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1948年9月中旬,早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之时,粟裕将军就对华东野战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进行了筹谋,决心以苏北兵团主力收复当年的根据地中心区淮阴和淮安(两淮),再以不少于三个纵队的兵力攻取海州和连云港(其他部队打援),之后全军转入休整。战役计划亦得到西柏坡的批准。
  于是两淮的"淮"字和海州的"海"字,组合起来就成为了这次战役的名称,"淮海战役"的名称遂如此固定下来。然而这仅仅是被称为"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华野当时尚没有与徐蚌70万蒋军进行大决战的打算,其核心战役目标只是歼灭位于上述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将解放区扩展到苏北和苏中,仅此而已。
  "小淮海"的战役目标还包括,迫使徐州守敌全部或者大部回撤长江防线拱卫南京,而我军则可以顺利解放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按西柏坡最初的战役时间表:华野须在1948年的十一、十二月份完成上述既定作战任务,然后休整到1949年一月份,三月份再以主力西进配合中原野战军"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 ,然后"秋季以主力渡江作战"。
  看懂了吗?淮海战役原定的战役目标不过是消灭黄百韬第七兵团,以三面包围的态势迫使敌刘峙集团主力南逃,然后再酝酿肯定会比较困难的渡江作战,估计时间为1949年8月以后。计划中预估的歼敌目标,除拥有三个军的黄百韬第七兵团(第100军还未转隶)不足80000人外,还包括驻海州的李延年第九绥靖区(辖44军)、两淮的守备部队等,满打满算不超过15万人。
  西柏坡同时征求中原野战军的意见,并嘱配合华野作战,1948年9月25日(济南战役进行中),中野司令员刘伯承、第一副司令员陈毅、参谋长李达联名复电:"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最好"。此时,从西柏坡到华野和中野都还没有料到,一旦战役发到会演变到何等的规模,更没有预料到此战能把蒋军徐蚌军事集团全部吃掉。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粟裕将军运筹"小淮海"的战役实施之时,蒋军方面也在紧急部署,其中重要的决定就是放弃郑州(孙元良兵团)、商邱(邱清泉兵团)、海州(李延年绥区)、新安镇(黄百韬兵团)等原驻要点,各机动兵团全部向徐州附近收缩,以图与肯定南下的华东野战军决战。9月下旬,当负责配合作战的中野主力包围郑州时,突然发现守敌已大部向徐州方向逃窜。
  于是战场态势出现了全新的格局:我两大野战军已处在可以东西两向夹击徐州的有利位置上,至1948年11月初,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均已胜利结束,我军野战部队的数量首次完全压倒蒋军,形成了314万人对290万人的反差。东北野战军入关已成定局,华野和中野再无后顾之忧(原曾担心华北之敌南下增援),战略决战的条件日臻成熟,11月8日,经过与张震参谋长的彻夜商谈后,粟裕给西柏坡发出了军史上著名的"齐辰电"。
  这封电文的伟大意义在于,粟裕首次提出在歼灭黄百韬12万人之后,华野主力暂不南下两淮,而是向西寻求与蒋军徐州重兵集团决战,从而把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全部歼灭,进而有利于未来的渡江战役。电文中关于"未来长江以南不致有大的战斗"、"严重战斗要在华南才有的打"等预测,历史证明惊人的准确,也充分说明了粟裕天才般的军事头脑(齐指八日,辰指当日7到9时)。
  西柏坡的回电迅速而精要:"粟张,并告华东局、中原局: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应"!这就意味着,伟人也将淮海战役的设想升华到战略决战的"大淮海"高度,要全歼猬集在徐蚌之间的70万敌军。许多年以后,粟裕仍然回忆到:"这封电报虽短,但是字字千钧"。
  根据"大淮海"的战役方针,中原野战军奉命全军进入徐州战场,并首先攻占了徐州与蚌埠间的重镇宿县,不仅切断了徐州守敌的运输线和与南京方面的陆上联系,更重要的是,也切断了刘峙集团若干机动兵团和绥靖区南逃的退路,淮海战役进入高潮时分。从华东野战军11月6日南下歼击黄百韬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全歼杜聿集团为结束,我军以伤亡134000余人的代价,共消灭蒋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1个绥靖区共555000余人。
  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在军事上使蒋军在华东地区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邱清泉第2兵团和黄维第12兵团全军覆没,内含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江北的重镇只剩一个安庆还在蒋军控制下,我两大野战军主力已直逼长江(四月份发起渡江战役),而这场战役的辉煌结果,与最初的构想和预估完全不同,堪称战争史上变化最多、样式最复杂的军事奇迹。
  粟大将三万人打爆十二万。
  1946年7月,在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同时,蒋介石以第32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兼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企图先占如皋、海安,尔后再沿(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一线向北进攻,与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军相配合,夹击苏皖边解放区首府淮阴。
  李默庵是正宗黄埔一期,天子门生,在黄埔同学中素有"武有胡宗南,文有贺衷寒,能文能武李默庵"之称。"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率先发表脱离共产党宣言,忠实追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30年他参与中原大战,痛击冯玉祥军,1934年他的第10师又对红十军团穷追不舍,终致红十军团兵败怀玉山。
  作为红十军团的幸存者,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始终记得这个李默庵对红军死缠烂打,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只能穷于应付,十多年过去了,那口闷气至今还没有一吐为快。
  7月9日,李默庵在常州一绥区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确定向解放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为7月13日。谈到剿共军事,他信心十足,就凭手上的12万大军,人数超出粟裕所部四倍,足够让粟裕再重演一次兵败怀玉山的了!
  粟裕大将:看着我的眼睛,告诉你什么叫杀气
  说实在话,即使是蒋公和推荐李默庵上任的军政部长陈诚,对苏中的剿共行动都是十分看好的,因为李默庵的五个整编师都是美械装备的精锐之众,包括李天霞整83师,黄百韬整25师,王铁汉整49师,整65师,整69师,还有两个独立旅,五个交警大队。
  现在国军的整编师,在抗日战争时期那都是军的编制!而由于新四军主力出击淮南,此时粟裕手下一共就小米加步枪的19个团,连伙夫带马夫也就三万人。
  所以蒋介石在战前扬言:"以国军之强大兵力,三个星期足可收复苏北,再三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
  然而李默庵没想到,他的作战计划在刚刚油印下发这天就被地下党拿去交给了粟裕,又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告诉了和谈调解人马歇尔,马歇尔拿着这作战计划质问老蒋是否想主动挑起内战,这让蒋介石万分尴尬,急忙下令让李默庵暂停进攻,国军的部署顿时大乱。
  更加黑色幽默的是,7月13日,就在国军原定动手的这天,粟裕先动手了。他第一枪就打爆了呆在老巢宣家堡和泰兴的整83师。而且李天霞根本没想到粟裕胆子这么大,竟然主动挑硬的打!
  就在开战前两天,李默庵还放言: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么他们可以倒扛着枪,一枪不发进南京。结果只一天时间,宣家堡就被王必成的华中野战军六师打掉了,83师一个团全灭,团长刘光宇被俘。
  第二天,泰兴被陶勇的华野一师攻克,83师57团被歼灭,团长钟雄飞被俘。李天霞本来到处吹牛:"我的部队没问题,一个团就可以同解放军干一下。"结果和上司李默庵一样被啪啪打脸。
  李默庵:都是湖南老乡,打脸可不可以不要那么用力?
  国军接连吃瘪,让李默庵大感丢脸,决定趁解放军主力打宣泰之际以49师直捣如皋、海安。结果粟裕放着救援宣泰的整65师不打,一夜急行军百余里,兜住了全无防备,正打算捡个现成便宜的整49师,一顿胖揍,整49师十损七八,师长王铁汉仅以身免。
  粟裕用兵,虚虚实实,神鬼莫测,在苏中之战已经初露端倪,然而粟家兵法真正大成还是在两年之后的豫东战役。
  说起王铁汉,也算是个人物,当年九一八事变,是王铁汉毅然下令还击,顶着上面"不抵抗命令"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这哥们命是真的大,跟粟裕,林彪都打过招呼,居然没被打死,还跑到台湾当了"总统府国策顾问",活到九十一岁善终。
  李默庵抓狂了,他派出五万大军直插海安,从7月30日打到8月3日,终于占领海安。国军伤亡3000多人,仅仅消灭了200多"共匪",战损比为15:1。而李默庵却向南京发电说:战斗进行两日,共军溃不成军……
  海安战后,国军各部纷纷上报战绩,你歼共军3000,他歼共军800,加在一起共有三万之多,华中野战军一共就这么点人,相当于被国军全歼在海安了。
  更坑的是李默庵居然信以为真,对外宣称:苏中战事大局已定。其实,粟裕的部队就隐蔽在海安以北十几公里的三仓河,养精蓄锐整整两个星期,该出操的出操,该训练的训练,偶尔还会上公路唱唱歌,而李默庵对此情况竟然一无所知。
  8月9日,驻守海安的新编第7旅19团和附属炮兵部队奉命前去李堡,接替原本驻守在那里的105旅的防务。19团一出发,粟裕立即意识到:"歼敌良机已到。"结果19团到达李堡,警戒还没布置,就遭到了解放军主力围攻,9000多人被包了饺子。
  李堡一战,李默庵三分之一的机动兵力报销了,他急忙调整部署,收缩兵力,结果他万万没想到,国军纵深的丁堰、林梓两个据点居然出事了,号称"袖珍王牌军"的五个交警大队打了一夜,还是招架不住粟裕的两个师,很快被歼灭。
  所以说跟粟裕交手真是让人绝望,他的部队机动性太强,让你攻也不是,守也不是,前沿危险,腹地也危险,简直无一处安全之地!
  粟裕和他麾下的华野三巨头:叶飞陶勇王必成
  8月20日,国民党邱清泉第5军占领睢宁,进逼苏中解放区首府淮阴仅,为策应第5军作战,李默庵命令黄百韬整编25师沿运河北上,攻击江都县的邵伯镇。
  他本来也想来个围魏救赵,迫使粟裕救援邵伯,但粟裕根本不吃这套,他就敢以地方武装守邵伯,带主力打从黄桥进攻如皋的整编69师所属第99旅。王必成打了一天没打下99旅,这个旅是蒋介石的嫡系,并不好打,但随着陶勇一个旅加入围攻,五打一的优势让国军感慨:不是我军无能,实在是共军太狡猾,又不讲战术!
  原本在如黄公路上救援99旅的国军和陶勇正打得不可开交,99旅全军尽墨的消息传来,吓得连忙缩回了如皋,来不及跑路的国军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被歼灭。
  黄百韬的整编25师于8月23日在飞机、火炮、坦克的支援下,分三路向邵伯、乔墅、丁沟等地猛攻,他也没想到,刚刚从游击队转正的华中野战军10纵居然一点不虚,和他的日式装备打得有来有回,才三天时间国军仅阵亡就达2000多人,尸横遍野。
  这张照片里的男子天团,国军没有一个惹得起
  8月25日,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如黄之战获胜,整编第25师侧后受到严重威胁,黄百韬认为再打邵伯已经没有意义,同时也害怕步99旅后尘,遂于26日黄昏向扬州撤退,苏中战役全部结束。
  1946年7月13日—8月27日的苏中战役,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以伤亡1.5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5.3万余人,打得李默庵一蹶不振,从此淡出军界。朱老总表扬说:粟裕了不得,他在苏中战役中歼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毛主席还写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对华中野战军的经验做了总结。
  其实,早在红军时期朱老总就曾经说过:我老了,有粟裕!
  在战役中,粟裕大将的部队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发挥超强的机动性,始终牵着国军的鼻子走,不断寻找分散孤立之敌,或通过运动来调动国军,创造出打歼灭战的机会,明明整体上是劣势兵力,打的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的顺风仗,李默庵等国军将领怎么都没想明白,粟裕是怎么把三万人打出三十万人的感觉的!
  仗,被粟裕打神了!
  如果把上甘岭战役看作一场中美篮球比赛,美军自持实力超强想半场定胜负,我志愿军意志顽强打满全场不落下风还继续打加时赛,战斗过程跌宕起伏,中国军人笑到了最后。
  1952年10月14日,美军打算以美七师和韩2师各一个营的兵力付出伤亡200人的代价,用6天的时间拿下这个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美国人的自信是有道理的,飞机,坦克,大炮应有尽有,一顿狂轰滥炸岩石都能变成粉末,更别提有什么生命存在了,当美国大兵大摇大摆登上山头以后,我志愿军一个反冲锋就把美军赶下了阵地,美国人纳闷了百思不得其解,这么猛烈的轰炸,山上的人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
  连续激战了几天美国人才搞明白,原来我志愿军在山头后面修建了很多条坑道,最深的坑道有80多米,美军打炮时我志愿军就钻进坑道躲避炮击,炮击停止时就出来打反击。美国佬气不打一处来,开始跟坑道较上劲了,想方设法破坏掉,但是美国大兵实在太笨了,面对一个个黑黝黝的山洞洞竟然束手无策,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
  这样,我志愿军继续同美军打着占领反战领,冲锋反冲锋的阵地拉锯战,飞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等英雄更是让敌人魂飞魄散,半个月过去了,美国人承受不住惨重的伤亡,心想哪有这么玩儿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美军把阵地让给了韩2师,自己脚丫子抹油溜了。
  要说这南朝鲜人坏的很,他们对付志愿军的坑道很有一套,用迫击炮往坑道口里吊射,在坑道口上方打眼儿填药爆破,用毒气熏,用石头堵,仅一天时间就把坑道炸塌了几十米,我后方炮兵立刻炮击破坏坑道的韩军,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坑道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坑道里战士们吃喝成了问题,后方往前沿阵地输送食品和弹药得经过美军严密的炮火封锁线,送上一袋干粮得付出几个运输员生命的代价,祖国给上甘岭将士的上万公斤苹果,最后只有一个苹果被送到了坑道战士们的手里,其余的苹果和运输员生命都一起消失在敌人的封锁线上,家喻户晓的电影《上甘岭》就是以此为素材拍摄的,但现实比电影里反映的情节更残酷和恶劣。
  1952年,世界各国除朝鲜半岛外都已进入二战后的恢复建设期基本无战事,朝鲜半岛除上甘岭一带发生激战,基本无其他战事儿。所以,上甘岭战役成为当时世界各国每天报纸的新闻头条,每一天的战况都牵动着世人的心,西方媒体用嘲讽的口气说,美国再多的人也填不满上甘岭这个无底洞,上甘岭是东方的凡尔登。
  美军本打算用6天时间解决战斗,没想到跟我军连续打了43天,本想付出200人的伤亡,却付出了15000人的伤亡代价,本想占领上甘岭达成自己的战斗目标,但在我志愿军用跟美国比原始落后的武器的顽强抵抗下,美国人选择了退缩承认失败。
  美国克拉克将军说,上甘岭战役的失败对联军士气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从此,美军不敢再对我志愿军防线发动任何稍大一点儿的进攻,为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上甘岭战役被世界各国的军校包括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作为经典战役列入教材,美国人至今琢磨不明白,在美军如此凶猛的火力下,为什么就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山头呢?中国军人不屈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迷。
  上甘岭战役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肃然起敬,重新认识了新中国,成为中国人挺起民族脊梁的一个标志性丰碑。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九月会议"在西柏坡召开。在会议期间,当着众多将帅的面,毛主席问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用不到6万人,40天消灭阎锡山10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8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
  毛主席所说的晋中战役正是3个月以前,徐向前指挥华北第1兵团在山西腹地实施的一场大战役,而且是徐向前主动提出来的。战役发起前,军委和华北局考虑到第1兵团是1947年底由晋南地区、晋西北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而成,战斗力不能和野战军相比,而且连续进行了运城战役、临汾战役,特别是临汾战役打了72天之久,部队十分疲劳,马上投入下一场战役非常勉强。因此,上级经过考虑,要求徐向前歼敌1—2个师即可,不必打的太大。
  可是徐向前经过认真考虑后,提出,至少要歼敌3—4个师!
  此言一出,上下级均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对手阎锡山还有13万部队,清一色的正规军。
  而徐向前并非是说大话,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首先,发起这次战役的动机符合晋中人民和我军的利益,有损敌人的利益。其动机在于保护晋中平原上待熟的麦子。
  晋中是山西省的粮仓,当时的山西人民饱受阎锡山反动军阀的摧残,无论如何是不情愿把自己的血汗让反动军队拿去,巴不得他们早点毁灭。运城战役、临汾战役包括后来的太原战役,数以百万计的山西老百姓居然可以做出拆掉象征家的门板,送到解放军手里当掩体装炸药,硬是将敌人坚固的城墙炸飞。
  看到家乡人民如此热情的支援解放战争,徐向前大受感动。
  而且在当时无论是我军还是阎锡山军队,都非常缺粮。我军缺粮主要是不愿意与民争食,而阎锡山部队则是粮草将尽。
  于是,双方不约而同的把目光盯向了晋中平原上摇曳的麦穗。徐向前在给军委的战役报告上就以"保卫麦收"当做这次战役的动员口号。其次,战役利于发挥我军运动战的优势。
  运城、临汾两场战役打的是攻坚战,我军虽然取胜却付出了重大代价。下一步如果直取太原,势必又是一场攻坚战,而且敌人守军要更多,代价也必然更大。
  现在阎锡山盯上了晋中的麦子,部队离开坚固的城防跑到平原上,就给了我军以歼敌的良机。打阵地战,新成立的第1兵团或许不在行,但如果论打运动战,有人民群众的支持,那可是强项。如果能在晋中平原上将阎锡山主力部队歼灭,不仅保护了麦子,而且为下一步解放太原减轻了压力。
  所以,思虑再三,徐向前决心竭尽全力在晋中平原上大量歼敌!
  为了隐蔽我军的行动企图,徐向前故意派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晋南的风陵渡口征集船只,装出一副渡黄河支援陕北的样子。而主力部队则于6月11日开始,沿着同蒲铁路和汾河两岸向晋中腹地悄然而上。
  阎锡山果然上当,命令专门为抢麦子而组建的"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和第34军等部共5个师的兵力组成"闪击兵团",大摇大摆的向晋中平原开来。
  徐向前见状,命令各路大军迅速向平遥、介休间合围而来,一举切断了阎锡山5个师北撤的道路。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徐向前不顾自身肋膜炎的病痛折磨,从长治出发,一路跋山涉水赶到前线指挥。
  战斗持续到6月24日,阎锡山部队除34军跑得快避免被歼外,精锐的"亲训师"、"亲训炮兵团"和暂编第40师等部约1.7万余人被全歼,缴获火炮100多门。
  捷报传到毛主席那里,伟人十分高兴,当即下令将战役经验转发全军。
  而阎老西没抢到麦子,反而丧失了大量精锐部队,自然是十分恼怒。他清楚徐向前这位五台小老乡是一位能征惯战的骁将,却没想到这么能打。但是既然已经开打,就没有退路。于是,阎锡山就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迫不及待的将自己唯一的野战部队——第33、34军和由日军战犯组成的第10总队全部派出去,由他的"十三太保"之一赵承绶率领,向祁县方向前进,去同徐向前决战。
  殊不知,这正是徐向前求之不得的!
  徐向前于是果断向部队下达北进的命令,直接开到太原城郊阎锡山的家门口开打。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而徐向前的解释是:"战场放在太原以南,可以引诱更多的敌人出来予以歼灭!"
  此时此刻,晋中战役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战前的预计,敌我双方都使出了最大的能量,誓要一决高下!
  冒着6、7月的酷热,拖着病体的徐向前坐着担架,随部队一起行动。
  赵承绶发现我军大举向北推进,情知不妙,决定向太原方向收缩。殊不知,徐向前早有准备,命令太岳部队在赵承绶北撤太原的必经之地——董村,列阵阻击。
  董村阻击战是整个晋中战役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从7月2日至6日,赵承绶集中兵力火力猛攻,太岳部队顽强挡住,死战不退。战斗最紧张的时候,太岳部队司令员刘忠打电话向徐向前请示后撤休整。得到的答复是:"不行,坚持最后五分钟,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赵承绶见从董村突围无望,企图改道从榆次至徐沟间夺路逃窜。而徐向前棋高一着,早早在这里布下重兵,张网以待!
  7月7日,赵承绶集团3万多人在太谷以北地区15平方公里范围内,被从四面八方冲来的我军部队团团包围,成了瓮中之鳖!
  10日,歼灭战正式打响,黔驴技穷又万念俱灰的赵承绶集团只抵抗到15日,4个师、1个总队的兵力便全军覆没了,赵承绶本人也当了俘虏。
  赵承绶集团全军覆没,极大的刺激了太原周围的敌人,纷纷放弃所守城镇向太原逃窜。徐向前不肯放过这个歼敌良机,指挥部队全线出击,猛打猛追,一直打到太原城郊的晋源才停下来,歼灭阎锡山两个军部、2个师的全部、3个师一部,解放晋中全境。
  至此,从6月11日至7月21日,前后40天,徐向前指挥第一兵团6万大军横扫晋中,消灭阎锡山部9个师约10万兵力,其中正规军就有5.5万多人。阎锡山在山西的地盘、部队丧失殆尽!
  说到战前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是让人大跌眼睛的战役。我就想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淮海战役。
  本来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粟裕就是想在华东地区打几场胜仗,消灭一部分国民党的主力军,然后在转移到华南地区去作战。
  没想到淮海战役一经打响,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正是这一场战役,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给消灭了。
  也是这一次战役之后,蒋介石彻底的失败了。
  下面我们说一下,淮海战役是如何越打越大,越打卷入来的部队是越多的。
  一开始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就是想消灭黄百韬带领的第七兵团。而且粟裕的华野军也成功的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围在了碾庄。
  当然了这个消灭黄百韬兵团的过程,是需要一个时间的。
  在这一段时间里,蒋介石坐不住了,他要救黄百韬,于是,蒋介石就组建了一个第十二兵团,共计十二万人。
  蒋介石命令黄维带着这个十二兵团,就向淮海战场上厮杀了过来。
  这时候粟裕和黄百韬还没有分出胜负来,于是,刘伯承就开始带领中原野战军迎战黄维带领的第十二兵团了。
  由于刘伯承提前的谋划,当黄维到达淮海战场之后,他们就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给围困在了双堆集这个地方。
  让黄维感觉十分郁闷的是,自己救黄百韬不但没有救成,而连自己也陷入到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你说这事整的,真的是丢人丢大了。
  黄维本想仗着自己的先进武器突围出去的。但是,奈何他们不管怎么用了,都是突围不出来。
  一旦战役打成持久战,对于黄维来说,就必败无疑了。因为他们没有物资的补充,就是从飞机上投入下来一些,也是杯水车薪。
  刘伯承和黄维较量的过程中,黄百韬就被粟裕的华野军给歼灭了。你看这个战役的规模就是这样越打越大的。
  可以淮海战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
  黄维被围,蒋介石不能见死不救呀,毕竟这十二万人,是他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又把杜聿明给调来,让他带着所有的能动用的嫡系部队,都给带到了淮海战场上。
  战役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还没等杜聿明接近黄维,已经消灭黄百韬兵团的粟裕,又开始顶住了杜聿明。
  总之对于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不让他给黄维的兵团和杜聿明的兵团合二为一。
  否则,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这个战役就不好打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俘虏了杜聿明,刘伯承俘虏了黄维,他们取得了最终战役的胜利。
  你看淮海战役就是这样,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打越大的。战役在刚打之前的预想和结束的时候,一点都不一样。
  奇袭白虎团—缴获白虎团团旗,威名天下杨;
  1953年初,朝鲜停战谈判有了重大进展,美方基本接受朝中方面所提方案。然而,正当达成全部协议、准备签字时,韩国的李承晚竟然公然破坏停战协议,还叫嚣着"反对任何妥协",妄想 着"要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还说要将韩国军队退出联合国军来威胁,李承晚的这个癫狂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愤。为了严惩韩国李承晚集团的破坏行为,加深敌人的内部矛盾,给美方以更大的压力,毛泽东主席电告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再歼灭伪军万人,极为必要。"
  本来前线谈判比较顺利的,这个李承晚还不死心,真的是跳梁小丑沐猴而冠,其实彭德怀总司令也同意继续狠狠打击韩国军,以配合谈判,促进停战的实现。6月下旬,志愿军决定以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的一部发起一场金城战役,重点打击金城以南地区的韩国军队,打通金城以南战线,逼迫敌人接受停战协议。于是,经过半个月的准备,至7月10日,我志愿军在金城地区韩国军队4个师25千米宽的正面上,形成了兵力3倍于敌、火炮数量1.7倍于敌的优势金城战役随之拉开了序幕,于是,奇袭"白虎团"战斗就在这一背景下展开了。
  "白虎团",即韩国军队首都师第1团。该团全部使用美式装备,是韩国首批组建的8个团之一。在"三八线"以北的襄阳守备战中,该团战成名。伪总统李承晚亲授其绣有"优胜"字样和虎头的团旗,因而得名"白虎团"。从此,"白虎团"在团旗、军服及武器上都印有凶恶的虎头标志,显得骄横不可一世。
  按照作战计划,志愿军第20兵团及第9兵团一部,编成东、中、西3个作战集团,向金城以南地区的韩国军首都师、第6、第8、第3师发起进攻。其中,西集田第68军第203师奉命在佳岘里至直木洞东谷地约5千米正面上实施进攻,任务是歼灭后岘、直木洞南无名高地、二青洞芳通里地区之守敌,占领芳通里、梨实洞、北亭岭以北、下榛岘以西地区,在打敌反冲击中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现固既得阵地。
  第609团是第68军第203师的第梯队右翼主攻团,任务是向驻守直木洞以南地区的"白虎团"第1营机甲团第2营进攻。师首长意图是,以第609团第1营和第3营在第607团协同下,首先在敌防御阵地上撕开子,尔后第609团渗透迁回支队利用打开的缺口进入敌纵深,向敌纵深渗透迁回,打乱"白虎团"的防御体系。
  渗透迂回支队由第609团营、第607团侦察排化装的袭击班编成,任务是利用打开的突破口迅速插入敌后,首先歼灭敌炮兵群和"白虎团"团部,来个斩首行动,然后直插北亭岭、下榛岘等地区,坚守阵地,阻击增援之敌,为全师主力全歼"白虎团"创造有利条件。第609团第2营接受了渗透迁回任务后,全营官兵士气高涨,纷纷递交请战书、决心书,积极要求参加战斗。
  1953年7月13日晚21时,志愿军上千门火炮,开始了对"白虎团"猛烈的火力准备。当时,炮声隆隆,前线的一切变成硝烟,"白虎团"部署在一线的3个营首先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而其右翼的第2营溃不成军,中路的第1营也频频告急。当时"白虎团"上校团长崔喜寅急令团预备队第9连和第11连增援。没想到第9连在途中被志愿军炮火消灭了一半,连长也中弹负伤,士兵们开始争相逃命,根本就不去救援。
  另外增援第11连也伤亡惨重,但好歹总算赶到了第1营阵地。尽管如此,也已经无力回天了。"白虎团"在二青洞的团指挥所里面一片混乱,对外的电话联络全部中断,无线电联络也断断续续,而派出的通信员也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团长崔喜寅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而友邻第26团在志愿军猛烈的炮火轰击和步兵的勇猛冲击下,防线也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此时,赶来增援的坦克排被志愿军炮火打得履带断裂,成了活靶子,于是残存的坦克掉头鼠窜。面对志愿军猛烈的攻势,"白虎团"团长和第26团团长赶紧向师部求援。师长崔昌颜判定通过前线的消息汇总,分析判定志愿军的主攻方向是"白虎团"方向,马上令坦克团赶快去增援"白虎团"。坦克团团长陆根珠上校驱车亲率第2营赶往二青洞。
  这个时候,志愿军第609团第一梯队第1营、第3营还在前沿阵地与敌交战,第二梯队第607团第2营、第608团第2营就超越第609团的战斗队形,直接攻击敌纵深的552.1高地。这种"前后开花"的战法,把敌人打得首尾不能兼顾。顿时,"白虎团"招架不住了,其第2营退守到二线。
  但"白虎团"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志愿军便从他们与第1营的接合部地区钻了进来,于是5、6、7连的阵地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在522.1高地上的营指挥所也遭到攻击。增援坦克部队早跑了。在炮火支援没了指望,上级又联络不上,第2营只好各自为战,纷纷溃逃。而"白虎团"第1营的阵地也如雪崩一样垮了下来,最后只剩下30多名残兵败将躲进了一个地下掩体里面。
  眼看敌人躲在掩体里面,志愿军就用一个爆破筒塞进了掩体,随着一声巨响,除第1营营长外,全被炸死,于是第1营就这样全部报销。炮兵火力突击为第609团第一梯队突破敌阵地创造了有利条件。第609团担任口子任务的第1第3营几下猛冲就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阵地。几平同时,在白杨里沟壑潜伏的第609团第2营的600多名战士立即按原先计划迅猛地向敌纵深插去。
  在第2营前进道路上,有一片宽600-1000米的开阔地。根据战前侦察来的情况,敌人在这里布下了地雷阵,地面上还拉了三四道铁丝网,并以火力加以封锁。在我军炮击之后地雷大部分被引爆,但铁丝网尚未被破坏。此时,敌军阵地上的几个残余火力点正向志愿军疯狂扫射,而敌纵深炮火反应过来开始反击。于是,第2营营长石厂志立即命令第4连分路前进,为全营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
  战士们于是通过了开阔地,第2营的指战员们接近了敌人的一个警戒阵地。当靠近敌人时,石广志营长命令第5连第9班的指战员们以突袭方式解决前面的敌人,掩护后面各分队突击。于是第9班的指战员们奋勇向前,之后,随着前面一阵冲锋枪扫射声和手榴弹爆炸声,突击的指战员们全歼守敌,直接占领了敌阵地。
  此时,晴朗的天空开始下起雨来,为了迷惑敌人,同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各连战士将雨衣反穿,沿着公路两侧跑步急进。在经过三南里时,第5连便从公路上下来,按预定方案向梨实洞突进。而第2营主力则继续前进,刚刚走了约2千米左右,第4连便发现前面约1个连的敌军迎面开来。于是志愿军战士慢慢接近,当敌人走近的时候,第4连指战员迅速端起冲锋枪朝着敌人就是一阵猛扫,敌人被打得猝不及防,当然溃败,残敌乘着黑夜落荒而逃。
  于是,部队过了勇进桥,接近了"白虎团"团部的驻地—二青洞。当志愿军的营指挥所刚到一个山包上时,便发现公路上又开来几十辆敌人的增援汽车,而在第3辆汽车后跟着一辆坦克,坦克上海搭载着十几个步兵,战机稍瞬即逝。
  "先干掉敌人的坦克!"
  第6连指导员郭树昌迅速抓起2颗反坦克手雷,从汽车的一侧悄悄地包抄过去,伏在地面上等待着坦克的靠近,就在坦克开到离他只有2米的时候,他突然跳起,瞅准坦克的履带方向狠狠砸去。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坦克顿时"瘫"了。
  与此同时,3个班的数十支锋枪也配合一起扫射那些步兵,接二连三地猛扔手榴弹,在敌群中不断爆出亮点,这场战斗仅维持了十几分钟,歼敌大部。就在这个班的战士炸毁了敌人的增援车队时,结果又遇上了美军的第555榴弹炮兵营一部。只见几十个美国士兵正围着四门多管火箭炮发射。班长黄在渔迅速带领全班向敌阵地摸去,一阵猛打之下,毙敌20余名,还缴获了美军当时最新式的多管火箭炮四门。
  另一头,14日凌晨2时40分,第2营插入敌纵深十几千米,按时到达了最后的阻击位置——梨实洞和上枫洞公路的三又路口。由于之前的进攻,部队伤亡较大,而此时四周的山头还都在敌人的控制之下。如不能立即占领山头巩固现有阵地,天亮以后就会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于是,副团长赵仁虎和营长石广志分析情况,马上安排把第4连和第6连成一线来展开,分别占领了公路两侧的400高地、380高地以及周围高地,并且连夜抢修工事,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反扑。
  果然,没过多久,第4连就发现了从前面溃逃下来的敌军。正在此时,第4连立即派副排长夏长兴带领13名战士主动去迎击。战士张启端着轻机枪第一个冲上公路,向溃敌猛扫。与此同时,增援之敌约2个团的兵力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第4、第5、第6连的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但都被击退。
  14日凌晨7时左右,敌人加大攻势,调来十几架飞机对山头上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又投下凝固汽油弹,顿时把山头阵地地区烧成一片了火海。于是,山下的20多辆坦克再次冲击,对志愿军刚抢修起的工事进行猛烈轰击。与此同时,第2营背后月锋山和四周高地上的敌人也集中了各类型的机枪和迫击炮向志愿军阵地倾泄而来。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第2营指战员们采取跳弹坑、钻火障方法,毛发和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依然坚守在阵地上。
  敌人冲击失败了,又不接受败亡的命运,不一会又纠集了约1个营的兵力,在十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分多路向第4连阵地发起猛攻。在此危急时刻,班长郑玉成在机枪子弹打完后,拿起爆破筒拉响了毅然冲向敌群。而独臂英雄黄云成则以投弹和射击转换进行一会儿投弹一会儿举枪射击,刚打退左边的敌人,右边的敌人也冲了上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黄云成当即拉响了2颗手雷滚进敌群…于是,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
  黄昏时分,在第5连阵地上也打得空前惨烈。高地上的战士几乎打光了全部子弹,并相继阵亡,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叫李德明的理发员,还身负三处重伤。在敌人端着刺刀冲上来时,李德明冲上去死死地拽住一个敌人,俩人扭打在一起,最后滚下山崖。此时,援兵也及时赶到,迅速投入战场,经过浴血奋战,阵地又转危为安。另一方面,第2营插入敌阵地纵深十几公里,并坚守阵地一整天,打退敌人上百次的疯狂进攻,把前方溃败下来的敌人死死地钉在阵地之前,为后面全面歼灭敌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7月13日夜,杨育才率领12名侦察员潜伏在进攻出发地的一个小小坑道里。炮火准备开始后,杨育才率领化装袭击班跃出坑道,冲向敌前沿。正在行进当中,突然,一个战士踩到了地雷。原来是一个反坦克地雷,这种地雷没有90千克以上的压力是不会爆炸的。这个小插曲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也使杨育才顿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敌人的雷区?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杨育才突然听见流水声,于是他命令大家顺着大雨刚刚冲出来的水沟往上爬因为这是惟一安全的通道。
  绕过雷区,化装袭击班来到公路边。此时,他又发现路边一侧注地里的防空洞内有灯光闪烁,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里面有人影在晃动。考虑到穿插任务,杨育才果断决定,化装袭击班此时不宜恋战,应该继续快速前进,沿着侦察路线直插敌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之后,杨育才决定先抓个敌人"舌头",弄清敌方团部的口令。
  就在这时,在化装袭击班队伍最后面的一个人,引起了杨育才的警惕,因为杨育才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一个人。真的是要打瞌睡有人送枕头来了,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杨育才派人巧妙地将这个"舌头"抓住。原来,此人是从被志愿军周期爱你炸毁的地堡中逃出来的敌军士兵,他把杨育才带领的化装袭击班当成了自己人,迷迷糊糊地跟在后面瞎跑,谁知道闯入他人的军队了。
  从这个人的嘴里,化装袭击班得知了敌人的口令是"古伦姆—欧巴"。杨育才马上命令侦察员把他捆起来,嘴里塞上东西,放在草从中隐蔽起来。刚处理完俘虏,忽然听到草从中有"沙沙"的响声传来,他断定有敌军靠近,命令侦察员抓住机会马上对口令,看看是否正确。
  于是,侦察员高喊一声:"站住,你们是哪部分的,要干什么?"
  敌军被志愿军这么一喊,本来就胆小了,就怯生生地回答:"报告长官,我们是游动哨的。"
  "口令!"
  敌军一听马上回答"古伦姆",侦察员接着对上之前从俘虏嘴中得到的回令"欧巴"。
  这样,侦察员验证了这口令是确实无误的,就继续前进。
  化装袭击班继续前进。20多辆大卡车满载着美国士兵迎面开来,看来这是敌人的增援部队。杨育才声命令,侦察员们立即向公路上的汽车猛投手榴弹,十几支冲锋枪向车上敌人猛烈攻击。在攻击的同时,侦察员们迅速冲过公路,拐向一条沟口。突然,侦察员们发现沟口有两颗老松树,离沟口三四百米的山坡下停着三、四十辆大小吉普车和卡车。所有车都开着灯并发动着,灯光把整个山坡照得凊清楚楚。
  用铁丝网围起来的两排整齐的木板房里,中间有个特别大的房间像是会议室里面透射出强烈的灯光。隐约还可以见到敌人或在走动,或围着桌子,显然是在研究战事。山坡上还有些零散的破旧房子,看来那里是敌人的警卫排、伙房、汽车棚。杨育又特别注意到一些人正忙着往吉普车上搬东西,进进出出那座办公室。显然,这里正是敌人"白虎团"团部,是前线敌人的指挥中枢。看样子,敌人的指挥机关要撤走。杨育才立召集侦察员,分成3个战斗小组,交代了具体任务。
  随着杨育才声令下,攻打"白虎团"团部的战斗打响了!志愿军指战员手中的手榴弹和子弹,全都射向敌人团部。敌人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晕头转向,车辆被炸。当时敌人师部正在开会。杨育才率化装袭击班突然闯进会议室、警卫室,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敌机甲团团长被当场击毙,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人被俘。紧接着杨育才继续攻打,从一个出口打到另一个入口。
  此时反应过来的,敌人凭着对地形的熟悉,企图向西南方向突围。但没走多远又遭到我另一个战斗小组的阻击,于是又倒下一片。在缴获来的手电筒的照明下,杨育才突然看到墙上有只"老虎头"对他着獠牙。原来是这就是"白虎团"的团旗。于是,杨育一把将它扯了下来,就这样,韩国这个"王牌"军队的军旗就这样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后来,"虎头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了"白虎团"一败涂地的历史见证。
  此时,乱作一团的敌军,四处逃窜,拼命挣扎。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举手投降。化装袭击班共歼敌70余人,活捉16人(其中8个军官),缴获大小汽车31辆,还击毙了敌机甲团团长和1名美军向。只有敌副师长、"白虎团"团长等几个人落荒而逃。
  二青洞的枪声响了1个多小时,12名志愿军侦察兵把白虎团团部搅得天翻地覆。打掉了指挥所以后,他们一口气又千掉了团部附近的油库弹药库。二青洞附近,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烈火映红了天空。而"白虎"团部里面的警卫早就乱成一锅粥,搞不清楚来了多少志愿军指战员,根本无法组织起象样的抵抗,只好四处逃窜。"白虎团"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奇袭"白虎团"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歼灭敌人1个完整建制团的漂亮歼灭战。这场战斗胜利大、缴获多、损失少,在志愿军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来,它被编成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
  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在会见毛主席时,他曾提出一个问题:"主席,你一生指挥过最得意的一场战役是什么?"
  毛主席想了想后回答:"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堪称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一举奠定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地位,也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美国西点军校将四渡赤水列入教材当中,外国人曾多次在沙盘上对战役进行推演,但谁做不到像毛主席指挥得那般完美。
  四渡赤水战役之前,红军仅16个团三万人,而国民党军却有140个团四十万人,力量对比悬殊。
  蒋介石在战前预估将红军彻底消灭在川滇黔一带,而战后的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便是著名的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策略,让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湘江血战之后,红军从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
  即便遭受了如此重创,李德依然不顾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坚持按照原定路线北上湘西,试图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将红军置于可能全军覆没的险境。
  当时,毛主席已经被剥夺了军师指挥权,但他不忍看到红军葬送在博古、李德等人手中,力主放弃北上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军事上的主动。
  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被任命为周恩来军事上的助手,但实际上是由毛主席负责指挥军事,这次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在遵义进行休整之时,蒋介石正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企图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狭窄地带将红军一举消灭。
  蒋介石命令黔军王家烈部、川军刘湘部、湘军何键部、滇军孙渡部等地方军阀部队向川滇黔一带靠拢,还有薛岳率领的八万中央军截断红军的退路。
  经过短暂的休整以后,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兵力上是三万对四十万。
  虽然大军临近,形势危急,但中革军委认为当下并未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敌人的大军,中央红军至少还有两点优势。
  一,敌军部队虽多,但包围圈尚未形成,红军只要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权,完全有机会打开一个缺口突围。
  二,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彼此矛盾很深,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提防,这也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土城战役
  1月1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在四川泸州西南一带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争取赤化四川。如果渡江不成,则留在川南活动,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24日,林彪和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川军的刘湘一直将四川视作自己的地盘,无论是红军还是国民党的中央军都不能染指。
  红军入川的意图显露以后,刘湘迅速派出八个旅的精锐,以宜宾为支点,迅速向松坎、温水、赤水一带推进,阻击红军北上的步伐。
  26日,红军向北推进至习水与赤水城东南一带,而川军的郭勋祺旅、潘佐旅则先后进入温水,对红军的侧后方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革军委研究了当下形势以后,决定趁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尚在乌江南岸之际,集中兵力歼灭川军两个旅,为北渡长江做好准备。
  中央命令红一、九军团在赤水以南阻击南下的川军,伺机攻占赤水;红三、五军团在青杠坡一带迎击郭勋祺旅。
  28日,战斗在习水南面的土城、青杠坡一带打响。
  战斗开始以后,红军才发现之前的情报有误,原以为川军两个旅只有四个团,实际上却有六个团,共计一万多人,而且全是川军精锐中的精锐。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红军虽然对川军造成重创,但自身也承受了很大损失。
  见敌人仍然源源不断前来支援,毛主席等果断下令,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土城一战,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不仅北渡长江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还付出了四千多战士的伤亡,而且红军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
  毛主席重获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仗,竟然以失利告终,虽然有情报失误等客观原因,但这对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一渡赤水
  北上受挫以后,中革军委决定西渡赤水以摆脱当前的险境,并试图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北渡入川,这便是一渡赤水。
  1月29日凌晨,红军兵分三路,借着夜色的掩护,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见红军依然试图北渡入川,刘湘命令四个旅在长江沿岸布防,并命令郭勋祺旅、潘佐旅等部队尾随追击。
  2月2日至6日,红军屡次试图向北突破,却遭到川军的猛烈还击,北渡计划难以实现。
  古蔺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红军的到来让云南王龙云十分忌惮,为了阻止红军顺势进入云南境内,他派遣滇军三个旅前往截击。
  与此同时,中央军薛岳军团带着黔军的王家烈部也一路尾随红军,追进了川南一带。
  红军陷入四面围困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
  2月7日,由于川军的严防死守,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北渡计划,转而向云南北部的扎西地区集中,部队休整以后再确定下一步计划。
  红军在集结部队,让蒋介石认为是一个聚而歼之的大好机会,立即命令以薛岳部为主力,滇、黔两军配合,集结大军企图在扎西将红军一举消灭。
  2月9日,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毕,并进行了整编。
  与此同时,敌人的包围圈正在逐渐收缩。
  滇军与川军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靠拢,中央军吴奇伟部、周浑元部正从黔西、大定向古蔺、叙永包抄。
  扎西地区大军压境,唯有黔北地区防备空虚,仅有黔军王家烈一部。于是,中革军委决定再次东渡赤水,杀回贵州。二渡赤水
  2月11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扎西出发向东行军,经过七天的跋涉,于18日抵达赤水河畔,抢在了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
  21日,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这便是二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让还在扎西收缩包围圈的国民党军始料未及,队伍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渡过赤水河以后,中央命令红五军团向北方的温水一带进发,刘湘认为红军这又是想要北渡长江,立即命令郭勋祺部回援。
  这样一来,川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到了温水。
  红军主力部队向桐梓方向急速行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向遵义方向火速驰援。
  然而,由于红军二渡赤水太过出人意料,大部分国民党军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正面实际上只有黔军的王家烈部。
  神兵天降的红军打了王家烈一个措手不及,而且黔军战斗力本就薄弱,红军取得了节节胜利。
  2月24日,红军占领桐梓,黔军退守娄山关。
  25日,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
  26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击败黔军的反攻,继续向娄山关以南推进。
  28日,红军再度占领遵义。
  一连五天的激烈战斗,红军连战连捷,士气大振。
  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尚在云南扎西,短时间内无法赶到贵州,近距离只剩两股部队,一股是与红五军团在温水对峙的川军,一股是抵达遵义以南的中央军吴奇伟部的59师和93师。
  攻下遵义的中央红军获得了大量装备补给,中革军委决定乘胜追击,在敌人主力到达之前,歼灭吴奇伟部两个师。
  28日上午,吴奇伟以59师为主力,配合黔军两个团对遵义发起攻击,他本人率领93师在后方的忠庄铺做援军。
  红三军团在遵义城南的老鸦山与敌59师展开了阵地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阵地多次易手,均伤亡惨重。
  红一军团从左侧迂回,直插吴奇伟在忠庄铺的指挥部,打了93师一个措手不及,迅速溃败。
  在红一军团的追击下,吴奇伟仅率领少量人马逃过了乌江。
  二渡赤水以后,红军连战连克,取得了桐梓、娄山关、遵义等地的胜利,击败了黔军王家烈部、中央军吴奇伟部,获取了大量补给,鼓舞了全军士气,一扫长征以来的低迷。
  然而,红军取得的这些胜利仅仅只解除了眼下的危机,数倍于己的敌人依然正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要不了几天就会形成更大的包围圈。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让蒋介石震惊不已,他于3月2日从汉口飞到重庆,亲自部署对红军的围剿计划,改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蒋介石命令:川军三个旅由桐梓向遵义进攻;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进发;中央军周浑元部三个师推进至仁怀、鲁班场一带;滇军孙渡部进至大定、黔西布防;黔军王家烈部收拾残军于金沙集结;中央军吴奇伟部重新整顿为预备队,集结于乌江南岸;湘军三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
  3月5日,中央红军主力向鸭溪、大岗一带进发,试图歼灭中央军周浑元部。
  由于有吴奇伟的前车之鉴,周浑元用兵十分谨慎,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坚守不出,让红军没有分而歼之的机会。三渡赤水
  由于周浑元避而不战,红军在鸭溪一带停留了三四天时间,而敌人的包围圈正在不断收缩,拖延的时间越久,红军的处境就越不利。
  中央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在这个危急关头,关于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针,中央内部却产生了强烈的分歧。
  前敌总指挥朱德和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等人认为,应该进攻位于打鼓新场的黔军王家烈部,因为黔军本就战斗力不强,又刚遭遇了失败,这股残兵败将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吃掉这股敌人以后,红军可以获得大量给养的补充,再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也会更加便利。
  前敌司令部政委毛主席认为,进攻打鼓新场的黔军胜算固然很大,但即使取胜也无法让红军的处境得到根本改善,而且一旦陷入打鼓新场,很容易遭到滇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的围攻,无论被哪一股敌人缠上,都必然陷入恶战。因此,毛主席主张攻打周浑元部,尽管敌方实力雄厚,红军仍有取胜的机会,即使无法取胜,可以再找机会西渡赤水。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开始策划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了。
  3月10日至12日,中央召开了苟坝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中央最终采纳了毛主席的意见。另外,会上还成立了以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毛主席的军事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15日,中央红军在鲁班场向周浑元部发起了猛烈进攻,战斗力最强的红一、三军团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轮番冲锋。
  尽管周浑元部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红军没有攻坚的重武器,但在各种灵活战术的运用下,依然攻下了敌人不少阵地。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红军重创周浑元部,自身也付出了阵亡480人的代价。
  在战斗持续过程中,蒋介石亲自部署的包围圈正在进一步合拢。
  川军郭勋祺部已经进驻遵义;吴奇伟部先头部队抵达枫香坝,距离鲁班场一步之遥;滇军孙渡部和黔军王家烈部也已抵达鲁班场附近。
  短时间内无法攻下周浑元部,敌人的包围圈又越来越紧,中革军委果断下令,全军脱离战斗向北进发,绕过仁怀向茅台靠拢。
  16日,中央红军在茅台附近向西再次渡过赤水河,这便是三渡赤水。
  红军全军渡过赤水河以后,将主力部队隐蔽在赤水河以西的山区中休整,派红一军团一个团的兵力伪装成主力部队,直扑西北方向的古蔺县,打川军一个措手不及。
  19日,这一个团的兵力在古蔺城外的镇龙山与川军一个团接上了火,川军内部大为震动,火速驰援。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这是要集中兵力,再次试图突破川军的防线,北渡长江。
  蒋介石立即下令,川军和滇军南北夹击,封住红军继续向西的道路,命令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全部渡过赤水河,尾随追击红军,企图将红军围困在古蔺、叙永一带全部歼灭,而留守在赤水河东岸的,又仅剩黔军王家烈的残部。
  这种境况,与红军一渡赤水时是何其相似。四渡赤水
  红军仅仅用了一个团的兵力,便将国民党大军全部吸引到古蔺一带,而真正的红军主力却在赤水河西岸仅二三十公里的地方。
  21日晚间,红军主力在二郎滩一带再次向东渡过赤水河,这便是四渡赤水。
  红军渡河以后,立即向桐梓、遵义进发,摆出一副要再度占领遵义的架势。
  当得知红军又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赤水河东岸时,蒋介石恼怒不已,于24日亲自飞到贵阳坐镇指挥。
  为了防止红军再度占领遵义,蒋介石又命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火速向东行军,向遵义靠拢。
  27日,红军在行至仁怀和遵义之间时,再次派出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向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发起佯攻。
  遭到攻击以后,吴奇伟和周浑元迅速集结部队,准备展开阵地战,却不料正面只有小股红军部队。真正的红军主力在鸭溪一举攻破敌人的防线,继续向南进发。
  中央红军的这一系列分兵战术,让国民党军不知虚实,疲于奔命,感觉川滇黔边境上,到处都是红军,却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主力。
  31日,红军南渡乌江,红九军团由于遭到敌人的纠缠,暂时无法渡江,便留在乌江北岸协同作战,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才与主力部队会合。南渡乌江
  4月3日,中央红军派出一部佯攻乌江南岸的息烽,主力部队却直扑贵阳。要知道,蒋介石本人现在正在贵阳,此时贵阳城外只有99师在驻防,中央军主力尚远,难解近危。
  蒋介石既愤怒又害怕,一面命令各方部队迅速救援贵阳,一面命令99师死守住机场,以便万不得已时还能乘飞机逃命。
  5日,红军东进至清水江,并且大张旗鼓地搭建浮桥,做出一副要东进的架势。
  蒋介石急忙调集湘军和桂军在东面拦截,防止红军进入湖南和广西,又命令滇军孙渡部、中央军吴奇伟部、周浑元部火速向东追击。
  8日,在清水江边停留了三天的红军并未向东渡江,却突然调转兵锋,向西南急行军,从贵阳南面绕了过去,让向东追击的国民党军全都扑了个空。
  由于蒋介石把滇军孙渡部调到了贵阳附近,云南的防守力量便薄弱了许多,红军趁势钻进了云南省。
  红军的这一系列行军路线堪称神来之笔,在敌人几十万大军之间来回穿插,敌人却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
  5月9日,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原本停留在乌江以北的红九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以后,便彻底跳出了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以后一直向北进发。
  四渡赤水之战,毛主席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主席、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两人战略思维的优劣,直接体现在了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这个问题如果不提三哥,那才是真正的大跌眼镜。
  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虽有文明古国之名,却是英国殖民统治下一个彻头彻尾的奴隶。以至于在1947年大英帝国余辉不再,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终于"开花结果"后,印度完全继承了英国殖民者不要脸的精神,而且处处以英属印度殖民者自居,妄图用所谓的武力恢复英属印度版图,疯狂欺凌昔日同为被殖民者的周边国家。
  自古以来,因为中原王朝和印度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边界,所以从英属印度时代,英国殖民者就利用传统自然边界未定的"漏洞",疯狂蚕食XIZANG领土,并在1914年非法划定"麦克马洪线",悍然将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纳入英属印度版图。
  虽然北洋政府之后的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这条非法边界,但由于长期积贫积弱,中央政府对XIZANG的管理始终力不从心,这种局面直到1951年XIZANG和平解放才宣告结束。而藏南地区长期在事实上被英国殖民者窃据,随后被印度继续非法占领。
  印度独立后,印度在边境问题上变本加厉,不断蚕食XIZANG领土。
  立国之战期间,尼赫鲁趁东方大国无暇西顾,疯狂蚕食XIZANG领土,并非法设置据点,企图使占领永久化。
  1953年立国之战的胜利,极大震慑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大国也由此获得了五大国的身份和地位,但迅猛崛起并未刺激到尼赫鲁。
  因为立国之战后,我们的国土防御重点始终集中在东南方向,对西南方向始终力不从心。加上青藏高原高耸入云,后勤补给压力巨大,养一个兵相当于内地五个兵,其代价不可谓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尼赫鲁认定我们不会在西南方向与印度擦枪走火,因此对XIZANG领土的侵略更加丧心病狂。除挑起越来越频繁的边境冲突,还非法收留XIZANG旧势力,并恬不知耻地宣称对XIZANG拥有主权,这彻底激怒了领袖。
  长期以来,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始终对印度保持着理性与克制的态度,但得到的却是印度政府的给脸不要脸,于是我们决定来而不往非礼也。
  1962年10月20日,边境战争终于打响,忍无可忍的我军对野蛮入侵的印军展开猛烈反击。
  因为之前两国从未真正交过手,因此领袖将印军的战斗力评估为"弱于美帝,强于秃头",我军司令员也是根据这个判断在战前排兵布阵。
  但战争的结果令所有人大跌眼镜,先前不可一世的印军在对手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很多据点不到一天就全线被拔除。
  由于我们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后路被截的印军方寸大乱,仓皇逃命,被英国记者形容为比非洲的角马迁徙还壮观。
  10月24日,我们发布对印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遭到尼赫鲁的断然拒绝。气急败坏的尼赫鲁政府不仅不正视问题,反而不断掀起敌对浪潮、疯狂加强军备,还叫嚣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
  11月14日,印军再度发起大规模进攻,但满怀期待的尼赫鲁不仅没有等到期待已久的捷报,反而收到再度大规模惨败这一五雷轰顶的消息。
  此时的我军已经前进到传统边界线,收复了被印军非法侵占的所有领土。不仅如此,我们还前进到印度平原,印度上下陷入巨大恐慌。
  眼看"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焦头烂额的尼赫鲁再也坐不住了,终于扯下了不结盟战略的伪装,公然要求美国出兵救援,随即美国总统肯尼迪开始命令航母编队向孟加拉湾机动。
  而就在这时,我们宣布在11月22日零时全面停火,并后退到实际控制线20公里处,随后将俘虏的3900多名印军俘虏全部归还,缴获武器擦拭后完璧归赵,此举虽令国际社会大为不解,但被国际社会形容为"潇洒至极",也昭示着我方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
  此战我方虽未完全收复失地,但占据了两国边境所有制高点,对印军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此战被印度视为巨大耻辱,德高望重的尼赫鲁因此遭到国会弹劾而晚节不保,并在1964年郁郁而终。
  而经过此战,印度彻底从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上跌落,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所谓国际威望和地位荡然无存,从此走上了干啥啥不行的不归路。而我们则从此战基本稳定了西南边境,实现了"一仗打出十年和平"的目标。
  而印度的惨败也再度证明了蒙哥马利的评价:"永远不要和我陆军交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淮海战役前,我中原野战军准备对郑州发起攻击,可正当官兵们斗志昂扬,准备打一场艰难的攻坚战时,郑州守军却弃城而去,不战而逃,这倒让我军将士始料不及,还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1948年9月,我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主席和军委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并得到了认可,而且确定战役的第一阶段重点是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但此时的淮海战役的计划远小于后来的战争规模。
  10月中旬,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主席命令刘伯承、邓小平所部中原野战军准备攻打郑州,牵制敌军。
  郑州扼守平汉、陇海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原是蒋军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镇,但济南被我军攻克后,蒋军为加强徐州地区的防御,拱卫南京,便频频调动部队,最终郑州周围的战场上,只剩下了三个兵团分驻不同地区。
  而郑州城内,此时只有两个师兵力守卫,已相对空虚,但中原野战军严阵以待,调兵遣将,阻援、攻城部队各司其职,分别进入战前准备。这次攻打郑州的作战目标是牵制附近的蒋军主力,使其不能援助华东野战军准备围歼的黄百韬兵团。
  攻打郑州也是中原野战军第一次攻打大城市,为此,他们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战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了详尽的预案。
  10月22日凌晨,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的我军将士,进入了各自的攻击位置,但就在准备发起进攻时,却突然接到报告:‘城内守军已弃城逃跑’。
  正常来说,对郑州这种战略重地,势必要加派重兵防御,但对我军的大兵压境,蒋校长却只以两个师守城,明显的有悖于常理,不知是蒋校长有心无力,兵力捉襟见肘,还是另有锦囊妙计。
  而城内的驻军,早已军心涣散,惶恐不安,谁都不愿白白送死。官兵们都说:‘既然老头子(蒋校长)都不想要郑州了,还守它干什么?撤吧’!想法非常一致的郑州守军,感同身受,说跑就跑。
  攻打如此重要的城市,我军在战前做了各种困难准备。但是,仗还没开打,就取得了胜利,这倒让我官兵们出乎意料,颇有种天下掉馅饼的感觉。
  可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还真不是攻城略地,牵制敌军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对逃敌当然不能放过。这也就使原来的城市攻坚战马上又变成了追击战。虽然敌人为了逃命尽力抵抗,但已无济于事。郑州之战,最后以我军占领郑州、歼敌一万一千余人而告终。
  本来是配合华东野战军的牵制作战,但由于守敌出人意料的将郑州放弃,主席原来设想的作战任务,已提前完成。这就使战场局面出现了变代,形成了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处于两面夹击徐州的态势,也让主席对淮海战役有了新的规划。至此,从原计划的小淮海战役构想已经开始向大淮海作战意图推进。
  攻打郑州,中原野战军战前计划详尽,准备充分,但却没有料到敌守军会弃城而逃,以至战局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让人惊喜交加。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吕四娘出道(民间传说)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湖南有个秀才名叫曾静。他仇视满族政权,对社会上的贫富不均深感不满。9月,他密密麻麻写了一封长信给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举兵造反。因为岳钟琪是当时惟一手真实的唐僧历时17年途经138国行程五万里,还险些被大徒弟杀害投稿暴雨梨花历史上真实的唐僧不仅是绕路司机还是一个偷渡者,而且5000里的直线路程非要绕道两万四千里,途中还差点被胡人徒弟害死!玄奘西行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作者吴承恩在唐朝玄奘法致敬长征路革命理想高于天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三星堆文明思考人类从非洲起源,有一部分古人猿先期经两河流域入欧亚,这是第一代迁徙,形成各地不同古人猿,距今三四百万年前。第二代迁徙人是智人后代,也从两河开始一路向北一路向西分化。向北入欧洲后部分1992年平远缉毒,为何出动三千武警?缴获枪弹能武装一个团作者小橘子毒品泛滥曾经给旧中国造成上百年的苦难和国耻,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展严厉的扫毒禁毒工作,成效斐然,百年猖獗的毒患一朝彻底清除,被誉为人类史上最富有成效的禁毒措施。然而改革开曾任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为何是少将?他真的是开国第一少将吗说起志愿军的负责人,大家能想到的必然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以及几位担任副司令员职务的邓华(后期代理司令员兼政委并转正)陈赓(曾短暂代理司令员)洪学智(同时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员)韩先国军王牌整编74师,一共被解放军歼灭重新组建过几次?稍知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的来头很大。它的前身是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军。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湘西大战等战役,转战大江南北,战功赫赫。这支部队英勇作战,退伍老兵回家,发现母亲对枪支了如指掌,原来母亲曾是王牌特工上个世纪的那段动荡的岁月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前赴后继,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英勇之士。在这群英雄之中,出现了郑少仪这样的一个名字。作为一名女士,郑少仪柔弱的双肩承担起了护送情报的任务,最毛主席去爬山,对面哨兵枪栓上膛,将枪对准他们大喊什么人?有没有解放军战士会对毛主席强硬?还真有。一次,有解放军战士,把枪口对准毛主席方向。还有一次,有解放军战士当着毛主席的面,明说连毛主席的帐都不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日军伤亡六万余人日本首相因此下台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一战日前言战争是残酷的,而被迫陷入战争的人民更是无辜的,因此我们对于那些发动战争,侵略别人国家的人更是深恶痛绝,在人民饱受折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有着这么一批人,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奔赴她是叶挺的爱妻,颜值堪称校花级别,18岁嫁叶挺,主动陪丈夫坐牢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尽风雨,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立了新中国。离不开每一位爱国人士的努力付出,是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不顾个人的安危冲在了第一线。击退了一个个想要压迫穷苦大众了恶
送别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李淑珍老人去世我们悲痛地获悉2022年3月11日16时40分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李淑珍在湖南平江县逝世终年108岁李淑珍,1915年10月生,湖南平江县人。1944年,时年29岁的李淑珍他是原中央西南局书记,官至副国级,却为何在七千人大会上作检讨估计许多人看到这个标题,就基本上能猜得出今天的主角是谁了吧?他就是原中央西南局书记李井泉,确实李井泉这个名字在早期历史上还是十分有名气的,必须得说他为中国革命也是做出了许多的贡献,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和刘少奇毛泽东,刘少奇,他们二者的大名早已篆刻在中国的历史丰碑上,万古流芳,永垂不朽!他们都是湖南人,前者是湘潭韶山人,后者是长沙宁乡花明楼人,两地之间相距不到一百公里!据说舜帝在此驻足停1984年,北京一环卫女工突然收到30亿,第二天就壕捐24亿,为啥?1984年,北京扫大街的赵碧琰赵奶奶,突然从日本收到了一笔30亿的巨款。在那个平均月工资还不足一百块的年代,一下子有了30亿身家的赵奶奶,直接成为了首富级别的大富婆。有了这笔钱,赵兵败后逃往金三角,后被蒋介石召回台湾,李弥最终结局如何?1949年,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得到解放,但是并没有完全解放,所以在开国大典举行完之后,毛主席便对解放大西南的事情进行了部署,当时虽然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最后绝对会败,但是他们依旧清朝宫女都抢着伺候皇帝冲洗龙沟,何为龙沟?又为什么抢着去做?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和乐趣!如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本人会一一改正,并会在后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尚食明朝女官地位特殊,侍奉皇帝启蒙皇子,晚年令人唏嘘引言尚食热播,观众都关心姚子衿和朱瞻基,最终是否有大团圆结局。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看到姚子衿当上了女官,不过也会有许多人弄不明白,明朝宫中女官和普通宫女有何分别,为何她们的身份较为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为何斗不过刚刚继位只有17岁的崇祯?天启七年(1627)八月,信王朱由检登基成为新皇帝,魏忠贤也在这一年失去往昔的荣耀,一脸落寞地走在去往凤阳的路上。对于朱由检的安置,魏忠贤内心十分复杂,更多的是不甘。当他走到距离阜皇太极我很复杂,你未必懂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在清朝首都盛京(今沈阳)去世。皇太极在位期间,政治上,对清(后金)八旗制度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推进汉化,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军事上,征服漠南蒙古,迫使李假如让你选择曹操或刘备或孙权当你的领导?你会选择谁?为什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辈出,魏蜀吴三国的最高领导人,曹操刘备孙权都非等闲之辈,假如非让我们选其中一人作为领导,你会选谁呢?曹操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创业心强,爱惜人才,能虚心听取属下的意秦始皇被骗了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逐步制定及完善国家制度,派兵出征,开疆拓土,一生的壮志凌云即将完成,此时的他,突然感觉到力不从心,他刚刚在艰苦困难的岁月中奋斗出来,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