异常丰富,艺术也极高超。它们不但是中国文化遗产里的宝贝,而且也是周代社会政治生活,人民的思想情感全面的、极生动的具体的反映。这《诗三百》是孔子、孟子、荀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依据,它成了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过去两千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4]由此看来《诗经》就不只是一部一般的"诗集",而是中国美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理论源头,尤其是儒家美学,因此《诗三百》也成为了儒家文化的"经",成了中国"诗"的代名词。从"诗言志"的提出及其孔子对《诗》旨的把握开始,中国美学就沿着"诗性文化""礼乐文化"轨迹发展着。其中对《诗经》本身性质的理论诠释,也就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中倍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诗三百》历经了一个由诗到经的沧桑巨变。后世的所谓"经"本是孔子当年用于教授学生的六部"教材"——《易》《书》《诗》《礼》《乐》《春秋》。这六部由于是孔圣人钦定的经典,所以被"秦火"后的汉儒尊为"六经"。这样,一部由众多不知名氏集体创作,并为《春秋》时代所结集的诗歌总集《诗三百》变为了至高无上的"经"。
  "经"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着极其神圣的意蕴。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5]这里,将"经"尊为"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天下之公理"的崇高地位。
  《诗》"经"之地位的确立,为后世对《诗》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关于"诗经学",近世学者胡朴安说:"何谓诗经学? 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之本身,及历代治《诗经》者之诸派别,并据各家之著作,研究之分类,而成一有统系之学也。"他还指出,诗经学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诗经学者,非《诗经》也。《诗经》者,古书之一种。诗经学者,所以研究此古书者也",强调诗经学是"学"。既然是"学",诗经学就应该是对于"凡关于《诗经》之种种问题""以广博之证引始,经过详慎之思审,明确之辨别,以求得的当之判断为事"为基本内容。(2)"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一切之学也。"所谓"《诗经》一切之学,即历代治《诗经》者之著作是也"。由于"历代之《诗经》者","派别立而思想歧",因此,"诗经学,一为研究《诗经》之时代之思想,一为研究治《诗经》者各时代之思想,而并求其思想变迁之迹"。这里强调诗经学研究所具有的"思想史"意义和价值。(3)诗经学"按学术之分类,而求其有统系之学也"。并且"一类之学术,自成一类之统系",作为"一类之学术"的诗经学,本身亦可"分规各类""有统系之可循"。"所以诗经学,一为整理《诗经》之方法,一为整理一切国学之方法"。[6]这里强调诗经学本身就具有方法论意义。
  当然,诗经学研究远不止胡朴安所划定的三个方面,但这应该是最为基本的。尤其是诗经学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使得诗经学研究远远超出对其自身领域的研究,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诠释学"。"诠释学"应该是既具本体论意义又具方法论价值的学科,是本体与方法的统一。
  2.关于诗经诠释学的发展阶段
  就诗经学研究的历程,目前有着不同的看法。著名的《诗经》学研究专家夏传才"把《诗经》研究史分为五个阶段",即先秦时期、汉学时期(汉至唐)、宋学时期(宋至明)、新汉学时期(清代)以及"五四"及以后的时期。[7]刘毓庆在其诗经断代史研究专著《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中,提出了在"明前‘《诗经》学’大略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五次大的变迁"的观点。包括先秦时代、两汉、魏晋至唐、中唐至两宋、元代。[8]再加上明代和清代,这样实际上就是"七个阶段"。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传统的整个学术思想及其审美理念之流变,我认为可以将诗经学研究(古代部分)大致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A.先秦:《诗三百》的删述以及外交辞令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以《诗》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传布为主。在先秦的典籍中被广泛引用,并对《诗》赋予己意,为我所用,"断章取义"。从严格意义上说,此时对《诗》的引用、"赋诗",还不是对《诗》本义的诠释,如"诗言志""诗以言志"等都表现出这一倾向。
  B.汉唐:《诗》经学地位的确立和支离。
  秦火,造成了中国先秦大量的典籍的佚亡。汉代统治者较为尊重文化典籍,尤其是"独尊儒术",使包括《六经》在内的许多典籍得以整理、传布和研究。所谓《六经》是指孔子用以教授弟子的六种基本教材,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崇尚圣人之"经典"是汉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诗》在汉代也随之成为了《诗经》。《诗经》研究出现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对于《诗经》之研究,有所谓今文和古文学之别,也有所谓官学与私学之分。《鲁诗》《齐诗》《韩诗》曾盛极一时,但在晋代《鲁》《齐》分别失传,《韩》诗在宋代也只有《韩诗外传》之辑本。真正流传至今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当时被称为私学的古文派《毛诗传》。从汉至唐,《诗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传""序""笺""疏"四位一体的汉学体系。也就是毛亨作《传》、毛亨与子夏共同作《序》(也又认为是"卫宏"所作)、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最后成就了《毛诗正义》。
  C.宋元:朱子诗经学的确立以及经学与诗学的尴尬。
  宋代,《诗经》学研究出现了第二个繁荣时期。涌现出了诸如欧阳修《诗本义》、王安石《诗义》、郑樵《诗辨妄》、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朱熹《诗集传》、王柏《诗疑》、杨简《慈湖诗传》等诠释《诗经》的代表性著作。仅据《四库全书总目》,宋代《诗经》诠释学著作就达46种之多,是宋以前诗经诠释学著作总和(仅六种)的七倍多。在宋代,由于社会结构之变化,文人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相对增强,学术趋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表现在对前代学术(汉学)思潮之颠覆上。这一颠覆,首先是从对传统经典所具有的"元典性"进行声势浩大的"辨伪"活动。如关于《尚书》的真伪问题等。就《诗经》而言,展开了一场对《诗经》《毛传》《毛序》之作者之"辨伪"运动,强调"经""传"分离乃至疑《序》废《序》,在《诗经》"辨伪"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欧阳修、郑樵和朱熹,其中最为激励的是郑樵。他在《诗辨妄》中,力诋《诗序》,认为《毛序》根本不是什么"圣人"所为,而只是"村野妄人所作"。[9]由于郑樵攻《序》过于激烈,受到了当《诗经》汉学强大势力的迫害,致使其大量的著述已散失。朱熹吸取了这一教训,改变了策略,不是直言和辨析其具体问题,而是从理论根部对《毛序》进行颠覆和瓦解。如在《诗集传序》中并未出现"攻《序》废《序》"的字样,但从朱熹对《诗经》的重新作《序》就已充分表明其重大的颠覆性。这一颠覆的理论根基就在于朱熹 "以诗说诗""感物道情"理论的提出。由此,朱熹在《诗集传序》以及在其基本精神指导下所完成的《诗集传》建构了与以《毛序》为代表的《诗经》汉学相对立的"宋学"体系。
  就宋元时代的《诗经》学研究之格局来看,大致可分为宗《毛序》"汉学"派和反《毛序》的"宋学"派等两个基本派别。由于当时政治等原因,《诗经》汉学势力极为强大,在整个宋代基本处于主导地位,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安石、吕祖谦,还包括理学创立者程伊川等;宋学派又分理学派和心学派。欧阳修、郑樵、朱熹、王柏为代表的理学派,以杨简为代表的心学派。这两派都曾在《诗经》宋学乃至整个诗经学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朱熹诗经学在元代上升为主导地位,整个元代诗经诠释学呈现出《诗经》"宋学"为主导的时代特色。到明代,由于明中叶的社会变革思潮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前期以朱熹诗经学为主导,后期以心学派诗经学为主导。
  D.明清:尊毛与尊朱的疏离,尝试着走出两者之藩篱。
  明清,尤其是"清代"是传统诗经诠释学研究的第三个繁盛时期。明清两代,其学术思潮是有较大差异的,但就其整体内在发展逻辑及其流变而言,则有极大的一致性或继承性。仅就《诗经》学研究而言,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基本上呈现出这样一种内在发展逻辑:由尊朱到疑朱(明代前、中期),由疑朱到毛、朱相杂(明清之际),再到超越毛朱(清代中、后期)之发展轨迹。
  长期以来,尊毛崇朱是诗经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如何超越毛、朱就成为了诗经学研究深化的基本前提。关于这一点,清代学者方玉润就已清醒地指出:"自来说《诗》诸儒,攻《序》者必宗朱,攻朱者必从《序》,非不知其两有所失也,盖不能独抒己见,即不得不借人以为依归耳。姚氏起而两排之,可谓胆识俱优。独惜其所见未真,往往发起端不能竟其委;迨思意穷尽,无可说时,则又故为高论以欺世,而文其短。是其于诗人本义,固未有所发明,亦由于胸中智慧有余而义理不足故也。然在当时,则固豪杰士矣。若篇中所云,以尊《集传》故而至于废经,则真庸妄流,岂可同日并语哉!"[10]当然这只能说是方玉润的理想,就连他本人也并没有超越毛、朱的路数,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落后于朱熹。如"淫诗"问题就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到了还"经"以本来面目的时代,才可能真正解决。
  四、关于本文研究的角度
  对朱熹诗经诠释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仅就近三十年来所涉及到朱熹释经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硕果累累。(1)张祝平《朱熹〈诗经〉学论稿》。这是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朱熹释经学的专著。该书打破了长期以来,只就朱熹诗经学中的具体问题的考察和研究,而忽视其整体性、体系性研究的偏差,从朱熹的"诗教"理论入手展开对朱熹诗经学的整体性研究的。(2) 莫励锋《朱熹文学研究》中设有《朱熹的诗经学》,专门就朱子诗经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即废"序"、"淫诗"、"赋比兴"以及章句训诂等方面作过较为细密的考察和探讨。(3)钱穆《朱子新学案·朱子之诗学》以"学案""经学史"方式,对朱熹诗经学的演变与义理进行了梳理和考辨,提出了很多新观点。(4)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是第一部《诗经》学研究史专著。本书从诗经学史的角度,对朱熹进行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学研究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并对朱熹的基本成就和不足作了介绍。(5)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朱子大传》《朱熹年谱长编》等著作。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对朱熹诗经学作了迄今为止(就我所见到的资料)最为完备的考索和研究。还有张健《朱熹的文学批评研究》、张立文《朱熹评传》、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吴万钟《从诗到经》、陈桐生《史记与诗经》、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等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朱熹的诗经诠释学问题。此外还有大量有分量的相关论文,如陈昭瑛《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黄景进《朱熹的诗论》、吴贤哲《从美刺言诗到废序言诗——《诗经》宋学的进步意义和局限》、褚斌杰和常森合著《朱子〈诗〉学特征论略》等。这些论著分别从文学、美学、音韵学、诗经学史、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朱子之诗经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仅此可见,朱熹诗经诠释学已成为了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就目前对朱熹诗经诠释学的研究状况来看,并未专门从美学的角度加以展开。本文就是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史,对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作一尝试性的考察与探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徽州婺源人,是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朱熹是一个集哲学家、经学家、美学家、史学家、伦理学家等于一身的"综合体"。朱熹的美学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朱熹的美学思想充满着传统价值与时代精神、伦理与审美、逻辑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在"冲突与和谐"中,朱熹美学没有走向分裂,而是走向整合矛盾的中和圆融。因此,对朱熹美学的研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朱熹美学与理学的关系问题,二是朱熹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问题。
  就朱熹美学与理学之关系而言,毫无疑问,朱熹美学是其整个理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理学"为代表的宋代人文精神,是对传统儒、释、道等思想的传承与整合,成为了宋代的时代精神。就目前来看,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非朱熹莫属。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概,以"遍求诸家,以收去短集长之益"之胸怀,以惊人的毅力"遍注群经"、游学讲学不绝、为学与情趣互渗,建构起了真正能与盛极一时的禅宗相对抗并超越于彼的庞大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之建构,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理论的真正完成(不同于"完善")。在这一体系中,朱熹美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堪称以"礼乐文化",在儒家基本经典中就有"六艺"之说,而"六艺"中就有充分体现审美意蕴的"诗""乐"。而且孔圣人早就强调"诗""乐"对整个人性结构之完善的重要的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被孔子认为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而人格建构与完善问题历来是美学关注的焦点,是美学本质性的价值体现。朱熹充分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精神,十分注重《诗》《乐》及其文艺创作(如他的游艺说及其创作的两千多篇文艺作品)对人生目的的实现价值和意义。从他对诸经的关注程度来看,朱熹从其理学体系建构入手,首先关注并倾注毕生精力的是《四书章句集注》,建构起了他的"四书学"体系,奠定了其庞大理学体系坚实的基石,同时也成为了元明清三代取士的基本教材。在"五经"中朱熹也只有《周易本义》和《诗集传》两个完整注本。据今人束景南考证,《诗集传》的最后完成并成为今本模样,经历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反复删修而完成的。朱熹的《诗集传》也成为了诸多注本中的佼佼者,以至于成为后世注释《诗经》的范本和诗经学史上真正与《毛诗正义》比肩的不朽之作。朱熹对其《周易本义》并不满意,但对《诗集传》则表现出极大的自豪感,认为是他终生"不复遗恨"之佳作。由此可见,朱熹在理学体系建构中是何等地注重《诗》之价值了。《诗集传》充分展示了朱熹美学思想的意蕴,但同时这一美学意蕴又是与其整个理学体系相统一的"中和"体。在本文的阐述中,我们将展示富于"中和圆融"意蕴的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的本质特征。
  就朱熹美学与传统美学精神之关系而言,朱熹美学体系的建构来源于传统文化丰富的养料和现实的审美实践活动两个基本方面。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这是朱熹美学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以建立新说的发源地。如上所述,《诗经》不只是一部诗歌总集,而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的重要渊源。在那里蕴含着我国传统审美基本思维方式,如"兴的思维";也有极为丰富的审美形象和意趣。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诗经》与《周易》有极大地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交感"理论的萌发。"男女交感""阴阳相成""乾坤相随""天人合一"在《周易》和《诗经》的审美趋向上是一致的或相通的。这一"交感"理论既来源于原始人类生活的"宗教"(应该是万物有灵或泛神论,不是后来的宗教)观念、巫术活动,而又超越了"宗教"、"巫术",从而进入道德与审美范畴。如在《周易》中"咸"卦,都强调以人为本体,"明人事"。《诗经》中的"以物起兴"同样表征着以人为本体的"性情"之"吟咏"。这都突显出将人自身作为观赏与诠释的对象之思想理念。在这一"观赏与诠释"活动孕育着浓厚的审美情愫,是毫无疑问的。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就是在对以《周易》为代表的"交感"理论和以孔子为代表的《诗经》"比兴"理论继承与整合中建构起来的。[11]而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应该是朱熹传承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建构其庞大的诠释学美学体系的开端。
  因此,本文的工作集中在对朱熹诗经诠释学的审美考察上。
  注释:
  1、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1-29页。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第1页。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7月第1版,第20页。
  4、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专题研究:〈诗经〉和中国古代诗说简论》(初稿)《宗白华全集》(3)第48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第1页。
  6、胡朴安《诗经学》,《胡朴安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111-112页。
  7、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年9月第1版,第3-4页。
  8、刘毓庆《从经学到文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第1版,第24-31页。
  9、《朱子语类》卷80,中华书局1994年3月第1版,第2076页。以下只注卷数和页面。
  10、[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2月第1版,第67-68页。
  11、关于《周易》与《诗经》之内在关系问题以及对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已有学者提出,如刘纲纪在《周易美学》中论述"阳刚"之美时,就曾指出并认为是一具有重大价值的课题。并且说:"真正抓住了《诗》的美学精神的是《周易》","《诗经》是《周易》所说‘刚健中正’之美的最高典范。"(《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126-132页上,对《周易》与《诗经》之内在美学精神之分析。)

总会计师的医院管理作用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师这一职位在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先阐述总会计师在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职能和意义,再分析医院管理中总会计师的具体作用,最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诊断意义目的通过对我科收治临床病例分析研究,探讨面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将5年来有关临床病例归纳,术前术后比较,病检确诊。结果术前疑为癌症淋巴结转移者,术后部分病例病检结果为淋浅谈护理干预降低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率的作用近年来,妇产科围手术期风险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集中表现在围手术期感染方面。随着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减少风险事件,则成为临床药师在抗生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作用研究为进一步加强抗生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卫生部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生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我院虽然从2011年启动了抗生药物临床应用的专项整治,但整治效果不佳,截止到2探究注射用头抱匹胺钠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临床工作中抗生素联用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随着新的药物不断研制和应用,药物存在配伍禁忌的情况也随之增多,2014年7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注射用头泡匹胺钠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研究止咳中成药的组方特点随着自然环境及气候的恶化,咳嗽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止咳类药品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2012年上半年,在我国药品零售市场的中药大类排名中,呼吸系统用药排名第3位,市场总规模约10研究中药房信息化管理模式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医院作为社会重要的事业机构,其健康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医院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可以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尤其是对药房的管理工作更要规范和准确。本文浅析中药制药工艺及设备的使用中药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情境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情境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提出的情境创设方式主要包括结合案例讨论创设情境结合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合网络学习创设情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在养生保健中羌医药的运用分析1羌药养生保健特点羌族养生保健充分意识到防大于治这一特点,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使用得益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传播,通过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达到与自然和谐,身体地水火风和谐,则减少疾病浅析食疗的养生作用1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也伴随而来,人们的身体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疾病,但我们要尽量保养自己的身体,不生大病,少生小病,大病变小,小病变了。人们要
写意的手法流动的布景艺术论文周口第三届戏剧大赛,有扶沟县创排的越调现代戏母子情的舞台美术别出心裁风格朴实手法冼练虚实相兼,它以豫东平原浓郁的乡土气息为背景,用戏曲特有的虚实结合的手法,用流动的布景为该剧营造了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及传播效果探索论文在广播影视艺术传播中,艺术信息的构成形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品所传达的艺术形象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呈现出来,并且以声音的符号形成可感的形态,这在语言艺术创作中,被称做作品的外部形艺术语言情感性行为论文摘要语言的使用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语言也不例外。艺术语言作为发话人的一种情感性行为,蕴含着发话人的种种心理活动,本文通过对艺术语言进行分析,认为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基础主艺术市场的农民画创新与变革论文当今中国的艺术市场领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不仅学院派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品种在艺术市场中得到了青睐和发展,就是来自乡土的农民画艺术也在当代艺术市场插花艺术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一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精炼理论教学,合理恰当地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地区特点和实用性,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美学理论进行插花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究论文摘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恰当的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学习,同时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虽然语言只是教中兴通讯MICT战略下的蜕变在MICT战略的指引下,中兴通讯完成了而立之年的蜕变。2015年,是中兴通讯MICT战略实施首年,2015年,亦是中兴通讯成立30周年的日子。这一年,中兴通讯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声乐艺术审美要素的培养策略摘要声乐艺术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是受众范围最为广泛,影响力度最强的音乐艺术,如何正确的通过声乐艺术持续锻炼人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机能,在聆听音乐放声歌唱的同时,达到对事物的审美,是一个十艺术设计中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策略摘要湖南益阳地区有独特的湖湘文化,为进一步建设与弘扬益阳的文化及地方特色,将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突出工艺美术创意特色,益小学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1。游戏化的节奏训练如果能够通过游戏的形式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这将会很大程度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先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研究分析中职学校钢琴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钢琴是一种普及性非常高的乐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都有专门针对钢琴开设的教学。在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中都开设了钢琴课程,但是,由于中职学校一般是针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而非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