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乾隆为何在晚年时期下令凌迟尹嘉铨?

  原因就是:尹嘉铨作死,而且一作再作!乾隆帝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脾气大度的皇帝,尹嘉铨一而再地往枪口上撞,就怪不得乾隆帝要重重的惩处他了。
  尹嘉铨,直隶博野人,其父尹会一,是雍正进士,乾隆初年先后任江苏学政、河南巡抚,礼部侍郎等官。怎么说呢,尹会一其人,学问是有的,对于天理人欲道德等理学学说,自己都有著述传世,算是个当时较有名的道学家。而且尹会一事母极孝,或者说很会表现,当官的时候只要自己有薛微的成就和善政,必归于母亲教诲之功。在故乡也搞一些义仓、义田、义学之类的公益事业,算是造福乡梓。
  尹会一五十多岁的时候,其母去世,他严格按照儒家理学伦理要求,自己枕土块、卧草席,将居丧之礼老老实实地按照古礼执行得一丝不苟。之后严格按照"丁忧"制度,上表辞官。所以无论乡间还是朝堂,确实很受其感动。
  乾隆帝也需要树立儒家忠孝典型,于是在尹会一返乡的时候,特别赐其诗一首,并题词于前:"......尹会一上孝其母,而母亦贤,今......告请终养,诗以赐之。"
  诗曰:聆母多方训,于家无闲言;麻风诚所励,百行此为尊;名寿辉比里,孝慈萃一门。犹闻行具日,每问几平反。
  诗怎么样,反正也就那么回事。但是由于是皇帝御制并赐下的,所以尹会一算是获得极大殊荣,自此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在家乡去世为止,其名声是躁动朝野,身价也与日俱增。算是朝廷响当当的道德招牌。
  而尹会一的儿子尹嘉铨,因老子盛名的缘故,顺理成章地进入官场,以举人身份,得尹会一生前身后恩荫,先后当过甘肃、山东等地的诸道、两司系统地方官,最后调入中枢,担任大理寺卿,那是响当当地九卿之列。虽然不久就因为年老而致仕,但由于其父名声,及其自己多年在官场漂浮的经历,尹嘉铨在地方上依然是"德高望重、士林宗镜"。
  一辈子顺风顺水的尹嘉铨,似乎功德圆满,无所遗憾,只待自己死后,可以将朝廷赐下的荣誉称号刻在墓碑上,便心满意足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乾隆帝巡幸五台山,返回京师途中驻跸保定。此时已经七十余岁,致仕退休在家的尹嘉铨,也许是闲得无聊,也许是于名誉上想再上一层楼,于是依仗其父的朝野声誉,连夜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自以为上佳的奏章,派自己的长子尹绍淳前往保定,当面递交于乾隆帝驾前。
  这份奏章的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尹嘉铨向乾隆帝夸耀自己的父亲尹会一平生功德业绩,奏章称:臣父尹会一著作等身,造福乡里,且孝行感天地,蒙皇上圣恩,曾御制诗文赐下,褒扬其天理道德之美德,并宣诏中外,天下闻名。现臣父已故去三十余年,今皇上御极天下四十年,文治武功臻于前朝,太平盛世重现。故诚惶诚恐,向皇上请求---依乾隆元年特赐谥号"清献"二字于陆陇其(康熙朝宣扬道学名臣)之例,按赐予臣父御制诗内字样,也赐一谥予臣父,以显皇上天高地厚之恩,所治盛世与圣祖(康熙帝)盛世不逊之理。
  乾隆帝接到奏章后,心里膈应得慌:大臣死后是否赐谥,赐什么谥,是十分郑重地事情,它牵涉到去世大臣一生的评价。无论什么人,其人功业如何,后世影响多大,对于死后赐谥,都是由内阁草拟,交皇帝审批,亲自圈定。尹会一本人功业再高、德业再隆,也不是他儿子能主动向朝廷索要谥号的理由。尹嘉铨此举实在是有脑子抽风之嫌,举止荒唐可气!
  尹嘉铨大大咧咧,把乾隆帝当朋友一样,派个儿子前来随随便便就上了这么个混账奏章,把乾隆帝搞得肝火上升,恨不得马上重重治尹嘉铨妄言之罪。但他顾念尹会一是自己树立的道德模板,不好太过打脸,尹嘉铨好歹也是朝廷致仕九卿,又年及七旬,也不便直接斥责。
  所以乾隆帝思前想后,还是忍住怒气,于奏章上朱批:"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本应治罪。姑念汝为父私情,暂且免之,若居家再不安分,汝罪不可逭矣!"希望尹嘉铨这个老糊涂看到奏章后能够警醒,收敛沽名钓誉之心,以后老老实实做人,别再出来给他老子和朝廷丢脸。
  也许是乾隆帝的话没有说得太重,也许是尹嘉铨鬼迷心窍、利欲熏心---在为父请谥不成后,居然还不死心,又转而上奏:请皇上准许其父从祀文庙!奏章絮絮叨叨先从陆陇其得圣恩,从祀文庙说起,说本朝从祀文庙者,只有陆陇其一人,接着引出其父尹会一生前极度推崇另一理学名臣汤斌,考据过汤斌德行政功,一直有推崇汤斌入文庙从祀的夙愿。最后遮遮掩掩说出最后目的:不仅汤斌,其余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等文臣,均应一体从祀文庙,"至于臣父尹会一,既蒙圣上赐诗,赞扬孝道,在德行之科,自一并从祀。"后面还欲盖弥彰地说:"非臣所敢请也,伏乞皇上特降谕旨施行。"
  这第二道奏章发到乾隆帝面前,顿时使得本来就压着火气的皇帝一下子怒气迸发,不可抑制,新老账一起算!于是乾隆帝立刻下诏:"尹嘉铨肆无忌惮、丧心病狂!为博虚名致国家定典于不顾!不严惩无以彰显国法、惩毖将来!"同时晓谕内阁,立即革去尹嘉铨顶戴,索拿入京,交刑部严审,以穷其罪。
  同时,查抄博野及在京尹家家产。乾隆帝还特别交待:"查抄时物产尚在其次,尹嘉铨如此悖逆狂吠,恐其平日有妄行撰述之事。"尤其要查抄其字迹书信、诗册文件,"据实以奏。"
  直隶总督袁守侗、大学士英廉,奉旨查抄尹嘉铨家产,共查抄博野原籍大小四十六箱书籍,及京师寓所套书三百一十一部、散书一千四百三十九本,及字画、书信、书版、册页上万。最终,发现一百三三十一处所谓悖逆文字,并上报乾隆帝。
  于是,在乾隆帝严厉追责之下,原属司法系统最高官员之一的尹嘉铨(原大理寺卿),被之前的同僚们押上公堂审讯,在皇帝重视之下,负责审案的大学士三宝等人,毫不留情,于公堂之上穷追猛打昔日同僚,审问者幸灾乐祸,讥讽、调侃、挖苦诸事俱全,而被审者只有狼狈、卑屈、恐惧和绝望。摘录一些问答,以显示当时情况:
  问:尹嘉铨你身为三品大员,休致在家,为何妄陈谬见?赐谥乃朝廷大典,岂是臣子所希冀的?你第一道奏折已获罪,第二道又敢为父请从祀文庙,且罗列汤斌诸人于前。其人等品行事迹,圣上岂能不知?何须你请?你又专为你父请祀,如此肆无忌惮,是何居心?从实供来!
  答:我因父亲尹会一仰蒙圣上赐诗褒奖,所以想来可以请谥号。又因汤斌等人有些事迹,似乎可以从祀纹面。至于我父亲心想不碍一同附入。总是我一时糊涂,昏聩,撰写了两道奏章,今恭阅圣上朱批谕旨,如梦方醒,。我上此两道奏折,实在是狂吠无忌,罪该万死。
  问:你为父请谥,从祀,以为如此可以尽孝。你不知道人人尽孝,都可以私情大于大典?古来配祀文庙者众多,哪个是他儿子给他请的?你父亲贤与不贤,天下。圣上自有公论,你自己求得了么?
  答:我上呈两折,只是妄想尽人子之心。没有想到朝廷大典不是做子孙的可以妄求的。总之,我做出此等丧心病狂之举,只求从重治罪,无言可辩。
  问:你所著"近思录",有"先生直道难容,欲以告归南巡,不果。"这岂不是诽谤朝廷?
  答:这句是我与抚台意见不合,并非敢于诽谤时政。但以此等语句妄行于世,就是该死,还有何辩呢?
  问:你自称古稀老人,去年圣上七旬寿诞,御制"古稀说",你难道没有看见?自称古稀老人,这不是狂妄么?
  答:我因见杜甫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句,我又年过七十,所以自称"古稀老人"。至于圣上去年所作古稀诗句,我实在没有见过,今日大人们问我,实在是觉得不是极了。
  问:你写的"李氏孝女暮年不嫁"一文中,说"里孝女年逾五十依然待字,吾妻闻其贤,欲求之相助,李氏女固辞不就。"这处女既然立志不嫁,你为何叫你女人遣人说和,要娶她做妾?这样没有羞耻廉耻的事情,难道是正经人干得吗?
  答:我所写的这件事,是我在京候补职务时听我女人说的,当时并不知道。后来我写这件事,也是为了表彰她的节义,其实我没有见过她的面。但她年过五十我还要娶她做妾,又把这件事写在文章里,这就是我廉耻丧尽,还有何辩?
  ......................................... 公堂上一问一答,还有许多,大至妄议朝廷定典、臧否大臣、时势,小到年纪自夸、讨小老婆,林林总总,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证明:他尹嘉铨妄上奏章、为父请谥、请祀,乃是一贯狂妄,日积月累的结果。尹嘉铨本人实实在在是一个假道学、伪君子,欺世盗名之徒。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品学恶劣之人,施加任何惩罚,都是不过分的。 三宝等人细细审问后,将所有口供呈乾隆帝御览,并给予初步判决:尹嘉铨狂悖妄言,目无君父,且亵渎名教,罪不可恕,拟以大逆罪判处凌迟,缘坐家属,男十六以上皆斩,余者付功臣家为奴,财产没官。
  乾隆帝收到判决书后,先是下谕旨,历数尹嘉铨为父请谥、请祀、欲左右帝意、以古稀老人自居、意欲娶五十处女为妾等等罪行,认为其罪行深重,处以极刑罪有应得。
  但是,圣君"大度",乾隆帝没有同意将尹嘉铨片成烤鸭,而是加恩免去其凌迟之刑,从宽处绞,其家属一律宽免缘坐,家产发还。
  圣恩"仁慈",是尹嘉铨及其一家意料不到的,所以他们从家破人亡的绝望中解脱后,忙不迭地"谢主隆恩",然后欢天喜地的回到家乡,小心翼翼地关门过日子,估计以后打死也不会再递上任何奏章了。
  乾隆帝重则责尹嘉铨一案,其实是借尹某人来告诫其余臣子:皇帝太阿在握,威柄不移,诸臣工勉力办差,不要妄想非分之举,以为可以干预朝廷经制。如若得意忘形,心有谄媚,则为国家之害,必至杀身。"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臣子以名臣奸臣所评,则社稷之福也!"---这就是乾隆帝的最终理想及目的。
  至于罪魁祸首尹嘉铨,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记载,在对其行刑前,尹嘉铨神色不变,心情平静,磕头谢恩后,连说自己死有余辜,辜负圣恩,然后喝酒吃肉,以待刑决。 乾隆帝得报,也是闲的,于是提尹嘉铨到自己面前,尹嘉铨毕恭毕敬跪在乾隆帝面前,恭敬如常。
  乾隆帝心想你个老糊涂,乌七八糟的乱上什么奏章,就狠狠的大骂了尹嘉铨一顿,尹嘉铨则不停地磕头认罪。 乾隆帝骂着骂着,看着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尹嘉铨,觉得自己的气基本上也出了,借此打压文臣的目的也达到了,心情也不是那么恶劣了,于是决定赦免了他,让他回家啃老玉米去!
  做完赦免决定后,乾隆帝又问尹嘉铨:汝此刻有何感想?
  尹嘉铨这下一点都不妄言了,说:蒙圣上天恩,感激之忱,靡可言喻。惟年逾七十,精力衰颓,无以图报,祇有及未死之前,日夕焚香叩天,祝皇上万寿,国家升平,虽至耄期,誓不敢一日间断。
  乾隆帝终于大悦,大笑着说:你还想活到一百岁?然后吩咐他赶紧滚回家。
  这件事,就在有些滑稽的情况下,落幕了。 不过这只是野史记载,尹嘉铨真正的结局,应该还是被处以绞刑了。
  而在乾隆帝大张旗鼓地处理尹嘉铨案,并以此为契机,巩固乾纲独断权力的前五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万里之遥的英国,一个叫瓦特的人,将他改良后的蒸汽机首次展示在人们面前,并演示了这一机器的工作状态。
  清朝退休官员尹嘉铨,在70多岁的时候,向乾隆皇帝递了一本奏折。乾隆不收,让他不要再递这种折子了。结果他不听,又追加了一本。乾隆冒火了,把他抓起来,对他一通严查,刑部判他一个凌迟处死的罪行。最后乾隆皇帝开恩,不凌迟,改为"绞立决"。
  (尹嘉铨剧照)
  尹嘉铨究竟要给乾隆说什么事,为什么最终事没说好,结果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
  尹嘉铨在乾隆元年中举,当官后,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郎中、大理寺正卿等职务。70岁的时候退休回家。尹嘉铨退休的第二年,乾隆皇帝游五台山。游完后,住到保定。这时候,尹嘉铨就写到一道奏折,让他的儿子交给乾隆皇帝。奏折的内容是请求皇帝给他的父亲尹会一上谥号。乾隆皇帝看到后很不高兴,说:"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
  哪知道尹嘉铨看到乾隆的批复后,不服气,再上了一本奏折,这份奏章是请求把汤斌、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以及他的父亲尹会一"从祀孔子庙"。乾隆看了后,怒不可遏,说:"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
  于是,乾隆一边命令把尹嘉铨抓起来,交给刑部审讯,从重治罪。一边又命令查抄尹嘉铨的家产,重点查找尹嘉铨的那些著述,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反动言论"。
  尹嘉铨是一个道学家,他曾经把朱熹的《小学》进行注解,又加了一些文章进去,改名为《小学大全》,提议让八旗子弟学习。这件事得到过乾隆的嘉奖。除此外,尹嘉铨自己著述加编纂的书籍也不少,达到了93种。同时他还给别人写过不少"序",撰写过不少碑文。
  当然了,其个人的藏书更是非常丰富。成套的有311套,散书1539本。还有许多没有装订的书,包括法帖、字画、书信,书板等等不在少数。
  乾隆要求对这些书籍必须严查,谁要是差漏了,就治谁的罪。
  (乾隆剧照)
  官员们不敢怠慢。因此一页一页地仔细搜索。一查,果然查到了不少问题。最终发现了130多处悖逆文字。比如,尹嘉铨将汤斌、陆陇其、张伯行和他的父亲尹会一称为"四子"。刑部问他,只有颜回、子思、曾参、孟子才能称为"四子",你怎能把你父亲这几个人称为"四子"?
  比如,他的母亲去世,他竟然用"薨"。
  比如,尹嘉铨将鄂尔泰、张廷玉等乾隆罢黜批评过的人称为"名臣"。
  比如,他在文章《多病徒传》中说"子欲为帝者师"这样的话,审讯他的人问他,你有什么资格当皇帝的老师。
  还有一件事,乾隆在70岁的时候,自称"古稀老人",并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可是,尹嘉铨竟然在他的书中,也自称"古稀老人"。
  对于刑部指控的这些"罪状",尹嘉铨虽然有解释,不过解释完后,他紧接着就说"就是该死,还有何辩"。
  最终,刑部把尹嘉铨所有的"罪证"收集起来,判了他一个凌迟处死的处理结果,交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现自己皇恩浩荡,法外开恩,把"凌迟处死"改为"绞立决"。
  最终,尹嘉铨还是丢了自己的命。
  (张廷玉剧照)
  那么,尹嘉铨为什么一定要上那两道奏折?而乾隆皇帝又为什么一定要大动干戈,置尹嘉铨于死地呢?
  后世学者曾分析,尹嘉铨之所以想上那两道奏章,目的是继续在乾隆皇帝面前增加存在感。因为乾隆皇帝到保定时,并没有召见他。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重新获得乾隆的青睐。就算退休了,乾隆不可能再用他了,但是受到乾隆的召见,也可以在家乡人面前耀武扬威一下。
  不过,我觉得尹嘉铨的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尹嘉铨是个著书立说的人,著书立说的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留名青史"。比如"上谥号""从祀孔庙"这些荣誉,就是留名青史的事情。被尹嘉铨列为"名臣"的张廷玉,就曾因为雍正答应把他"从祀孔庙",他退休时,让乾隆认可,结果惹得乾隆大发雷霆,对他进行严厉打击。尹嘉铨不吸取教训,也想这样做,无非也就是想青史留名。
  可惜,最终他不但丢了命,而且所有的著述都被禁毁。连有他写"序"的书也被销毁了不少。他写的那些碑文,也被磨毁。
  那么,乾隆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打击尹嘉铨,而且说出"大肆狂吠"这种侮辱性的话,把尹嘉铨形容为一个疯狗呢?
  显然,乾隆皇帝想要的,就是绝不能让大臣依靠文章著述,或者是自己要来的荣誉"青史留名"。皇帝可以让一个大臣"青史留名",除非这个大臣对皇帝绝对忠臣,忠心耿耿为皇帝付出,为皇帝赴汤蹈火舍生忘死。除此以外,都是在被绝对禁止之列。
  如此看来,这不能不说是皇权社会里,作为"人臣"的一种悲哀。
  (参考资料:《清史稿》)
  说起尹嘉铨,亦算是乾隆朝较有名气的道学家。可是乾隆四十六年,已经致仕还乡的尹嘉铨却被乾隆判凌迟,家人连坐。但乾隆随后又为彰显其恩泽绵长,将凌迟改为斩立决,家人免责,并销毁其所著全部书籍。
  那乾隆又为何要判处尹嘉铨极刑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尹嘉铨自视甚高,不通权术讨封赏,惹乾隆生厌。
  要说这个尹嘉铨,也算家学渊源,其父尹会一曾任江苏学政,却清正廉洁侍母甚孝,曾得乾隆赐御诗表彰。尹嘉铨自幼在父亲言传身教的熏染下,早早中举人踏入仕途,后来官至正三品大理寺卿,位列九卿,从事管理满清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深得乾隆赏识。
  尹嘉铨自觉能当满族亲贵老师,就有些自视甚高以乾隆朝名儒自居,感觉自己在乾隆面前很有面子。
  曾有一次他去面见乾隆,其临走前向老婆夸口一定能讨红顶子归来。志在老婆面前得瑟的他,还真的开口向乾隆求恩典。据说乾隆当时就脸色大变,不过念其为官还算清廉,只是斥责几句放过了他,但尹嘉铨形象在乾隆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碰了一鼻子灰的尹嘉铨在京为官多年,精通学术却政治素质太低,一直未读懂乾隆之帝王权术。乾隆自登基以来,貌似亲民,其实他一直致力于怎样使臣民奴化,彻底成为其驭下奴才,只有他赏赐臣民的份,他最忌臣民自恃功高讨赏。
  尹嘉铨不知乾隆是皇帝,不是朋友,随意讨赏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亦为其最终结局埋下祸端。
  二,告老还乡的尹嘉铨,为颜面沽名钓誉,成为触怒乾隆导火索。
  到了退休年龄的尹嘉铨,安全着陆回老家博野县颐养天年。他依旧笔耕不辍,醉心著书立说。他做梦也未料到,自己闲情之作,会成为文字狱的罪证。
  这一切还要从乾隆西巡五台山,返回途中驻留保定说起。乾隆晚年,早已不像执政初期那样勤政,他更热衷于四处巡游炫耀其伟大。他这次来到保定,就想大宴宾客听听臣民歌功颂德之声。
  保定知府遍邀众多官员名士,独独落下退休在家的尹嘉铨。
  当日尹嘉铨听闻乾隆到达保定要大开宴席,他自以为凭其资历,必是被邀之列,那是尹家在家乡光耀门楣的机会。于是他早早就着手准备觐见之事,可是他引颈等来的只是一场空,他顿觉自己声誉崩塌成为乡邻笑谈。
  当时年已过七十的他,饱读诗书却未看透名利,不能淡然对待退休后繁华落尽的失落,名利之心促使他昏了头妄想耍着小聪明引起乾隆注意,以寻回颜面。
  他把文章做在父亲尹会一身上,他先给乾隆写了一道奏折,恳请乾隆念在父亲尹会一是乾隆朝有名孝子份上,赐给父亲一个谥号,而且他把名字都想好了,就从乾隆御赐的诗中选取。
  尹嘉铨脸皮还不算太厚,他自己未去见乾隆,派了其子前往保定转交奏折。乾隆是何等样人,见其奏折就已明了尹嘉铨的小九九,心中就有些恼怒。乾隆忍住暴脾气,朱批回道立谥号乃是国家定典,岂是私人妄求,本应责罚念其为父所请,好好在家安居乐业吧。
  尹嘉铨真的是年老昏了头,见此朱批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再上一道奏折,恳请乾隆准其父亲入孔庙,得享配祀。乾隆眼见尹嘉铨得寸进尺的请求,这次被彻底激怒了,直接朱批,大胆狂吠不可饶恕,即刻将尹嘉铨拘压至京城。
  其实这一切皆是尹嘉铨自作的,首先其故作聪明,自以为既使乾隆不批其请,自己亦可落个孝子名声。如果乾隆意外准请,那尹家风光就会延续绵长,比受邀赴宴更划算。
  可是他忘了其父子虽然在乾隆朝算是小有名气,但绝未到登峰造极的顶端,又凭什么求谥号,更别提入孔庙享配祀了。其奏请颇有不知天高地厚的腆颜之嫌,这是其失误之一。
  其次,他忘了昔日讨封碰壁前车之鉴,始终未勘破帝王之心。这次又提出如此不着边际的封赏,更加深了乾隆对其厌烦之心,这亦成了触怒乾隆导火索,这是其最大失误。其将付出的代价不是几句斥责那么简单。
  三,尹嘉铨"古稀之罪",成了触怒乾隆的爆发点。
  乾隆感觉尹嘉铨所犯罪行还不足以判重刑,只有故伎重演从其编撰书籍中寻找漏洞。乾隆一声令下,大臣们日夜加班耗时三周时间,在尹嘉铨所撰书中找出一百三十多处犯禁之言。
  诸如尹嘉铨在《近思录》中,将其父称为"孔门四子",被视为狂妄;记录其母病逝的文章用了"薨"字,犯忌使用皇家用字。
  这些还只是小罪证,更要尹嘉铨之命的,其所著《朋党之说起》被指与雍正所著《朋党论》唱对台戏。还有其在书中自称为帝师,被指不知自身份量,如此狂妄居心叵测。
  不过这些对于乾隆来说,还只是一些毛毛雨,真正令其龙颜大怒的则是尹嘉铨所著《名臣言行录》序中自称"古稀之年",那简直就是妄与其齐肩并称的忤逆大罪。
  这还要从乾隆四十五年,其年满七十岁时说起。乾隆自觉一生平大小金川,收准噶尔,国家版图辽阔百姓富庶。其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寿命都已超过自家祖辈。他比完自家再比历史上的秦皇汉武,更觉自己是历史明君之最。
  他自鸣得意之余,写了一篇《古稀说》自夸一番,又刻了一枚"古稀老人"御章自用,这就好比乾隆把"古稀老人"注册了商标,别人不得侵权。转年就遇到尹嘉铨之案,一句本来自杜甫的"人到七十古来稀"寻常语言,就把尹嘉铨推向了文字狱大案,被判极刑。
  乾隆初期虽然自说自话,声言自己不介意臣民文章中的忌语,会宽容待之。可是其日后行为却颇为打脸,已兴起了多次文字狱。乾隆推行文字狱,其实就是自觉清廷以异族入关,就想稳固满清统治,将臣民思想困于牢笼之中,同时亦树立自己九五至尊的威望,以彰显自己的言论才是天下人之标准。
  尤其乾隆到了晚年好大喜功,其十全老人的自信已膨胀到了极点,岂容臣民冒犯权威?尹嘉铨不识趣撞在枪口之上,冒犯了乾隆日益膨胀的古稀之年历史明君之最的专利。
  有书君觉得,乾隆其实自知尹嘉铨冤枉,可他就想杀鸡儆猴以震慑他人,彰显其独一无二的帝王之威。因而他只是判尹嘉铨一人极刑,未扩大范围牵连他人,也算是乾隆手下留情吧。
  鲁迅曾一针见血指出,清朝文字狱并非是人们笑骂清廷,有些是鲁莽,有些是乡曲迂儒,真的不知忌讳。尹嘉铨亦算是未看破名利,为博退休生活存在感送命的迂儒,又遇乾隆喜怒无常,其"古稀之年"死的确实有些冤。
  斯人已逝,是是非非还是各自评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问:尹嘉铨,处女立志不嫁,已年过五旬,你为何叫你女人遣媒说合,要他做妾?
  答:这就是我廉耻丧尽,还有何辩。
  问:你当时在皇上跟前讨赏翎子,说是没有翎子,就回去见不得你妻小。你这假道学怕老婆,到底皇上没有给你翎子,你如何回去的呢?
  答:这都是我假道学,怕老婆,是实。
  这是乾隆四十六年,刑部审问尹嘉铨时的对话,看来古人平常说话也不是之乎者也的,和我们今天差不太多。
  尹嘉铨做过大理寺卿,负责满族贵族子弟的教育,乾隆皇帝还让他编过一本《小学大全》来供满汉的旗人子弟学习。
  后来尹嘉铨年龄大了,退休回家。
  他退休的第二年乾隆西巡五台山,回跸保定,在博野县养老的尹嘉铨让儿子给乾隆皇帝捎去了两封奏疏,第一封信皇帝看了微有怒意,第二封书信乾隆看了勃然大怒,命人把尹嘉铨拿部问罪,并且抄没他的家产,查看书籍信件有无悖逆言论。
  那么尹嘉铨到底写了什么,导致自己被拿下狱。
  第一封信中,尹嘉铨为他父亲请谥,就是向乾隆皇帝要谥号。
  尹嘉铨父亲尹会一,雍正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扬州知府、河南巡抚、江苏学政等职,算是中规中矩的高级官员,乾隆十三年尹会一去世,没有谥号。
  尹嘉铨想为老爹讨个谥号,以便能光宗耀祖。但是乾隆岂是那种你想要我就得给你的人,所以他给尹嘉铨的回复是:
  与瞻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追矣!钦此。
  如果是尹嘉铨亲自来送信,大约他就不会把第二封信拿出来了,可惜来送信的是他儿子,老爹交代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办理圆满,于是他又拿出了第二封信,这封信惹出了塌天大祸。
  第二封信是尹嘉铨假设乾隆爷已经恩准了他第一封信的请求,于是进一步向乾隆皇帝提要求说:
  至于臣父尹会一,既蒙御制诗章褒嘉称孝,已在德行之科,自可从祀,非臣所敢请也。
  啥意思?
  就是皇帝既然都题诗表章我爹了,那干脆就把他的牌位摆到孔庙里,陪孔子老爷爷一块儿吃冷猪肉吧。
  尹嘉铨真的挺敢想的,他说,他爹当年曾经举荐过汤斌,汤斌从祀孔庙了,自己老爹也有资格进去陪孔子不朽。
  乾隆看了勃然大怒:
  竟大肆狂吠,不可恕也 。
  然后当天又批示:
  尹嘉铨着革去顶带,拿交刑部治罪
  尹嘉铨这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祀孔庙这事儿惹恼了乾隆,乾隆皇帝让大学士英廉彻查尹嘉铨所有的文字,看看有没有犯上作乱的言论。
  英廉心领神会,布置人手安排经费,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彻查尹嘉铨的写过的每一个字。
  尹嘉铨也挺能写的,一生著述颇丰,查起来很费劲,但是好在朝廷经费充足,有的是时间慢慢查。
  后来终于在尹嘉铨的一篇文章中查到他大逆不道的言论,他竟然称自己为古稀老人,这简直是狂到没边了,你七十就能妄称古稀老人吗?
  当今乾隆皇帝写过《古稀说》后,古稀这词就是万岁的专用名词了:
  临御四十六年,励精图治,这才是自古所稀,你如何敢妄称呢?
  找到罪状后,大学士英廉等人上书皇帝,把这位敢称自己是古稀老人的尹嘉铨凌迟处死,家人都斩立决。
  乾隆皇帝看到英廉等人的奏疏后法外开恩,判了尹嘉铨绞立决,家属不株连。这大约是清朝文字狱中判的最轻的一宗了。
  不过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记载,在对尹嘉铨行刑前,乾隆派人给尹嘉铨送去酒肉。
  不久那人回报乾隆说:尹嘉铨冲着紫禁城方向磕头谢恩,不停的说自己辜负了皇上,死有余辜,然后喝了三杯酒,吃了一片火腿一片肥肉。
  乾隆很好奇于是命人提尹嘉铨,尹嘉铨跪在乾隆脚下,乾隆对他一顿数落,尹嘉铨不停地磕头认罪。乾隆看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尹嘉铨,下了道旨意赦令归田。
  然后乾隆皇帝问尹嘉铨:此时此刻内有什么获奖感言?
  尹嘉铨说:
  蒙皇上天恩,至于此极,感激之忱,靡可言喻。惟年逾七十,精力衰颓,无以图报,祇有及未死之前,日夕焚香叩天,祝皇上万寿,国家升平,虽至耄期,誓不敢一日间断。
  乾隆皇帝大笑说:你还想活到一百岁吗。
  这件事闹得纷纷扬扬,朝廷花巨资查办尹嘉铨销毁他的著作,棒子举得很高,落下来却很轻柔。
  这件案子尘埃落定,第二年,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一个叫瓦特的人改良蒸汽机为"联动式蒸汽机",英国大步进入工业时代。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欢迎讨论,谢谢关注
  在回答之前,小君想告诉大家,这件事非常的有意思,你们肯定会饶有兴趣的看完,而且会惊呆:
  世上怎会有如此的人?!"一个叫 尹嘉铨的人 "
  尹嘉铨是谁呢?他是乾隆朝的一个退休老干部,曾任职大理寺卿,而且算个道学家,一生著书颇丰,学问做的也大。
  那他为啥会被乾隆给恨得要拿去凌迟呢?
  话说在公元1781年,71岁的乾隆刚巡查完五台山,御驾歇在了保定。这时,一个男子给他递来了奏折,说是自己老爹特意写的。
  这男子的老爹就是尹嘉铨,信中说:
  "乾隆大大您好,还记得我吗?我就是当年那个被你夸赞的 尹嘉铨,现在我退休过的很好,今天给你写信,主要是想为我爹讨一个‘礼物’,我爹当年也被您夸奖过,他就是前河南巡抚,江苏学政尹会一,您当时说他是孝子,还给我们家题过字,现在他已经去世30多年了,您能不能送他一个谥号,当是给他逝世三十周年纪念礼物呢? "
  讨谥号?!
  你一个臣子怎么好意思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你老爹也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的事来,再加上你讨礼物,自己不亲自来,还让自己儿子送来,算啥诚意!
  乾隆看了这份奏折,心里很不爽,直接就打回。
  可这尹嘉铨没死心,接着又上了一份奏折,继续要"礼物",而且这次要的更过分,他竟提出要把自己父亲的牌位搬到孔庙去,和孔子一起并列!
  乾隆彻底怒了,你一个退休干部,如果是想多要点退休金那我也忍了,可你要的这两样简直…太无耻! "乾隆生气的后果"
  对于尹嘉铨的这两个无理要求,乾隆生气到爆炸,他直接下令:"尹嘉铨着革去顶带,拿交刑部治罪"。
  而在刑部的调查中,尹嘉铨被抄家,不过这老头为官还算清廉,没发现经济问题,接着,负责此案的英廉在乾隆的授意下又对他的书画作品进行了清查。
  这一查就出大事了!大文字狱发生了!
  原来在搜查尹嘉铨的文字作品里,被发现了好几处"忤逆":
  第一,尹嘉铨称自己母亲的死为"薨",这"死"可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的。
  第二,尹嘉铨写了一本《近思录》,说当今社会民意不通,意思就是说乾隆专制。
  第三,尹嘉铨写了本《名臣言行录》,在其中他自称"古稀老人",而乾隆也曾在70岁时作御制诗称自己为"古稀",你这明摆着就是犯了名讳啊!
  这几条大罪足以处死,于是乾隆下令,尹嘉铨凌迟,其他家属罚作官奴。
  不过另有野史记载,说乾隆当时判他凌迟主要是想吓吓他,也吓吓其他人,后来还是把他放了,让他回家种红薯,其家属也没有受到牵连。
  至此,尹嘉铨案到此结束,这案子告诉我们:"作为下属,千万不要随便的就向领导要待遇,毕竟大多数领导都还只是‘乾隆’的而已。"
  番外篇:尹嘉铨供述自己之所以向乾隆讨礼物,主要是受了老婆的怂恿,因为他老婆是个悍妇,他又曾向老婆夸下海口自己能讨到这些,所以为了不致被老婆打和嘲笑,他就只能拼尽全力了!
  本应凌迟处死,家属缘坐,但为了表示皇上的大度,决定"加恩免其凌迟之罪,改为处绞立决,其家属一并加恩,免其缘坐"
  尹嘉铨,河北人也,举人出身,官至大理寺卿,居九卿之列。
  尹嘉铨是当时颇有名望的道学家,学富五车,各种写书出书,非一般文人能与之比拟,照正常故事发展,退休之后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岂不乐哉……
  然而清朝的文字狱何等残酷,虽然乾隆皇帝曾说"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但从后来发展看,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就问你怕不怕?
  话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尹嘉铨已离休回到老家河北博野,当年四月,乾隆西巡五台山回跸保定,在此举办了一场接驾盛典,想要参加的人数不胜数,这种高档饭局,参加一次回来都够吹上一年,更能为祖上增添光彩。放在现在,如同各路大咖汇聚一堂,那发出来的朋友圈都金光闪闪的。
  可惜尹嘉铨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参与本次饭局,心有不甘的他派出自己的三子给皇帝上了两道折子(要命的折子啊)。若事成,不但能参加盛典,还能为自己博取孝子的名号,一举双得。
  第一封:请谥!
  说自己的老父亲,江苏学政尹会一,不知皇帝您还记得不?当年您曾夸奖家父乃孝子一名,还特赐诗一首,现扔挂在家里墙上,如今老父已过世三十余年,不知可否为老父追封谥号,"恳伏乞皇上睿鉴施行,臣不胜激切待命之至。"
  乾隆听罢已稍显不悦:"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逭矣。"
  这里乾隆已经很不愉悦了,谥号乃国家定典的大事,你上来就要求朕赐予,简直是对谥号的亵渎。
  第二封:从祀!
  这道折子彻底激怒皇帝,尹嘉铨要将自己老父的灵位放在孔子祠堂供世人祭拜。孔子乃圣人,千百年来无人出其右,提这样的要求真的合适吗?也就怪不得当即批示: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想要治罪,仅凭两道折子貌似说不过去,这不难,满清文字狱在乾隆这块已经达到顶峰,炉火纯青,六百里加急命文字狱专家英廉负责督办本案,火速查抄尹家所有文字书籍。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尹嘉铨古稀之人,一次次的提审,大刑伺候,实在无可置辩等语,叩头痛哭,矢口不移!
  搜罗出尹嘉铨所有著述中一百三十多处悖逆文字,例如尹嘉铨称他父亲尹会一与张伯行等为"孔门四子",这是要逆天的节奏?称父母死为"薨",可知此乃皇家御用字体,岂容僭越?
  乾隆是高寿的皇帝,在七十岁时曾写了一首得意之作《古稀说》,从此古稀相当于朕。而杜甫的名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被贴上乾隆的商标,一经注册,防盗必究,后果很严重的。偏偏尹嘉铨在自己的序中也自称古稀老人,简直触犯龙颜,逆了龙鳞。
  英廉等人办事效率极佳,速度极快。最后奏疏皇帝,报告了尹嘉铨的罪证及刑审情况,最后建议将尹嘉铨凌迟处死,家产全部入官,所有书籍尽行销毁,其缘坐家属,男十六以上者皆斩,余人给付功臣之家为奴。
  要知道判决轻了,君认为徇私枉法,那只有自己背锅,好人皇上来演!
  乾隆阅后,为了表示大度,决定"加恩免其凌迟之罪,改为处绞立决,其家属一并加恩,免其缘坐"。
  以书罪人、杀人、以人废书、禁书的情形在清代是司空见惯的。最后,尹嘉铨个人的著作也被一并销毁,荡然无存。
  尹嘉铨是历史上"不作不死"的家伙,套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说白了就是找死!
  我查了一下资料,清朝"找死"的人,除了被慈禧凌迟处死的康小八外,就是本文的尹嘉铨被乾隆凌迟处死了。
  不过两人的身份有天壤之比。
  清末的康小八康八爷是土匪,被捕后他在狱中寻事滋事,为了立光棍竟辱骂慈禧,最后气得慈禧把废除多年的凌迟重新恢复,康小八如愿以偿"享受"了凌迟之刑。
  探寻康的心路历程,康小八奉行的是"不求万古留芳,但求臭名昭着"的理念,属于变态行为。
  而尹嘉铨是清朝的高官,和康是两个阶层人物,老尹本来已经功成身退,享受着美好的退休生活。可他却放着好日子不过,"作死"惹怒乾隆,最后被乾隆砍了。
  莫非老尹也有变态想法?
  还真被你猜对了,老尹在70岁退休后,竟然向乾隆提出要为老爸请"谥号"及从祀孔子庙的非分之想。
  何为谥号呢?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照生平事迹,给予评定的称号。
  换言之,尹嘉铨想让乾隆把自己死去的老爸提到和孔子一样的高度。让死去的老爸和孔子一样享受人间烟火。
  说实话,他的想法和康小八的想法截然相反,老尹想让老爸万古流芳。
  那么,尹嘉铨的老爸够上请谥号的资格吗?
  尹嘉铨的老爸叫尹会一,雍正时期的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扬州知府、河南巡抚、江苏学政等职。
  从官职来看,尹嘉铨的老爸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员,根本没有资格拥有"谥号",更没有资格和孔子平起平坐。
  果不其然,尹嘉铨的请求被乾隆驳了回来。乾隆朱批道: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
  翻译过来就是:请"谥号"有国家规定,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请的,本来要治你的罪,考虑到你有孝心,这次就饶过你,下不为例。在家好好养老吧,别再提这件事了,否则罪不可饶。
  从上面来看,乾隆这样处理很好,没有一棍子打死老尹。
  重点交代一下,老尹请谥号是在70岁退休回博野老家养老时,恰好这一年乾隆巡视保定,老尹的老家离保定府不远,乾隆没有召见他。
  在老尹看来,皇上召见自己在家乡父老面前才有面子,才风风光光。这是老尹的虚荣心在作怪。
  这时老尹动起了脑筋,如何让皇上召见我呢?
  思来想起,想出了给老爸请谥号和从祀孔庙这件事,于是写了一道奏折,让儿子递交乾隆。
  老尹打的算盘是,为老爸请谥号是表现自己的孝心,如果清谥成功,自己不但被召见,甚至还要当孝子宣传,老爸万古流芳,我也名声在外,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
  老尹没想到第一次请谥被乾隆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并受到严厉的警告。
  可是老尹鬼迷心窍,一次不成,再次上书乾隆。
  乾隆接到老尹的奏本打开一看,依然还是那件事,为父亲"请谥和从祀。"最后还要求皇帝恩准。
  乾隆勃然大怒,道:"老家伙不好好养老,屁大的官也想请谥号,也不尿泡尿照照自己什么德行,比你老爸官大成绩大的比比皆是,都像你一样讨谥号岂不乱套了?"
  乾隆多聪明一个皇帝啊,老尹这些鬼点子还能瞒过他?早就看透了他,无非就是借老爸的名声沽名钓誉。
  乾隆有种被轻视的感觉,我警告过你,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乾隆下旨,"尹嘉铨大肆狂吠,不可恕矣!着交刑部审讯,从重治罪,并查抄其在京师和原籍的家产著书。"
  尹嘉铨被抓了起来,有司抄了他的家。
  常言道:"不查都是海瑞,一查个个和珅"。老尹经不住刑部的严厉审查,况且乾隆时期,朝中官员贪污腐败蔚然成风,老尹也底潮。
  老尹被查出有多处房产和田地,明显和收入不符,刑部官员又在他所著书中找到了一百七十多处犯上的话。
  还发现老尹在书中称自己是古稀老人,这更引起了乾隆的愤怒,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老尹算什么东西,竟然和我抢古稀老人。
  刑部官员揣摩圣意,判决尹嘉铨凌迟处死,尹嘉铨痛哭流涕辩解求饶,但刑部官员无动于衷。
  此时老尹肠子都悔青了,想不到自己弄巧成拙,一下子触到了乾隆的底线。乾隆最恨的人就是和他争聪明,乾隆心想:"想玩我,你还嫩点"。
  乾隆要玩死老尹,于是问老尹"你知罪吗?"老尹赶紧磕头道"老臣罪该万死,还望皇上开恩饶过微臣"。
  乾隆冷笑道"看在你认罪态度不错,这样吧,凌迟改为斩立决"。
  就这样,尹嘉铨被砍头并抄了家,最后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尹嘉铨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作死"。
  文/秉烛读春秋
  清高宗在乾隆四十六年处置尹嘉铨,不是凌迟,而是绞刑。
  乾隆时期的尹嘉铨所在的尹家,可是以"孝"为著称。
  尹嘉铨的父亲尹会一曾经官至正二品的河南巡抚,晚年功成身退,回家陪伴年迈的老母,也就是尹嘉铨的祖母,时人对此纷纷好评。尹嘉铨自己也在乾隆朝官至三品大理寺卿,他延续了老尹的优良传统,晚年退休,虽然父亲不在了,但也天天想着为父亲扬名,总的来说,也算是非常讲究孝道。
  但尹嘉铨的灾祸,也是来自于这个"孝"。
  咱们先说说尹家的尹会一,说说他的孝和他儿子的孝有什么不同。
  尹会一三十出头才考中进士,不过他对儒学有着很深刻的研究,程朱理学,颜李的实用之学那是头头是道,多少算个大儒级别的人物。在雍正时期,尹会一当过知府,赈过灾,当过经济官员,管过盐,总的来说,政绩很好,是个实干派的大员。
  后来到乾隆朝,乾隆二年时,乾隆就安排尹会一南下广东,担任广东巡抚,可是尹会一这个时候就提出了回老家照顾老母亲了,因为老母亲都快七十岁了,要回去尽孝了。但尹会一还算体壮啊,而且还非常能干,乾隆非常需要他,并且从孝道方面来说,尹会一如此有孝心,肯定是个好官员。
  所以乾隆又给尹会一安排去了河南当巡抚,为的就是让尹会一离河北的家近一点。
  在乾隆朝,尹会一干得也非常不错,在河南巡抚任上两年,把河南的农业、手工业管理得井井有条,乾隆非常看重尹会一。但是尹会一的母亲真的老了,都七十岁了,乾隆四年,处理完了黄河泛滥导致四十多个县的灾荒之后,尹会一退休。
  对于尹会一的退休,乾隆很给面子,直接写诗褒扬尹会一,说的就是尹会一的孝顺,因为尹会一政绩好,乾隆也赞扬了两句尹母,大概就说了夫人生出了这么个孝顺的儿子,而且还能干,为百姓谋福利,所以尹会一在乾隆朝给人的印象就是,皇帝都这么表扬他了,他肯定是一个"道德典范"。
  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於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
  可谁知道,就是这种印象,给尹嘉铨埋下了祸根。
  在尹母去世后,尹会一在乾隆十一年还出来主持过苏州的教育工作,再过两年,尹会一也去世了。
  他的儿子尹嘉铨,虽然没有他那么的能力,但是靠着他的身份,也被乾隆关照,在乾隆元年,尹嘉铨就到了刑部上班,又转到了大理寺当寺卿,这可是三品官,官级也不低了,尹嘉铨当官期间,最大的功绩是在教育事业上有所贡献,尹嘉铨建议乾隆,让八旗子弟都把《小学》当成启蒙读物,而且尹嘉铨还亲自编了这个教材,乾隆夸奖了他。
  尹嘉铨以为,乾隆对他一家子都很好。
  在退休后,尹嘉铨在老家发扬着尹会一留下的"无私"精神,当时的地方百姓十分敬佩老尹家,不仅尹嘉铨好评如潮,对已经去世的尹会一也是十分怀念。尹嘉铨觉得,他父亲这么高风亮节的人,就应该获得一个"谥号"才对,这个谥号,就该朝廷来给,一旦获得,老尹家则是千秋万代。
  乾隆四十六年,知道乾隆要经过河北,于是尹嘉铨便早早等待,这次等待,尹嘉铨有着目的的,那就是拿着地方百姓的"请命书",请求皇帝给曾经的河南巡抚尹会一加个谥号。尹嘉铨这样做,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发扬老尹家的孝顺精神。
  二是在官方层面奠定老尹家的地位。
  尹嘉铨根本没想过乾隆会不给,他觉得乾隆对他父子俩那么好,肯定会给。
  可是当尹嘉铨的"请命书"给了乾隆后,乾隆的态度很严肃,批评得较为尖锐:
  "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
  乾隆完全不提尹会一有没有资格获得谥号的事,他直接严格训斥了尹嘉铨,说你这种行为很危险,但是念在你是为你父亲求谥号,属于尽孝心,就原谅你了,不过你以后老实点,别再闹事,再闹事就不放过你了。
  一般人看了这种回复,正常反应就是谢罪闭嘴了。
  但是尹嘉铨却不。
  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自信,以为这是乾隆对他的"考验",直接再上书一次请求,这次可把乾隆弄急眼了。乾隆没想到还有人敢不把他的话当一回事,直接说尹嘉铨这是"犬吠",直接下令派人把老尹家给围了,尹嘉铨也因为这个事情被捕入狱,可谓是晚年不保。
  因为"孝顺"弄出来的这件事,可谓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尹嘉铨的行为的确不妥,但是乾隆如此剧烈的反应也让人感到惊讶,一直对尹家好评的乾隆,为什么看到给尹会一求谥号的请求后,如此反感,按常理来讲,这是不正常的。
  唯一有可能的是,乾隆反感这种"道德绑架"。
  尹嘉铨为父亲求谥号,其实不只是他自己的请求,还有地方老百姓,而尹会一在退休后,给了家乡老百姓很多的好处,算是有了"私恩",这种地方大员和百姓之间的私情,对于乾隆而言,是危险的,是集权皇帝所厌恶的。
  或许乾隆就是为了避免这种苗头的出现,才如此剧烈反对尹嘉铨的第一次请求,那么第二次,则是尹嘉铨自作自受了。
  不过在处理尹嘉铨一案中,乾隆的确反常过度,还搞起了"文字狱"。
  逮捕了尹嘉铨后,乾隆派人到尹家,让他们仔仔细细搜查尹家有没有尹嘉铨写下的什么大逆不道的书或者话。而事实的结果是,尹嘉铨并没有写出那种东西,可是对于乾隆来讲,没写出怎么能行,而且你没写出,不代表着没有,我说有那就是有。
  著名的文字狱上演了。
  例如尹嘉铨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为帝者师"的字眼,其实这个说法没有实指,但是却被乾隆强行定义为了尹嘉铨自称是他的老师,说尹嘉铨狂妄无比,诸如此类的"解读"数不胜数,用这种严苛、无理取闹的视角去看尹嘉铨的文章,几乎全都是"禁书",全是大逆不道,狂妄至极。
  对于这种情况,尹嘉铨只好绝望地一一坦白,对于审判官的一切问题,尹嘉铨只好"认罪",本来就是没有罪,但是他一定要认,不认的下场更加严重。就这样,一代孝子尹嘉铨玩火自焚,但是这玩火自焚,是尹嘉铨完全没有想到乾隆是一个这样反复无常的人。
  乾隆面对伏罪的尹嘉铨非常"愤怒",下令抄家,凌迟处死,全家连坐。但是后来又改成了绞刑处死尹嘉铨,其他的家人全部放过,抄家却是照常。就这样,尹嘉铨死在了"孝心"之下,或许到死的那一刻,他都是懵的。
  后来有人再回顾"尹嘉铨案",认为尹嘉铨被如此严厉对待,和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有关,因为乾隆自己说过"古稀老人"的字眼,后来尹嘉铨又用在自己身上,让高高在上的乾隆非常不满。
  若真是如此,那可够荒唐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尹嘉铨的死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不作不会死"的充分体现,尹嘉铨也算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官也做的不小,官居三品,位列九卿,但是尹嘉铨有一个到死也改不掉的毛病,那就是喜欢自己讨要美名,耍小聪明。尹嘉铨为官时主动讨要皇恩
  尹嘉铨官至正三品大理寺卿,位列九卿,主要的工作是管理满清贵族子弟的教育,做教育的,难免会有些自视甚高,觉得自己不同于他人,尹嘉铨也是如此,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一次,尹嘉铨不知为何,再次信心膨胀,临行前对自己的老婆说,我这回一定能讨回来一个"红顶子",于是尹嘉铨来到乾隆面前,竟然直接张口讨要恩典,那是真的不要脸,给自己一顿夸,但是结果是皇帝并没有认为他是真性情,反而也是认为他不要脸,因此直接给他呵斥了,不过念在尹嘉铨工作还算努力,为官还算清廉,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追究。
  尹嘉铨退休赋闲在家没有成就感
  尹嘉铨是什么人,是喜欢那种日理万机,被人高看一眼的人,以前工作的时候自己凭借着自己是做皇族子弟教育工作的,经常与皇帝有机会接触皇帝,深有成就感,总感觉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头。但是现在自己退休了,赋闲在家,曾经见自己点头哈腰,一口一个尹嘉铨大儒仕的人,现在却对自己不冷不淡,甚至刻意不见自己。尹嘉铨虽然年纪大了,退休了,成老头了,但是却没有看透名利,反而有小老头的不服输的劲,更加的喜欢追求名利。因此,尹嘉铨小老头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深感不爽。
  机会难得尹嘉铨想再次成为焦点
  正在尹嘉铨想尽办法,自己如何才能再次获得瞩目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那就是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之后来到保定休息。尹嘉铨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皇帝来了定会找自己叙叙旧什么的啊,毕竟是两个小老头,有共同话题。但是结果是乾隆皇帝找了很多大小官员,却唯独没有找尹嘉铨,尹嘉铨见此很是失落,这是为什么呢,皇帝怎么不会找自己呢!其实一开始尹嘉铨也想到了皇帝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了,才不召见自己的,但是这种想法很快的便被尹嘉铨自我安慰的能力给打败了,尹嘉铨越来越觉得是皇帝忘了,皇帝不记得自己在这里,我得给皇帝提个醒,因此有了尹嘉铨的两次讨封。
  一、第一讨为父请谥
  为了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尹嘉铨想到了一个"高明"的方法,那就是为父请谥号,自己给乾隆上书一封,称道:"自己的父亲功高盖世,丰功伟业,但是却没有谥号,请求乾隆皇帝给自己的父亲封一个谥号 ",当然尹嘉铨还没有那么傻,信里没有直接这么说,但是拐弯抹角是这个意思,乾隆皇帝感觉也是这个意思,于是给其回了一笔:"与瞻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交部治罪,念汝为父私情,姑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汝罪不可追矣!钦此 "。乾隆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将其看作跳梁小丑,不愿意搭理他。
  二、第二讨帮父从祀
  不得不说尹嘉铨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也可能是他送信的儿子不懂事理,竟然还有第二封"求恩典"的信,尹嘉铨又说:"自己家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功高盖世,请求皇帝能够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孔庙,让自己的父亲与孔子共享香火 ",这个就有点不要脸了,要知道整个历史上有几个人有这种待遇,你一个小小的尹嘉铨何德何能,即便是你的父亲虽然官不算小,但是比你大的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你是真不要脸,乾隆深感这是尹嘉铨在戏弄自己,于是乾隆皇帝彻底的发怒了,说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也。尹嘉铨着革去顶带,拿交刑部治罪 ",乾隆皇帝怒的不行,决定不再姑息这个尹嘉铨,要将其问罪。
  "古稀老人罪"
  乾隆皇帝要收拾这个尹嘉铨,但是也得有个因由啊,于是下令彻底清查尹嘉铨,这一查别的到没有什么,只是尹嘉铨曾经写的一些书籍出了问题。尹嘉铨称他父亲尹会一与张伯行等为"孔门四子",称父母死为"薨",这些都是在当时普通的人所不允许的,更重要的是尹嘉铨在《名臣言行录》中自称"古稀老人",要知道乾隆曾经自称"古稀老人",这绝对是犯了禁忌的,因此乾隆很愤怒,尹嘉铨竟然敢跟自己抢名头,于是乾隆下令将其凌迟处死,亲人连坐,但是后来还是念其也为朝廷工作了一辈子,并且为官也算清廉,因此从轻发落,没有牵连他的家人。
  尹嘉铨也算是死的可惜,本可以安享晚年,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儒者,但是尹嘉铨却放不下功名利禄的心,并且多次做出这样不符合身份的愚蠢的事,要知道皇帝赏赐你,你要高兴的介绍,但是如果皇帝没有赏赐你,你也要心甘情愿,因为皇帝最烦的就是别人向自己讨要,一但你向皇帝讨要,那么你便肯定进入黑名单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乾隆晚年之所以要把尹嘉铨凌迟,主要还是他自己太作,所谓不作死不会死,可是他偏偏选择自己寻死路,乾隆也很无奈。
  关于他怎么一步步把自己弄到凌迟的,我下边继续为你分析。一、尹嘉铨的作死之路
  原本尹嘉铨也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尹会一在雍正年间就已经深得雍正喜欢,后来乾隆登基后,更是让其成为道德楷模,人们对他孝顺母亲的行为十分赞同,一时间人尽皆知。
  但是尹会一并没有当上宰相或者什么,仅仅也就是担任过江苏学政、河南巡抚以及礼部侍郎等官职,和宰相没法比。
  尹嘉铨在父亲的名声以及势力支持下,以一个举人的身份走上仕途,并且顺风顺水,先后担任过甘肃、山东的一些地方官,最后成为大理寺卿,不过没做多久就告老还乡,开始过上幸福的退休生活。
  按照这种节奏下去,他这辈子基本与凌迟是不沾边的,可是他越老越糊涂,开始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有一次乾隆去民间游玩,距离他家不远,恰逢尹嘉铨父亲尹会一三十年忌辰,于是尹嘉铨想出一个馊主意,写封奏折叫自己儿子拿去交给乾隆。
  乾隆看完奏折十分不悦,因为奏折内容是向乾隆讨礼物,希望乾隆给他死去的父亲赐谥号。要知道谥号是不能随便赐的,每个朝代都是要对国家有巨大贡献之人才能赐谥号,而且死后就有相关人员进行核实。
  比如清朝的曾国藩谥号"文正",这是文官最高谥号,清朝总共赐予的人也就八个。尹嘉铨的父亲按照生前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国家的贡献而言,远远达不到赐谥号的标准,所以乾隆对他的要求感觉很无奈,写回信给他: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
  意思就是告诉他这个谥号不能随便乱要,叫他安分一点好好养老。眼看谥号要不到,接下来他又写信请求乾隆让自己的父亲和孔子一样设置庙堂让后人祭拜。
  这个请求更加无理取闹,乾隆看完对他彻底无语,打算给他点颜色看看,就叫人开始对其进行彻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尹嘉铨的书信来往中有多处以下犯上或者对清政府不满的言论,让乾隆直接对其进行治罪,判了一个凌迟,后来考虑到他父亲的功劳,网开一面改成斩首。
  就这样,尹嘉铨自己把自己作死了,留给后人的除了启示就是启示。可是为何乾隆要把他处决呢?我们可以试着继续分析一下。二、乾隆处决他的原因
  乾隆也是一个聪明的君王,肯定不会随便把尹嘉铨处决,之所以最后事情变成那样,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尹嘉铨父亲功劳不足以赐谥号
  前边已经分析过,在每一个朝代都一样,需要对国家有突出贡献者死后才会赐谥号,而尹嘉铨的父亲论功劳而言,并没有那么大,完全达不到赐谥号的标准。要是乾隆听取尹嘉铨的意见给他父亲赐谥号,别人肯定也会效仿,这样一来事情就是失去控制。
  乾隆最不想看到的还是国家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影响稳定,所以必须对他进行处罚以儆效尤,防止其余人员争相模仿。
  2、尹嘉铨沽名钓誉
  表面上看尹嘉铨是在给自己的父亲请求谥号,实际上对于已经死去之人而言,不管什么谥号都无济于事,这个谥号最终真正能够蒙荫的还是后代,也就是尹嘉铨与他的子孙们。
  可是仔细一看,尹嘉铨这一生的作为与他的父亲比起来更是相差甚远,要想得到这样的名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乾隆根本不会考虑。乾隆也不傻,他明明知道尹嘉铨的真实目的,第一次提醒他一下,给他个警示,希望他能够自己有点分寸。结果尹嘉铨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要得寸进尺,那不是明摆着作死么。结语
  很多时候,人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要因为闲着没事瞎捉摸一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欲望是魔鬼,最终害人又害己!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与乾隆一起玩到大的叔叔,因为晚出生十几年,生活比皇帝还潇洒古往今来,皇帝历来作为身处巅峰之上的所在,受到世人的无比敬仰和羡慕,但其享受荣华富贵和至高荣耀的同时,却有着诸多世人所难以发现并理解的隐痛,其实他们在登基称帝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导致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终清一朝都存在!清代从满清顺治元年(1644年)一直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为止,这268年中,满汉矛盾甚至战争是没有中断过的,冲突是很激烈的。笔者认为,满汉矛盾与冲突,也是终三次败北蒙古帝国未能征服越南之谜蒙古帝国在十三世纪的兴起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异数,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一个上一个世纪还默默无名的游牧民族,竟能快速征服大半个欧亚大陆。蒙古彪悍的骑兵像狼群般狂飙过漠北草原与中原大地张学良当年如何安排毛岸英兄弟二人留学苏联。摘自炎黄春秋,作者桑贵滦。1930年10月,杨开慧烈士牺牲后,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3兄弟来到上海避难。不久,毛岸龙因病去世,毛岸英毛岸青被身为牧师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收养,过了几年艰满清十大奇案山阳查赈毒杀案四山东即墨县东边的崂山湾附近,有一个李家庄,这是李毓昌的故乡。毓昌这一家族人丁并不兴旺,只有一个族叔李太清,自小习武,这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与毓昌一起生活。毓昌娶妻林氏,为人知书达礼,山东省冷知识山东省,简称鲁。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经济文化繁荣之地。1。山东省总面积15。71万平方千米,面积大小一般。不过在明朝的时候还要大,因为那个时候山东辽宁还是一家人,当年朱元璋为了防御8341部队简史保卫毛主席的8341,真的有传说中那么神秘吗?1953年5月的一天,时任中央警卫师副政委的张耀祠,突然接到师政委张廷桢的通知,张廷桢告诉他汪东兴同志有事找你,你上午去中南海。张耀祠汪东兴是张耀祠的老上级,当时的职务是中央办公厅传说中杨戬是邪神,是真的吗,杨戬是哪个朝代的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杨戬是一个很独特的神仙,也有大闹天宫的事迹,以及其独特的天眼和哮天犬,都是十分具有辨识度的特征,还有传说杨戬是邪神,那么杨戬是不是邪神呢?杨戬所处的是哪个朝代呢54年,毛主席3次登上故宫城楼,却始终不踏进故宫半步,这是为何提到北京,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历史古迹还是可口的美食,如北京烤鸭。如今,故宫已经被国家相关部门重点保护,定期向游客开放,即使不是节假日,来故宫参观的游客也络绎不曾国藩的简介曾国藩生活年代在1811年到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他是晚清的重臣,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始人。曾国藩出生于嘉庆16年(1811斯大林还没咽气,权力却已被瓜分斯大林电影招待会后心灰意冷在斯大林去世的几天前,也就是1953年2月28日,他曾邀请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到克里姆林宫他的寓所里看电影。这是斯大林和他的亲密伙伴们的最后一
北京人头骨发现92周年中国在世界科学奥林匹克上的首块金牌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1929年12月2日,来自北京房山周口店的一则电报,震动了古人类学界。北京猿人完整的头盖骨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中毛主席是如何看待中医的?中医中药好,刘大夫的医术也好啊。1957年7月中央在青岛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主席因到海里游泳受寒凉患重感冒,随行医生立即用西药治疗,结果毛主席的感冒未见效,反而病情更重了,咳嗽加多,头晕,胃口不好,身上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是否真的被处死刑?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女汉奸,一生为日本人卖命,参与了皇姑屯九一八等多个祸国殃民的事件,在日本侵华期间作恶多端,被人们称为东方女魔,此人就是川岛芳子。川岛芳子生于1906年所谓的万户侯放到今天相当于什么地位?有多少财产?汉初,一帮子跟着打天下的异姓王被剪除之后,非刘家人,在爵位上能爬的最高的位置也就侯爷了。汉代的爵位分成4等20级,等级中侯爵是最高的,以彻侯和关内侯为至高,而万户侯就是比它们还高的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最初要归功于他丨夜问答案A假,B真,C假。1862年10月19日,奥古斯塔卢米埃尔在法国出生。他是著名的卢米埃尔兄弟中的哥哥,他和弟弟路易斯卢米埃尔共同推动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从学校毕业后,奥古斯塔在损失超1500亿美元,殖民地都纷纷独立,为何说英国是二战最大输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浩劫,深深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所有的参战国中,美国成为了最大的收益方,不仅本土没有遭到大规百人百集微党课(83)刘玉娥被战争夺取的生命数不胜数,对于工作我要无愧于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光辉历史,北京市妇联陆续推出百人百集微党课系列故事,讲述在党的旗帜下自强不息砥砺奋斗的优秀女性人物故事,凝聚巾帼力量,传递巾帼声音八路军震惊中外的第一场硬仗!不败神话板垣军团被歼灭,致敬先烈一群人正在着急地赶路,他们奉党中央的命令正要赶往前线抗击日军的侵略,然后在太行山建立根据地。空中的日本飞机上,日军的几个将领正在商量进攻太行山,他们想要在拿下山西之后再向华北进军。战士阮仪三从1952年到1954年,从18岁到20岁,阮仪三服役于华东海军(后改为东海舰队)吴淞基地,战斗在古田号军舰上,与残余敌对武装势力真枪实弹地抢夺上海到温州青岛等地航线,三次荣立三等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来源光明日报退役军人风采录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光明日报记者刘小兵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鑫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我们有颗永不残废的心社会主义是我们的黄植诚81年驾驶百万战机回大陆,获65万奖金,晚年被授少将军衔1981年8月8日上午,一架国民党空军F5F型飞机,从台湾飞到了福州机场,引起了巨大轰动。要知道F5F喷气式歼击机,可是当时台湾刚装备的最新美式军用飞机,其本身价值与政治影响简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