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配享太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具体是一种什么荣耀,对后代有什么好处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们就细说一下"配享太庙"这个事儿!
  什么是太庙
  太庙就是皇帝的宗庙,通俗一点就是皇帝供奉老祖宗的家庙,其实,太庙很早就出现了,各个朝代称呼却不一样,夏朝称为"世室",商朝叫做"重屋",周朝称为"明堂",从秦汉开始就叫做"太庙"了,中国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太庙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我们就以明清时期的太庙为例,讲一讲配享太庙的无上尊荣。
  太庙前殿
  去过故宫的朋友一定看过太庙,这座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的长方形大殿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的,整个太庙所有宫殿占地200亩,装修极为奢华,殿外三重台基都是汉白玉石栏围绕,殿内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的是金丝榆木,天花板和四柱,都贴着赤金叶。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太庙前殿已经不是永乐帝时期的原装货了,嘉靖二十年被雷击中全部焚毁,整整修了4年才恢复原样,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军入关期间,兵荒马乱的,损坏的也比较严重,但是主体结构还在,顺治帝期间才修复完成,上面挂着满汉文字对照的"太庙"二字。
  太庙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有功的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着异姓功臣的神位,并不是任何皇亲国戚和肱骨大臣都可以进入太庙享受皇家香火的,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者是有大功于社稷的皇亲才能进入东殿,而有大功于社稷的异姓臣子,经过皇上的特许,死后才能进入西殿,这就叫做配享太庙 。
  整个清朝时期,东配殿只供奉了14个人 ,我们熟知的有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豪格(皇太极长子)、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对雍正称帝有大功)、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活捉林凤祥、李开芳,有大功、铁帽子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铁帽子王)。
  西配殿供奉了13个人 ,比较有名的有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这些都是开国功臣)、鄂尔泰(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张廷玉(三朝元老,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阿桂(常年戍边,战功卓著)、福康安(封疆大吏,对西藏统一有大功,金瓶掣签制度制定者)、和琳(和珅弟弟,骁勇善战、平定苗民起义)。13个人中,1个超等公、2个一等大臣、1个内大臣、2个一等公、其余均是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大学士,都是朝廷的肱骨大臣。配享太庙是一种什么样的荣誉,有什么用
  首先,配享太庙不是爵位,不能世袭,也不能继承,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而且是比较虚的荣誉,类似于现在立功受奖,相当于部队最高级别的奖励——荣誉称号,但是部队的荣誉称号伴随着工作安置、转业费等方面的便利,配享太庙就没有与之相随的金钱奖励了,但是,享受皇家香火,绝对够你后世子孙吹牛几辈子了。
  其次,配享太庙后代也没有什么"特权",比如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他的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照样要参加科举,和全国的学子们一起PK,但是,无意中沾父亲的光应该还是有的,张廷玉的儿子,在主考官那里还是响当当的,当年张廷玉的儿子考中榜眼,吓得张廷玉赶紧跑到雍正那里自求降级。
  第三,配享太庙不是铁帽子王,搞不好,还得被迁出来,比如和珅的弟弟何琳,跟着阿桂当官,跟着福康安打仗,也跟着两个人一起配享太庙,最后,哥哥和珅倒台,嘉庆就把何琳的牌位撤出太庙,把和家的祠堂也毁了,剥夺了何琳儿子丰绅宜锦的公爵职位,改袭三等轻车都尉。何琳也成为唯一一个被迁出太庙的臣子。既然配享太庙没有真金白银的实惠,为什么还是挤破头争取呢?
  物以稀为贵,大清王朝276年,那么多人,皇亲贵族、王公大臣数不胜数,才有27个人获此荣誉,这比中双色球最高奖都难多了。
  对于臣子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每年四季的首月农历初一,太庙里面所有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皇帝要亲自来进行拜祭,这叫享祭 。遇到国家大事,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的时候,皇帝都要到太庙的寝殿拜祭,这叫告祭 。最重要的祭祀是在每年除夕的前一天,要进行最大规模的祭祀,这叫袷祭 。
  在封建时代,讲究三纲五常,大臣任何时候都要跪拜君王,但是如果配享太庙,这就颠倒过来了,皇帝要拜大臣,对于跪拜了一辈子皇上的大臣来说,这是多大的荣誉呀,估计高兴地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所以,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过程好像唐僧取经一样的困难,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当大秘,他的名气比创造出"六尺巷"的老爹、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还有名,张廷玉思维敏捷,雍正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拟出圣旨,而且非常符合雍正的意思,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达到了汉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是整个清代做秘书做的最成功的一个。有一次,雍正突然要赏赐张廷玉两万两银子,动情的的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领赐勿谦。"意思是说,你是大臣中第一个卖力的人,就不要客气了。
  雍正十三年,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允禄、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继续重用张廷玉,但是77岁的张廷玉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提出告老还乡,乾隆说,你是三朝元老,将来要配享太庙,怎么能归老田园呢?
  张廷玉一心想退休,乾隆就不高兴了。
  后来孝贤皇后去世,张廷玉因为安排不当被罚俸一年,打破了他47年不受罚的历史,让他惶恐不安,老的更快了,满脸老年斑,走路颤颤巍巍的。
  乾隆帝动了恻隐之心,特批他退休。
  但是他担心别人告黑状,到最后被取消配享太庙的资格,就求乾隆帝给一个保证。
  乾隆帝虽然很不爽,但念在往日的贡献和老爹的面子上,就发了一道保证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诏书。
  张廷玉很开心,乾隆帝很窝火。
  按规矩,这种破格施恩,张廷玉第二天要亲自进宫谢恩呢,但是张廷玉年岁太大了,行动不便,就让儿子张若澄代替他去谢恩了。
  乾隆帝第二天等着张廷玉谢恩呢,结果等来的是张廷玉的儿子,龙颜大怒,命令廷玉的门生军机大臣张汪由敦写圣旨让张廷玉亲自进宫谢恩,汪由敦赶紧派人通知张廷玉做好准备。
  谁知道弄巧成拙,圣旨第二天才能到张家,张廷玉天不亮就进宫请罪去了,很明显,有人泄露了朝廷机密,张廷玉也是老糊涂了。
  张廷玉被"著削去伯爵,以示惩罚",取消配享太庙资格,回家养老,汪由敦革职查办。
  一辈子的付出结果付诸东流,临走时,大臣们都不敢送行。
  没多久,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抓,乾隆帝顺便把三代皇帝赐给张廷玉的赏赐品全部收回。
  所幸张廷玉一生清廉,抄家时没有发现别的可疑物品,但是,张家深受打击,名誉扫地。
  回家五年后,张廷玉83岁的时候去世了,消息传来,乾隆念在张廷玉一生鞠躬尽瘁,为大清服务五十多年,又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由此可见,配享太庙对一个大臣来说有多么重要,尤其是汉臣,这一荣誉更加难得,张廷玉用五十多年的心血才得到这一赏赐,还差一点失之交臂,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见,汉臣在清廷中的地位之低,最后,乾隆帝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固然是雍正的遗诏,君臣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考虑应该是笼络汉臣的心。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太庙是古代供奉君王牌位的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叫"重屋""世室""明堂",到了秦汉才正式称为"太庙"。再到后来,太庙不仅会供奉皇帝,也对少数人开放,比如皇后、宗室、大臣。
  什么叫配享太庙?就是说臣子去世后,名字刻在一块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这代表着什么?后代皇帝到太庙祭祀祖先,给先皇牌位磕头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臣子也跪了。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为人臣者的最高荣誉,比黄马褂、三眼花翎的含金量高出几个层级。
  含金量高就意味着门槛高,能够获此殊荣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连再造大清的曾国藩也没进太庙,一般也就三种人能够拿到配享太庙入场券:
  一、皇帝在世时宠爱的皇后,并且有较大的家族影响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马炎的武悼皇后杨芷,出生弘农杨氏,这个家族在汉朝就已经是大豪门;在教养方面,史书记载杨芷"婉嫕有妇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庙,只在魏晋时个别政权存在过,并非后世主流。
  二、得到皇帝认可的有功之臣或宗亲。这类人需要有台面上看得到的功劳,或开疆拓土,如常遇春、徐达、沐英、清初铁帽子王,或有拥戴之功,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树,如司马光、赵普。
  三、皇帝极其信任的人。这种人,既无盖世之功,但就是会做人,会与皇帝建立密切关系,让皇帝在生前就离不开,比如张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庙,并不代表着可以一劳永逸,如果家人不争气,还是会被撤销牌位,比如和珅倒台后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龄的儿子谋反,也导致房玄龄配享太庙的资格被取消。
  随着帝王的变更,臣子的历史评价往往是动态的,这也会影响配享太庙的资格,比如武士彟,在世的时候没什么特别功劳或关系,但生了女儿武则天。武则天称帝后,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被追加进太庙,后来武则天去世,武士彟又被撤出太庙。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就争议不断,名声时好时坏,虽然进了太庙,但随着评价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庙。
  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提一下,一个是司马光,他是北宋名臣,《资政通鉴》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敌,属于保守派。别人往往只能配享一个皇帝的太庙,而他却能拿到两张入场券,同时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两个皇帝的太庙。一人占两坑,唯涑水先生,也不知是不是小时候砸缸修来的福气。
  还有一个是张廷玉,他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不过这张入场券拿得有点曲折。在雍正年间,张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许诺,将来配享太庙。一个臣子一旦位极人臣,想平安着陆的难度系数太高了,张廷玉也遇到这个问题。
  等到了乾隆继位,张廷玉在皇帝面前的信任度就受到动摇,一大把年纪了,还多次被乾隆责罚。
  退休前为了配享太庙问题,张廷玉还跟乾隆过了几招,最后输得爵位也没了,家也被抄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后来,张廷玉回到桐城老家,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乾隆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还是让他进了太庙,不过张廷玉已经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太庙既古代皇帝的宗庙,说白了就是历代皇帝放牌子给后人祭奠上香火的地方。
  至于什么是配享?既作为皇帝的配角牌位立于皇帝后侧左右一起享受皇家后代的香火供奉。
  比如我们以最近满清王朝为例。满清的太庙一般是皇帝,皇后,宗亲与有大功于江山社稷的臣工才能位享太庙。皇家人入太庙这司空见惯,毕竟别人是一家子,死后当然得把排位放在一起,就像咱们汉人民间的宗祠一般,方便后人祭祀、供奉。
  而我们说到那些有大功于江山社稷死后获得皇帝皇恩浩荡得以配享太庙的臣工,那才是无上的荣耀。
  倘若是出身八旗的满臣,依着满清皇帝满汉一家亲的鬼话能够配享太庙倒也见怪不怪,倘若是汉臣配享太庙那可真是凤毛麟角的稀奇事儿,可所谓为官者的巅峰之就了。
  比如我们说到清朝历经三朝,死后配享太庙的满清汉臣第一人张廷玉,他几乎成为了配享皇恩浩荡、无上殊荣的代名词,成为了满清有且仅有的一位无爵无位的臣工,也是有且仅有的一位汉人。
  得以配享太庙臣工,代表皇帝对其一生功绩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说明他对王朝的江山社稷功勋卓著甚至居功甚伟,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评价,将作为在世的人臣乃至后世的臣工膜拜、敬仰学习的最高典范。他生前的行为举止将是后代臣工的典范,事事唯其生前所行马首是瞻,并且还能得到皇家乃至皇帝的日夜不断的香火供奉,对其歌功颂德。(皇帝都得替其上香。)
  满清臣工,生前以位入内阁大学士,死后配享太庙为最高追求。位列内阁者常有,配享太庙者却不常有。配享太庙并非有功就行,还得皇帝喜欢、倚重你,乃至于皇帝希望死后也能继续为股肱大臣辅助他。配享太庙说到底对于绝大多数位极人臣的臣工来看,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神位而已,更不用说是一个汉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配享太庙,仅仅只是殊荣,除了荣誉,并不能给配享之人的后代带来切实的利益,它并非可以世袭罔替的爵位,仅仅限于配享之人而已。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什么是太庙?
  太庙一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寿终正寝后灵魂聚堆的地方,他们活着享尽了富贵荣华,死了也要与众不同要专门有个让后世怀念、让后世给他们上贡,不然这些大手大脚惯了的天之骄子们就会囊中羞涩。
  太庙说白了就是皇帝自己家的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神灵世界中的玉帝等各路大仙的灵位,以及驾崩的真龙天子和他们的后台老板们的神位,就是各路神通广大的保护伞们。
  历朝历代都有太庙,北京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人和神灵的地方,是明成祖在位的时候兴建的。什么是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是皇上给自己马仔们的一种死后的无上荣誉。
  生前为朝廷干了一辈子工作,流血流汗,肝脑涂地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大臣,他们活着的时候皇帝给了很多奖赏,死了也风光风光,自己的亲人也倍儿有面子。其他大臣们见了也会妒忌、羡慕,也会拼命工作,努力创造不菲的业绩,争先恐后当劳模,皇帝的天下就会井然有序,统治就会磐石般坚固。
  说穿了配享受太庙就是皇上一种管理公司的一种激励机制,一种手段。
  既然是配享,那就不是在正殿,只能是在偏殿。明清两代的太庙有东西两个偏殿,是拥有配享太庙资格的大臣门灵魂安息的地方。
  这个荣誉要比皇上赏赐个金山银山都有价值,在那么多大神的地盘,在归天皇上们端坐的大庙里,自己一个凡夫俗子能在那个大院里有一席之地,能接受国家的供奉,那该是多么的荣耀,想想都激动人心。
  可是封建社会等级是森严的,普通大臣是没有那个机会的,哪怕是你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也很难争取到这个机会。皇帝可以在你活着的时候给你无上荣耀,给你金子银子和珠宝玉器,但对于配享太庙这个荣誉,皇帝是非常吝啬的。活着给他们下跪磕头,死了也不能平起平坐。
  进太庙有多难,举个例子就懂了。
  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27个人享受到这个崇高的荣誉,汉人里头只有张廷玉死后有幸进去。那些有幸进去的满人也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候,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建立过奇功,力挽狂澜的有头有脸的满人。
  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
  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
  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
  张廷玉为主子可以说是玩命的工作,宵衣旰食、兢兢业业、没玩一点虚的。张廷玉才思敏捷敏捷,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领导话音未落,中央文件就起草出来了。往往跟雍正的意思不差分毫,这样的马仔老板能不赏识吗?
  由于张廷玉在雍正跟前工作卖力、非常称职,雍正往往一高兴就奖赏。
  有一回张廷玉又完成了一项别人都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雍正大笔一挥就赏赐张廷玉数万两银子,张廷玉坚决推辞不敢要。
  雍正非常诚恳地说,满朝文武就你最称职,你是朕最得力的干将,这是朕真心实意的赏赐,你就甭在那像个大姑娘那样扭捏了。
  一番话说的张廷玉热泪盈眶,工作更卖力了。
  看看,这就是手腕,就是情商,就是用人之道。皇帝懂得了管理学,管理国家就轻松多了。
  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
  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
  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了后人有好处吗?
  配享太庙是皇帝给的一种死后的待遇,一种非常的荣誉,是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荣誉,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拿来穿,更不可以继承转让。因为它并不是被皇帝封侯、封王,不像爵位那样能够世袭。
  说直接点就是本人死了进了太庙,后人死后可甭想进去,门儿都没有。
  可是既然配享太庙是个稀缺的荣誉,大家伙都享受不到,自己的先辈得到了这个崇高的荣誉,对他的后人来说当然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旁人不用说嫉妒、羡慕的要死,自己也可以拿出来显摆。配享太庙是个无形的资源,无形中就高人一等。
  说到底,这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但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从秦汉时期,太庙就已经成为皇家延续的重要象征,享受世代皇族祭拜的香火。
  在民间立神庙,享受老百姓的香火已经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了,更不要说在太庙中,享受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皇族们的香火。这种荣誉对这些大臣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而且他们认为,享受这些香火,甚至可以成仙成神,福泽子孙。
  太庙是供奉皇帝灵位的地方,配享太庙就可以到地下服侍皇帝。
  太庙对于一个朝代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历代皇帝的排位都供奉在其中,这也是皇家延续的象征。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太庙都相当重视。
  而大臣们呢?他们争着抢着要配享太庙,其实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一方面配享太庙的确可以享受世代皇族们的香火,这也是子孙们的服气。可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向皇帝表忠心。
  大臣们在生前努力干活,在皇帝面前是忠心耿耿。可是有时候皇帝会看不到这种忠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死后,依旧可以跟随皇帝干活。所以大臣们都会争抢着要配享太庙,表示自己对皇帝是忠心耿耿。
  虽然自己岁数大了,不中用了。可是争取这份荣誉的同时,可以让后世子孙们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这件事是非常不错的。
  就算是后世子孙们犯了罪,皇帝都要考虑到,他的祖先是配享太庙的。所以对这些人会从轻处罚,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配享太庙的人数不多,所以进去的都感到很光荣。
  我们从清朝的太庙人数来看,在东西配殿中一共就27个人配享太庙。试想一下,清朝有276年历史,数不清的朝臣,却只有27个人入选。而且这27个人中,还有14个都是亲王级别的天潢贵胄,剩下13个名额才是给大臣们的。
  这下子可就不得了了,满清王朝到底有多少大臣呢?压根就数不清楚,怎么也得几百万人。可是这帮人中只有13个人,可以配享太庙,这份殊荣又是多么高贵的呢?
  所以说人数决定了臣子们是否要为配享太庙而努力。就算你是一代名臣,有显著的功绩,那你也未必能够配像太庙。比如说曾国藩,他挽救了满清王朝,消灭了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可是他没有资格配享太庙。
  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是慈禧最忠心的臣子、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这些人统统都没有配享太庙。有如此功绩和地位的人,都没能配享太庙,更不用说那些小人物们了,所以说配享太庙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样。
  而且清朝的太庙中,13个臣子里有12个都是满洲人,只有张廷玉一个是汉人。所以留给汉人臣子的席位那就更少了。
  张廷玉为何一再要求配享太庙呢?
  作为汉人中唯一配享清朝太庙的臣子,张廷玉可以说是充满了荣耀。他不仅是清朝第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而且还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
  他一辈子服侍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是康乾盛世的见证者。早在康熙年间,张廷玉就因为记性好,反应快而成为了康熙最重要的秘书。
  后来雍正上台以后,张廷玉依旧得到重用,成为雍正重要的秘书兼任首席军机大臣。甚至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拖着70多岁的身体,依旧在为清王朝卖命。
  雍正皇帝只做了13年皇帝,他在临死前,不仅任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而且还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件事对张廷玉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这是他努力一生的见证。
  所以张廷玉必须要捍卫这份荣誉。当时张廷玉已经77岁了,依旧还在干活,所以他向皇帝申请要退休。乾隆批准他退休以后,他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让乾隆写一份保证书给他,表示要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皇帝很生气啊,这配享太庙的事情,本身就是皇家给你的荣誉,哪有像你这样张口就要的呢?无奈之下乾隆还是给了他这么一封保证书。
  可是第二天谢恩的时候,张廷玉本人却没有前来,而是让自己儿子来谢恩的。意思很明确,自己的目的达到了,那就可以不用拍你马屁了。
  乾隆愤怒之下,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并且削去了他的爵位。张廷玉一脸懵逼地过了几年,后来更是被乾隆抄了家,好在张廷玉没什么钱,所以免除一难。
  但是从此张廷玉一蹶不振,感觉一生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在83岁的时候黯然去世。乾隆皇帝在张廷玉死后,才恢复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其实这也够歹毒的。既符合了雍正临终前的旨意,又惩罚了张廷玉。
  总结:配享太庙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配享太庙这种事情,对臣子们来说除了有荣誉以外,压根就没什么好处。就好像在学校里获得三好学生一样,是一份荣誉。
  虽然这是对自己一生努力的肯定,但是却不能成为他们子孙后代的福祉。对子孙后代来说,爵位要比配享太庙重要的多。
  因为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而配享太庙是不可以的。有了爵位的话,子孙后代基本就不愁吃喝了,可是光配享太庙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没用。
  而且你该葬在哪儿还是葬在哪儿,太庙那儿只有一块木头疙瘩,只不过这块木头上写了你的名字而已,你当真以为你能吃那么多香火吗?
  所以说其实更多大臣,都不太愿意配像太庙。张廷玉为大清朝奋斗了一生,到了77岁还不给他退休,这又何必呢?他又不是掌握大权的权臣,留在那儿干活干了一辈子,就为了配享太庙,实在是太傻了。
  而且每次张廷玉提出告老还乡的时候,乾隆就无耻地告诉他,你可是配享太庙的大臣,怎么能这么早就走呢?这岂非就是古代的道德绑架?
  诚邀,如题。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
  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那么配享太庙对于官员来说究竟有何意义呢?
  太庙是皇帝的家庙,主要是供奉皇帝自己的祖先。另外一些有功于社稷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也能配享太庙,不过是极少数的。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配享太庙是极大的恩赐。皇帝都会祭祀你,这是想都不敢想的。虽然配享太庙没有实际的利益好处,但是对于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这比生命都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宗庙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秦汉时期才正式命名为太庙,仅供皇帝而且供奉,一些有功劳的大臣可以配享太庙,去世之后,将他的名字刻在一个木头上,然后放在皇帝列祖列宗的牌位旁边,这代表着后代皇帝到太庙去祭祀,还要给配享太庙的大臣们也跪下磕头了,这在古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高的荣誉。
  当然这是最高门槛的一种荣誉,含金量也是最高的,能够得到配享太庙的人物相当的少。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先说第二个问题,实际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后代并没有所谓"特权",比如满清汉臣唯一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其四个儿子张若溎、张若霭、张若澄 、张若渟都是举科举入仕途,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所以这些大臣的后代们其实好处并没有想象的那麽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个姓名,博得存在感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好处。
  简单来说,好处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庙就是到皇家陵园里占个位置,并有个神祖牌到太庙里供奉起来。然后以后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时候就会一起拜拜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够反过来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荣。爵位不会降。在古代爵位虽然是可以世袭传子,但是这种爵位传袭每过一代就会降低一个级别,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过后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够混一个配享太庙的话,那么这种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袭不降的。
  清朝两百多年里,只有27个人享受到这个崇高的荣誉,汉人里头只有张廷玉死后有幸进去。那些有幸进去的满人也都是在国家危难时候,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建立过奇功,力挽狂澜的有头有脸的满人。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一般三种人能够拿到这种荣誉:
  一、皇帝宠爱的皇后。比如说司马炎的皇后出生玄弘农杨氏,他的皇后,所以说得到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二、皇帝认可的有功之臣。他们自然拥有很大的功劳,比如说是开疆拓土,而得到这种功劳的人士一般有,常遇春 、徐达 、司马光、赵普等等,
  三、皇帝非常信任的人。这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是皇帝特别信任他与皇帝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说。皇帝也给了他们最高的荣誉,比如说张廷玉等等。
  当然配强代表之后不代表这个荣誉就会一直拥有,如果家里的后人不争气,还是会被撤掉这个荣誉的,比如说和珅倒台之后 他弟弟排位就被撤出。房玄龄的儿子谋反之后,牌位也被移走了,而随着王朝的变更,配享太庙的资格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武则天的父亲在武则天称帝的时候,自然能够配享太庙,而当武则天退位之后,他也被撤出了太庙。
  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是谁,为什么有那样的荣耀呢?张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一样的大官。张廷玉先后给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当过马仔,从礼部尚书到吏部尚书到户部尚书、再到军机大臣,大清的各部门一把手几乎当了个遍。张廷玉为主子可以说是玩命的工作,宵衣旰食、兢兢业业、没玩一点虚的。张廷玉才思敏捷敏捷,善于揣摩领导的意图,领导话音未落,中央文件就起草出来了。往往跟雍正的意思不差分毫,这样的马仔老板能不赏识吗?
  由于张廷玉在雍正跟前工作卖力、非常称职,雍正往往一高兴就奖赏。有一回张廷玉又完成了一项别人都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雍正大笔一挥就赏赐张廷玉数万两银子,张廷玉坚决推辞不敢要。雍正非常诚恳地说,满朝文武就你最称职,你是朕最得力的干将,这是朕真心实意的赏赐,你就甭在那像个大姑娘那样扭捏了。
  一番话说得张廷玉热泪盈眶,工作更卖力了。看看,这就是手腕,就是情商,就是用人之道。皇帝懂得了管理学,管理国家就轻松多了。后来雍正病危的时候也惦记着自己的马仔,驾崩前嘱咐张廷玉跟允禄和鄂尔泰当了顾命大臣,并在遗嘱中写明让张廷玉死后到自己身边配享太庙。由于张廷玉的才干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台后,张廷玉继续受到重用,直到年迈退休。张廷玉活到83岁去世,死后配享太庙。
  总结:配享太庙,不管是对配享的本人,还是其家族,都是一项莫大的荣誉,但也像是虚名,可以带来关注度,并不能为后代带来实实在在的权利与富贵。传之后世的是爵位、财富与家学,以及官位恩荫附带的利益。
  太庙的那点事儿
  臣民祭祖的地方叫祠堂,帝王祭祖的地方叫太庙。太庙最早起源于夏朝,(蔡文姬父亲蔡邕说)夏朝称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朝叫明堂。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唐(太)宗宋(太)祖就是庙号。太庙在周朝也称大庙,大概在战国末期才有诸侯国称为太庙。
  配享太庙的那点事儿
  配享太庙就是皇室贵族、皇后宠妃、有功之臣等去世后,新皇帝将其牌位放置于太庙之中。最早制定配享太庙的制度的是晋朝,汉唐除了配享太庙还有陪葬皇陵。配享太庙的人,都是功勋卓著并且是皇帝红人的大功臣、有功宗室、皇后及皇帝的宠妃等人。小姐姐统计:仅以臣子而言,能配享太庙的:最多的是唐朝共42名,其中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ē]被撤出太庙;最少的是元朝0个。最牛的配享太庙的人物是司马光,他配享了宋神宗的太庙,也配享了宋哲宗的太庙。王安石也配享太庙,后来被踢出去了。
  配享太庙是怎样的哀荣?
  文臣谥号中最牛的谥号是文正,武将谥号中最牛的谥号是忠武。比文正、忠武更让臣子梦寐以求的是配享太庙,尤其是清朝。在清朝,陪葬太庙的只有26人。臣子(非宗室)的有13人:满人12人,其中包括和琳因为他哥和珅的原因,还被撤出太庙;汉人只有一个,他就是张廷玉!物以稀为贵,更何况配享太庙,还会接受历代皇帝祭祖时还祭拜配享太庙的大臣呢?这待遇比中彩票难太多了,是作为臣子,尤其是汉人臣子最大的哀荣,没有之一。张廷玉是清朝汉人官二代,对清朝立下很大的贡献,是雍正皇帝的大红人,还是雍正的托孤大臣,特留遗旨令张廷玉配享太庙。下图是张廷玉。
  那配享太庙的后代有什么好处?
  比起铁帽子十二名王爷的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的好处似乎略逊一筹。这给予死者及其后世子孙是最大的精神赞赏。可以称之为最大的无形资产,就十二名世袭王爷也未必是谁都能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就这点而言,张廷玉的子孙从心理上感觉比不能配享太庙的铁帽子王自豪多了。
  而且小姐姐认为这种无形资产给张廷玉子孙带来到好处是巨大的。只有他的子孙在任职、办事、受罚等方面,一说自己是张廷玉的子孙,有司甚至皇帝就会对高看一眼,让他三分等待遇。这种待遇是其他朝臣甚至是非配享太庙的铁帽子王们难以企及的。张廷玉留给子孙的无形遗产能让其子孙在整个清朝享用不尽,虽然这种遗产弹性大,难以量化。
  好的,我来回答!
  在古代著名文臣武将们的人生走到尽头时,皇帝会给他们这样一项特殊荣誉:"配享太庙"。通过这种方式,用以表彰有功于国的忠臣烈士。
  比如历史上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臣,唐朝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高士廉、李靖,宋代赵普、王安石、徐达、常遇春,清代傅恒、图海、张廷玉等等,皆获得了这项殊荣。
  一,什么叫太庙?什么人才可以入祀太庙呢?
  广义地讲,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也就是说,是帝王的家庙,这个称呼始于秦汉时期,起初叫明堂。既然是"家庙",里面肯定供奉各代帝王的祖先,外姓人是不能入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对功臣进行褒奖,树立人臣楷模,后来功臣、甚至皇后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狭义地讲,太庙是明朝永乐年间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建造的宗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之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普通百姓可以随意出入。
  那么,什么人可以配享太庙呢?
  刚才说了,太庙是帝王家的私人宗庙,在一般情况下,别说文武大臣,就连皇帝的兄弟、叔伯都是没有资格进入太庙的。
  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必须是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如果是异姓功臣,更必须是大功于社稷的臣子。配享太庙,必须由皇帝亲允才可,并且获得配享资格的人都是以郡王以上之礼下葬的。
  入祀太庙之难,从晚清重臣曾国藩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曾国藩对于晚清王朝可以说有再造之功,但想死后配享太庙,却仍旧未能如愿。终清一朝,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汉臣,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一人。
  配享太庙对后代有什么好处呢?
  一旦配享太庙,后世的所有皇帝、皇子等逢年过节时,都得跪拜在他的灵位之前,这在皇权至上的帝王时代,够不够牛X?
  所以最大的好处是让后代感到荣耀,有了社会资本。比如某人的爷爷在太庙里供着,遇见跟官府打交道的事,可以自豪地说:"俺爷爷的灵位可是在皇家宗庙里供着,连皇上都得向俺爷爷下跪、叩头呢!"
  作为功勋之后,一般情况下应该衣食无忧,只要自己不胡作非为,一生的荣华富贵是肯定少不了的。另外,朝廷会给他优先分配社会资源,并有常人不可企及的人脉,人生的起点应该高于普通百姓。
  除此之外,我觉得配享太庙对子孙还真没更多的好处,因为它既不能世袭,也不能荫封,还不会因此给子孙安排一官半职。
  在有的时候,配享太庙甚至会给子孙带来很大限制,比如子孙一旦犯错,人家就会以你为榜样来指责他们。而且如果你活着就被定了这个资格,且子孙后代还比较有出息,那么你甚至还有可能被言官弹劾,他们会说你公器私用。
  比如在唐代,几位配享太庙者,结局并不太好。
  长孙无忌入祀太庙不假,但最后却被流放黔州自缢而死,他的长子冲受到牵连流放岭南。
  另一个配享太庙的房玄龄也很晦气,因为儿子房遗爱参与造反被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长子房遗直被贬为庶人。
  有"房谋杜断"之称的杜如晦,其次子杜荷卷入李承乾案被斩首,大儿子杜构也受到牵连被贬岭南,最后死在南方。
  所以,在"伴君如伴虎"的君权时代,哪管你什么"配享太庙"还是"丹书铁券",或者什么"铁帽子王",其生杀大权都只不过是凭皇帝一句话而已,哪有无穷尽的荣宠!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配享太庙其实中国自古有之,从最早的孔子四个徒弟就有,不过将"配享太庙"发扬光大的还是在清朝,我们主要讨论清朝的"配享太庙"!!  什么是"配享太庙"?
  太庙在古代就是皇帝的家庙,配享太庙就是,一般祭祀的时候,太庙正位上供奉的都是神仙以及保佑百姓和皇族的神,在他们旁边或者侧面可以放上地位稍低的一些普通人的神位,这些人的神位可以享受和太庙里大神一样的祭祀供奉!!
  这是很高的政治待遇,在清朝一共也只有26个人可以配享太庙,其中基本都是皇族或者满足王公,只有张廷玉 一人是汉人大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配享太庙并不是王爵 ,王爵例如铁帽子王还可以世袭罔替,但是太庙不可以继承,这就是一个荣誉,比较虚的荣誉,纯粹是政治需要!
  这就好像你爸立了一等功,这个一等功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实质的好处,只是个荣誉而已,并且如果你表现不好,还会被迁出来。例如和珅的弟弟何琳的配享和迁出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华五千年之燕昭王求贤燕国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燕王哙是其第三十八任国君,他继位后的第三年,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就是将燕国国君的位置让给相国子之,同时收回重要官员的官印,交给子中华大英雄纵观历史,谁是英雄。三皇五帝,尽显神通。禹治大水,洪涝方终,制放大鼎,天下九州。文武兴周,长卿武尊。屈子汨罗,楚辞追风。秦皇一统,汉武拓疆。曹公碣石,对酒当歌。天外谪仙,太白神通。国军黄埔一期将领中,同为抗日名将,为何杜聿明地位比宋希濂高?黄埔军校一期出来的一众国军虎将中,宋希濂和杜聿明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两人在我军和国军中的风评都是名将中的良将。在抗日战争阶段两人都在和日军作战中打出了亮眼的战绩,在民族大义面前舍生中华五千年之晁错削藩公元前156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在文帝时期,晁错的治世才能就深得众人称赞,是太子刘启的老师,被人们尊称为智囊。景帝即位后,封他为内史,经常和他讨论国家政治。晁中华五千年之七国之乱晁错死后,汉景帝命令七国诸侯军队停止叛变,没想到吴王刘濞公开表示自己要做皇帝,根本不把汉景帝放在眼里。袁盎带着诏书去见刘濞,劝他退兵,刘濞自称为皇帝,对景帝的诏书嗤之以鼻,还派一队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成为秦国的阶下囚能否被杀这就是年味儿公元前645年,秦晋两国为争夺河西地盘爆发战争,交战地点在黄河西边的韩原,史称韩原之战。这是秦晋之好后的第一次武力冲突,双方都见无可忍别无选择了,那就只能翻脸。晋惠公问百年风华的侧影定格时间飞逝如电,倏尔又是一年。即将送别的2021年,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于我们的家我们每个人,都格外不平凡。胸怀千秋伟业,恰似百年风华。1921202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是最壮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日本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历史记载,中国与日本最开始有交往是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发生大规模的交流是在唐朝时期。那时候的唐朝国富民强,日本派出遣唐使,深入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读资治通鉴,学管理智慧(公元前310年)张仪连横政策失败,这边秦国新君对他又不好,朝中政敌又多,他开始给自己找脱身之计,对秦王说如今东方各国局势有变,我看正是大王您可以多得割地的好时机!我听说齐王最憎恨我,我到哪国,他一1955年,抗美援朝中6位功勋赫赫的兵团司令,都被授予何军衔?1953年7月,随着中美两国签订停战协定,这场持续多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中国人民靠着艰苦的奋战,终于打赢了这场关键的战争,这也保障了新中国的安全。随着战争的结束,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井冈山红四军和新四军,为何都用四?和北伐铁军第四军有关系吗?井冈山红四军和新四军,为何都用四?和北伐铁军第四军有关系吗?朱德和毛泽东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以后,建立了第一支红军队伍,但奇怪的是,这支红军队伍并没有按战斗序列命名为红一军,而
影片好极了,希望你们多拍这类片子日内瓦会议期间的文化外交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之二十九1954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会见了一位世界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周总理与卓别林卓别林对中国并不陌生,1930新疆一牧羊人捡到2块不起眼的木板,英国人大喜下面是精绝古城众所周知,新疆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在这里也出土过不少遗迹。比如说,尉犁营盘汉晋墓地,属于汉晋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人员曾经发现大量的纺织品,葬俗十分特别,根据推测,得知墓主人可拿破仑也欠账?瑞士一老人拿出拿破仑写的欠条,法国政府如数奉还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只是一个有关于信用的故事,还是一个有关于拿破仑在法国人民心中地位有多高的问题。1784年,拿破仑以优异成绩进入法国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学,并且还提前毕业溥仪游览故宫,指出画像挂错了,导游却不屑一顾,溥仪这是我爹宣统帝溥仪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继位之时只有三岁,继位两年以后就在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之中宣布了退位,1912年正是他退位的日子,此时的溥仪也不过只有5岁,虽然退一座汾阳城,两座郡王府记大明永和王家族两百多年间的奇闻轶事前言今山西省汾阳市,在明代是汾州府的附郭县汾阳县。山西有三家大明亲藩位于太原的晋王府位于大同的代王府和位于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沈王府。一般来说明代各王府下面的宗室郡王将军和中尉色衰而爱驰,汉武帝29岁才得第一个儿子,如何从宠爱到厌弃?汉武帝刘彻,在他治理下的国家,是西汉王朝最鼎盛最繁荣的时期。这一生文治武功,无人能敌,尤其是在匈奴问题上。汉武帝主动转守为攻,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并且任用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饮咸丰帝为了什么至死也不原谅弟弟恭王奕訢?作者穆炳森爱新觉罗奕詝与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四子和第六子,哥俩个只相差一岁,是同父异母兄弟。因为道光帝的皇长子和皇二子已早殇,皇三子又过继给他人,所以皇四子奕詝便成为了皇长子。大家都知康熙有24个儿子,为何只有9子参与夺嫡?其余的15个阿哥哪去了?其实有的时候我觉得古代皇帝寡人这个自称非常贴切,高处不胜寒,唯一站在高处的那位不就是孤家寡人吗?由于中国古代的封建集权君主专制的固有属性,这注定了古代帝王谁都不能信任,哪怕是最亲密湖北为何有很多黄字开头的城市?我国大部分的地名皆是自古一脉相承而来,比如邯郸洛阳荆州等,数千年来名字基本沿用至今。湖北境内的确有很多以黄字开头的城市,如黄冈黄石黄梅等。不过这些地方均集中在鄂东区域,这到底是因为内蒙和外蒙同属蒙古族,服饰习俗文化为何差别那么大?不是内外蒙,内蒙古东西部,各盟市都有区别。原因是在满清统治蒙古的几百年里,严重限制了游牧民族游走这一特性,相当于一个县内的活动范围,彻底决绝了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通过几百年的固步自假如给诸葛亮一挺机枪并且保证充足的弹药,那么北伐能成功吗?题主这是给诸葛亮开挂啊,要是他有这么一挺机枪,统一天下那是易如反掌。首先,一挺机枪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跨时代的大杀器,足以将任何一支军队的抵抗意志摧毁题主在问题中没有明确说给诸葛亮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