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伤亡率达到多大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

  这要看那只军队了!
  首先以一只普普通通的正规军为例,国际上通过统计的数据是30%。一只军队伤亡率达到30%,绝大部分军队都崩溃了!
  这是正规军。如果是杂牌部队,伤亡率通常只有10—20%就崩溃了!
  但历史上有很多军队战死率超过30%而没有崩溃的。这些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军魂!
  军魂有很多种:恐怖军魂,宗教军魂,爱国军魂等等。每一种军魂都会带来军队不惧怕伤亡率的特征。
  一战时期的西欧各国掷弹兵!
  二战时期的日本硫磺岛军国主义军团!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岳家军,蒙古军团!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伤亡率远远大于30%。极限达到80—100%!
  但有军魂不一定会赢,会打仗才会赢!
  而人民解放军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有军魂,而且会打仗。
  会打仗是区别于人海战的最关键因素!
  在淮海战役期间,某连队正在攻击某炮兵高地。但高地敌军人数超过他们的预期,打不下来。这时,另一只连队经过,去别的地方完成任务。双方交流以后,发现这个高地是战斗关键。于是合兵一处,打下敌炮兵高地!获得战略主动!两个连长却有战略眼光,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在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某连要夺下三个高地。一排,拿下第一高地,伤亡大半。二排夺下第二高地,副连长受重伤,死之前告诉连长"火力太猛,不要吹号,悄悄的上"!敌人把剩下的火力全部集中到第三高地!剩下的志愿军士兵悄悄的爬上第三高地。冲锋时,才吹响冲锋号。死亡率大大下降!这就是有战术眼光,这就是人民解放军!
  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能够接受伤亡率极高的军队,也是最会打仗的军队!
  1948年11月初,黄百韬第七兵团虽然号称拥有五个军,实际上除基本部队第25军有三个师建制外,其他四个军都只有两师人马,再加之第25军之148师战前已调往宿县整训,因此该兵团自新安镇向徐州撤退时,其实只有十个师约100000人(含兵团直属部队)。据此,各类军事文献称其有12万人马、以及某科上注明第七兵团当时拥有11个师的资料,都是不准确的,战场兵力要使用真实数字而非"建制数字"。
  歼击黄百韬兵团以及打援的过程,时间是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被称为"战役第一阶段",期间华东野战军共歼敌14万余人(含消灭、起义和投诚等全部形式),其中毙伤敌人总数为50500人(俘96600余人),去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徐东阻击战"中伤亡的10000余人,黄百韬兵团实际伤亡为40000余人,准确伤亡率应该在40%左右。
  这已经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值,之前我们专门讨论过,考虑到一支部队中实际的战斗人员数量(一线作战兵力)比例,战损超过三分之一即基本丧失战斗能力,必须撤出战场整补。比如消灭整编第74师的孟良崮战役,敌整74师加临时指挥的整83师的一个团,实有兵力33000余人,最终该师全部覆灭时被毙伤13000余人,计算伤亡率为39%,与黄百韬兵团的伤亡率基本相当。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中,一旦蒋军精锐兵团伤亡超过30%(近似于三分之一),则基本丧失战斗力,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而如果负隅顽抗到伤亡率达到40%甚至以上时,则意味着部队必将彻底崩溃,全军覆灭已成定局。比较来看,黄百韬确实比张灵甫难打,不仅最后的伤亡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华野的伤亡也远大于孟良崮战役(不低于50000人,徐东阻击战不计在内)。
  再看一下土木系精锐黄维兵团的情况,第十二兵团自蒙城来援时,黄维下辖四个满编军12个师共约12万大军,不考虑其前后方脱节的混乱情况,在双堆集被包围、在附近被歼的共有11个师11万人(第18军49师未参战),其中伤亡46000余人(起义、投诚和俘虏53000余人),另有部分人马逃散或突围。所以黄维兵团的伤亡率突破了41%,因此说,淮海战场其实最顽强的敌人是黄维兵团。
  数据摆在这里,也就无须刻意去吹捧黄百韬兵团的强悍程度是什么"位居第一",在碾庄圩最后的战斗中,华野四纵奉命消灭第25军残部约4600余人,结果打死打伤500余人后剩下的全部当了俘虏,司令员陶勇下令将4100俘虏立即全部补充进四纵各师各团,"解放战士"的比例之高非常罕见,而这种情况在歼击黄维兵团时不可能出现。
  相比较而言,由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就脆弱多了,该集团从徐州南逃时共有十个军部、26个师约26万人马,最终在陈官庄全部被歼时结果如下:俘虏177000余人、投诚24000余人,也就是说实际伤亡60000人不到,占比约23%左右,是淮海战役三大坨主要敌人当中,战斗力最差的一个集团,伤亡尚未超过三分之一,就已经彻底崩溃了。
  在最后歼击杜聿明集团的陈官庄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伤亡仅仅17870人,消灭敌人达到176000余人(孙元良兵团早就覆灭了),敌我伤亡比例高达9.8比1(歼击黄百韬为2.8比1),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所以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报告中说明:战役第三阶段是收获最大与消耗较小的一个阶段。
  也借这篇文章统计说明一下整个淮海战役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根据两大野战军的战报显示,战役期间共歼敌555000余人,其中第一阶段毙伤50000余人(黄百韬兵团全部、邱李两兵团一部),第二阶段毙伤46000余人(主要是黄维兵团),第三阶段60000余人,注意这不是全部,还要包括在南线打援中消灭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兵力数字,毙伤敌人总数17万人左右。
  这样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战役蒋军的伤亡比例,即17万对55.5万约计30%,基本符合我们曾经讨论的结果,也就是在这个伤亡比例下部队基本失去战斗力,而平均崩溃的数值约在40%左右,显然杜聿明集团是扯了后腿的。我方两大野战军伤亡134000余人,有些人不禁要问,华野中野参战60余万,这伤亡不也超过22%了吗?
  别忘记了,战役期间有10多万俘虏被补入我军各部,另外还有各地方军区动员和补充而来的新兵,所以战场投入的总兵力是需要累加的,因此总的伤亡率不会超过15%。虽然损失也是不小,但各纵队基本能够保持了相当的战斗能力,这也是残余蒋军一口气逃过长江的原因,否则一个师也剩不下。
  而至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时华野伤亡较大的问题,主要是碾庄战役初期,华野各纵有些轻敌,一味的猛打猛冲,再加上碾庄的特殊地形以及李弥兵团留下来的工事,才造成重大伤亡,属于特例,但并不代表黄百韬的战力就超过了黄维,只有敌人的伤亡比例才能准确说明其顽抗程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抗战中,最强的国军部队,就是铁血虎贲74军第57师,1943年常德会战。
  此战,第57师8000兵力坚守常德,遭遇日军第116师团1万多主力猛攻,随后又遭到第3师团主力夹击。
  面对数倍敌人,第57师在常德坚守十多天,弹尽援绝,伤亡殆尽。
  最终,1943年11月28日,常德保卫战已经到最后时刻,日军已经攻入城内,双方残酷血战。
  第57师参战的8315名官兵仅剩500余人没有受伤,仍然坚持抵抗。
  在大、小西门,日军冲锋多次,均被守军击退。至此日,守军第57师各级指挥官伤亡达95%,后勤兵员均到一线作战,且大部牺牲。日军曾向城内空投劝降书,爱国将士断然拒绝。
  余程万师长下令将城内炮工辎部队,政工,师部幕僚及所有官佐杂役编队,由第171团团副高子曰中校率领,投入战斗。常德警察也被编入部队!
  总之,所有能动的,全部上阵;轻伤员也全部上阵!
  就这样,又坚持了2天。
  30日,守军已被压迫在城中心狭小范围内,第57师剩余官兵下定了必死决心,师长余程万电告第6战区代司令长官孙连仲:"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副、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12月1日,日机继续轰炸中央银行师部,东、南、北门的阵地已全部失守,只剩下兴街口经中山南路和大西门一隅城区。敌穿墙凿壁,节节紧逼,师长余程万及各级幕僚亲任指挥,尺土之微,誓死必争。
  即便这样,既然还又坚持了2天。
  3日深夜4点,日军直逼常德最后一个国军阵地,中央银行大楼。
  这里指挥的柴意新团长集结第169团残部,进入双忠巷最后阵地,决心一死殉国。
  凌晨,日军集中掷弹筒及枪榴弹,迫炮火力攻击双忠巷。柴意新团长奋然起身高呼杀敌,率残部以刀矛棍石向敌冲锋,反复肉搏十余次,身受两处重伤,仍英勇力战,不幸在白刃战中中弹陨命,壮烈牺牲,随从百余残余官兵伤亡殆尽,双忠巷阵地陷落,常德城宣告失守。
  最终第57师成建制突围出城的,仅有83人,其余基本全军覆没。
  8315名官兵,最终只有83人成建制突围出来,其余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57师坚持到仅剩1.8%的兵力,仍然坚守到最后一刻。
  所以,抗日铁血74军是名不虚传的,打鬼子绝对不含糊。
  《74军军歌》, 田汉词,任光曲 。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
  我们(74军)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里相从。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援过徐州,大战过兰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踏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勇,愈杀愈勇。抗战必定胜利!杀!建国必定成功!杀!"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个概念"崩溃点战损率"。
  军事上的解释大致是这样的:当战损率超过一定数量,在武器等物质条件没有发生耗竭,敌方攻击状态也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己方的击毁率却出现突然降低,我们把这个点称作军队意志的"崩溃点"。
  从概念来看,"崩溃点"显然不是一支军队被消灭的时的伤亡人数除以战前总人数;比如,一支军队几乎全部战死,能说"崩溃点"是100%吗?
  举个例子,孟良崮战役中,毙伤敌1.3万人,俘虏1 .9万人,那么崩溃点是1.3/3.2=40.6%吗?显然不是,其实在达到这个伤亡率前,整编74师就已崩溃。根据史料来看,74师在孟良崮共坚持3天,坚持两天后就崩溃了,在崩溃后,74师的击毁率(作战能力)直线下降,但是没有整建制投降,解放军还在乘胜攻击,大规模杀伤74师官兵,张灵甫也是在74崩溃后被打死的。
  军队一旦达到"崩溃点",击毁率(作战能力)通常近似为0,会给军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支没有作战能力的军队,近似被屠杀。
  "崩溃点战损率"是衡量一支军队作战意志的主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
  不是说长期伤亡率高,作战意志就高。如果一支部队,长期承受高伤亡率,作战意志一定不高。
  找几个例子来比较一下
  1.黄埔系:比如国民党军,淞沪战场上承受巨大损失,南京会战迅速崩溃被屠杀,南京会战崩溃的几支国民党军都是最精锐的德械师:87,88,36和教导总队,经此一战,德械师在国民党军退出舞台。如果用伤亡率衡量,南京会战中,87,88,36和教导总队伤亡率不到20%就崩溃了;抗日战场上,大量国民党军无端的损失,信心受到打击,望风而逃比比皆是。相反,长期连续的胜利下,长期的修养下,部队是可以接受一次比较高的伤亡率的,认为这是值得付出的。比如昆仑关战役中的第五军,全军5.4万,伤亡1.7万,损失率31%,但也无力再战,日军反击后也只能败逃。就是说黄埔系最精锐的部队,也承受不住30%战损率。
  2.西北军:个人认为西北军作战意志高于黄埔系,西北军长期在艰苦环境下作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西北军在北方孤军大战直系、奉系和晋系几大军阀,经历张家口、南口数个月血战,撤退到雁北,又和晋军血战几个月,失败后也是后续撤退,做到败而不溃。从1925年到1926年,西北军都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和北洋军持续作战,才有北伐军快速轻易获胜,否则北伐成功可能极低。中原大战失败后,西北军核心部队因痛恨黄埔系,孤军北上张北,接受张学良改编为29军,29军此后的表现绝对不弱于黄埔精锐。西北军经常能承受超过50%战损率。
  3.陕军:核心部队就是杨虎臣部,从辛亥革命到北伐,在整个大西北,杨虎臣部是唯一红旗不倒的国民党武装。参加了反袁、护国、护法、靖国军战争等,特别是陕西靖国军失败后,大多数人投向北洋,杨虎臣拒绝接受改编,孤军北上,迎于右任于陕西武功,继续高举靖国军大旗反抗北洋;孙中山在在广州改组国民党后,重新登记国民党党员,杨虎臣是孙中山亲自特批重新登记为党员,被党内誉为孤忠,北伐时期的二虎守长安8个月,7000陕军牵制了北洋10余万人。后杨虎臣时代,抗日战场上的陕军也是战功赫赫,中条山根据地的台柱。承受战损率和西北军相当50%。
  5.桂军:桂军核心部队是第七军,个人认为战斗意志绝对强于74师等中央军,第七军极端情况下甚至能承受70%战损率。北伐期间的第七军在江西连续作战只剩下7000人,还能修整后再战,极端情况下第七军能承受70%战斗损率。
  6.川军:战斗力不强,但有牺牲精神的部队。四川人面对外敌入侵绝不投降,这也是宋末、清末四川人口几乎灭绝的原因,这种精神也反映在抗日战场上,王铭章,李家钰等明知必死。
  崩溃点的判断,对指挥官的战场决断能力非常重要。作战能力发挥到极限后,见好就收,这对极端不利情况下作战的部队极其重要。从这点来看,一直认为李宗仁战场指挥能力远强于白崇禧。徐州会战,李宗仁在崩溃点到来前果断撤退,避免淞沪会战的大崩溃,此后的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李宗仁都很好地做到了这点。相反独立掌军的白崇禧在桂南会战、衡宝会战中,由于没有在崩溃点来临前做出决断,造成大溃败、大灾难。
  崩溃点是可以在战斗中不断磨练提高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林彪也是崩溃点到来时,不顾中央电令果断撤退。林彪认识到东北民主联军来自四面八方,本地扩编太多,缺少默契。在三下江南作战中,林彪显示带领几个纵队先打国民党军营级据点,打顺了再打团级据点,然后到团灭整师,在战火中一步一步锤炼,塔山保卫战,四纵力战国民党东进兵团10万人。
  我们拿美军来说好了。
  按照美军约定俗成的规则,一只美国军队只要伤亡率到达了30%,就可以视为此支部队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有权力不受指责撤出战场!
  所以1942年麦克阿瑟手下还有13万军队的时候撤出了菲律宾,依然被美国人成为"荣誉大撤退",依然视麦克阿瑟为战争英雄,尽管这个所谓的英雄留下了7万多美军士兵做了日本人的战俘,受尽折虐。
  美国人是生意经,他们得出这个30%的数字是经过严谨推算的,可以相信他的这个数字。
  但是,也有军队不信这个数字。他们认为那怕战至最后一人,军队也不应该崩溃。
  做到这一点当然非常不容易了,可是确实有军队做得到。
  比如国民革命军第74军54师吧!
  1943年54师守卫常德,以8000之众抵抗日军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联合进攻,兵力对比大概是1:4。
  在各种武器火力也不如敌人的状况下,最后打成了惨烈巷战,逐屋逐巷的展开了争对,一连打了16天,最后只剩了80多个人"成建制"的撤退了出来。
  注意了,80多个人"成建制"的奉命撤退的,不是崩溃。
  也不是全军覆没。
  因为,这80多个人没有"成仁战死",一度搞的蒋介石很生气,还开了军事法庭审判54师师长余程万。判了他两年。
  还有很多军队一击即溃呢!一个人也没有伤亡,就崩溃了。
  比如张学良领导下的东北军。
  那儿说理去。
  所以说,伤亡率达到多大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
  无有定论!
  比伤亡率更恐怖的情况是被包围或陷入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伤亡也没有,军队也会崩溃。比如巴丹半岛战役后期,在坚守无望的情况下,60000名菲律宾士兵和15000名美国士兵,直接投降了。这还需要什么伤亡率?
  相反的,则是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或是始终把握战场主动、或是战场形势逆转了、或是援军赶到了。这时候,就是被杀得溃不成军,也不会崩溃。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都被打成一片焦土了,但苏联红军崩溃了吗?
  在不考虑形势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确保军队始终不崩溃?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军队和士兵才会血不流干、死不旋踵?
  要成功、走极端。
  塑造一支从不崩溃的军队,也必须走极端。但这种极端不是物质装备上的极端,而是精神文化上的极端。
  举两个例子,都是国外的。用这两个例子说明这种精神文化上的极端有多可怕。
  公元前401年,波斯帝国的小居鲁士王子,雇佣了10700名希腊重装士兵。这些希腊雇佣军要跟着他一起杀回波斯、抢夺王位。
  小居鲁士带着他的雇佣兵,一路上魔挡杀魔、佛挡杀佛,向东推进了1500英里。在库那克萨战役中,希腊重装士兵像一把利刃,直接刺破了波斯皇家军队的阵列。而己方付出的代价,仅是一名士兵受到了箭伤。
  希腊雇佣军马上就能为他们的雇主小居鲁士王子抢到王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冒进的小居鲁士,竟然冲进波斯人的军阵,去追杀他的哥哥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然后,小居鲁士就被波斯军队乱刀砍死了。
  小居鲁士一死,波斯军队立即士气大振。小居鲁士阵营中的波斯军队,瞬间溃不成军。死亡还是生存,摆在了希腊人的面前。他们要么向薛西斯二世投降,要么死在异国他乡。
  面对生死抉择,希腊人竟然采用了投票方式。经过投票,这个万人远征队决定:拒绝向波斯大王屈膝投降,同时也拒绝死在异国他乡,而是要一路杀回故乡。这时候,还用担心什么伤亡率吗?
  希腊雇佣军,已经处于必死之地。
  他们在波斯人的地盘上,哪哪都是敌人。他们被数以万计的敌人包围、他们的将军已被斩首示众、他们在返乡途中要遭遇至少20个野蛮部落、他们还要穿越冰冷的雪山和荒原。而且,肯定还要面对波斯优势军队的围追堵截。
  但是,希腊人居然成功了。每六个人中竟有五个人活着回到了家乡。而大多数死在途中的人,不是被波斯人杀死的,而是被亚美尼亚的白雪冻死的。
  希腊人能够活着回家的原因是什么?
  就如《杀戮与文化》一书中所描述的:既是雇佣兵军队,同时也是"移动的民主政府"的团体。
  士兵们会定期举行集会,对当选将军的提议,进行投票表决。在危急的时候,他们会组建特别委员会,来管理军中事务。在面对天灾人祸、河流险地以及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他们也会组织集会,讨论和决定新的战术和新的组织制度,甚至还要打造新的武器。而当选的将军,也会同士兵们一起行军、一起战斗,同时还要为自己的花费提供详细的账目清单。
  每一个士兵都是一个独立的公民。他们不止为集体而战,而且为自己而战,甚至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战。每一个士兵,不仅保持了高度尊严,而且拥有高度自由的个人权利。"任何对行军方式心存不满的人都可以投票决定离开大部队,按照自己的路线返回故乡"。你们打得不好,那我就自己去打、自己回家。
  独立的个人,靠着当事人的合意,竟然把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最后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这是一种极端。
  而围追堵截希腊人的波斯军队呢?即便是精锐的长生军,也是靠着马鞭督战才能去冲杀敌人。这时候,统计伤亡率根本就没有意义。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那就是绝对放弃个人独立的集体意识。
  二战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军队,投降和战死者,通常是4:1。简单说就是:一旦遭遇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伤亡,西方军队就不会打下去了。这就相当于崩溃了。
  军官和士兵们会认为继续打下去已经毫无必要。要么彻底认怂,估计也跑不掉了,所以直接投降;要么直接退兵,估计还能跑掉,然后承认战败。
  但是,日本人却不这么玩,日本军队的调性是打死也不投降。
  在北缅会战中,日本军队中有17166人战死,而被俘的却只有142人(统计数字来自于《菊与刀》)。而这142人中,大部分是在负伤或昏迷的情况下被俘的。当然也有主动投降,但人数非常少。
  在日本军队中,投降和战死者比,达到了惊人的120:1。所以,这时候,统计伤亡率与军队崩溃的关系,已经毫无意义。
  日本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投降是霍兰迪亚战役。但是,被俘和战死者的比例,仍然是1:5。粗略统计就是:6个人中至少有战死5个,剩下的日本人才会投降。但这跟120:1相比,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然而,日本就一定不会投降吗?日本人要是投降起来,都能让盟军大跌眼镜。
  等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时候,别说军队了,就是国民也都投降了。前一刻还要集体玉碎,后一刻竟然五体投地了。而且,连对美国占领军的恐怖活动,都没人去制造。甚至,很多日本人竟然跑到美国军营前摆摊做买卖。
  这就是另外一种极端:个人毫无独立意识,一切都是集体说了算。
  所以,伤亡率到多少才会导致军队崩溃,这就是一个没法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的问题。
  能够眼见的就是形势,自己一方捏着战场主动权,就是杀到最后一兵一卒,军队也不会崩溃。马上都能打赢了,还有什么理由崩溃?
  除了形势的问题,就是文化上玩极端。
  与大唐帝国打了两百多年的吐蕃帝国,这家伙是怎么打仗的?"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前面的人死光了,后面的人才上。战争对于吐蕃人来说,就是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为止。这种对手,也只有生猛的大唐才能应付。
  难道吐蕃战士就不怕死吗?投降之后,自己一家人会不会被赞普全都杀光?根本没那么严重,只是脸上或家门口挂根狐狸尾巴,仅此而已。"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但一根狐狸尾巴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这也是一种极端。
  所以,在忽略形势的因素后,塑造一支从不崩溃的军队,需要精神文化上的极端。一种极端是独立个人意识下的当事人合意,一种极端是彻底集体意识下的权威服从。如果再有一种极端,那就是吐蕃人的这种生猛无极限,对敌人残忍,对自己人比对敌人还残忍。
  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比较硬气,每次战斗彰显英雄本色,战斗到一兵一卒也要坚持战斗下去。而国军就不一样了,只要看到整个作战部队有百分之十死亡,就吓的赶紧交枪投降,便使作战部队陷入崩溃状态。
  我在部队服役时,常听我们师长讲他们当年参加战斗的故事。特别是在参加孟良崮战役时,战斗打的很残。师长他当时是团长,他们团的任务是阻击来援助敌74师的国军。他通过勘探地形,找到即能阻击敌人,又能藏身之处。便命令部下挖工事做掩体。一切准备好了,敌人趁天黑开始向我们进攻了,他们先是打了一阵炮,然后便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我阵地疯狂的进攻。师长为了保存实力,把三个营轮换着阻击敌人。由于敌人武器装备精良,又有坦克作俺护,阵地几次被敌人占领。我军就用近战让坦克大炮起不上作用。战士们在格斗中越战越勇,连续打退敌人二十几次冲锋。战斗打的很残,经过两天两夜激战全团原来1000多人,只剩下200多人,百分之八十的战士为国捐躯。上级还没有下令撒退,所以还得坚持战斗……。
  虽然全团百分之八十人都牺牲了,但是士气还是待别高昂。师长为了防止敌坦克再掩护敌人冲锋,趁夜里把敌人的尸体堆到我方阵地前十几米处,进行阻击坦克前进。这一着果然灵,敌人冲锋时不再用坦克了。我军就用这二百号战士顶住了敌人一个军的进攻。给进攻孟良崮的兄弟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就孤立了张灵甫。使我军顺利的夺取了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
  所以说军队之间都有差别,如果是国军部队伤亡百分之二十就可能崩溃。我军伤亡百分之九十也不会崩溃。因我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旨,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目标。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所以是威武之师、精锐之师,是任何力量也打垮摧不烂的。
  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因果关系搞反了。但也是一个常见的认识错误,觉得部队到达一定的伤亡,就会崩溃,还煞有介事来个30%......都不对。
  部队往往都是先崩溃,后开始大量伤亡,而崩溃之前,伤亡反倒是很少。前期打的很惨烈,伤亡很严重,反倒不容易导致部队崩溃。
  根据这样的逻辑,差不多能解释所有部队的表现了。
  先举个远点的例子:淝水之战。
  苻坚组织前秦百万大军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几万人。前哨战中,前秦略微吃亏,但对于百万大军无关痛痒。两军隔江对峙,东晋跟前秦说大家堵在这,打得也不畅快,不如你撤一下,我们过去,好好干一场。前秦觉得主意不错,答应了。结果撤出事了。大部分秦军不知道情况,说撤退以为前方打败了,再加上东晋间谍造谣,有人开始逃跑,带动全军跑,造成大混乱,部队崩溃。然后晋军追着屁股后杀。这时候才开始造成真正的大规模伤亡。跑的时候,谈不上军队,没有组织能力,没有抵抗能力,在成建制的晋军面前,都是菜板上的肉。最后秦军大败,伤亡惨重,并导致了前秦灭亡,苻坚遇害。
  死于淝水之战的秦军,99%都是部队崩溃以后被杀的。
  先崩溃,后死人。
  蒙古人打仗的时候也一样,两军对阵,他先拿箭射。这时候死伤并不多,但会造成敌人的恐惧。当敌人开始害怕、动摇,阵型不稳的时候,蒙古派出重骑兵冲阵,把阵型冲乱。这时候基本上就会造成敌军崩溃,开始逃跑。这是一个节点,崩溃之前,死的人数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崩溃以后逃跑的时候被蒙古人像猎物一样宰杀掉的。
  两军对阵的时候,再不济也是这边死两个,换那边死1个。到了崩溃的时候,逃跑的死100人,追击的也死不上一个人。
  所以打仗追求的是先让敌人崩溃,后杀人,而不是通过杀人来造成崩溃。
  不杀人怎么崩溃?
  有的是办法。
  二战德国打法国,他并没有直接攻击法国的重兵集团,而是用装甲部队穿插到法军的身后。德军装甲部队打到法军背后,法军自动就崩溃了。当时法军将近300万部队,但整个法国战役,法军总共才死了9万多人。死了9万多人,整个法军就崩了,200多万被俘。200多万人是投降了,如果不投降,在崩溃的情况下,德军想杀多少就能杀多少,而且自身损失会极其轻微。
  虽然法军崩溃以后没大量伤亡,但被俘是一回事。
  法军死40分之1就崩溃了。剩下的几百万是任人宰割,他是态度好,人家没割。想割完全不是问题。
  抗日战争咱就不多说了,情况都差不多,绝大部分的伤亡,屠杀,都是部队崩溃以后造成的。正面抵抗的时候,死的人往往不多。而且正面抵抗,好歹四五个能换一个,崩溃以后,一万人被杀,也换不来一个日军。
  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初期和日军正面打,充其量是略微吃亏,死的人是少数,而且也给日军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后来翻越野人山撤退,绝大部分人都死在了路上,白白牺牲。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战争都是这样的规律,先是少量损失,但种种原因,部队开始撤退、溃退,然后才真正开始大量死人。
  但前期死的人多,往往反倒不会造成部队的崩溃。就像志愿军、二战中后期的苏军。很多部队损失一半人,只剩下一两个人,甚至全牺牲了也没崩溃。
  部队崩不崩溃,和撤不撤、跑不跑有直接关系。和伤亡数量关系不大。
  所以打仗最高难的操作是撤退,既撤退又要保证部队不崩溃,是最难的,没有之一。发起勇敢的冲锋,不难。而撤退、逃跑,往往又不是因为伤亡过多。
  并没有太大的伤亡,但害怕有太大的伤亡,关键词:害怕。往往是怕有严重的伤亡,开始撤退、逃跑,结果反倒变成了大溃败,大屠杀,反倒造成了严重伤亡。越不怕死越不会死,越怕死越会死。
  杜聿明怕远征军被日军歼灭,开始撤退,结果还不如被歼灭了。坚决抵抗被歼灭能给日军造成一定伤亡。但撤退变成崩溃,日军没有任何损失。单方面自己全军覆没。亏死。
  害怕,会引起撤退、逃跑,进而演变成崩溃,最后导致大量伤亡。而害怕是因为恐惧。
  打仗归根结底是打心理,摧毁对手打意志,造成恐惧,他一害怕......
  德军穿插到法军背后,根本目的是要造成法军的恐惧。蒙古军队射箭,也是在制造恐惧。东晋对前秦,都是一个性质。抗战时期,为什么打不过日军,为什么动不动就丢几个省、失地千里,查到根就是害怕。上上下下都怕日本人。到现在一提日本人,不少人都腿软......这种恐惧是深入骨髓的。过去70多年快80年了,现在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4亿人口,200多万的军队,核弹撑腰,某些人一提日本人还瑟瑟发抖,这得吓啥样?你说中国不怕日本,他说你是汉奸,都吓精神失常了,吓得失去逻辑推理能力了。说中国不怕日本,是汉奸,这逻辑成立吗?不就是吓疯了胡说嘛。
  志愿军能跟美军打,不怕他、不服他,是所有事情的基础。
  恐惧,造成部队崩溃,产生重大伤亡。但是,造成恐惧的,往往并不是因为伤亡过大。
  不恐惧,即便产生重大伤亡,也不会造成部队崩溃。
  说直白点,很多时候,只是死了很少的人,就会导致部队崩溃。如果抵抗非常激烈,死的人多,反倒不会崩溃。
  就像法军,死9万人,300万人的大军崩溃。有些部队则是打光了也没崩溃。法军40个人里死1个,就崩溃了,几千万法国人,死十几万,全国都崩溃了,大家不要嘲笑,大多数情况,其他国家都差不多都是这样。
  苏联死2000多万人,伤亡多的,反倒不崩了。一战的时候德军就像穿插到法军身后,但被法军挡住了,恐惧没制造出来。法军不害怕,和德军正面硬刚,死了130万人,伤残280多万,也没崩。
  道理再往深了追究,还是人性、人心的问题。
  几十万、百万大军在一起,多少个军、多少个师,突然传来消息,后路被敌人抄了,或者前方打败了......这时候消息必然会被一层一层的放大,变成谣言满天飞:我们被包围了,长官跑了......然后也必然会有聪明人,开溜。一个人开溜,必然会引起其他人开溜,一个排开溜,必然会引起其他排开溜,一个师开溜必然会引起其他师开溜,即便不开溜,大家也都想着开溜,留意别人开溜,一有个风吹草动,敌人再放两炮,那就比赛跑了......这都是人性,都是必然。
  所以,只要德军把部队开到法军背后,不用干其他事,法军自己就崩了,这是必然的。只要把部队穿插到法军背后,形成包围的架势,打不打无所谓,必然会在法军中制造出恐惧,摧毁抵抗意志,崩溃。
  如果对手没能制造出恐惧,你和你的部队不害怕他,正面打的很激烈,战友都战死了,你也能战斗到最后。但如果敌人制造出了恐惧,自己的部队害怕了,其他的战友都跑了,你也得跟着跑。一个人害怕,会传染给周围10个人,大家都害怕,剩下一两个不害怕的,也没用了。指挥员发现背后有敌军,意识到有危险,他一害怕,又会把恐惧传染给下面各级官兵。
  一支部队伤亡达到30%会丧失战斗力,是这么个意思:
  一个师,他要干一个师的活。当他伤亡达到30%的时候,就干不了一个师的活了。但两个团的活,还是能干的。本来能部署在三个山头,伤亡达到30%,收拢一下,不能再守三个山头,守两个没问题。还能打,但已经达不到一个完整师的职能。
  一个师伤亡30%,丧失的是他作为师级单位的战斗力,不能再干一个师的活。并不是直接归零、完全不能打了。降级,可以继续打,工作量跟着减少就可以了。丧失的是他自身那个级别军事单位的战斗力,和崩溃、一点都不能打,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个师剩下10个人依然在坚持打,那他就没崩溃。但不能再让这10个人去干一个师一万人的工作。
  一个师,一个人没死,一枪没放,全跑了,这也是崩溃。而且很常见。
  这要看是哪支部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对什么样的对手作战。有些部队自恃装备精良且有不间断的空中补给,即便陷入重重包围、伤亡过半,也能有组织的持续抵抗,比如10万二战德军在迭米扬斯克包围圈内苦战120多天,光是空运出来的伤员就接近4万,但始终没有崩溃。
  其中骷髅师减员过半且被分割使用,也没有出现崩溃的现象。骷髅师的大名无人不知,依靠狂热的战斗热情这支部队多次临危授命,经历无数恶战都不曾有过崩溃的现象,到战争结束时仅剩一千多人还能烧毁制服有计划、有组织的转移,最后向英军投降。
  此外,同样奋战在迭米扬斯克的,还有德国国防军第2军下属的第123勃兰登堡步兵师,该师在头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就遭到重创,上万人的战斗群仅剩900多人,这个程度仍旧没有让其崩溃,还能阻止抵抗,在120多天里始终没有擅自撤退或者崩溃。
  迭米扬斯克的德军,为什么能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屹立不倒呢?
  德第2军军长阿伦费尔特的话或许就是答案,他说:我们有10万大军,士兵素质比苏军优越,很多事实可证明这一点,让困难时刻来临吧,部队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种疯狂的自信和高昂的士气,与德军在波兰战役、北欧战役、法国战役期间的卓越表现不无关系,德军断断续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和不到10万人的牺牲,就攻下了整个中欧、北欧和西欧,又在巴巴罗萨计划前期消灭了300多万苏联红军,这种史诗般的胜利是德军伤亡惨重时能坚持下去的动力。
  相比德军的装备精良,抗战时期的国军相差好几个等级,但凭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保家卫国的热情,他们也做到了悍不畏死、战至最后一人。比如随着电影《八佰》热播而大火的国军88师,这支部队的师长孙元良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该师几万余名官兵都值得我们铭记。88师作为少数几个接受德国教官训练、配备德械装备优质部队,在淞沪抗战期间打的异常坚强,先后补充5次兵源,按照每次2000人左右的补充规律,全师约有上万人的损失。
  等到南京保卫战打响时,88师仅有7000多人可用,而且重武器几乎都没有了(仅有6门山炮),但仍然承担着防御南京正南面的作战任务。南京城的南门叫做"中华门",门外是不算太高的雨花台山地,这两块阵地互为犄角成为日军难啃的骨头,根据孙元良的部署,守卫中华门的是262旅、守卫雨花台的是264旅,后者得到了炮兵的加强,兵力一度达到3500人的规模,他们要面对是携带140多门大炮、2个战车连队的2个师团4万日军。
  日军不但有压倒性的数量、火力优势,更有充足的后勤补给和不要脸的毒气战术,雨花台上的264旅和前来增援262旅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两位旅长朱赤、高致嵩先后战死,约有6000官兵葬身雨花台,仅有百余人奉命突围,可悲的是这百余人还被吓破胆的孙元良堵在护城河外。这个悲壮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一支部队减员90%以上也不至于彻底崩溃,前提它是由一群视死如归的血性男儿组成。
  一般国际惯例认为是30%,这个口径已经很可怕了。因为一只军队并不都是战斗兵。比如一只15000人的美军步兵师,指挥、后勤、炮兵等人员就占40%,剩下60%才是拿枪的战斗兵。也就是约9000人一线战斗,30%伤亡是4500人伤亡,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一线战斗人员伤亡了,两个死一个,放谁身上都要崩。

二战时苏美英三个国家,哪三位军师帮助老大打赢了战争?话说咱们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本事厉害的君主打天下,身边总有本事厉害的智多星,也就是正史上所说的谋主,评书演义中所说的军师。诸如商汤之伊尹周武之姜尚刘邦之张良刘备之孔明正所谓运筹帷幄越南地图为什么要把老挝和柬埔寨画进去?题主想说的,难道是类似这样的图?!这是法属印支的地图,是法国过去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并不是越南地图。不过,越南确实是一直都有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建立印支联邦的野心。而这一切的根源,主日本战国被当年明月调侃是县长打县长,情况真的如此吗?谈到日本战国,不免想起我们十分熟知的一个人聪明的一休。一休法名一休宗纯,便是战国开端时期北朝小松天皇的儿子。一休本人也经历了战国的一部分时期。日本是弹丸之地,但自古入口基数并不少。十国之一吴国(吴越)共历五王卖私盐起家占据两浙建都杭州立国72年吴越(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为临安钱氏。由钱镠在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国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1吴越太天地会创始人竟是最早的汉奸,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覆灭关于天地会,相信大家都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也确实是一个成立于清初的真实的反清团体,其主要宗旨就是,劫富济贫,反清复明。关于他的创始人是谁众说纷纭,但是从记载来看这个团体有组织有纪律荐读缅怀何鲁丽以身报国坚定地跟共产党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黎笋战后亲临柑塘,目睹废墟泣不成声,10年后磷矿才恢复生产时间回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2月25日,我西线部队占领了越南西北的一个小城市柑塘,在柑塘市有一个大型工厂柑塘磷矿又叫柑塘化肥厂,当时驻守柑塘磷矿的是我13军38师114广东历代状元名录(欢迎补充)唐朝莫宣卿(834?)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唐宣宗大中五年状元(851)(第100位),广东的第一个状元。幼年时他的生父病逝,遂与母亲随继父生活。由于继父的家境较富裕,他得以北京历代科举状元(欢迎补充)元代宋本,大都(今北京)人。字诚夫。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于元元统二年1334)。元至治元年(1321)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宋本自幼聪颖出众,日夜苦读经史以图贯通尼克松对周总理评价极高,总理夫人邓颖超说了一个秘密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两次访问中国。1972年访华时,他与周恩来多次交谈。后来,他对周总理评价极高。他说我见过许多世界领袖,在我所会见过的所有人中,(周恩来)他是一大河边小村庄这是一个中国母亲河边的小村庄,村子由于紧邻大河而大河在历史上又多次发生改道,所以村子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历史上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即著名的黄河夺淮之后,黄河入海口从海河流域改为南侵淮河
1976年日本团体访华,日籍翻译向黑龙江老农下跪感谢你养育了我我是流着日本人的血,长了中国人的肉,血肉相连才成为今天的我中岛幼八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邦交恢复正常。此后,越来越多的日本民间团体到中国访直罗镇战役,毛主席冒着危险看望伤员,伤员数十年后仍为之动容1935年21日下午,红军发起攻击的激战已过,而枪声尚未完全停止,最后的战斗即将到来。牛元峰率残部退守的寨子,是那个已经被红军拆除但拆除得不够彻底的寨子。登上这个寨子,牛元峰看到断四段婚姻的陈独秀,面对孤零的妻子,临终嘱咐儿子给她5个瓷碗1942年5月27日,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病逝,终年63岁。陈独秀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无论是政治生涯,还是感情世界,都让人捉摸不透。他一生共有四次情变,其中的悲欢离合又透露算无遗策的神探狄仁杰,数学大概是体育老师教的重温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忽然发现,在这部剧中老谋深算的狄仁杰狄阁老,数学真心不怎么样,身边也都是些数盲。在漕渠魅影一案中,围绕着江淮盐铁转运使运盐船在邗沟渠翻覆,数百万石食盐消失无踪明朝(皇帝排序以及时间)微风太祖朱元璋生卒年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在位时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微风惠帝朱允炆生卒年公元1377年公元?年在位时间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微风成祖朱棣生卒年四野两大王牌,38军和39军,哪支部队的实力更强?提起人民解放军的王牌军,大家自然都会首先想到战功赫赫的第四野战军,这支部队从白山黑水一路征战到天涯海角,打了一个个硬仗难仗狠仗,解放了大半个中国,涌现出了众多的功勋部队和英雄人物,汉武帝的幸运女神如何追求女神?如何成为人人心中的女神?听我讲不一样的女神。听我说不一样的传说。西汉初年,统治者信奉道家学说,休养生息,国力日盛。汉武帝登基后,推崇儒家学说,招纳了大批贤良之才,准备朱元璋吃完老婆婆的豆腐汤后,连连称赞,离开后却下令杀了她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开国皇帝,大多数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英雄人物。也只有经历了前朝残忍的压迫,看过了旧朝代是如何走向的没落,才有了他们的励精图治。所以,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最圣明的张太雷烈士后人结局长女默默奉献成教师,次女被周总理点名接见身为我党早期相当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张太雷智识出类拔萃。李大钊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学贯中西,才华出众,凭借不凡的才干和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为早期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办报宣传和国际活动作出了卓越民国女子施娣,嫁老外却遭抛弃,混血儿子后成巨富我只当中国人我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的大国之一。在现在的国际局势中,也算是不受他国的牵制。可是在百年之前,我国的情况可不是这样的。在十九世纪初期,清朝刚刚分崩离析,我国还处在动荡之中。而在这段时间他是红色特工,多次被列入军统名单,戴笠却迟迟不敢下手一九七五年的某一天,在军统局局长办公室里,戴笠对着一份刚由部下送来的暗杀名单连声叹气。他在名单上看到一个名字,一个他不知该如何是好的名字。戴笠作为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掌握着党内异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