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王平、姜维是魏国降将,吴懿不是益州本土将领,而是刘璋旧部,张嶷是益州本土将领,诸葛亮谁都能重用,就是不会重用益州本土将领。
  为什么?
  因为这是蜀汉的基本国策,从刘备时代开始,就定下来的基本国策。
  因为蜀汉是外来政权,外来政权要想在蜀汉立足,就必须打压本土势力。蜀汉的政治势力主要有四派:
  1、北方元老派: 以刘备从北方带到益州的人为主,有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糜竺、赵云、刘琰等人为主,这批人到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称帝时,已基本上调零消亡了,除了赵云、刘琰还活着,其它人基本上都去世了。
  2、荆州派: 以荆州人士为主,以诸葛亮为首,有诸葛亮、魏延、黄忠、马良、马谡、冯习、张南、蒋琬、费袆、庞统、伊籍、董允、刘巴、高翔、杨仪等人,这批人是蜀汉政治的基础和骨干,蜀汉四相全部出自荆州派。
  3、东州派: 以从南阳和三辅地区流亡到益州的流民和刘璋旧部中非益州人为主,这批人是原来刘璋统治益州的基础和骨干,有李严、吴懿、法正、孟达、许靖等人,这批人在刘璋时期是其部下,刘备来了以后,成为刘备部下,在蜀汉政权中处于从属地位。
  4、益州本土派: 以益州本土的豪强为主,是益州当地人,有杜琼、谯周、马忠、李恢、杨洪等人,在蜀汉政权中,处于受打压的状态。
  刘备及诸葛亮等人确立的蜀汉基本国策是:以北方元老派和荆州派为蜀汉政权的基础和骨干,以东州派为拉拢对象,以益州本土派为打压对象。
  为什么刘备和诸葛亮要定下这样的国策?
  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东汉末年,支撑政权的两根支柱:外戚与宦官轰然倒塌,只剩下唯一的支柱:士族。士族阶级在东汉末年不断发展,控制了当时的舆论、选官升官途径、经济和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成为地方政治的实际主导者,蜀汉在益州建国,如果让当地士族掌权,那么刘备的政权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当地士族掏空,这批人在当地有名望、有经济能力、有土地、有人口,干嘛要听你外来势力的主导,这批人就成为刘备的蜀汉政权最大的政治隐患。
  而刘备的前任益州牧刘璋在统治期间,就多次发生益州本土豪强的叛乱,成为内部不稳定的因素。
  这个现象,不仅刘备如此,孙权、曹操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当时整个天下的士族成为最大的政治势力,而在乱世中,军阀集团发展壮大,士族集团在和平时期占主导地位 ,但在乱世中,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军阀集团依靠武力打下江山,而要坐江山时,都会面临士族力量过大的问题,曹操、孙权、刘备三人都采取了打压手段。
  益州的情况也是如此,外来势力在益州本地没有政治基础,只能结盟对抗益州本土日益强大的士族豪强,就形成一种政治平衡,利于刘氏江山的稳定,这也是刘备这样做的初衷。
  回到题目,再来看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基本上是重用荆州派人士,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袆,荆州派。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袆、董允,荆州派。
  王平和姜维是降将,非益州派,团结的对象,可以重用。 王平官至镇北大将军,接替魏延镇守汉中,蜀汉北境的封疆大吏。姜维就更不说了,后期蜀汉的大将军,武装部队总司令。
  吴懿是东州派,又是刘备的大舅子,外戚,团结的对象,可以重用 ,官至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诸葛亮去世后,升任汉中都督,车骑将军、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之一。
  张嶷,是巴郡南充国(今四川南充)人,益州本土派,受打压的对象,不能重用,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
  吴懿并不是蜀中将领,他是兖州陈留人,族父是在十常侍之乱中就出过场的何进部下吴匡,资格非常老,不论刘璋还是刘备,对他这样的、在刘备之前就进入蜀中的北方名人都十分谨慎,既不敢得罪也不敢重用,和吴懿类似的还有名气更大的许靖,基本上就是个位高权不重的牌位。
  但吴懿不仅是老资格的北方将领,还是刘备父子的外戚,因此他实际上一直得到蜀汉皇族的信任,护军地位不高但权势很重,而关中都督的地位不亚于魏延前期第一个要职汉中太守,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和魏延同样被推为前线主将,可见其地位。在诸葛亮死后他先任四方将军,很快升车骑将军、封侯,基本上达到蜀汉武将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可见不重用他的不是蜀汉,而只是诸葛亮。
  而张嶷情况完全不同,他原本只是个微员,诸葛亮南征他接替名将张翼任越巂太守,充分展示了自己善于怀柔少数民族的能力,得到诸葛亮关注,但第一次北伐时也只是个都尉,后迁牙门将军,开始获得信用,任职仍然主要是和少数民族有关,包括接应羌、氐人来降和平定叛乱部落等,光在越巂太守任上就呆了15年,后来升荡寇将军也仍然主要执行这类任务,被当作主力军大将使用,已是姜维时代的事了(这和演义记载是不同的)。简单说,他其实是被诸葛亮提拔和重用起来的,只是原本起点太低,所以提拔也就只能到杂号将军的地位,而他起家就是搞"民族工作",所以诸葛亮一直给他安排这类职位也顺理成章。
  诸葛亮用人最大的特点是谨慎,喜欢重用和他性格相近、棱角较平的人,而对性格较特别、个性太强的人始终不敢放手,马超、魏延、李严等他都用不好,而蒋琬、费祎、向宠等他就比较喜欢。王平目不识丁但个性缜密,执行命令一板一眼,虽行千里如在目前,姜维青年老成,思虑周密,且两人都是降将,初到蜀汉为免惹祸性格不得不内敛,原本个性其实不弱的姜维显得颇为"老实"(投降较早的王平个性本来就木讷),当然就会成为诸葛亮喜欢用的将领。
  相反,个性突出、由刘备一手提拔、爵位一度甚至比他还高的魏延,"朝中有人"的吴懿,以及和他同样受托孤重寄的李严,他就要么不敢用、要么不愿用,要么不会用,总显得磕磕绊绊了。
  和刘备喜欢重用北方人不同,诸葛亮偏爱和他一同或前后脚入川的荆州人士,相同条件下荆州人士总是机会更好,但吴懿、张嶷的问题并不全在于此——吴懿是因为复杂的背景被诸葛亮敬而远之,而张嶷其实已经被他重用了,只是原本起点实在有点过低,这个"重"也就只能是到此为止罢了。
  大家被三国演义给误导了,在正史中,诸葛亮可不是这么干的,他不但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王平
  王平确实是降将,但诸葛亮之所以重用王平,乃是因为王平有真才实学!王平原本是巴西宕渠人,在曹操征讨汉中张鲁时,王平投降了曹操。后来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曹操带着王平等人前来作战,王平又转而投降了刘备。而投降刘备后的王平,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重用,包括诸葛亮北伐初期,真正让王平脱颖而出的一战,乃是街亭之战,可以说,要是没有马谡的衬托,王平估计也不会得到重用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镇守街亭,阻挡张郃的援军,原本按照诸葛亮的思路,马谡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命令,坚守住城池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可以说这完全是诸葛亮在栽培马谡,诸葛亮看重的是马谡!
  结果马谡在此战表现得非常差,首先他不听诸葛亮的命令,没有坚守城池而是弃城上山,导致水源被断,全军大乱。其次,在大军混乱之时,马谡没有做好一个主帅的本职,安抚军队,将军队带回,而是撇下众人,独自逃离,令人不齿。
  与马谡的糟糕表现相比,王平的表现就非常亮眼了。在街亭大败之前,王平就曾劝过马谡,不要扎营山上。在马谡逃走后,王平又聚拢溃兵,成功的为蜀汉带回千余人的军队,与临阵逃脱的马谡相比,王平才是真正具有统帅能力的那个人!正是因为马谡的衬托,把王平显得极为优秀,所以诸葛亮才开始重用王平,拜王平为参军,封亭侯。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重用王平,跟他降将的身份完全没关系,这主要就是因为王平确实有才能!
  姜维
  再说到姜维,诸葛亮之所以重用姜维,其实也并不是因为姜维是降将,而是因为姜维这个人确实有才华。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书信中曾这么评价过姜维。
  《三国志》: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可以看到,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之所以重用姜维,乃是因为姜维这个人有大才,颇通谋略,且心存汉室,诸葛亮根本就没有什么私心。
  吴懿
  很多人说诸葛亮不重用吴懿,其实这乃是中了演义的毒了,在正史中,根本就不存在诸葛亮不重要吴懿的事实!刘备平定益州后,就极力拉拢吴懿,还迎娶了吴懿的妹妹,可见刘备是多么看重吴懿。作为刘禅的舅舅,代表着蜀汉皇室,诸葛亮怎么敢不重要吴懿?估计大家认为诸葛亮不重要吴懿,乃是因为街亭之战诸葛亮没让吴懿去守街亭吧,实际上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主要还是因为他觉得街亭好守,不需要吴懿这等猛将前去,他需要吴懿魏延去攻打另外两个还没有投降的郡。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用兵非常谨慎,但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他却让吴懿和魏延单独领兵作战,这不就是诸葛亮重用吴懿的表现吗?
  张嶷
  最后再说到张嶷,大家之所以认为诸葛亮不重用张嶷,估计是因为诸葛亮北伐没有带上张嶷。可当时张嶷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啊,那就是安定南中!诸葛亮北伐前,虽然已经把南中给好好收拾了一遍,但整个南中其实也并非完全和平。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南中仍然时不时的闹一下,这就需要有人去镇守在那边,而张嶷就是理想人选!
  在作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总不能因为张嶷镇守在南中,没有参与北伐,就认为诸葛亮不重用张嶷吧?那万一诸葛亮让姜维来镇守南中,是不是又会说诸葛亮不重用姜维呢?
  结语
  总的说来,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完全正确!吴懿、张嶷其实也是深受诸葛亮重用的,只不过因为三国演义中这两人出场次数不多,所以许多人误以为诸葛亮不重用他们!实际上,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任人唯贤,并没有什么私心,王平、姜维、吴懿、张嶷等有才能的人,都是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其实说诸葛亮不重用益州本土将领倒不如说是罗贯中先生对他们不够重视!之所以许多朋友有这种想法,我猜想主要还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说到蜀国后期的名将,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姜维,王平,廖化,马岱,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在《三国演义》中占了不少笔墨,反观吴懿,马忠,张嶷等人,其知名度确实远不如前者,所以往往给我们了一种错觉,那便是诸葛亮不重视益州将领,只重视荆州派和外来派,其实这还真是冤枉诸葛亮了。不过要说诸葛亮有偏爱吗?有,那个人便是姜维,为何诸葛亮如此倚重姜维呢?这个在文末我来向大家来阐明。
  诸葛亮很重视益州将领
  先来谈谈吴懿吧,虽说吴懿现在的知名度远不如王平,但在正史中,吴懿的官职一直是高于王平的,在随诸葛亮北伐时,吴懿被诸葛亮封为左将军(当年黄忠便是与之同级的后将军),成为四方将军之一。而当时的王平,姜维只不过是杂牌将军罢了,吴懿比他们高出了许多级。诸葛亮死后,王平一直也是以吴懿副手的身份存在,吴懿为汉中都督时,王平辅助吴懿驻守汉中,任汉中太守。直到吴懿病逝,王平才开始独当一面。所以谈不上诸葛亮不重视吴懿。
  诸葛亮不仅重视吴懿,对益州许多本地将领也相当重视,如吴班,马忠、李恢等都深受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在世时,吴班任后将军,李恢,马忠先后被诸葛亮任命为庲降都督(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将镇守南方的重任交付于他们,足可见诸葛亮对益州本土将领的重视。
  其实,诸葛亮无论从国家还是自身考虑,都没有不重用益州将领的理由。蜀汉内部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和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要想国家稳定,自然不能内斗,若诸葛亮轻视益州将领,那么这些人势必会跟随李严与诸葛亮对抗,而最后诸葛亮扳倒李严时是得到了吴懿,吴班等一众益州本土将领支持的。公元231年,吴懿,吴班,诸葛亮等联合上书后主刘禅,才成功罢黜了李严。可见当时诸葛亮以取得了益州本土将领的信任,如果不重视他们,又何以取信于人呢。诸葛亮选择姜维做"衣钵传人"的原因
  姜维本是魏国降将,但却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更是视其为自己的衣钵传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话说当时蜀国不乏有才之人,为何诸葛亮独独看上了姜维呢?当然姜维有才能是个必须的前提条件,基于这个条件,诸葛亮看重的则是姜维魏国降将的身份。我们知道蜀汉一直是存在派系之争的,诸葛亮在世时,由于严于律己,赏罚分明,尽管自己是荆州派的代表,但也颇得本土士族的支持,所以很好的维持了这种政治平衡,但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像诸葛亮一般,严于律己,赏罚分明呢?诸葛亮其实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接班人的考虑上,他更加看重的是如何继续来维持派系之间的平衡,保持内部稳定。
  而姜维的出现恰好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姜维是魏国降将,不属于任何派系,且没有政治背景,且姜维忠信,可托付大任,让姜维成为以后的军事接班人,虽不能消灭素来已久的派系之争,但至少可以维稳,不至于祸起萧墙!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对于诸葛亮的用人,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他的用人基本都是本着用人唯贤的原则,而不是把降将和本土将领区分开来。
  诸葛亮同曹魏作战,胜多败少,他打败过夏侯楙,打败过曹真,最后又打得司马懿龟缩不出,这绝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肯定也是用人成功的结果。
  军事上如果用人不当,想打胜仗基本就是天方夜谭。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因为用人失误,造成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大好成果毁于一旦。那就是因为,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守街亭要道。
  街亭要道是蜀军运粮的通道,一旦失守,蜀军就会因为断粮而必须撤退。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军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而在此展开了争夺战。
  马谡违抗诸葛亮的军令,又不听王平的劝阻,非要把士兵屯扎在山顶上,还说什么兵法上说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王平就认为,一旦敌人围住小山,断了水源,蜀军就陷入绝境。马谡又说什么置于死地而后生。
  总之,马谡的开口兵法,闭口兵法,说得王平无言以对,就自己领五千兵,驻扎在山下。结果,正如王平所料,司马懿和张郃两路大军,把马谡驻军的小山围得铁桶一般。最后,蜀军因为缺水,而军心大乱,马谡全军覆没。王平由于兵力太少,也难以夺回街亭,而只好退兵。
  通过这一战,诸葛亮教训深刻,他从此以后深知用人得当更是确保战役胜利的基本。
  街亭一战,魏延奉命来援救马谡,也被司马懿和张郃包抄,魏延奋力擒杀,也难以突围,即将力尽而被擒之际,王平又杀入敌群,救出了魏延。魏延当时一见王平杀到,立即如释重负,大喜曰:"吾得生矣!"
  由此可见,王平在魏延心目中确凿不移的良将地位。这也是诸葛亮从此以后重用王平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姜维,那就是世人皆知的原因了。
  第一、姜维武功修为很高。
  姜维大战老将赵云不分胜负,略微处于上风。赵云为此大吃一惊。暗忖曰:"谁想此处竟有这般人物!"
  赵云回营以后向诸葛亮大力推荐姜维。
  第二、姜维善于排兵布阵。
  姜维只有二三千兵马,布下疑阵,杀退了诸葛亮的大军。我们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于是大军径到城下。因见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来。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第一次切磋,诸葛亮和赵云就对姜维是赏识无比,青眼有加。
  第三、姜维的信仰坚定不移,对汉朝忠心耿耿,和诸葛亮志同道合。
  这也是诸葛亮选择并培养姜维为接班人的主要原因。姜维直到刘禅都下达了投降诏书了,还对恢复中原不死心。最后,姜维又撺掇钟会造反,以颠覆曹魏政权,结果兵败被杀。
  姜维文武双全,又为官清廉、情操高洁能够负重致远,这就是诸葛亮十分重用姜维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姜维是降将,诸葛亮才重用于他。王平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也基本就是同理。
  说诸葛亮不重用吴懿和张嶷似乎是刻舟求剑的消极言论。诸葛亮在入川的前期,建议法正实施严刑峻法,以求天下大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治乱世,用重典! 结果,诸葛亮得罪了一些本土官僚;后来又处分了李严。
  但是因此就说诸葛亮不用本土干部,有点牵强附会、刻舟求剑。诸葛亮到痛斩马谡以后,早已一改故辙,用人坚持要求德才兼备而不是只看表面。
  诸葛亮其实对吴懿和张嶷两位蜀中名将和对姜维、王平等降将一视同仁,一样重用。
  第一、吴懿在诸葛亮的重用之下,立下大功而获得迅速提拔。
  吴懿是刘备的大舅哥,他妹妹是蜀汉的皇后。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诸葛亮派吴懿和魏延带领大军西入羌中,攻击曹魏的凉州地区,大败曹魏后将军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立下了大功。回来后,吴懿被封为高阳乡侯。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乡侯,吴懿和诸葛亮的爵位平等,怎么能说是不重用呢?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因为李严供应粮草不利而造谣说东吴来犯,诸葛亮仓促退兵,北伐又一次功亏一篑。吴懿和诸葛亮一起联名上书后主,请求罢免李严。由此可见,吴懿对诸葛亮是一贯支持的,诸葛亮也是十分重用吴懿的。
  后来,吴懿升任汉中都督,镇守汉中,并担任雍州刺史,迁车骑将军,进封济阳侯。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吴懿去世。吴懿担任的车骑将军是张飞生前担任过的职务,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三公。
  第二、诸葛亮对张嶷也是慧眼识珠,而不是弃用不理。
  1、诸葛亮南征孟获,张嶷参加,并擒拿董荼那。又参加围攻祝融夫人。为擒拿祝融夫人立下微功。
  2、第一次北伐,张嶷任镇抚将军、关内侯,和吴懿、魏延、王平等一起跟随诸葛亮参加。
  3、第二次北伐,跟随诸葛亮参加,并大战曹魏猛将王双,和王双交战数合不分胜负,被王双诈败用暗器流星锤打伤。
  4、第三次北伐,和魏延、陈式、杜琼一起带兵出箕谷。因为魏延和陈式违抗军令被包围,张嶷和杜琼接应魏延、陈式突围。
  5、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因为李严弄虚作假,不得不撤退班师。诸葛亮在剑阁设计射杀张郃,张嶷、王平、吴班、吴懿则分兵两路退回。
  5、第五次北伐,司马懿派秦朗假投降,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派王平、张嶷、马岱、马忠兵分两路包围秦朗,大败司马懿。秦朗也死于乱军之中。
  6、第六次北伐,张嶷跟随诸葛亮参加。诸葛亮因为司马懿拒不出战,思虑过度、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临终前,诸葛亮交代给杨仪曰:"马岱、王平、廖化、张嶷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
  诸葛亮六次北伐和南征孟获,都带着张嶷,对他耳提面命,直到临终还专门交代了对张嶷、王平等的认识安排。怎么能说诸葛亮不重用吴懿和张嶷呢?
  我们不排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发布一些冥行擿埴的消极言论,说诸葛亮排挤打击蜀中本土干部。这其实就是以己度人,臆想出来的用人策略,目的就是满足一下自己有些政治眼光或者政治分析能力的自我感觉而已。
  诸葛亮的用人毫无疑问是坚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切从有利于恢复中原的大局出发。
  我们看诸葛亮的识人用人七法:
  第一、间之以是非而观其性。
  第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第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第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第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第六、临之以利以观其廉。
  第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请问,哪里有本土和外来之说法呢?
  诸葛亮确实有意限制益州本土人士。不过,在将领任用上,诸葛亮基本上是依其资历、才能任用的。套公式一般的偏见
  作为外来政权,蜀汉一直对益州本土人士有所限制。
  不过,历史绝非套公式这么简单,更不应该为了套公式而避重就轻,甚至歪曲历史。
  比如,题中所提到的王平、吴懿等人。
  王平确实是从曹营加入刘备集团的。
  不过,王平本人就是巴西宕渠人,如假包换的益州本地人士。
  在曹操平定张鲁后,张鲁率巴西地区的七姓夷王归顺,王平也跟着一起去了北方。
  汉中之战时,王平主动率部归顺了刘备。
  严格地来说,王平与其说是归降,不如说是归队。
  后来,王平所统帅的板楯蛮兵,更是他家乡的军队,可以说从上到下都"本土化"了。
  因此,不要因为王平曾加入曹营,就忘记他是益州人士哦。事实上,他就是益州派将领的主要代表人物。
  吴懿则本是中原的陈留人士,早年随刘焉入川的。
  所以,吴懿是东州派,虽然比刘备来得早,但也是外来人士。
  而且,后面我们会提到:诸葛亮时期,吴懿受到的重用程度仅次于魏延。
  因此,我们不要急着用套公式的态度来看待诸葛亮用将哦。诸葛亮北伐中重用的将领们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以赵云、邓芝率一路进箕谷,牵制曹真,自率大军进祁山,以魏延为前部督。
  魏延、赵云,这些都是刘备时期留下来的大将,是第一次北伐时主要重用将领。
  不过,实际作战中,诸葛亮"违众拔谡",企图提拔、重用马谡,结果惨败。
  此次北伐后,姜维、王平开始成为诸葛亮重点考察的对象。
  姜维加入后,诸葛亮以他为仓曹掾,开始重点考察。
  此外,王平则在街亭之败中,整顿败卒,从容撤退,表现出的将略引起诸葛亮关注,诸葛亮拜其为参军,令他统领无当飞军。(王平投刘备后,一直都只是担任稗将,没有得到提拔,因此,王平虽是刘备时期加入的,但确实是诸葛亮时期开始得到重用的)
  不过,或许是吸取了盲目重用马谡的教训,诸葛亮只是重点考察姜维、王平,并没有立刻重用。
  第二次北伐只维持了二十日,且是攻城战,由诸葛亮亲自指挥,没有独当一面的将领,因此,看不出诸葛亮重用了谁。
  第三次北伐时,诸葛亮令陈式收复武都、阴平,又以魏延、吴懿阻击魏军援军。
  魏延、吴懿,是刘备留下的宿将,陈式则是刘备后期重点培养的将领。可以说,此次北伐中,诸葛亮依然是依照资历为重用标准。
  第三次北伐后,曹真发起了征蜀之战。
  此战中,曹真大军一直没有走通道路,因此没有与诸葛亮大军交战;不过,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率军远出羌中,大败费曜、郭淮。
  此次作战,魏延、吴懿大放异彩,是最得重用的将领。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在卤城与司马懿大战。
  其中,王平独守营,抵抗张郃;魏延、吴懿、陈式、高翔率军与司马懿大战,取胜。
  魏延等四人都是刘备时期就开始重用的将领,王平则开始独当一面,成长为大将。
  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率军与司马懿相拒于五丈原。
  其中,魏延为前部,姜维次之。
  诸葛亮去世时,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结果,魏延为与杨仪争权,先行撤退,姜维独率军击退魏军追兵。
  此次作战时,姜维与魏延一起,成为最受重用的将领。
  由此来看,诸葛亮时期,最重用的将领始终是魏延,其次是吴懿,其余陈式、高翔等人又次之,这些都是刘备留下的有资历的将领。而姜维、王平则依其才能得以崛起。
  看来,绝大多数被重用的将领,都是刘备时期开始栽培的,只有姜维、王平是在诸葛亮手下成长为大将之才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除了王平外,北伐大军的重要将领中无一益州人士。
  那么,是不是益州籍将领在诸葛亮手下就未得重用呢?
  并非如此。诸葛亮时期的益州籍将领们
  蜀汉除了要北伐,还要应付东吴的威胁以及地方豪强及南中等地的势力。
  因此,蜀汉设立了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与汉中都督一起成为四大镇戍都督。
  其中,永安都督、江州都督,早先由李严、李丰的东州人士担任,此后由费观(费祎的族父)、邓芝等荆州人士担任。
  永安、江州都督,所防御的重点是东线。
  李严虽是东州派,但其实也出身荆州,早年一直在荆州,对荆州事务十分熟悉。至于荆州人士对荆州就更熟悉了。
  以他们坐镇东线,显然利于搞好与东吴的关系,作好的东吴的防御。
  此外,庲降都督区,则主要负责弹压南中等地的叛乱势力。
  这个地区的六个都督中,除了首任邓方,末任阎宇是荆州人士外,其余四位:李恢、张翼、马忠、张表悉数为益州人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有一项重要任务。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下令:由大姓富豪出钱收"恶夷"为部曲,逐渐形成夷、汉部曲;迁徙一些青羌到蜀地,从中抽调精锐,号为无当飞军;此外,又每年征收南中的金、银、战马等以资实。
  也就是说,诸葛亮试图通过与大姓富豪合作,既安定南中,又从中获得大量的精锐兵员以及战略物资。
  这些大姓富豪,基本上都是益州大族或由益州迁徙过去的大族。
  因此,以益州派将领,率领少量武装力量,搞好与大族的合作,是最为适当的。
  前面提到,诸葛亮时期所重用的将领,除姜维、王平外,绝大多数都是刘备时期就已经积累了丰富军事经验的宿将。
  而益州将领中,像张任、雷铜这样的将领等都未降刘备,而归降刘备的严颜等名将也早早去世,这些新的益州派将领确实缺乏大战经验,尤其缺乏与北兵交战的经验。相反,常年在益州镇压豪强叛乱的经验,使他们更擅长镇守地方。
  因此,大多数益州籍将领,都没有参与北伐,而是留在后方,与地方豪强、少数民族打交道。
  当然,也有一些将领,因为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被调到北伐战场的。
  比如,张翼,就因在镇压叛乱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引起诸葛亮注意,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直接被任命为前部督,成为北伐重要将领。
  所以,镇守南中,压制豪强,这些任务当然也很重要!因此,益州籍将领并非未得重用,只是因其资历、才干,较少在北伐中担任重要职务而已。蜀汉对益州人士的基本政策
  诸葛亮对益州将领的态度,也正反应了蜀汉对益州人士的基本政策。
  一方面,蜀汉集团任用了大量的益州籍人士。
  据统计,除刘备父子外,蜀国统治集团有职有籍可考的共189人。
  其中,关羽张飞这样的北方故人22人,占11.64%;诸葛亮这样的荆襄人士66人,占34.6%;黄权、张翼这样的益州籍人士92人,占48.1%;马超、姜维这样的凉州人士9人,占4.7%。
  都能留名于史,说明官职、影响力不可能太小了。
  所以,益州人士依然占据了统治集团的近半席位,比例为各派最高,不能说完全被压制。
  然而,另一方面,蜀汉的最高职位,则从来没有向益州人士开放。
  蜀汉的顶级职务,先后由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担任,而其他如董厥、陈袛等人担任的能够参与中枢决策的次级重要职务,都无一益州人士。
  也就是说,涉及到中枢决策的重要职务,荆州派牢牢抓在手中不放(除毫无根基的姜维外),至于其他职务,则可以大用益州人物。
  以诸葛亮手下的将领而言,即便是职务最高的魏延,都不可能参与中枢决策,都是战将而已。
  因此,以压制益州人士来解释益州派名将未受重用,实在说不通。
  总的来说,蜀汉政权确实存在压制益州本土派的问题。
  不过,诸葛亮用将,主要还是依据将领的资历、能力特点的。
  益州本土将领少受重用,主要是因有资历的将领或在刘备入川作战中没有归顺,或年事已高故去,新生代的益州将领在资历、经验上不适合参与北伐作战,而更适合在后方与豪强、少数民族打交道。
  历史自有其规律、特征,但历史绝非简单的套公式。
  以套公式的方式来解读历史,难免避重就轻,甚至歪曲,不可取。
  诸葛亮谈不上不重用本土将领,比如吴懿、张嶷两位,诸葛亮在世时对他们其实算不上不重用,更不存在打压。
  吴懿是刘备吴皇后的哥哥,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在世时吴懿担任了护军,但这个职务不是中护军,论品级并不算高。诸葛亮掌权后将吴懿升为左将军,成为四方将军之一,高于老将赵云,而当时姜维只不过是普通的将军,吴懿高出姜维好几级。
  至于张嶷,诸葛亮在世时他还没有显山露水,只是马忠下面的将领,诸葛亮还关照不到他。
  诸葛亮其实挺重视益州本土将领的培养,除吴懿、吴班外,马忠、马翼、李恢都深受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在世时,他们三人都担任过庲降都督。
  蜀汉的都督一般指是的都督区负责人,都督区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一体化机构,与州刺史同级。蜀汉的地盘只有一个益州,为避免"一州即一国"的尴尬,蜀汉设置了四大都督区,除庲降都督区外,还有汉中都督区、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区,魏延、李严都担任过类似的职务,所以对马忠、马翼、李恢不可谓不重用。
  回到本问题,其实核心不在于诸葛亮重用或不重用本土将领,而在于诸葛亮为什么更加重视姜维。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去观察,蜀汉内部一直存在派系之争,谁都知道这不是啥好事,但这又是客观存在的,是回避不了的。
  蜀汉政权建立有其特殊性,它是由一群"外来户"建立的,这就存在"本土派"与"外来户派"的分野,而"本土派"也挺复杂,有"土著本土派"与"刘焉刘璋父子派"之别,"外来户派"里有襄荆派与"元老派"之分。
  这些都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想消除就能消除得了的,刘备、诸葛亮都得承认这样的现实,他们能做的,是如何尽可能地消除派系之分,以达到平衡。
  刘备死后,各派力量的消涨没有迟缓,反而矛盾更激烈起来,诸葛亮与李严之争就是标志,孟达、黄权投降事件也多少与此有关,这必将耗费诸葛亮的很多精力。
  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上,能力当然是重要因素,但如何保持内部稳定是更重要的,在各派力量已经形成且难以消灭派系之争的情况下,平衡才是关键。
  姜维不属于以上任何派别,这是他的劣势,也是他的优势,他更容易被各派力量所接受,这是诸葛亮选择姜维作军事接班人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仅仅因为这个原因不足以让诸葛亮对姜维另眼相看,姜维本身过人的才干也是诸葛亮青睐于他的重要原因。同时,姜维出身于陇右,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而陇右是诸葛亮北伐的支点,这也是诸葛亮重点考虑的地方。
  诸葛亮对本土势力也是很重视的,除军事人才外,行政人才方面培养的人更多,张裔、杨洪等人就是代表,但诸葛亮不会选他们当接班人,因为这就打破了势力的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州人"一代代老去,本土力量在蜀汉会越来越强大,这是阻挡不了的趋势,如果这时再选他们为接班人,平衡就会急速被打破,各种矛盾会因此大增。
  诸葛亮考虑这些问题,并不是出于什么权术或阴谋,也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心,他是一名成熟且务实的政治家,考虑问题自然要出于维护蜀汉统治的需要,要尽可以全面和周到 。
  这个提问有几个问题,第一,吴懿是元老派,不是本土派。第二,王平,姜维是诸葛亮留给蒋琬和之后的蜀汉"丞相"使用的,所以地位在诸葛亮去世后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不是说诸葛亮就不重用二人。第三,谁说诸葛亮就不重用吴懿和张嶷了?要不是蜀汉人才本来就少,李严早就该废了,也用不着着急培养马谡,落得个挥泪斩之的结果,哪还容得让他轻视和偏置吴懿和张嶷?
  特别是吴懿,虽然属于外戚,可是却属于蜀汉的宿将,这样的将领,诸葛亮不但要用,地位还很高。根据《三国志.李严传》注《诸葛亮文集.公文尚上书》记载:辄与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臣刘琰、使持节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南郑侯臣魏延、前将军都亭侯臣袁綝、左将军领荆州刺史高阳乡侯臣吴壹……行参军绥戎都尉臣盛勃、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臣樊岐等议,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
  在这份长长的,参与议论废掉李严的蜀汉将领名单中,吴懿名列第四。那吴懿是如何当上左将军的?"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三国志.邓张宗杨传》。所以,正是诸葛亮屯驻汉中,为第一次北伐做准备,才派吴懿和魏延扫清的南安郡,吴懿也极有可能在这一战中得了"宿将"之名,这难道不是重用吗?
  虽然吴懿在北伐中存在感低,但是从后来接替汉中太守一职来看,很有可能负责诸葛亮,魏延带兵出征后,防卫汉中的任务。要知道,曹魏是可以从上庸一线威胁汉中的,倘若汉中一失,诸葛亮大军面临后勤后路被断的威胁。但是,吴懿的堂弟吴班,在北伐中却十分活跃。吴班其实也算蜀汉军中的宿将了,早年参与夷陵之战,打败过陆逊,李异等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中,正是魏延,吴班,高翔等人把司马懿杀得大败。
  再说张嶷,作战勇猛果敢又忠义,是当将领的好材料。只不过,张嶷本身就是因为平定南中的叛乱而拔起了,这注定他和南中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南中的安定一向是益州政权头疼的问题,诸葛亮也定下了先平南中后北伐的战略,可见其重要性。南中虽然被诸葛亮平定,但是最头疼的越巂郡还是造反连连,这如何让北伐的诸葛亮安心?所以,张嶷便留在南中镇守,平叛,抚慰,还一度开发了越巂郡,甚至还往北伐前线输送投降的叛军,可谓功劳卓著。所以,张嶷也是人尽其用,为诸葛亮解决了一度脱离蜀汉统治的越巂郡,这不算重用?可惜的是,张嶷后来牺牲在灭蜀之战,让人唏嘘不已。
  再说王平和姜维,王平虽然是曹魏降将,但是他的老家可是在巴西郡。这还不算,大飞熊曾经分析过,王平之所以归附蜀汉,最大的可能性是,王平是巴西郡骁勇善战的賨人中的一个首领,成了不想离开故土的賨人代表。所以,严格的说,王平投降蜀汉,和忠诚不忠诚,没有半点关系,因此,蜀汉对王平不但不会怀疑还会重用。特别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表现出了比马谡更灵敏的军事才能,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谡的损失,也因此被诸葛亮突击提拔,这在情理之中。
  还有姜维,他是被自己的顶头上司给卖了,又被冀城拒之城外,正好又被诸葛亮赏识,此后就对蜀汉忠贞不二了,哪怕曹魏后悔了,用他的母亲做人质,姜维也不改初衷。至于姜维的军事能力,综合能力,不用多说,无论姜维是降将集团,或者是益州三大集团随便哪一个,是金子总会发光,终究一样被重用。换言之,王平,吴懿,张嶷,还有本土集团的马忠,句扶,李氏三龙,张翼等等,东州的费祎,董允等等,荆州的蒋琬,魏延等等,不都是如此吗?
  另外,王平,姜维是在蒋琬时期,先后入府,成为蜀汉的顶级大将,毕竟诸葛亮时期还有魏延,吴懿,马忠等人。综上所述,诸葛亮不可能因为王平,姜维是降将才偏用,也不会因为属于某个集团而偏废。而且,正是蜀汉严重缺乏人才,所以显得来源很复杂,却仍然在北伐中原的口号中团结一致,至少诸葛亮在时是如此。
  谢邀!
  这实际上是题主的一种错觉,或者可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王平,尤其是姜维可以称的上是重要角色,自然出场比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吴懿、张凝不被重用。如地位仅此于赵云的陈到,因为记载较少,甚至到演义中直接没有了这个人,但不能说历史上不被重用。
  吴懿,本是陈留人,年少丧父,与妹妹(即日后的穆皇后)一起随刘焉入蜀。因为相面者说穆皇后以后将大贵,于是刘焉为儿子刘瑁迎娶。刘瑁死后,守寡。刘备入蜀后,纳为皇后。
  吴懿在蜀汉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失其行事,故不为传 。"可见在那时,吴懿的很多事迹记载已经失传,所以没有为其立传,至现在关于其生平所知就非常少。只知道一直随诸葛亮北伐,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升任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
  所以只能说是资料遗失,但是从现有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吴懿相反在当时是颇受重用的。
  张嶷,在三国志里面是有立传的,而且篇幅不短。巴郡南充国人也 ,倒是地道的益州本地人,弱冠为县功曹,因为在刘备入蜀时,有山贼攻击县城,县长举家逃跑,张嶷保护县长夫人杀出一条血路,继而成名,被召为州从事。
  后诸葛亮驻守汉中准备北伐时,张嶷为郡都尉,讨伐广汉、绵竹一代山贼有功。可惜突然生重病,治疗数年方愈。
  病愈后,张嶷被封为牙门将,随马忠先是平定羌人作乱,后又斩杀刘胄安抚南夷,接纳氐人苻健归附。
  诸葛亮讨高定之后,越巂郡蛮夷依然多次造反,因张凝平定南夷有功,被任命为越巂郡太守。张嶷在越巂郡任上15年,郡泰民安,被召回成都拜为荡寇将军。
  延熙十七年(254年),张嶷带病出征,与魏将徐质交战,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死后越巂百姓为其立庙祭祀。
  另据说,蜀汉著名的无当飞军第一任统帅是王平,王平死后张嶷继任统帅。
  张凝从一个县功曹,逐渐被提拔为越巂太守,荡寇将军,如果说不被重用是不可能。
  除以上二人外,黄权(不得已降魏,其子黄崇随诸葛瞻战死绵竹关)、李恢、马忠、张翼等都算是益州本土的名将,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
  不过因为利益问题,益州本土派实际对于北伐的意愿不是很大,更多只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刘备来了一大批人投降,蜀亡时怂恿刘禅投降的又是这批人。
  这也导致了诸葛亮在北伐时,姜维和王平等降将表现的比较积极,而益州本土势力参与的的确比较少。
  吴懿?
  可不是益州本土将领。 吴懿是穆皇后吴氏兄长。当年 随刘焉入蜀,刘璋时任中郎将。刘备进攻刘璋,吴懿归降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后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升左将军,进高阳乡侯。诸葛亮逝后任汉中都督,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又进封济阳侯。是历来受到重用的东州士集团领导成员。
  张嶷确实是 益州本土将领。巴郡南充国人,跟随诸葛亮,因功封越巂太守,最终官至荡寇将军,封关内侯。也不能说是不重用了。
  当然,从整体上说,蜀汉政权自刘备入蜀开始就坚持压制本地世家,形成以荆州集团为核心,东州集团、关陇集团为辅助的政治联盟。对有才能的本地世家基本采取控制、监视等办法,防止他们获得军政权力。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梅兰芳去世总理特批用阴沉木棺材,夫人在墓地1次修了3座葬穴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他的夫人福芝芳当即要求把他安葬在万花山自家私人茔地,与第一任夫人王明华合葬,不要火化,要用棺木安葬。经周总理特批,存放在国库中两晋南北朝人物和故事连载(1)西晋东晋西晋(公元265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西晋280年灭孙吴重新统一中国),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司马炎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1982年,一农妇病逝,留下八路军打的7000斤欠粮票,儿子直接烧毁1983年,李运昌找到时任承德地区行署副专员的赵锡廷和党史办主任李景珍说拜托你们,一定要帮我找到麻利嫂与冰儿母子!李运昌可惜,赵锡廷与李景珍整整找了两年,也没有完成老首长交代下来的事业灰心,儿子闹心,老蒋不省心,晚年白崇禧为何过得糟心?1966年12月2日,台北的天气阴森森的,在松江路127号,一幢旧式的木房子中,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平静地躺在一张大床上,他早已停止了呼吸,经医生鉴定,这位老者死于心脏动脉梗塞。这是92岁老兵隐居农村被嘲,领导无意间揭开身份原来他是特等功臣都说老一革命者都拥有着最炽热的革命情感,对党和国家的感情也最深。此话不假,在河南濮阳,就有着这样一位老战士,从部队中回到家乡之后,他选择隐姓埋名,拒绝任何帮助,低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古代皇帝龙袍价值连城,不能水洗,穿臭怎么办?别被贫穷限制想象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古代的贫富差距之严重,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从未目睹过皇室奢华的普通百姓,可能真的认为皇帝是用金锄头干活的农夫,一日三餐不过就是煎饼卷大葱,这样的笑话即辛酸又司令员暗访部队,炊事员以为他是伙夫,让其帮忙做饭,后来如何共产党从无到有,最终赢得天下,靠的是团结百姓,爱护人民,这一点在战争期间展现最为明显。从红军2万里长征,到抗日解放战争,将士们永远同吃同住穿着相同的破旧棉袄,将士们亲密无间,军民关古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为一个神权国家?记得小时候,太姥姥在家里拜神。因为那几尊神像,看起来阴森森的。尤其是到了晚上,越看越瘆人。所以我和表弟表妹就总觉得家里能看见鬼。后来,我们说的话被太姥姥听到了,她就很严肃的说世界上皇帝杀功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皇帝杀不杀功臣和形势及自己(接班人)能力有关,秦始皇,唐太宗为什么不杀功臣?因为用不着,因为他们自己的家族势力就很强大也人才济济。刘邦,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因为他们从一无所有中国断代史(先秦史)三家分晋做人不能太狂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前543年,在晋阳之战中,赵氏联合魏氏和韩氏击败智氏,灭智氏一族二百余口。接着,三家瓜分智氏土地。晋国大部分国土被三家分割,形同灭亡。智氏的家主是智瑶。智1953年,贵州美女匪首被捕,上报中央询问意见,毛主席放了她吧1953年6月5日,贵州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里人头攒动,数以千计的人民群众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一起,无论是相识,还是不相识的人,是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闲聊着,时不时的向着不远处的高台上望
宋希濂获特赦,陈赓请吃饭,晚年他给陈赓妻子塞钱替我拜祭亡友1985年初,陈赓的夫人傅涯因公赴美,得到了一位老人的盛情款待。他就是前国民党将领,陈赓的同窗好友宋希濂。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不幸逝世。宋希濂惊闻噩耗,极为悲恸。他撰写高卢乌鸡?法国正在变黑,所有的债都是要还的苏菲玛索,1966年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女星之一,被誉为法兰西玫瑰BlackLivesMatter(黑命贵)的口号,曾经在美国喊得震天响,在这个后帝国主义时她23岁为国捐躯,初恋一生未婚为其守墓,弟弟苦寻64年在墓地痛哭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一部英勇顽强的抗争史,也是一部全力拼搏的奋斗史。在那些充满战火和硝烟的艰辛岁月中,在那些努力探索和建设的迷茫时刻,有许多百集微课讲故事丨红色电影鉴赏白马飞飞白马飞飞根据王星泉小说白马改编,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骑兵团戚连长与一匹白马的动人故事。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骑兵团戚连长带领两个战士到新疆尼勒克草原选购军马。这里骏秦朝灭亡谁的责任最大?秦二世?还是赵高?是因为秦始皇太温柔秦帝国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强大的王朝,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铲除六国一统天下。不仅如此,秦帝国还北击匈奴南平百越,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从而成为疆域空前巨大的强大政权中国十大民族英雄之霍去病他21岁完成了,古代将军毕生的追求,17岁一战封侯,纵马弯刀,驱攘外敌,拓展华夏万里河山,封冠军侯,列阵祁连山,封狼居胥,兵至贝加尔湖,打通河西走廊,他就是不败战神霍去病。由于北方他43岁授中将,55岁被打倒,复出后被邓爷爷派到昆明军区担任政委第二野战军是刘伯承与邓爷爷率领的部队,前身是中原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解放西南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刘志坚,他就是出自第二野战军的刘伯温临终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他不懂何意,17年后才知其中道理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开启一个新的朝代并非完全靠皇帝一人就能实现,其中艰险困难数不胜数,既需要谋略,也需要强大的军队和作战能力,那么必定少不了谋臣和武将的功劳。出身平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啥意思?既是史实也是预言,2040年将验证1995年10月,中日联合考察队正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尼雅遗址就是传说中的精绝古国所在地,但此前连续几个月的考察,他们都没什么新发现,直到10月的一天,他们1959年毛主席回韶山,看到父母遗照,为何只将母亲照片带回北京毛主席母亲前言回忆起母亲文七妹,毛主席曾这样说道世界上共有三种人,一种是损人利己,一种是利己而不损人,还有一种人是损己利人。我的母亲就是第三种。文七妹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妇女,善良宣讲家文稿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及成就大家好,本期报告的题目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及成就。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7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