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有人说,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叫孔丘,他俩居然不是一个姓吗?其实孔子的父亲既不姓叔,孔子也并非姓孔,他们都姓"子"。 (但孔子的"子"也不是指他的姓,这是古人对有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的尊称。)一、孔子不姓孔
  先来说说"叔梁纥"这个名字,"叔梁"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字,"纥"才是名。所以"叔梁纥"这个名称中并不包含姓氏。再说孔子,孔子非"孔"姓,正如屈原非"屈"姓一样,"孔"和"屈"都是他们的"氏"。 而"孔丘"则是"氏+名"的形式,也不包含姓。那为什么这些名字中都不带姓呢?这就得从姓氏的起源说起了。
  二、姓氏的源流
  "姓"字从女生,《说文解字》里说,"人所生也"。姓最早始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为了与其他氏族相区别而设,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后来,大致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开始产生了氏,氏以达到别贵贱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氏,只有名。春秋战国时,大凡是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只称氏,用以明贵贱。所以孔子不叫"子丘",屈原也不叫"芈平"。但那时男子一般除了不称姓之外,在称呼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规定,所以也有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样只称名字不称氏的。而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此后,姓、氏才逐渐合二为一。
  三、孔氏何来
  《孔子家语》中说,孔氏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到孔父嘉一辈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这是说,按照宗法制规定,传至五世后,亲缘已疏,应该别立一族。既然别立一族,就要别立一号,于是就取了孔父嘉的字——"孔"作为氏名。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姓是标志整个家族系统的族号,由于后世子孙繁衍,同姓的大家族就会分为若干分支小族散居各地。为了区别,每支就会再另起一个族号,这便是"氏"。 就如殷人子姓,后来逐渐分支为华氏、向氏、鱼氏;齐人姜姓,后来又有申氏、吕氏、马氏等等。说起来,孔子还是孔氏一脉在称呼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人。孔子之前,其先祖们的名号中大多都不称氏,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等等。而自孔子之后,孔氏一族的名号中就将氏固定下来了,如孔鲤、孔伋、孔白等。 这也恰好反映了当时姓、氏合流的一种趋势。到了汉代,姓与氏通称为姓,至此,上到天子下至庶民便都拥有自己的姓了。
  参考资料:《孔子家语》、《从孔子不姓孔说起》、《孔子姓子不姓孔》、《孔子的父亲姓叔,他为什么姓孔》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关于孔子为什么姓孔,而他老爸叔梁纥为什么叫叔梁纥,好玩的国学打算用一篇长文,介绍一下孔子的先祖那光荣的家族史,然后我就知道答案了。
  孔子的先祖是贵族,不仅是贵族,还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的统治者姓子,比如商纣王就叫子受,而孔子的先祖叫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在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自焚而死,他他的哥哥微子启与周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周公把原来商朝都城的地方分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传位于微子仲,微子仲就是孔子的正牌老祖宗。微子仲后历经九代到了弗父何,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十世祖。
  弗父何本是宋缗(mín)公的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应该是嫡(dí)长子继承大位。嫡长子就是帝王的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弗父何身为正牌嫡长子,理所应当继承君位。但在商代还有一套继承系统作为"预案"——作为国君的大哥,可以把君位传给弟弟。也可能是弗父何平时不乖,不受父亲的宠爱,所以宋缗公就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熙,后来叫宋炀(yáng)公。宋国作为殷商的后代,按照殷商的传统,大哥将君位传给弟弟,也是符合规矩的。但这让弗父何的弟弟鲋(fù )祀感到"很不爽",鲋祀表示严重不服,杀了叔叔宋炀公,把王位夺了回来,送给弗父何。弗父何偏偏是个很低调的人,说什么也不愿做国君。没有办法,鲋祀就亲自坐上了王位。弗父何把王位让给弟弟,世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是他的后代从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而是成为宋国的大官。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是宋国地位最为显赫的大官。正考父也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他在家庙的一尊大鼎上刻下了自己的座右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ān)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把背弓起来,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正考父的谦虚谨慎有些过头,要是再次被提拔任命的话,岂不是要在地上爬了。但他生活简单朴素,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谦虚谨慎这种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就没有这么低调了,他在宋国贵族间的争权夺利中被杀。但孔父嘉却是孔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从他开始,他的后人开始以"孔"为氏,这是孔父嘉对孔氏家族的最大贡献,但是孔父嘉给孔氏家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从他开始,孔氏家族就开始走向败落,这也意味着,他的后人将为重新获得贵族的身份而苦苦打拼。
  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在宋国已经无法立足,只好逃亡到鲁国,做了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直到他的第三代孔防叔,才成为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大概相当于"防"地的"县长",人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了孔子。从孔父嘉开始一直到孔子,历经了五代,当时一般取五代祖先的氏为族名,所以孔父嘉的"孔"就正式成为孔子的族名,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的原因。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而孔子的老爸叔梁纥,由为什么叫叔梁纥呢?事实上,叔梁纥这三个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叔是排行。古人兄弟很多,为了区分,就用伯、仲、叔、季、孟来排行,要是一个家族的兄弟们很多,超过了五个数,那就干脆用数字来表示。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家族里排名第九,干脆就叫元九,李白排名十二,所以有人叫他李十二。梁大概是出生地,叔梁纥的纥,才是他的名。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要是按照现在的标准,孔子的老爸应该叫孔纥。
  其实,孔子还可以叫仲尼丘!对,是仲尼丘,不是种泥鳅。
  首先来说,孔子和叔梁纥姓子,不姓孔,孔是他们的氏,而不是他们的姓!
  孔子,我们都知道,是字仲尼,名丘,他的父亲是,字叔梁,名纥。
  之所以说孔子可以叫仲尼丘,是因为先秦时期,一个人的称呼,和现在不一样。
  要搞清这个问题,要从姓氏开始说起。01、万姓之祖。
  姓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了,据上古神话传说是伏羲。
  在上古传说中,天皇伏羲是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伏羲
  而后,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他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伏羲由此成为中国人文始祖,也正因为如此,有了风为万姓之始一说。
  从此华夏民族开始以姓氏为标志,开启中国辉煌灿烂,经久不息的历史。
  而在姓产生之后,有了上古八姓之说。
  所谓上古八姓是指: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有一说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其中姬姓始祖是黄帝;姜姓始祖是炎帝(两者并称炎黄);姒姓始祖是夏禹;嬴姓始祖是伯益;妘姓始祖是火神祝融;妫和姚同源,始祖是舜帝;姞姓始祖是黄帝之子伯鯈。
  上古八大姓
  相信有人已经发现了,上古八大姓,个个都带有女子旁,是母系社会的一个影响体现,表示这是一些不同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度到父系氏族,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代替。
  新石器时代所产生的父系氏族彻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由此产生了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手段。"氏"这一个新的名词概念,应运而生!02、氏的产生
  其实"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夏商周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好吧,为了更好的解释姓和氏的区别,食堂来讲个蹩脚的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究竟有多久?大概是四五千年的样子。
  那会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一个女人当家的时代,一切都由女人说了算。
  有个女村长,为了区分自己的家人、亲人与别的村里的人,决定弄个姓。
  由于她家村边上有一条河,叫姬水,于是她就以姬为姓,她村子里的人,包括她的儿子女儿都以姬为姓。
  姓就这样诞生了!
  这样好啊,只要你姓姬,说明你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大家都是一家人。
  姬姓产生后,别的村有样学样,村里有条姚水的就姓姚,村里有条姜水的就姓姜。
  另外还有一个附属于这个姬姓村的小村子的村长,去求这个女村长:领导,要不赐我个姓吧。
  女村长一看,我待你跟视若己出,行吧,就赐你为子姓。
  于是姓子的出现了。
  由于这会是女权至上的母系社会时代,这些姓大多都带个女字旁。
  也就是说姓其实就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这种村被称为母系氏族。
  时光荏苒,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子姓村村长的儿子们决定不再当妈宝男了,想出去闯闯。
  没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男人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越来越有能力、有必要开始掌管村里大权了,男人地位开始上升了。
  于是女村长的儿子们纷纷带着自己的家人出去闯荡。
  很多人闯出了一番大事业,建立了自己的村庄,这种村被称为父系氏族。
  这样一来,女权至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度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这个时候村长由男人来当了,这个男村长觉得自己这个子姓,只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这不够威风,明显不符合他高贵的地位。
  于是他决定再加一个名头。怎么加呢?
  这个男村长是他妈最大的儿子,排行为孟。
  于是他决定以孟为氏,孟氏、姬姓就成为他的最新的名头!
  他的弟弟们一看,这个好,多威风!于是他二弟以叔为氏,最小的弟弟就以季为氏,孟氏、叔氏、季氏就这样诞生了。
  而他的儿子们因为创业成功,成为了旁边宋村、萧村、乐村、华村等村的村长,于是他们觉得自己一直挂着老爹的名头,显得太啃老了,也要有自己的氏,于是就有宋、萧、乐、华等为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住在村子东南西北各个地方,于是又出现了东门、西门、南宫、北堂等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当了主管村里各种各样的官,于是他们就以自己的官为氏,出现了司马、士、司徒、中行等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自己是杀猪的、卖陶瓷的、刷漆的、算命的,于是就以自己的职业为氏,出现了屠氏、陶氏、漆氏、巫氏等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父亲字高富,绰号大帅哥,于是就以父亲的字和绰号为氏,出现了高氏、帅氏、富氏;
  还有的儿子因为十分受父亲宠爱,他父亲就赐给他一个氏,你是好儿孙,那就以孙为氏,于是出现了孙氏、好氏等氏;
  而他的小儿子,更搞,因为父亲死后埋在山上一个叫若敖的地方,于是就有若敖为氏。
  而这就是氏的主要来源方式。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氏,但是大家的姓都是一样的,都是子,这表面大家以前都是一家人!
  同时为了表明这些人的尊贵身份,名头要挑威风的叫,姓就别叫了,知道就行了,大家都称对方的氏。
  比如,我是王氏、姬姓、名旦,字子明,就别叫我姬旦、姬子明了,这是错误叫法。
  谁要这么叫我,小心我骂人,也显得你不懂事,没礼貌。
  你得叫我王旦、王子明!
  这就是孔子明明是子姓,却叫孔子,孔仲尼,而不是子仲尼的原因所在。
  千万别叫孔子"子丘",小心他打人
  说到这里,都是大老爷们的事,那村长的女儿们呢?她们有氏吗?
  不好意思,氏的诞生本来就是男人翻身做主的父系氏族社会时代来临之后的事,所以氏和你们这些闺女没有一毛钱关系。
  你们不能称氏,氏是男人才能拥有的名头,你们还是称姓,子姓。好吧,这个蹩脚的故事就这样讲完了,故事虽然不怎么样,却能说明姓氏的来源。03、氏的来源
  姓来源很简单,就不再赘述了,接下来,食堂总结一下氏的几个主要来源途径。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祖先的封国、封邑,这是氏最主要来源,周、鲁、齐、韩、赵、魏、宋、郑、卫、燕、曾、黄、秦等等都是由此而来。
  第二,祖先的字,祖先字也是氏一个主要来源,像丰、印、游、栾、高、乐、向等都是因为祖先的字;
  第三,祖先的官职或职业,像司马、司徒、太史这些都是官职改氏,还有就是祖先的职业,如巫、ト、陶、匠、屠等;
  第四,祖先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或孟叔季排行,排行也能衍生氏,比如太叔、公孙、公叔也源于此,最有名的则是鲁国三桓,孟、叔、季三氏;
  第五祖先居住地或埋葬地,祖先居住在什么地方也能称氏,比如西门、东郭、北宫、南郭等等,像楚国国君楚若敖埋在若敖,后世子孙也有以若敖为氏;
  第六,祖先封号或绰号,这个比较少见,向赵衰被誉为冬日之日,后世子孙也有以冬日为氏,赵奢封为马服君,后世子孙就以马为氏。
  周润发版孔子
  以子姓为例,子姓共衍化了肖、宋、钟、孔、林、戴、牛、穆、邹、谈、时、宗、晏、乐、庄、边、华、老、鲍、柴、钟离、鲜于、皇甫等式。
  而到了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先秦时期的氏,大多都成为了现在的姓。
  后来所谓的百家姓,其实大多都是先秦时期的氏。04、孔氏的诞生
  那孔氏是怎么诞生的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
  宋国我们都知道,是商朝的后裔,子姓。
  孔父嘉就是子姓,名嘉,字孔父。
  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掌管宋国军权的。
  春秋形势图
  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临死前,舍弃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让位给弟弟公子和,是为宋穆公。
  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他把国中重臣孔父嘉叫来托孤。
  但是这次托孤非常头疼,宋穆公为了报答哥哥宋宣公的传位之恩,他放着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不立,把公子冯赶到了郑国,然后打算立了自己的侄子、宋宣公的儿子太子与夷为君。
  孔父嘉知道这事很难办,但宋穆公这么坚定,他也没有办法,于是立了太子与夷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在位十年,几乎每年都打仗,宋国上下对孔父嘉和宋殇公很不满。
  而且宋国倒霉的是,他们打的还是当时最强大的郑国,更要命的是,郑国的国君就是春秋三小霸的郑庄公。
  这仗能打赢就有鬼了。
  很快,领军作战的孔父嘉被郑庄公打得大败。
  郑庄公一看,这个宋国太讨厌了,得想办法整整他。
  郑庄公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公子冯回国与宋殇公争位。
  正好宋国还有一个大臣叫华父督,他担任太宰,他和公子冯关系非常好,而且他看中了孔父嘉的漂亮老婆,想来个夺占人妻。
  于是,华父督与公子冯两人一拍即合,就想弄死孔父嘉
  宋殇公十年(公元前710年),孔父嘉为郑庄公所破,大败而归,国人颇有怨言。
  华父督趁此机会,发动政变,杀死了孔父嘉而取其妻,其妻于途中自缢。
  宋殇公大怒,华父督又杀了宋殇公,迎公子冯为君,是为宋庄公,宋庄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的爷爷,此后,宋国国君一直在宋庄公这一系打转,华父督也因此权倾朝野。
  孔父嘉死后,他的儿子木金父只好跑路,逃到了鲁国。
  晋文公出奔图
  木金父后来生了儿子睾夷,睾夷又生了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又生了叔梁纥。
  也就是说孔子就是孔父嘉的六世孙,宋闵公的十一世孙。
  而孔父嘉的后人逃到鲁国后,就以孔父嘉的字为氏,改称孔氏。
  这就是孔氏的由来,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叫孔子的原因。
  由于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孔子只叫孔丘(氏 名)或者孔仲尼(氏 字),而不是子丘(姓 名)或者子仲尼(姓 字)。
  至于为什么叫孔子,子是对他的尊称。
  同理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他叫屈原。
  孟子是姬姓,孟氏,名柯,字子舆,所以他叫孟柯。05、名字组合
  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了,叔梁纥为什么叫叔梁纥,而不是孔纥?
  这是因为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称谓是氏 名,或者氏 字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格式,那就是字 名。
  叔梁纥是字叔梁名纥,所以叫叔梁纥。
  叔梁纥
  其实这种称谓也很常见,比如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是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所以他也叫孟明视,
  蹇叔的儿子西乞术,是子姓,蹇氏,名术,字西乞,所以叫西乞术。
  蹇叔另一个儿子白乙丙,是子姓,蹇氏,名丙,字白乙,所以叫白乙丙。
  说起来蹇叔也姓子,乐毅也姓子,孔子也姓子,他们都是宋国国君之后,都是一家人。
  孔子画像
  也就是说,孔子如果按字 名的话,是完全可以叫仲尼丘的。
  孔子的父亲一般称之为"叔梁紇"。在《孔子家语》中讲叔梁纥的个人信息比较详细。
  《孔子家语》上说,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其实叔梁纥有一个儿子,是妾室所出,叫"孟皮",但孟皮生来有缺陷,"有足病"。于是不甘心的叔梁纥在自己年老时又求婚于颜氏,希望能再娶颜氏女为自己再生个儿子。
  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跟自己的三个女儿讲明情况,说这位郰大夫,父祖为"士",也就是说,虽为贵族却地位等级不高,只是"士"的级别,但是"先圣王之裔",身份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先圣王"指的就是开创商朝的商汤。"姓"表示来自于同一血缘关系的集团,叔梁纥从血缘上说是商朝帝室子姓后裔,虽然年代隔得远了点。
  不要以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其父叔梁纥就是文弱的谦谦君子,其实正相反,叔梁纥是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一段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抗衡争霸,晋悼公欲联吴抗楚,但是位于吴国以北的偪阳国很碍事,于是晋国打算攻下偪阳,把它作为送给宋国向戌的封邑。于是晋国联合鲁、宋、卫、曹等国联军讨伐偪阳。偪阳在山东枣庄峄县一带,《左传》说偪阳"城小而固",所以刚开始晋国的中军将荀䓨觉得攻下来也是胜之不武。没想到的是偪阳虽小,实难攻破。
  在僵持中,鲁国孟氏家臣秦堇父带着人力辎重持援。这时偪阳城门打开城门,诸侯联军趁机也冲了进去。这时偪阳内城闸门放下,已经冲入内城的诸侯联军被堵在城里。这时"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鲁国的郰邑大夫叔梁纥双手托起闸门,让被堵在城里的诸侯联军撤出。这位力托闸门的大力士、郰邑大夫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孔子家语》里颜父对自己的三个女儿说叔梁纥本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但就是"年长性严",年龄大了点、性格严恪了点。显然颜父比较中意叔梁纥。三个女儿中两个都不中意,只有最小的女儿颜征在同意了,前提并不是看中了叔梁纥,是"从父所制",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后来的事从《史记》的记载里来说,就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所说"野合"不一定指的是在野外发生那什么的行为。野合,可能指的是双方之间的结合并不完全按照当时的正式礼仪规定,不合乎当时的礼制,只是以简单私下的形式成为配偶。也就是说这种结合可能不是正式的,但又是被当时社会所承认和允许的。
  作为贵族的叔梁紇因为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所以以"子"为姓。当时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男子除了有标明血缘的"姓",还有作为贵族标志的称呼"氏"。叔梁纥是"子"姓"孔"氏。孔子作为叔梁纥的儿子当然也是"子"姓"孔"氏。
  作为宋国贵族的叔梁纥其先世木金父因避宋国内乱而流亡至鲁,叔梁纥曾经任职鲁国郰邑大夫。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孔子的六世祖宋国大司马"孔父嘉"。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辅佐宋缪公、宋殇公的贤臣。宋国的统序传承在宋宣公时出了问题,宣公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而是在临终时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缪公。宋缪公又在他临终时把君位还给了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于是宋国因此而发生内乱。太宰华父督想杀宋殇公与夷而立公子冯,于是大司马孔父嘉成为障碍。孔父嘉这个人很贤德,"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孔父嘉正色站在朝堂上,就没人敢过去杀害他的君主,这就叫作"义形于色"。因此华父督要先杀孔父嘉再杀宋殇公。
  孔父嘉被杀后,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出宋国而奔于鲁,其后人以先祖父孔父嘉的字为氏,即以"孔"为氏,此后在鲁国的这一支孔父嘉后裔都以"孔"为氏,所以叔梁纥和孔子都是"子"姓"孔"氏。
  答:这个问题相当有趣。
  我注意到,有些人说,因为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野合的产物,所以父子不同姓呗,他父亲姓叔,他姓孔。也有人说,孔子并不姓孔啊,他父亲叔梁纥也不姓叔,他们都姓子,是同一个姓啊。也有人,孔子是他母亲颜氏和不知什么人野合的产物,和人家叔梁纥毛关系都没有,是他母亲为了攀附名人,硬往人家叔梁纥身上靠的。还有人说……
  算了,不说了,只要辨清上面这三种说法,就可以回答"孔子的父亲叫梁纥不姓孔"的问题了。
  来来来,说孔子不姓孔的人,您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孔子不姓孔",您让这孔府历代的衍圣公情何以堪?您让我们自称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情何以堪?
  您再来解释一下孔林、孔庙、孔碑、孔府应该怎么叫才是正确的叫法。
  傻眼了吧?!
  其实,现在我们称一个人的姓为姓氏,即姓等于姓氏,但在古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儿。
  古代是先经历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的。
  姓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
  也就是说,是先有姓,后有氏的。
  母系社会的社会形式非常低级,姓的功能很质朴,主要用来区分血缘,体现在生物性上,用以制约婚姻,同姓不通婚。
  父系社会的社会形式相当高了一点,则氏的功能体现在社会性上,用以分贵贱,通过氏可以了解他来自哪个宗族或家庭。
  通常,平民有姓有名而无氏,称呼就有名有姓。贵族拥有了平民所没有的氏,就不称姓了,称姓会自跌身价,只称氏称名。
  孔子虽然出身于没落贵族,但也是贵族,他的名为丘,字仲尼,称他为"孔丘"时,"孔"其实是他的氏。
  那么,孔子的姓是什么呢?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其姓为"子"。
  补一句,现在我们称"孔子、孔子",可不要以为前一个"孔"是氏,后一个"子"是姓,前面说过,贵族是不会在称呼中出现姓的。"孔子"这个"子",在这里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云麓漫钞》就说得清清楚楚: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话说回来,孔子父亲叔梁纥的称呼里,也不出现姓,甚至连氏都没出现,"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注意,名和字是分开的,也不是一回事儿。
  只称名和字,不称姓和氏,更显身份尊贵。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身份更尊贵,是宋国大司马,"孔父"是字,"嘉"是名,称呼里也不出现姓和氏。
  实际上,孔父嘉死于宋国内乱后,他的子孙逃亡到了鲁国,就以他的字"孔父"中的"孔"为氏。
  即鲁国这一支孔父嘉后裔都以"孔"为氏的。
  但这一支后裔,在称呼中出现氏,即从孔子开始,之后就固定了下来,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
  战国以后,谋士纵横,越来越多社会低层人士跻身上流社会,他们之前是没有氏的,只称姓;而当他们发展成一个个大家族,姓和氏就渐渐合流了,最后姓和氏合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实质为氏,词义却偏向于姓。
  这个时候,说"孔子姓子不姓孔",或说"孔子就姓孔",都对。
  但说孔子的父亲就姓孔,那就不对了。
  谢谢邀请!以前我回答过这个问题。孔子的父亲就姓孔,"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的字和名,即孔子的父亲姓孔,名纥,字叔梁。称呼的时候字和名柔和在一起了,省略了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孔子的祖父孔伯夏——孔子的父亲孔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对姓氏和名、字都非常重视了,不可能父子两个姓(倒站门除外)。孔子的"子"是对有知识的人的尊称,有先生的意思。"孔子"即姓孔的先生,或孔先生。"子曰"意思就是先生说。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什么不姓孔?如果你还以为孔子姓孔,那可就太天真了。虽然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姓+名"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个体代号组合,但是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情况便要复杂许多。
  对现代人而言,一个姓氏加上一个名字是标配,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姓氏"和"名字"的概念其实是"姓"、"氏"、"名"、"字"四个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的结果。在此,我们先来捋一捋"姓"、"氏"、"名"、"字"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首先,谈一谈什么是"姓"。在先秦时期,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则指父亲一系的血缘关系。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指的便是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然而,随着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汉代以后,"姓"逐渐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并且一直沿袭至今。
  再来说一说孔子的姓,孔子真正的姓并非"孔",而是"子",那么子姓从何而来?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
  古籍大意是说,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帝王家族,而孔子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祖偰。偰原本生活在殷水,以"殷"为姓,后来因为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舜帝任偰为司徒,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子。这便是"子"姓的由来。
  讲完了姓,我们来看一下稍微有点复杂的"氏"。在上古社会,姓是一种族号,而氏常被作为姓的分支。例如母系社会中,拥有同一个"姓"的人称为同族。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便形成了各自的特殊称号作为标志,这个标志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
  在此科普一下,"氏"既可以是诸侯受封的国名,也可以是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所居的地名,自身的官名,祖先的字或谥号等。那么孔子的先祖为何以孔为氏呢?
  《阙里文献考》卷一讲到: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也就是说,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以后,他的子孙依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然而到了先祖孔父嘉这一代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于是孔父嘉就取自己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可见孔氏的孔就是从孔父嘉那传下来的,由此可以确定,孔子和他的父亲叔梁纥都是"子"姓"孔"氏。
  说完了"姓"、"氏",接下来我们谈一下"名"与"字"的区别。现代人普遍挂在嘴边的"名字"放到古代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旧时传说,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而当他们成年后,还会得到各自的"字"。一般男子会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会在十五岁许嫁,结发加笄时取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孔子的"字"中,"仲"表示辈分排行。在周朝的贵族中,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惯例。
  在此区分了"姓"、"氏"、"名"、"字"的差异后,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平时所称呼的孔子其实采用的是孔子的姓氏名字中"氏+姓"的组合方式。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的这一叫法采用的则是"字+名"的称谓组合方式。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不过在先秦时期,关于人名的叫法,可以是"字名"、"氏名"、"姓名"等多种组合方式,相对复杂。如以孔子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或是子丘,其实都是没有错的。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记得点赞哦~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父亲的确叫叔梁纥,乍一看,的确有问题呀。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姓孔呀,怎么他的父亲却不姓孔,而复姓叔梁呢?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实际上同样姓孔,只不过呢,名纥,字叔梁。据《春秋左传正义·襄公十年》载:"古人名字并言者,皆先字而后名。"意思就是,古代人有时候喜欢字和名并称,而略去姓氏,在字和名并称之时,先称字,再称名,因此,才有了"叔梁"+"纥"的称呼。特别是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更是直接称孔子之父为"叔梁纥",因为《史记》的影响力,才让我们误认为孔子的父亲复姓叔梁。
  我们现在一般只有姓和名,合称姓名,但在古代,贵族或者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通常会有姓、氏、名、字和号(不是必须)。哇,这么多,有点小复杂呀。的确是的,所以,我们现在才简化了。不过现在的一些风雅之士,还是会给自己来个字,或者号之类的,显得比较高大上。
  如果按照古代严格的姓名划分,孔子和他的父亲叔梁纥,其实并不"姓"孔,而是姓"子"。人类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为了别族群,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姓,即"族号"。
  随着族群人口的增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富余,族群开始分裂,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并彼此独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父系士族社会。这些分支族群之间为了区别,于是就在族号的基础之上外加了新的群落号,就成了"氏"的来源。只是呢,这时候阶级已经开始出现,部落中有了奴隶(最初是战俘)、普通部落成员和首领(早期贵族)。其中,只有男性贵族才能称氏,其他人只能以姓相称。
  中国古代的姓氏发展到这里,就有了姓,别婚姻;氏,别贵贱的功能。所以,在古代,如果直接以男性贵族的姓称呼,那就是在骂人了,意思就是配不起贵族的身份,带有鄙视的意味。
  孔子,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和成汤、纣王同族,都是"子"姓。西周建立后,殷商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得氏"宋"。之后宋微仲接替了哥哥微子启的国君之位,一直传到了微仲九世孙孔父嘉。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遭到迫害,被迫逃亡鲁国。孔父嘉,根据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知识,很容易理解了,其实是子姓,宋氏,字孔父,名嘉。
  孔父嘉为了避祸,不敢再用宋氏,而是取自己字中的第一个字"孔"为氏。从此,诞生了子姓孔氏,这也是子姓的宋氏和孔氏同源的原因。孔子之父叔梁纥是孔父嘉的六世孙,自然是承继先祖姓氏,为子姓孔氏。而叔梁纥有两子,长子孟皮,次子仲尼,即孔子,所以,孔子也被称为了"孔老二"。
  姓氏名字都说了,那号呢?号可以自己取,不正式,如果起的不恰当,还会被人嘲笑,因此常被称为"自号"什么。而比较正式的是由官方赐封的,比如孔子的号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如果孔子自号"大成至圣先师",这……孔夫子也太不谦虚了吧。
  到此,我们对于孔子父子是否同姓的问题应该已经了解清楚了,他们其实都是子姓,孔氏。叔梁纥的名字也可以叫做孔纥,孔叔梁,这么一来就和孔丘、孔仲尼一致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谢邀。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因为孔子也不姓"孔"啊。
  中国人的姓氏概念是和宗族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姓什么非常重要。特别是《百家姓》对天下姓氏做出排名,让人读出一份身份地位的差别来。
  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我们现在自称姓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说起来掷地有声,实际上这根本不是我们祖先的"姓",而是"氏"。
  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我们观察这八大姓,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是"女"字作偏旁,同时我们的姓名的"姓"字也是"女"字旁,这说明以这些"姓"来区分族群是发生在母系社会时期。
  别不服气,部落时期,孩子都只知道妈是谁,连爹都不知道是哪一个,谈何父姓?
  其实呢,这些大姓也是以部落聚居地来区别的,比如"姬、妫",其实就是指居住在这两条河边的两群人。女人强势,把三点水改为女字旁,就成为氏族的称谓标志。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地位上升,占有资源越来越多,可以拥有多个女人,子嗣的姓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男性这边,开始跟爹姓了。
  不过这只是中国的八大姓,除了这八个之外,另外也还有很多姓。比如商纣王姓"子"、秦始皇姓"嬴"等等。
  孔子的家族史往上追溯,其实就是殷商血脉。所以实际上他姓"子"。
  但是随着部落越来越壮大,就算是同一个地域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一个姓,难免出现重名,而且大量重名,该怎么办呢?于是又再根据地居住地、封地、官职、职业等区别,给自己近支的族群,另外弄了个标志,这就是"氏"了。
  比如姬姓的家族里,一个小群族,指柳树为"氏",就出现了"姬姓柳氏"。大家觉得这种方式不错,就开启了不同氏族的时代。
  到了后来,姓什么就不重要了,天下这么大,大多属于八个大姓。何况古人交通不发达,在一个地域里面的,基本上就一个姓,真正要区分就靠"氏"了。"姓"代表了共同祖先,而"氏",这是表示一个祖先下不同父系,新的小群族。
  所以,这个"氏"在早期,其实相对随意。记得以前网上有个帖子,嘲笑日本人的姓,什么"山本"、"田边"、"井下"之类的,其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命名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日本人到了报户口的时期,文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他们已经认识到两个字、三个字的姓名重复率太高,所以直接创造复姓使用。
  要不然中国姓氏里面那么多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河流命名的姓从哪里来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年代太久远,自然蒙上了一股神秘、简洁之美。所以才会觉得日本人的姓随意、粗鄙。
  其实是一回事。
  叔梁纥姓"子",实际上应该叫"子梁纥",但是因为当时已经不称"姓"了,因为大家都一样,没有意义。不过在一个家族里,还是分大小的。即"伯仲叔季",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小。叔梁纥其实就是老三梁纥的意思,用名字和排序在家族中作出称呼区别。
  到了孔子这里,他爹叔梁纥开枝散叶,忽然觉得该给自己这一脉定一个"氏"了——孔子之前几代都是姓名,却没有"氏"。
  定什么为"氏"呢?叔梁纥往祖上查,查到五世祖孔父嘉是个牛人,而且当时的习惯就是五代开宗,所以直接就使用了"孔"作为他们这个家族的"氏"。
  实际上孔子是"姓子氏孔名丘",而"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当时的学问家、思想家都被称为"子",如"老子"、"庄子",这个"子"和孔丘的姓没有关系,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随着"氏"的区别意义越来越大,同"姓"的人太多,"姓"就失去了区分族类的作用了。后来姓什么或者氏什么就越来越混淆,大家干脆都把"氏"干脆叫做"姓"了。
  孔子姓孔,就是这个习惯来的。因为这个"氏"是从孔丘起,所以他的先祖都不姓"孔"。
  我们今天碰到同姓的,客套起来,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同姓的,以前也很大可能是一家。比如唐朝大姓李、玉皇大帝姓张,其实都姓"姬",只不过一个姬姓李氏、一个姬姓张氏罢了。
  所以今天人家问你姓什么?我们张口就来,其实回答的是我们"氏"。
  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这也没什么问题。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我们很多人都留有着一些时代所留下来的印记,而有一些东西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比如说我们的姓氏,就是从很早时期开始就不断流传至今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若是没有受到家族的承认,那么这个姓氏也就有待考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得不好奇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人物孔子。为什么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而孔子却叫孔子,为什么不姓孔呢?
  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其实是由于部落和居住地而产生,比如说我们在给人取名字的时候,会根据所居住的地点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地点的代称给人起一个代号,这种代号就是最早的名字。这种东西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这种变迁始终不能够将一个人的姓氏改掉。但是姓和氏在古代是分开的,氏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用来区分自己跟别人之间的不同。有的家族当中由于生育的孩子较多,所以为了区分总不至于叫人甲乙丙,而是用氏来作为他们的区别,正是因为这样,氏也就逐渐的成为了每个人会使用的东西。
  比如我们经常听的,各种各样带氏字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人名字的缩写,在这种缩写的情况之下,最早其实是为了将自己的姓氏隐去,然后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可是随着年代的变迁,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叫什么,所以就直接将这个字和后面的"氏"加起来的这两个,比如"郑氏"。他们将这种组合起来的这一个东西,演化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女子和男子在相处的过程之中,只有女子才会用"郑氏""王氏"来代替,而男子则是用全名。
  我们能够理解大多数人对于孔子的好奇,毕竟作为一个儒学大家,他身上有太多的媒体都被很多人所好奇。然而从各种各样的历史记载当中,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祖宗当中,没有一个人是跟他一个姓的,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孔子的孔是他自己开始创造出来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凭空捏造孔子,既然本性不是孔,那么他到底姓什么呢?其实他姓的就是"子"。很多人知道的是孔子的名字里面就有"子"这个字,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孔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凭借着现在的语言习惯,认为他的姓氏是孔,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他的"孔"其实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
  在中国古代姓和氏其实是分开的。那么很多人又好奇,为什么后来孔子又有了孔这个姓氏。其实是主要因为当时的宗族和立法规定,他的祖先传到第五世的时候,就不能够被列入之前的姓氏当中,应该另立宗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的第5世就取了孔父嘉的"孔"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实那时候的人们语言习惯并不是如此的严谨,大多数人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之中都不会称他的姓氏,而且名号中都没有姓带着,毕竟叫起来也不是特别的亲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孔子开始,他才将其固定下来。也就形成了姓名这样一个组合。
  孔子能有这样大的名号,而他的姓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也被很多人所沿用,甚至很多儒学大家,为了能够让自己说出来的东西更受到君王的器重,也更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以专门给自己改姓为"孔"。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后人,这些后人不管是直系还是旁系,还是后来的人演化而来的姓氏,基本上都会跟他扯上一点的关系。当然这种名人效应我们现今也能够看到,这种自我炒作的方式其实也非常的常见,可是我们仍旧能够发现,孔子的姓氏其实最早仅仅只是一个"子"字。

张爱玲传奇灿烂多彩却又凄婉的一生张爱玲,最具争议但也是最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用智慧抒写着人性与世间的荒诞,在漫长岁月里深不可测又动人心弦的诗篇。提到张爱玲你会想到什么?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白月光与朱砂痣?郁金香里情长三角为什么叫长三角?长江三角洲这个词,百年前就有了,这个词的出现与人们对这一区域的地理认知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会以某江某某江来称呼一条大河,然而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提到江,必定特指今天的长江清朝后宫妃嫔过生日可以得到什么赏赐?后宫妃嫔过生日也是要看等级的,品阶不同过生日的时候受到的待遇也就不同,甚至连生日的称呼也都是严格区分开来的。清朝皇帝生日称作万寿节,皇太后生日是圣寿节,而后妃们,皇后以及妃位以上的藏在墙缝里的家书,诉尽妻子的深情,诉不尽革命伉俪的家国大义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亦安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你,一头是孩子,谁都拿不开只要你好好地,属我不属我都在其次,天保佑你罢这是毛泽东未曾收到的家书,写自于他的戛然而止的努尔哈赤一天命之人努尔哈赤作为清朝奠基人,他一手建立了后金政权,是后金第一位大汗。与成吉思汗一样都是少数民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又统治汉族的,也只有他们两个,不得不说努于禁真的是五子良将之首吗?近年来,于禁吹并不少,而他的主要吹点在假节钺。因为于禁是假节钺,而其他如张辽等人都只是假节,所以有人说于禁是五子之首。但实际上嘛,我们来理一理,因为乐进218年便已去世,所以只比到蒋介石军事集团都有哪些派系?严格来说,所谓蒋系军事集团直到抗战胜利以后,全部正规军实行和完成整编才算真正形成,因为在此之前,要么是新军阀混战要么是合作抗日(别跟联合抗日混为一谈),老蒋并未实现军政和军令的统一张良韩信萧何的后代子孙的境遇如何?简单来说萧何的后代混得最好,张良的其次,韩信最可怜。一张良之后咱们先从中间张良聊起吧。张良一共有两个儿子老大张不疑,在张良死后袭爵留侯,本应富贵一生,却不料犯了死罪。史记中称其坐与清世祖顺治最后到底是出家还是驾崩了?顺治出家了,但是为期只有八天。顺治最后是病死的,死于天花。顺治,真名叫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18年,24岁驾崩,庙号世祖,葬于清东陵之孝陵。然而,几百年来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1864年,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那一年号称不破之城的天京被攻陷,随着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的轰然倒塌,湘军入城,烧杀抢掠,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自此宣告失败,谁也没有想到历史上最有名的马是什么马?千里马大笑捂脸呲牙不管什么马,就喜欢图中这匹马赞赞赞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宝马,多半是因为他的主人有名,他也跟着出名。比如项羽的乌骓,吕布,关羽的赤兔,刘备的的卢马。唐僧的白龙马等。要
历代秦王中,这5位贡献最大秦襄公(?公元前766年)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国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东南)公元前771年护送周平王东迁,封为诸侯。秦一方面加强与周王室的关系另一方面晏桃香农村女劳模,与毛主席握手时打喷嚏,唾沫星子喷主席一脸付德明老人今年72岁,是湖北孝感孝南朋兴乡和平二村人,他有六个子女在医疗系统工作,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全都冲锋在一线。面对记者的采访,付德明老人说母亲在世时经常教育我们不能忘本,是共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留下一个遗愿,经激烈讨论中央决定不予执行1976年9月9日凌晨,北京中南海二二房间内却依旧是一片灯火通明。房内叶剑英华国锋汪东兴等一众国家领导人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是在争论什么事情。而门外则有好几名警卫正在戒严。会议从凌大山深处的传奇英雄后人,竟然还过着古时生活有这样一段豫剧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武有那呼杨高家将,文有那包苗吕寇四大忠良听到这句话是不是顿时就能让我们想起杨家将?杨家将的故事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广为流传,杨家一战天山前传一建国曾经横行青藏的和硕特汗国及东察合台汗国脱胎而来的伊斯兰教的天堂叶尔羌汗国均亡于一个帝国之手即准噶尔汗国。现在有两个词比较流行亮剑精神。电视剧不去多说,至于这种亮剑精神不外乎是乾隆88岁时嘉庆进献一13岁女子,乾隆笑而纳之,半年后她便守寡了在封建社会当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享受常人无法企及的待遇,三宫六院的庞大后宫设置就是其中之一。而作为清朝最为长寿的皇帝,有着十全老人之称的乾隆皇帝,就有着笔挺挺的省界线从殖民遗产看我国古人的大智慧我国古代省界划分讲求山川形便犬牙相错,因而大部分省界线都是弯弯曲曲的。这样划分依据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我国省界线曲折多变一是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单元划分。这样就使行政区划和地理板块吻合你家宝贝喜欢看古代名人故事吗?有兴趣打开看看呦头条故事会和平使者王昭君王昭君(约前52前19年),本名王嫱,又称明妃。她有落雁之美,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相传,昭君告别故土北去,一路上心绪难平,弹奏凄婉动听的86年刘伯承去世,邓小平悲痛万分,看到治丧委员会名单后却发怒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深厚情谊,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战场上子弹雨林环境下,两人曾经历过诸多风雨,最终挺进大别山换来了如今的成就。1986年刘伯承去世后,邓小平一下处于不可置信的状2004年吉林寺庙挖出无名头骨,惊动中央是失踪62年的抗联总司令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涌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东北抗联杨靖宇,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实在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南杨北赵的说法,而北赵指的就是赵尚志。他在当时也是一位英雄人物,汉奸陷害他被日寇抓获,大理国南诏国凭何独立?大四川周边地缘格局分析四川一词,源于北宋在巴蜀地区设置利州路成都路梓州路夔州路统称川陕四路,简称四川。然而从地缘格局的角度来说,川陕四路包含了比较重的屈辱意味,其边镇性质于宋代而言接近于幽云十六州。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