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近年来,当代新儒家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研究群体内部的批评,确切地说是受到同样对儒家传统采取卫护立场的某些专家学者的批评。可以说自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一个派别出现之日起,此类情况就时有发生,但近年此类批评所表现出的系统性和尖锐性,却是前所未有的。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它在一定意义上标示了儒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因为来自自由主义等方面的批评更多地是着眼于儒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对民族现代化所可能发生的影响,而来自传统营垒内部的批评则首先是着眼于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认识,从重建传统的角度看,应当说后一方面的争论更深入到了问题的核心。
  无论人们抱怎样的态度,当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的一个思想文化派别或思潮的存在乃是一不可掩盖的事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之加以定位,例如从近代以来的文化冲突中定位,从中国现当代思潮的相互关系中定位,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定位,从纯学理的(哲学的或宗教的)层面定位,从学术史的层面定位,乃至从人类文化的现代发展及其前景方面定位,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对新儒家还必须从儒家思想自身的传衍发展的角度为之定位,这关涉到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内容?当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新儒家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和发挥能够代表儒家思想之现代发展所应有的方向吗?亦或表现出某种实质性的误导与不相应?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诘难已经与来自自由主义方面的批评有实质性的差异,因为在后者的批评中通常已经预设了新儒家思想与儒家传统之间的一致性。
  一、 梁、熊、冯的有关思想
  余先生在文章中论及三种道统观:一是为钱穆先生所批评的由韩愈首先提出、由宋明儒学加以发挥倡导的"主观的"、"一线单传的"道统观,它表现为某种具体的传道谱系;二是钱先生本人所主张的谓"此一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的"思想史家的道统观";三是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的思想中表现为"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证为标准的"哲学家的道统观"。[3]而余先生所论新儒家的道统观乃是特指"哲学家的道统观"而言,此所谓新儒家又是特指由熊十力的师门传承所形成的哲学流派,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指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师徒而言。[4]
  从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5]到韩愈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传道系统,[6]再到朱子《中庸章句序》明确提出"道统"一词,传统儒家的道统观确是与具体的传道谱系关联在一起。至于余先生所说"思想史家的道统观"自然已与宋明儒所谓"道统"的本义相去甚远,此在钱穆先生的著作中,本来就属退一步的说法或云姑且言之之意,因为钱先生本来就对理学家所谓道统持批评的态度。
  至于"哲学家的道统观",依余先生所论:"自熊十力起,新儒家都有一种强烈的道统意识,但是他们重建道统的方式则已与宋明以来的一般取径有所不同。他们不重传道世系,也不讲‘传心’,而是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证来判断历史上的儒者是否见得‘道体’。在这一点上,他们确与陆、王的风格比较接近。由于新儒家第一代和第二代诸人对于‘心’、‘性’、‘道体’的确切涵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获得一致的结论,他们的道统谱系因此也有或严或宽的不同。但无论严宽,大致都认定孟子以后,道统中断,至北宋始有人重拾坠绪;明未以来,道统又中断了三百年,至新儒家出而再度确立。"[7]
  说熊先生等"是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证来判断历史上的儒者是否见得‘道体’",这应当说是没有问题的,尽管已有学者对此提出反驳。[8]至于余先生一方面说熊十力等新儒家"不重传道世系",另一方面又说他们有自己"或宽或严"的"道统谱系",我们不知道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区别?大致说来当代新儒家的所谓道统谱系至少不似韩愈、宋儒那样明确而直接,而往往是隐含在他们有关儒家思想之发展、演化的论述中。且就熊十力先生的思想而言,即便是此类松散的道统谱系也并不完整或者说尚未形成。因为就当代新儒家而言,所谓道统谱系之形成的重要一环是必须对宋明儒家的思想脉络进行系统的疏理和分判,此项工作是五十年代后由牟宗三先生完成的。
  传道谱系的提出是与判教关联在一起的。熊先生的判教更多的是在大乘佛学空、有二宗与儒家思想之间进行,这是种广义的判教。就儒家思想自身的传衍发展而言,我们固然可以说熊先生的思想更近于陆王(例如他说"阳明之学,确是儒家正脉")。[9]但他所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后儒如何传道,而是儒家精神义理本身的问题。且与牟宗三等人不同,熊先生并不一般地认为由先秦到宋明标示着儒家思想一个新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虽然同样以心性之学为儒家思想的血脉,但熊先生对于心性的理解实与唐、牟等人有很大的不同。拙文《现代新儒学的逻辑推展及其引发的问题》曾论及熊、牟心性理论的差异,指出:"就总体而言,牟宗三似乎更注重本心、性体即内在即超越的方面,因而也就更注重‘性体’的超越义;熊则更强调其‘即存有即活动’的方面,因而凸显了‘心体’的创生义。此所谓‘创生’又并非是限于道德领域而言,而是一种承自于先秦儒家的广大悉备、生机盎然、活泼泼的生命气象。熊常使用‘宇宙的大生命’一语,盖与此有关。他说:‘宋明诸大师,于义理方面,虽有创获,然因浸染佛家,已失却孔子广大与活泼的意思’。"[10]
  梁漱溟先生作为"五四"以后新儒家思潮之开山者的地位已很少受到质疑。我们自然也可以笼统地说梁先生在倡导"新孔学"方面亦表现出了强烈的续统意识,但实际上在梁先生的思想中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道统"观念,他也几乎没有论及道统问题。梁是一位实践家,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此所谓"实践"不仅是指个人的身心修养,而且是指由"内圣"而"外王",把自己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影响社会人文的实际行动。可以说梁先生的兴趣所在并不在于把儒家思想诠释为某种义理系统或疏理出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乃至确定某种传道谱系,孜孜于建构某种哲学体系更是他所着力反对的;[15]梁先生所看重的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某种解悟, 他要依据此种解悟整合自己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并基于此种认识决定自己的实践原则和努力方向。
  在有关心性的认识方面,梁先生又与熊十力先生等有很大不同。梁固然讲"良知",讲"理性",但他所谓良知、理性主要的是从现实的层面(而非超越的层面)讲,亦可以说他所谓良知、理性只是道德实体而非宇宙实体。[16]梁先生基本上是从人生态度、人伦化关系、伦理教化的层面理解和阐发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精神义理,他说"中国以道德代宗教","伦理有宗教之用","礼乐有宗教之用"等等,主要是着眼于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此与牟宗三先生等从心体性体"即内在即超越"的特性来说明和证成儒家思想的宗教性,应当说有实质性的差异。
  冯友兰先生是"先论旧学,后标新统",但其所谓"新统"之"统"实非儒家"道统"之"统"。他说:"新理学又是‘接着’宋明道学中底理学讲底。所以于它的应用方面,它同于儒家的‘道中庸’。它说理有同于名家所谓的‘指’。它为中国哲学中所谓有名,找到了适当底地位。它说气有似于道家所谓道。它为中国哲学中所谓无名,找到了适当底地位。它说了些虽说而没有积极地说什么底‘废话’,有似道家,玄学以及禅宗。所以它于‘极高明’方面,超过先秦儒家及宋明道学。它是接着中国哲学的各方面的最好底传统,而又经过现代的新逻辑学对于形上学的批评,以成立底形上学。"[17]可见他所谓"接着讲",亦可以(或者说亦只能)在十分宽泛的意义上理解。
  实际上,就与传统的关系而言,冯先生的思想理论中有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是在形上学方面,他申明自己是接着公孙龙、程伊川和朱晦庵哲学中有关一般与个别之关系的讨论讲的;[18]二是在人生境界方面,他实际上更倾向于孟子、《中庸》、庄禅、程明道、王阳明等,这从《新原人》"天地"章的论述和引证中不难看出。就人生境界而言,程朱、陆王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由于冯先生把朱子的"理"形式化、逻辑化、抽象化了(此方面他也不同于名家,后者是扣紧名实关系立论,冯则是着眼于逻辑分析),所以其思想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没有能够真正统一起来。但无论如何,两方面都与儒家的"道统"没有直接的关联。事实上他在三十年代写作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引述《宋史·道学传》和朱子《中庸章名·序》的观点,言朱熹被视为"道之正统"的传人且以此自居,[19]但冯先生没有对此作任何的讨论和评论。
  表现为某种文化承当的续统意识并不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道统谱系"来讲,有强烈的道统意识者(如熊十力)亦未必就有自己系统的道统论。新儒家道统论的系统阐发者是牟宗三先生。
  二、牟宗三先生重建道统的三个环节
  如果说韩愈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传道谱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对佛都的外在仿效,那么到了朱熹明确提出"道统"观念,实际上已不能与韩愈同日而语,应当说它标志着宋明理学发展的成熟与深入,至于宋儒的道统观在后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则是另外一回事。同样,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也是新儒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里我们将着重讨论牟先生思想中狭义的道统观念,此所谓道统或许更接近于宋儒的本义,它要落实到"道"的具体传承上说,落实到传道谱系上说,其中特别关涉到如何认识评价和确定宋明儒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疏理、诠释和确定宋明儒自身的义理系统、发展脉络和传道谱系。当代新儒家既然是接着宋明儒讲,则此项工作必然为一不可跨越的环节。
  具体地说,牟先生重建儒家道统的努力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理论环节:
  1、重新肯定孔子的"教主"地位。孔子所创立的"仁教"乃是儒家"道之本统",故道统当自孔子讲,而不是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讲。此一认识实与宋儒不同。
  近代以来,围绕对于孔子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之地位的重新认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分歧。在传统营垒内部,至少有两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要而言之,其分歧集中表现在: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来看,孔子究竟是"述"者还是"作"者?前一种观点可以举钱穆先生为代表,后一种观点则以熊十力、牟宗三师徒为代表。
  钱穆先生强调孔子思想与夏商周三代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孔子是"述而不作",他只是发扬光大了三代文化,而不能说是别开一个方向或开创一个世纪。以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仁学为例,钱先生指出:"孔子实能深得周公制礼作乐之用心者,故于‘吾从周’,‘吾其为东周乎’之全部理想中而特为画龙点睛增出一仁字。"[22]"仁"字虽为孔子所"增出",包含了孔子的创意,但它又毕意只是在总结周文化基础上的"画龙点睛",此从根本处说仍然只是"述"而不是"作","故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始产生孔子,不能谓由有孔子而始有中国文化之创造也。"[23]
  牟宗三先生的观点可以说与钱先生适成对照。他肯定宋明儒学之为"新儒学"的两点贡献:一是"对先秦之庞杂集团、齐头并进,并无一确定之传法统系,而确定出一个统系,藉以决定儒家生命智慧之基本方向。"具体地说是确定了"以曾子、子思、孟子及《中庸》、《易传》与《大学》为足以代表儒家传承之正宗"。[24]二是改变了汉人"以传经为儒"的观念,"直接以孔子为标准,直就是孔子之生命智慧之方向而言成德之教以为儒学。"故宋以前是"周孔"并称,宋以后是"孔孟"并称,"周孔并称,孔子只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骥尾,对后来言,只是传经之媒介","孔孟"并称,则是以孔子为教主,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始正式被认识。"[25]
  强调孔子的"教主"地位,即在于指出孔子思想的意义不在于"述",而在于"作";不在于传承,而在于创造;不只是构成文化发展的"媒介",而是开辟了独特的生命方向,开辟了"价值之源"。与钱穆先生不同,牟先生不是要把孔子融入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历史脉络之中,而是要使孔子从历史的视野中凸显出来,所以他十分强调孔子的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向之独待性:
  "孔子既习六艺,亦传经。然六艺孔子以前之经典(《春秋》稍不同),传经以教是一事,孔子之独特生命又是一事。只习六艺不必真能了解孔子之独特生命也。以习六艺传经为儒,是从孔子绕出去,以古经典为标准,不以孔子生命智慧之基本方向为标准,孔子亦只是一媒介人物而已。"[26]
  牟先生的思想亦与其师熊十力先生有所不同。熊先生亦强调孔子是"作"者,是教主,但他基本上没有摆脱近代今文经学的影响,是从"孔子作六经"的角度来确定孔子的地位,[27]牟先生则认为此点并不重要。他说:
  "对于诗书礼乐春秋,无论是删、定、作或只是搜补,有述无作,皆不关重要。要者是在仁。仁是其真生命之所在,亦是其生命之大宗。不在其搜补文献也。有了仁,则其所述而不作者一起皆活,一切皆有意义,皆是真实生命之所流注。然则唐虞三代之制度之道与政规之道惟赖孔子之仁教,始能成为活法,而亦惟赖孔子之仁教,始能见其可以下传以及其下传之意义。自其可以下传言,是孔子之所以承继唐虞三代之道德总规与政规者;自其下传之有意义言,乃见其必有一开合以期新的综合构造之再现,所谓重开文运与史运者。是则仁教者乃对于道之本统之重建以开创造之源者也。诗书礼乐春秋可以述而不作,而仁教则断然是其创造生命之所在,此不可通常著书立说之创造视之也。"[28]
  仁教乃孔子所创立。仁教即内圣成德之教,即儒家"道之本统"。由此说来,儒家道统当是自孔子讲,而不是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讲。从此种意义上说,牟先生所谓孔子确乎是一"截断众流"的孔子。
  牟先生有时亦自尧舜禹三代说道统,但其时所谓道统之涵义已与宋儒不同。他说:
  "然自尧舜三代以至孔子乃至孔子后之孟子,此一系相承之道统,就道之自觉之内容言,至孔子实起一创辟之突进,此即其立仁教以辟精神领域是。……此一创辟之突进,与尧舜三代之政规业绩合而观之,则此相承之道即后来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语出《庄子·天下篇》)。此‘内圣外王之道’之成立即是孔子对于尧舜三代王者相承‘道之本统’之再建立。内圣一面之彰显自孔子立仁教始。曾子、子思、孟子、《中庸》、《易传》之传承即是本孔子仁教而开展者。……自孔子立仁教后,此一系之发展是其最顺适而又最本质之发展,亦是其最有成而亦最有永久价值之发展,此可曰孔子之传统。"[29]
  尧舜禹三代所传之道乃是"政规业绩"之道,是文制之道。此是"王道"之道,而非内圣之道。内圣之道自孔子始。此一认识实与宋儒有实质性的差异。我们可以注意到牟先生在《心体与性体》"道之本统与孔子对于本统之再建"一章,开篇即追述道统说之源流,并没有提及伪《古文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十六字心传。我们不难推知,牟先生实际上也不能够接受朱子《中庸章名序》所谓尧授"允执其中"于舜,舜授"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于禹、汤、文、武、周公相承至孔子的说法。因为按照牟的观点,儒家作为传心之法的"道之本统"乃是自孔子始,而非自尧、舜、禹三代始。从此种意义上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又不只是截断众流,而且是劈空建立。
  牟先生的有关思想,在新儒家阵营中亦属特殊。熊十力先生虽以"六经"属孔子,但仍然十分强调孔子与先圣之间的继承关系。他指出:
  "孔子之所承藉者极其宏博,其所开创者极其广远(广者广大,远者深远),巍然儒家宗师。自春秋战国,久为华夏学术思想界之正统。"[30]
  "《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孔子集尧舜以来之大成。此皆实录。古代圣帝明王立身行已之至德要道,与其平治天下之大经大法,孔子皆融会贯穿之,以造成伟大之学派。孔子自言‘好古敏学’,又曰‘述而不作’,曰‘温故知新’,盖其所以承接者既远且大,其所吸收者既厚且深。故其所定六经,悉因旧藉,而寓以一已之新意,名述而实创。"[31]
  此是说孔子是以述为作。而在牟先生看来,孔子思想中的"述"与"作"两方面必须加以明确区分:"述"是表现在文制方面,"孔子立教的文制根据就是周文,而周文的核心则在亲亲之杀,尊尊之等。……孔子继承(述而不作)这一套,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其中心观念,就是凭依亲亲尊尊文制。"[32]孔子之"作"则是表现在仁教方面。此方面孔子是四无依傍,开宗立派,奠定两千年多年内圣之学之宏规。"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33]故孔子作为圣者的地位只能够从仁教方面讲。
  牟先生的有关思想与梁漱溟先生更有实质性的差异。梁先生可以说恰恰不是以"孔孟"并称,而以"周孔并称"。这是因为他讲儒家精神及其对历史上中国社会人生的影响,基本上是落到礼乐层面来讲,而非落到心性的层面来讲。落到礼乐的层面来讲,则必然强调孔子对周文化的继承方面。梁先生说:
  "中国数千年风教文化之所由形成,周孔之力最大。举周公来代表他以前那些人物,举孔子来代表他以后那些人物,故说‘周孔教化’。周公及其所代表者,多半贡献在具体创造上,如礼乐制度之制作等。孔子则似是于昔贤制作,大有所悟,从而推阐其理以教人。道理之创发,自是更根本之贡献,启迪后人于无穷。所以在后两千多年的影响上说,孔子又远大过周公。"[34]
  "孔子自己所说‘述而不作’,……恰是寓作于述,以述为作。古宗教之蜕化为礼乐,古宗法之蜕化为伦理,显然都经过一道手来的。礼乐之制作,犹或许以前人之贡献为多;至于伦理名分,则多出于孔子之教。孔子在这方面所作功夫,即《论语》上所谓‘正名’。其教盖著于《春秋》,‘春秋以道名分’(见庄子《天下篇》)正谓此。"[35]
  显然,此所谓孔子"寓作于述""以述为作"与牟宗三先生所言孔子创立仁教之义,相去甚远。它所指的是确定伦理名分,此在很大程度上仍可归属于文制方面。此方面之"作"不可能是劈空建立,而仍需由传统"蜕化"而来。至于说孔子"其教盖著于《春秋》",则更是牟宗三先生等所不能接受的。
  2、宋明儒如何是以"孔孟并称"?牟对"四书"有一判释,以《论》、《孟》、《中庸》、《易传》为儒家道统所系,《大学》则为"开端别起",并由此分判出宋明儒之"大宗"与"旁枝"。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确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的地位,且"四书"实已居于"五经"之上。这确实体现了儒学发展中的某种转向,此转向虽然不是自朱熹始,但朱熹于其间实作用甚大。因为所谓宋以后以孔孟并称,落实地说,只能是就"四书"而言。"四书"将孔子置于宗主的地位,并以《孟子》升经,从而以孔孟取代了传统"五经"中的周孔。自此以后,虽然宋儒的道统说仍然是自三代讲,实际上孔子于其中的地位已与此前大不相同。牟宗三先生强调此转向的重要性(其中特别关涉到对孔子地位的重新认识),却对朱熹别有一番议论。
  牟先生首先对宋明的义理之学与事功之学有一判释,其中特别用很长的篇幅对永嘉党派的叶适展开批评,或者说是针对叶适对理学和孔子后学的批评进行辩正。叶适尊崇《尚书》、《周礼》,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传皆一道",[36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对一种目标定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小应该定位于立足农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而应该与城市基础教育的目标一样,定位于为整个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关键例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的论文例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浙江省常山县二都桥中心小学符军芳内容摘要慈母情深中的我对于书的渴望是失魂落魄的,因此成就了作家后来的成功。本班学生买得书蛮多,但是看书的兴趣不浓。我通过调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阐述了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时代意义,并对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探究高职护理专业职业精神教育不继电保护的更替动态管理必须及时跟进论文摘要随着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特别是微机保护推广应用中,电力行业加快继电保护设备的新旧更替速度,而忽视甚至没有在保护更替过渡过程中实现动态管理的及时跟进。笔者对此做了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论文摘要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教育不仅表现在教育制度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创新,而且更本质地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基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一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于电脑和网络很感兴趣,而多媒体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恰好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多媒体在钢铁单位拓展CI论文摘要CI(CompetitiveIntelligence)意译为竞争情报,是近年来兴起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研究及其新型服务方式,CI通俗的翻译是竞争情报,它是优选优秀科技论文浅谈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邯郸经济开发区贾口小学王金英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优化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论文对二语习得的调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态度动力和兴趣是决定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抱有的消极心态却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身为语言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科技小论文参考例文科技小论文1我们身边有许多属于科技的东西,例如电饭锅电脑电视机和电灯等等。我们的科学真的越来越进步了,这都靠大家的努力所创造的。科学给我们带来许多益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科学家们的突破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分析论文在今日,我国新课程研究与实施应积极探索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转换,防止教师或者因为茫然困惑手足无措而不会教新课程,或者因为抱残守缺固执旧理而抵制新课程,使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穿新鞋
论宽容的合法性根据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主题的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毫无疑问,在这种文化精神中,宽容精神无疑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洋务派与传统文化资本的初始陨落从洋务派的人才观及其取才实践探讨摘要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在其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文化资本一词很有启发意义,此文即借用文化资本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本在近代的陨落,并认为洋务派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内容提要先秦以来,择日(也叫选择)与风水(也叫堪舆)一直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的两种重要的数术,对民间社会之事生事死的文化消费活动起着强势的范导作用。无论是奉正朔的皇历还是民间所用的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摘要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是全面主体性与严格自由主义的统一。具体而言,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对实质正义个别正义的追求,对人格权的关注以及对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等三大近代民法原影像时代1hr日复一日地开启电视,进进出出于屏幕的众多影像时常让我深感困惑。这些影像算什么这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还是实在世界的一个部分?迄今为止,电视的霸权已经实现。电视机征服世界的标志之一狂欢节与跑马场当代消费冲动与休闲景观一hr我们曾经有过一个身在茅屋想世界的年代,物质的极其匮乏和精神的畸形夸张,使中国百姓既须承受物质的不可随受之轻,亦须承受精神的不可承受之重。那时候,观念的封闭和眼界的促狭,使人们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论纲AbstractTheimportantquestioninglobalacademiaisnottoconquerorientbuthowtodiscoverorientagai公共领域按照我们的祖训,为人应当以天下为公,而个人修炼之最高境界当为大公无私。作为一种思想范畴,公与私的辨证关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本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大概是由于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的原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现状,开拓文化产业研究新境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所谓的电子时代,作为第三代生产力的智能生产力便成为了生产力的代表形式。区别于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的经济生产与外语学习与西方文化外语学习与西方文化引言在以往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人们由于受美国的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的影响,只强调句法,强调语法层面上的正确性,很少有人顾及在实际情景中语言使用的适宜性,即跨文化交际的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和ldquoFLTRPCUPrdquo结缘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伴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渐渐地,我对议会制辩论的理解也越来越明晰而深刻。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