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庶子的表演!8000字,详解袁绍悲剧性格的成因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唠三国史,讲一讲袁绍。
  袁绍是三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们一篇文章肯定是讲不完的。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袁绍的崛起。
  因为文章很长,所以先介绍一下思路。
  第一部分,我们讲一下袁绍在出身上先天劣势;第二部分,我们讲下袁绍是如何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先天劣势的;第三部分,我们讲下袁绍在先天劣势和后天努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矛盾性格——这个矛盾性格,就是后来人们评价他的那几个词:
  外宽内忌、刚愎自用,好谋无决、干大事而惜身。
  "干大事而惜身",这句话是演义中的,用来形容正史上的袁绍也很恰当,所以这里也拿过来用一 下。一、袁绍的先天劣势
  上面我说袁绍在出身上有先天劣势,不太熟悉袁绍的同学,心中可能会画个问号。
  袁绍家族不是著名的四世三公么?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出身上还有啥劣势?
  袁绍确实出身于一个世代当官的大家族,他的高祖父袁安、曾祖父袁敞,祖父袁汤、亲爹袁逢和叔父袁隗,都当过三公的高官。
  四代有人当过三公,所以叫"四世三公" 。
  当时只有两个家族解锁这个成就,一个是袁家,还有一个是弘农杨氏——演义中特别爱耍小聪明的杨修,就是弘农杨家的。
  这种"四世三公"的家族,影响力时非常大的,史书上用两个词来形容袁氏家族的影响力,一个叫"势倾天下",一个叫"天下所归",大家可以自行体会一下。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的袁绍,是官N代、富N代,还是学术N代。袁绍本人长得还很帅,史书上说他"绍有姿貌威容",看来确实是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天花板,出身上无可挑剔。
  但实际上,袁绍在出身上却有个先天的劣势,就是"庶出"。
  "庶出",意思是"不是正妻所生"。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叫"嫡出",长子叫"嫡长子",妾生的儿子就叫"庶出"。
  袁绍的亲生父亲叫袁逢,亲生母亲是袁逢的一个侍女,连妾的地位都不如。
  袁绍是庶出,那袁逢家谁是嫡出呢?汉末三国的另外一个风云人物袁术。
  不过袁术也只是次子,嫡长子叫袁基,但袁基没在三国时代兴起啥大风浪,死得也早,大家对他不是很熟悉。
  袁绍比袁术先出生,是袁术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伯父袁成死得早,没儿子,后来袁绍就被过继给伯父袁成,所以袁绍又成了袁绍的堂兄。
  关系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其实记住一个结论就行:
  生理上,袁绍是袁术的亲哥;法理上,袁绍是袁术的堂哥;心理上,袁术不把袁绍当哥。
  所以,袁绍这个人的出身,可以说是"极好又极差"——与普通人相比,他的出身极好;从豪门内部的竞争关系看,他的出身又极差,因为当时宗法制度的影响,他难以和血统纯正的嫡子们竞争袁家的政治资源。
  打个比方,就像皇帝的儿子们。太子,通常是嫡长子,没问题的将来注定当皇帝,其他儿子虽然也出身帝王之家,但最多在地方做个藩王,搞不好还会被弄死。
  可就像皇子们都想当皇帝一样,袁绍也想成为整个汝南袁氏在政治上的代言人;想要成为汝南袁氏的代言人,他就必须要想办法克服"庶出"这个先天劣势。 二、袁绍的后天努力
  具体要怎么做呢?袁绍想了一个办法,后人称为"养名","培养"的"养","名望"的"名",用现在的话说,就叫"打造人设"。
  具体做法是:
  凡是能增加名望,引起正面舆论的事,都尽量去做;有损于名望、引起负面舆论的事,都努力避免
  为了打造人设,袁绍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为父母服丧六年,打造"孝子"的形象。
  养父袁成的正妻去世时,袁绍正在濮阳县当县长,他立即放弃官位回家服丧,而且一服就是三年。
  按道理说,袁绍的这个举动,是符合古礼的。父母没了,三年不从政,这叫"儒家三年丧"。
  可当时的人们却对他的行为感到诧异,因为"儒家三年丧"在汉末已经有名无实,很少有人真这么干了。
  两汉虽然号称"以孝治天下",但都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到了政府官员那是说一套做一套,谁都不想服丧三年,因为服丧期间,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能出入娱乐场所,不能与妻妾同房,生活相当枯燥和无聊,一般人都受不了。而且,服丧三年还会影响,官位的升迁、仕途的发展,还会少捞很多实惠。
  所以,"服丧三年"慢慢就成了一个政治口号,喊起来官员们都点赞,做起来官员们都反对。
  但这又是儒家圣人们提倡的,官员们都是读圣贤书的,不好意思公开反对,所以西汉官员们就想出了个"以日易月"的办法:官员服丧一天算一月,服丧三十六天等于服丧三年。
  这当然是不想实践儒家礼制的一种变通了。但话语权在官员手中,老百姓也渐渐接受了这种说法。而且,西汉官员没和天上神仙一样搞一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已经相当孝顺了。
  西汉起码还做点面子工程,等到了东汉,连脸都不要了。
  东汉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明确下令官俸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不得因为服丧耽误工作,忠孝不能两全嘛,"以日易月"的政策直接废除了。
  上行下效,低级官员和老百姓们也这么做,"儒家三年丧"的礼制,在东汉时就渐渐成了一纸空文。
  所以,当袁绍坚持给母亲服丧三年时,周围人第一个反应都是诧异:"这人脑子进水了吗?"
  可等袁绍真的服丧三年后,诧异变成了佩服、赞美——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官员,为了给母亲服丧不惜浪费三年的宝贵光阴,这是真正的孝子啊!
  可这还不算完,给母亲服丧三年后,袁绍又来了个骚操作"追行父丧",,给去世二十多年的"父亲"服丧三年。
  你看父亲去世时我太小,不懂事,现在我长大了,所以要给父亲服丧。
  袁绍家庭关系图
  但"父亲"这俩字,我们要打上一个大大的引号,因为袁绍为之服丧的"父亲"是他伯父袁成,一个只存在名义上的"父亲"。
  前面我们说过,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时,袁成已经死了,两人之间仅有名义上的父子关系。
  如果说袁绍给养母服丧,还有一点点是因为抚养关系带来的亲情,那袁绍给名义上的父亲袁成服丧,那就纯粹是一种表演了。
  还有人考证说,"追行父丧"是袁绍的首创,之前没人这么干过。
  可见,袁绍为了演好"孝子"的角色,也是费了不少脑筋的。
  有人可能会说,说不定袁绍不是演员,人家就是天性孝顺呢。
  这个还真不是。袁绍的亲生母亲后来被董卓杀死时,袁绍毫无表示,并因此遭到了后人的批评,,说他"荡然忘哀",和给嫡母服丧时,完全是两个人。
  母丧加上父丧,袁绍一共服丧六年,等他服完丧出来,简直是好评如潮,观众都为袁绍点赞、投币、打赏。
  有人认为,袁绍服丧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不是袁逢一支的庶子,而是袁成一支的正式继承人。但实际上,当时袁绍已经在中央当过"童子郎",并且出任了濮阳县长,这说明士人集团早就承认袁绍是袁成的儿子,可以正常地享受世家子弟的政治特权。
  所以,袁绍守丧的更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对冲在宗法制度上"血统不纯"的不利影响,以争夺袁氏整个宗族的代言人的地位。
  袁绍养名的第二件事,是在评论家面前刻意保持低调,以免给人留下纨绔子弟的印象。
  上面我们说过,袁绍的条件太优越了,家里有钱有势有文化,自己长得又帅,这样的男人,周围会有无限的诱惑,稍有不慎就可能堕落成一事无成,只会享受的公子哥。
  从史籍的记载看,袁绍已经沾染了公子哥的一些习气,但袁绍努力不给人留下纨绔子弟的印象。
  有一次,袁绍从外地回家,很多人开车送行,通往汝南的官道上是豪车如云,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非常嘚瑟。
  快进汝南时,袁绍下令停车,把朋友们都打发走,一个人回家了。
  袁绍为什么这样做呢?用现在的词来说,叫"控评"。
  汝南郡有兄弟二人,许劭和许靖,都是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属于当时的超级大V。
  这哥俩当时还办了个知名杂志《月旦评》,每月对当时的人物打分,德行多少分,颜值多少分,能力多少分。
  不管是谁,一旦被这哥俩给出好评,立即身价百倍,为时人所看重。
  但一旦被这哥俩给出差评,那就惨了。曹操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许劭给出的评语,让他的"臭名"永驻史书。
  因为家乡有这样的人物,所以袁绍刻意保持低调,不敢招摇过世,以免引来大V的差评、登上热搜。
  第三件事,打造"士人领袖"的形象。
  服丧六年后,袁绍来到了京城洛阳。
  到洛阳后,袁绍没急于出山做官,而是在京城搞了个会所,广泛结交在洛阳的士人。
  像袁绍这种世家大族的子弟,一般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高高在上,普通士人与他难免产生距离感,但袁绍从来不摆架子(折节下士),经常和士人们一起喝酒、唱K、打牌、玩剧本杀。
  有钱有颜有势,但就是没架子,这样的人谁不爱和他交朋友?
  所以士人们没事都去袁绍家玩(士多附之),袁绍门前的车马一辆接着一辆,常常挤满了整条街。
  士人中,五个人关系和他最好,分别是张邈、何颙、许攸、伍琼和吴子卿。
  除了吴子卿在史书中无迹可查外,其他四个都是士人中的佼佼者,在汉末三国都有或多或少的戏份,有人扮演的角色还很关键,比如官渡之战中的二五仔许攸。
  此外,袁绍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朋友,就是曹操。
  从记载看,曹操似乎不在袁绍最好的朋友之列,但两人确实常在一起交流,因为留下了不少故事
  比如一起去偷新娘子什么的,不知道是真的,还是编的,说不清楚。
  古人有云,"吃吃喝喝,那是酒肉朋友;雪中送炭,才能生死相交",袁绍很懂这一点,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
  他到洛阳后,正赶上第二次"党锢之祸",很多士人遭遇宦官捕杀,处境非常险恶。
  这时,袁绍想出各种办法,帮士人们逃离洛阳。出了洛阳无处可去的,袁绍还负责到底,把他们藏在自己家乡汝南郡。
  在袁绍的帮助下,很多士人得以保全性命,而袁绍本人也得到了"好游侠"的评价。
  这里我们得了解一个背景知识,什么叫"好游侠"。
  "好游侠",是指好做一些游侠才做的事。
  那什么又是"游侠"呢?"游侠"这个词内涵很大,我们这里也没法说太细只能简单说一下。
  "游侠"是指当他人、国家遇到危难时,能够扶危济困、舍身报国的人,和武侠小说中的"侠之大者,爱国爱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两汉时期,游侠之风很盛,不管是做官的还是做贼的,都以被别人称为"游侠"为荣。
  三国时很多人都好这口,比如曹操、袁术、吕布、鲁肃、甘宁,等等。
  帮士人躲避宦官的迫害,袁绍的声望再一次快速攀升,号称"播名海内",意思是全东汉没有不知道他的,这让袁绍俨然成为了洛阳乃至全国的"士人领袖"
  在获得好名声的同时,袁绍同时还获得了实惠。
  "党锢之祸"中被定性为党人的,要么是世族子弟
  要么是世族的门生故吏,尤其以关东的世族为主。袁绍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为日后自主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说,袁绍真正崛起的阶段,是在守丧、交友的这段时间,正是这段时间的投资和积累,为他以后夺取北方四州做好了准备。
  袁绍养名的第四件事,拒绝在宦官党羽手下为官,表明自己是个纯粹的士人。
  袁绍的声望越来越大,渐渐就引起了洛阳高官们的注意,老袁家这个庶子不错呀,来给我当幕僚吧!
  当时的太尉许戫和司空张济,都下文书征辟袁绍,希望他能进入自己的幕僚团队。
  太尉和司空都是三公,在官僚体系中基本顶格了,可袁绍对征辟文书是看都没看就退回去了。
  是袁绍不愿意当官么?那倒不是,是袁绍不愿意在这两人手下当官。
  因为许戫和张济这两个人能当上三公,靠的是巴结掌权的宦官。
  这两人甘当宦官走狗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公元182年的整顿吏治事件。
  那年,中央要求三公九卿弹劾州郡官员中的不法者,还给定下了指标。
  当时,许多宦官子弟在州郡当官,贪赃枉法,劣迹昭彰,按理身为朝臣领袖的许戫和张济,应该弹劾这些他们。但许戫和张济不敢得罪宦官,又接受了宦官的贿赂,把这些宦官子弟通通放过了。
  为了完成KPI,许戫和张济弹劾了一些做官清廉,但朝中没有靠山的官员,并抓到洛阳。
  一时间舆论大哗,司徒陈耽和时任议郎曹操上书,为这些官员叫屈。
  在上书中,陈耽留下了一个千古名句,"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音"吃")枭而囚鸾凤"。
  鸱、枭都是凶恶的猛禽,意思是朝官领袖带头结党营私,放了凶恶的坏人,抓了善良的好人。
  但当时那种环境下,上书改变不了这些官员的命运,陈耽自己还遭到了宦官的报复,不久后就被害死。
  司徒可是三公之一,说给弄死就弄死了,可见宦官势力的强大。
  曹操呢,因为家族与宦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逃过了一劫。
  所以,袁绍不愿意在许戫和张济手下当官,除了继续提高声望外,主要还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是士人,也站士人!"
  向谁表明呢?向全天下的士人们。
  原来,袁绍身上除了是庶出外,还有另外一个黑点,不过这个黑点不怪他,是整个袁氏家族的黑点。
  什么黑点呢?就是袁氏家族为了保住权势结交宦官。袁氏宗族中有个叫袁赦的,在宫中当宦官。袁氏实际上是两条腿走路,在外朝有士人支持,在宫中有宗族保护,所以才能始终保证着政治上安全。这也是袁家作为世家大族,没有在党锢之祸中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
  这种做事风格,就让那些清流派名士看不起,他们嘴里不说,心里却是相当不屑的。
  而陷入党锢之祸中的世家大族,也对袁氏首鼠两端的选择是颇有微词的。
  所以,袁绍要以拒绝宦官爪牙的征辟来向士人集团表态:我袁绍和老袁家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我就是最纯洁的那个。
  但袁绍这么一暴露政治立场,就引起了宦官集团的警惕。一次宦官聚会,宦官头领赵忠对其他人说,袁绍这货自抬身价、结交死党,不接受征辟,他想干什么?
  对袁绍的立场颇为不满。
  不过,宦官们没抓到袁绍的实际把柄,袁绍的叔叔、担任司徒的袁隗又和宦官处得不错,所以袁绍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袁隗后来知道这件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把袁绍叫来一顿痛骂:"你小子将来定会让袁家遭到灭门之祸(汝且破我家)!"
  一语成谶,袁隗后来全家被杀,还真的是因为袁绍。
  在叔叔面前,袁绍估计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待长辈的教诲一样,嘴上说行行行,心中却嫌啰嗦:"叔叔你老了,消停待着得了,喂喂鱼浇浇花,顺便看我给你来个精彩的表演。"
  袁绍回去后,还是和原来一样,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压根不听袁隗的。《后汉书》记载,"绍终不改"。
  经过袁绍这一系列的操作后,他的声望达到了巅峰,获得了士人集团的普遍认可,后来袁绍和袁术同时起兵,士人们更多地去投奔袁绍而不是袁术,主要就是因为袁绍打造人设取得了成功——他通过一系列操作,已经突破了血继界限,在整体形象上获得了士人集团的普遍认可。 三、悲剧性格的形成
  但袁绍在努力崛起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果,他在心理上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最终造成了两个性格上的致命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外宽内忌+刚愎自用。
  因为袁绍是庶子,从小就被人看不起,后来又过继给他人,相当于被原来的家庭给抛弃了,所以袁绍从小开始,心中应该是极度自卑的。
  极度自卑,在心理上就需要获得平衡,而且他通过自我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他又是极度自傲的。
  于是,袁绍形成了极端自卑又极端自傲的矛盾性格。
  这种矛盾性格反应在外面,就是"外宽内忌"和"刚愎自用"。
  我们举个例子吧。官渡之战前后,袁绍与谋士田丰的互动中,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他先是不听田丰的相对正确的策略,把田丰给抓了起来,这是"刚愎自用";
  官渡之战打输了后,他又派人杀了田丰,为啥呢?因为自卑嘛,怕田丰笑话自己嘛,就是在心里偷偷笑话那种也不行,必须弄死你我才安心。
  "貌宽而内忌"这五个字,就是田丰被杀前送给袁绍的,看人很准。
  第二个缺陷,是好谋无决。
  什么叫好谋无决呢?就是想得挺多,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在《三国演义》,曹操犀利地指出了袁绍"好谋无决"的原因,"干大事而惜身"。
  换句话说,袁绍做关键决定时总是犹豫,是担心自己会受到损害,再换句更通俗的话来说,怕输。
  袁绍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性格特征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太多了。
  袁绍二十岁开始服丧,服丧六年后又在洛阳蛰伏了三四年,也就是说,从二十岁到三十岁,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中,袁绍都压抑着欲望,清心寡欲、投资未来,他付出的确实太多了。
  投入成本越多,想要的回报就越大;担心得不到回报,所以就怕输。
  想赢个大的,自己又怕输,这个性格特征后来袁绍诛灭宦官的斗争中,表现得非常鲜明。
  分析了袁绍性格的局限性,下面让我们回到历史主线上。
  袁绍在声望达到巅峰后,剩下的就是等一个合适的爆发时机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外戚何进当上了大将军,袁绍等待的时机到了。
  上一期我们说过,何氏集团在实力扩张后,急需扩大在外朝的影响力,寻找士人当盟友。
  当时袁绍声望最高,背后又有汝南袁氏,何进当然想与袁绍结盟。所以当上大将军不久,何进就把辟召文书送到了袁绍府,请他到出任幕僚。
  袁绍这次没有拒绝,而是一溜烟地跑到大将军府报到去了。
  袁绍选择何进,有几个原因:
  何进有实力,掌握军权;
  何进是汉灵帝嫡长子刘辩的舅舅,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辅政大臣,掌握政权;
  何进屠户出身缺乏声望,必然借重自己,自己在他手下有发挥空间。
  除了这三点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辩登上帝位后,何进将由皇帝的盟友转变成与皇帝争权的外戚,将受到宦官集团的挑战,这可能会给袁绍提供一个消灭宦官的契机。
  果然,袁绍进入何进幕府后,立即就成了何进的首席智囊,言无不听,计无不从。
  除了自己担任何进的幕僚外,袁绍还给何进推荐了一些人才,当然大多是和自己关系好的士人。也就是说,袁绍在何进手下,组建了一个自己的团队。
  这个操作,大家看得都很明白,所以后人评价何进与袁绍的关系时,用了一句话,叫"何进享其名,而袁绍专其实"。
  也就是说,何氏集团和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名义上是上下级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那袁绍集团的追求是什么呢?
  第一,打败宦官集团,终结士人和宦官的斗争;
  第二,保证士人集团尤其是世家大族,各种权利得以实现。
  其中,袁绍个人不仅要打败宦官集团,而且要在肉体上、制度上彻底消灭宦官。
  袁绍目标是否过于激进呢?
  从我们外人的视角来说,是的。
  因为只要专制君主对优质性资源的垄断存在一天,宦官制度就不可能被彻底废除。
  实际上,宦官制度结束于清朝灭亡,而世家大族在隋唐科举制兴起后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宦官比世家大族在历史上更有生命力。
  后来学者批评袁绍也说,说他不懂政治斗争的真谛,政治斗争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应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这样才能团结大多数人,打击主要敌人,获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批评有一定道理,但没有从袁绍的逻辑来考虑问题。
  袁绍养名十年,才等来了这么一个时机,他能满足于一个小小的胜利么?
  不能。
  彻底杀光宦官,是袁绍在理性思考后的理性选择。
  袁绍想获得家族和天下士人的承认,但他想在政治地位上超越袁氏家族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不容易的。
  袁家累世三公,帮刘辩当上皇帝后,袁隗甚至当上了比"三公"地位更高的太傅。
  这种政治地位,袁绍还能怎么超越呢?最多打个平手。
  有人说袁绍想当皇帝,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袁绍是有当皇帝的野心。但在刚刚崛起的那个时期,他不会做此考虑,条件不允许,也没有人会拥护他。
  所以,想让整个袁氏宗族都匍匐在自己脚下,为自己这个庶子感到骄傲,袁绍就必须在事功上想办法。而士人和宦官已经斗了一百多年,如果自己能消灭宦官,那就给士人集团出口恶气,让天下士人都感谢自己,佩服自己,也会向他后来对何进说的那样,将"名垂后世" 。
  也是因为这个分析,所以我不同意什么袁绍故意使坏弄乱局势然后从中牟利的想法,他确实是想尽办法要消灭宦官的,这符合他的行为逻辑。

1945年重庆谈判,监视毛主席的宪兵落泪,营长由衷感慨天下少有1945年,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也终于到了尾声,摆在新中国面前的,就是战争过后的诸多事宜了。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监视毛主席的宪兵落泪,营长含泪感叹天下少有。银川新城地名的由来老满城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派三千七百多人的满族八旗军驻防宁夏,营房设在宁夏府城内。雍正元年(1723年),为使满族旗兵在宁夏长期驻防,清廷拨银于宁夏府城北门外东北约五崖山海战时,那么多士兵为什么不奋力斗争而是选择了跳海呢?襄阳保卫战期间,宋军精锐在与蒙古军的拉锯战中,损失很大。之后的丁家洲之战焦山之战溧阳之战和常州之战,宋军又是连战连败,尽丧主力。因此,当元军包围临安时,宋廷其实已经没有可用之兵了。1979年对越反击战,邓公说了句玩笑话,使苏联百万大军不敢动?数万火箭炮齐发射,诸君且听这龙吟声,射程之内遍地是真理,这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写照。解放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美国花十年都没打赢的越南,很多人听到打胜仗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但是马维先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摘要苏联解体近30年,但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些重大问题至今仍迷雾重重。本文根据当事人回忆录和报刊档案资料披露的新的事实和证据,对戈尔巴乔夫上台是否受到西方支持美苏首脑两次会晤与苏联解体苏联教父,硬核狠人,托洛茨基凭什么可以比肩列宁?1940年5月,在墨西哥城郊区,一支穿着警察打扮的墨西哥共产党士兵,闯进了一家住户,这群士兵向卧室疯狂开枪,在扫射了20分钟,浪费了300多发子弹后,连检查都没有检查,匆忙跳上门口旅顺苏联红军女儿寻父32载老邹旅顺口大型画传202112021932you同父异母妹妹曾来连寻亲央视拍专题片将向俄罗斯播出10月末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子,打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周黎亚望着手中的相片,你的姓氏祖籍是哪里?我姓陈,在中国算得上大姓,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由此可见陈姓人数之多。我们这些陈姓宗亲都有一个统一的,可考证的祖籍,那就是江洲,也就是现在的九江市。现在很多继从中东霸主到西亚病夫,谁击败了奥斯曼帝国?1918年10月30号,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行将熄灭时,一艘战列舰,正静静地停泊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海湾上,甲板上,一群头戴菲斯帽的奥斯曼帝国军官,正面色阴沉地看着海面,内心百感交集在农村有两种狠人,穷人和有钱人,一个有胆一个有势,你认同吗?穷三下四,穷人啊,沒人瞧的起,更没人怕你,有钱人,心狠手辣,连自己家人都不放过,与官府勾结,高高在上,八九十年代,有个酒厂长,欺男霸女,派出所所长还要恭维它谢邀。这个观点错了。是的民国土老头与洋教授斗嘴,语言天才秀拉丁文,巧借他山之石辜鸿铭是一位痴狂文人,有一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传统文人气质。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可以不看紫禁城,不能不看辜鸿铭。以奇谈怪论闻名的旷世怪杰辜鸿铭,自称是生在南
燕赵英烈李致光永不磨灭的民族之光李致光雕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供图李致光(19081939),又名李之光,河北省安新县老河头镇李家村人。1924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1928年,考入北平区长训练所。1932年,加入解体三十年苏联解体和怀念与启示作者萃星首先明确否认歪曲苏联历史就是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苏军攻克柏林什么是苏联?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CCCP),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共君子报仇百年不晚中法海防战争以少换多,一雪百年之耻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中国作为胜利方理应接受日本的受降,没想到在越南的受降仪式却闹出了一个插曲,法国想替中国受降,竟然还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中法第二次清朝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教育听我说和财大的老师分析了清朝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明朝皇帝敢于放权,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内阁和皇帝一起治理国家,所以即使明武宗和万历皇帝不上朝,国家依然能够正常运转,而且大臣可以直接南欧三大半岛中最坚挺的一个,穆斯林势力为何始终扩张不到这里?原创不易,敬请支持。相关视频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那么厉害,为何都不曾踏上意大利半岛半步?历史上,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建立的两个帝国都对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毕竟这俩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皇后传韦皇后韦氏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李显的母亲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唐高宗驾崩后,李显即位,韦氏也顺理成章晋升为皇后。李显做了皇帝,就想重用外戚,任命他的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遭到了与人交往时,谨记三点,能使友谊之树长青现今社会,人与人应如何交往,交情有多深,这种交情能否经受考验?古人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第一个例子是,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一同做买卖,管仲总是分给自己更多的财物,鲍叔牙并张姓的人,与生俱来的非凡之处张是自古以来的大姓,历史久远最早源于轩辕黄帝的孙子挥他因为发明了弓箭被颛顼帝封为弓正又叫弓长其子孙可世代掌管其职因此,挥公的后代就被赐姓为张(张姓始祖挥公号天禄赐姓濮阳封地清河。图宁王造反之后宁藩被废,朱宸濠儿子和宁藩各支系的下场如何?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江西南昌城,在城内最大最华贵最显著的建筑宁王府中,王宫后庭寝殿内,宽大的描金龙床上躺着一个身穿黄稠直襟面容清癯,但是气息奄奄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者,床前向杨绛先生致敬简单说,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在一般情况你知道是谁发明了钻木取火吗?上古时期的世界,是一片洪荒草莽的景象。那时候飞禽走兽,蛇虫鼠蚁的数量非常多,人类还只是一个小族群。人类的生活,一般都是靠妇女采集,男子打猎来维持的。而当时打来的猎物,往往都只是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