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1957年一初中生考试前紧张,写信给毛主席,主席不但安慰还给她钱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私人性质的信件。这些信件有些是来自家乡的亲朋,有些是来自革命过程中结识的一些同志,还有一些则是敬仰毛主席的普通百姓。而他们来信的原因也都不一样,有些是希望得到毛主席的照拂,有些则是单纯地问候他。
  对于这些信件,主席也是很慎重。虽然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他日理万机,但还是会尽量回复。
  对于寻求照拂的,他基本不会答应对方谋职一类的请求,因为他知道裙带关系的口子不能开,这是原则性问题。不过对于那些家庭确实困难的,他也会尽力去帮助对方,从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中拿出一部分接济他们,这是他的重情。
  不过在毛主席生平收到的信件里,有一封却很特殊。这封信出自一位初中生之手,内容竟然是想要从毛主席这里打听升学考试题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信件的内容:亲爱的慈父,您好。
  我现在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面临着投考学校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劝我去考音专,听说音专在武昌,我想请您老人家为我写一封信给学校,问一问他们到底要考一些什么科目。
  还有我的这种情况考不考得取,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唱歌还可以,如果只考唱歌,还是可以的,如果要考其它的,还是希望主席您为我了解一下。
  孙配君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六日
  写这封信的初中女生孙配君,毛主席虽然并没有见过,但是也不陌生。因为此前两人就曾通过信,主席还答应让她和母亲一起来北京看自己。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也确实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了。谁能想到,居然会有人打听考试题目,打听到毛主席跟前去了?
  如果这封信是一个大人写的,或许毛主席会回信斥责,甚至直接选择不回信。不过对于这个初中小女生,毛主席却表现得十分宽容,毕竟她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且对方也并没有打听考试的具体题目,只是想知道考什么科目,也不算是让主席给她泄题。
  于是,在收到这封信后不久,毛主席提笔给她回了这样一封回信:配君同志:
  五月十六日的信收到。已在初中毕业,甚慰。升学的事,我不宜于向学校写信。能否考取,听凭学校。如不能升学,可以在家温课。寄上三百元给你母亲,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
  从主席的回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孙配君的关怀。虽然他没有答应小姑娘的请求,但对她初中毕业这件事却很是欣慰,而且还专门寄了300元给她,还让她不要忧虑。
  那么这个孙配君到底有何特殊身份,为什么会受到毛主席这般关怀呢?其实和毛主席有渊源并不是孙配君本人,而是她的母亲陈玉英。
  1926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已经结婚6年,即将迎来他们的第3个孩子。
  当时毛泽东正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太多时间照顾杨开慧。就连杨开慧在怀孕期间,也时不时要做一些革命的文书工作。而这时候,他们的大儿毛岸英才4岁,次子毛岸青还没有满3岁,他们都需要人照顾。
  思虑再三,夫妻俩决定请一位保姆到家里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把陈玉英介绍了过来。那时候,陈玉英不到30岁。
  因为夫妻俩工作性质特殊,对保姆最大的要求就是老实、可靠。陈玉英一来家里,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都告诉了夫妻俩。
  陈玉英也是湖南人,出生在宁乡的一户贫苦的农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陈玉英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陈玉英和家人甚至一度靠讨米过活。等到七八岁时,家里实在养不活她了,只能把她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当童养媳,似乎是那时候很多农村女孩子的出路。等到年纪稍微大一点,为了帮衬家里,陈玉英就出来打工,之后辗转到长沙给人当佣人保姆。
  从和陈玉英的谈话中,毛泽东看得出来,她真的很需要这份工作。既是老乡,又是苦命的农家女儿,夫妻俩听后都很同情她。毛泽东当即拍板让她留下,杨开慧更是言辞恳切地对她说:"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
  说实话,杨开慧的这句话一下子让陈玉英呆住了。
  这些年,她也没少给别家当保姆,但那些主家都只是把她当做下人,何曾有过一句和气的话。她没想到,眼前这家人会对她这么客气,这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和温暖。
  就这样,陈玉英走进了毛家。而毛泽东和杨开慧,也确实如他们所说,一直将陈玉英当作一家人看待。因为陈玉英的丈夫姓孙,所以后来夫妻俩都叫她孙嫂。
  一般人家的保姆,都是主人家睡了以后才能休息。毛泽东和杨开慧忙于革命事业,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在这种情况下,陈玉英也不敢先去休息。但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每次都会跟她说:"你先去睡吧,白天累了一天都没有休息一下……要爱护身体。 "
  当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住处,是革命志士的聚会场所,他们经常到这里来开会研究革命形势。虽然陈玉英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也不明白什么叫革命,但她知道这么好的主家,他们要做的事情一定是好事。
  有时候会开得晚了,毛泽东就会给钱让陈玉英给大家伙买一点宵夜回来。每次这个时候,杨开慧总不忘跟陈玉英说:"孙嫂,你也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一份。 "
  这句"别忘了给自己买一份",陈玉英以前从来没听人对她说过。从那一刻起,她就决定一定要好好照顾这家人。
  而让陈玉英最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发生在她跟毛泽东、杨开慧到武昌的时候。当时,夫妻俩是带着革命任务来的,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就只能交给陈玉英了。
  初到武昌,陈玉英人生地不熟。有一次她外出迷了路,因为不识字,而且她外地的口音当地人也听不懂。于是,她在外面兜兜转转了老半天,等到天黑时才辗转回到家中。
  以前陈玉英在别的主家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家主人把她骂了个"狗血淋头"。所以,她刚进家门,就表现得十分不安。但一看到毛泽东和杨开慧,才发现他们一直在为自己着急。
  看见陈玉英回来了,夫妻俩不但没有说她,还关切地问她怎么回事。知道是迷路的原因后,毛泽东还贴心地给她准备了个防止迷路的物件: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白布条。布条上写着:"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
  当毛泽东把这块布条交到陈玉英手上时,她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还叮嘱她,以后找不到家人,就拿这块布条出来问人。
  在陈玉英看来,这家的男主人是个有大智慧、做大事的人,而女主人杨开慧则是一个永远挂着笑脸,很贤惠的女人。她待人是那么温和,好像永远没有什么事能让她发火。
  有一次,陈玉英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热水瓶。在当时,热水瓶也算是一个"大件",杨开慧虽然出生于殷实之家,但是嫁给毛泽东以后两人的生活一直很是拮据,当初结婚时两人也只是给家里添了张木板床和一张条桌。
  所以热水瓶打碎,杨开慧也是很心疼的。但是她看到"闯祸"的陈玉英着急地眼眶都红了,她不仅没有责备,还笑着对陈玉英说:"孙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真正的大家闺秀范儿,真的不是说家里有多少钱,而是一种骨子里的气质。那时候,不认识字的陈玉英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大家闺秀。
  就这样,陈玉英跟毛家人在一起踏实地过着。有了她的照顾,毛泽东和杨开慧也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革命工作上了。只是,这样轻松的时光过得实在太快了。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毛泽东显然在他们的抓捕名单中。
  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再保护妻儿了。无奈之下,他只能下定决心把杨开慧和3个儿子都送回长沙。而他自己则去湘赣,组织秋收起义。
  是换一个主家,还是跟着杨开慧去长沙,陈玉英面临着选择。
  这时候的陈玉英,已经知道了毛泽东的身份。她也很清楚,如果继续跟毛家人待在一起,是会很危险的。但几个孩子还这么小,而且每一个都跟她感情很深,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便毅然跟着杨开慧来到了长沙。
  来到长沙后,陈玉英开始跟杨开慧过起了苦日子。杨开慧的娘家也在长沙,平时母子几个基本上是靠娘家人帮衬的。但是当时杨家的主心骨,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早已过世,只留下一个老母亲和几间宅子,所以日子也并不好过。
  之前在武昌时,陈玉英的工资是每个月5块钱,这个钱都是毛泽东付的。但是此次分开后,因为敌人的封锁,夫妻俩就很难再联络上了,毛泽东也无法再寄钱回去。
  在这种情况下,要再付这5块钱的工资,对杨开慧来说已经不容易了。不过,就算是这样,每个月一到时间,杨开慧还是会东拼西凑给陈玉英发这5块钱。
  这一切,陈玉英都看在眼里。她不但坚决不肯要这笔钱,还把自己以前存下来的钱,都拿出来给杨开慧补贴家用。
  中国人的人情往来里,最讲究"将心比心"。如果说以前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将陈玉英当做一家人,那么此时的陈玉英同样没有将自己当外人,在这个家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出着力。
  当时,有位邻居还对杨开慧说:"你家请了这样好的保姆,真难得。"但陈玉英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她对那位邻居说:"莫这样讲,遇上这样的雇主,是我的福气。"
  就这样,陈玉英照顾着杨开慧母子,一家人虽然生活拮据,但相互依靠也算过得宁静祥和。直到193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宁静。
  1930年秋天,早已把毛泽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反动派,因抓不到他本人而恼羞成怒,便把魔爪伸向了他的家人。
  那天,天还没有大亮,深秋的凉意和萧瑟混杂着白色恐怖席卷而来。已经探查到杨开慧住处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她家团团围住,他们的敲门声打破了清晨的安宁。
  当杨开慧打开门后,面对的是一群披着国民党军装的"匪类"。此时此刻,他们找到这里,会发生什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杨开慧并没有任何慌乱,她淡然地盯着眼前的领头之人,轻声问道:"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请你到长沙走一趟。"
  对这个回答,杨开慧并不惊讶。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反动派不仅要抓她,还要带走陈玉英。杨开慧知道被带走后会遭受什么,她不愿陈玉英跟着自己受苦,便愤慨地质问:"她只是保姆,帮我家做事的,抓她干什么? "
  但反动派的人可不管陈玉英是不是保姆,只要是杨开慧身边的人,他们都要抓回去严加审问。带头的反动派说:"这个保姆不一般,必须走。 "
  不仅如此,便是8岁的毛岸英他们也不准备放过,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记事,从他口中或许也能问到一些有用的消息。母子连心,杨开慧能忍受他们将自己抓捕,但她不能忍受这些人这么对自己的孩子,她痛斥道:"要抓就抓我,为什么抓我的孩子?你们要抓我的孩子,我就不走。 "
  反动派又哪里会管杨开慧说的,他们径直抓住毛岸英,对杨开慧说:"你不走,拖也要把你们拖到长沙。 "
  就这样,杨开慧、毛岸英,还有陈玉英,被反动派一路押送带回了长沙,关在长沙警备司令部的监狱。
  为了从她们口中得到毛泽东和我党的消息,反动派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先是对大人下手,不管他们说什么杨开慧就是不松口。而后,又来逼问8岁的毛岸英,这孩子本来就不知道父亲在哪里,敌人自然也问不出什么来。
  最后,他们把陈玉英当成了一个突破口。在他们看来,这个女人只是毛家的保姆,只要稍微吓一吓她,她多少能吐露出点什么。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陈玉英也不肯配合。出卖主人家的事,陈玉英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被敌人逼急了,陈玉英就是一句话:"你们要杀就杀我,让开慧先生回家去带孩子。 "在外人面前,陈玉英一直叫杨开慧为"先生",因为她听别人说,对有文化的女人这样叫是一种尊称。
  当时的陈玉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她没打算活着出去。她觉得自己比杨开慧大几岁,有责任保护好她。
  后来,反动派见她们什么都不招,就把她们押送到了长沙陆军监狱署。在那里,杨开慧和陈玉英受到了更严的逼问,却始终没有开口。
  最后,忍无可忍的反动派发现从她们口中得不到什么情报,便对杨开慧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她公开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在敌人看来,能给她这样一个活命的机会,已经是看在她父亲杨昌济是个有名望的教育家的份上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对此,杨开慧直接表示:做不到。杨开慧是如何被威逼的,又是如何坚贞地跟敌人斗,一切的一切,陈玉英都看在眼里。她不知道这个看似柔弱的妹子身上,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多年后,她才明白,这种力量叫:信仰。
  杨开慧知道敌人对她起了杀心。她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紧紧地握住了陈玉英的手,求她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陈玉英连连点头。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死前她面对敌人的屠刀说的是:"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走得很从容,那一年,她29岁。
  杨开慧的死,带给了长沙人民很大的震撼。但敌人对陈玉英的拷打,并没有结束。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女主人都已经死了,一个保姆完全没有再倔强的理由了。只是,她们终究小看了陈玉英。不管敌人怎么打,陈玉英永远是一句"不知道"。
  那时候的陈玉英,每天受完敌人的刑后,被拉回到牢房,还得照顾毛岸英。孩子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经常嚷着找母亲,陈玉英只能耐心地安慰他。两人在牢中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好在,在杨开慧牺牲十多天后,经过地下党组织和杨开慧母亲、哥哥的多方奔走,敌人终于把他们放了出来。
  遭此大难,在外人看来陈玉英应该不敢继续在杨家待着了,会返回老家过安稳日子。但陈玉英却没有忘记答应杨开慧的话,她要好好照顾三个孩子,把他们拉扯长大。
  只是这样的愿望,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是那么地不切实际。陈玉英在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杨家人听说反动派又要来抓她。上次陈玉英被营救出来已经是历尽艰险,再来一次谁也不能保证结果如何。迫于无奈,在杨家人的建议下,她只能选择返回老家宁乡县坝塘。
  对于她的离去,3个孩子很不舍,在他们心里陈玉英就是他们的"陈妈妈"。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也同样舍不得陈玉英离开,在这几年的相处中,她早就把陈玉英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她含着泪说:"玉英,开慧已经死了,你就是我的女儿。本来,我们家里就是吃粥也要留你在这里,可是现在…… "
  其实,陈玉英又何尝舍得离开这个给她尊重,将她视为一家人的地方,她哽咽地说:"我也愿和你们一起吃粥,带大这三个孩子…… "
  只是即便再不舍,在那样的形势下又能怎样?就这样,陈玉英返回了老家。
  陈玉英在杨开慧身边待了4年多了,在这4年里,她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所以当她回到老家,总有邻里问她这4年去了哪里,和谁在一起。每次陈玉英都是摇摇头,什么也不说。因为她不知从何说起,那段经历让她那么怀念又让她每每想起都心痛不已。
  此后,陈玉英就一直生活在老家附近,靠着打零工艰难度日。后来,她和丈夫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孙配君。在此期间,她最挂念的就是杨开慧的那3个孩子,她很想再去看一看他们。
  1949年长沙解放,陈玉英听说"朱毛红军"打回来了。那一瞬间,她知道世道变了,她再也不用怕反动派了。
  于是,她赶忙收拾东西,赶到了长沙,希望找到杨家人,打听一下那3个孩子的下落。有时候缘分就是那么妙。当陈玉英辗转找到杨家后,还真从杨家人口中得知了一个好消息:毛岸英明年要回来长沙给外婆祝寿。
  原来,当年陈玉英离开杨家后,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就辗转被组织上送到了苏联学习,回国后毛岸英已经长成个大小伙子了。
  此后,陈玉英就在家里掰着指头等着毛岸英回长沙。分开这么多年,她也不知道这孩子是否还记得自己。
  第二年,毛岸英果然在外婆大寿的时候回来了。在老人家的寿宴上,陈玉英见到了毛岸英。一见到他,陈玉英就认出他来了,他长得那么像他的母亲。而毛岸英也认出了"孙嫂",阔别18年,再次相见,想起杨开慧的牺牲,两人不由抱头痛哭。
  其实对于陈玉英,不只是毛岸英没有忘记,毛主席也一直对她很感激。这次毛岸英回来,毛主席除了叮嘱他要好好给外婆祝寿,也专门反复交代他:一定要找到陈玉英。
  当毛岸英把父亲的交代,告诉陈玉英时,她激动得直掉眼泪。她没想到,老主家做了主席,还记得她这个昔日的小保姆。
  这些年,陈玉英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她的丈夫早年就因病去世了,这些年为了拉扯女儿,她一个女人家,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但当毛岸英问她有什么需求时,她却连连摇头,表示自己能自力更生。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的上学问题。因为家里穷,她实在拿不出钱来给女儿上学,她是真担心就这样把女儿耽误了。
  毛岸英听后,当即就给了陈玉英一些钱,让她回老家把女儿孙配君接到长沙来读书。同时,毛岸英还专门嘱托舅舅杨开智,让他想想办法帮孙配君找个学校。
  就这样,在主席的关怀下,陈玉英和女儿从农村来到了长沙生活。不久,孙配君也顺利进到保育院读书。
  看着女儿能正常入学,陈玉英心里再也没有别的物质要求了,唯一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去北京见见毛主席。当年一别,他们已是多久不见了。她想着,如果能见一见毛主席,等回到长沙,也好到"妹妹"杨开慧墓前跟她说一说。
  对于母亲的这一心愿,孙配君自然是知道的。所以在她13岁时,便壮着胆子给毛主席写了第一封信,提出了想带母亲去北京看他的想法。
  不过当时主席工作很繁忙,国家的负担也很重,他觉得就算是陈玉英母女到了北京,自己也不一定抽得出时间见她们。于是,毛主席便给她回了这样一封信:配君同志:
  你的信收到,很高兴。
  你们想到北京一看,是可以的;但今年不要来,明年再说罢。你母亲在何处工作。情况如何?如有困难,可告之。
  祝你进步
  毛泽东
  这封信的写作时间是1955年8月3日。
  毛主席给亲朋好友写信,一向是很耿直的。他直接表示今年不太合适,让他们明年再来。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她们一家的关怀。能得到主席的回复,母女俩已经很开心了。
  两年后,孙配君即将初中毕业,她想报考音乐专科学校。但是不管是报考的手续,亦或者是音乐专校要考的科目,她都不太清楚,所以她本身也是很紧张的。在她心里,毛主席就和她的父亲一样,她觉得自己不清楚的事,毛主席一定清楚。
  于是,她又再次提笔给主席写了一封信,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篇信。
  毛主席给孙配君回信,并寄出300元资助后,还专门派人把她们接到了北京。故人相见,陈玉英很激动,而毛主席也表示: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一样。
  他们在一起,聊了很多过去的事,主席时不时陷入对妻子的怀思中。分别时,毛主席还专门给陈玉英和孙配君各送了一张自己的亲笔签名照片。
  此后的岁月里,毛主席也多次寄钱给她们补贴生活,并时时关心着孙配君的学业。孙配君也没让毛主席失望。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长沙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工作。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但她一直踏实地工作着。
  1982年,陈玉英病逝,临终她还念叨着终于可以去见杨开慧了。
  一个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是保姆之女,梳理毛主席写给孙配君的书信,我们看到了主席温情的一面。一封书信,一段尘封的往事,本期是毛主席书信的第19期,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和杨开慧女士,也感谢善良的陈玉英女士。

1971年韩先楚为陈再道说情,毛主席让他给你当副司令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用自己的血与肉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陈再道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用自己的全部能力去抛头颅1923年江苏南京老照片,看下这些风景风光,与今天的差别大不大?下面我们看一组特别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为拍摄于1923年的江苏南京,这些透着沧桑感的老照片真实重现了数十年前金陵的城市建筑风景风光等,是一份非常难得的影像资料,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机会看林彪软肋被毛主席看破,彭德怀出兵朝鲜,林彪反对也没有用1950年十月,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力相助,中共中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多次修改计划。我们熟知的彭德怀带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援助,最终打赢了。但是日本镇魂塔,压着中国238块石头,许多来自长城,至今拒不拆除阅读提要1。长城砖泰山之顶的石头,为何被日本压在镇魂塔下?2。山东汉子刘连仁被日本强逼为劳工,向日本索赔为何未成功?3。2003年,百人斩两名凶手的亲属,上诉日本最高法院,企图翻案863计划倡导者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在关键时刻,总有一群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和人民,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中国怎么办?他们勇立潮头殚精竭虑,积极建言1967年,公安部副部长接到一份秘密情报,立即拨通了周恩来的专线1967年的一天,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在办公室里照常办公,却来了一位没有预约的侦察员。这个侦察员名叫张文奇,是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外贸系统敌特侦察的同志,按照级别来说,张文奇是不够级别直1964年毛主席看完京剧,指着主角问这个原型现在是什么职务?1964年8月10日晚上,在渤海之滨的避暑胜地北戴河,一场由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革命京剧现代戏奇袭白虎团正准备上台进行演出。七点,剧场内陆陆续续来了很多观众,里面还坐着朱德杨尚昆等中突厥人逃到阿富汗,推翻当地势力建立王朝,统治225年历史上的突厥人性格暴躁武力超强作战勇猛文化灿烂姑娘耐看,怎么看都与现在的阿富汗人有些相似。突厥一族作为游牧民族中的战斗民族,曾经一路高歌猛进,从蒙古高原攻占里海,占据辽海以西里海以南极,为什么没有一个国家在那里建国?在世界七大洲中,南极是唯一没有贫困饥饿战争屠杀侵略征服奴役和种族灭绝的地方。然而,南极洲却并非乐土,更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地球上最寒冷风暴最频繁最猛烈最干旱的冰雪荒漠。因此极端恶劣的巴尔干半岛,为何没有因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被伊斯兰化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有关执政与被执政的方式与对策,从古至今不计其数。不管东西方,在整个世界范畴内成千上万年以来的发展趋势之中,入侵与被入侵,攻占东北第一狠人张国富,16岁闯司令部擒中将,1人守阵地7天8夜农村山沟放牛娃,一举活捉国民党中将。他就是19岁获得,特级战斗英雄称号的张国富。16岁小兵一人独闯,占领敌人指挥部扭转劣势战局,这样一位孤胆英雄,竟当了40年苦力工人,因晚年没钱治
始于三八线的朝鲜战争,为何最终还停在三八线附近?巧合还是必然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一个纬度最为有名,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北纬38度线。是的,位于朝鲜半岛的北纬38度线,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背后的政治意义,都堪称世界纬度线之最。三八线这个因为第2次世学习园地党史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199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迈出新的步伐,国内外十分关注。在指导起草党的十她是海的女儿,曾与邓小平相恋相知,后生下李铁映难以想象,在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一行人是如何跨过千山万岭,在饥寒交迫下,又是如何克服恐惧,意志坚定的走完这漫漫长征路,对于他们来说,漫长的道路,亦如同永远看不到尽头的革命道路村中一个老实农民,竟是国家功勋级英雄,隐姓埋名33年无人知晓战争背景他被誉为活着的烈士!抗美援朝时,柴云振带领全班仅剩的3名战士,阻击200余名敌人,夺下敌军3座山头,捣毁敌指挥所一个。其中仅他一人就歼敌100余名。却也因此身受重伤,被送入1948年,刘邓大军遭遇罕见失败,临阵脱逃的军官战后被军法处置在我军历史上,对于一支部队的称谓往往就是按照规划的番号,从红军时期开始基本都是如此。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著名的刘邓大军。这支以两位首长姓氏冠名的野战部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1975年,叶飞到浙江调研,握住一名女干部的手说你救过我的命1975年1月,叶飞上将恢复工作并出任国家交通部部长,负责主持振兴国家交通事业,不久,叶飞来到浙江调研,受到浙江省委班子的热烈欢迎。在视察中,叶飞突然向浙江的干部们询问说咱们这里可24门喀秋莎狂轰美军阵地,李奇微苏联参战了吗?彭德怀眼眶湿润请求支援!请求支援!美军的炮火太猛烈!洞里阵地告急!志愿军第27军第79师第235团的团长声嘶力竭地朝着对讲机嘶吼着,对讲机那头正是志愿军第79师的师长萧镜海,他紧紧咬着嘴唇听着21967年,周恩来打电话找不到韦国清,通知广西军区让他和我通话前言1960年春,周恩来和邓颖超到广西考察。邓颖超是在南宁出生的,几十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出生地,心情很激动。她在广西区举行的招待酒会上对周恩来说我们这次是回娘家,你就是南宁的女婿。一份73年前的入党志愿书2015年9月3日,吕汇川(前排左二)等离退休老干部一起收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彭展为不受地主压迫,劳苦大众解放达到共产主义,为全世界劳苦大众而奋斗到底。73年前的1948苶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可没多少人认识苶,猛一看,以为是茶叶的茶字,再一看,不认识。苶,普通话读作ni(音同捏)的确,这个字既古老又生僻,两千多年前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它,可是到了今天,在现代汉语中,苶却不再使用了,被蔫字张爱萍和李又兰谈恋爱,因为项英,有些人觉得不合适,陈毅同意1942年8月8日,对张爱萍和李又兰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他们结婚了。花轿是张爱萍的那匹枣红色的战马,新房是一座小草房。张爱萍扶李又兰上马,自己也翻身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