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安禄山为何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谁给他的勇气?

  安禄山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他的实力强大,手握十八万大军,约占唐朝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是他敢造反的基础;二是唐廷内部的宦官、文官、武将各种不和,犹如一盘散沙,安禄山看得很清楚的;三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导致安禄山产生了唐玄宗会干掉自己的认知。
  于是,安禄山就在这种自以为很强,自以为对方很弱,自以为一定会害死自己的背景下 ,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安禄山自认为很强
  安禄山起兵之前,唐军总兵力约六十万,其中安禄山的关东军十八万;哥舒翰、郭子仪等人的河西军二十二万;中央军九万;封常清、高仙芝的西域兵四万 。剩下的就是一些散布在各地的藩镇部队了。
  当时,安禄山的部队虽然只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兵力不占绝对优势,但他的实际统领兵力是最多的。比如河西军,总兵力二十二万人,比安禄山多,但这些部队分别交给三个节度使统领。单个来看,没有一个节度使是安禄山的对手。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确实老糊涂了,他居然给了安禄山那么大的权力。
  如果说,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跟着他造反。毕竟道理摆在那里:安禄山只管一个藩镇,当安禄山想造反时,周围另外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揍他。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只有吃瘪的分了。
  可惜的是,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三镇节度使,就相当于河北、辽东、山西的兵马都掌握在了安禄山一个人的手上。当年光武帝刘秀建立霸业时,他能掌控的地盘也就这么大。
  既然有光武帝占据山西、河北、辽东成就帝王霸业的先例,那么我安禄山为什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安禄山认为唐军很弱
  安禄山造反之前,狂妄得不得了。当时唐军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将领,一个都没有。
  比如说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前,还没当上节度使。安禄山身为三镇节度使,压根就瞧不上郭子仪这种低阶人物。
  还比如李光弼,他是郭子仪当上节度使,并且坐稳了之后,经郭子仪的推荐,才当上的节度使。这种比郭子仪更低阶人物,安禄山更是一万个瞧不上眼。
  至于其他后来在安史之乱中,通过爆揍安史叛军,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唐军将领,安禄山就更瞧不起他们了。
  因此,安禄山起兵之前,郭子仪、李光弼这一票人,都还没什么名将光环,根本不在"自认名将的安禄山"眼中。
  可能有人会问,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当时的名将,难道安禄山也瞧不上?
  答案是:是的,安禄山瞧不上他们。
  首先是封常清,他比安禄山大十三岁,但是晋升的很慢,他是在安史之乱事发前两年才做上节度使的位置。在安禄山看来,封常清就是个碌碌无为之辈。并且,安禄山也不认为封常清在西域能碰上什么很强的敌人,都是在虐菜罢了。
  再就是哥舒翰和高仙芝两位,他们两位都不是汉人,在朝中没有根基,如果老皇帝唐玄宗一旦不信任他们,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玄宗所猜忌,甚至是弄死。后来玄宗果然就弄死了高仙芝,不信任哥舒翰。
  并且,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西域节度使,他们两人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五万人。别说他们回援不带自己的部队,就算他们带了,区区五万人而已,安禄山也不怕。
  而哥舒翰虽然是河西军的老大,可惜呀,他因为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已经无法指挥大兵团作战了。后来灵宝之战,哥舒翰的临场指挥确实是很烂。
  因此,在安禄山的眼中,自己兵强马壮、猛将如云。而唐朝方面的将领都是渣渣,能用的将帅要么是无根基的藩人,要么是老迈之身的残疾人,都入不了他的法眼。
  安禄山认为自己肯定会杀他
  其实安禄山的造反,就是唐玄宗一辈子搞政治平衡,让大臣斗来斗去的报应。
  唐玄宗是靠政变上台,他一辈子都怕别人也篡他的权。因此他十分热终于平衡政治,一辈子都在让大臣内斗。李林甫没死之前,他的政治平衡非常得奏效(安禄山被李林甫压制得死死的)。
  可是当李林甫死后,新上台的宰相杨国忠完全就是个只会敛财的废柴玩意。他无法有效的控制安禄山,就只能靠简单粗暴的打压和排挤对付安禄山。
  玄宗认为这会破坏平衡(既要压制武将,又不能让宰相坐大),就拉拢安禄山,甚至还让他认了杨贵妃当干儿子,借以拉拢。
  结果杨国忠还是不依不饶。他为了能让安禄山作实造反的罪名,不惜主动给安禄山的叛变创造种种条件。因为只有安禄山真的造反了,才能证明他是对的,玄宗才会继续信任他,重用他 。
  这是不是很搞笑?
  虽然当时玄宗并没有表示不信任安禄山,但站在安禄山的立场来看,杨国忠这么不依不饶的整他,他最后肯定是必死无疑的。
  首先,当年掌管四镇兵马的王忠嗣跟玄宗的关系非常好,玄宗也表示非常信任他。然而李林甫在玄宗耳边反复说王忠嗣会造反。结果玄宗就信了,将王忠嗣贬官,导致其抑郁而死。因此,玄宗的表态在安禄山看来,完全没有任何信用保证。或者说,唐玄宗在安禄山看来,根本就没有信用可言 。
  第二,玩命整自己的是杨国忠,自己的干妈杨贵妃可能会救自己一次两次,但是肯定不会为了自己,跟杨国忠撕破脸皮。
  第三,当初为了求宠于唐玄宗,安禄山已经和太子李亨闹翻了。就算玄宗不杀自己,太子一旦继位,他也肯定会杀自己。
  既然宰相一心一意的要弄死自己,皇帝又靠不住、干妈也靠不住,太子还直接就是自己的死敌。那么安禄山想造反,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总是一死,还不如搏一把。
  总结: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过分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智,低估了他的智商,给了他太大的节度权力。而安禄山对唐朝的局势判断也存在误差,他过分高估了自己起兵造反的胜算,全然无视唐军的实力。并且,唐玄宗和安禄山君臣之间又缺乏默契,导致安禄山一直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最终也就酿成了安史之乱的巨大悲剧。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外强中干盛名难副的 大唐朝廷给了安禄山勇气。
  我们先简单捋一下安禄山的发迹史,早年的安禄山是根本没有造反的野心的。从奴隶到幽州节度张守珪的义子和手下,他畏惧的连饭都不敢吃饱(因为他的义父张守珪嫌他太胖)。到开元二十八年,他出任平卢兵马使,开始进入高级将领的行列。也是从此时起,史书中对安禄山的记载不是军功多少,而是对他如何讨好上级和朝中要员颇多记录。由此可见,安禄山已经意识到要往上爬必须讨好这些他得罪不起的权贵们,尤其是那个圣明的皇帝!从此以后,安禄山的仕途进入快车道。天宝元年(两年后),安出任平卢节度使,正式进入十镇节度行列,获得面见皇帝的资格。天宝三年,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年,兼任河东节度使。短短十年,大唐十镇节度他一人兼任三个。整个唐朝东北方面的军队都归其一人节制。这还只是军队方面,这三镇下辖的今天辽宁西部,河北、山西的大部分州县的官吏考核任用,财税调拨都是他的权力管辖范围 。
  综上,安禄山的野心就是在这短短十数年的不断晋升中慢慢滋长。自身权力的不断膨胀再加上其他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安禄山有造反的勇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个人觉得从安禄山的角度来看。他敢于造反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安禄山军事实力雄厚。前面我们分析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五万。请注意,当时大唐的常备军估计在六十万左右,安禄山占据其中四分之一。而且这十五万军队是精锐中精锐,常年在边境对东北的契丹,奚胡等番族作战 。可以说除了西北的几个节度使手下的军队,没有谁能抵抗安禄山手下的精锐。所以安禄山的实力不能简单的以数量来分析。应该综合数量和质量分析,其实东北三镇和西北三镇的军力差不多。其他部队西域两镇路途遥远,且刚从怛逻斯之战后恢复不久,战力成疑。剑南节度、岭南五府经略使(岭南的叫经略使,实际上叫九节度一经略比较准确,这里为了行文方便,统称十节度)和中央的禁军都久疏战阵,不堪一击。所以安禄山的军事实力应该说是略弱,而不是简单数字上的一比三的比较。
  第二,大唐的外强中干。正如题目中所说,唐玄宗的统治被称为大唐盛世,但是这只是指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的大唐朝廷的外强中干,或许外人不一定清楚,但是安禄山是肯定能看出来的。毕竟他的身份和地位摆在那里。他对大唐帝国的中枢里的哪些权贵到底有几斤几两是肯定能了解的。老皇帝的怠政放任,杨国忠等权贵的政治和军事能力,安禄山了如指掌。帝国内部州县的防御力量,包括拱卫帝都的禁军战力如何,安禄山也肯定都探查的很清楚 。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安禄山的野心越来越无法遏制。事实证明,无论是洛阳防御战,还是潼关防御战,大唐中央尤其是唐玄宗都做了"猪队友",统兵的封常清(安西、北庭两镇节度),高仙芝(入京为郡公,曾任安西节度),哥舒翰(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都是名将,三人均不同意出关速战,但是前两者被军前斩首(直接导致军心打乱),后者被强逼出关寻求安禄山主力决战,中伏兵败。
  第三,安禄山任职过久,准备充分。节度使的这一设置虽然有其高效性但本身有其较高的风险性。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在管辖范围内可以说就是名义上没有称王,但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事,政治,经济大权都集于一身对中央政权来说就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般节度使任职不会太久(离任的节度使一般也会召回京城任职便于控制),而安禄山到反叛时已任职平卢节度使接近十五年,范阳节度使接近十二年,河东节度使接近五年 ,这在其他十镇节度中是非常罕见的。当然对此要负最大责任的应该是唐玄宗和李林甫。一个是老皇帝怠政昏聩无节制的宠信,一个权相怕人争权争宠改变过去边镇节度使入朝为相的惯例,导致节度使久任专权。同时府兵制的全面瓦解,导致节度使麾下的军队和节度使形成了极强的依附关系,使安禄山牢牢控制了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再加上河北本身是北方产粮基地,安禄山囤积了大量的粮草,山西的盐,陇西牧场的马,这些都归安禄山管辖 ,你看看,反叛的后勤准备都齐活了。
  第四,民族矛盾可以利用。这里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唐玄宗酷喜边功,所以对周边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性进攻。导致周边关系一度紧张。安禄山也是赌反叛之后,中央政府不敢或来不及抽调过多的边军。第二点也是更关键的一点是,安禄山在平卢和范阳盘踞多年,河北等地胡人众多,同时安禄山在胡人中形成了一股效忠于他的实力。在他的麾下本身就有非常多的胡人将领,再加上网罗了一批失意的汉族文人组成了智囊团。 就在叛乱前夕,安禄山还一次性在军中提拔数千名胡人军官,替换了许多汉族将领,这使安禄山军中的胡人势力进一步稳固,其本人也更能牢固的掌握这支精锐。还有就是我们不要以为安禄山就一定是反面的残暴的不得人心的。其实在河北的军事割据势力中,安禄山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他死后,他的旧部从将领到士卒甚至称他为圣人。为他和史思明等人立祠,可以想象当时安禄山在军中和胡人中的威望 。
  综上所诉,可以看出安禄山的野心是随着个人权势的膨胀一点一点的滋长起来的。在反叛是,他个人已经对大唐朝廷的虚弱非常清楚,他个人所掌握的权力也使他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充足的后勤保障。长期盘踞在范阳等三镇使其在军民之中都有较高的威信,这一切都促使了安禄山渐渐有了不臣之心。最后,安禄山较为惧怕的李林甫死后,唐玄宗的日益老迈,杨国忠上台后对安禄山的打压,和太子李亨的关系也不佳,再加上安禄山本人非常胖身体已经出现问题(叛乱不久就几乎已经失明),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其在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开启了连绵数百年的乱世。
  当然是大唐外强中干的现实给了他勇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大唐初期,为了巩固边防,设立了好多节度使,随着唐王朝的一步步走向繁荣,节度使们的势力也随之坐大,并且士兵与将帅长期形成了稳定的隶属关系,很容易造成将帅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调遣的局面,也为藩镇造反埋下了隐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唐王朝的盛世十大官贵族与豪强地主们的盛世,盛世的繁荣掩盖不了暗藏的危机,地蹭的百姓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张九龄韩休等人退位后,奸相李林甫执政,妒贤嫉能,专权腐败,唐玄宗也开始不理朝政,造成民怨沸腾,同时也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们的不满,后来杨贵妃得宠,杨国忠执政,杨氏家族骄横跋扈欺压民众,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上自文臣武将下自黎民百姓都对杨氏家族痛恨至极,讲所有的矛盾根源归结于杨氏专权,给了安禄山造反的口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唐王朝未能处理好与西南边疆藩属国南诏的关系,引发了天宝战争,由于唐王朝的中央精锐军队经历了所谓的几十年太平盛世,长期没有经历战争,再加上将帅指挥失当,结果不但没能平息西南叛乱,还使得唐朝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成都府也被南诏攻陷。这次战争既暴露了唐朝中央统治的外强中干,同时也削弱了唐王朝仅有的那点实力,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安禄山性格狡诈,个人野心极强,同时担任幽州节度使时,习于战事,在得知唐王朝内部大臣不和,防守空虚,以及百姓对当权者黑暗腐败的不满时,以替皇帝诛杀奸臣杨国忠为民除害为名,发动了安史叛乱,初期百姓们不明就里,甚至对叛军十分支持,所以安禄山才有那么大的勇气发动叛乱。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正是唐王朝的腐败殆政和无能安逸,为安禄山造反创造了所需的一切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禄山敢有勇气在大唐盛世起兵,是各种因素汇集一起的结果。窃以为,是主客观条件皆具备造成的,主观方面,是他自身独具的"五个过硬条件";客观方面,是唐玄宗等人做的"四件荒唐事",促成了安禄山大胆起兵造反。主观上,安禄山独具的"五个过硬条件"使他异于常人
  安禄山能够"飞黄腾达",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他从小受过各种"特殊"熏陶,为他具备了条件,而以下的五个方面过硬条件,更是在当时的朝廷特别是戍边的武将当中所独具。
  其一,他母亲是突厥巫师。巫师作法,两眼往上一翻,她的"灵魂"马上能"通天",把死的说成活的,黑的说成白的,使他浑身上下充满了说鬼话骗人的遗传基因。其二,他继父家有突厥将军的家族背景,使他从小滋长了出人头地的想法。凡是朝廷来的人,不问官职大小,他都不惜血本,百般奉承、讨好,重重地贿赂。这些人回到朝廷,人人都为他说好话。其三,他长大后通晓六种蕃语,干过"互市牙郎",长期接触投机钻营之术。其四,他从小好斗,以骁勇闻于乡里,使他从军后很容易受到一些人青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不仅收他为养子,还使他平步青云,很快被提拔为平卢兵马使擢特进、幽州节度副使。其五,他"性巧黠",既聪明又狡猾,拍马屁功夫天下第一,这就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本事"。后来唐玄宗、杨贵妃被他拍得魂不附体。以安禄山独具的这些条件,绝非一般人可比,他也自然能够脱颖而出,"鹤"立鸡群。客观上,唐玄宗等人做的"四件荒唐事"让安禄山握住命门
  荒唐事之一:荒唐君王唐玄宗,强占儿媳妇。这件事对安禄山篡权谋反的全过程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封建帝王都荒淫,但唐玄宗荒淫到了把儿媳妇杨玉环弄来做妃子的地步。促成这件荒唐事的荒唐人物,是宦官高力士,高力士是武则天时期的小太监,"以强悟给事左右"。他原姓冯,有位老宦官高延福收他为养子,改姓高。高力士倾心巴结唐玄宗,处事"阴巧可意",因帮助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有功,被授予右监门卫将军。四方奏请,都要通过他才能递进去,小事都由他"专决"。唐玄宗常说,由高力士挡着,"我寝乃安"。宰相李林甫、杨国忠,边将安禄山、安思顺等人,都是通过"厚结高力士"爬上了高位。尤其是把杨贵妃搞到唐玄宗身边,更是高力士一手策划的。唐玄宗原来宠爱杨皇后和武惠妃,自从杨皇后和武惠妃相继去世后,一直郁郁寡欢。高力士虽然是位阉人,却一点也不影响他捉摸唐玄宗的生理、心理需求。他打听到唐玄宗第十八子李瑁之妃杨玉环美艳绝伦,通晓音律,善解人意。他就给唐玄宗出了个荒唐主意:先把杨玉环弄去当了几天"道士",拐一个弯,再弄到唐玄宗身边来。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一见杨玉环,魂不守舍,已经没有心思理政,"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把一切都交给奸相李林甫去处理。
  荒唐事之二: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妈"。安禄山深知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他想着各各法子巴结她。查一下他们两人的出生年月:安禄山出生于武周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杨贵妃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安禄山比杨贵妃年长十六岁,按照唐朝的结婚年龄,安禄山完全可以当杨贵妃她爸。安禄山野心大、脸皮厚,双腿一跪,亲亲热热叫了杨贵妃一声"妈",杨贵妃当时脸红不脸红,史书中查不到。唐玄宗却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怎么知道的?史书中有记载:安禄山每次进宫,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怪而问之",安禄山回答说:"我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  唐玄宗一听,非但不再生气,反而"大悦"。什么叫"大悦"?"大悦"就是开心得不得了,这种心情,不笑怎么表达?安禄山心里完全明白,只要捧乐了杨贵妃,也就撂倒了唐玄宗。杨贵妃本来就是个风骚女人,否则不会把唐玄宗弄得神魂颠倒。她自从有了安禄山这个"干儿子",怎能不在深宫中弄出一些风骚事来?有一年安禄山过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这就可以了吧?没呢,接着看,《资治通鉴·唐纪》载:"后三日,贵妃召禄山入禁中,做了一个锦绣大襁褓,裹禄山"。唐玄宗听到后宫嘻嘻哈哈,问什么事?左右回答说,贵妃在"三日洗禄儿"(小孩生下来第三天要洗澡)。唐玄宗"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从此以后,"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
  荒唐事之三:唐玄宗"遂命杨铦以下并约为兄弟姊妹"。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妈",唐玄宗却命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六位堂兄弟姊妹"并约为兄弟姊妹"。杨铦、杨锜、杨国忠都是杨贵妃的堂兄,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是杨国忠的三位妹妹。唐玄宗荒唐到了人伦颠倒的地步,昏聩到何种地步!
  荒唐事之四:李林甫为了安禄山"舍国保相位"。安禄山究竟有多大能耐,品行如何,居心何在,奸相李林甫看得一清二楚。安禄山谁都不怕,就怕李林甫。安禄山每次入朝奏事,与李林甫交谈,他想说的事还没有说出口,李林甫就能先替他把话说出来,"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 。李林甫对他却每每"接以温言,中书厅引坐",有时还把自己的披袍披到安禄山肩上,缓解他的紧张情绪。李林甫为何要这样做?因为按照唐朝的规矩,朝廷任用高官走的是"出将入相"的路子,一般都由资深功高的戍边将军前来接替宰相职务。可简称为"一忠、三不、四入相"原则,"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李林甫生怕汉族大将军挤掉他的相位,有意促成蕃将担任重要军职。"胡人不知书",这些人勉强能说几句汉话,但对汉文都不精通,入朝后要处理大量诏书文牍宗卷之类,无法胜任,不可能让他们来当宰相。这样,李林甫就能长期占住自己的宰相宝座。李林甫作为老奸巨猾的宰相,一味重用安禄山可能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不可能一点没有想到。可是,他为了一己私利,一味怂恿唐玄宗信任安禄山、重用安禄山。另外,朝中许多大臣、边使、宦官,凡是接触过安禄山的人,都接受过他的贿赂,都在唐玄宗面前拼命说他的好话。
  安禄山讨得了杨贵妃的欢心,又有宰相李林甫为他撑腰,又有那么多人为他说好话,他还有什么得不到?此外,由于唐玄宗一再提拔安禄山,使他竟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御史大夫、左仆射,封东平郡王,手中握有全国三分之一兵力、管辖全国五分之一国土面积。这样的安禄山该有多大的勇气,他早已通过唐玄宗等人做的"荒唐事",掌握了李隆基等人的命门,他若不造反,大唐就盛不下他了。
  从理论上看,安禄山应该是没有造反的实力。因为,当时大唐帝国共有十大军区,总兵力约60万。安禄山虽然负责关东三大军区,但总兵力加起来也只有18万左右,相当于帝国总兵力的三分一。
  并且,当时大唐帝国在西北的三大军区(朔方、河西、陇右)总兵力就已达21万,这还不包括禁军的兵力。如果加上禁军的兵力,西北地区的兵力可达到25万。换句话说,仅西北军区的军事力量就足以压制安禄山。
  更主要的是,大唐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着二十多个省,而安禄山实际控制的范围不会超过四个省。一旦战争开始,双方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全不可以同日而语。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造反,等同于以卵击石。但问题是,安禄山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虽然从军事上来说,不官是军队人数,还是军事素养,西北三大军区的实力都要远远高于关东三大军区。
  所以,只要安禄山敢造反,大唐皇帝就可以大举将西北军调往关东,直接就可以把安禄山打残。但问题是,对于大唐帝国而言,大规模将西北军调往关东平叛,却存在着一个天大的隐患,那就是回纥、土蕃有可能趁大唐西北边防薄弱,大举率军南下趁火打劫,到时帝国的都城长安,可能都会受到回纥和土蕃的威胁。
  再者,即便大唐皇帝能够通过一些政治受手段安抚回纥和土蕃,但问题是,如果西北三大军区在平叛的过程中选择出工不出力,或者也趁机闹独立,那大唐帝国的优势,自然也就荡然无存。
  第三,大唐皇帝拥有绝对优势的前提,是江南和西南会坚决的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如果安禄山叛乱后,西南和江南也跟着遍布叛乱,大唐帝国恐怕就只能是风雨飘摇。
  所以,处于安禄山的角度,如果乐观的分析,显然会觉得,只要他敢造反,回纥、土蕃就有可能趁火打劫,而帝国的西北、西南、江南也会趁机跟着一块作乱,这样一来,大唐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只要行动够迅速、执行力够强大,就可以取代大唐帝国的。本来,对于造反这种事,人们通常容易把它想得非常乐观。而且安禄山的手下也都会极力劝说他,夸大他们的优势,总而言之,只要您造反,就能如何如何。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终于忍不住选择了造反。
  但遗憾的是,安禄山造反之后,开局虽然近于完美,但他希望出现的事,一件也没有出现,所以最后只能在绝望中垂死挣扎。
  安禄山河北营州人氏,自幼丧父,陏母改嫁杂胡而改姓安,其人自幼蛮勇有力,身材伟岸而号博杀呈勇。时边关大帅张守珪招兵买马,禄山被召入帐下,因边关凶险多鲜卑族,杂胡满蒙各族势力,多有纷争战事,几年拼杀下来,禄山由一个萌头悍夫,厉练成了校级军官,战功卓越,风头正盛,因一次战役失利,损兵拆将,张大帅不忍诛杀乃压禄山于大理寺,时丞相为李林甫和张九龄,禄山之罪当斩,李林甫上报玄宗,玄宗以为将才难得,想赦免,张九龄观禄山其人,大肚翩翩,贼眉鼠眼,必为宗室大患。乃力主严刑俊法。无乃圣上天恩而释之,从此一步登天,在李林甫护佐下,飞煌腾达,当上了将军节度使,由于安禄山情商极高,以杨贵妃为母,其肚大似 ,身强力壮,确舞步轻盈,飞旋似燕。获的玄宗贵妃宠信,为其建府立制,权倾天下,欲望也逐步呑天,自贵妃为他洗澡后,更是春心荡漾,似飞火扑娥,为贵妃的美色而倾倒,一次仅强拥贵妃入怀,抓烂了乳房,由于玄宗偷欢于二小姨间,仅使禄山与贵妃有了几月欢情,美似夫妻,更加不可一世,昏庸无道的玄宗不顾群臣反对,任用他为三镇节度使,有二十多万大军听命于贼,禄山深知大唐军力布防,也进一步提拨任用了千余名将校,在权欲齐天的色诱下,安禄山终发动叛乱,横扫千里,大唐军于潼关建立防线,但玄宗不听忠言,令哥大帅出击,而导致大败,安史之乱历时约八年,安庆绪不耻其父与其妻司混淫荡,杀禄山与肚皮上,史司明怒怨安庆绪有杀之,史朝义有图谋不轨杀了史斯明,从此大唐一振不起,军阀割据,有又李希烈和吐番的入侵,,,幸有坋阳王郭子仪等一干老臣为大唐力保了半壁江山,苟延残存的度日如年。
  安禄山敢在大唐盛世起兵造反,是谁给他的勇气?我觉得可能与当时的环境,他所拥有的权势,以及他与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之间的不和等因素,造成安禄山最终的造反!首先,安禄山是胡人,而朝廷中大部分为汉人,他担心被害
  安禄山是胡人,因为骁勇善战、屡建功勋,被朝廷任命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
  后来,他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要求在朝廷为他多说好话,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被封为东平郡王,镇抚东北地区。手上兵马将近20万,掌管着唐朝1/3的兵力。
  而唐朝朝廷内大部分官员都为汉人,并且政治腐化,不断接受安禄山的贿赂,唐玄宗又宠爱杨贵妃,骄情荒政。同时右丞相杨国忠,又多次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
  安禄山不断贿赂、上下打点,才打消了唐玄宗的疑心。但是,作为拥兵20万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可谓位高权重,但是杨国忠为杨贵妃的哥哥,同时还是右丞相,身兼40余职,所以安禄山还是有所担心。
  终于在公元775年11月,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从范阳起兵,开始造反,制造了改变唐朝命运的"安史之乱"。重兵在握,有了反叛的底气
  在丞相李林甫的提携下,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筹三镇的兵马、人口、钱粮财政等事务。唐朝当时实行的是蕃镇制,军政一体化。
  安禄山所辖三镇,兵力加起来共有183900人,而当时十个节度使总兵力,加起来为495000人。安禄山一个人统兵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而十个节度使总兵力约占全国兵力的85%。
  这样一算,安禄山自己统兵占了大唐帝国的近三分之一,有了反叛的底气。唐朝盛世,政治腐化,党同伐异,外强中干
  虽然是在唐朝盛世,但是政治体系却已经开始腐化,安禄山通过多次贿赂,买通上下官员为其说好话,不断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另外唐玄宗又宠爱杨玉环,荒废朝政。前丞相李林甫因为太子一事,党同伐异。后丞相杨国忠专权误国,败坏朝纲,又与安禄山有矛盾,最终导致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结语
  安禄山敢于在大唐盛世造反,是由于他自身重兵在握,又看出唐朝腐败,同时与丞相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他冒险一试,发动了历史闻名的"安史之乱"。
  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啊!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迫霓裳羽衣曲",由安禄山引发的安史之乱,对大唐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玄宗被逼逃难,杨贵妃消香玉损,大唐历史被拦腰截成两端,从此盛世不再。安史之乱爆发在玄宗末年,此时的大唐依然延续着开元盛世的景象,为什么安禄山敢在这个时候起兵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安禄山拥有超强的实力
  玄宗时期,为了应对吐蕃、突厥、契丹等外族侵扰,于开元年间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即开元九节度,分别是范阳、平卢、朔方、河东、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节度使。从地理位置上看,可以将这九镇大致分为东部(范阳、平卢)、中部(朔方、河东)、西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剑南)三大部分。而根据各镇之间的联系,西部节度使则又可细化为西北(安西、北庭)、西(河西、陇右)、西南(剑南)三大部分。这九大节度使是唐王朝对抗外敌的第一道屏障,由于常年交战,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几乎全国的精锐都集中于此。
  由于玄宗时期的边防形势和应对策略,逐渐形成了以范阳、平卢为核心的东部集团和以河西、陇右为核心的西部集团。东部集团主要是应对契丹、奚族,西部集团则抵挡来自吐蕃的攻击。在边境形势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东西两大集团的对抗就成为了一大主题。
  安禄山最早是投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被张守珪收为义子。由于安禄山聪明伶俐,作战勇猛,很快便被提拔起来。天宝元年(742年),玄宗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掌管平卢兵马,并且可以出入朝堂。天宝三载(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兼任平卢节度使,从此,东部两镇尽在安禄山手中。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余。其中:
  安西节度使,管戍兵二万四千人 ,马二千七百;
  北庭节度使,管兵二万人 ,马五千;
  河西节度使,管兵七万三千人 ,马万九千四百;
  朔方节度使,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马四千三百;
  河东节度使,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
  范阳节度使,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马六千五百;
  平卢军节度使,管兵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
  陇右节度使,管兵七万人,马六百;
  剑南节度使,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
  东部集团范阳、平卢两镇总共统兵十万八千九百人,战马一万两千匹;西部集团河西、陇右两镇总共统兵十四万三千人,战马两万匹,东部集团实力稍弱与西部集团。随着东西两两大集团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处于东西交界处出的朔方、河东二节度使就成了双方争取的对象。
  起先河东、朔方最早加强的是西部地域集团,天宝五载,王忠嗣兼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西部地域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巅峰。但是树大招风,王忠嗣没过多久就被玄宗撸了。接着玄宗指派哥舒翰接任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而安禄山在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后,又在天宝十载兼任了河东节度使,成为河东三镇的最高领导者,掌管兵马十五万,在实力上压过哥舒翰了。
  更为要命的是,天宝十三载,玄宗以安禄山兼知陇右群牧总监事,这就使得安禄山控制了大唐最优质的战马资源,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军事力量,同时又削弱了对手。
  二安禄山掌管河东镇之后的地理优势
  安禄山兼统河东军镇,这是其实力扩张极为重要的一步,除了获得河东的兵马之外,在地形上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河东节度使,掌管忻、代、岚三州,从地理角度来看,处于河北与关中之间,是两京(长安和洛阳)的枢纽,所谓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 ",因此河东的归属对于战争的进程关系极大。
  在控制河东以前,安禄山的控制的河北地区不论进攻长安还是洛阳,均有河东的阻碍,而在兼领河东之后,河北、河东就连成了一片,河东阻碍攻击的顾虑也就没有了,相反,占有河东还起到了阻隔关中的作用。河东逼近关中京畿,为长安北边屏障,占有了它就等于解除了唐廷的大半武装,另外,河东起着联结西北各军镇的作用,凭此,安禄山就可以染指西北并在那里培植自己的势力。
  事实也是如此,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以每天60里的速度行军,不到一个月就达到了距离长安1350里的陈留郡,而范阳离陈留郡足足有一千多里,可见安路上基本上是一路无阻。这就时他兼领河东节度使的地理好处。
  三府兵制崩坏
  唐朝建国时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即耕战一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制的弊端也越来越大。最大的问题就是成平日久,武备荒驰,战力低下。玄宗时期开始募兵制后,前线作战部队都由募兵代替,而府兵只能在后方搞搞建设,打打杂了。这也是安禄山有勇气发动叛变的原因。
  安禄山起兵后,"所至郡县无兵御捍,兵起之后,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 由此可见,府兵制已经崩坏到了不可附加的程度了。
  面对安禄山的一路推进,负责固守洛阳的将领封常清竟然陷入了无兵可用的窘境,只得就地征募平民,可是零食征召起来的老百姓哪里是这些虎狼之兵的对手,只能一败再败了。
  综述
  安禄山敢发动叛变,是因为他手中掌握了三镇共15万兵马,这些都是当时的精锐,在地理上也极为优越,可以一路畅通无阻,直抵潼关。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原因还在于玄宗,正是玄宗晚年的老迈昏聩,懒政怠政,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放权给安禄山,最终酿成大祸。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浩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古代造反,基本上都在乱世。那时候,自然灾害频发,民变四起。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严重减弱,皇权的威信不在,地方上不服从中央的管理,不听中央的安排。这时候,那些拥兵自重的诸侯们,找个借口造反,那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造反的诸侯都明白,在那时造反,他们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
  但安禄山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情况。当时唐王朝国泰民安,没有遇到什么自然灾害,也没有什么民变,地方上的藩镇也都各安本分,没有谁有异心想造反。安禄山当时虽然拥有三个藩镇的兵力,但也并不算多。然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安禄山居然发动造反,从边关一路杀来,长驱直入,先夺洛阳,再夺长安,居然成功了。那么,究竟是谁给了安禄山这么大的胆子,安禄山凭什么就觉得他能够成功呢?
  (安禄山剧照)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古代皇权社会的特点及当时的情况来考虑。一、皇权的漏洞。
  古代皇权社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地方的权力小,中央的权力大。臣民的权利小,皇帝的权力大。这样一个特点,可以保证中央处在一种高度统一的状态。
  但是这样一种体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皇帝的存在太重要了。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只要皇帝这个地方出现了问题,整个社会都会出现问题。皇帝一旦被蒙蔽,被撺掇,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的动荡。
  尤其是在兵权上,谁要是稍微有一些异动,就有可能被杀头。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秦始皇规定,没有他的命令,就算是都城出现什么问题,在外面的将军也绝对不准把军队带回来。最终,陈胜吴广一呼百应,葬送了秦王朝。这个话虽然极端了一点,但是也说明,在皇权社会,权力结构有多大的漏洞。
  唐玄宗的时候,虽说当时国泰民安,天下安定。但是唐玄宗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安禄山就抓住这一点,把唐玄宗给蒙蔽住了。
  他蒙蔽了唐玄宗哪些地方呢?一是唐玄宗喜欢被吹捧,因此他就尽力吹捧唐玄宗。二是唐玄宗喜欢别人忠诚,因此他就尽力表现出忠诚的样子。三是唐玄宗多疑,因此他就利用这一点,让唐玄宗不会轻信别人。就算有人告诉唐玄宗,安禄山造反了,唐玄宗也不相信。
  唐玄宗被蒙蔽,唐玄宗不发号施令,因此,大臣们都不敢随便下命令,各地的军镇也不敢随便动用军队。由此,安禄山能够一路杀到长安。
  (唐玄宗剧照)
  二、信息的盲区。
  古代社会,信息不畅。信息不畅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听到有限的声音。尤其在军队里面,长官的声音,就是最正确的声音。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来起事?因为当时信号不畅,大家并不知道扶苏、项燕已经不在人世。所以都觉得陈胜吴广说的这个话好有道理。
  同样的,安禄山告诉士兵们,朝廷中出了杨国忠这样的奸臣,他把皇帝挟持起来,皇帝做不了主。现在,皇帝让我们带部队去"清君侧"呢!士兵们不了解真实情况,觉得这确实是一件大事情。你想啊,奸臣窃命,天子蒙尘,多么严重的问题。所以,大家就跟着安禄山打起来了。他们并不以为他们在造反,反而认为他们在干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就这么着,一直打到了长安。
  就算后来发现了错了,但木已成舟,改不过来了。
  (杨国忠剧照)
  三,拓边的厌倦。
  古代皇帝都喜欢好大喜功,开疆拓土,这在古代将士那里,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那是无休无止的苦役。长期在塞外,忍受风刀霜剑。家里面的农活没人干,无法和家人团圆。而且很可能随时随地都有生命的危险,死了也不一定能够被人记住。"可怜无定河边骨,正是闺中梦里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就算有功劳,那也是将领的。
  但是将领又觉得,就算打胜了,朝廷中有奸臣在皇帝身边进谗言,自己得不到一个好。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仗打得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将领们也厌倦。
  唐玄宗时期,以上讲的特点非常典型,将士们有着深深的厌倦情绪。而安禄山正是抓住了将士们的这种厌倦情绪,鼓动大家杀回去。杀回去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就可以封妻荫子,就可以改变命运。
  所以,最终大家都跟着安禄山疯狂地打起来,安史之乱就轻易爆发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在唐朝历史上,安禄山的名字是一道深深的疤痕,公元755年,他在盛世大唐发动了叛乱,是大唐盛极而衰的分水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叛乱,又是什么给了他发动叛乱的底气呢?
  而这一切,不得不从安禄山的崛起说起。
  公元703年,突厥部落的一个拜火教女巫生了个孩子,由于不知道父亲是谁,这孩子没有姓氏,母亲便用拜火教神灵的名字给他取名为"轧荦山"。
  幼年的轧荦山岁母亲生活在突厥继父家中,继父姓安,后来家道中落,轧荦山离开突厥,投靠了在山西做唐朝地方官的安氏族人,改名为"安禄山"。
  于是,这个盛世魔星开始走向盛唐,书写了一部草根逆袭枭雄的奋斗史。
  在29岁之前,安禄山的人生主要靠在边境靠给商人做中介维持生活,由于经常跟少数民族打交道,他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因为中介这个职业,他为人处世也磨炼得机灵圆滑,跟他的身形一般圆滑。
  到了他29岁这一年,手脚不干净的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当地的边防长官张守珪本想直接处死他,但在关键时刻,安禄山竟说出了一番杀敌报国的豪言壮语,张守珪被其言语打动,将其纳入麾下,于是安禄山走上了他的发迹之路。
  安禄山在张守珪麾下一面努力工作,一面小心讨好,张守珪嫌他胖,他就吓得长期不敢吃饭,一来二去,张觉得他比较听话,办事马丽,于是不断升他职,还收他为义子。
  6年之后,张守珪去世,在东北边区,35岁的胖子安禄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人物,他处理边疆事务能力不错,行贿送礼和溜须拍马更有一手,官位升得飞快,在短短数年间,安禄山先后加平卢、范阳两地节度使,成为东北边区的头号人物。
  当时天下十镇,安禄山独得两镇,可见其人厉害之处。
  安禄山高超的行贿手段,很快就通过朝中官员传到了唐玄宗的耳中,于是从一个边将逐步走向了帝国的中枢。
  胖子安禄山深知自己的权术伎俩只能应对一般官员,对于政界高层大人物没用,于是面对唐玄宗,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手段––––卖萌。
  安禄山肥胖臃肿,但为 讨得唐玄宗杨贵妃两口子的欢心,苦练舞艺,终于成为了一个灵活的胖子,他能讲笑话,扮小丑,成为皇帝跟前最受宠的谐星。于是安禄山获得他第三个节度使,即河东节度使,自此,安禄山成为了武将之中第一人。
  然而在其逐渐受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老谋深算的超级大腹黑李林甫,两人几次交流,安禄山发现这个老家伙总能猜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越发忌惮李林甫,朝廷的局面,一相一将之间,李林甫把安禄山吃的死死的,似乎形成了一种"将相和"的局面。
  然而这个局面,在李林甫死后,彻底被打破!新宰相,也就是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能力不行,威望不行,安禄山对他毫无敬意,杨国忠对这个不服管教的封疆大吏也很忌惮,于是经常在唐玄宗勉强打小报告,同时还把哥舒翰的军队安排在安禄山辖区周围。
  将相失和,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斗争,最终强化了安禄山的造反念头,于是在755年,他打上了"清君侧",消灭杨国忠的旗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纵观安禄山一生的奋斗,我们不难发现,安禄山是一个十分谨慎和小心的人,在没有把握的情形下他根本不会去做,他能周旋于张守珪、唐玄宗、李林甫之间,并且一直混得风生水起,暗中就能整合三镇的军事力量,可见其具有极强的政治军事能力。这是其能够发动叛乱的主要因素。
  他依靠自己影帝级别的演技,成功地麻痹了放飞自我的唐玄宗,在繁荣盛世的表象下,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所有人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时,他瞬间翻脸发动叛乱,时机掐得相当之准。彼时唐廷中央并没有多少兵力,从河东、范阳、平卢发动叛变,只要准备充分,实力足够,可以一路毫无阻碍的平推到潼关,只要掌握住战争的节奏,在唐廷没有反应过来之际,迅速攻下潼关,就能攻破长安城。
  他的战略其实极其正确,而同样也成功了,可他并没有预料到,唐朝还不到灭亡的时间,天下还有7镇,忠于大唐的人还有很多,他的敌人们,也并不是如唐中枢那般堕落腐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徐福当年去何方?中日关系是当前国际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它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实际上,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恩怨情仇,错综复杂,其中源头可追溯至秦朝的徐福东渡事件。关于这件事,刘思齐毛主席的儿媳,毛岸英牺牲12年后再嫁,今年离开了人世前言幼年丧父,青年丧夫,刘思齐的一生都在怀念着两个人,他们生死相隔,但念念不忘。爱上毛岸英的那一天,是春暖花开,嫁给毛岸英的那一日,是金秋送爽,失去毛岸英的那一夜,是冷风瑟瑟。她失法史小故事玉玺漂流记天命权力证书的起与落自秦汉易代后,玉玺似乎就是天命权力证书,得玉玺者可得天下,而无玉玺者纵然当了皇帝也是白板天子。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玉玺在这里成了一个无记名式权力证书,有着占有即所有的属性,而且居革命元勋及民主人士后代感受百川归海人民至上各位好,欢迎来到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百川归海人民至上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实践专题展览。1月13日上午,香山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群特别的观众革命元勋及民主人士后代受邀前来,他沉寂十多年被重用,没思想准备,彭总不要感到我强迫了你说到开国上将中,比较低调的人,周纯全是其中一位。政工出身的他,曾经一度进入红军核心领导层,又因一些原因沉寂十多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场上没见到他的身影。抗美援朝时,被彭老总留下重用二战史卷四231941年1942年英国的战争谋划(二)第二十三章英国的反法西斯之路(二)第一节英苏关系此时,如何处理英苏关系成了英国反法西斯体系中的又一主题。显然,相对于和谐如意的英美关系,英苏关系要差远了,总有一个东西隔阂在它们之间50年毛主席访苏,宴请苏联领导人吃火锅,斯大林中国菜名不虚传前言1949年12月16日,刚刚成为新中国领导人的毛主席乘坐专列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访问。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率领一众苏联高官前来迎接,并将他的手伸向了毛主席。在这一刻世界皇太极最小的女儿,被康熙幽禁八年,康熙将公主全家杀光自古以来,只要是涉及到政治斗争,受伤害的肯定是女人,她们作为政治附属品,不幸成为扫除障碍的垫脚石,有些更是成为男人通往最高权力舞台的祭品,真是可怜至极。在皇太极的女儿中,有两个惨遭现代谍战大师董必武,培养出四位顶级特工,其中一人成为开国中将提起红色特工,许多人想到的是可能是以李克农为首龙潭三杰,其实在我党之中,还有一人被誉为现代谍战大师,他的名气远不如戴笠,但他的实际能力却远胜戴笠。此人就是董必武,在我党地位非常高,王鹤滨陪毛主席吃饭,汪东兴批评跟主席吃饭,不要老是埋头苦干图王鹤滨与毛泽东前言作为毛主席曾经的生活秘书,王鹤滨一直怀念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毛主席的衣着,毛主席的随意,毛主席的粗茶淡饭等等,都让他毕生难忘上级决定派你去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在新解方授衔时,只授予少将军衔,彭老总他是少将我顶多是中将张学良的亲信彭德怀的小诸葛土肥原贤二也不曾想到他的学生竟然打老师这么狠授衔时,彭德怀元帅说如果他是少将,我顶多是中将。他的名字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见他时改的。相信很多军事迷已经知道这
假如粟裕不生病入朝作战和谁搭档合适?粟裕能不能作为统帅入朝,是很多军迷和粉丝关心的事,之前也做过多次举证分析,粟裕不可能作为统帅入朝,带领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士兵对抗联合国部队,主要还是因为他缺少霸气,难以服众。作为副1948年,晋中战役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派来的王牌竟然是日军决战之后是一部讲述国民党战犯在功德林学习改造的电影。其中有一段是讲刘镇湘郑庭笈等一众国民党高官在煤堆旁边和日本鬼子战犯打架的片段,这场以国民党将领大胜的战斗被网友称为小煤山大捷。事1957年毛泽东率团访苏,赫鲁晓夫问这小个子是谁,邓小平机智回答寒冷,肃杀,这是伴随莫斯科冬日而生的两个词汇。1957年,莫斯科的冬日却因毛泽东一行人的到来而变得火热。那年年底,毛泽东又一次访问苏联,与赫鲁晓夫就社会主义发展的诸多问题展开交流。朱元璋留下4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但朱允炆却自作聪明全废掉了我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自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开始,直到清朝的灭亡才结束。在封建社会阶段,无数朝代的更迭,最让人关注的便是帝位的争夺,因为皇位至高无上,是大家争夺的焦点。古代1938年,秘书因给毛主席点烟就被调走,事后主席说此人有问题古往今来,情报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可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若对于敌方基本情况不了解,很有可能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会在后续交战中严重受挫,节节败退。因此,如何能够在对手神不知鬼1947年陈赓送卡宾枪,毛主席警告高富有你敢要一支,我就撤你职1947年陈赓前往延安参加会议,当时他的部队刚刚打了一场胜仗,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众所周知国民党的武器装备是非常先进的,而陈赓此次就缴获了不少卡宾枪等物资。陈赓缴获武器是非常开心的二战时如果德国不惹苏联,而是继续进攻英国会怎样?史学家失败在英国史19141945的开篇,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讲师A。J。P。泰勒这样写道在1914年8月以前,一个通情达理遵纪守法的英国人,除了知道邮局和警察之外,无需注意到国家的存江青给毛岸英介绍对象,女方嫌延安苦,毛主席心中儿媳却另有人选毛岸英在苏联苦学多年,终于在1946年回到了主席身边。一别多年,毛岸英回来之后长高了不少,出落的十分俊朗。毛主席看到这般情形,内心自然是十分高兴。彼时毛岸英也到了适婚年龄,见到江青从剧照看清末新军军服沙俄德国和英国元素还有意大利和奥匈?回顾清末新军军服其实是很有意思,虽然国内做历史考证的资料并不多,但可以看出综合了多国军服的设计元素。最近有部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剧照中正好表现了不少,这身军服结合沙俄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悲壮惊魂!妇女团仅8人幸存,历经艰难遇险情,集体投江感天动地悠悠乌斯浑河水,今天,你欢乐地日夜奔腾不息!然而,你也曾哭泣,悲痛不已。是你,为抗日联军英雄八女,记下了这悲壮惊魂的一页。56个春秋流逝,中国人民却一代代传颂着乌斯浑河壮烈牺牲的英电波上的较量中国共产党如何凭半部电台起家?本文约6560字阅读需要17min楼上,阴暗的阁楼间,男子的手指飞快地按动,嘀哒嘀哒,声音在狭小的房间里响彻不断,最后戛然而止。男子摘下了耳机,长舒一口气,他的身旁是特务高高端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