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摘要]中国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保护生物资源的环境伦理原则与规范,其中主要包括"成己成物"、"万物平等"、"泛爱"、"取之以时"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原则与规范。今天重新认识这些原则与规范并转化为现代环境的保护原则和规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评析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原则与规范是保证和维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重新认识这些原则与规范,并转化为现代环境的保护原则和规范,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己成物"原则
  天人兼顾,"成己成物"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环境伦理原则,也是儒家一贯坚持的处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这里所说的"成己"主要是指成就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成物"是人在道德上、精神上"成己"的必然结果,如果不能成物,就意味着人没有道德素质。在儒家学者看来,"成己成物"也就是"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和"使万物遂其生"的过程,换一句话说,使万物"遂其生,尽其性"就是"成物"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这里,"遂"有顺遂、因循、放任等含义。"使万物各遂其生",用现代的话语说,就是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命,放任它们自然成长、发育、繁衍。"各尽其性"就是让一切自然存在物都完全成就它们的自然天性,充分发挥它们的自然功能。古人认为这是维护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原则,也是对"爱物"道德的主要体现。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的资源开发原则。荀子所说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就是不能人为地使动物和植物在幼小时就夭折,不能断绝动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和繁衍后代。荀子认为这是保证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的根本条件。宋代王昭禹也明确提出"遂其生,尽其性"的观点,并且把"遂其生",尽其性"提高到人类处理与万物关系的"道",即法则的高度,认为人类不仅应当使万物"遂其生",而且应当"尽其性"。
  人类贪婪的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不道德的,但完全禁止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完全否定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合理性,使人类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也是不道德的。儒家提倡的天人兼顾,"成己成物"思想,倒不失为一种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生双赢的智慧选择。
  二、万物平等原则
  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坚持所有生命出自一源,万物生于同根。无论是道家、儒家、道教、还是"元气"论者、"气一元论"者都认为世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因此,主张尊重生命、爱护生命。除了儒家主张有差等的道德关怀外,道家、道教和佛教都主张万物平等原则。
  在道家看来,"道"乃"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不过是"道"之子。
  庄子还认为人与万物和谐共生乃是至德之世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在庄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类过着无欲、朴素的生活,山林、湖泊还未被人开发,动植物自由生长,人与鸟兽杂居,互不伤害、友好相处,根本没有人与物的区分。万物平等是道家的一贯思想。道教对万物平等思想作出新的贡献,提出了"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以一切存在物都具有"道性"的理论假设,阐述物种平等观念。
  佛教也主张万物平等原则,佛教认为佛性存在于一切生命之中,一切众生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主张众生平等。禅宗不仅肯定人和动物具有佛性和价值,而且肯定一切生物如草木等低级生命也有佛性和价值,因而明确要求人类要像爱护动物一样爱护植物。天台宗则认为天地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具有佛性,甚至连尘土、石头等都是佛性的体现,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因而主张众生平等,生命平等,万物平等,要求人们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平等地尊重所有的事物。主张物种平等,反对人类沙文主义和物种歧视主义,是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特点;道家、道教、佛教的万物平等、众生平等思想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有相似之处。
  三、泛爱原则
  "泛爱"的概念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主张的"泛爱众",是指广泛地爱一切人,从而使"仁者爱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孔子这里所说的"泛爱"的对象主要是人,但开了一个好头,为后世儒家学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儒家学者明确提出"泛爱一切"观点的是唐代孔颖达和韩愈。孔颖达提出"泛爱一切,是容众方"的思想。最能体现"泛爱一切"的是"仁及草木"的传统,"仁及草木"的传统美德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譬如西周的历史文献《诗经》和《周易》中就有"仁及草木"的思想。"仁及草木"的传统美德后来被孟子发展为"仁民爱物",从理论上把儒家的仁爱关怀扩大到禽兽、草木。到唐代,韩愈在《原道》中又提
  出了"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对爱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的本性来自共同的本源,而非我一人所独有,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顺应自然的本性,以尽其责,人若要自己生存,必须让万物生存,人若要爱自己,必须兼爱他物,人若要成就自己,必须同时成就万物发。"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思想相当深刻,爱己必爱人、爱物,成己必成人、成物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程、朱等理学家虽然也主张"亲亲、仁民、爱物"的传统思想,程颐还提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的观点,但他们非议韩愈的"博爱"思想,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儒家有差等的爱,对"泛爱"思想没有大的发展;而王阳明则把"仁"扩大到"瓦石",把"瓦石"也纳人道德关怀的范围,发展了"仁及草木"的思想境界。古人认为"泛爱"不只是有益于物,而且有益于人的道德修养,有益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孟子开始,古人一直把对动物有"不忍之心",关爱动植物看作是"养仁之术"。
  "仁及草木"的"泛爱"传统美德对一些王朝制定环境保护法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宋徽宗就深受其影响,他在大观元年(1107年)下诏说:"先王之政,人及草木、禽兽,今取其羽毛用于不急,伤生害性,非先王惠养万物之意,宜今有司立法禁之。"可见,"仁及草木"的"泛爱"传统,对古代环保法律的制定和动植物的保护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原则
  "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我国古代资源开发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伦理原则。"取之以时"是指人们获取自然资源必须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的法则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是指人们获取自然资源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要有所节制,禁止破坏性、毁灭性开发。前者体现了"法自然"和"顺天时"的环境哲学思想;后者体现了古人"地力"有限、资源有限的思想和反对走极端,主张走"中道",既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又不破坏自然物正常生长繁衍的资源开发方法论。这两个原则表现在中国古代环境立法方面,就是"以时禁发";表现在环境伦理方面。就是"仁及草木","成己成物"。据汉代着名学者孔安国说,舜帝时期就已经总结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经验;班固和荀悦都认为西周时期就制定了"蓄养以时,而用之有节"的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如班固在《前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中记载说:"昔先王之制……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苟悦在《前汉纪·孝文一》中也记载说:"先王之制……蓄养以时,而用之有节。春秋时期孔夫子坚持"不时不食",并把取物以时作为最重要的伦理原则。据记载,曾子论孝时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以其时,非孝也’。"孔子和曾子把只能在特定的季节开发自然资源上升到"孝"的道德高度,把任意滥伐幼树、捕杀未成年的禽兽斥为残害天物的不孝行为。更令现代人惊叹的是,唐代思想家陆贽和文学家白居易明确提出了"资源有限论"和"财富有限论",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陆贽说:"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先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七十里而有余。是乃用之盈虚在于节与不节耳。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在这里陆贽阐述了三层意思:一是"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即土地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生产能力也是有限的。这里所说的"地力"是战国时期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土地的生产能力。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认为"天地之利有限"与"人之欲无穷"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建立和固守一整套的消费制度。白居易明确提出"地之生财者有常力,人之用财者有常数",如果"以有限奉无穷则必地财耗于僭奢,人力屈于嗜欲",将造成资源耗竭和人为"嗜欲"而竭尽全力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出现"不足者为奸、为盗;有余者为骄、为淫"的严重社会问题。它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一套体现"贫富均"和"节之以数、用之有伦"的资源分配制度和包括田宅、栋宇、车马、仆御、器服、饮食、宾、姻、祠、葬、等内容的消费制度,他强调必须"唯欲是防,唯度是守",即强调制定和坚持合理的消费"制度"的重要性。尽管白居易对资源分配制度和消费制度的设想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的局限性,但他提出通过"制度"解决资源枯竭问题的思想十分深邃。宋代朱熹认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体现了人类的"爱物"精神,他说:"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明代薛瑄把是否坚持这一原则看作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说:"君子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小人取之不以道,用之不以节。"

财政国库部门的风险管理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这一制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接着阐述国库集中制度下财政国库部门风险,最后针对风险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以求促进财政国库部门的发展与进步。关键词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应用财政政策是囯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密切关乎囯家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财政政策是囯家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保障各项社会事务平稳运行而实施的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数量的增经济学角度下我国财政政策调整一引言strong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GDP以年均94的速度高速增长,2018年GDP总量首次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为900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6万亿美元医院财政补偿制度的问题及革新模式摘要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医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在医疗工作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原有的医院补偿机制已经跟不上医疗水平的发展速度,如果不及时革新提升四川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探讨摘要梳理了当前四川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分析其现状与问题,然后从财政支持层面,提出了加大支持力度协调配置财政资源改革支持方式等政策建议。关键词自主创新财政政策科技投入中图分类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方略一引言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势在必行。2016年以来,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已初步建立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常态机制,每年都会选择支出规模大,受益群体广,与教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现状分析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家财政支出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支持我国各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工作,政府在提供大量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财政预算资金的管理工作,使公共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的品质的同时,大量的废气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出来一系列改革措施。事业单位作为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服务的部门,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探究摘要为全面发展三农,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现实这一战略目标,财政支农的力度不断升级。在大量财政资金用于三农领域的同时,如何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如何确保资金的投入与战略目标相符浅论基于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的论文摘要传统观点认为企业本身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由于企业自身没有完全享有投资的回报,政府可以把财政政策作为一项主要的刺激手段来弥补动力不足,同时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不
手术治疗妊娠期较大牙龈瘤6例报道牙龈瘤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好发于牙龈乳头部位,没有肿瘤特有的结构,故非真性肿瘤但牙龈瘤有肿瘤的外形及生物学行为,切除后易复发1。牙龈瘤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原因探讨产褥期是妇女产后康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及母乳喂养是否成功的关键时期,产妇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较大变化,的产后处理和保健有利于产妇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提高产后生活质量。产褥期生理心理保健从普外科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及临床护理措施探讨术后尿潴留是普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在某些原因影响下患者膀胱内充满尿液但无法自行排出的一种症状。患者常有尿意强烈欲尿不能下腹胀痛满闷等临床表现,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初治肺结核患者的菌型鉴定与耐药性研究结核菌耐药性发生率的增加,是导致结核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因素,增加了临床治疗肺结核的难度,故肺结核菌型鉴定与耐药性的检测,对肺结核病控制工作起主要作用。现将本所2012年6月2014年宫颈癌患者的化疗护理的临床经验总结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接触性阴道出血阴道排液增多性状异常等。近年来,广泛开展的普查普治工作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宫颈癌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谈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是全球流行的较为广泛的疾病之一,而且死亡率较高。随着全民经济生活医院经济管理评核标准医院经济管理是医院发展的需要,对医院管理水平与绩效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医院的经济管理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以便将医院经济管理进行量化,起到客观评判与促进工作的作用医院管理系统信息标准化改造策略摘要分析医院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标准化现状,从编码指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能力标准化个方面探讨提高系统数据质量推进系统信息标准化改造的策略,为进一步规范医院信息化建设行为促进信息化应研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的遗传学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在全球疾病死因中排名首位。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谈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是一类七环骈合的吲哚生物碱,具有中枢兴奋抗心律失常抗血栓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应用十分广泛。由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近年来因马钱子药物中毒甚至死亡的报通脉丸有效组分配伍浓缩液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讨论通脉丸是由附子黄芪两头尖制马钱子当归赤芍甘草等中药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已有30余年的使用历史。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肿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风寒湿痹四肢惊挛等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