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退休回家养老,这一年他六十一岁,四年后刘伯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传说他临死前,让儿子把自己一生的著作、遗言和一筐鱼送到京城,叮嘱务必要交到皇帝朱元璋手上。
  刘伯温为什么送鱼给朱元璋?十七年后朱元璋又发生了什么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刘伯温对朱元璋有怨气。为什么?因为刘伯温在洪武四年回家后就生了病,本来慢慢调理也不至于会死。可就在这时,左丞相胡惟庸说奉了朱元璋之命来看望军师刘伯温,并给他送来了补身养气的好药,两人一阵寒暄之后,胡惟庸特意强调这药是皇帝让御医开的,对军师大人您的病很有好处,记住一定要吃啊!
  刘伯温一是感恩朱元璋的君臣之情,二是害怕朱元璋那手眼通天的特务机关,所以按照"医嘱",每天三次,每次三颗地服下了胡惟庸送来的药。结果呢?病是不好反重,血都咳出好几斤出来。刘伯温心知肚明,胡惟庸心胸狭隘,这两人在同朝为官事就有过矛盾,他这是报仇来了。
  问题是胡惟庸千叮万嘱:这药是皇帝要我拿来给军师吃的。那到底是胡惟庸自作主张,还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呢?刘伯温没准,只好在洪武八年的元旦早朝中,拖着病体强行入京,去和朝廷报道之余,委婉地向皇帝表达了"胡惟庸送药"一事。可朱元璋就冷冷地回了一句:是吗?可能是先生的心理作用而已吧!
  就这一句判了刘伯温死刑,他明白自己已非死不可,于是下朝后就急忙赶回家办理后事,将上述的东西(遗嘱、著作、一筐鱼) 准备好,让儿子在自己死后马上送入京给朱元璋。刘伯温在洪武八年正月上旬入朝,正月下旬就去世了,而他的那些东西,也由儿子送入了南京,亲自交到朱元璋手上。
  朱元璋看到那一筐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有人说:这可能是刘先生给陛下的一点特产,没什么大用意。本来就国事繁忙的朱元璋,就把鱼煮了,分给了众人享用,也就不再去琢磨这位军师葫芦里到底是不是在卖药了。
  直到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才让已经万念俱灰的朱元璋察觉到:刘先生的那筐鱼,不简单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帝国第一位、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朱标去世,享年三十八岁。
  朱标的死是朱元璋一生的痛,自此之后,朱元璋失去了他人生的目标,他为了朱标所做的一切付之东流。那刘伯温的那筐鱼和朱标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想一想就很清楚了。
  朱标死后,朱元璋老泪纵横地问询百官如何是好,翰林学士刘三吾提到:皇孙还在。于是朱元璋就立了朱标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为皇太孙,并大开杀戒,诸尽一切手握兵权、又桀骜不驯的功臣名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了,这一案牵扯人数达两万人。
  蓝玉案发生后,皇太孙朱允炆劝爷爷不要再杀人了,朱元璋一言不发,随手拿起棘杖,用手直接磨去杖上的荆棘,朱元璋举起血淋淋的右手,告诫朱允炆说:我是在帮你拔刺啊! 朱允炆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但同时他也反问了一句:爷爷您分封诸王守卫边疆,又杀尽对我有威胁的人,以后武将造反有诸王,那诸王造反又该如何?
  朱元璋一听懵了,他无言以对,因为他想起了刘伯温在十七年前送给他的那筐鱼:现在被杀的武将不就相当于那筐鱼,而朱元璋不就相当于钓鱼人吗?朱元璋杀尽武将,就和钓鱼人钓尽鱼塘里的鱼一样,水塘无鱼,那以钓鱼为生的钓鱼人不就得饿死,而朱元璋杀尽有能力的武将,到时诸王要真造反的话,那朱允炆该怎么办?
  朱元璋答不出来了,他只能以沉默来回应朱允炆的问题。这对爷孙彼此心知肚明,诸王在国家危险时是很好的勤王力量,而在国家安全之时,则极有可能演变成国家最大的威胁。朱元璋这时总算知道这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先生,葫芦里真的是在卖药,而且卖的还是毒药。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刘青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进京。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刘伯温博学多闻,外强中干,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副其实的大才子,在他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实在是一个谜题,将死之人送给自己的君主一筐鱼?难道朱元璋喜欢吃鱼,即使朱元璋喜欢吃鱼,又怎么会缺少这一筐鱼呢?作为明王朝的君王,坐拥天下,如果缺少一筐鱼,岂不是会被天下人笑话!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筐鱼的绝妙之处。大明王朝开始建国时,朱元璋带领心腹推翻了前朝统治,朱这个人坐上皇位后,此后多年之间,他们的下场要么是病老殆尽,要么罢官处死。刘伯温在病之际,也是喝过朱元璋让新任丞相胡惟庸带着他"特制"的中药送给刘伯温,结果没几天刘就去世了。在这之前,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时务十八策》。
  用一本书倒说得过去,但这一筐鱼让朱元璋困惑不解。他多疑的性格也让他怀疑到这筐鱼的是否有什么别的用意,毕竟是拥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美誉的刘伯温送的啊!不得不让人怀疑!鱼挤而死,暗示皇子!刘伯温死于1375年,此后17年朱元璋才大彻大悟了这筐鱼的秘密。17年后发生了什么呢?17年后是1392年,这一年,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太子朱标,不幸让风寒去世。朱元璋在万分痛苦的时刻,想起了刘伯温送的一筐鱼,才恍然大悟,决定把皇位传给了合适之人--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儿子。
  建国之初需要的是性格猛烈之人,现在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国事之人,能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虽然说成祖朱棣性格极其像朱元璋,但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不太喜欢朱棣。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不适合作为他的接班人,他最喜欢儿子朱标却不幸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最佳人选这个人。朱元璋暮年想起那一筐送到就已经被挤死的鱼,看到他的眼下,原本选定的皇子朱标因风寒病死。其他儿子必然争夺皇位,酿成大错,鱼死网破,朱为了避免这一场面的出现,在他办完朱标的葬礼后,下令他的儿子们回到其封地,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回京城,朱的计划虽然不太妙,但是这样子一来,他也能够确保朱允文的安全和他们兄弟之间的纷争。明白这件事情后,这一筐鱼也算是尽到了它们的责任可以安心驾鹤西去了,一筐鱼被挤死,因为没有好好被分开。
  这就好比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如果任由其争夺皇位,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必然你死我亡的场面,这当然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朱王朝愿意向这方向发展的。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在对他的其他儿子告诫之后,但对朱棣产生了杀心,因为朱棣对朱允炆的威胁最大,朱棣和朱元璋性格相同,刚烈激猛,万一他的孙子被朱棣杀了,朱元璋也不会放过朱棣的。发生这样的事,蒙在鼓里的只有朱允文,不解的他,也询问朱元璋这事是为什么呢?朱元璋话也没说,给了他一根带刺的木棍,并用剑为他把上面的刺全部削去,并对朱允文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去刺。刘伯温送鱼,就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样,鱼送到了,最后朱元璋也明白了其中用意,项庄也既舞了剑尽了兴,也保护了刘邦,虽然在别人看来多此一举,但是在主角看来,这就是一起明争暗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古代贤人能士,谋略当道,诸葛亮隆中卧,预知天下大事,最后得以让蜀国三分天下,而刘伯温也在将死之际,送鱼告诫朱元璋,最后得以让朱元璋暮年明白事理,调争执,护子孙,才换来明王朝的换代的安宁,朱允炆也不负众望,开启了明王朝的"建文新政"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减刑法,用文官,明也得以兴盛。
  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从这一筐鱼里面能读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说朱元璋在十几年年之后才读了出来,但我看不然。
  一颗梨两颗枣,马皇后告诉刘伯温早早离去!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难道是功高震主?还真不一定是!其实马皇后和刘伯温的关系非常好,她曾经给过刘伯温暗示。
  提起朱元璋,很多人都说他火烧庆功楼。而在这之前,朱元璋请很多人吃饭。在这场饭局上,朱元璋给大家提供了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燕窝粥。
  整个饭局上面大家吃的都非常开心,然而只有刘伯温闷闷不乐。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之后,吃了没多久就要离席回去。而刚走出房门没多久,马皇后追了上来。
  马皇后追上来的时候,手里面还拿着一个篮子。她告诉刘伯温:"里面的东西你先不要看,回到家里你就明白了。"虽然刘伯温很好奇是什么东西,但是有这样的叮嘱也没有看。
  回到家之后,发现篮子里面竟然只有两颗枣一颗梨,再联想到今天的宴会,以及宴会上面的菜肴,岂不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再看看篮子里面东西,一颗梨,两颗枣,岂不是说早早离去?有一统天下智谋的刘伯温,怎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所以第2天早朝上面,就要向朱元璋告老还乡。
  朱元璋百般挽留,最后还是拗不过刘伯温,于是便别放他回去了。回去的刘伯温难道就这样安生了吗?还是在老家出事了。刘伯温不安大明江山,送朱元璋一筐鱼
  虽然刘伯温告老还乡,但是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名声早就传回到老家。回到老家青田之后,青田县的县令听到刘伯温的名声,慕名而来求见:"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这是在给刘伯温扣帽子?(刘伯温又叫做刘基)难道青田知县是故意的,受人指使想给刘伯温挖坑。然而青田知县的这段话,并没有传到朱元璋那里。刘伯温出事的原因,其实是另外一件事。
  在瓯、闽地域有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这里是盐贩子和盗贼的聚集地。虽然刘伯温已经退居田野, 但是仍然不忘朝政。所以他就托付在朝为官的儿子刘琏,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朝廷。结果这件事情被胡惟庸得知,胡惟庸早年和刘伯温的关系不好,想借此落井下石。于是他先一步弹劾,说是因为刘伯温想在这里给自己选祖坟,结果当地百姓不愿意,所以他故意镇压。
  朱元璋念在刘伯温昔日的功劳,于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刘伯温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所以准备亲自前往京城,来的时候还带了一筐活鱼。但是到了京城之后,朱元璋却闭口不提这件事情。
  不过刘伯温还是把这一筐活鱼送给了皇帝,当时朱元璋也没在意,只是以为这是刘伯温带给自己的"土特产"。之所以没有多想,是因为这一批鱼和平常见的不一样,比较凶猛不说,经常在池子里面斗的不可开交。
  朱元璋把这些鱼当作是奇特之物,只是养了起来,并没有想里面深层次的含义,就让刘伯温先在儿子家里面住下来,随后就没有再找他入宫了。虽然朱元璋不提那件祖坟的事情,但是刘伯温不能不想。
  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刘伯温病倒了。随后病情越来越严重,刘伯温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然而刘伯温喝了胡惟庸带来的药,没多久便去世了。
  因此历史上有关于刘伯温的死,有人说是朱元璋故意杀的,也有人说是胡惟庸借刀杀人。后来朱元璋清算胡惟庸的时候,其中有一条罪责就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而那一篮子鱼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件事情过去了十几年,朱元璋才重新想起来。虽然明朝早已经统一天下,但是边患问题仍然严重,还有一些元朝余孽没有清除干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让他们去镇守边疆。
  另外一边虽然朱元璋小时候没有读过书,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也认识到了读书的作用。而且为了治理天下,也读了很多的史书。通过史书,他了解到了晋朝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汉的七王之乱。
  他知道不仅应该把儿子分封出去,而且还要避免儿子之间互相交流。所以他规定每三年时间,各地的藩王才能进京述职。而且还加了很多限制,主要是为了避免他们做大。
  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刘伯温那一筐鱼的寓意,虽然他忘记了最后那一筐鱼到底去哪了,但是知道送来没多久之后,那一筐鱼便全都死了。并不是憋死的,而是互相争斗死的。这一筐子鱼送来的时候生龙活虎,放在池子里面游来游去。是没过几天,其中几条鱼被咬的遍体鳞伤,之后很快就都死绝了。
  而这个时候才明白了刘伯温的寓意,虽然还不晚,毕竟所有的儿子都被封了出去,也避免他们争斗"致死"。不过朱元璋还是非常感慨刘伯温对大明江山的尽心尽力!
  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就算是做得再好,也算不了自己"百年之后"。自己死后没多久,儿子朱棣就推翻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还是"死"在了"内斗"。
  公元1375年5月16日,一代神算刘伯温去世,他是在喝了丞相胡惟庸送来的一副药以后去世的。他的死很蹊跷,民间传说表面上看是因为胡惟庸嫉贤妒能,但是实际上背后是朱元璋的主意。
  可惜刘伯温前能算五百年,后能算八百载,但是却偏偏算不到自己的死。不过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在去世前,曾经莫名其妙送给朱元璋一筐鱼,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也没有明白,直到十七年后的1392年,朱元璋才明白过来。
  朱元璋没有明白的事情,其实刘伯温早就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会在十七年后才想清这件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明朝历史进程的事情,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证明,正因为有了这件事为引子,才使得大明王朝一度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标身故,年仅37岁。朱标之死,立刻让大明朝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而正是朱标之死,瞬间让朱元璋明白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那筐鱼的深意。
  筐是什么?筐就代表南京,挤在一起的鱼是什么?鱼就代表那些功臣宿将。如此多的功臣宿将挤在一个小小的筐里,岂不是早晚要出事情。
  神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也知道这些功臣宿将被灭掉是早晚的事情。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这样大杀功臣是为了给他的儿子朱标更安全的执政环境,于是他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意思是告诉朱元璋,你这样的血腥杀戮是治标不治本的。鱼杀光了,筐空了,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没有了,皇帝就成了光杆司令了。
  可惜当时朱元璋一心只为了他的儿子,他怕自己死了以后,自己的儿子管不住这些功臣宿将,朱家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所以他也没有仔细去考虑刘伯温的用意。
  他甚至一度以为这些鱼代表自己的诸多儿子,所以从1398年开始,他陆续把自己的诸多皇子赶出京城,放到外藩。然后,杀了一批又一批功臣,很多功臣都是被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掉了。
  最后,鱼没有了,筐空了,好像自己的儿子安全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体弱,早于朱元璋而死,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从而引发了朱家的内斗。当燕王朱棣带着兵马气势汹汹杀向南京时,南京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为筐里的鱼没有了,此时大明朝初年能征惯战的大将几乎被杀了个精光,剩下的也就是像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如何挡得住朱棣的虎狼之师?
  此时朱元璋已死,不过到临终前他才应该明白当年刘伯温送鱼的深意。原来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家的一切,算准了这场内乱一定会发生,只是他当时已经濒死之人,不愿意把实情说出来。这也算是对朱元璋的警告吧,又或者是对朱元璋的惩罚吧,谁让他如此狠毒的杀戮功臣呢。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论功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建国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硬物,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闹事,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是个温和的统治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操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目前很多学者都论证,刘伯温其实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人暗害他,这或许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几乎与诸葛亮齐名。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确实历尽了汗马功劳。正是因为刘伯温的天命论,才使得朱元璋增强了称帝的信心。如果没有刘伯温,朱元璋成不了气候,也平定不了江南。
  (朱元璋和朱允炆剧照)
  但是刘伯温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最后却只被封为陈邑伯,没有被封公封侯,这应该也是他顾辞不受的结果。刘伯温审时度势,就算有着丰功伟绩,却能够激流勇退,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关于刘伯温送鱼给朱元璋这件事,从正史上并没有找到记载,据说这件事发生在刘伯温死前安排好的。刘伯温的死和朱元璋有间接关系,当时刘伯温生了重病,朱元璋派太医去给他诊治,可是太医和胡惟庸勾结在一起,给刘伯温送去了假药。刘伯温吃了太医的药,病不但没有好,反而病情加重。
  刘伯温在死之前曾和朱元璋说过自己的疑虑,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被他主持公道,而是搪塞了过去,因此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是有那么一点不满。
  (刘伯温)
  朱元璋当时大杀功臣,刘伯温对明朝的未来也充满了担心。他有意想和朱元璋说出自己的顾虑,怎奈朱元璋当时已经听不出别人的话,一意孤行杀了很多人。
  刘伯温在死之前交代自己的儿子做了两件事,他知道朱元璋很想得到《太公兵法》这本书,但是他又不能直接送给朱元璋,因为朱元璋非常多疑。如果直接交给他,他肯定以为自己送的是假书。所以他让儿子把这本书夹在自己写的另一本书中,然后放在一筐鱼的上面,让儿子把这一筐鱼和书交给朱元璋。
  刘伯温送给朱元璋这一筐鱼也是有深意的,这不是一筐普通的鱼,他是想告诉朱元璋一个道理,但是他没有明说。当时朱元璋的做法有许多弊端,只是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可是刘伯温早已经看了出来,他有心想要提醒朱元璋,却没有时机,朱元璋也听不进去。
  鱼和余同音,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使得朱允炆上位以后几乎无人可用,所以当朱棣来篡位的时候,朱允炆毫无招架之力。刘伯温送给朱元璋这一筐鱼,就是想让他为子孙后代留有余地。
  另外鱼又有多子多孙的意思,刘伯温送给朱元璋的一筐鱼挤在一起,都被压死了,这也是要告诉朱元璋不要把儿子们都留在京都,这样可能会引起不好的结果。可是朱元璋当时根本没有把这一筐鱼放在眼里,还很奇怪刘伯温怎么会送给自己鱼,心想自己做为一位皇帝,想要什么鱼会得不到,于是就把鱼赏给了下人,也没有当一回事。
  刘伯温让儿子送的那本书,朱元璋也只是看了看封面就和其他书混在了一起,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玄机,而这本天书最后却被李自成得到。靠着书中的兵法,推翻了明王朝,朱元璋心心念念想得到的书,没想到竟从自己手边溜走,最终留给了自己的敌人,想必他地下有知也会后悔的想跳出来吧。
  (朱允炆剧照)
  直到多年以后,朱元璋回想起刘伯温送给自己的鱼,才明白了他的真正用意,也从内心佩服刘伯温的为人。刘伯温对朱元璋没有为自己主持公道是有一定怨恨的,否则他会明白地和朱元璋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只是用这样隐晦的方法向朱元璋表明自己的意思,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朱元璋自最爱的儿子太子朱标死后,他的行事作风更加不尽人情,因为他对朱标寄予厚望,怎而朱标英年早逝,这对于朱元璋来讲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朱棣)
  朱元璋虽然有很多儿子,但在他心里无人能与朱标相比。朱棣虽然有才能,但是和自己太过相像。当时刚建国不久,需要一位宽厚的皇帝来治理国家,而朱棣刚猛有余,仁爱不足,所以朱元璋对他不是很满意,甚至曾萌发出要杀了他的想法。
  朱元璋最后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可是大量功臣被杀,使得朱允炆已无人可用,朱棣最后发动了靖难之变,朱允炆火烧皇宫,最后下落不明,成为了千古之谜。(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1375年正月里,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听说了这事后很上心,便让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御医给刘伯温把过脉之后就开了个方子,刘伯温照单抓药服下,晚上就开始病情加剧,腹痛不止。
  二月,刘伯温带着病痛前去拜见朱元璋,他告诉朱元璋,他怀疑胡惟庸和御医串通好了陷害他,使他喝完药之后更加不适。朱元璋听了有点不高兴,因为胡惟庸是他派去的,御医也是宫里的,刘伯温这么说是啥意思,难不成是自己要害他?
  朱元璋见他病重,也没责怪刘伯温,简单宽慰了几句就让他走了。刘伯温见朱元璋是这态度,不免有些心寒。三月,刘伯温连下地走路都费劲了,便向朱元璋请求回老家青田修养。朱元璋不仅同意了,还派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的儿子刘链也回到青田照顾他,虽然药一直喝着,但是并不见好,只能勉强维持着吃点东西。刘伯温知道这次算是栽在胡惟庸手上了,自己肯定活不了多久,便开始给自己的儿子们交代后事。
  刘伯温拿出一本天文书,这本书名字不详,据说刘伯温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后可知五百年的本事,都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刘伯温将这本书交给儿子刘链,告诉他说:等我死后,你将这本书和一筐鱼送到京城交给皇帝,不要再让刘家子孙再学习这本书上的东西了 。
  刘伯温本来想将自己对于朱元璋的忠告写成奏折,但是他担心胡惟庸从中作梗,便决定以送书和鱼这种委婉的方式来告诉朱元璋,因为他知道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明白他的用意。
  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就去世了。刘伯温去世之后,刘链就将一筐鱼和那本书送去了京城,并且亲自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死虽然有些震惊和遗憾,但是他并没有将书和鱼放在眼里,鱼被他赐给侍卫,而书则被他扔进了宫里的图书馆。
  刘伯温死后十七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举世震惊的大事:太子朱标去世了 。
  朱元璋对朱标的期望很大,也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现在他去世了,朱元璋很伤心。但是在伤心之余,朱元璋也不得不考虑新的接班人问题。经过各方权衡之后,朱元璋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与朱标一样,朱允炆是一个性格温和,为人仁厚的人,朱元璋有些不放心,他担心那些功劳很大的文臣武将成为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下了狠心。
  朱元璋将那些不听话文臣武将全部杀掉,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蓝玉案"。蓝玉桀骜不驯,目中无主,而且还有谋反的嫌疑,朱元璋对他毫不客气,将其剥皮实草、灭三族,被牵连的人达到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朱允炆好,可是在朱允炆眼里,他觉得朱元璋杀人太多。有一天,朱允炆跟朱元璋说:以后能不能不要杀人了 。朱元璋一楞,对朱元璋说: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吗 ?朱允炆说:我明白。可是您大封诸王,让他们佣兵守卫全国,如果武将造反诸王可以平叛,可是诸王造反我又能如何呢 ?
  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竟然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儿子们会造反。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当年刘伯温反对他大封诸王,也曾暗示过他分封诸王的弊端,可是那个时候他没听进去。
  朱元璋又想起刘伯温死前给他送的一筐鱼和一本书,他连忙让人讲那本书找出来,一看才发现,原来刘伯温确实是个有先见之明的人。而那框死鱼不正是寓意着朱元璋杀的人吗?没有了鱼,朱元璋这个养鱼人还不得饿死。
  现在她杀光了能够维护国家安稳的能臣干吏,而自己的儿子们都被自己放归森林,成为了拥有领地的老虎。自己在,他们还能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自己若不在,他们相互厮杀事小,威胁朱允炆皇位事大。
  想着想着,朱元璋觉得朱允炆一语惊醒梦中人。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鱼已经死了,难道还要把老虎也杀完吗?朱元璋觉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刘伯温对朱元璋自然是有气的,因为朱元璋没有给他主持公道,这也直接导致刘伯温死前没有对他直言相告,而是卖了个圈子将自己要说的告诉朱元璋。而朱元璋也没有及时领悟,等到十七年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但是朱元璋也很气刘伯温,为什么每次涉及到敏感话题,刘伯温都不直言相告,而是给他兜圈子。看来这个刘伯温虽然是个有才学的人,但是自己还是没有看错他,他能洞悉到别人,却唯独算不到自己,想想看也不过如此。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伯温自比诸葛亮,不过他也的确不是泛泛之辈,他的烧饼歌名扬天下,流传至今。
  刘伯温博通经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帮着朱元璋夺得天下,朱元璋认为他是大明朝的张良。
  但是朱元璋是一个个性多疑的人,对于刘伯温这种半路跟随自己的人似乎也不是很信任,最后只给他一个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最后刘伯温也死得稀里糊涂的。
  很多人都说他是被胡惟庸毒杀的,而此举正是朱元璋借刀杀人了,但是刘伯温却在去世前还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
  据说这筐鱼寓意深刻,
  朱元璋17年后才弄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我们都知道,范进中年中了举人之后,就激动疯了,而刘伯温则12岁就考中了元朝的举人,不过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看不惯元朝的腐败后辞官回了老家隐退,最后被朱元璋请出了山,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功臣。
  据说朱元璋很依赖他,曾经请教过刘伯温何人可为丞相,说到胡惟庸的时候,刘基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刘伯温不赞成胡惟庸做丞相,于是被胡惟庸记恨上了,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很是关心,派了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可是刘伯温服药后,更是不舒服了,他跑去给朱元璋说了这件事,但是朱元璋却没当一回事,让他好好休息就是了。
  刘伯温一辈子给人出谋划策,本来就是想法多的人,就觉得也许是朱元璋让胡惟庸给自己下毒的吧,心灰意冷后就告老还乡了。
  5月16日,刘伯温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去世前交代了后事,让儿子把天书交给朱元璋,然后嘱咐他们不得再学天文。
  不得不说刘伯温还是很聪明的,他是给孩子们留下活路了,他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刘链,刘暻天资平庸,那又何必去折腾这些,让朱元璋多疑了,搞不好还有杀身之祸了。
  刘伯温又让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鱼。
  收到书的朱元璋很是满意,可是望着鱼就百思不得其解了,他对身边的人感叹道:"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意思就是说刘伯温一辈子都在"影弓昭危",一肚子玄机,死了也没消停,可是他也不知道刘伯温临终前给自己送一筐鱼是什么意思了。
  1392年5月17日,也就是刘伯温去世的17年后,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朱标太子去世了,朱元璋悲痛欲绝,要知道朱标可是他培养的接班人了。
  悲痛过后,一个大问题来了,
  那就是太子没了,谁来做接班人了?
  朱元璋想来想去,忽然想起了刘伯温送给自己的那筐鱼了,他知道刘伯温不可能平白无故送鱼过来,自己的鱼池啥鱼没有了,这筐鱼肯定是有特殊含义的,于是又开始冥思了。
  想着想着,朱元璋忽然明白了,那就是当日那些鱼在筐子里互相撞击导致了大量死亡,最后一条鱼都没有了,他觉得刘伯温这是在说自己杀戮太重,把功臣都几乎杀完了,而治理国家则需要刚柔相济,现在就需要一个仁慈的君王去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了。
  朱元璋喜欢朱标,加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性情温和而有教养,很是适合做皇帝,于是就让他做了皇太孙,继承自己的皇位,不过他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自己的四子朱棣会篡位了。
  最后说一句:来源野史,一笑而过吧。
  在民间的各种传说之中,刘伯温此人能掐会算、智多近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更是在民间留下了刘伯温斩龙脉的传奇故事,让后人对他十分敬仰。而史书中的刘伯温也并非是泛泛之辈,他精通兵法、天文、数理,而且用兵如神,运筹帷幄,素有明朝"小诸葛"的称号。
  在野史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刘伯温临终之前送给了朱元璋一筐鱼,但是朱元璋却不解其意,直到十七年之后才明白过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伯温看出元朝的统治腐朽,自己的一身才能应当有更大的施展之处,因此他早年就选择跟朱元璋打天下,帮助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是大明朝的开国功臣。但是朱元璋对待这帮随着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却并不友好,将这些功臣一一诛杀,党羽也被剪除。后来刘伯温看出朱元璋乃是一个凉薄狠辣之人,因而请求告老还乡。
  刘伯温在老家待了一段时日,突然身体不适,朱元璋就派当时的大臣胡惟庸带领御医去为刘伯温诊病,刘伯温与胡惟庸早年间有过节,属于相看两厌,但刘伯温却很相信宫中的御医,他按照御医的药方服了药,但是身体却没有好转,反而觉得腹中像有石头碰撞一样十分难受。
  他向朱元璋报告了这件事,但朱元璋却只是例行敷衍他几句。刘伯温更觉得心中悲伤,又自觉时日无多,就将自己的儿子叫到塌边,让他在自己死后,将一本书和自己钓的一筐鱼送给朱元璋,不得耽误。
  刘伯温去世后,他的儿子依照刘伯温的吩咐,将东西呈送给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书,有些惋惜刘伯温的才能,甚至流下了眼泪,但是看到这一筐鱼却又不解其意,觉得刘伯温死了还要故弄玄虚。直到十七年之后,原定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悲痛不已的朱元璋准备将皇帝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时他才灵光一现,突然明白了刘伯温送这一筐鱼的原因。
  那么多条鱼挤在一只筐里,每一条鱼都想争夺有利地位,而朱家的子孙也一样,他们对那个至尊之位都很有兴趣,都想去争夺,而朱允炆年纪小,实力弱,没有优势。
  而这一筐鱼隐含的寓意就是,如果想让这些鱼活下去,就等将它们分开,想要扶持朱允炆,那就要将其他子孙放到其他地方,以免威胁到朱允炆。
  但是朱元璋领悟到已经晚了,自己的儿子朱棣势力壮大,而年少的孙子朱允炆已经无法与之抗衡了。
  刘伯温直到临死之前,还在为朱家江山筹谋打算,只可惜这一片赤胆忠心,朱元璋并未能及时领会。
  朱元璋从乞丐、和尚当上了皇帝,称帝之路太过传奇,晚年又屠戮开国功臣招人诟病,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腹诽,民间编排他的段子也甚多,真真假假、亦真亦假、假比真多,刘伯温临终送书送鱼的故事应属此类,各位全当看了个故事吧!

精读系列第九十一篇战与和战败的和平也要用实力来争取上篇我们分享到,1900年7月7日,天津租界的八国联军在各国援军抵达之后,开始向天津发起总攻。本文我们继续沿着时间轴线看历史。01。名将陨落聂士成之死此时八国联军前线部队共计1。5运气好一辈子的人先明确一下天选之子的概念啊,通俗的来说呢,就是运气好,被各种不可预知的福利眷顾。在这几年天降陨石之类的网络谣言的加持下,汉光武帝刘秀就成为了这个一直牢牢占据天选之子地位的人。然而,中共六大,除了毛泽东之外,朱德彭德怀和贺龙怎么也缺席会议?撰文夏西我们知道,中共六大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比较特殊,这是唯一一次会址选在国外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大革命失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选在莫斯科郊外的银色别墅召开,这是因为南斯拉夫的荒唐组织,做事没谱的乌斯塔沙,如何成为欧洲的笑话?说起恐怖组织,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了,但如果说起二战时期的恐怖组织,估计就没什么人知道了。是的,恐怖组织的存在是很早的,别说二战时期了,一战爆发前这群人就存在了。比如说早年意大利的秘密新疆那些事南北朝时期(5)对于西域影响最深远的古代政权莫过于麴氏高昌,这个王国由富裕有势力互相联姻的当地氏族控制,它的典章制度完全承袭内地的中央王朝。麴嘉到530年(梁中大通二年,魏永安三年)病逝,此后高昌尼日利亚伊斯兰教地区(豪萨族)传统领袖在古代,不同的文明区域对于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比如我国的最高统治者便有后王帝天子的不同称呼,直到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才开始将皇帝(意为集三皇五帝于一身)作为国家统治者的陈康白从业务专家到革命通人来源党建网大家学人小传陈康白(19031981),湖南长沙人。曾用名陈运煌。化学家教育家。192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在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北京大学理学院研究员。1932年受邀请5年前,云南一村民上山采药,结果发现多具军人遗骸装在油桶里在云南边境,有个叫乌木村的村子。村子常年被深山环绕,山清水秀,风景秀丽。这里美丽的大自然养育了一群淳朴的村民,他们常年以农耕为生,安居乐业。可谁都没想到,偶然发现的一件事情,突然打古代没有儿子的皇帝为什么不招赘,然后由孙子继位?女儿招夫入赘之后,生出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孙子,这在宗法制度里是被完全认可的。因此很多只有女儿的人家,就通过招夫入赘来延续自己的香火。这种方式在民间用得挺好,但对于皇家来说就出现了很多千年王安石辨奸一论千古疑辨奸论是托名苏洵的伪作吗顾宏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千古一帝秦始皇(早期经历)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也不为过。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出生的,是秦庄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嬴姓赵氏,名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
1951年彭德怀强闯主席卧室,当着总理的面怒拍桌子,究竟所为何事1951年2月21日,乘坐中央军委专机的彭德怀在顺利抵京之后,赶忙向中南海奔去,十分不巧,当时毛主席恰巧在西郊静明园,于是他又马上让司机折返到西郊。就当他火急火燎进入静明园时,却听向曾国藩学习屡败屡战清朝末年,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几次交战,屡吃败仗,曾国藩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后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后多比喻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失败,仍然努力不懈。一个人2004年,刘源邀请李敏李讷聚会,王光美特地嘱咐你们要世代友好前言图左起李讷王光美李敏晚年的王光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自己她当时的生活状况平时看看报纸,参加政协会议。我今年八十多了,是全国政协常委,这么大年龄了,还占着位置,提了几次,中海瑞是个清官吗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后人称为海青天。美誉流传至今。他做淳安知县时,自己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他的顶头上司总督胡宗宪竟令人传播重大新闻一样戏谑他。海北宋开国十大虎将分别是谁?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北宋的开国十大虎将都分别有谁呢?其实这个问题也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但是具体是哪十位就不太好说了,如果不知道的话,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的介绍看看,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关羽斩杀华雄之时,还有4大高手在场围观,他们都能斩杀华雄公元189年董卓开始为祸朝政,召吕布杀丁原,并且提拔傀儡刘协为帝,自己则自封太师,独断朝政。董卓此举,惹怒天下有识之士,很快以曹操为首的天下18路诸侯开始组织兵马,准备讨伐董卓。而雄风虽不再,战鼓犹可闻远古时期,传说夸父族因为渭河平原干旱而东迁,刚走出黄河南岸的稠桑原,大部分氏族成员便累渴而死,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后来长出了大片的桃林,美艳的桃花为这个地方抹上了一层靓丽的底色。此地为一个人逛一座城阳翰笙,四川宜宾高县人,著名作家编剧,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中国电影史上独具建树的剧作家阳翰笙,先后创作了八百壮士塞上风云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阳翰笙的上海旧今天是毛岸英的生日,他28岁时以身许国文崔东浩张桂闻吴滔滔普通一兵1942年5月,一封不同寻常的信被送到了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的桌前。时年未满20岁,正在苏联留学的毛岸英主动请缨,在信中表达了奔赴革命一线的强烈愿望。但是北宋进士们卷入政治漩涡进士们寻找靠山,卷入漩涡中心胡旦一伙同年进士党,在与赵普等元老功臣的较量中,再次尝到失败的苦果,充分暴露了新人与老人的差别所在。新人靠才华声望进入政坛的一角,老人则靠资历与经验在政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古年间,有个老宰相,老宰相七十多了,有一个貌美如花的小妾,年方二十。很得老宰相疼爱。老宰相每天都要上早朝。可在古代没钟表,以什么为准呢?老宰相家门口有棵大槐树,树上住着一窝老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