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清世祖顺治最后到底是出家还是驾崩了?

  顺治出家了,但是为期只有八天。顺治最后是病死的, 死于天花。
  顺治,真名叫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6岁登基,在位18年,24岁驾崩,庙号世祖,葬于清东陵之孝陵。
  然而,几百年来,很多人都说顺治帝当年压根就没死,而是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了,也有人说顺治帝是因为得了天花病死的,总之是各有各的说辞。这就是清宫四大奇案之一的顺治出家之谜。那么,顺治帝到底是死了还是出家了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意外继位
  大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那皇位的继承人问题就交由满洲贵族来开会讨论,在这个会上,对皇位最具有竞争力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会议开始没多久就陷入了僵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执不下,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最后双方达成妥协,由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承皇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来辅佐幼皇,就这样福临就登基了,第二年改年号为顺治。
  福临
  艰难处境
  顺治虽然继位了,但是因为年纪太小,只有6岁。所以,国家大事主要靠两位摄政王来帮着处理,在这两位摄政王里,睿亲王多尔衮是一个权利欲非常强的人。一开始,顺治还有他的哥哥豪格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作为屏障来制衡多尔衮,但是没过多久,多尔衮就把济尔哈朗排挤掉了,而且逼死了豪格,实现了大权独揽。此时的顺治再也没有任何屏障了,真正的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咄咄逼人的多尔衮,他只能忍辱负重、妥协退让,不断的给多尔衮封赏和上封号,以此来确保自己的性命和皇位。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顺治的心里是很难受的,他的心理状态被扭曲了,受到了很大的压抑。这也难怪多尔衮死后,顺治会对多尔衮做出掘坟鞭尸这样的行为。
  多尔衮
  出家之谜
  关于顺治出家的谜团,起源于顺治的宠妃董鄂妃。顺治有四后,十五妃,但是最讨顺治欢心的只有董鄂妃一人。董鄂妃,姓董鄂,满洲正白旗人,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顺治十三年入宫,深受顺治帝的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封为贤妃。仅一月时间,顺治帝就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将董鄂妃的封号由贤妃,绕过贵妃,直接提拔为皇贵妃,而且顺治帝为她晋升为皇贵妃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并且大赦天下。可以说董鄂妃被提拔之快,受到的礼遇之隆,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董鄂妃
  然而,公元1660年,董鄂妃却因病去世,年仅22岁。有民间传说,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后,悲痛万分,最后竟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了。那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顺治帝到底有没有出家呢?真相就是顺治帝确实是出家了,但为期只有八天。
  顺治十七年,也就是董鄂妃葬礼的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顺治帝驾临景山万善殿,这个万善殿是顺治的师兄行森和尚为董鄂妃的葬礼举行道场的地方。到了万善殿之后,顺治就让行森帮自己剃度,决定出家。但是行森不同意,于是顺治就掏出一把刀,把自己的辫子给割了,行森无奈,只好给顺治剃了度。顺治出家后。整个朝廷顿时就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出来劝阻,希望顺治能够还俗,后妃们在后宫里哭成一片。但是谁也劝不动顺治。后来,孝庄太后也知道顺治出家的事了,就命人把顺治的师父玉林通琇找来。玉林通琇来到万善殿之后,了解到是行森给顺治剃的度,就命弟子们将行森绑到柱子上,并且堆上木柴,然后下令点火。顺治看到这场面,当场就吓坏了。他想如果自己再执意当和尚的话,自己的师兄就会被活活烧死,那样的话,即使自己出了家,当了和尚,自己也会内疚一辈子的。于是,顺治立刻答应玉林通琇不再当和尚了,而且立刻还俗回宫。就这样,顺治就回到了皇宫中。所以,顺治确实是出家了,但是为期只有八天。
  顺治出家
  顺治去哪了?
  顺治出家失败之后, 没过多久,宫里就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爱新觉罗·玄烨,一个8岁的小孩,成为这个国家的新皇帝。那么顺治呢?他去哪了呢?答案就是:病死了,死于天花。有史料记载,顺治一直患有像肺结核这样的慢性病,身子骨一直不太好。童年的郁闷,加上这一系列的不愉快,让他的精神长期萎靡不振,身体的免疫力也急速下降,这使得顺治看起来不像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壮年小伙,更像是一个病恹恹的病人。再加上当时来自关外的满族人对天花的抵抗力比较弱,所以清朝有个规矩,每到冬春时节,皇帝都要到南苑去避痘,以此来避开天花病毒。可唯独这一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冬天到顺治十八年的年初,顺治帝因为忙着给董鄂妃办葬礼,忙着出家,没有去避痘,就这样,天花病毒就趁虚而入了。《清世祖实录》记载:正月初二上午,他参加了吴良辅的剃度仪式,下午就感觉身体不舒服。正月初三,脸上就开始起痘了。正月初五,病情加剧,正月初七午夜就死掉了,年仅24岁。发病急,病情演化快,病情严重,这些都是天花的典型特征。
  得了天花之后的顺治
  综上所述:顺治确实出家了,但是为期只有八天,顺治最后是病死的,死于天花。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顺治帝最后的结局,是死亡,还是出家当和尚? 应该是清初宫廷疑案之一。自顺治帝离开皇帝宝座、康熙帝即位后,就传出顺治帝的下落的疑问,具体说,他没有死,而是去了山西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
  "出家说"坚持认为,康熙帝几度赴五台山进香,实际是拜访他的皇父顺治帝。此说在民间流传甚广,野史类作品,将此事描绘得真真切切,竟流传了 200 多年。至孟森及当代诸多史家已证此事为子虚乌有,以确切的史实,真实地证明顺治帝病死的真相。
  然而,迄今文艺界的一些所谓"历史小说"、号称历史电视剧之"正剧",仍然不顾历史的真实,大肆描绘顺治帝出家为僧的无中生有之事,此种做法,甚至比清末民初反清排满者有意糟损清史走得更远,也更荒谬。
  一、从顺治不寻常的一生看他死亡之谜
  顺治帝之死,是顺治朝历史的最后一幕。现在,就让我们把这最后一幕的历史画面真实地展现出来……
  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氏去世时,顺治帝年仅 23 岁,这是人生中花样年华的阶段,精力旺盛,如朝阳光芒四射;如喷泉,生命之源喷涌不止。人当此时,事业起步,生机无限,非有意外变故,谁也不会怀疑生命会止息。然而,顺治帝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就在董鄂氏去世仅仅 4 个来月,他的生命之火亦归于熄灭……
  任何事物的演变,无不由微入渐。身体状况的变化,亦由身体的与客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从量变的积累而达到质的突变。用这个道理来揭示顺治帝的身体状况是非常合适的。
  顺治帝 6 岁那年,父太宗去世,自此失去父爱。同年,他被推上皇帝的宝座,自此失去自由,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实际已失去童年的生活,进入了复杂的政治生活,虽然不能处理朝政,却进行政治训练,因此,童年的顺治帝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多尔衮摄政时,他不能与母亲在一起,"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
  他的生活完全由乳母李氏负责,从他诞生那天,李氏就"入宫抚哺,尽心奉侍,进食必饥饱适宜,尚衣必寒温应候,啼笑之间,曲意调和……"这位李氏成了代理母亲,将他抚育成人。他的童年,是在没有父爱、又缺少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心理受到伤害,感受不到父母给他的温暖,心灵深处的孤独感,使他的性格形成固执、倔犟的的特点。
  乳母毕竟不是亲生母亲,她时时小心陪护这位小皇子,而很快登上宝座的小皇帝,更使这位乳母诚惶诚恐地侍奉,要之,总得顺着他的心思去做,如此下去,他的任性任情亦成了他的鲜明的个性。
  多尔衮不让童年的顺治帝与他的母亲同住,而且一个月乃至几个月才见上一面。很显然,多尔衮有意淡化他们母子的感情,避免顺治帝受孝庄皇太后的影响,便于他控制顺治帝,也就控制了国家政权。可以想见,顺治帝是在多尔衮圈定的特定环境中生活,并慢慢长大。他的身心难以健康健全地发展。当他慢慢懂事时,开始明白叔父多尔衮的威严,不敢触犯,事事听从多尔衮的摆布。
  心理受到压抑,亦伤害他的身体正常发育。因此,他的身体状况不佳,不像同龄青少年长得健壮,富有朝气,却显得赢弱,气力不足。
  顺治帝 14 岁亲政。他的叔父多尔衮已去世,一切权力归于他执掌,没有人再控制他,的确,他自由了,但是责任却无比重大,治国、管理国家的担子都压在了尚未成年的少年皇帝的身上。他很要强,特别努力,已超出了身体能承受的程度。就说批阅诸臣奏章,他读不懂。多尔衮时,并未请老师教他读书,汉官的奏章都是汉文,多尔衮也未请人教他习汉文。所以,亲政后读汉官的章奏,他"茫然不解"。
  于是,他"发奋读书",习汉文,写汉字,苦读了 9 年,不仅能读能写,还写得一手流畅的好文章。他为董鄂氏写的《端敬皇后行状》,就是他刻苦用功读书的结果。为苦读书,他付出代价。因为用功过度,他曾经咯血。身体受到损害,也看出他的体质的确软弱。
  使他的精神受到打击,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莫过于两次不幸的婚姻。他的第一个皇后,是多尔衮在他小的时候聘定的。他厌恶多尔衮之所为,本欲辞掉这门亲事,但吴克善已把女儿送来北京,便勉强成婚。从新婚之夜就闹别扭,婚姻即告失败。凭顺治帝的个性,与皇后不协,思想旨趣不一,在冷落 3 年后,遂下决心废后。
  他册立的第二位皇后,又与他性情不合,能力不足,几欲再废。经母亲干预,虽保住了皇后,但他不予理睬,形同废后无别。只有董鄂皇贵妃最合他的心思,他爱得有些痴狂。董鄂氏有何"魔术"将他彻底征服?
  其实很简单,也说不上什么"魔术",读过他写的《端敬皇后行状》就会明白,这位贵妃除了美丽之外,主要是她的思想、品格特别符合他的要求。从顺治帝的饮食、起居、穿衣冷暖,到喜怒哀乐,以及日常处事,这位贵妃处处体贴关怀,处处善解人意,她自身的行为举止,包括对她父及家族的待遇,她都检查,从不提额外要求。
  她的生活很节俭,不用金玉装饰自己。这一切,都使顺治帝感到安慰,他的精神有了寄托,感情有了依恋的地方。他自小缺少母爱。而董鄂氏如同"小母亲",给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关爱。于是,他把一往无前的爱都倾注在董鄂氏的身上。以他的性格,他爱得那么执著、真挚,不可动摇!
  顺治帝的悲剧,就在于他与董鄂氏的爱刚刚开始,就突然中断了。先是他们的爱子夭折,继而董鄂氏归"道山"去了,即成永别。这接连的打击之重,远远胜过前两次婚姻的不幸。他的爱的"港湾"被击毁,他感情依赖和寄托之处不复存在。他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当此极度痛苦之时,他万念俱灰,遂产生出家之念,欲彻底摆脱人间的烦恼,求得灵魂的安宁。
  二、从顺治的佛教情缘看他出家之谜
  长久以来,人们把顺治帝之死改为出家为僧,确也事出有因。《顺治帝独宠董鄂氏》已提到其出家之事,语焉不详。
  这里有必要简述此事之来龙去脉,有助于揭开顺治帝结局之迷。
  顺治帝崇佛、信佛,并非始于董鄂氏死后,而是在此之前很早就接触了佛教。史载,顺治八年十月,顺治帝奉皇太后,携皇后至北京东行猎。在回程中,曾途经滦河、遵化等地,在这两处都有娘娘庙,顺治帝都亲历其处,给庙中僧道士等赏赐银两。这也许是他第一次"触佛"?惟满文档案中保存此项记载,而《清实录》却只字不记,也许是避讳皇帝礼佛事,不致引起人们把顺治帝信佛同此次活动联系起来。
  此次"触佛",竟使顺治帝与佛结下"佛缘",次年五月,他就下令将在景忠山修行的僧人"别山"召入北京,安置在西苑椒园,并改为禅室,敕封他为"慧善普应禅师"。据时人所见,顺治帝对于学佛的子弟特别崇敬,使学佛"日开奔竞之端",椒园也成了学佛问佛的场所。
  据说,顺治帝对佛学悟性甚高,有独特的理解能力,心有灵犀一点通。佛家称"禅悟"。他的"禅悟"之高,令佛家中的人也感到惊异。顺治帝开始并扩大同佛家的人交往。他慕名请来江南名僧玉林与木陈来京,亦住西苑万善殿,他一有机会,便过来与他们讨论佛学。这两高僧对顺治帝产生了重要影响。
  玉林即玉林琇,任湖州(今浙江吴兴)报恩寺住持。顺治十六年二月召他进京,顺治帝拜他为师学佛。他的法名"行痴",就是玉林给选的。木陈即木陈忞,是宁波天童寺住持。顺治十六年九月奉召入京。顺治帝对他同样尊崇,关系更为密切,顺治帝甘愿执弟子礼,两人悟佛参禅,无不一拍即合。他曾流露出欲为僧人的意念。
  有一次,他对木陈说:"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常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拔不下的。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觉亦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指木陈)出家去。"如果不参禅到极深的程度,他绝不可能说出这番话来。
  次年五月,在京已住了大半年的木陈南归,顺治帝以依恋不舍的心情,特书"敬佛"两字相赠。其真迹,迄今尚存。
  顺治帝此心向佛,早已有之,只是他无法摆脱尘世间各种藩篱,至少说,他还牵挂其母皇太后,不忍弃母绝尘而去。当然,木陈和尚也不赞成他出家,还是力劝他打消此念。然而,当其爱子与爱人相继早亡,如前所叙,他痛不欲生,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服侍他的人,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求死不得,惟有出家,彻底脱离凡尘。此时,他觉得再无牵挂,故擅自决定剃度,才闹出剃发的一出闹剧来。因为发现及时,立即予以制止。
  这就是顺治帝所谓出家的始末,到此为止,所传他到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以驾崩来掩饰其出家等事,根本没有发生,换言之,纯属子虚乌有!
  顺治帝最终因病不治而夺去了生命。去世前,他的身体状况已现先兆。他本来身体就赢弱,至两皇后与之不协,使他"郁懑成病"。他为此郁郁寡欢,思虑过重,以至夜不能寐,睡眠严重不足。他曾说:"朕再与人同睡不得,凡临睡时,一切诸人俱命他出去,方得睡着。若闻有一些气息,则通夕为之不寐矣。"这是神经衰弱的严重症状。
  他为失去董鄂氏,更加重了病情,身体急剧衰弱下去,变得消瘦,以至骨瘦如柴,形容枯槁。顺治帝已预感自己的生命将枯竭,难以长久。还在木陈南归前,董鄂氏尚在世,有一次,顺治帝却像个预言家,向木陈谈起自己的生命问题。
  他说,老和尚您许愿朕 30岁时,来为朕祝寿。这或许可以等待。报恩和尚(玉林琇)答应朕40岁时来祝寿。朕是绝对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木陈很惊讶,说:"皇上当万有千岁,何出此言?"
  顺治帝用手弹一下脸颊,说:老和尚相朕面孔,还有点好看吗? 他自叹:"此骨已瘦如柴,似此病躯,如何挨得长久!"
  无论是相面,还是望气,顺治帝及他的师父都预感到他难以久持。他们不幸而言中,只是比他们的预料(以 40 岁为极限)来得更早更快!
  三、顺治驾崩的历史证据
  刚刚入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已属岁尾,一切如常。为庆贺元旦的到来,宫中已动手准备过年应置办的各种物品,诸如宫女、太监及内务各部门开始忙了起来。顺治帝虽说情志不舒,仍然强打精神,照常处理政务,取其重要,简列十二月内他办的政务:
  初二日,他派内大臣索尼祭端敬皇后(董鄂氏);赏"军政卓异"总兵官张勇等两将袍服;
  初五日,他向吏部发出谕旨,要正确处理诸臣世袭官职问题。他说:"朕念诸臣世袭官职,得之不易;国家延世报功,典至重也。"存在的问题是,如无子孙,其世职"即行停袭"。他认为,此项规定不妥,对不住已逝去的功臣,他更改原定政策,此后,凡系世职,有子有孙者,照常袭替外,那些"无亲生子孙,有本生祖、父及亲伯叔、兄、弟、侄男,侄孙,概许袭替",此项要"永著为例"。凡与此不合的,即予改正。
  初八日,重新规定攻克城池功劳的等级。此前,顺治帝指出"凡克城功次,应视攻战艰若、敌兵多寡而定,不可论(被克之)城中之贫富。"兵部据此指示,重拟条令,趋于合理。
  十一日,礼部奏报元旦庆贺礼仪事。顺治帝指示:元旦免行庆贺礼。下旨,免去江南邳州、萧县、宿迁、沐阳等县顺治十七年内受水灾额赋不等。
  十三日,指示礼部:"端敬皇后在日,奉事皇太后,克尽孝道,赞助朕躬,裨益良多",故"一切丧祭典礼,悉从优厚"数月以来,因办理丧事,"诸凡吉典,皆暂停止"。现在,可以恢复,如郊庙、视朝、庆贺诸大典,"俱照旧举行"。
  十八日,批准理藩院题: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等,每年应各进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只,即"九白之贡"。
  二十三日,皇第八子永斡生。批准吏部遵前旨补办应袭世职人员。
  二十四日,其乳母李氏病逝,顺治帝为之哀痛,回忆自出生至成人,皆系李氏哺育。指示礼部,对乳母"追封恩恤,宜从优厚"。
  二十八日,遣官分别祭太庙、永陵、福陵、昭陵、祭五祀之神等。
  二十九日,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遣内大臣苏克萨哈祭端敬皇后。
  在十二月内,还处理了几起贪官案,提拔一批将吏、表彰节烈妇等等。几乎每天都忙于政事,没有一天休闲或行乐之事。一切都很平静,社会安定。人们都在准备过个太平年。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元旦到了,整个宫廷早已张灯结彩,充满了祥和的节日气氛。按往常惯例,皇帝上朝,接受文武百官行庆贺礼。然而,顺治帝不上朝,免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也许,他已没有这个心思,心中充满了苦闷,再也乐不起来;也许,他从佛家看世俗,不愿再做这些过眼烟云的故事,还是以清静为好。
  正月初二日,正是新年的第二天,顺治帝"不豫"——病了!他似乎没有在意,近臣也没有去想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有御医在,及时诊治,很快会康复的。不幸,初四日,信郡王多尼突然去世,年仅 26 岁。顺治帝于病中,还追封他为多罗宣和郡王。
  初六日,他指示礼部:"大享殿会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晚上,顺治帝病情突然恶化。
  顺治帝患有何病,竟使病情发展极快? 原来,他已传染上了"天花",当时称"出痘"。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以那时的医疗水平和人们对医药知识的有限了解,出痘被视为不治之症。一经患上此病,九死一生。所以,没有不惧怕此病的。当时,人们防范的方法,只有将患者隔离,谨防传染。
  清入关前,在沈阳专设"避痘所"。清太宗赶上几场天花疫情,他便到避痘所躲避一段时间,力图割断疫情蔓延,他本人不受传染,待疫情好转,再出来。满州人很惧怕进关内居住,不服水土,很容易传染上。事实是,进关后,皇宫中许多人主要是年轻人,不断早亡。蒙古人、西藏人,都惧怕这种病。所以蒙古人等最怕夏季进京,惟恐自己染上天花。康熙帝在承德建山庄,气候凉爽,成为接见蒙古、维吾尔及藏人的政治场地。他们很乐意来这里。既是避暑,也是"避痘"。
  清军入关后,也出现过天花流行的疫情,比如,顺治八年十二月,天花流行,顺治帝即离开皇宫,到一处"净地"躲避。他指示,一切奏告违法的人,不得到衙门去告状。目的是防止接触,也有利于他们防止受传染。
  顺治帝终没有逃过这一劫难,在 10 年后,也是这个寒冷的季节,染上了天花。他的体质差,抵抗力弱,一染病,便发展迅速,尽管服用了最好的药,有最好的医生,也是无力回天。仅发病 4 整天,已成病危之势。初六日这天,他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达他的谕旨;京城内,除十恶不赦的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用此好生之德,来祈求他的病好转。据历代皇帝的做法,如行此善事,就说明皇帝的病已到了异常严重的阶段。
  顺治帝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确立他的继承人。他继位时间短,还很年轻,诸皇子还小,加之当时尚未制定出建储的制度,所以,他一直未曾考虑继承人的问题,连朝廷大臣们也没议过此事。此时已到最后时刻,趁他尚清醒,赶快作出决定。他征询母亲——皇太后的意见。
  鉴于汉文化和明制的传统,皇太后明确表示,应将皇位传给她的嫡孙。顺治帝共有8个儿子,长子和四子已夭折,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烨年龄在 8 岁以上,但都是庶出,其余4个儿子都很小,不过牙牙学语,刚会迈步,最小的才出生 10 余天。很自然,就在福全与玄烨中选一个。按顺治帝意图,想立福全,但太后的意向在玄烨身上。
  顺治帝就召见他最信任的钦天监监正、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征求他的意见。因为汤若望与皇太后、顺治帝个人的关系极好,他平时建言,都被顺治帝采纳,给予汤氏以极大的信任。汤若望对立嗣这件要事,却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福全与玄烨年龄相差不多,各方面条件也很接近,但最重要的差别是,玄烨已出过痘,身体具有免疫力,这可以保证他今后不会再患有这一可怕的疾病,对大清江山必有好处。福全尚未出痘,这就不能保证他能否患此不治之症。
  汤若望用西方医学知识终于说服了顺治帝,当即同意并决定立玄烨为嗣皇帝。继承人的问题已获解决,皇太后及近臣们都放下心来,顺治帝亦觉安慰。历史证明,选择玄烨——未来的康熙帝,是顺治帝为清朝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汤若望其功尤不可没。
  时间已到了半夜,顺治帝病情继续恶化,他感到生命垂危,事不宜迟,该写遗嘱了!他命太监速将王熙与麻勒吉传来养心殿,为他起草遗嘱。
  王熙,顺天宛平(北京西郊)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累擢至弘文院学士,至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再擢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再加尚书衔。
  麻勒吉,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 年)翻译举人会试第一,殿试一甲第一,授修撰。作为一个满洲人,科举取得优异成绩,脱颖而出。顺治帝非常器重他。次年,以兼通满汉文,"气度老成",擢弘文院侍讲学士,后又擢学士、教习庶吉士、经筵讲官。他屡次犯错,两度该革职、籍没,都被顺治帝保护而轻处。顺治帝爱惜人才,满洲人才很少,故对他宽大。
  十八年命以"原衔入直"。王熙与麻勒吉,分属汉、满,各以才学著称,又很年轻,才思敏捷。顺治帝相信他俩在紧迫的情况下,一定会把他的遗嘱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
  王熙与麻勒吉于半夜奉召,料到顺治帝的病已处危险状态,遂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养心殿。顺治帝一见他们,有气无力地说:"已患痘症,势将不起。"吩咐他俩就在御榻前速撰遗诏。
  王熙看到顺治帝不久人世,忆起往昔恩遇,不禁悲从中来"伏地欲泣",手抖动而不能写。顺治帝勉励他抑制"哀痛"一熙遵旨,与麻勒吉边听顺治帝口述,边作记录,边整理,很快写出第一段,让顺治帝过目。这时,顺治帝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难以支撑。王熙急忙建议:他们据皇上刚才口述,将其余部分的遗诏内容移到乾清门撰拟,再进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表示同意。
  王熙、麻勒吉即退下,赶到乾清门西朝房,迅速草成遗诏全文,交给内廷侍卫贾卜嘉,转呈给顺治帝审阅。由贾卜嘉诵读、顺治帝听后,当即提出修改意见。贾卜嘉将顺治帝审后的遗诏稿,再交给王熙与麻勒吉进行修改,然后,再返给顺治密。如此往返 3 次,共修改三遍,直到顺治帝满意为止,这时,天色已明,初七日,新的一天开始了。顺治帝指示,由麻勒吉保管遗诏,等他"更衣毕",即与侍卫贾卜嘉"奏知皇太后,宣示诸王贝勒"。
  初七日,顺治帝又熬过了一天,已经是气若游丝,连睁眼的力气也没有了。御医们的医术与药方皆已用尽,此时束手无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皇上停止呼吸的那一刻! 诸王大臣及宫廷执事们都在静静而不安中等待着。终于等到了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让历史记录下这一时刻: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夜,子刻,享年24岁。
  顺治帝一去世,就把他的遗诏"颁示天下"。顺治帝的遗诏与任何一位皇帝的遗诏都不同,可以说,别具一格,他不是列举自己的功劳或成就,恰恰相反,他是自责自怨,自我批判,逐一列成"罪状", 公之于众。
  顺治帝自责,列出 13 项罪过。遗诏的最后部分,公布其第三子玄烨为皇太子,持服 27 天后,释服,即皇帝位;并指定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保翊幼主,佐理政务"。
  这篇遗诏自列罪状,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母责其子之言。其实不然。顺治帝还是以佛家的心性看待人生,举凡不足,皆称"罪过"。他按佛法时时检讨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足,佛教宗旨,是劝人向善,凡于人不善之行为,都被视为罪恶。顺治帝信佛,崇尚佛家清净、无欲、与人为善的信条,这反映在他多次下诏自责。
  大约从顺治十三年(1656 年)以后,至死前遗诏,至少已做三次公开自责。一次是在顺治十三年三月,他谕礼部:"朕自亲政以来,夙夜冰兢,不敢怠忽,务求克当天心,光昭祖德。"但近来"冬雷春雪,陨石雨土,所在见告"等等,"皆朕不德所致"。他承认"今水旱连年,民生困苦,是朕有负于上天作君之心,一过也";其次,"今疆圉未靖,征调频兴,是朕有负于祖宗付托之心,一过也";第三,"朕有负于百姓望治之心,一过也"。有此"三过",使他"恐惧靡宁,抚躬身责",其目的是"实图自改"。
  顺治十七年(1660年)正月初,顺治帝又一次自责。他指示礼部:"朕荷天眷佑,缵承祖宗鸿绪,统御天下,夙夜乾惕,图所以乂安海内,永底升平,十有七年于兹。乃生民尚未尽遂,贪吏尚未尽改,积习相仍,未臻丕变。且滇黔虽人版图,而伏莽未靖",诸如此类问题,在在皆有,使四海万民感到失望,这并非他自己"未尝励精图治",追查原因,"实由(个人)凉德所致"。
  因此,他"反复循省,罔敢即安。兹欲引咎自责"。此事关系重大,为表达他的诚意,他要"自责",需祭告天地、太庙、社稷,还要"布告中外"。他要求礼部尽速作准备,选择好日期,再向他奏报。
  至正月二十五日,顺治帝正式"省躬引咎",向全国颁诏,实行大赦。诏书文字较长,不便遂一征引。他"自责"的基本内容,以及为什么要"自责",已在给礼部的指示中说得很清楚。他首先说明,他已于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已分别祭告天地、太庙、社稷,"抒忱引咎",自今以后,元旦、冬至、生日等给他送的庆贺表章,"暂行停止"。
  为弥补自己的失误,他特颁"恩诏,加惠元元(百姓),应行事宜,开列于后。"赦免内容,主要有:对各类罪犯,除犯"十恶"不赦及贪官等不赦,其余都减等;各省拖欠钱粮,如属民欠,皆免。满洲兵丁生活困难、各地孝子、顺孙、节妇等,均给优恤;投诚降清者奖,处罚逃人降等、救济全活百名以上穷民者,皆给予优待等等。
  据此可知,顺治帝临终前的遗诏,与上引两次自责,从思想到内容,完全一致,可以说,这一遗诏,应是对前两次"自责"的总结,换言之,是在前两次"自责"的基础上形成的。退一步说,不管出自什么动机,这种深刻自责,深刻反省,诚为可贵,其精神亦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一个至尊的皇帝,敢于否定自己,不言功而专言自己的过错,实属超凡脱俗。
  这完全出自他个人的反省,不可能是其母责备其子而书列 13 条罪状,换言之,作为母亲不可能向自己的儿子身上泼脏水,污损其子的名声。一句话,这是顺治帝的个人行为。况且在起草遗诏时,有满汉两臣边听边记,整理成稿后,又经顺治帝亲自改过,其真实性,是无须过疑的。
  诏书中最重要的决定,除了宣布玄烨即皇位,就是任命四辅臣辅政。这是对"摄政"体制的重大变革:原由本家摄政,一改为异姓的满洲大臣为辅政,也是防止个人专权的一项防范性的举措。这一决策,肯定有其母皇太后参与其事,给予支持。
  顺治帝的丧礼自正月初八日正式开始。办丧礼的过程十分繁杂,繁文褥节,自不必细说。他的灵柩停放百日后,实行火化,由他的密友僧人茆溪森主持,在寿皇殿前焚烧火化。他的骨灰被装入"宝宫",不过是一个坛子。
  于次年即康熙元年五月,由辅政大臣等护送,至遵化,葬人他生前挚爱的女人董鄂氏的宝宫,两人合葬一墓,满足了顺治帝永远同她在一起的愿望。
  顺治帝去世两个多月后,已到了三月,给他上尊谥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顺治帝去世了,标志着一个短暂的时代的结束。玄烨即位,一个新的时代即康熙时代开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谢谢你的邀请。 顺治帝是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在位仅18年。
  顺治帝身体羸弱,又放纵情欲,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睡觉时单人独室,临睡前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点动静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不行,熬过半夜困极了方能入睡。
  他为最宠爱的董鄂妃病逝,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丧;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董鄂妃殉葬,去阴间侍候他的爱妃;还令官员服丧一月,百姓服丧三日,真是荒唐透顶!
  顺治帝十分信奉佛教,与著名高僧玉林、木陈、溪森等过往甚密。董鄂妃的病逝,顺治帝对她感情的创伤没法弥合,看破红尘,决意孑身修道,于1660年(顺治十七年)请僧人溪森为他履行净发仪式。溪森的师傅、玉林法师闻讯赶到北京,让徒弟们架起柴火要把溪森烧死。顺治只好说我不出家了才救了溪森一命。顺治帝于年底病倒,很快又染上天花。他让玉林为他念经祈祷,又把平日最亲昵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法源寺剃度作为他的替身。
  1661年(顺治十八年)农历正月初二,顺治帝病情恶化。正月初六子时,顺治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到养心殿,他说朕患痘(天花),势将不起,速草诏书。他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天亮时才定稿,初七傍晚就死了。溪森有本书中记载了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将顺治帝火浴(火化)之事,说明病逝。
  关于顺治帝出家的说法主要源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中,说他脱去龙袍换上袈裟,去五台山修身向佛,说得有鼻有眼。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清凉山赞佛诗》,文中影射顺治帝在五台山修行,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 代"董"姓,暗指董鄂妃即一代名妓董小宛。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吴苦苦恋着的又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众多。(网络图片)
  [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大清王朝第二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
  福临六岁登基,无法亲政,由皇叔多尔衮辅政。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去世。次年,福临只得提前亲政。
  福临是个少年天才,这一年,他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在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俨然就是一个老成持重的成年人。
  福临看过《资治通鉴》以后,特别推崇朱元璋的治国才能和理念,给死于国难的崇祯皇帝立碑。并亲自到思陵失声痛哭,说:"大哥大哥,我和你都是有君无臣啊!"
  顺治皇帝虽然年轻,但一开始治理国政就表现出一种思虑周密、深谋远虑的明君风格,受到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赞扬。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傀儡,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任人摆布的小孩子了,在处理政务方面,他也表现出与他年龄不匹配的惊人的判断力。
  面对当时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抗清高潮,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后来局势逐渐好转,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十年(1653年)为恢复战乱后的农业经济,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垦荒,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在经济好转情况下,顺治帝一边惩治贪官污吏,幽禁阿济格,贬黜死去的多尔衮,处死刚林、祁充格,杀掉固山额真、谭泰-----一边大力任用汉官,身体力行地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 到顺治末年,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后人提起大清王朝,往往十分推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其实,真正为大清王朝奠定坚实基础的,正是这位顺治皇帝福临。如果没有福临,康乾盛世绝不会出现。在这个意义上,福临是清朝开国时的关键君主,在清朝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福临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检发生了极大兴趣。他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独特的治国理念。他很想有一番作为。
  顺治九年(1652年),福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推进满汉融合,忠孝节义,重用汉人,缓和了民族矛盾。
  只可惜天不假年,让他英年早逝,他的许多治国安邦理念成为泡影。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去世,终年24岁。葬于清东陵之孝陵。根据他的遗诏,第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继位。
  关于顺治皇帝的去世原因,历来有很多种传闻。第一种说法,死于天花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正月初二,顺治帝福临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即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
  他病体沉重,预感到大限将至,初六日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交待后事。
  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遗诏。他们写好遗诏后,进呈顺治帝福临御览。福临不满意,让他们修改。
  故此,两人又修改了两次,一共三次进呈给皇上预览,皇帝三次亲自斟酌,到了晚上以后,遗诏才定了稿。就在这天夜里晚些时候,顺治帝福临就与世长辞了。
  福临晏驾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手捧遗诏去奏知皇太后,接着又向诸王贝勒、贝子、王公、大臣、侍卫等人宣布。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第二种传说,顺治皇帝出家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帝福临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同时困扰着他。
  1,关于董鄂妃和董小宛
  关于董鄂妃,有民间传说,董鄂妃就是"金陵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而且,传得沸沸扬扬,有枝有叶。后来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故事话本。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民间茶余饭后的消食故事,没有任何历史根据。原因有二。
  其一,董鄂妃和董小宛是互不关联的两个人,各有各的出生、经历、故事。
  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大将军费扬古之姐。亦称董妃、董鄂妃及栋鄂妃等,均译自满洲音,她不是汉族人,自然也不可能姓董 。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小有名气、流传当地两百多年历史的"董家绣庄"。后来家道中落,流落在秦淮河,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赎出妓院,成为冒辟疆的小妾。
  其二,董小宛是1623年生人,福临是1638年生,董小宛比福临大了整整15岁,比1639年生的董鄂妃大16岁。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28岁的董小宛去世的时候,福临只有13岁;董鄂妃只有12岁。故此,董小宛肯定不是董鄂妃,自然也不可能和顺治皇帝福临有任何交集和瓜葛。
  2,顺治皇帝的烦恼、纠结
  顺治皇帝特别喜欢董鄂妃,这倒是真的。故此,董鄂妃去世以后,顺治皇帝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之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另外,顺治皇帝在政治上比较激进,也比较矛盾。按照现在的说法,顺治帝福临思维比较超前,深谋远虑。
  他深知,大清王朝要想在全国长治久安,必须重用占全国大多数人的汉族官员和汉族人才。但在他大量重用汉族官员的理念上,遇到了来自满族贵族阶层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在强大的阻碍面前,他又不得不全力维护满族贵族阶层的利益,这就是他政治上的矛盾之处。
  在政治上纠结,感情上痛苦挣扎的情况下,顺治皇帝福临选择了避让。这就是笃信佛法。
  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多多少少有所寄托,所以他萌生了出家之念,也是可以理解的。大约在当年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行森和尚给他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说起顺治皇帝的佛缘,也不是偶然的。
  早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顺治帝福临就开始接触僧人,成为佛教的信徒。
  这年深秋,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性聪禅师,福临和他交谈非常默契,因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不断召见憨璞禅师,详细询问、请教佛教知识、著名禅师。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遣使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玉林琇入京面见福临。福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佛门弟子,并请求他给自己起个法名。
  玉林琇写了几个字,福临选了一个痴字,法名行痴。 四月,玉林琇请求回去,福临赐给他黄衣、金印,派遣官员送他,并令使者召玉林琇的弟子茆溪行森去京师。福临又封憨璞为明觉禅师。
  就在这一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的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顺治帝福临陷入痛苦中,无法自拔,由茆溪行森剃度出家。
  后来,在玉林琇的劝说下,福临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再次留起了头发。故此,历史上记载的所谓顺治帝福临出家,估计也就是几天的事情。
  更何况,这世上什么工作都可以随意辞职不干,或者跳槽,但唯有"皇帝"這个工作,不是不想干就可以随便撂挑子走人的事。順治帝福临当时只有二十三岁,他的八个儿子,最大的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才九岁。也就是说,他即使不想干,也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但这个合适继承人根本没有。
  另外,顺治帝福临也并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传说、评价的那样,是一个不顾大局、随意妄为的人。可见,他的出家,也就像我们普通人对工作不满意,一时冲动,暂时选择逃避的心情。
  由于茆溪行森胆大妄为,擅自给顺治帝福临剃度,险些被他的师父玉林琇给烧死。第三种传说,中炮毙命
  后来在福建南安石井发现的《延平王起义实录》载,据说当年顺治帝福临亲征郑成功,在高崎之战中中炮身亡,清将达素畏罪自杀,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皇家威仪、脸面,朝廷选择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但还是有知情者记载了这件事。
  不过,据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相关资深人士严谨考证后认为,顺治皇帝应该是因病亡故于北京,这是有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依据的。至于《延平王起义实录》抄本内的关于顺治帝福临中炮驾崩的文字记录,属于历史学上的"孤证",没有其他相关史料佐证,无法确认,因此难以成立,也无法让史学界认可。
  故此,我个人认为,顺治皇帝福临的最后时光,比较靠谱且能够让大多数人认可、接受的说法,应该是第一种,因病去世。
  应该是准备出家,但是为了给皇室留足面子,被孝庄赐死。
  顺治皇帝在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二十四岁对外驾崩。皇太极死的太突然,以至于遗言还没有留,引起宫内八旗剑拔弩张。其中一方是睿亲王多尔衮,另一边是肃亲王豪格。两人手掌大权,麦尖对针芒。
  Δ多尔衮
  然而就在局势比较紧张的时候,睿亲王一方突然宣布退出,并且拥护庄妃(孝庄皇后)的儿子福临为皇帝。至此福临六岁登基,朝政由摄政大臣睿亲王主持。八年后睿亲王去世,福临亲政。
  福临亲政的十几年里面,完成了朝代更替的各种弊病。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让明朝众多的流民有家可归。虽然福临一生虽然功绩卓卓,但是在感情上难以游刃有余。在位的十几年里面,一共迎娶了十九个妻子。但是最后为什么出现顺治是否出家的疑问?因为一个女人――董鄂妃。
  Δ董鄂妃
  关于董鄂妃来历的说明,众说纷纭。有人说董鄂妃是来自汉族民女董小宛,是下面的人进献给顺治。也有人说董鄂妃是大臣董鄂布鄂硕的女儿,本来已经出嫁,但是在服侍皇太后的时候,被顺治帝看上,后来两人相爱。但是无论董鄂妃的身份是什么,毫无疑问的一点是顺治真的喜欢董鄂妃。
  自打董鄂妃进宫以来,顺治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不管顺治心情多么不好,一见到董鄂妃就眉开眼笑。但是不幸的是,没过几年董鄂妃的儿子病逝,紧接着董鄂妃仙去,接连打击让顺治悲痛欲绝。死后为其追封皇后,修建陵墓。
  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顺治皇帝薨。关于顺治帝的死亡,有人说是为了掩饰顺治帝出家的事实。因为董鄂妃的离世,顺治看破红尘前往五台山出家。
  Δ顺治皇帝
  在出家之前,顺治皇帝一直与和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顺治皇帝虔诚信佛,将大师玉林秀请到宫中讲法,并向玉林秀索要了法号"行痴"。自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执意要削发为僧,并且真的不顾阻拦剪掉了头发。
  福临最后被记载的死因是天花而死,但是可能应该是出家了。更有可能的是被皇室给杀了,因为如果顺治出家,影响太大,之前从来没有皇帝出家的情况。我更偏向于《康熙王朝》里面,孝庄皇后赐福临一杯毒酒,既解放了顺治皇帝,又保全了皇室的面子。
  Δ顺治与董鄂妃
  最后顺治帝被火化,在火化还不流行的时间,将顺治火化也是遵从顺治遗愿,在顺治看来一般和尚都是火化,自己生前无法做和尚,那便死的时候做个和尚。
  孝庄皇后薨天后,留下遗书要与顺治葬在一起,不要与皇太极在一起。可能就是出于内心愧疚,才想在死后与顺治一起长眠!
  顺治皇帝的结局一直是个谜,作为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既熟悉,也不熟悉,熟悉的是他出家的传闻,不熟悉的是他做了17年的皇帝,但是大多数国人却不清楚他做了哪些事。而清朝正史(包括《清实录》和《清史稿》对于顺治皇帝的结局的描述是:"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描述非常简单,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那么顺治皇帝到底是出家了还是真的驾崩了?小编认为这也不是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需要对遗存的史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既然正史中没有过多的记载,那么野史或者私人记载中有没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呢?
  现存野史中对于顺治帝的身世大体上就两种看法,第一种是顺治帝是出水痘而死。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去世后,他开始一蹶不振,精神颓靡,随后他的身体状况也受到影响,变得非常虚弱,而就于同一时间,顺治帝也患上了天花,而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所以没多久,顺治皇帝就驾崩了。清人张宸在其所著《青王周集》中曾经写过:"传谕民间勿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痘。"
  第二种说法是顺治皇帝没有死,而死在董鄂妃死后,伤心过度,最后削发为僧。《清史演义》和《清朝野史大观》等书都明确说明顺治帝系出家而不是身亡。而康熙皇帝在其在位期间,曾经四次到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据传,顺治帝在位期间曾经对宫中禅师说自己对于皇位已经不迷恋,想要出家。而清代其他一些私家记载也证实了顺治帝也的确是出家而不是驾崩。
  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顺治帝的结局仍然是个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顺治皇帝在执政晚清的确是不如意的。
  清世祖顺治帝叫爱新觉罗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其母就是著名的孝庄皇后。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而皇太极之前没有立储,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与皇太极肃亲王豪格两人争夺皇位,两人实力相当,多尔衮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他和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共同辅助,这个建议获得通过。
  六岁的福临八月继位,也就是顺治帝。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病逝。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下诏撤销多尔衮的爵位,谥号。顺治九年,福临下令亲王,贝勒,贝子不得管理六部。
  顺治十三年八月,册董鄂妃为贤妃,十二月,册封董鄂妃为皇贵妃。董鄂妃是鄂硕的女儿,费扬古的姐姐。顺治二年,鄂硕随清军下江南,董鄂妃跟着父亲在苏杭一带生活了五六年,深厚江南文化的影响。
  董鄂妃知书达礼,擅长琴棋书画,性格也比较娴静,顺治帝一见钟情,董鄂妃的皇贵妃册封典礼是依照皇后的标准,并且下诏书大赦天下,足可见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为顺治帝产下皇四子,顺治帝十分的高兴,称这个孩子是他的第一子,但是这个孩子几个月后就夭折了,顺治帝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这个显然超过一般的礼制。
  董鄂妃身子本来就比较不好,又加上丧子之痛,所以一病不起,最终于顺治十七年病逝,追封为皇后,史称孝献皇后。顺治帝伤心不已,经常怀念董鄂妃。
  顺治帝让万善殿的溪森和尚为他剃度,溪森劝阻,顺治帝坚持要剃度,溪森就将顺治的头发给剃光了。孝庄太后当然不会同意,就把溪森的师父玉林琇和尚给请过来了,玉林琇说要把溪森处死,顺治帝才勉强说不出家了,才救了溪森一命。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得了天花,不久就驾崩了,享年只有二十四岁,他临死前听了汤若望的建议,传位给得过天花的皇三子玄烨,也就是康熙帝。
  也就是说,顺治帝出过家,但没成功,最后得了天花驾崩了,而鹿鼎记说顺治帝到五台山出家,那只能是小说家言,不能当真。
  清源历史真相,解密戏说误区。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
  年号顺治:意为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即顺利治国,华夏一统之意。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了18年,时间十分短促,24岁就匆匆谢幕。其人生短暂却不平淡,他的爱情与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据传说,顺治并没有死,而是出家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从现有史料来看,顺治确死了。
  顺治帝患天花有历史记载,直接的证据是其病危时,翰林院起草的《遗诏》。
  据《王熙自定年谱》记载:正月初二日,顺治帝突然病倒,病情严重。
  第二天,召学士王熙到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
  王熙退至亁清门下屏内,根据顺治旨意撰写遗诏,写完一条,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进览,三蒙钦定。
  当夜,顺治就去世了。其临终前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褝理,须得秉炬法语…"顺治帝驾崩被火化,由印溪森和尚主持。后在景山寿王殿为顺治遗体秉炬火化。
  所以,顺治帝确是死了,而不是出家了。
  顺治帝死后,按照皇太后的懿旨,顺治帝的遗嘱,由8岁的玄烨继承皇位。
  个人认为,顺治皇帝大概率是出家了,从清朝贵族后来的一系列动作,似乎能看得出这一点。
  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6岁登基,24岁号称去世。但是史料中,给出他的结局,只有这么简答的一句话:
  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清史稿》
  时间地点人物,全都有了,就是没有给出顺治帝24岁去世的具体原因。因此民间各种说法就都出来了,有人说他因为天花去世了,也有人说他出家做和尚了。
  说法不一的情况下,清朝高层对此也讳莫如深。也就是说,他们也不去做解释,而是把日子往前过,直接让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做了皇帝。
  这种做法无疑让人更加浮想联翩,如果不是,请公开否定,如果是最好也别藏着掖着。这么忽视这种质疑,是不是存在一定的疑问呢?
  所以我认为顺治大概率是出家了,清廷不愿意承认这种事情也正常,不仅政教不能合一。再说了,顺治出家的时机不对,当时清廷还没有完全统治全天下,这个时候顺治出家,无疑会让各地将帅对清廷的统治产生质疑,尤其是投降清廷的汉人将帅们。
  一、正史中记载了顺治出家这件事。
  很多人说顺治出家只是野史和传说记载,并没有正史记载。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有顺治出家的相关记载。
  从顺治十四年开始,顺治就开始接触到了佛教僧人,这一年有他才20岁。第二年,顺治便 接触到了江南报恩寺名僧玉林琇,甚至拜他为师。
  玉林琇不仅做了顺治的师傅,而且还给顺治起了一个法号:行痴。这是顺治进入佛门的重要事件,但是这个时候顺治依旧是皇帝,类似南朝梁武帝一般。
  顺治十七年,顺治最爱的妃子董鄂妃突然去世了。这件事让顺治彻底陷入了绝望之中,因此顺治决定在这一年的秋天出家。茆溪森负责给他剃度。
  可是茆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得知以后却勃然大怒,让人堆积柴火,准备烧死茆溪森。我觉得这件事就很可疑,你玉林琇是高僧,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
  这件事大概率就是孝庄和清朝那帮重臣,为了逼迫顺治帝还俗,才做出了要烧死茆溪森的事情。最终顺治选择屈服,继续蓄发还俗,茆溪森也得以活命。
  在正史中,福临虽然只出家了8天时间,但是可以证明,顺治的确有出家的想法。而且两个多月之后顺治莫名其妙就去世了,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呢?
  朕俯询法器,缅想高风,思御宇以来,期沛无为之治,而虚席以待,乐闻无漏之因,用是特遣司吏院掌印官张嘉谟,颁赐玺书,远延杖锡,尔其遄驱象驭,早践龙墀,陈密义之慧空,赞皇猷之清净。呜呼!顺风而问,朕将同访道于崆峒,计日以来,尔尚效朝宗之江汉。---顺治十五年敕谕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能看得出,其实顺治皇帝对出家这件事,早就已经做好了计划。顺治十五年的时候,便有了成为云游僧人的想法。
  二、清廷的一系列行为,佐证了顺治出家。证据1、康熙多次前往五台山。
  康熙皇帝是个非常喜欢科学的皇帝,他对天文地理物理等知识十分着迷,因此他压根就不是一个信佛之人。
  但是这个不信佛的人,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拜访了五台山,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还是按照孝庄的旨意前去拜访的。而且他一生前后5次拜访五台山。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光绪帝师翁同龢在北京西山见到的题板诗
  最早的两次,都发生在康熙二十二年,这一年康熙30岁,两次拜访五台山。你一个不信佛的人,整天往五台山跑干嘛?
  其实这个时候的康熙,前往五台山,是有一定深层次含义的。他在康熙二十年年底,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又让施琅带领水军,从郑氏家族手里收复了台湾。
  这个时候的康熙,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非要去五台山,很可能是为了交作业。如果顺治在五台山出家的话,这一切就合理了。
  康熙凭借自己的努力,在30岁之前,完成了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盛大功业,自然需要向自己的父亲顺治汇报一下情况。
  证据2、史料记载中,顺治是火化的。
  女真族有活化的习俗,这一点不假。但是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一来,君主就没有火化的。
  努尔哈赤是天命十一年病逝,和大妃一起在天聪三年下葬。如果是火化的,那么应该会特地提出来,所以没有被火化。
  皇太极是在崇德八年的八月去世的,由于天气太热,所以第二天晚上就被放在了棺材之中。此后皇太极的梓宫被安葬于昭陵,也没有火化记录。
  从康熙皇帝开始,后世清朝皇帝,没有一个是火化的。也就是说清十二帝中,只有顺治是火化的,这未免太奇怪了吧?
  难道说因为顺治皇帝的清孝陵中,本就没有顺治的尸体,所以史料里才会故意用火化来敷衍大家?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顺治极有可能当时还活着,只是出家了。
  总结:清廷不明确表态,造成了很多麻烦。
  对于顺治的结局,清廷没有做出明确表态。这件事就烦躁了,各种说法都冒出来了。甚至在郑成功的后人公开的《延平王起义实录》中,顺治皇帝亲征郑成功,结果在高崎之战中,被郑成功的大炮给炸死了。
  这一史料是孤证,所以无法得到其他证据的证实。不过也说明了一点,顺治的结局,存在各种疑问。
  所以顺治出家,或许才是最好的结果。至于大家传说的得天花去世,其实正史中也没有明确说明,这种说法的地位,基本和顺治出家,是个一个类型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有这么一种说法,顺治皇帝是被郑成功炮火炸死的。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皇帝的死很单纯,也很安静: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那是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
  顺治皇帝的死,太过安详,也太过意外,于是乎,民居的各种离奇的说法四起,有的说是得了天花,有的说是为爱出家五台山,有的甚至说是神秘失踪。
  然而记载如此稀少简单,事情必然有蹊跷。而这种传闻,却在福建南部以一种贴合当地历史的方式流传开来。
  满清入关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南推进,一路上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然而,满清在进入福建后,却突然遇到了障碍,那便是偏安东南,雄踞海疆的郑芝龙势力。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已然降清的明臣,也是郑芝龙的泉州老乡洪承畴向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提出招降郑芝龙的建议,并亲自与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泉州晋江人)写信劝郑芝龙投降。
  在遭遇到一连串的军事压力和威胁后,郑芝龙动摇了。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一再苦劝:"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
  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仍收拾旧部在闽南一代继续抗清,而郑芝龙也遭遇满清的背信,被强迁至北京,并被编入汉军正红旗。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郑芝龙以归顺之功封一等精奇尼哈番,顺治十年(653年)五月,晋封同安侯。
  而同时满清命郑芝龙派人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降郑成功,且派遣其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再劝之。结果是郑芝豹、郑彩皆降,唯郑成功均坚辞不受。
  更"可恶"的是,郑成功非但不降,还派兵攻下漳州、泉州等地,令满清什么不满,于是囚郑芝龙于高墙、郑芝豹于宁古塔以为报复 。
  如此来回拉锯,郑成功军事上连连得利,事情的转机来自顺治十七年,顺治帝去世的前一年。
  顺治十七年(1660年),福建巡抚佟国器截获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议政王大臣会议遂以"通海"罪名拟定将郑氏斩监候,改为流徙宁古塔。
  十月初三日,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矫诏令斩郑芝龙与其亲族于燕京柴市(今北京市府学胡同西口),一说宁古塔,郑芝龙在北京的一家老小没有留下一个。而此时,郑成功已在同年攻下台湾。
  顺治十七年正是满清向郑军发起总攻的年份,当时郑军大炮打死了一名满清未确切公布名号的高级将领,但不知为何,突然间满清便撤军不再进攻,并给了郑成功一个极长时间的空档以便向台湾进发。也正是此后数月的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意外身亡,三月初一日,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十月,郑芝龙全家被清廷斩首。
  如此巧合确实不得不让人臆想,莫非顺治帝也参与了与郑成功的海战,并成了郑军炮火之下的陪葬,从而引发了郑芝龙的人头落地?
  只要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兴许历史便是如此呢?

成吉思汗下令攻城,为何杀男不杀女?50万女性俘虏的下场如何要问中国历史上,版图最辽阔的时代是哪个朝代,那么无疑就是元朝。当年蒙古仅仅是金王朝北边的一个小型游牧民族部落,金人本身是以骑射出身,清楚知道游牧民族一旦成长起来,那么在冷兵器时代就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要使用战壕?在堑壕战中,敌对军队在相对较近的范围内从一系列挖入地面的沟渠中进行战斗。当两军相持,双方都无法前进和超越对方时,壕沟战就变得必要了。堑壕战虽然自古就有,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线李讷离婚后回到北京,毛主席心疼落泪爸爸再也不让讷娃离开了前言图李讷提及父亲毛主席,李讷曾这样回忆我常常和爸爸去散步,散步的时候我就拉着他的手。爸爸的大手温暖极了,现在回想多么幸福啊!与爸爸散步的时候,爸爸的微笑非常慈祥,他慈祥的微笑一直为什么叶利钦当年要采用休克疗法?这一切真的与美国特工有关么?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今年是2021年,30年了,苏联已经解体30年了,我们以往的节目就跟大家聊过,如果不是30年前苏联的解体,明年苏联老百姓就可以欢庆他们建国百年了,然而这一切马信反正的余波健跳所千户城事件其实读了很多的郑成功史料,不难发现,郑军的军纪其实并不能算太好,掳掠人口财富的事例也是数不胜数,甚至于郑成功本人都有亲自指挥大掠的记录,这自然会让郑氏南明军队的形象在沿海地区一落千1982年,中将杨国夫逝世让一群日本老兵到灵前祭拜,这是为什么?1982年2月4号,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的杨国夫将军逝世,随后在北京,党和国家为杨将军举行了追悼会。在追悼会现场,很多杨将军的老战友或者是部下纷纷出席,就在这个时候,追悼会上忽然来了ampampquot万婴之母ampampquot林巧稚,接生5万婴儿自己却没孩子,一辈子不嫁人文古今说事人编辑古今说事人人们常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生命意义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这句话听起来很通俗易懂,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今天我们说的主唐代女俑发型鉴别指南在博物馆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唐代女性雕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挑选一些常见的女俑来介绍她们的发型。堕马髻堕马髻也许是唐代最熟悉的发型之一。其实这个名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党史教育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春秋二九五(四十六)齐桓公人生的高光时刻称霸公元前653年,晋献公派大夫里克率军,梁由靡为车御,虢射(shi2)为车右,在采桑击败狄人。击败狄人后,负责驾车的梁由靡说,狄人是不以逃跑为耻的,所以他建议里克一定要继续追杀狄军,他是孙中山的独子,蒋介石骂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曾流浪在异国他乡我们总是说道虎父无犬子。只要父辈足够的优秀,那后辈也一定不会落后。这句话确实可以引用在一些人身上,比如曹操的儿子曹植曹丕都是历史上十分厉害的人物,他们传承了父亲的能力,加上自己的天
被逼上梁山当年勤工俭学生选了马克思主义今天阅读了火种第十一章旅欧精英,终于明白了什么叫逼上梁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志青年看到了国内政治的黑暗,希望在国外去看看。许多有志青年选择了欧洲赴法勤工俭学。当时勤工俭学的学生来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导读来源人民网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是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由中宣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的。编写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发党史小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如何制定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的。元朝的户籍制度从千户制度到按照职业和民族划分户口蒙古部落最初是没有户籍制度的。1205年,铁木真推行了千户制度,这是蒙古户籍制度开端。灭金之后,窝阔台听取了耶律楚材的意见,在中原编户齐民,收取赋税,这是蒙古赋税制度的转型。元朝之谭盾演奏曾侯乙编磬带我们穿越回2千多年前在1978年对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进行考古发掘时,与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套曾侯乙编磬。它同样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编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由石磬编悬于架上,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公元735年李林甫专权嘴比蜜甜,心如刀剑公元735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李林甫开始在朝中独揽大权,专权长达19年之久。李林甫的曾祖父是唐高祖的族乾隆赐给大臣们的肘子,大臣为何出了宫门就直接扔掉?话说乾隆年间祭祀活动盛行,乾隆皇帝在祭祀结束之后,都会将一种特制的猪肉赏赐给文武百官。这不仅是为了表现皇帝对于下臣的重视,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是没想到许多大臣出了宫门就直接扔掉了故宫为什么没有厕所?古代人在故宫都是怎么上厕所的?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迄今为止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故宫总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也达到了15万平方米,有大大小小的宫殿70多座,鼎盛时期宫中曾住过一万多人,但令人黄河大铁牛穿越时空的大基建,尽显盛唐牛气关于黄河铁牛是有很多说法,对于它的出现以及它千年不腐的奇迹,现在都是谜团,相较于之前的一些神话传说,它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这就要从黄河铁牛的位置还有故事说起了。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大宋的繁华人口爆炸式增长,看小小北宋怎样从三千万涨到1亿人宋代特别是南宋境宇,虽如文献通考的作者马端临所说,比汉唐为狭小,但它依然是当时世界上土广民众的大国。就其经济文化状况来说,宋代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是最为先进的国家。可是,在生产发1965年巴铁遭遇灭国危机,中国出手相救,伟人给印度72小时撤军大半个世纪前中国就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虽然当时两国关系也存在着一些波折,但后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走上了正轨。尤其是中国在军事上对巴基斯坦的大力支持,让两国在外交关系上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