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为素质教育正名

  为素质教育正名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争论
  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5月19日,邓小平在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此后素质一词就不断见于国家许多文件和媒体中。
  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此后,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就开展起来。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一提出,就引起教育界的争论。学术界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的素质是指人的遗传素质,后天怎么能改变?后天一般称为素养。有的学者提出,素质是中性的,有好的素质、坏的素质,素质怎么教育?教育实际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提出,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要取代教育方针?特别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更感到困惑,他们说,难道我们过去的工作都错了,现在要转轨了?不能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应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有考试就有应试,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对此,我当时也很困惑。我当时的理解是,中央多个文件中都提到提高国民素质,素质一词,需要另行界定,这个问题下面再谈。至于素质教育,我认为当时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提出来的。可以从教育的目的论来理解,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就是应试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就是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毋庸讳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又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
  文革十年间我国教育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文革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青年求学的热情更加高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当然,这是由于积聚了10年未能得到上学机会的青年所爆发出来的求学热情。但是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尽管80年代初高中经过调整毕业生大幅度减少,高等学校招生逐步扩大,但是高中毕业生能够考上高等学校的比例仍然很低。高考的竞争直接造成中小学的激烈竞争。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文件要求学校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只抓高中,忽视初中。但文件发出以后,效果甚微。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6年4月12日,李岚清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主要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
  自1995年起,时任国家教委主管基础教育的副主任的柳斌连续撰文,五论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把素质教育的讨论推向新的高潮。
  从以上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来看,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产生的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而提出来的。
  三、怎么理解素质这个概念?
  许多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都提出素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同时,人们口头上也常常讲那个人素质真低,等等。素质一词已约定俗成变为人们的口头禅。因此,我们就不能把它束缚在生理学、心理学原来的界定之中,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界定。
  2006年发布的《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对素质的概念做出了一个新的界定: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这就突破了心理学的解释。我觉得这个界定是科学的,符合我国现在通行的术语。语言本身是发展的,科学概念也是发展的。过去我们把生理心理遗传要素称为素质,后天获得的叫素养。现在把它们合而为一,把在天赋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而获得的品质叫素质。我想也是符合科学的。更何况广大群众已把素质作为口头禅,广泛应用,已经约定俗成。现在没有必要再重新去爭论它,造成新的混乱。
  四、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出还有第二个历史背景和重要缘由,就是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出发提出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诸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浪潮。特别是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发表以后,许多学校都以此为指针,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有北师一附小、上海师范附小等七所学校开展的愉快教育,上海闸北八中开展的成功教育,南通师范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武汉江岸区的和谐教育等。这些教育改革实验都是为了寻求提高学生素质,探索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最佳教育模式。
  因此,素质教育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教育界思考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而提出的。
  提出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有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要求,但总体上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国际教育发展的形势也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很高。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各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出台了各种教育改革方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五、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素质教育经过30年来的激烈争论和研讨,尽管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大体上得到某些共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什么关系?其实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实际偏离了教育方针指引的方向,所以才提出素质教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文件为素质教育下了明确的定义,为20多年来的素质教育的讨论作了科学的总结。
  素质教育不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处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有了正确的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会创造出许多方法,当前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又把素质教育提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我们对素质教育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说明它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作了如下解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三个要点: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贯穿到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阶段。
  六、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进展
  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来,虽然遇到各种阻力,可谓步履维艰,但基层第一线的许多学校都厉行改革,探索前行,创造出丰富的新鲜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付出了不懈努力。
  (1)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2)许多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各种不必要的测验和假期补课等,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以及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推行。
  (5)招生考试制度是大家公认的推行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碍。

西方哲学论文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西方哲学论文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西方哲学论文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西方哲学论文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精品源自中考备战内容提要哲学问题是一些永恒幼儿律动在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地位组织律动活动在幼儿艺术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音乐作为艺术的主要分支,律动活动也是全面发展幼儿音乐才能的有力手段,本文尝试对律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一律动活动是初二艺术课程音乐欣赏与歌唱的校本化实践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初二艺术课程音乐欣赏宗教多元的政治意蕴宗教多元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哲学问题和哲学理论。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这样一种倾向,人们将战争视为圣战,赋予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暴力压迫以宗教上的合法性。好象战争行为人文全球现代化创新纲要在当今世界共同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人们日益发现自己周遭的现实生活越发呈现国际化的趋势。每一个人不管置身于怎样的国家民族政党等局部社会群体中,都愈来愈习惯于用宏观的视野来处理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造精神的培养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综合创新,共创人类文化的新世纪综合创新或曰综合与创造是文化发展的规律。这是张岱年先生在三十年代初就揭示的。即综合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民族的新文化。当时先生称之为综合与创造。在尔后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价值依归对制度的涵养研究民众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主要取决于对其内涵的接受程度,因此价值认同是制度工具性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关键。目前的相关研究早已关注到两者的关系,并在不同视域下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现有以及应有性别是什么性别的类别(thecategoryofsex)是极权独裁的它有自己特有的裁判所法庭调查庭律则它的恐怖刑求残暴控制它的警察。它同时形塑着思想与身体因为它控制所要的思想产品。它是如此的把握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和时代内涵我们党60多年探索的成功和失误,可以说,都源于能否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精髓和时代内涵的准确把握。似乎一看就明白的四个字,可是为什么做起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呢?事实上,这与没有突围冲出纪录片创作的误区(1)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
目的论视角下语言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富有民族性文学作品中一些词语大量负载着中国文化元素,对于该类词翻译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对封建家族逐步走向衰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南派牙雕的历史渊源及工艺特色南派牙雕的历史较为悠久,最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该项雕刻工艺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精细的雕工以及色彩搭配,加之原材料的特殊性,使其雕刻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美。但由于我们对野生动物保护观念的美国幼儿汉语教学法微探美国幼儿汉语教学法微探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家文化推广政策的逐渐深入和广泛,汉语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争相学习的语言,汉语课程正在世界各国大学论如何借助美国手语更好的帮助聋生学习英语一聋学生学习英语时出现过的现象(一)容易出现中式英语(ChineseEnglish,即Chinglish)语句象很多中国学生一样,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受母语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习惯了关于美国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前言美国俚语是美国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美国俚语进行分析,能够将美国俚语和社会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态势连结起来,从而深入认识不断变化的美国文化。1俚语的界定俚在美国,皮毛法律治噪音在美国,皮毛法律治噪音美国大多数城市或州都有噪音控制法规或称反噪音法规,禁止制造噪音扰民在美国社区,要求每一个业主避免在自己的土地或房产上进行ldquo不合理rdquo的侵扰附近土美国犯罪构成论的历史框架及主要问题摘要美国犯罪构成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殖民地时期美国独立以后到20世纪初以及20世纪初至今。美国主流的犯罪构成论将犯罪构成的两个层次的要件称为犯罪要件和抗辩事由。从功能的角度看略论现代美国俚语中文摘要关键词美国俚语来源特点社会功能前景语言地位一引言现代美国俚语是一个很复杂的语言现象。原来是指某些特殊的阶层行业或囚犯黑帮使用的行话和黑话。其中有些粗俗不堪,难以登大雅之堂,论美国悲剧中萝贝塔的悲剧性AbstractApioneerofnaturalisminAmericanliterature,TheodoreDreiserequallydeservesaplaceinAme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AbstractToniMorrisonistheonlyAfroAmericanwomanwriterwhowinstheNobelPrizeforliterature,andh华裔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上升历程摘要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华裔妇女移民美国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挣扎之后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由社会边缘跻身主流社会。本文借鉴令狐萍在其著作金山谣美国华裔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