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三国魏蜀吴的玉玺,哪国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这块石头疙瘩,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过。但屡遭磨难,几失几得,最终在唐后彻底消失,不见了踪影。后世无从准确知道它究竟是啥个模样,究竟啥材料制作,上面究竟刻了啥字。
  但是,根据相关的史料,在汉晋期间,传国玉玺还是传承有序的,起码表面看来是那么回事儿。
  秦始皇始治传国玉玺,经子婴之手献给刘邦;后王莽篡汉,得到了玉玺,几经辗转到了刘秀手中;汉末少帝刘辩时搞丢了,经过孙坚过手,袁术得到因而称帝;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
  因而只有魏国才有所谓的传国玉玺,蜀汉、孙吴建国时都没有这个石头疙瘩。孙权之父孙坚曾经拥有过,但没有示人,更没有借此称帝。
  兹事体大,史书虽有许多记载,但更多是传说,真真假假,难以辨别。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真是说来话长。
  曹魏接受了汉献帝禅让,得到了传国玉玺,仅仅以此就证明继承了正统,恐怕难以服众。因为传国玉玺几经得失,已经无法确证是始皇帝的老物件。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块石头疙瘩,找个能工巧匠刻上一个,反正谁也没有见过,说是真的,也没有人能辨别出是假的。
  这可不是专家们说真就是真,说假就是假,必须要有传承的具体记载。就算是编故事,也必须要编得跟真的一样才行。
  因此,要弄明白题主的问题,还需要从根上去探究,依据传承的顺序,才能感知是真是假。
  秦传玉玺
  传国玉玺乃非凡之物,自有其非凡的来历。
  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那就先说一下和氏璧的情况吧。
  《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记载了和氏璧的来历,既然是和氏璧,自然此人为和氏,但又名卞和。不清楚此人是姓卞,和氏,还是卞地人,但他发现的那块石头貌似是真的。
  和氏璧面世之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
  过了四百年后,楚威王为表彰功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领宾客游历赤山时,想显摆一下,于是拿出来供人欣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当时还发生了"赤山宴会张仪蒙冤"的故事。
  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玉,经玉人鉴定,居然是和氏璧。
  赵惠文王听说后,就据为己有。
  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楚国向赵国求婚,作为聘礼,和氏璧就到了赵国。
  和氏璧乃天下至宝也,惦记的人不少。
  秦昭襄王得知后,就给赵王写信,愿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这就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蔺相如作为使者出使秦国,凭借智慧,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暂时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了秦国手中。但是,和氏璧从此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秦始皇始治传国玉玺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但没有得到后世确认。
  还有史料记载,秦传国玉玺是由陕西蓝田玉制作而成,但也没有人证明确有此事。
  据说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咸阳玉工孙寿篆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称之为"天子玺"。
  秦始皇不管是用啥材料制作这样一方玉玺,其目的就是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以象征皇权和帝位,秦始皇希望此玺,子子孙孙万世传承下去。
  秦朝玉玺失而复得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覆。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从此失落。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前219年,秦始皇沿长江西上到达湘山祠,遇到了大风浪。这湘山祠就位于洞庭湖的君山上,是祭祀湘水之神、尧帝之女、舜帝之妻的庙宇。
  秦始皇不仅没有惧怕还与之进行了搏斗,《史记》没有记载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的事。
  看来,司马迁并不相信此事。
  八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秦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
  言毕,此人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归于秦朝。
  这些都是传说,难以分别真假。传国玉玺搞丢了不好跟子孙及天下人交代,秦始皇就做了这么个套,说是又找到了,这也是天意所在哦。
  再做一个传国玉玺容易,可不好弄到和氏璧做材料了。随便弄块石头冒充一下,但很容易露出破绽。
  这或许就是和氏璧莫名其妙不见了踪影的原因,也是有史料说秦传国玉玺是蓝田玉制作而成的依据。
  豹眼认为,大概率是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但最后搞丢了;又用蓝田玉做了一个相似的玉玺,以假乱真,也就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样的话,自然不好明确说和氏璧做成了传国玉玺,否则就会被甄别出来,其皇权天授的权威就大打折扣。最好的办法就是装糊涂,模棱两可。正史不能记载,只在野史和民间流传。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秦始皇做一个传国玉玺并不困难,也很有必要。作为皇权的象征,世世传承子孙是完全可能的,不该质疑这件事。
  也就是说,不管是啥材料制成,秦始皇肯定制作了一个传国玉玺。
  汉传玉玺
  刘邦得到秦传玉玺而称帝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逼杀秦二世胡亥,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
  当时,赵高命子婴沐浴斋戒,到祖庙中相见,把王玺交给了秦王子婴。
  这里说得是王玺而未必就是传国玉玺,子婴是秦王而非秦皇帝了。
  五天后,子婴杀掉了赵高。但子婴还没有把热乎玉玺,刘邦的军队就来到了霸上。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沛公刘邦就率军进入咸阳,子婴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之后五年,刘邦就建立汉朝,佩带此传国玉玺登基做了皇帝。
  这里又有几个可能的意外出现:
  第一,赵高想自己称帝,他杀了秦二世胡亥,会不会再制作一个假的传国玉玺交给子婴,自己留下了那个真的呢?
  或者赵高给子婴的不是传国玉玺而是秦王玉玺,自己留着等待机会卖个好价钱呢?
  第二,子婴不得已投降了刘邦,献给刘邦的传国玉玺会不会是假的呢?自己把真的藏起来,等待机会复国。
  子婴上任五天就除掉了赵高,这手段也不是一般的狠哦。
  以此推断,刘邦本是个粗老帽,也不明白传国玉玺是个啥模样,既然你说是那就是吧。
  第三,本没有子婴献上传国玉玺一事,刘邦早就想当皇帝,就此机会弄一个出来,以示天意。
  联系其母有龙附身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等故事,再弄个传国玉玺,刘邦是能干得出来的。
  这也许就是汉传国玺与秦传国玺不一样的原因吧,毕竟刘邦没见过真物件,凭猜测仿制了一个,但难以完全相似。
  王莽横刀夺爱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
  当初,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后,世世传受,号称"汉传玉玺"。这里暂且不说,下面再详细分析。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当时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玉玺就保存在长乐宫王太后处。
  王莽称帝后,就命其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玺。
  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汉书·元后传》。
  太后舍不得交出玉玺,因而垂泣流涕,王舜也陪着流泪,娘俩哭得一塌糊涂。
  但太后害怕王莽加害,就请出玉玺投掷于地,并发狠说:"我老了是快死的人,你们兄弟也将会被灭族。"
  这老娘们也忒狠了,王莽兄弟灭族,岂不就是王太后娘家绝后吗?
  但王莽得到了传国玉玺,还是非常高兴。
  有说法是太后这一摔,碰坏了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修补。
  但《汉书》没有记载玉玺被摔坏一事,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也没有玉玺崩角镶金的记载,一般怀疑这是演义所致。
  东汉光武帝辗转得到汉传玉玺而称帝
  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专门赶到宛城,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三年(25年),赤眉军杀刘玄,改立刘盆子,传国玉玺到了刘盆子手中。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献给汉光武帝刘秀。
  "汉传玉玺"在王莽称帝失败后,几经转手,最终又回到了刘邦后裔刘秀手里。世世相传,就到了汉末桓灵时期。
  王莽这一折腾,几经倒手,但时间太短,恐怕作假的可能不大。刘秀得到的玉玺,大概率就是刘邦手上那一个。把东汉称为西汉正统传承是有道理的,起码这个石头疙瘩可以作证。
  曹魏接受汉禅得到传国玉玺
  孙坚意外得到传国玉玺
  据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史料记载: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吴书》记载: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带兵进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内发现了传国玉玺。此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有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当初,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黄门张让等作乱,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出逃,掌玺者投井,玉玺失踪。
  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其妻吴氏处保存。
  袁术夺人所爱
  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山阳公载记》记载:袁术想称帝,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拘押了孙坚夫人吴氏,逼迫她交出了玉玺。
  还有种说法是,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为替父报仇,就以传国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玉玺就到了袁术手中。
  这事不管如何到了袁术手中,肯定的是孙坚已经死去,否则,袁术也不敢招惹孙坚。
  传国玉玺重归汉室
  据《后汉书·徐璆传》记载: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后拜太常,使持节拜曹公为丞相。公以相让璆,璆不敢当。卒于官。
  袁术称帝失败,其死后徐璆得到了传国玉玺,他把玉玺交还许都朝廷,徐璆被拜为太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建安十三年(208年),汉献帝以曹操为丞相,命太常徐璆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曹操以丞相之位让给徐璆,徐璆不敢接受。
  裴松之引《先贤行状》为此作注:
  先贤行状曰:璆字【孟平】孟玉,广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徵当还,为袁术所劫。术僣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卫尉太常;公为丞相,以位让璆焉。】
  经过这一番折腾,汉传国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曹魏接受禅让得到传国玉玺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献帝禅让,曹丕建魏,传国玉玺就到了曹丕手中。
  据说曹丕为了证明魏代汉为正统,还派人在传国玉玺肩部篆刻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以证明其非"篡汉"也。
  豹眼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这究竟出自何处。但豹眼认为这事不太靠谱,恐怕是有人故意恶心曹魏吧。
  《后汉书》: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后汉书》也记载了魏受汉禅,派使者向献帝皇后曹节索要玺绶。曹节一样舍不得交出来,最后无奈之下,将玺抛在轩下。
  有人就以此说传国玉玺是曹节摔坏的,其实这不太可能。
  豹眼认为,使者讨要的恐怕是皇后的玺绶,并非皇帝的传国玉玺。
  总之,故事太多,难以一一说清。
  据此看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玉玺,相对而言,魏国这个玉玺更有权威性,貌似是正宗的。
  吴国之玉玺
  在此多说一下关于孙吴所持玉玺的事情。
  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介绍传国玉玺之事。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
  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
  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
  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虞喜志林》记载:天子有六玺,传国玉玺是汉高祖刘邦所佩戴的秦皇帝的玺,世世传受,不在这六玺之内。《应氏汉官》、《皇甫世纪》都论述过天子六玺。
  但是,汉宫传国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与秦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二字不同。
  这就对刘邦当年接受秦朝传国玉玺一事,提出了异议。八个字错了两个,还能是一回事儿吗?
  裴松之引用了这些史料,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于天,奚取於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
  裴松之的意思是,孙坚素以忠烈著称,他要是得到传国玉玺的话,不可能隐而不言,否则就是心怀异志。吴史把这看作是国家荣耀的事,其实是有损孙坚的德行。
  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最要命的就是两点:
  第一,裴松之认为孙坚不可能得到过这个玉玺,否则他会上交朝廷。
  第二,汉传玉玺其文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与传说中的秦传国玉玺差了二字。
  再说,孙坚命人在井中打捞上来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上挂着这个传国玉玺。这么重要的物件,岂能交给一个宫女保管?这可是命根子哦。
  以此推论,刘邦最初得到的很可能就不是秦始皇当年命李斯篆文、孙寿篆刻的那个石头疙瘩。
  那么,汉朝受命于天,岂非扯淡?
  孙坚没有得到传国玉玺,袁术从孙氏那里弄来的玉玺算个屁玩意哦?
  徐璆把袁术的传国玉玺交还汉献帝,岂不也是儿戏?如果有假,汉献帝焉能不知?
  汉献帝禅让,把这个假的石头疙瘩送给曹丕,岂不也很荒唐?
  虞喜还说吴国末帝孙皓归降西晋,上交六玺。裴松之对此质疑,认为传国玉玺并不在六玺之内,难不成此玺仍在孙氏一门?
  这东西可不是百姓随便收藏的,孙皓真有传国玉玺决不能说留下就留下。
  这些事真真地说不清,友友们当吃个瓜就行了,没必要太计较了哈。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三国乱世,由于十常侍之乱,皇帝被迫出逃,来不及携带贵重物品,导致玉玺失踪。
  在董卓叛乱之际,孙坚趁乱从一名宫女手中得到了玉玺,本来想着就此称王,却不想自己的妻子被袁术所持,只能被迫将此物献给袁术。
  在袁术兵败身亡后,曹操把玉玺还给了汉献帝,就此拉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因而曹丕后来称帝所持有的玉玺,就是曹操从袁术手中夺回来的。而后世流传的玉玺,也都是从魏国开始流传的。
  玉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在我看来,玉玺就是个印章。但是在古代,玺、印、章的使用人却大有不同,比如皇帝、皇后所使用的叫做"玺",公侯王族使用的叫做"章",刺史等官使用的叫做"印"。
  常规的玺可能没那么重要,坏了再打造一枚就是。但是秦朝开始,也就是说封建王朝的开端,丞相李斯曾奉命打造了一枚传国玉玺,代代相传,这是皇权的象征。
  古往今来,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这个传国玉玺。说实话,就算你能做得了皇帝,没有传国玉玺,你也只是个空壳子,天下人不会服你。三国时期的玉玺真的是全国玉玺吗?
  传闻中,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打造而成的,尊贵无比,尽显帝王气质。
  刘邦击败项羽,拿到了传国玉玺,开创了汉室江山,可以说汉朝所持有的玉玺应当是真的,但是孙坚从宫女身上获得的那块传国玉玺究竟是真是假,当下无确切定论。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多半是假的,而那块传国玉玺估计是让人重新打造的。传过玉玺怎么可能有一个宫女佩戴着呢?还这么就被轻易的找到了,这显得不有点荒唐吗?
  再有传国玉玺上刻的字究竟是什么?三国时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历史比较混乱,后世传下来的传国玉玺究竟是不是秦始皇时期打造的呢?总结
  当然现在讨论上述问题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玉玺已经失踪了许多年了。不管三国时期魏国的玉玺究竟是不是真的,传国玉玺都让魏国得以立足,在三国之中称雄。
  传国玉玺的意义不再是一块印章了,而是天授君权,这是封建时期集权的重要标志。
  按史书上面的记载,无疑是魏国的玉玺是"传国玉玺"的可能性最大了。当然,这个玉玺也有一段兜兜辗转的历史,并非是一直"躺"在皇宫里等着传承的。一、玉玺"出宫"
  玉玺,原本应该是叫做御玺的,是专属于皇帝的印章,只不过因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制成的,为玉质,便有了玉玺这个俗称。当初,刘邦先进咸阳,秦三世子婴捧着传国玉玺投降,算是把这份皇权的象征传到了刘邦的手上。后来,这个传国玉玺一直保管在汉室最高领导人的手上,只不过王莽篡汉之时,才被短暂抢走。当时,王莽的姑妈太后王政君见侄子想当皇帝,气愤不已,可玉玺又不得不交,于是便将那传国玉玺扔在了地上,还导致东汉的玉玺少了一角。
  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成为了京都的两大祸害,谁也没比谁好多少。可即便如此,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夺也一直没停过。公元189年,著名的昏君汉灵帝驾崩,他的儿子刘辩即位称帝,是为汉少帝。少帝的母亲是何太后,何太后的哥哥叫做何进,此时也算是外朝掌权之人。不过,在皇宫之中还有一些掌权的宦官,天天在太后的耳朵边诉苦,这其中最有名的十个被称为是"十常侍"。何进想一举除掉这些宦官,可太后终究是个耳根子软的女子,不肯听哥哥何进的话。
  于是,何进就想了一个昏招儿,即将在外带兵的董卓召进京来威吓太后。可还没等董卓进京呢,何进就被十常侍诈传太后的旨意召进宫给杀了。这下子,何进的心腹袁绍等人可不干了,他们借这个机会,带着人直接冲进了皇宫,杀掉了不少当权的宦官。而十常侍之中一个叫张让的宦官却带着几十个人挟持着少帝刘辩逃出了宫,顺带着拿走的就有这传国玉玺。后来,张让等人被迫投黄河而死,但这传国玉玺却不见了踪迹。二、玉玺"再现"
  这时候,接到何进调令的董卓也已经赶来了京城。
  董卓手下的西凉兵在当时还是非常能打的,董卓自己也是个粗人,既然何进和十常侍都挂了,这京城的决定权自然也就到了他的手里,谁敢不服,那可就是轻则挨打,重则丧命了。后来,董卓看少帝刘辩不太顺眼,反而相中了陈留王刘协,于是便行了废立之事,立了刘协当皇帝,他也就是后来当了几十年傀儡的汉献帝。
  董卓在京师做的恶,自然也招来了不少骂名,很快便有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一起讨伐董卓,这里面就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人。不过,这些诸侯中绝大多数却并非是为讨伐董卓,而是占地盘,所以,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西逃之后,他们也就不管汉朝皇帝死后,去划地盘去了。
  这里面孙坚还是非常勇猛的,先是在直接交手中重创了董卓,后来又将吕败打跑,只可惜原本的东汉京师洛阳城此时已经被彻底烧毁了。不过,孙坚倒是也有意外收获,就在他驻军的洛阳城南的甄宫,发现了一口井,井中竟打捞出了传国玉玺,想来就是张让逃亡之中所遗弃的了。三、玉玺"归魏"
  孙坚得了传国玉玺原本也是挺高兴的,可没过多久,就有人偷偷将这件事儿告诉给了孙坚的"盟友"袁术。袁术听后大喜,竟立即命人将孙坚的妻子等人扣押起来,软磨硬泡地逼着孙坚交出了玉玺。孙坚既为保家人安危,也不想与袁术彻底撕破脸皮,也只好就范了。可仅仅几年之后,孙坚便在与荆州势力刘表的手下黄祖军作战时中箭身亡了,孙坚之子孙策虽然后来彻底与袁术决裂,但也没有机会再拿回玉玺了。
  相反,得了玉玺的袁术兴奋异常,天天做着皇帝梦。终于,在公元197年,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寿春称帝了,可没过多久,他就在吕布和曹操的联合攻击之下混不下去了。最终,在公元199年,袁术悲愤交加之下呕血而死。传国玉玺又辗转到了曹操的手里。
  曹操自知还承受不了此物,于是便将传国玉玺又交还给了汉献帝。
  公元220年,曹操身死,其子曹丕欲以魏代汉,派使者前来找汉献帝索要传国玉玺。不过这可惹恼了曹皇后。这位曹皇后乃是曹操之女,曹丕之妹,眼见兄长逼迫自己的夫君让位,曹节怒不交出玉玺。
  曹丕也不愿与妹妹刀兵相见,只是接连派出几拔使者前来强索玉玺。无奈之下,曹节怒将玉玺扔给来使,曹丕这才顺利带印称帝。
  三国魏蜀吴,魏国的玉玺是传国玉玺。蜀国和吴国的"玉玺"是自力更生而自己刻的。
  一,传国玉玺的大致走向
  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帝位之前,曹洪向符宝郎祖弼索要传国玉玺。祖弼不给,被曹洪杀了。传国玉玺就到了曹丕手中。
  秦始皇造了传国玉玺,经子婴之手献给刘邦,王莽篡汉,得到了玉玺,王莽灭亡后到了刘秀手中,董卓乱京城,汉少帝刘辩时搞丢了,孙坚得到了孙策拿去与袁术换军队,袁术得到因而称帝,袁术称帝失败后,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得到了这个传国玉玺。二,走一路祸害一路的和氏璧
  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和氏璧是怎么面世的呢?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经过楚厉王、楚武王两个王都说是石头。被砍去了左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哭了三日三夜,眼睛都哭血来了。楚文王高度重视,命令玉工仔细查,玉工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过了四百年后,楚威王为表彰功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领宾客游历赤山时,想显摆一下,于是拿出来供人欣赏。之后,和氏璧不翼而飞。据说,这就是张仪蒙冤的故事,张仪无辜挨打,张仪后来报复楚国非常惨,夺了楚国许多地盘,楚怀王死在秦国云云。
  五十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和氏璧。和氏璧就流落到了赵国王室。
  秦昭襄王得知后,就给赵王写信,愿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这就引出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作为使者出使秦国,凭借智慧,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暂时保住了和氏璧。
  据说秦昭王打赵国,目的之一,就是要得到和氏璧,他发动了长平之战。秦国把赵国打废了。
  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和氏璧最终落入了秦国手中。
  秦国得和氏璧十五年后,秦朝灭亡。
  所以说,和氏璧一出世,就是一连串的个人,国家的悲剧。国破家亡,个人残废。三,传国玉玺就是模棱两可的存在
  01,秦始皇什么都要搞第一,对于自己用的玉玺也是如此,他就用了和氏璧做底材。命令丞相李斯用小篆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再交给由咸阳玉工孙寿篆刻而成,成型后的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称之为"天子玺"。
  既然和氏璧是璧,一般厚度就浅。不成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作为传国玉玺就没有办法刻成。虽然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材料上的疑点很多。
  倒是陕西蓝田玉出产的玉可以制作而成立体感极强的玉玺,这种可能性最充分。
  02,这颗玉玺到底是秦始皇亲自佩戴,还是交给"行符玺事"的赵高保管?如果是赵高保管,恐怕会出问题。
  赵高杀了胡亥后,从胡亥身上拿走了玉玺,说明是皇帝亲自戴在身边的。这就说明玉玺的重要性了。还有一个事例说明了皇帝必须亲自戴的事例。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覆。秦始皇慌忙将随身携带的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从此失落。这件事说明了皇帝亲自戴在身边,不然秦始皇在危急时,从什么地方拿出玉玺投江镇鬼神。
  同时也说明了传国玉玺已经丢了。
  03,失而复得,后来又找到了。八年后,有人持玉玺站在华阴平舒道中,对秦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
  当然啦传国玉玺搞丢了不好跟子孙及天下人交代,秦始皇说又找到了,纵然没有了传国玉玺,再做一个,说它就是传国玉玺,又有谁敢怀疑?而且离咸阳不远的蓝田玉多的是,挑一快好的很容易。
  所以说,用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早就丢失了,替代品用蓝田玉做了一个相似的玉玺,把它说成就是传国玉玺,谁能怀疑?
  这样一来,无论传国玉玺是真是假,后来的反正帝王说的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真的,作为皇权的象征,传之于我,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秦朝的传国玉玺,就这样固定下来,谁都不敢质疑。四,传之异姓也是传
  秦始皇死后,赵高把这些东西交给了胡亥,胡亥死后,赵高保管了几天,子婴杀了赵高,拿了回来。刘邦到了咸阳,子婴投降。传国玉玺就到了刘邦手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
  赵高牛逼哄哄地把秦朝变成了秦国,玉玺变成了王玺。所以,司马迁这样写。其实,本质上还是玉玺。
  五天后,子婴杀掉了赵高。但子婴还没有把热乎玉玺,刘邦的军队就来到了霸上。
  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子婴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再五年后,刘邦就建立汉朝,佩带此传国玉玺登基做了皇帝。
  那么,在里面有个问题,刘邦得了传国玉玺,项羽到了咸阳,项羽难道不问传国玉玺吗?项羽糊涂,范增却不糊涂。但是,历书上错过了这一段是非。如果刘邦交给了项羽,项羽失败后,又得到,也是说得走的。那么,刘邦得到的传国玉玺,还是原来的那一颗吗?
  即使不是,刘邦也一定会说是。不然,这"国"就传不到他身上了。
  所以说,在秦汉交替的时期,传国玉玺再此出现真假问题,胡亥——赵高——子婴——刘邦——项羽——刘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以次代好,以假代真的细节。
  至此传国玉玺就差不多"渣"了。已经面目全非了。
  但是,刘邦一口咬定他得到了传国玉玺,所以刘邦再此替传国玉玺定名,——这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五,刘邦得到传国玉玺后,这颗玉玺叫"汉传国玺",玺臧长乐宫。
  刘氏家天下传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把持朝廷,孺子刘婴年幼,传国玉玺就保存在长乐宫王孝元皇太后处。
  王莽称帝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皇太后本来要把玉玺当随葬品的。但是侄儿当上皇帝,不能没有玉玺,要不没有传国玉玺就不能说传国于他 没有君权神授的意思吗?不合法,又何以服众?
  皇太后舍不得交出玉玺,因而垂泣流涕,王舜也陪着流泪。伤心之后,愤怒把这劳什子朝苏角,王舜摔过去,碰坏了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修补。
  玉玺就缺了仪角。残缺也是美呀?王莽照样宝贝起来。六,忽隐忽现的传国玉玺
  王莽因为这劳什子国破家亡,死翘翘了。王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玉玺,专门赶到宛城,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更始帝三年(25年),赤眉军杀刘玄,改立刘盆子,传国玉玺到了刘盆子手中。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玉玺拱手奉献给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之后人世世相传,就到了汉末桓灵时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又开始流浪了。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黄门张让等作乱,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出逃,掌玺者投井,玉玺失踪。
  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带兵进入洛阳,在城南甄官井内发现了传国玉玺。此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缺一角,有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确实是东汉孝元皇太后时期的那一颗。
  孙坚如获至宝,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为替父报仇,就以传国玉玺做抵押向袁术借兵,玉玺就到了袁术手中。袁术称帝失败,袁术死后。徐璆得到了传国玉玺,他把玉玺交还许都朝廷,徐璆被拜为太常。徐璆就因为献一颗传国玉玺就被曹操大大重用,以丞相之位以待。由此可见曹操有野心。反正就是汉传国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曹操知道了传国玉玺在什么地方,要弄到手就很容易了。
  后来,曹操死后,曹丕派曹洪向汉献帝索要传国玉玺。曹丕的妹妹曹节是汉献帝皇后,闻之大怒,继而大骂,她跟孝元皇太后一样,把王家,曹家的人都咒骂了。
  不幸的是,这些刘氏家族的太后,皇后们差不多都一骂成谶。
  《后汉书》: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献帝禅让,曹丕建魏,传国玉玺就到了曹丕手中。
  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入,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后汉书》
  曹丕派使者向献帝皇后曹节索要玺绶。曹节一样舍不得交出来,最后无奈之下,曹皇后把这劳什子扔到露台下,让曹洪们拿走了。
  如此,汉献帝的传国玉玺,曹皇后的皇后玺绶,被夺了,汉朝就变姓了,成了曹家的天下。
  至于蜀国,吴国,他们虽然没有传国玉玺,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称孤道寡。他们随便刻一颗"玉玺"就成了,照样发号施令,与曹魏鼎立。
  传国玉玺只有一枚,吴蜀都没有,蜀汉刘备恐怕连看到都设看到,仿都仿不出来!
  玉玺几经周折又回到大汉朝庭,献帝的手里。因此,只有后来的魏有玉玺!
  当然是魏国是传国玉玺啦,明代以前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当年孙坚从井中打捞上来的传国玉玺给袁术,袁术称帝又被曹操给灭了!把传国玉玺带回许昌,进献天子!
  魏国的,原本玉玺是被孙坚所得,后来孙策以玉玺换兵将,玉玺到了袁氏集团手里,袁家两兄弟被曹操所灭后,玉玺归了曹操,也就是后来的魏国
  孙坚得到玉玺,本想称王,又因战乱,妻子被抓,把玉玺给了袁术。
  吴国

在不灭亡的前提下,明朝的内阁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吗?若明朝没有灭亡,明朝的内阁是否有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无论回答能或者不能都会有人反对,但是我不喜欢两面讨好给出模棱两可的回答。个人认为是能发展为君主立宪制。首先说明一个问题,明末崇和珅家被抄后,房子去哪了?现在的恭王府最早就是和珅的家,但是和珅被抄家后,这个地方并不一直是恭王府,中间还有一段历史,我来叙述一下。晚年的乾隆帝对和珅很信任恩宠,并将自己的女儿十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反而传位给弟弟孙权?当时的情况,如果是我,我也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虽然打下了一小片江山,但是这江山并不稳固,稍不小心就会功败身死。孙策带兵入江东,被江东世家大族士大混江龙李俊出海建立的国家,真实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混江龙李俊是水浒传中108将之一,天寿星,位列第26位。这位老兄在小说里的结局,那叫一个传奇。在宋江带着大伙儿平定方腊的时候,李俊凭借一身的水上功夫,成为了水军统领。平定方腊以后,请问新乡县出过多少历史名人?介绍几位从河南新乡走出的名人,他们是秦宜智,河南新乡人,1965年12月出生,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厉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主席印度在古代叫什么?中国和它是怎样的关系?印度在中国古代主要被称身毒和天竺,中国古代最早与古代印度的联系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帕米尔以西的大夏,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宋朝之后,蛮夷异族屡屡入侵,总能彻底征服中原,这是为什么?错,魏晋时期就开始了本人不是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本人是来吐槽提问者蛮夷异族这个过时提法的。蛮夷异族是过去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统称。古代统治阶级往往利用文化上的强势,来思想上影响被统治阶林彪的准儿媳妇,九一三事件的间接受害者,张宁命途坎坷的前半生1971年,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叛党叛国。林彪等人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架他当了皇帝后连国号都懒得想,直接用自己的姓氏,名字有点耳熟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上千位皇帝。这些皇帝的性格和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其中最令世人佩服的,无疑是历代王朝的开创者。他们凭借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建立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王朝。而在中关羽张飞的儿子都在前线冲锋陷阵,为何不见赵云的儿子?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五虎上将,曾为蜀汉的建立驰骋沙场,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演义中,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们也曾冲锋陷阵,如关平随关羽征战沙场关兴和张苞是蜀军新生代的精英,为何没有赵云子孙55岁日本痴情富豪,暗恋中国女神30年,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情故事,两人相识于凡间,见面之后便坠入爱河。然而他们的身份天差地别,最后遭到上天的阻碍,被限制终生不得相见,不过他们并未选择放弃,最后用自己的真诚感动了上
一代诸侯田横与项羽对峙,和韩信争齐王,连刘邦也为其落泪司马迁曾这样高度评价过一个人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圣。大意是说,田横这个人非常有气节和操守,在他死后,他门下宾客五百余人,为了追随义气,毅然选择慷慨赴死,他这样的人难巅峰时期赵云能打赢关羽吗?赵云与关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超级武将,也是斩将最厉害的两名大将,传统武评里都把赵云放在第二名,仅次于吕布,而把关羽排在典韦之后合适吗?既然是巅峰期的赵云,那武力对决也要对阵巅峰期的关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三国时期,有一个怪现象,控制了大汉三分之二领土的曹魏,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而国力较弱的蜀汉总是在马不停蹄的北伐。首先,曹魏地盘大固然实力雄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国防压力当时曹魏东南有东焦裕禄去世时,六个子女年纪尚小,由妻子拉扯大后,现状如何?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焦裕禄在弥留之际对妻子徐俊雅的嘱托。焦裕禄去世时除了大女儿焦守凤已经成年外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进十四五贺国中红军虎将故里新视频制作记者吴昇威娄底新闻网讯(记者胡琼露)从娄底城区往北十余公里,有一处山环水抱的美丽乡村娄星区双江乡。双江乡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南北两带青山连绵起伏如两道天然屏障,中间一条河流自虎毒尚且不食子,努尔哈赤为何生前要将长子处死?并且极力掩盖?说到父子关系,在中国民间其实一直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那就是虎毒不食子,大概之意就是就算再厉害的猛兽都不会伤害自己的骨肉的,但是自古以来,有些人确实是比较心狠的,他们居然连自己的亲生孙中山为什么十次起义都失败了?是因为他没有笼络文艺青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近,由中宣部指导部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在央视一套热播。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我历来比较感兴趣,看了二集就被其大气磅礴波1959年四川一老汉进京,因没钱游玩,对其同伴说找我毛大哥要点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年,在这一年的春节期间,湖北省蒲圻县车埠区枫桥公社党委副书记但昭清,以及一位四川老汉等人接到通知,前往北京参观。北京是一座大城市,他们也是第一次来,对1976年,周总理逝世,伟人审阅完悼词,罕见失态大哭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1972年的5月18日,周总理如同往常一样,正在北京机场欢送来自非洲索马里的西亚德一行。从镜头中可以看到,周总理虽然年毛主席警卫参谋蒋泽民,替主席挡住特务的致命一棍后,活了100岁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初生的政治力量,残酷的生存危机长期威胁着每位党内领导人的安全,那警卫工作和警卫员的安排更是至关重要。百色起义的领导人陈昭礼先生,1940年8月被军统暗从俘虏到英雄,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1947年7月11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爱国英雄王克勤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刘伯承司令员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随后,邓小平发去唁电,称赞他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