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如果全盘采纳杜聿明的计划,将会发生什么?

  1949年1月10日,安徽省陈官庄,一个风雪交加、满目疮痍的地方。两个身穿国民党军军服的人被两名解放军押到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的一处驻地。经过一番审问,4纵的干部们吃惊的发现,这两个俘虏中其中一位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中将。
  随着杜聿明的落网,解放战争时期同时也是我军建军以来规模最大、作战样式最为复杂、牺牲代价最重的战役——淮海战役,以我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被俘后的杜聿明一度心如死灰,甚至有过自杀的举动。在他看来,淮海战场上80万国军对阵60万解放军,兵力兵器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却落下个损兵55万、大败亏输的结局,这完全是自己一生敬仰的蒋校长在关键时刻干预战事、瞎指挥和那些贪生怕死的猪队友给坑的。在功德林劳改的十年里甚至是后来撰写回忆录,杜聿明也一直认为徐蚌会战的失利是因为自己的许多决策被否定亦或是没有很好执行才导致的惨败结局。
  杜聿明这番诡辩,一度让头脑发热的"国粉"信以为真、奉若圭皋!
  的确,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确实提出过一些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然而符合实际不等于行之有效,不然就没有纸上谈兵一说了。那么如果蒋介石全盘采纳了杜聿明的战略战术,淮海战役将会以何等结果收场呢?
  回顾战役全过程,杜聿明一共提了三个建议。第一、战役开始前,杜聿明主张集中4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70万大军于鲁西南,与华东野战军决战。
  1948年9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取得辽沈战役、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歼灭蒋军60多万人。两场战役下来,敌我双方总兵力第一次发生逆转,我军总兵力高达310万人,而且获得了歼灭敌军重兵集团的宝贵经验。蒋军只剩下290万人(除过非战斗人员,作战部队只有190万),而且分布在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广阔地域上,彼此之间联系薄弱,很难做到统一行动。面对解放军的凌厉攻势,蒋军官兵惶惶不可终日,一些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国军名将,此时也丧失了当年的胆略。
  自从1947年下半年我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密切配合,连续发动豫东战役、襄樊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进攻性作战,给与蒋军以沉重打击,蒋介石的中原防御体系限于土崩瓦解的态势。尤其是在华东方向,华东野战军在粟裕指挥下几乎是神挡杀神、鬼挡杀鬼,被杀的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给蒋军的统兵大将们以极大的震撼。
  特别是济南战役,王耀武被困济南,杜聿明一度调集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兵团前去救援。可是面对粟裕部署的18万大军,这几位能征惯战的国军名将没有一个人敢去和粟裕碰,眼睁睁看着王耀武这位黄埔军校的师兄弟城破被俘。
  济南战役之后,粟裕不失时机的向中央军委建议迅速发起淮海战役,收复苏中、两淮这些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创建的老根据地。一方面是获取战略资源,一方面与中原野战军形成对徐州蒋军重兵集团的战略包围。
  对于粟裕的建议,毛主席表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对于蒋介石来说,济南失守,徐州就完全暴露在共军的兵锋之下。而徐州"剿总"虽说拥兵70万,但是分布在西起郑州、东至连云港的千里陇海线上,很容易被华东野战军各个击破。而此时千里之外的东北地区,辽沈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几十万大军在东北野战军的猛烈打击下渐渐招架不住。
  就在蒋介石焦头烂额、急得吐血之际,他的爱将杜聿明献上一条良策。
  时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曾经在东北地区打过两年仗的杜聿明对我军运动战、围点打援、穿插分割的战术十分熟悉,却又想当然的认为我军不善于打攻坚战,尤其是重兵固守、设防坚固的大城市。面对大兵压境的华东野战军,杜聿明并不主张被动防御,而是积极进攻。
  1948年9月下旬,杜聿明向蒋介石和国民党国防部建议,放弃陇海线上的郑州、开封、商丘这些无关紧要的城市,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指挥的4个兵团和李延年、刘汝明、冯治安指挥的3个绥靖区共20个军的兵力集中起来,组成强大的机动兵团开赴鲁西南地区,主动寻找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杜聿明的想法是,刚刚经过济南大战的粟裕,无论如何也吃不掉7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即便是哪一支部队被粟裕包围,其余的部队也可以迅速实施迂回包围,凭借着大炮、坦克、飞机的火力优势,共同围攻共军。
  杜聿明
  蒋介石和陆军参谋总长顾祝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都赞同这个方案。顾祝同担心徐州"剿总"的部队倾巢而出,万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军从华中地区杀来该怎么办?杜聿明胸有成竹的回答说:"由华中的黄维第12兵团去牵制,只要能牵制住,徐州方面打华野就有胜算。"
  接着,杜聿明又多了一句:"万一这期间刘伯承过来,我们可以阻击华野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先击破刘伯承部,再回头击破华野。"
  三个人都觉得杜聿明的打法比较稳妥,只有刘峙认为用兵数量太多,徐州显得空虚,于是将担负主攻的李弥第13兵团调回徐州,改派冯治安的第3绥靖区担任主攻。
  3位领导都同意了,杜聿明更是以极大的积极性调兵遣将,最后确定于1948年10月15日开始行动。
  从敌我双方确定的行动时间来看,杜聿明的行动计划比粟裕的行动计划要早22天(华野的行动时间是11月6日)。
  从杜聿明的布置上来看,这不失为一个积极进攻的方式。此时,中原野战军正在豫西、豫南地区与白崇禧指挥的华中"剿总"部队作战,一旦华东方向燃起战火,一时半会还真不一定能够赶来助战,那么刚刚打完济南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将独自面对铁桶一般的杜聿明大军。就兵力对比而言,粟裕指挥下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再加上一些地方部队,总兵力也就37万人左右,如果进行决战,其惨烈和凶险程度可想而知。
  但是我军战将制定的战略战术从来都不是以对手的意志来决定的,更何况是粟裕?眼前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这些人都是粟裕的手下败将,他们脑子里想什么,粟裕心里一清二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
  对于气势汹汹的杜聿明大军,英勇无畏的人民解放军表示出了极大的蔑视!
  通过国统区地下党的情报,我军很快获悉了杜聿明的战略计划。思虑再三,毛主席于1948年10月14日给华野、中野分别发去一封电报,一方面要求华野积极准备发起淮海战役,一方面命令中野按照预定计划向郑州发起攻击,牵制中原地区的蒋军,策应东线华野作战。
  熟悉军史的朋友对杜聿明这套打法其实并不陌生。早在解放战争之初,蒋军在华东地区的作战方式就是如此,而且要比杜聿明更高明。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蒋军的部署都是以几个甚至十几个整编师齐头并进,有时候甚至是四面夹攻,企图让我军找不到空隙进行穿插分割。而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大踏步进退,不和敌人硬碰硬,千方百计寻找孤军冒进的蒋军打,最后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孟良崮之战,粟裕集中华野全军之力,硬是在几十万蒋军队列中将战斗力最强的整编第74师黑虎掏心般挖出来消灭,并且击毙了悍不畏死的张灵甫。
  而淮海战役期间的华东野战军和华东蒋军,都早已今非昔比。
  按照粟裕的打法,面对杜聿明的70万大军,他自然是避实击虚,主力部队按照既定战略,直插蒋军兵力空虚的苏中、两淮,威胁徐州和南京,继而调动杜聿明大军回师。然后在其行进途中寻找战机,搞个围点打援亦或是围点阻援,以华野的实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碾庄圩之战,粟裕一方面围住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于碾庄圩,一方面准备围歼从徐州出来救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中原野战军则不失时机地从豫东、豫西地区千里机动,一举占领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的宿县。3场战役都打得极为精彩,黄百韬兵团5个军被全歼,邱、李兵团也遭遇重创。近在咫尺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有中原野战军盯着,待在原地一动不动。从华中地区赶来的黄维兵团一时半会又无法赶到。
  可以这样说,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都是在蒋军徐州"剿总"司令部的家门口打的,战场距离国统区的中心地带也不算远,一应军需物资十分齐备,结果蒋军都被打得稀里哗啦。那么如果距离徐州更远、距离解放区更近的鲁西南或者苏中、两淮地区,几十万蒋军的命运可想而知。
  换句话说,杜聿明这个计划如果真的实现了,那么倒是给我军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淮海战役至少不会出现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穷追从徐州向蚌埠撤退的邱、李、孙兵团,粟裕着急上火的情景。第二、黄百韬兵团被围,杜聿明主张"围魏救赵"。
  历史总是充满着无数的巧合,这也是历史的精彩之处。
  杜聿明对自己"挺进鲁西南、寻找华野决战"的方略是充满信心的。就在他于1948年10月15日当天准备率部起程时,远在北平的蒋介石一个电话将他调到东北担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因为此时锦州已经被林彪大军占领,几十万蒋军被切断了退路,卫立煌又和老蒋大唱反调,老蒋于是把杜聿明叫去替他收拾残局。
  蒋介石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东北,杜聿明也被赶鸭子上架弄了过去,徐州方面就剩一个刘峙主持大局。在国民党军界内素有"猪将军"之称的刘峙此刻再也拿不出北伐战争时期那股猛劲,老头子和杜聿明都走了,他哪里有率大军同粟裕决战的胆略?相反,他将70万大军沿着西起蒙城、东到连云港的陇海铁路线上一字排开,拱卫大本营徐州。
  刘峙很清楚,手上虽说有70万大军,但绝大多数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很难指挥得动。万一有个差池,蒋介石必然会找他算账。而且本身蒋介石对刘峙也不信任,按照蒋的本意,杜聿明离开后,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共同组成"国防部指挥所",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为主任,统一指挥两个"剿总"的部队。白崇禧一开始表示同意,但是当淮海战役即将开始的时候却突然变卦了。
  蒋介石无可奈何,刘峙心灰意冷,各级将领不知所措,决定蒋家王朝命运的淮海战役来临了。
  时间进入1948年11月,辽沈战役接近尾声,华东野战军则磨刀霍霍。不少蒋军将领都觉得刘峙在陇海线上的部署存在巨大漏洞,很容易被粟裕各个击破。被辽沈战役搞的心力交瘁的蒋介石对徐州这个"决定无数王朝兴衰"的四战之地也是心灰意冷,他萌生了把主力部队撤退到淮河南岸,依托淮河、拱卫南京。
  如果这个想法得以实现,那么淮海战役将会按照"小淮海"的规划进行,杜聿明也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要撤退就要迅速行动。可是以邱清泉和黄百韬为代表的蒋军兵团级将领却主张依托徐州完整的防御体系与华东野战军决一死战。
  大战在即,蒋介石不愿再和将领们闹不愉快,于是由国防部出面,搞了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把七十万大军从陇海路南北两侧后撤到津浦路徐州至蚌埠两侧200多公里的地段上。杜聿明对这一部署嗤之以鼻,他认为这样一个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阵势古今中外战史上绝无仅有。
  令杜聿明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奇葩的会战部署,还要由他来指挥。
  杜聿明的预言很快变成现实!
  从军事常理上来说,军队的行动以"快"为要,特别是从某一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的过程中。可是蒋军一开始就把单纯的军事转移变成了城市搬迁,黄百韬指挥第7兵团从徐州以东150公里处的新安镇出发,12万部队中夹杂着数以万计携带家产的商人、行政人员、学生等非战斗人员,严重制约了部队的行动速度。最终,黄百韬兵团被如飞而至的华东野战军30万大军包围在距离徐州仅50公里的碾庄圩。
  杜聿明于11月11日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返回徐州,踏上了被他称为"刑场"的淮海战场,而这里将成为他戎马生涯的终点。
  70万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成,就有10万人被包围,而且是在自家门口。蒋介石为之震怒,刘峙为之胆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徐州"剿总"必须全力救援,这一任务交给了杜聿明。
  杜聿明提出两个办法,一是集中第2、13、16兵团向西挺进,会同从华中赶来的黄维第12兵团,攻击从西面向徐州扑来的中原野战军。从这个部署不难看出,这一招"围魏救赵"实际上是杜聿明"挺进鲁西南、寻找华野主力决战"计划的翻版。而且杜聿明很有信心,认为只用7—10天,就可以歼灭或者赶走中原野战军,并且将黄百韬兵团从华东野战军的重围中解救出来。
  大多数蒋军将领都觉得这个计划太过于冒险,很可能造成西面没打赢,反倒把黄百韬赔进去,到时候连徐州也保不住。杜聿明无奈之下执行了第二个方案,集中第2、13兵团向碾庄圩开进,直接救援黄百韬。
  那么如果杜聿明"围魏救赵"的计划得以实现,错综复杂的淮海战场将会发生什么?
  杜聿明的计划要想实现,其前提是中原野战军必须摆开阵势与之打阵地战。从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至改编为中原野战军,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这支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加淮海战役前,中原野战军总兵力为7个纵队约12—15万人,火炮算上迫击炮在内还不到300门,炮弹也十分匮乏。如果同杜聿明的4个兵团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
  但是素有"军神"之称的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会按照杜聿明的想法去和他们硬碰硬吗?显然是不会!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野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以积极的行动向徐州推进,牵制位于蒙城、宿县一带的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二是迟滞从华中赶来的黄维兵团,配合华野在东线歼灭黄百韬兵团。当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开赴徐东、解救黄百韬兵团时,刘峙担心徐州的安危,将孙元良兵团从宿县调到徐州。中野随即拦腰一刀,攻占宿县,斩断了蒋军南撤淮河的退路。
  如果说邱、李、孙兵团向西,中野必然是以运动战方式与之周旋,而不会轻易与之面对面交锋。这样一来,蒋军主力远离徐州,粟裕就可以集中全力攻打碾庄圩的黄百韬兵团。从碾庄圩之战的过程不难发现,华东野战军一面攻打碾庄圩的黄百韬10万人马,一面在徐东阻击邱、李兵团的20万大军,前后用了12天时间。而攻打碾庄圩的部队数量相比黄百韬兵团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毛主席说"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粟裕和华东野战军吃的是第一口,而且吃得最多!
  那么邱、李兵团不去直接救援碾庄圩,也就没有徐东阻击战。没有徐东阻击战,粟裕就可以增加攻打碾庄圩的兵力,缩短战役时间。甚至可以一边攻打碾庄圩,一面以一部兵力直插兵力空虚的徐州至蚌埠段津浦线,夺取徐州、宿县,与中原野战军一道将西进的蒋军4个兵团全部兜住。
  这样一来,淮海战役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至于杜聿明认为可以在几天之内能够消灭中野,这完全是痴人说梦。在刚刚挺进大别山时,刘邓大军也是面对几十万蒋军的围追堵截,不仅没有全军覆没,相反牢牢扎根于此。第三、战役第三阶段,杜聿明主张徐州的3个兵团全力向淮河以南撤退。
  由于众将反对,杜聿明无法执行"围魏救赵"的方案,只好硬着头皮向东开拔,踏上了险象环生的徐东战场。而刘峙由于担心徐州的安全,只给了杜聿明两个兵团,而将驻守宿县的孙元良兵团调到徐州。
  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兵团拼了老命,血战12天,也没能将黄百韬救出来,自己却险些被粟裕抄了后路。由于孙元良兵团北调,中原野战军一举占领宿县,切断了蒋军的南撤道路,同时将从华中开来的黄维第12兵团包围在双堆集。
  这样一来,淮海战场的主动权已经完全落到我军手中。国民党方面制定的"徐蚌会战"计划,事实上已经无战可会。
  杜聿明当然也很明白,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打下去。自己手里还有3个兵团,蚌埠还有2个兵团,徐州是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工事坚固、物资储备充足,如果各部队配合得当,还是可以打一打的。
  二是撤退。趁着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的华东野战军疲惫、中原野战军一时无法全歼黄维兵团的机会,迅速率领3个兵团从西南方向撤过淮河。
  第一阶段的惨败和第二阶段开局的不利,让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多数蒋军将领完全失去了继续打下去的勇气。此时,平津战役已经打响,华北战场上的傅作义拒绝将60万部队撤退到华东。而战场上的一连串惨败给蒋介石带来更为严重的执政危机和经济危机。获得连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明确表示不再支持蒋介石,转而支持以副总统李宗仁为代表的的桂系集团。直起腰杆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蠢蠢欲动,大有向蒋介石逼宫的意思。经济上,币制改革失败,新货币金圆券一夜之间成为废纸,以夫人宋美龄为代表的金融财团对被蒋介石派到上海整顿金融秩序的蒋经国集体说"不"。此刻的蒋介石缺钱又缺粮,如果再把淮海战场上仅有的嫡系部队再给弄没了,他真的只有下台一途了。
  于是,在依托徐州继续作战的方案被否决,蒋介石要求杜聿明率部南撤。
  接到命令的杜聿明不敢怠慢,他很清楚几十万大军撤退,免不了会遭到我军的围追堵截。为了确保安全,杜聿明精心设计了一条声东击西的计划。他命令邱清泉率第2兵团向徐州东南方向佯动,吸引华东野战军的注意力,其余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则向徐州西南部的永城、萧县方向前进,行动时间是1948年11月30日。
  如果说是单纯的部队转移行动,而且组织有序,蒋军这3个兵团还真能冲破重围。当粟裕获悉杜聿明放弃徐州的举动后,蒋军已经离开一天了。刚刚经历了第一阶段作战的华东野战军减员近5万人,部队十分疲劳,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兵力配合中野攻打双堆集,手头能使用的兵力相比杜聿明集团的30万大军,完全没有优势可言。粟裕后来回忆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
  杜聿明准备从徐州离开时,他感到很失望。因为他一再要求严格保密、否则军法从事的撤退行动在出发前一天就泄密了。
  1948年11月29日黄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景象充斥在徐州的大街小巷、车站机场。原来,很多达官显贵从各方渠道获悉了蒋军准备撤离徐州的消息,为了自家性命和财产的安全,提前准备逃离。蒋军官兵更是明火执仗的打劫,到处抢夺物资。一些不明就里的市民、青年学生也收拾家当细软,跟随蒋军部队逃命。
  望着眼前一片混乱的情景,杜聿明拍案大骂道:"老头子钱就是命,连泄露军情都不顾,叫我怎么打胜仗?"
  市民乱,部队也跟着乱。
  按照杜聿明的部署,部队走出徐州后,邱清泉兵团掩护、孙元良兵团开路、李弥兵团殿后。然而李弥的部队根本对命令置若罔闻,他们原本是11月30日晚上行动,结果提前半天就撒腿而逃。从徐州到萧县数十公里的公路上,30万蒋军部队和裹挟而逃的国民党徐州党政人员拥挤不堪,数不清的汽车、火炮、坦克、马车堵塞道路,动弹不得。各部队完全不顾秩序,干脆和指挥部切断联络,争先恐后地超越穿插。
  一场撤退行动演变成了溃退行动,杜聿明也无可奈何。他乘坐的吉普车也被堵塞在半道上,只好在卫士的搀扶下从泥泞的田野地里一步一滑、跌跌撞撞地前行。
  如此混乱的秩序导致行军极为缓慢,每天只能走几十里,身后的华东野战军则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迅速追杀而来。
  30多万人慢腾腾地走了3天,来到萧县以西的孟集休息。这时,国民党空军空投的一封蒋介石亲笔信,让杜聿明由失望变成了绝望。
  也许是心情糟糕到极点影响了正常思维的缘故,蒋介石觉得不能丢下被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要知道,黄维兵团是蒋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就这么轻而易举的丢掉了,蒋介石舍不得。于是,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立刻由永城改道濉溪口,企图与从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兵团救援黄维。
  看完蒋介石的信,杜聿明仰天长叹:"完了,全完了!"
  杜聿明急忙召集各兵团指挥官开会商议,大家明知道这是死路一条,却也不敢违抗命令,吵吵了一天,最终决定按照命令执行。
  几十万人的行动本来就缓慢,再加上停留的这一天,华东野战军迅速追了上来。也就是第二天,华东野战军将杜聿明的3个兵团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区域内。距离中野包围黄维的双堆集,仅有60公里。
  很多人认为,杜聿明集团的命运取决于12月3日这宝贵的一天,可是看一下从徐州出来这一路的情景,这一天就算不耽误,杜聿明这3个兵团也是在劫难逃,无非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如果说杜聿明的撤退计划能够有序进行,部队轻装而出、彼此密切配合,还是完全可以避免合围、走到淮河南岸的。届时,蒋军5个兵团群集淮河南岸,依托天险布防,连续作战一个多月的华东野战军又将消耗多少时间?牺牲多少生命?

陈毅元帅写天地君亲师,有人笑道四个字都写错了在十大元帅中,陈毅陈老总以文武双全著称,经常与毛主席诗词相和,既是毛主席的战友,也是毛主席的文友。陈老总出生于四川乐至县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博览群书,三岁熟读三字经,五岁背诵千字文黄埔四女杰之一,红军第一位女师长,白马双枪女侠胡筠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拥有无数的先烈牺牲在全国解放的前夕。如果没有他们在沙场上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所有的烈士都值得记我们永远怀念,激励我们奋勇国共最后和谈,国民党代表被冷落,周恩来因为什么这么对待好友?国共和谈就是历史上的重庆谈判。当时的中国刚取的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人们欢呼奔走相告的同时,中国未来走向何处?成为了当时两大执政党争论不休的主要话题。在战争初过得满目疮痍中,尽快重抗美援朝中志愿军为何放生美军?其实志愿军也很无奈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赴朝鲜参战,此战争伤亡重大,美国之罪不可忽视。许多年以后,许多在朝鲜战争中受伤的美国士兵,在回忆那段战争时,一方面,对前途尽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回眸1945年,迎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之一出席会议。我党元老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会,并在联合国宪上海50年代的52张照片今天的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今天我们用一组图片去逛逛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重温老上海旧时光。1950中国第一座钢铁大桥,通车3个月就被炸毁,他的建造难度有多大?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有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它们静静地坐落在光阴之中,沉默着接受着岁月的洗礼,感受着中华大地的兴衰。在这些建筑当中,有一座特殊的桥梁,他因国人而建,为保国人而亡,不可能的任务毛泽东为何能带领几万残兵突破重围,走完长征路?进入正题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故事来自庄子,说是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动作非常娴熟。文惠君十分赞赏,就问为什么他有如此好的技艺。图庖丁解牛厨师丁答道我是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孙策不死,便无三国,他究竟有多么恐怖?如果孙策不是被射死,曹操的天下,可能就泡汤了。听起来,玄之又玄,实际上,孙策不死,可能真的没有三国,而且孙家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概率不小。孙策有这么恐怖吗?是的,很恐怖,这就是上天的宠刘备死后,诸葛亮打仗为什么一直输,问题出在哪里?说起诸葛亮,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影响,那就是坐着小四轮车,摇着鹅毛羽扇,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形象。这当然得力于三国演义和后世传说的塑造,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大家越南自认世界第三,不顾反对仗着苏联出兵柬埔寨,结果被中国打脸现代国家分为两种阵营,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两百多个独立国家中,只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和古巴。按理来说,既然大家都是社会主义为数不多的信仰者,那应
柳百成为中国制造领跑世界而奋斗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光明日报记者袁于飞学成归国报效国家是不需要理由的。柳百成1955年,柳百成从清华大学毕业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热爱生活。中国五千年的朝代顺序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559年,共计471年商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共计438年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前770一前476)和战国1948年,我党地下工作者用7斤高粱米,换回了杨靖宇将军头颅文军论史今编辑军论史今杨靖宇油画1940年2月27日,东北正值寒冬季节。可在吉林省通化县,却看不到大雪飘零的景象,反而天气阴沉得有点不像话。一向戒备森严的通化县衙,这天连一个站岗的1983年,54岁的宋克达出任39军政委,搭档军长由师长越级提拔前言39军是沈阳军区的王牌军,前身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的红十五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3师,抗战胜利后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二纵,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整编为东北野战军二纵四野39军。1981976年,一农民在麦田中挖出一列砖墙,考古学家发现底下有古墓河北作为一处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是前朝历代选址的宝地之一。在距离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南2公里外,有一处名为大冢营的村庄。此处因村外巨大的坟冢而得名大冢营,据说还曾是皇家陵园,留守后代也马超投靠刘备后碌碌无为?或因史料缺失导致的误会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认为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战绩不佳,还想出了各种理由,例如不受信任小心做人失去了嫡系部队无法在平原作战等等。现在看来都有点用结果倒推原因的嫌疑。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明文志愿军被寒冷冻伤,周总理为何要求棉服要用新棉花,不只是为保暖新中国成立第二年,虽然中国人民已经从战争的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但是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个时候,我国外部的国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美帝国主义大肆进犯朝鲜,直逼我国国境雍正皇帝死因争议百年,如今却被一份密档解开,难怪史料不敢记载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中暴毙身亡,时值八月二十五日。一时之间,坊间一片哗然,有人推测雍正是被人行刺所杀,有人认为雍正常年累月批改奏折,是因身体疲累而死,还有人认为党史俞秀松日记的学术与史料价值印证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伟大共产党宣言是发行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其翻译与传播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俞秀松日记记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相关信息,为何李世民很轻松的就逼迫李渊交出军政大权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虽然打天下的不是他,但这并不妨碍他掌握实权,可以说在宣武门之变之前李渊说话还是很管用的。那么既然李渊是个有实权的皇帝,就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王翦一战功成的强国衡量博弈嬴政是千古以来最牛叉的一位始皇帝,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绩无人可比。他创下的江山是靠无数个为他前赴后继出生入死的螺丝钉成就的。王翦就是最大最强悍的螺丝钉之一。王翦是将军,是职业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