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赵氏孤儿"欺骗了大家两千年。朝堂之上,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陷害,其全家三百多人全部被杀死,幸亏赵家门客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出手相救,才保住了唯一孩子赵武,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最终抓住屠岸贾处以极刑,为全家人报仇雪恨。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被读者信服,但现实情况却比这个故事更加复杂,赵氏家族死了没有?死了!怎么死的?其实是一场政治阴谋。
  赵家被灭门是权力争斗的结果
  赵衰曾和重耳在狄国生活了19年,两人娶了一对姐妹花,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杀死了晋怀公,成为了晋文公。随后晋文公将自己女儿嫁给了赵衰,所以赵衰既是晋文公的连襟,又是晋文公的女婿,跟着晋文公吃了上顿没下顿好多年,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不过,晋文公让赵衰当上卿,赵衰却推辞了,让给了栾枝、先轸、郤毂等人,古代被举荐之人或者因为感恩,或者因为利益交换,往往依附于举荐之人,晋国六卿中一半的人都是赵衰安排的,所以赵衰很有权势。
  赵衰退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大儿子赵盾顺理成章成为六卿之首。
  有一天,赵盾被晋灵公邀请吃饭,可是晋灵公却因为厨师做饭没做熟,一气之下直接把厨师杀了,喜怒无常的晋灵公看到赵盾后,甚至想连同他一起杀掉(可能原本就想杀),幸好赵盾跑的快,幸免于难。
  可是还没跑多远,他的兄弟赵穿就晋灵公给杀了,于是史官董狐记载了"赵盾弑其君",原因很简单:虽然你没杀,但你也没制止啊,回来后更没处罚他,所以他弑君罪名跑不了。
  当时赵盾权倾朝野,那些贵族也不敢动他,可是过了三年,赵盾死了,这时他儿子赵朔也死了,只留下赵朔遗孀庄姬和幼子赵武。庄姬是晋景公的亲妹妹,当时饥渴难耐,与赵盾弟弟赵婴齐有了奸情,被赵婴齐两个哥哥赵同、赵括发现并举报,赵婴齐因此被赶出了晋国。
  庄姬十分气愤,于是到晋景公面前诬告赵同、赵括意图谋反,此时中军元帅栾书站出来为庄姬作证,于是让屠岸贾(这个人只有史记中有记载,其他史书皆无此人,可能原型为栾书)围攻赵氏府邸,将赵同、赵括家族全部杀死。赵氏家族世袭的采邑也遭到了公室的没收,史称"下宫之难"。
  庄姬作为举报人,她和儿子赵武(当时12岁了)自然没事,赵武从小就在晋景公宫内长大,但赵氏家族的势力却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赵武从弱到强,升为晋国六卿之首
  赵武作为晋景公的外甥,一直接受宫廷良好的教育,又过了几年,赵氏家臣韩厥向晋厉公提议:"当年赵衰辅佐文公、赵盾辅佐三位国君,都是国之贤臣,为晋国贡献良多,他们的后代却受到这样不公平地对待。这样下去,有能力的人都要逃离晋国,不敢在此出仕了"。
  韩厥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逐渐长大的赵武获得政治上的提携,当时晋国卿大夫权力很大,晋厉公希望赵家人能打破这种僵局,于是同意了韩厥的提议,亲自为赵武主持成年礼,让他拜见八位上卿。
  当时晋国权势最大的家族是郤氏,在晋国当时的八卿之中独占三席,其他家族不能与之相比。郤氏家族比当年的赵氏更为骄横,晋厉公忍无可忍发动了一场刺杀活动,直接将郤氏杀死,八卿之中的栾氏、中行氏也受到波及,险些一同被杀。
  晋厉公的这种行为很快遭到报复,郤氏鲜血还未干,栾氏、中行氏的家族武装就一拥而上,将晋厉公和他手下全部杀掉,拥立十四岁的孙周为新君,史称晋悼公。
  这时,赵武获得了最佳发展时机,晋悼公虽然年纪不大,却很有想法,他上台后,首先保证了栾、荀、韩等大贵族的利益,随后又提拔了魏、赵等弱族,赵武由此位列八卿之末。
  赵武从小在宫廷中长大,学东西很快,立刻展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他通过军事打击和外交政策让郑国归属于晋国,同时近征远交,获得了晋国上下的一致认可,也让晋国重新成为天下霸主。晋悼公十分赏识,让他当上了第三正卿的位置,当时第一正卿中行氏荀偃已经六十多岁,第二正卿士氏范匄也已经五十岁,实际晋朝的掌舵人已经成为了赵武。
  赵武在任时期最大的成绩就是将晋国强硬对外态度改为怀柔政策,促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二次弭兵之盟,十四国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同征讨。
  赵武凭借功勋卓著的成绩获得了不少的封地,但是相对于其他五大家族而言,土地、人口依然匮乏,赵武的孙子赵鞅为家族发展,决定全族北迁,那里有一条汾河,四周交通十分发达,到代国和中山国都很方便,于是赵鞅就在汾河边上修建了一座异常坚固的新都城,这就是晋阳城。
  有了城市,还要有人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迁徙,公元前500年,赵鞅带着部队攻打了卫国,让卫国不得不求和,赵鞅一不要钱,二不要地,只要五百户人口,这五百户人口成为了晋阳城的第一批常住人口。
  此后,赵氏家族以晋阳城为据点开始休养生息,发展军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局面。赵襄子固守晋阳,与韩魏三家分晋
  晋国势力一家独大,其中关键原因是任人唯贤,发展出了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卿族,这十一个卿族不断地兼并内乱,最后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
  此时,赵鞅儿子赵襄子当家,韩家为韩康子、魏家为魏桓子、智家为智伯瑶。这三家实力此消彼长,彼此各占一方。
  智伯瑶脑子很大,他想把赵、韩、魏消耗掉,想了个法子,将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叫来,说道"晋国原是中原霸主,现在反倒被越国夺去霸主之位,简直是奇耻大辱,为了让晋国重新强大起来,我提议咱们每家都拿出一百里的封邑来归还给晋君,我智家身为首席,先带头捐个万户封邑献给晋君,诸位以为如何呀?"
  赵襄子说"我赵家不捐,你们谁愿意捐谁捐吧"。
  但赵襄子很硬,韩康子、魏桓子却是个软骨头,他们都没有智伯瑶实力强,迫于形势都认了怂。
  结果显而易见,谁不捐就整谁!智伯瑶于是叫上韩、魏两家一起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知道后就龟缩在襄阳城里,任凭三家将外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愣是攻不下来。
  这场战斗打了两年,城下尸体堆积如山,城内粮草也几乎快吃没了。
  有一天,智伯瑶到晋阳城察看地形,突然他发现有一条河从晋阳城东北流过,于是他果断让人在上游筑起堤坝,蓄水灌城。
  这招十分有用,襄阳城被水淹得一塌糊涂,整个被淹成了水城,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去避难,赵襄子于是派门客张孟谈偷偷去找韩魏两家,说道"当年赵氏蒙难,几遭屠岸贾灭族,多亏韩魏两家不遗余力照应,赵氏血脉才得以延续,为此我家主人一直十分感激,如今韩魏两家被迫与智氏结盟,我家主人毫无怪罪之心,反倒为两家感到可惜"。
  韩魏两家不明白赵襄子的用意,问道"赵君如今自命不保,反倒关心我两家起来了?"
  张孟谈说"我家主人说了,赵魏韩三家唇齿相依,若是赵氏灭亡,怕是韩魏也不远了"
  "智伯亲口答应,灭赵后三家共分赵地,怎会灭我韩魏两家呢?"
  "如今四家之中,智氏实力最大,此次伐赵出力也最多,倘若赵氏灭亡,智伯怎会轻易分地与韩魏?定会一家独吞,鄙人也听说安邑和平阳也有河水经过,万一哪天你三家闹翻,智伯来一出水淹安邑和平阳,那晋国不就全是智氏的了吗?"
  正是这一番话动摇了韩魏两家的立场,而张孟谈也给出了赵襄子的建议"三家灭智,瓜分天地"。
  就这样,智伯瑶在睡梦中被擒杀,为了斩草除根,三家又一鼓作气乘势攻打智氏封邑,并杀死智氏家族两百余人,连同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随后,又逼迫周威烈王发出了诏书,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名存实亡,实现了三家分晋。
  赵国自此实现了三足鼎立,实力由此位列七雄之一。
  结语:
  赵同、赵括被灭族纯属是政治斗争的产物,而赵武一支得到了保存,在几十年间,他们不断韬光养晦,通过聪明才智保存实力,终于获得了长足发展,赵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他的思想得到了代代传承,终于成就了一方霸业。
  "赵氏孤儿"的崛起,与一桩桃色新闻引发的系列血案有很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历史中记载这个女子为晋成公之女,也称她为"赵庄姬"。
  赵庄姬嫁过去没多久,就生下了儿子赵武,也就是"赵氏孤儿"的主人公。
  按理说,赵庄姬已是人妇,且又生了儿子,理应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在生下儿子赵武后不久,赵庄姬的丈夫,也就是赵朔突然死了。
  具体怎么死的,史料中没有记载,大概是因为得了急病而死的,而他的死,就让妻子赵庄姬在正值壮年之际,成了一个寡妇。
  成了寡妇不要紧,但没过多久,赵庄姬却和另外一个人走到了一起,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朔的叔叔赵婴齐。
  也就是说,赵庄姬和夫家的叔叔,开始了一段有悖人伦的感情。
  正是因为这一段不正常的感情,让原本在晋国属于如日中天的赵氏家族,自此沉沦,但也是因为这一段感情,让赵家走上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事情的始末缘由,还得从那段有悖人伦的桃色新闻说起。
  赵庄姬和叔叔赵婴齐私通之后,两人的感情越发深厚,几乎已经到了如胶似漆的地步,但她们却忘了一句话,就是纸包不住火。
  有道是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赵庄姬和赵婴齐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旁人知道了。
  而知道的人,正是赵婴齐的两个哥哥,也就是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那位)得知。
  对于自家兄弟与侄儿媳妇有私情的事,赵同、赵括十分果断的进行了举报。
  当然,赵同、赵括这二人的举报,并非完全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大义灭亲,他们的目的,其实就是争权夺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当时,赵庄姬的丈夫赵朔已死,而他的父亲赵盾是晋国数一数二的大贵族,而作为赵盾的弟弟,包括赵同、赵括,以及赵婴齐都有继承大哥赵盾地位的资格。
  基于这种情况,如果其中一位因为出现问题而被迫退出,对于另外的人就绝对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知道赵婴齐与侄儿媳妇私通之后,赵同、赵括兄弟二人,就知道机会来了,举报赵婴齐,让他丧失前程,必须是一击即中的事情。
  而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赵同和赵括所预料的一样,赵婴齐因为丑闻被曝光,最终不得不被逐出了晋国。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会这么强烈。
  在赵婴齐被驱逐之后,最伤心和最难过的,莫过于赵庄姬了,她与赵婴齐之间的感情,已经到了十分深厚的程度,而心爱的男人被赶走,让她不由得怀恨在心。
  怀恨在心怎么办,自然是想办法报复,而赵庄姬报复的方式,却着实有些"奇特",她向当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举报,说赵同、赵括兄弟二人意欲起兵谋反。
  从亲属关系上来讲,晋景公还是赵庄姬的兄弟,两人都是晋成公的子女,但亲戚归亲戚,最开始的时候,晋景公对于赵庄姬的举报,并不是特别相信。
  为什么呢?首先,赵庄姬是一介女子,古代女子的地位并不高,即便她是自己的姐姐,但对于女子之言,晋景公表示可信程度很低。
  其次,赵同和赵括皆是赵家子弟,而赵家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因此族中子弟地位都很高,他们犯不着去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去造反。
  因此,晋景公认为赵庄姬的话有假,他不相信赵同和赵括会谋反。
  但就在晋景公持将信将疑的态度时,晋国内部两个重要的家族首领,同时也是晋国朝中身居要位的两个大臣站了出来,表示要为赵庄姬作证。
  这两个人,分别是栾氏和郤氏家族的栾书、郤锜。
  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在晋国的地位仅次于赵家,他们之所以会主动表示要为赵庄姬作证,其实目的并不单纯,说白了就是有所图。
  作为晋国的大家族之一,栾氏和郤氏对于赵家的势力强大一直很是眼红,并且,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没少和赵家产生摩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深的积怨。
  而今,看到赵家内部出现内讧,这对栾氏和郤氏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因此,在听闻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造反后,他们第一时间跳了出来,为赵庄姬作证,先是晋景公向栾书求证,之后郤锜又对晋景公表示确有此事,最终让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晋景公相信赵同和赵括确实有谋反的嫌疑。
  既然有人想造反,那就必须将其提前平定,因此,晋景公一方面安排栾书、郤锜备战,另一方面则号召群臣,为剿灭赵家来做全面的准备。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在晋景公的号召下,晋国那些曾经与赵家有积怨的贵族们,纷纷加入了消灭赵家的队伍之中。
  最终,在一切都做足完全准备后,晋景公发难,"意欲谋反"的赵同、赵括两兄弟被诛杀,其他的赵氏族人,也大多在这场混乱中遇害。
  简单来说,就是赵家经过此事后,基本上已经被灭族了。
  从曾经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到如今的轰然倒塌,赵家就这么从晋国的政坛上黯然退出,并且,还是用一种十分惨烈的方式。
  这场针对赵家的灾难,历史上称其为"下宫之难",不过,"下宫之难"有两个不同版本。
  在《左传》中所记载的,基本上与前文相同,赵家的覆灭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以及栾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推波助澜。
  而在《史记·赵世家》里,则多了一个叫做屠岸贾的奸臣,并且,赵家被灭族完全是他操纵的结果。
  不过,根据相关专家的考证,《左传》的记载更接近真实一些,而不管是哪一个版本,赵家在"下宫之难"后,彻底失势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何仅凭赵庄姬的一个诬告,就让包括晋景公以及其他贵族如此"配合"呢?
  事实上,"下宫之难"的幕后推手不是别人,正是晋景公自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下宫之难"结束后,晋景公的赏赐十分怪异,他并没有将赵家的土地等资产赏给在此事中立大功的栾氏和郤氏,而是赏给了另外一个与此事毫不相干的人祁奚。
  祁奚也是晋国的贵族之一,但从头至尾,他并没有参与到"下宫之难"中,却在最后得到了赵家的土地。
  那么,晋景公为何会这么做呢?说白了,他就是把祁奚当做了一只"白手套"。
  诛灭赵家,是晋景公以削弱国内大贵族的势力,达到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但如果他在诛灭赵家后,把赵家的土地赏赐给栾氏和郤氏,那么就会让栾氏和郤氏成为第二个赵家。
  这显然不是晋景公想要的,也与他的宗旨相违背,因此,只能是把赵家的土地,赏给另外一个能被控制的人。
  简单来说,这个祁奚的作用,就是一个"保管员"而已。
  除了把赵家的土地等资产安排好,晋景公又在"下宫之难"结束后,"恰如其分"的展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
  如何展现的呢?就是在晋景公准备将赵家仅存的独苗赵武杀掉时,大臣韩厥站出来进行了谏言阻止,而晋景公则"恍然大悟",最终刀下留人,放过了赵武。
  这样一来,晋景公不仅达到了削弱打击赵家势力的目的,并且,也算是没有将赵家彻底灭门,留了一个赵武来继承香火,因此,晋景公就得了一个"仁爱之君"的美名。
  因此,与其说"下宫之难"是源自赵庄姬的诬告,倒不如说其是一场各得其所的阴谋,赵庄姬报复了赵家人,栾氏和郤氏打击了对手,而最大的获益者晋景公,则平衡了朝堂势力,稳定了自己的统治。
  除了晋景公之外,该事件的另一个受益者赵武,也自此登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
  赵家被灭时,赵武尚且还是幼儿,得益于晋景公的"宽仁",赵武幸运地长大成人,在此期间,晋景公去世,继位的是其儿子晋厉公。
  由于政治手段和驾驭群臣的本领不如父亲,因此,在晋厉公登基数年之后,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以栾书和三郤(郤氏家族的郤锜、郤犨、郤至)独揽大权的局面。
  而面对这种情况,年轻的晋厉公很是着急,他迫切的想把大权重新夺回来。
  但夺回来谈何容易?栾书和三郤根深蒂固,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况且,晋厉公也没有当年他父亲晋景公灭赵家的魄力。
  因此,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扶持新的贵族,来制衡栾书和三郤。
  不过,扶持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被扶持的人第一个要忠心于晋国,这样就就保证其能为自己所用,第二个则是要有资历,不然根本就没有扶持的必要。
  而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除了赵家的独苗赵武外,没有别人。
  论忠心,赵家祖上数代人都是晋国的功勋,赵武的祖父赵盾和曾祖赵衰都为晋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而论资历,赵武又是功勋世家之后,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并且最重要的是,此时距离"下宫之难",已经过去了八年了,曾经的屠杀,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忘记。
  更何况,在晋厉公看来,赵武在当时只是一个幼儿,对于自己的家族被灭,更应该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基于这种心理,晋厉公就决定扶持赵武,而为了表示重视,在赵武成年的时候,晋厉公亲自为其主持了弱冠之礼。
  而对于晋厉公的举动,朝中大臣则在赵武的弱冠之礼上,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其中,当初劝谏晋景公给赵家留下子嗣的韩厥,对赵武的态度十分严厉,但严厉之中,透露出殷切的希望,所说之话,也是以谆谆训诫为主。
  而当初助力晋景公灭掉赵家的栾书和三郤,则是态度冷淡,甚至三郤当场还泼起了冷水。
  至于其他朝臣,有些是只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漂亮话,有些则是真心的希望赵武能光复祖业,比如荀庚和荀罃,但因惧于三郤的势力,只能暗中勉励赵武。
  朝臣的不同反应,折射出了他们对赵武的态度,而主人公赵武,却在面对态度不一的众人时,十分漂亮地演绎了什么叫做态度谦卑。
  侍奉厉公、尊重栾书、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赵武当时为人处事的方针
  在这种方针之下,年轻的赵武得到了快速成长,并且,没有因为晋厉公刻意重视他而遭到栾书和三郤等人的打击,换句话说,他把自己设定为一个态度谦卑,且行事低调的人,以此来换取成长的机会。
  正当赵武闷头成长之际,晋国的内部却出现了大问题,晋厉公被杀了。
  弑杀晋厉公的正是栾书,由于晋厉公激进的削权方式,导致了部分贵族的不满,因此,在公元前573年初,栾书杀掉晋厉公,拥立新君晋悼公上位。
  这场事件,前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一直到晋悼公上位之后,重用了老臣韩厥,并废掉了栾书,最终才将混乱的局势平定。
  而在这十年里,赵武也已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
  得益于晋悼公的大力改革,将之前朝堂上的浊气一扫而空,同时秉承厚待对晋国有功的臣僚后代这个原则,因此,他开始大力提拔功臣之后。
  而作为曾经晋国的功勋之后的赵武,就自此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在此之后,赵武进入政坛,并且,因为表现出色,被晋悼公赞其为"善文,能断大事",命其佐新军。
  这下,赵武算是成为了实权人物,而他在这个职位上没干多久,又再次得到升迁,被委任为首席公族大夫。
  赵武的一路升迁,是晋悼公在经过长期考察后,得出了赵武是一个治世贤臣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赵武不仅才华横溢,也确实真的是一心为国。
  因此,在晋悼公的欣赏之下,赵武可谓是官运亨通,没过多久,又从新军佐一跃为上军将,其地位也从当时的晋国六卿末位升至中间。
  而这些,都为赵武在后期成为六卿之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赵家成为一方诸侯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当然,赵氏能在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靠的可不仅仅君王的赏识,更多的是晋国王室的日渐式微以及和天下大势的变化。
  对赵武有知遇之恩的晋悼公,可以说是晋国中后期一个难得的明主。
  在他的带领下,晋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当时,朝政大权尽归其手,同时,他大胆任用包括赵武、韩起等年轻派大臣,君臣等人配合紧密,共同打造了晋国继续称霸中原的宏图伟业。
  但可惜的是,正当晋悼公在复兴霸业的路上大展拳脚之际,他突然得病死了。
  晋悼公去世后,其子晋平公继位,在此期间,晋国六卿的位置再次发生变化,由于原六卿之首的范宣子去世,赵武得到升迁,位于六卿之首位。
  从赵氏仅存的血脉,到如今的六卿之瘦,赵武用了35个春秋,这三十五年,赵家也完成了从几近灭族到再次兴旺的华丽转变。
  而在赵氏日渐兴旺的同时,晋国的朝堂之上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原本在晋悼公活着的时候,晋国的政权还算比较正常,但随着他的去世和晋平公的上位,由于晋平公的相对弱势,朝政大权逐渐被六卿所掌握。
  到了赵武去世之后,掌握大权的六卿经过争斗,权力再次重新分配,形成了以韩、赵、魏、智四个家族为首的局面。
  而在这四家里,智家权力最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为了削弱其他三家实力,智家利用他们三家心不齐的弱点,游说韩、魏两家,以不愿贡献出土地为由,发兵攻打赵家。
  最开始,韩、魏两家对于攻打赵家并不情愿,但迫于智家的压力,不得不各自派遣一路部队一同前去,著名的"晋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而晋阳之战的最终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三家大军抵达赵家所在的晋阳后,赵家陷入重围之中,不过,由于当时赵家的家主赵襄子安排得当,让进犯的大军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一边是重重包围,一边是据死守卫,双方在这种胶着的状态下,持续了两年由余。
  为了抓紧结束这场战争,智家的智伯瑶在走访晋阳周边的地形后,想到了一个狠毒的主意。
  晋阳城的东北方向是晋水,晋水水流汹涌,智伯瑶就派人把晋水改道,让其往西南方向流,这样,就能够用大水冲垮晋阳城。
  这个计划实施的非常成功,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水倒灌过来后,城里的房子被淹没很多,幸存的百姓们不得不躲在高处避难。
  对于这个战果,智伯瑶十分满意,但韩、魏两家的首领就颇有些不自在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两家的城池附近,各自也有一条大河,而今智伯瑶能用水淹了晋阳,保不齐日后也会把这个招数用在他们身上。
  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谁也不想将来落这么个下场。
  而在他们两家进退维谷之际,赵家暗中派人找了上来,把其中利害关系再次说了一遍,这就更加重了韩、魏两家脱离智家的心思。
  最终,韩、魏、赵三家经商议后决定,一起联合起来,反攻智家。
  如此一来,毫无防备的智伯瑶以及其部队,在一个黑夜里很快就被其他三家击溃,智伯瑶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
  有道是趁你病要你命,在杀了智伯瑶后,韩、魏、赵三家趁热打铁,率领联军开始攻打智家封邑,最终,智家上下两百多口人全部被杀,其土地和资产,也被韩、魏、赵三家瓜分。
  经这么一闹,三家的势力得到快速增长,而晋国虽说还有国主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之后,韩、魏、赵三家开启了不断蚕食晋国土地的进程,到了公元前438年的时候,晋国的所有疆土,就只剩下曲沃和绛这两个地方了。
  而剩余的,早已被韩、魏、赵三家瓜分干净。
  三家分晋,就是这么来的,而其最终的结果,是让韩、魏、赵三家,从晋国的大贵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韩、魏、赵三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也自此拉开了帷幕。
  只能说天不亡赵氏!
  前583年,一场惊天动乱在晋国政坛骤然爆发,它的爆发致使晋国赢姓赵氏大宗(赵衰一脉)一脉被灭族,仅剩赵武一人,这场动乱就是后世闻名的"下宫之难"。
  下宫之难,源于一场发生在赵氏大宗内部的伦理丑闻事件。晋文公时期,晋国六卿之一赵衰生有四子:赵盾、赵同、赵括和赵婴齐,赵衰死后,赵盾为赵氏领袖,继承赵衰执政大夫一职,执掌晋国国政。赵盾生赵朔,赵朔娶晋成公之女孟姬,赵朔死后谥为庄,故称赵庄姬。
  赵朔早逝,赵庄姬早早守了寡,寂寞难耐下,就与自己的叔叔赵婴齐有了奸情(叔叔与侄媳妇有私情这绝对属乱伦行径)。事情败露后,赵氏领袖赵括(此赵括非"纸上谈兵"那位)与兄长赵同遂将赵婴齐逐出晋国。自己心爱的男人被放逐,赵庄姬自然怀恨在心,为保护赵括、赵同两兄弟,她就向自己的兄弟晋景公进谗言,诬陷赵括、赵同意欲谋反。
  起初晋景公并不太相信赵括、赵同会反。但就在这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景公相信了赵庄姬的诬告,误认赵氏会反,命栾书、郤锜备战。
  在晋景公的号召下,平日遭赵氏欺压的贵族纷纷举兵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下,惨遭杀害。那些姬姓卿大夫憎恨赵氏掌晋国国政时的专制,向赵氏一族举起屠刀,将这些年为嬴姓所压制而积累的仇恨发泄出去。一时血染赵氏宗庙,赵氏惨遭灭族。此时,赵氏大宗一脉仅有赵庄姬之子赵武侥幸活了下来。赵氏被灭族后,其封地被景公赠与祁氏,以壮公族。
  这就是"下宫之难"的全部经过!谁也没有想到,曾经在晋国权势滔天,甚至连晋国君主都能杀的赵氏家族,会因为一件伦理事件,一个女人的诬告,而被灭族。
  当然赵氏会被灭族,起因虽说是因为赵庄姬的诬告,但是赵氏大宗会被灭族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二字。
  晋襄公时期,在宗主赵盾的带领下,赵氏独霸晋国,原与赵氏共掌晋国天下的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等晋国公卿世家,除愿意依附赵氏外,其余家族皆被赵氏赶出朝堂,如狐氏一族,本为六卿家族之一,却因狐季反对赵盾拥立公子雍为晋公,继而被赶出朝堂;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族,因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等密谋暗杀赵盾心腹,被赵盾查出,后也被全部赶出朝堂。
  与此同时,在反对赵盾的家族多数皆被赶出朝堂时,赵盾也同时在扶持着依附于自己的家族,让他们进入晋国决策层。前618年,赵盾重组六卿(晋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来主持的六卿将佐安排),此时的六卿除了中军佐荀林父不是赵盾自己人,其余四卿皆是赵盾一党,上军将郤缺是赵盾的死党,上军佐臾骈是赵盾的家臣,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是赵盾的盟友。
  在赵盾的运作下,一时间整个晋国都被赵氏所控,身兼执政大夫和中军将(正卿)二职的赵盾,是牢牢控制着晋国的军政大权,与君主无疑。此时的赵氏是晋国名符其实的霸主,不但全面压制着晋国其他公卿世家,还可以决定晋国君主的人选,甚至是做出弑君之事(晋灵公都被赵盾堂弟赵穿弑杀)。
  赵盾虽专权,但却并不乱政,相反他是一个治世贤臣,晋国在他的带领下,国力是蒸蒸日上,依旧是维持着天下霸主的地位。可是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赵盾的专权,虽说是为了统一晋国的思想,好让自己专心与秦齐楚等国争霸。但无论赵盾的初衷是好是坏,他的专权必然会损害到晋国其他公卿家族的利益,比如狐氏、先氏、箕氏、士氏、梁氏、蒯氏等皆因赵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试想,这些被赵氏剥夺权力的家族岂会不恨赵氏呢?
  同时,人吗!多数总是以利益为先,谁不想坐上赵盾那个位置呢?谁不想取赵氏而代之呢?正所谓树大招风,在当时,谁想成为晋国执政,就必须得先将赵氏拉下马来,只要赵氏落马,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晋国执政家族。
  自赵盾后,赵家在晋国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晋景公时期,晋国置六军十二卿:中军将郤克,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同,新中军将韩厥,新中军佐赵括,新上军将士朔,新上军佐韩穿,新下军将荀骓,新下军佐赵旃,其中赵氏就独占三卿,要知道在当时的晋国能做主的就是这十二位卿大夫,多数时候晋国所施行的各项政策都得经过他们投票表决,他们不同意,哪怕是晋公要推行,也很难实行。
  赵氏能在这么重要的十二个位置中占据三席,可想而知其势力是有多么庞大。
  但是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壁其罪",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有德有才之人,这对于赵氏来说那绝对天大的福气,他们的存在只会让赵氏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是若占据卿大夫之位的赵氏皆是无德无才之人,那对于赵氏而言,这绝对就只会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想想看赵氏独占三席,这本来就让赵氏成为众矢之的,此时要再加上这三位皆是无才无德之人,那岂不是在时时刻刻的提醒别人,他们的位置很容易得到,只要再加把火就可以,然后就会日日夜夜的想着去对付他们。
  让人日日夜夜的盯上,这绝对不是好事,毕竟人无完人,只要是人难免就会放错!
  事实上,当时赵括、赵同等就都是无才无德之人,他们身居高位,明知是高处不胜寒,有很多人在盯着他们,应该要谨言慎行,避免被人抓住把柄。可是,他们却偏不,反而是借着家族内部的伦理之事,趁机去对付自己的兄弟,将赵婴齐逐出晋国,继而惹怒赵庄姬,并最终将赵氏推向灭族之祸。
  不是说赵括、赵同处理此事不对,只是他们不该这么大张旗鼓的处理,更不该借此事公报私仇。他们这般处理,惹怒赵庄姬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当赵庄姬向晋公诬告赵氏将谋反之时,其他有野心,或跟赵氏有仇的家族,自然也就落井下石,加之晋景公对赵氏本也很忌惮,由此在种种原因下,赵氏最终走向了灭族之祸。
  赵氏被灭族,归根结底在与他们拥有与他们的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权力,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怀璧其罪,既然没有能力,可又不愿意放弃权力的赵氏,自然就被那些有野心的及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给盯上了,而当时赵括、赵同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这些家族的针对,他们不但应付不了,还自掘坟墓,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让敌对家族有机会将他们推向坑中。
  最终赵氏毁在了赵括、赵同手上,大宗一脉仅存赵武。
  当然,天不亡赵氏!先是赵武活了下来,赵氏大宗不至于绝嗣。之后,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又顶住权力的诱惑,一心要报答赵氏恩情,向晋景公强谏,称赵衰、赵盾皆有大功于晋国,此时就因他们的子孙犯了错,就要断他们的传承,让他们没有后人祭祀,试问这样以后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而晋景公又并非是一个昏君,他也自知自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下令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并恢复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就这样,赵氏大宗再次复立,逃过彻底绝嗣的命运!
  而后,因晋厉公想要从此时的掌权者三郤手中夺回权力,赵武这位根正苗红,又与三郤有深仇大恨的功勋贵胄就又被赋予重任,成为厉公对付三郤的一柄利剑。当然,上天似乎真的是不亡赵氏,它为赵氏大宗留下的这独苗赵武,他并非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一位有着先祖赵衰、赵盾之风的能人。
  此时,晋厉公对他的重用并没有让他蒙蔽他的双眼,他深知厉公绝没有安好心,如果任由他排布,自己最后定然会被当作替罪羊,所以被重用期间,他是严格遵循着"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的规矩,说白了就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正是这个行为,赵武才幸运的躲过厉公被杀后的清算,并在之后的权力重整过程中再次得到重用。
  厉公之后,悼公即位。此时赵武的能力与才干被悼公看中,加之经过赵武"委曲求全"的经营,本与赵氏有仇的家族纷纷摒弃前嫌,与赵武交好,自此赵武的地位是一飞冲天,从新军佐一口气连升五级,跃居上军将,成为仅次于中军将中行偃,中军佐范匄的存在。再之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随着中行偃、范匄等老一辈人的先后离世,赵武终于又坐上了先祖赵盾曾经的那个位置,成为晋国正卿,执掌晋国朝政。
  而随着赵武居执政之位,赵氏终于再次走向兴盛,直至成为后来三家分晋的一员,建立位列七雄之一的赵国。
  在"赵氏孤儿"事件中,赵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赵氏复族后,又多次遭遇灭族危机,命悬一线。
  但是,务实的战略调整、比较先进的制度优势和灵活的伐交,使赵一次次渡过危机,最终"化家为国",加入了"七雄的游戏"。靠余荫复活
  下宫之难中,赵氏几遭灭门,其封地转由公族羊舌氏统领。
  只有"赵氏孤儿"赵武,在程婴的拼死保护下幸存了下来。
  不过,当年赵家先人积的余德,使赵氏又复活了。
  当年,韩氏没落时,韩厥曾经为赵衰的家臣。赵衰、赵盾十分欣赏韩厥,多加提拔,使韩厥得以出头。
  由于韩厥能力、品德出众,到下宫之难时,他已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卿士。
  赵氏惨遭灭门之祸后(一说是15年后,一说是事发当年),韩厥找了个机会,力劝晋景公:赵氏先人有大功于国家,应该存续下去!周礼不欺孤儿寡母,应该给人家赵武继承赵氏宗主!
  晋景公于是"复赵武田邑",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并恢复了封地。复活却不满血
  尽管赵氏复活,但元气大伤。
  首先,在下宫之难中,赵氏家人及其亲信势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赵武虽然恢复领地,但当年赵衰、赵盾积累的政治资源早已灰飞烟灭。
  除了赵家当年留下的一些关系,赵武本人既没有自己家族的人才班底,也没有通过官职而获得的政治资源,势单力薄!
  其次,以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出五服之后,宗法关系就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时,赵氏下面的一些庞支,尽管也是赵氏,但与赵武之间的宗法关系淡薄,相反,他们与其他大族反而因为姻亲等关系而关系紧密。
  显然,劫后余生的赵氏能给与小宗们的资源、庇护,远远不如如日中天的中行氏、范氏。
  赵武虽为大宗,但内部的统治力却严重不足!韬光养晦,积累政治声誉,重归中心
  此时,如果靠力量,赵武不但无法与各大家族抗衡,就连压制内部小宗都成问题。
  如果急切扩充实力,又会过早遭到其他大族的警惕、打击。
  因此,赵武采取了韬光养晦、积累政治声誉的策略。
  当时,晋公仍有相当实力,各卿实力虽有强弱但基本平衡。
  因此,低调不争夺利益,可以避免过早成为打击对象;积累政治声誉,实力平衡的各方中也愿意拉拢他,分一杯羹给他。
  赵武的具体做法是:
  1、赵武谦卑、低调地处理与各大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与韩氏特别亲善外,赵氏不参与大族之间的斗争。他以低姿态交往所有大族,即使对有灭族之恨的仇人栾氏、郤也友好拜访。
  当时,各大族之间,晋公与大族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赵氏"人畜无害"的渡过了危险期,积累名誉。
  在栾、郤倒台后,赵武分得一杯羹,出任卿士,虽然只是八卿之末,但好歹重新回到了舞台。
  2、跟随韩氏"道义崛起",获取政治声誉。
  在普遍以军功崛起的时代,赵武虽然名字有武,但军事才能一般,以文治见长。
  恰好,赵武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少有的可以以文治、礼仪获取资源的时代。
  当时,晋楚争霸百余年,各国都疲惫不堪,呼唤停战。
  赵武得以靠着文治、礼义,逐渐提高地位。
  一方面,韩厥、韩起的大力支持、提携;另一方面,各家世卿老一代人物相继去世,赵武得以逐渐前移自己的地位。
  前548年,韩起谦让,赵武成为晋国正卿。
  前546年的弭兵之盟中,赵武主持会盟,获得了诸侯一致赞许,威望大增。
  靠着韬光养晦和道义崛起,赵氏重回舞台中心,带领赵氏进入了"六卿"时代。站队
  韬光养晦是有前提的:不能太强。
  赵武主持弭兵之盟时,吴国使臣已经预言:赵魏韩将来会替代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还想靠低调、谦让躲过纷争是不可能了。
  随着六卿实力的膨胀,晋公已经失权柄,各卿之间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
  该站队了!
  韩、赵已经联合百年,相互提携,是天然盟友。
  范氏、中行氏早已成死党。
  此外,魏氏的立场不明确。但是,军功崛起的魏更倾向于韩、赵。
  智氏当时实力最弱,因与中行同宗,当时依附中行氏,但雄心勃勃,等待机会,企图利用同宗关系反手控制中行氏。
  如此,韩赵一派,中行、范一派,魏、智骑墙(虽各有倾向)的局面形成了。改革渡过低谷期
  运气暂时用完了。
  赵武、赵成都早早去世,赵鞅年幼接班,同时,盟友韩氏、潜在盟友魏氏,同时出现了祖死孙继的局面。
  范氏、中行氏得以掌握大权,压制各家。
  在几次交手后,赵鞅认识到:自己在权力场上不是老道的士鞅对手,遂开始专心向内发展。
  改革,使赵氏的实力发生了爆发式增长。
  1、新兴团队的形成。
  下宫之难中,赵氏族人遭到毁灭性打击,本族人才不及其他各族。
  于是,赵氏大力吸纳、培养非本族,甚至非本国的人才。
  于是,以董安于、尹铎、阳虎、烛之过等优秀人才组成的团队,成为赵氏的骨干力量。
  同时,由于大家彼此之间的羁绊不是宗法关系,所以,相关制度也放得更开。
  赵氏确立了奖励军功,军功可以释奴的新型激励制度。
  2、大亩制。
  当时,井田制瓦解,以种地交租的新型生产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农民按照亩数交租,因此,如果你把"亩"的单位搞大,实际上就是减轻农民的赋税压力,农民自然更乐意去替你劳动。
  各族为了吸引劳动力,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限制。
  赵氏的亩制是当时最大的,韩、魏次之。因此,农民都乐于去赵氏地盘种地,劳动力大量进入赵地。
  如此,赵氏的经济迅速发展,崇尚军功,朝气蓬勃!
  当时,孙武得知此事后,判断:赵会取代晋!经营晋阳与北进战略
  除了内政改革,还可以如何扩充实力呢?
  当时,晋国南部、中部,多为诸卿的地盘,向这些地方扩张,过早与各卿冲突,绝非良策。
  赵氏选择以晋阳为中心,向北方边远地区发展。
  赵吞并了代地,拓展了地盘。(先通过联姻,后通过欺骗。过程较长,直到赵襄子时才靠卑鄙手段完成)
  同时,大力修缮、发展晋阳,使之成为赵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赵吞并代的手段极为卑鄙。
  这也说明:赵已经务实地放弃了依赖道义崛起的道路,悉心扩充实力,准备决战!苦战+同盟,渡过危机
  中行氏、范氏不傻,他们可不会看着赵氏这么膨胀下去!
  赵氏的危机来了。
  前文提到,当时,赵地的一些小宗,与大宗之间已经不再有宗法关系,他们独立性极强。
  在赵鞅与邯郸赵氏发生矛盾时,范氏、中行氏发兵来支援邯郸氏,大败赵军!
  赵鞅被迫退守晋阳。
  赵氏,面临着自下宫之难以来,最大的危机!
  不过,韩魏智三家出手,击败了中行、范氏,赵氏得救。
  韩是老盟友,魏与范氏不合,支持赵都好说,原本倾向于中行、范氏的智氏为何也支持赵呢?
  因为智氏被韩魏耍了。
  韩魏为了与智氏一起出兵,给出了诱饵:同意让智氏的宠臣来接管中行氏,以此换取智氏出兵。
  可是,出兵成功后,赵鞅带头,赵韩魏三家一起反对,智氏控制中行氏的计划未能实现。
  不过,为了维系智氏脆弱的同盟关系,赵鞅还是应智氏要求,除掉了自己信任的功臣董安于。
  前498年,赵鞅率领晋军在铁之战中击败了中行氏、范氏以及支持他们的郑军,奠定了胜局。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中,赵鞅发出了解放奴隶,论功行赏的号令,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至此,赵氏控制了邯郸等地,实力再次膨胀。再陷低谷
  铁之战后,"双喜临门",正卿荀跞当年去世,赵鞅接过了正卿地位。
  此后17年中,赵鞅领导晋国,与吴、齐争雄,"实专晋政"。
  不过,智氏人才辈出,赵鞅死前,深感形势不稳,赵氏可能再陷低谷,遂做出了两项安排。
  1、不立嫡长子继承,由才能出众的赵襄子接班。
  2、告诫后人:赵氏有难,要依托晋阳死守!
  果然,低谷来了。
  赵鞅死后,才能出众的智瑶担任正卿。
  智瑶确实厉害,他带领晋国屡立功勋,威望极高。
  此外,智瑶又率领韩魏赵彻底攻灭中行氏、范氏,智瑶独得最大利益,膨胀为晋国最强大的世卿。
  智瑶威震华夏,有独代晋国之像。
  他凭借实力,向韩、魏索取地盘,都如愿以偿,但在向赵索取时,遭到拒绝,遂联合魏韩攻打赵。
  赵难以抵挡,值得退守晋阳,苦苦支撑。
  危机,再次来临。三家分晋
  在智、韩、魏的围攻下,赵氏苦守晋阳,形势十分危急。
  智伯以水攻,晋阳几乎被淹没。
  晋阳赵军被困于城中三年,财食将尽,难以坚持了。
  智伯水攻,本是又一次惊人的神来之笔,但却使韩魏感到恐惧。
  你能以晋水攻晋阳,就能以汾水攻安邑,也能用绛水攻平阳,魏韩何以抵挡呢?
  赵襄子本来坚持不下去,有放弃之心,但谋士提出:利用韩魏与智氏矛盾,分化对手!
  智伯英雄一世,此时却大意了!
  赵氏的外交活动已被智伯手下察觉,但智伯不以为意。
  韩、魏果然在赵氏的活动下,倒向了赵人一面。
  不久,韩、魏偷袭,杀死守堤士兵,反水灌智伯军。(这才叫名副其实的"反水")
  智伯军遭遇水攻,一片大乱,三家联合,猛攻智军,一举擒杀智伯!
  不久,三家联合瓜分了智氏之地。
  尽管距离三家被承认为诸侯还有几十年,但是,三家分晋,在事实上已经完成了!
  赵氏的崛起之路,是颇为坎坷的,甚至数次面临灭亡的危机。
  赵氏的对手,士鞅、智瑶等人,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赵氏之所以能挺过危机,发展壮大,靠的是几代人务实的努力和正确的战略。
  复族之初,赵氏元气大伤,实力羸弱,赵武以其谦卑、低调,韬光养晦,避免不必要冲突,以礼、和,积累政治声望和影响力,为其后吸引人才、劳动力打下了基础。
  但是,韬光养晦,只可能是阶段性的。对手都不傻,当你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警惕你、压制你,你也就失去了韬光养晦的条件。
  赵鞅在朝政上遭到压制时,集中精力于内政,通过经济、政治上的改革和对晋阳的经营,使赵国完成了"热战"的准备。
  在与中行、范氏的决战,与智氏的对决中,赵以坚守晋阳争取时间,积极施展外交策略,终于击败强敌,化家为国。
  赵氏孤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在春秋晋国,内部各大家族的倾轧是相当厉害的,曾经在晋国政坛呼风唤雨的先氏、狐氏、卻氏、栾氏、中行氏、范氏以及知氏,都先后陨落,退出历史舞台。赵氏是惟一一个在经历残酷打击后,仍然顽强存活下来的大家族。那么,赵氏是如何翻盘的呢?第一,赵氏的翻盘,得益于韩氏的鼎力支持
  赵氏家族曾经如日中天,在赵盾执政时代,这位被称为"夏日之日"的晋国元帅的执政风格是烈日灼人,因此也得罪了其他大家族。赵盾死后,与赵氏矛盾很深的栾氏、郤氏家族反攻倒算,导致赵氏遭遇灭顶之灾。据《史记》载,由于公孙杵臼与程婴的拼死保卫,才保住赵氏的血脉:赵盾的孙子赵武。
  程婴秘密收养赵氏孤儿,赵武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赵氏家族的财产与地位丧失殆尽。晋景公将赵氏的土地田产赐给大臣祁奚,如果不能帮助赵武恢复地位与权益,赵氏仍然不可能复兴。当年赵盾得罪那么多人,在晋国高层中,谁能帮助赵氏呢?
  只有一个人能帮助赵氏,此人便是当时晋国下军司令韩厥。
  为什么是韩厥呢?他与赵氏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这位韩厥,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也是后世韩国的先祖。韩厥是由赵家抚养长大的,在韩厥的升迁过程中,得到赵盾的器重与提拔,他在生活上与事业上,都与赵家有着特殊的一层关系。不仅如此,韩厥为人正直,不做落井下石之事,当屠岸贾要对赵家痛下杀手时,,韩厥曾出面劝阻,并给赵家通风报信。
  于是程婴上门拜访韩厥,把保存赵氏遗孤的经过告诉他。在得知赵氏孤儿还活着时,韩厥又惊又喜,他答应程婴,一定会鼎力帮助赵武恢复名族身份和家产的。
  但是,要为赵氏平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赵氏遭灭顶之灾,背后是栾氏、郤氏等大家族,甚至包括晋景公,对赵氏集团的排挤、倾轧、报复、打击。既要恢复赵武身份,又不得罪君主与重臣,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智勇双全的韩厥找到了一个机会。
  第二,韩厥忽悠晋景公,赵氏孤儿得以重见天日
  晋景公生病了。
  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晋景公召来了卜筮来进行占卜。韩厥抓住这个机会,跟卜筮串通好,合演一出双簧戏。卜筮装神弄鬼一番,对晋景公说:"主公的病根,是因为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在作怪。"晋景公不解其意,于是召集群臣,来解答这个疑问。
  韩厥密禀晋景公:"大业的后裔,在秦是嬴氏,在晋是赵氏。赵氏在晋国,从文公始,代代都对国家有巨大的功劳。但是赵氏却惨遭灭族,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赵氏企图谋反,国人都对赵氏的遭遇深感哀怜,神灵就通过占卜的龟策表达了这种哀怜之心。"
  看来是因为屠戮赵氏一家,遭到神灵的谴责,晋景公 心中十分害怕,便急着问韩厥:"那赵氏现在可还有留下子孙?"
  韩厥见时机成熟,便告诉晋景公:"赵朔的遗孤赵武尚流落于民间。"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下。晋景公在乎的是自己的病,便让韩厥把赵武找来,恢复其爵位与家产。韩厥认为:赵氏全族遭诛,必须要先平反,才可以恢复其后人的爵位和财产。当时屠岸贾没有主上的命令,擅自滥杀无辜,现在必须要先杀了他,才可以让国内的百姓心服。
  其实赵氏遭屠,真正的责任人是栾氏和郤氏,包括晋景公在内,屠岸贾不过是个执行人罢了。韩厥十分聪明,晋景公、栾氏、郤氏都得罪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过错全推给屠岸贾。这么做,既可以不得罪国君与重臣,又可以恢复赵氏家族的地位,这是最佳选择。
  第二天,晋景公召见群臣。
  韩厥带着赵氏孤儿进入王宫,晋景公当众宣布赵武仍然活着,要恢复赵家的爵位与旧有的田地。为了预防栾氏和郤氏的反对,韩厥把军队布置在宫殿周围,以武力进行威胁。诸大臣没有办法,都把罪状推到屠岸贾身上。这样,晋景公当场宣布恢复赵家的地位,并且派程婴带兵前往击杀屠岸贾,屠岸贾被灭族。
  在程婴的保护、韩厥的努力下,赵氏孤儿赵武终于得以保全了性命,并使赵家的族脉得到继续发展与光大,否则就不会出现以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了。
  第三,从赵氏孤儿到晋国元帅
  赵武得以继承赵氏的家业,这是赵氏得以复兴的第一步。不过,要回到赵氏鼎盛时代,赵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幸好,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赵氏十分有利。
  晋国是一个二元政治国家,除了国君之外,卿家的势力极大。因此,在晋国历史上,国君与卿家之前斗智斗勇。晋景公意外掉入茅坑淹死,这也是古代君王最奇葩的死法,其子晋厉公上位。晋厉公是个比较强势的君主,他想改变晋国卿家势力太强的局面,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当时晋国最强大的两个家族,一个是郤氏,一个是栾氏,这两大家族,也是迫害赵氏的急先锋。
  晋厉公首先把打击目标对准郤氏。当时郤氏最为强大,在晋国八卿中独占三席。晋厉公突然发动政变,把郤氏三卿全部杀死。紧接着,晋厉公逮捕八卿中的另两人:栾书与荀偃,打算将他们处死。然而,一天杀掉晋国八卿中的五卿,这个做法无疑将引起晋国政坛的大地震。在最后一刻,晋厉公一念之仁,放过了栾书与荀偃。
  然而,晋厉公低估了卿家的势力。轮到栾书与荀偃发动政变,干掉了晋厉公,拥立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
  年轻的晋悼公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大玩政治平衡术。也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平衡,让赵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首先,栾书去世后,晋悼公以韩厥为晋国元帅。我前面说过,韩厥与赵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韩厥为元帅,赵武自然有了出头之日。很快,赵武被任命为卿,出任新军副司令,尽管在八卿中排名最末,但已是进入权力的中枢。
  此后,赵武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为了压制诸卿势力,晋悼公把八卿压缩为六卿,由于赵氏在经历沉重打击后,家族势力比较弱小,故而晋悼公有意提拔他,以防止荀氏、士氏、栾氏等家族过于强大。在晋悼公的提拔下,赵武的排名跃进到第三,仅次于荀偃与士匄。
  接下来,就是排资论辈了。荀偃去世后,士匄接任元帅,赵武便成了第二把手。公元前548年,士匄年迈退休,赵武接任元帅兼执政。至此,赵氏又回到巅峰时刻,一直到三家分晋,赵氏始终是晋国政坛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赵国先祖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赵衰又执掌国政,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继续执掌晋国国政。赵盾执掌国政的时候,晋灵公日益骄横。赵盾多次劝谏,灵公非但不听,反而要杀死赵盾。赵盾被迫无奈只得逃亡,在逃到晋国边境时候。堂弟驸马赵穿杀死了晋灵公,又重新迎立赵盾回国执掌国政,当时因为赵盾还未逃出国界,太史记载"赵盾弑其君",把这笔帐算在了赵盾头上。后来,晋国经历了成公,到了晋景公时期,这时赵盾已经去世。但是赵家根深叶大,赵穿、赵括、赵旃等人都作了晋国的卿,再加上之前赵家有过弑君的行为。晋景公深为所忌。于是,就利用晋灵公宠臣屠岸贾与赵家的矛盾,全部诛灭赵家。史书上记载,屠岸贾不请君命擅自行动。但是作为一个已经过气的宠臣,如果没有现任国君的授意,又怎么能带领晋国诸将攻灭势力庞大的赵家。
  这一时期,赵家已经衰败到了极点。幸亏赵家两个忠心的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一个牺牲了姓名,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为赵家保存了仅有的一点骨血。这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同情赵家的韩厥借占卜之机乘机向景公进言,赵氏无罪被诛,国人都哀怜他们,希望晋景公任用赵家的后代。于是,晋景公依靠韩厥的兵力胁迫晋国众将答应拥立赵家后人赵武。这一次,晋景公又成功通过恢复赵家名位消灭了屠岸贾。消灭屠岸贾后,晋景公把赵家原来的封地又都换给了赵武。本来赵武一个十几岁的孩童,孤家寡人一个,又能成什么气候。但是,赵武成年后得到晋悼公的赏识,先是佐新军,辅彘恭子,顺利踏入八卿之列,后来又成为晋国六军中的上军将。到了晋平公时期,赵武顺利成为晋国的正卿,重新执掌晋国朝政。这时赵家又回复了往日的地位。赵武成为赵家崛起的一个关键人物。
  而奠定赵家成为战国七雄基础的则是赵简子、赵襄子父子时期。在赵简子时期,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占领了邯郸、柏人,而邯郸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时的赵简子专擅晋国政权,他的封邑已经可以和诸侯国相比了。到了赵襄子时期,晋国国君已经完全沦为晋国公卿的傀儡。而这时晋国的六卿也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四家公卿联合把范氏、中行氏两家封地全部瓜分,晋国国君只得向齐国借兵,却最终被四卿赶出晋国。这时,晋国国政被智瑶把持,他向韩、魏索要土地,韩、魏两家都给了他土地。他向赵襄子索要土地,却被断然拒绝。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联合讨伐赵襄子。赵襄子只得退守晋阳,在围困一年多的时间里,赵襄子成功瓦解了智、韩、魏三家联盟,联合韩、魏反攻智瑶,并消灭了智氏。这样,晋国就只剩下赵、韩、魏三家,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这时,赵家的势力要强于韩、魏。这时,晋国君臣位置完全翻了过来,国君反倒要朝拜赵、韩、魏三家大夫。就这样主弱臣强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三家成为诸侯后又过了二十多年,最终撕破最后的脸面,瓜分了晋国最后的剩余土地,把最后一任晋君静公降为了平民,此时,是赵敬候时期,赵国正式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在进入战国时期后,赵国一直不温不火,算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国家,与同为三晋的魏国简直天壤之别。面对齐、秦、魏等国,损兵折将,甚至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这样的情况要到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入侵,开疆拓土、争霸中原,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得赵国一跃成为仅此秦国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时期,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开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只是可惜赵武灵王壮年退位,最终惹得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饿死沙丘行宫,止住了赵国上升势头。但在战国后期,赵国仍然成为山东六国抗击秦国主力,涌现了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
  一、一场"伦理丑闻"引发的灭族之祸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向晋景公实名举报,赵括、赵同欲率领赵氏族人谋反。这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嫁给了赵氏的赵朔,她举报赵氏谋反可信度很高,同时栾氏和郤氏也出言作证。于是晋景公暗中召集军队发兵赵氏的封地。
  赵氏在晋国专权已久,侵害了不少家族的利益,于是晋国的贵族纷纷起兵响应。赵同、赵括猝不及防,很快兵败,兵荒马乱之际,众家族趁机大肆屠杀赵氏族人,将赵氏灭族,要不是程婴和公孙杵臼拼死保护,用自己的孩子将赵庄姬的孩子赵武替了出来,赵氏就被团灭了。
  赵庄姬举报赵氏谋反其实是诬告,她的丈夫赵朔死得早,不知怎么的就和叔叔赵婴齐勾搭上了。奸情暴露之后,当时赵氏领袖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就将赵婴齐逐出了晋国。
  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并且家丑不可外扬,所以他们没有动赵庄姬。哪里知道赵庄姬怀恨在心,就跑到晋景公那里去告赵氏谋反,目的是报复赵括,结果没想到导致赵氏被灭。这就是历史上"下宫之难"的前因后果。
  二、赵氏能重新崛起,最该感谢韩氏的鼎力相助
  赵氏孤儿赵武被程婴秘密收养,为了使赵武有更好的条件,程婴上门找到了韩氏的韩厥,这位是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先祖。
  韩厥是被赵氏抚养长大,当年赵氏也对韩氏多有扶持。韩厥感念恩德,看到赵氏还留有后人,欣喜若狂,立刻表示愿意帮助赵氏。
  有一次,晋景公生病了,当时比较迷信,按照规矩得占卜。韩厥就和占卜师串通好了,说是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到处作怪,导致国君生病。
  晋景公心想,大业的后人在秦国的称为嬴氏,而在晋国的被称为赵氏。而赵氏刚好被冤枉灭族了。看来生病是因为屠杀了赵氏,遭到了上天的惩罚。于是就问韩厥:"赵氏可还有子孙在世!"
  韩厥等的就是这一问,于是便禀报:"赵朔的遗孤赵武目前正流落民间。"
  晋景公为了早日康复,就下旨为赵氏平反,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在韩厥的据理力争之下,晋景公还灭了当时屠灭赵氏的执行者——屠岸贾的全族……
  屠岸贾其实是躺枪的,灭赵氏的幕后黑手就是晋景公本人和栾氏、郤氏等豪族,可惜这些人韩厥都得罪不起,只能退而求其次,杀一个执行者。
  就此,赵氏恢复了爵位和封地,虽然人丁不旺,但也有了再度崛起的资本。
  三、成为国君的棋子,熬死所有老资格,赵武的晋级之路
  说起来这赵武确实也是一代英才,在赵氏平反之后,赵武一直遵守"侍奉厉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总的来说,就是韬光养晦,谁也不得罪。
  不久,晋景公如厕的时候不小心掉入茅坑淹死,晋厉公继位。晋厉公想改变晋国卿家势力太强的局面,决意铁血"削藩",发动政变将当时最强的郤氏三卿全部斩杀。结果其他卿家兔死狐悲,以栾书和荀偃为首的家族势力也发动政变,斩杀了晋厉公,拥立14岁的晋悼公为君。
  晋悼公是卿家们扶上位的,即便是长大之后掌握的权力也非常有限,于是晋悼公开始大玩制衡之术,扶持当时没有靠山并且势单力薄的赵氏对抗其他老牌家族。
  栾书去世之后,任命韩厥为晋国元帅。韩厥最亲赵氏,于是赵武就有了出头之日。很快,赵武就成为了八卿之一,进入晋国权力中枢。
  为了压缩卿家的势力,晋悼公将八卿改为六卿,并且扶持赵氏制衡过于强大的栾氏、荀氏和士氏等家族。在晋悼公的有意提拔之下,赵武成为了六卿之中地位仅次于荀偃和士匄的大臣。
  荀偃和士匄都是老一辈的大臣,而赵武年轻啊。于是他就把这两人给熬时间熬死了。
  公元前548年,士匄因为年迈而退隐,赵武接任晋国元帅之位,从此,赵氏重新执掌晋国朝政,恢复昔日荣光。
  四、三家分晋,进位战国七雄
  赵武之后,赵氏持续发展,到了赵简子、赵襄子父子时期,赵氏的封地面积已经不亚于其他的诸侯国。赵简子击败了范氏和中行氏,占据了邯郸,这也是后来赵国的首都。
  当时经过内部兼并,晋国的家族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而晋国国君已经彻底沦为傀儡。到了赵襄子时期,四家中智家最为强大,不断地蚕食其他三家的领土。韩、魏两家都屈从智家,只有赵襄子积极反抗,拒不割地。最后双方爆发战争,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一起消灭了智家。
  此后,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最后的领土,将晋静公贬为庶人,三家分别独立,赵国也由此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其实赵国独立出来之后,一直都只是中等实力的国家,反而同时期的魏国非常强大。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锐意改革,赵国国力才蒸蒸日上,在后来秦灭六国之时,赵国成为山东六国抵抗秦军的主要力量。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事实上,赵氏在晋国的地位,最早就是排名第一的卿大夫。
  赵国的祖先与秦国的祖先共祖,都是来自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之后,都是嬴姓赵氏。
  周朝建立后,赵氏先祖追随周成王之弟唐叔虞一起被封到晋国,晋献公时期,赵氏祖上赵衰跟随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四处逃亡,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文公后,赵衰得到重耳的重用,被封为上卿。
  赵衰是晋国五贤之一,不仅跟随晋文公逃亡19年,还辅佐晋文公成功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时期实行三军六卿制,赵衰担任上军主帅,并在晋文公晚年成为晋国最高执政大夫,这也为赵氏事业打下了基础。
  赵衰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盾继承了爵位,成为赵氏的族长,赵盾继承的赵衰的职位,以三十岁的年龄直接成晋国最高执政大夫,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即位,赵盾在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的推荐下,成为晋国的权臣,不仅是执政大夫,又在军队中掌管中军,成为晋国朝堂上仅次于国君的二号权臣。
  由于赵盾在晋国的地位较高,因此赵氏一族成为晋国炙手可热的第一大家族,在晋襄公因为生病而去世后,赵盾与晋文公的表弟,狐氏家族的贾季产生矛盾,赵盾主张立在秦国为人质的公子雍为晋国国君,而贾季主张立公子乐。
  接着两人矛盾激化,先是赵盾派人诛杀了贾季私自迎立回国的公子乐一行,然后贾季又派人刺杀了晋襄公的老师阳处父,最终此事以贾季的被逼离开晋国为结束,从此狐氏家族在晋国政权消失。
  结果原来齐襄公的夫人穆嬴带着太子夷皋天天找赵盾闹,说赵盾不应该迎立公子雍,赵盾烦不过,就改立了太子夷皋为晋国国君,结果因为此事与秦国闹翻了。
  夷皋就是晋灵公,由于夷皋年幼,由赵盾掌权,自此赵盾成为晋国最大的权臣,执掌晋国朝政达20年之久,这人一掌权就会春风得意,一得意就会忘形,尽管赵盾为人为官还算规矩,但是当权臣久了,难免与国君会有冲突。
  偏偏这个晋灵公又不是什么好人,由于晋灵公多次作恶被赵盾劝谏,因此对赵盾心生不满,时间一长,年轻的晋灵公就想杀了赵盾,于是晋灵公派出杀手去杀赵盾,结果杀手看到赵盾非常勤勉,刺客感动得自杀了。
  晋灵公又施一计,在宴会期间安排刀斧手杀赵盾,结果也被同情赵盾的人解救了,弄了这么几次,赵盾也开始心生不满了,不久,晋灵公就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所杀,之后拥立公子黑臀为晋成公,仍由赵盾掌握国政。
  赵盾去世后,他的儿子赵朔继承了爵位,同时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做了夫人,这之后,史书上对于赵家的记载就出现了两个版本,分别是《左传》和《史记》两个版本。
  一、左传版本
  赵朔去世后,他的妻子赵庄姬与赵盾的异母兄弟赵婴齐出现私情,这事在春秋战国非常多,赵家的宗族长赵括和赵同就看不下去,出来阻止。
  结果赵庄姬气急败坏,联合栾氏、郤氏一起对付赵氏,并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括和赵同谋反,于是晋景公杀了赵括和赵同,准备将赵家的土地分给祁奚家族,这个时候,晋国的大夫韩厥出来阻止,说是赵家是晋国的大功臣,不能将他的土地分给别人,于是晋景公就仍然留给了赵家。
  而赵朔和赵庄姬的儿子赵武,就继承了这些土地和爵位,成为赵家的宗主,而这个赵武也就是历史上的赵氏孤儿,由于赵家男丁多在赵恬与赵同被杀事件中同诛,因此赵家只有赵武这一个男丁存在,因此叫他赵氏孤儿。
  之后,赵家在赵武的领导下,一步一步又走向兴旺,而三家分晋中的赵家大夫赵襄子就是赵武的重孙,仅仅用了四代人,赵家就与其它二家瓜分了晋国。
  二、史记版本
  史记版本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较为曲折离奇,赵盾去世后,晋国大夫屠岸贾准备刺杀赵朔及赵家,屠岸贾是一个善于迎合的小人,曾经与晋灵公一起准备谋害赵盾,结果不成功,在赵穿杀了晋灵公后,准备杀屠岸贾时,赵盾阻止了,结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为屠岸贾善于迎合,因此受到晋景公的重用,这个晋景公也是一个昏庸之人。
  大夫韩厥知道屠岸贾的计划后告诉了赵朔,让他逃走,但赵朔不走,最终屠岸贾带着军队族灭赵家,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赵氏家族中人,唯独赵朔的夫人带着儿子在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的保护下,躲藏了起来。
  赵朔的夫人躲藏在晋国的王宫中,被屠岸贾找到,但并没有发现婴儿,便向城外找去,之后公孙杵臼与程婴找了一个婴儿,两人演了一出双簧戏,程婴拿那个假的婴儿代替赵家的婴儿向屠岸贾告密,而公孙杵臼带着假的婴儿一起被屠岸贾杀掉,之后程婴偷偷把真的赵家婴儿藏起来了,一直抚养长大。
  直到晋景公去世后,大夫韩厥才将此事真相公之于众,同时赵武联合韩厥率军攻打屠岸贾,族灭了屠岸贾全族,赵家终于复仇,恢复原来的领地和爵位,直到四代以后,赵襄子与韩、魏一起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氏孤儿的故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忠孝节义的故事了。
  晋景公的时候,奸臣屠岸贾陷害赵盾,罗织罪名,必欲除之而后快。朝臣害怕屠岸贾的威势,没有人敢给赵盾说一句公道话,眼看着赵氏满门即将被屠戮,韩厥偷偷的来到赵家,见到赵盾的儿子赵朔,让他快逃。
  赵朔不忍心抛下父亲独自逃命,此时,他的妻子庄姬已经怀孕庄姬是晋国的公主,为了能给赵氏留下一条根,赵朔只能狠狠心将妻子送回宫中,也就是岳母成夫人身边,临别时约定:如果生女孩就叫文,生男孩就叫武,文人没有用,武人也许可以报仇。命自己的门客程婴护送公主进入宫中了。
  第二天早上,屠岸贾果然领着军兵杀进赵家,将赵家上上下下全部杀死,清点尸体的时候独独没有找到赵朔的夫人公主庄姬,这是候有人报告,说公主进宫去了。屠岸贾知道公主已经怀孕,心想万一生下的是男孩将来一定会找自己报仇,不如斩草除根,于是和晋景公商议,如果是男孩,就抢下来杀掉。
  不久,庄姬公主生产,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武,成夫人为保住外孙,对外就说生了个女孩,屠岸贾不信,派人前去查看,公主没办法,只好谎称女儿已经夭折扔掉了,把儿子藏在裤子里,躲过一劫。
  屠岸贾还是不能相信赵朔的骨肉已经死了,怀疑婴儿已经被送到宫外,就发出悬赏令,捉拿赵氏孤儿。
  危急时刻,赵盾的心腹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想了一个办法,程婴献出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孩给公孙忤臼藏起来,就说是赵氏遗孤,然后程婴来见屠岸贾,告发公孙忤臼,屠岸贾一听说找到赵氏孤儿,连忙带领士兵赶到公孙忤臼的家里,逼他交出婴儿。
  为了把戏演得真实一些,公孙忤臼被百般折磨也不肯说出婴儿的下落,被屠岸贾杀死,假的赵氏孤儿也被找到,就在程婴的面前被屠岸贾摔成肉泥。
  这边传说找到赵氏遗孤,那边对宫廷的盘查也怠慢下来,韩厥趁此机会把赵武偷出来,送给程婴抚养,赵氏一门上百口的血债就靠赵武来讨要了。
  等到晋悼公即位,他是一个特别聪颖的人,他诛除奸佞,提拔忠良,韩厥利用这个机会倾诉赵氏之冤,并且诉说了赵氏孤儿还活着,于是国君召见赵武,将他藏在宫中。
  第二天上朝,晋悼公隆重地把赵武介绍给群臣,屠岸贾此时被吓得痴傻一般,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屠岸贾被斩首,一家大小尽被灭族,晋悼公拜赵武为司寇,赵氏一族又兴旺起来。
  这一年距离赵朔被灭族只有十五年。
  而保住赵氏血脉最大的功臣程婴终于看到赵氏昭雪的一天了,但是亲生儿子和至交老友惨死在他面前的场景却给他锥心之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公孙忤臼的墓前自刎身亡。
  赵氏灭门惨案又称下宫之难,是一场因嬴姓赵氏宗族内部伦理混乱丑闻而引发的灭门惨案,赵氏大宗(也就是赵衰一脉子孙)最后只剩下一个孤儿赵武,而且失去了全部财产和封地。但上天保佑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奋发图强,将赵氏大宗再次带入鼎盛,这一段故事确实十分具有传奇性。
  因为一个女人引发的灭门惨案,其实只是诱因,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政治斗争。
  晋文公继位之后,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设置三军,每一军设置将,佐各一人,一共六人,也就是六卿。六卿出将入相,主要由十三个宗族把持,其有中军将被称为正卿,他手握晋国最高军政大权,一般由十一个宗族轮流坐庄。
  晋文公时期,赵氏宗族的宗主赵衰因为有辅佐之功,被封为卿,赵氏宗族开始逐渐显赫起来。赵衰有四子,他们分别是赵盾和他的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不是战国时期的赵括),赵同,赵婴齐。
  赵衰去世之后,他的长子赵盾继承宗主之位,并成为晋国正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不过赵盾这个人比较有野心,能力也比较强,他在位期间极力打压其他宗族,让赵氏家族称霸晋国,赵盾则成为晋国历史上第一个权臣,当时连晋国国君都怕他。
  赵盾只有一个独子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妻。因为赵朔后来成为赵氏宗主,死后谥号为庄,所以他的妻子就被称为赵庄姬。
  赵朔虽然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死得很早,只留下赵庄姬,后来生下遗腹子赵武。赵庄姬年纪轻轻就守寡,但她并不是个检点之人,赵朔死后不久,她就跟叔叔赵婴齐搅和到一起去了。大约在赵武十岁的时候,这件事后来被爆了出去,一时间成为赵氏家族的一大丑闻。
  赵括和赵同羞于家族遭受耻辱,但又不敢对赵庄姬怎样,所以就将赵婴齐给流放到外国去了。在失去自己心爱的男人之后,赵庄姬对赵括和赵同怀恨在心,心中的潘多拉盒子立马被打开,她便就找到弟弟晋景公说,赵括和赵同想要谋反。
  晋景公起初并不太相信赵庄姬说的话,但这事刚好被另外两大宗族栾氏和郤氏知道,他们早就对赵氏家族排挤其他宗族感到不满,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铲除赵氏。
  栾氏宗主栾书和郤氏宗主郤锜找到赵庄姬,说他们可以给她作证,证明赵括和赵同确实有装备谋反,三人一拍即合,便再次找晋景公告状,这次不由得晋景公不信了。
  赵氏宗族势力很大,晋景公便召集姬姓宗族共同举兵讨伐赵氏,包括赵同和赵括在内的赵氏族人被屠杀殆尽,赵氏家族就此惨遭灭门。
  赵庄姬因为是晋景公的姐姐,再加上她早就抱着赵武躲到了宫中,所以赵氏大宗唯一一个子孙得以存活。
  不过,赵武虽然活着,但是他可是啥也没有了,因为他们家的财产和封地全部被晋景公送给了祁奚,而功劳最大的郤氏数人也都成为卿,郤氏宗族也因此成为当时晋国最大的宗族。
  事实上,赵氏宗族之所以会被灭门,早在赵盾时期就埋下的祸根。
  晋国原本是各个宗族共同执掌大权的,但是赵盾成为正卿之后,却不断排挤狐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和郤氏等宗族,好几个宗族因为不愿意依附于赵盾,最后都被他赶出朝堂,失去了成为六卿的机会。
  在赵盾的运作下,依附于他的宗族则被他大力扶持,成为晋国六卿宗族之一。最巅峰的时候,除了中军佐荀林父之外,六卿之中其他四个都是他的人,上军佐郤缺是赵盾的忠实追随者,下军将栾盾和下军佐胥甲则跟赵盾达成结盟,上军佐臾骈原本只是赵盾的家臣而已,最后也被他提拔为六卿。
  赵盾作为中军将和执政大夫,将权利过度集中到自己手中,不但可以随意定夺六卿的人选,甚至连晋国国君的更替都是他说了算。尽管如此,赵盾其实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乱臣贼子,他在执政期间的功劳很大,是让晋国继续保持强盛不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赵盾独掌大权的初心我不去揣测,但他这么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隐患之一:赵盾极力打压其他宗族,让赵氏宗族一家独大,这不但严重损害了其他宗族的利益,让他们...

1942年,张茜生下儿子,陈毅看了一眼就走,奥地利军医大怒回来1942年5月25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的夫人张茜生下了儿子陈昊苏,当时由于环境险恶,张茜已经转移到苏北阜宁乡下垮周村的一户农家,他在这个农家生下孩子后,把消息告诉了陈毅。陈毅得知这元朝98年之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时期(6)废太后太子顺帝竟不及与脱脱等商议,突然颁发诏书宣告中外,废掉卜答失里太皇太后名号,废燕帖古思的太子储位,外放高丽。这诏书颁发出来,廷臣大哗,要脱脱入朝请顺帝取消前命。脱脱也不推辞,中国第一大油气田你知道长庆油田是怎么肝出来的吗?中国第一大油气田中国AAA级信用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攻坚啃硬拼搏进取,来看看长庆油田在陕甘宁盆地肝石油说肝就肝一切为了中国石油自给为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实现石油基本自给。195三次机会全错过蒋介石为何没能消灭新桂系?文章小长,建议无聊时或睡前看,能催眠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后,中国的政局呈现五大军政集团并立局面。这五大军政集团分别是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新桂系以及张学良。以1929年蒋从9。18到淞沪会战,蒋介石为何对列强国际干预抱那么大希望?1937年8月12日的凌晨,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的前指,已经在上海郊县南翔开设完必,所部第87师推进到杨树浦第88师进抵闸北配属的重炮团也在江湾以南占领了阵地,一切进攻准备就绪,只待他是陕北红军创始人,拟定大校军衔,三大元帅不悦,主席也说低了导语中国人民在千年变局中走进新时代,这背后是沉重的历史责任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极度渴望。回望茫茫云海,在时代变迁的诡谲魔术下,艰险与灾难仿佛岁月的使徒,伴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在充斥着蒋介石和国民党登上台湾岛后都做了点什么?精彩程度超出你的想象1949年10月,当新中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上欢聚一堂时,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蒋介石却悻悻离去,抵达了他后半生客死他乡的地方台湾。而他晚年时在台湾的所作所为,更影响了后来台湾一个世纪的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与抚是怎样进行的?义和团在山东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引起帝国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满。1899年12月初(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元朝和蒙古帝国有何关联?为何忽必烈成为元朝皇帝,蒙古就被割裂元朝和蒙古帝国有何关联?为何忽必烈成为元朝皇帝,蒙古就被割裂经过成吉思汗和他后代子孙们的努力,蒙古一族人从辽阔的草原起身。横扫了欧洲和亚洲各国国家,还灭掉了其中的四十个国家。将蒙古斯维亚托斯拉夫将他的领土变成一个帝国,改变了欧洲的面貌公元945年,老伊戈尔统治着松散的东欧领土联盟,被称为基辅罗斯,这个联盟在他父亲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伊戈尔统治了30多年,成功地扩张并控制了他的领土。他前往他的内部盟友德雷夫兰,希望赏名曲学新中国史主播君的话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我们走在大路上是由李劫夫作词作曲,创作和发行于1963年的一首
华夏上古史略考(三)一,最后一位夏启夏桀虞舜!伪装南巡苍梧九嶷山,实则西逃石峁建神木城堡!约公元前1750年,颛顼继承少昊权力,在河南濮阳帝丘建都,当了第一代司空夏启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被帝喾杀死颛抗大12所分校的首任校长在建国后各自被授予了什么军衔我们知道,国民党为了培养属于自己的革命人才,在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1924年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所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以致于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内的很多战场上都是黄埔学生之戴维沃伦黑匣子之父,发明曾经历经坎坷黑匣子的发明者戴维沃伦曾经说希望永远不要打开黑匣子。最开始的黑匣子,并没有被人重视,也只能保存个小时的语音和飞行数据。经过戴维沃伦的努力,现在几乎所有商用飞机都用上了黑匣子,这对飞我军已经撤销的5个军衔,除了元帅和大将,你还知道哪些?早在1939年和1946年,我人民军队就已经在酝酿实行军衔制了,但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军队自然也不例外。1950年9月,朱老总在总干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朱元璋不管是正史还野史都是被黑的最严重的皇帝之一。首先说一下朱元璋出生在元朝那时候汉人名字几乎都是数字可能是官府好记。男人都没有名字女人就更没有了。马皇后在正史中就没有名字。朱元璋党史百年天天读12月22日重要论述1950年12月22日毛泽东审阅修改周恩来关于联大非法通过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决议的声明上加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美国侵略军必须退出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必须取得联合国的如果按照战功陈赓大将能排在第二名吗一陈赓大将1916年加入湘军,和彭帅同在鲁涤平部队服役,参加护法和护国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陈赓大将13岁已经当上职业军人了。根据陈赓大将自述,他自幼出生在湖南湘军将领家庭,这贾吉云收租记陈铃如果不是邓裕志,笔者一开始可能不怎么会留心贾吉云及其信札。早年准备论文时,有两条史料过目难忘其一是1949年6月下旬,全国民主妇联常委兼新政协筹备委员邓裕志,与吴耀宗沈体兰等,周文王被囚羑里城,7年推易经演八卦,纣王终上当商朝末年,西岐周国的西伯候季历因权重遭嫉被文丁(纣王的父亲)所杀,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承爵位。姬昌崇尚仁德,修行道义,对内施行仁政,慈爱子民,发展生产。对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驱逐抗战时,国军中将被新四军俘虏,陈毅请示中央后说放了为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苏北的韩德勤部,打日本人打不了,但揣摩蒋介石的意图却搞得很准,不断向我新四军发起进攻,制造摩擦。1943年春天,日军向我新四军盐埠地区发起扫荡。按理说,韩德勤目无尊长,无视秩序谈许攸之死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曹操关系较好,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但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采纳。公元199年,官渡之战之始,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曹操兵少且粮草缺乏,困守官渡。曹操军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