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理非常清楚是什么原因,也非常配合。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军势浩大,于是司马懿选择了坚壁清野,不出面和诸葛亮交战。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司马懿就是不出,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仍然阻止手下出战,摆明了一副绝不出战的样子。最终在司马懿的这种策略下,诸葛亮也毫无办法,只能打持久战,而诸葛亮的身体,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也支持不下去了,最终星落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军队后撤,魏延不满杨仪统军,竟然发兵攻打杨仪,蜀军内部闹起了动乱,不过即便如此,司马懿也没有选择趁机追杀,攻打蜀汉,令人非常疑惑。此时趁蜀军内乱,击败他们的概率不是更大吗?
  司马懿没有趁机进攻蜀汉,只是一直在和蜀汉对峙,等到辽东公孙渊发动叛乱,司马懿又被调往了辽东。面对公孙渊,司马懿的反应可是和面对蜀汉时的反应截然不同,司马懿充分展现自己军事家的才能,三下五除二的就解决了公孙渊,令人颇为震惊!在诸葛亮手下屡屡吃瘪的司马懿,竟然如此强大,用兵竟然如此厉害?这不由得又让人产生怀疑了,面对蜀汉时,到底是司马懿不如诸葛亮,还是他在故意示弱,隐藏实力?
  司马懿击败公孙渊后,又被曹叡调往关中,防备蜀汉。从曹叡对司马懿的使用来看,感觉司马懿就是个救火队员,哪里出问题了,就让司马懿前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就让司马懿前去阻挡蜀汉,反正就是没想过把司马懿调回京城当官!不过司马懿这人,运气是非常的好,虽然曹叡对他防范有加,一直没让他进入京城,进入权力核心,但曹叡的英年早逝,直接将司马懿推入了舞台中央!
  曹叡去世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司马懿终于得以进入权力中心。虽然曹爽对司马懿有敌意,想要独揽大权,但曹爽毕竟缺乏经验,还是一个小辈,哪里玩得过司马懿?期间,曹爽也曾想过伐蜀,但司马懿强烈反对,因为曹爽伐蜀一旦成功,在曹魏的声望将会超过司马懿,到时候司马懿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司马懿联合众人,坚决反对曹爽伐蜀。曹爽要想彻底击败司马懿,必须得去攫取军功,只是很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爽远没有他父亲曹真的实力,在伐蜀过程中被王平打得大败,只能灰溜溜逃回魏国。
  曹爽的失败,让司马懿的声望越来越高,不过司马懿仍然选择了低调做人,任由曹爽胡作非为。在曹爽把人都得罪光时,司马懿再站出来反戈一击,最终成功击败了曹爽,拿到了曹魏大权。掌握大权的司马懿,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攻打蜀汉或者东吴,为魏国一统天下倾尽全力,但他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大肆打击曹家势力,发展司马家的实力,最终为司马家篡魏奠定了基础!
  从司马懿的经历来看,其实对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再伐蜀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四字结论,那就是"养寇自重"!
  诸葛亮死后,魏延杨仪争权,司马懿不趁机进攻蜀军,其实就是为了养寇自重,保存实力。此时如果击败蜀军,那么灭亡蜀汉就指日可待了。可蜀汉灭亡后,司马懿是什么结局呢?飞鸟尽,良弓藏,本来曹叡就对司马懿猜忌,此时蜀汉都灭了,更加没有司马懿的立足之地了,所以司马懿不愿意去攻打蜀军,因为蜀汉还在,那么司马懿就是安全的,还能镇守在关中。蜀汉灭亡,那司马懿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归家养老,给一个公卿待遇。
  曹叡死后,司马懿仍然反对伐蜀,其实也是为了养寇自重。这一点,司马昭都清楚,也很配合。只有蜀汉在那里,给曹魏带来压力,司马懿在曹魏的威望才能维持得住,他对曹爽才有一丝胜算。如果曹爽灭亡了蜀汉,那司马懿基本就没有击败曹爽的可能了,因为大家都会去支持曹爽。
  至于司马懿击败曹爽后,那更加不会去伐蜀了。有蜀汉这个外敌在,魏国内部的矛盾就可以转移出去,司马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进攻曹家势力,为司马家攫取更多的权力。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再伐蜀?其实从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智慧,这四个字便是"养寇自重"!只有蜀汉存在,持续对曹魏保持压力,司马懿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活下去。若是蜀汉不在了,估计司马懿根本没机会夺取曹魏大权,说不定早就被干掉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原因可归纳为三点:不屑、不想、没空。
  第一,不屑。诸葛亮北伐,本来就是以弱攻强,十分勉强。就算不是司马懿,也未必能获得成功。但是没有司马懿,曹魏要取胜也不容易,而司马懿是胜利的最后保证。诸葛亮在时,蜀国都未能战胜魏国,诸葛亮死后,更是雪上加霜,司马懿不屑把姜维当成对手。
  第二,不想。出于政治目的,司马懿不能让自己贬值,必须让曹魏头顶外敌的压力。让他不敢废掉自己,司马懿在,曹家政权就有安全感。
  第三,没空。自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司马懿其实一直很忙,先是平了辽东,后又是抵抗孙吴,同时还要顾及自己的核心计划——夺权。因为蜀国又不能抢走曹魏政权,留下它反而有利于自己的前途,到时候自己上台再收拾蜀国也来得及。
  就这样,司马懿就没有再去理睬蜀国。他知道解决蜀国,不再是个大问题,后代都可以做到,自己只要帮他们把皇位拿到手就OK了。
  司马懿一生与诸葛亮有过两次交手,第一次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卤城之战,这一战司马懿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损失折将,从此以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挑衅,不再出战,哪怕被自己的部下嘲笑为畏蜀如畏虎,司马懿也不出战,就是消耗诸葛亮。
  等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仍然采取消耗对峙的方法,哪怕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自己,司马懿就是不出战,他对付诸葛亮的唯一方法就是:消耗。
  史书上记载司马懿在听说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还要过问20军棍以上的处罚时,就断定诸葛亮活不长了,这多半是附会,诸葛亮执政蜀汉11年都是如此,又不是今天这样,再说了,如果这样就能证明诸葛亮会死,那蜀汉使者怎么会泄露如此"机密"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甚至命令士兵在前线屯田,准备把北伐长期化和常态化,但由于诸葛亮操劳过多,积劳成疾,同时寿命也到了,在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病逝在前线,享年54年。
  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得知了消息,于是率军攻打蜀军,但是蜀军主将杨仪作出一幅还击的样子,于是司马懿再次谨慎起来,放弃追击,这倒不是杨仪有多厉害,而是诸葛亮的政治遗产起了作用,因为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每次撤退,只要魏军敢追击,基本上会遭受重大损失,比如第二次北伐,蜀军撤退,王双追击蜀军,结果被杀,再有第四次北伐,蜀军撤退,张郃在司马懿的命令之下追击,再一次被射杀。
  张郃之死已经在司马懿的心中留下了阴影,这还是司马懿亲自下令的,诸葛亮虽死,但蜀军会把这种战术继续运用下去的,这才是司马懿不敢追击的真正原因,蜀军因此而顺利撤退。
  司马懿称赞诸葛亮
  蜀军撤退后不久,发生了魏延和杨仪争权事件,诸葛亮在生前将兵权交给了杨仪,并且命令蜀汉大军撤退,但是魏延不愿意听从命令,反而烧毁了回汉中的栈道,同时攻击杨仪,最终魏延被杨仪所杀。
  司马懿在得知这一事件后,认为这是一个攻打蜀汉的好机会,于是上书魏明帝曹睿,建议攻蜀,但是魏明帝不同意,因此这事就作罢。
  司马懿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蜀汉,反而要向魏明帝上书呢?要知道司马懿当年攻打孟达的时候,可是不经魏明帝允许直接出兵的,8天时间行军1200里,直接到达新城,出其不意攻打孟达,一举斩杀了孟达,这个时候怎么就向魏明帝上书呢?
  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
  蜀汉内部发生了杨仪与魏延争权事件,对于曹魏来说,是一个进攻的好时机,但并不是灭亡蜀汉的最佳时机,魏延虽然被杀,但蜀汉根基并未动摇,而且诸葛亮留下的政治遗产都在,蜀汉并没有多大损失,只有一个魏延被杀,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都在,朝中的内臣有董允,将领有姜维、王平、吴懿等人,而且国力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日渐强盛。
  魏明帝就算同意了司马懿的建议,也灭不了蜀汉。但是司马懿得到了这样的情报,必须得有所表示,司马懿本人也看透了此时伐蜀并无十足把握,所以假惺惺地上书魏明帝,而魏明帝当然也明白曹魏当时的处境,并不适合对蜀汉大规模开战,所以就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这其实是司马懿与魏明帝演的双簧戏罢了。
  还记得司马懿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坚决不出战,部下嘲笑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假惺惺地上书魏明帝要求出战,魏明帝当然明白司马懿心思,下达命令不出战,同时派出了使者辛毗持节监督司马懿不要出战,于是司马懿对自己的部将说道:看吧,这是皇帝的命令,不让我出战。
  魏明帝曹睿
  这就是司马懿高明的地方,他早就看出问题所在,却把一切都弄得不像是他的建议,而是皇帝的命令,这样既上报了事件,又避免作出不利于自己的行动,司马懿真不愧是个好演员,把生活过得跟演戏一样,这就是他最高明的地方。
  那么魏明帝为什么要拒绝司马懿攻打蜀汉的建议呢?并且终生没有再次攻蜀?
  主要原因有以下原因:
  一、魏明帝的敌人并不是只有蜀汉,还有其他。
  魏明帝公元226年即位当皇帝,当年孙权就发兵攻打曹魏,227年,凉州西平郡发生叛乱,新城太守孟达发生叛乱,接连被平定,228年,诸葛亮又开始北伐,一北伐就持续了6年,这6年中,鲜卑人也在西北发生叛乱,再加上东吴不断地进行北伐,所有的一切叛乱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才开始消停。
  蜀汉面对的敌人只有曹魏,但是曹魏面对的敌人有很多,有东吴政权、有蜀汉政权、有西北鲜卑人,有北方乌桓人,还有辽东公孙氏,魏明帝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无法集中力量对付蜀汉,所以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魏、蜀、吴三国地图
  二、魏明帝在诸葛亮去世后松了一口气,有享乐的想法。
  魏明帝从226年当上皇帝之后,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能有时间真正放松一下,从诸葛亮去世之后,魏明帝开始大规模修建宫殿和各种建筑,目的就是享乐,不断有大臣劝谏不要这么做,会劳民伤财,但是魏明帝不听。
  魏明帝一口气大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太极殿、总章观、崇文观,还为生母文昭甄皇后建立祀庙,一系列的土木工程开工能打仗吗?当然不能,修建这么多宫殿要花费很多钱与人力、物力,不适合再进行大规模战争,因为魏明帝曹睿想享乐一下了,毕竟当了8年皇帝,一直很紧张,这个时候才真正放松一下,所以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
  三、蜀汉并不是曹魏的最大敌人。
  曹魏最大的敌人不是蜀汉,而是东吴,如果曹魏大规模攻打蜀汉,其兵力只能从关中经过秦岭进入汉中,这样的话就要把重兵调到西边,那东吴就会趁此机会攻打曹魏,毕竟当时的孙权还在世,而且东吴政权的实力远大于蜀汉,魏明帝无法忽视孙权在背后的偷袭。
  魏明帝曹睿托孤司马懿
  当时的局势和公元263年司马昭攻蜀的情况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魏国变得更加强大,二是司马昭攻蜀时,东吴早就失去了进取之心,东吴当时的皇帝是孙休,虽然他派了丁奉攻打魏国寿春,但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并没有实质性地进行,而第二年孙休就去世了。
  所以魏明帝才会拒绝司马懿的建议,其实司马懿早就料到这个结果了,但他得让这事看起来是魏明帝的决策,没有再像攻打孟达一样先斩后奏,这么做很高明,因为情况不同了,再这么做的话,会引起魏明帝的猜忌,以为司马懿想专权用兵,司马懿这么做就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行为,确实高明。
  之后,司马懿升任太尉,这可是曹魏名义上的三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大将军,司马懿仍然遥控指挥各地对外战争,得以在整个曹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当魏明帝曹睿安于享乐之时,司马懿却在曹魏军队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他将来篡权立下基础。
  司马懿杀曹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曹魏人才断档,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先后去世,比如曹真、曹休、张郃等人,这些人去世后,整个曹魏人才青黄不接,能够在军事领域独当一面的只有司马懿了,魏明帝只能依靠司马懿,所以当辽东公孙氏发生叛乱,魏明帝就召令司马懿率军平叛。
  司马懿只用了九个月就平定了辽东叛乱,这一年是公元239年正月,然后魏明帝曹睿突然去世,召司马懿与曹爽两人托孤,并指定8岁的曹芳为帝,正是魏明帝这一错误地托孤人选,导致了曹魏江山被篡夺。
  诸葛亮去世四年多一点,魏明帝曹睿就去世了,如果魏明帝能活到司马懿平定辽东回来之后,他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对蜀汉开战,但是他去世了,所以没机会再攻打蜀汉了,而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司马懿时代。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掌权时代应该从魏明帝曹睿去世后算起,曹爽作为托孤人,与司马懿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虽然两人都是托孤大臣,虽然曹爽看起来地位还高一点,并且后来曹爽专权打击司马懿,看起来曹爽在政治斗争中赢了,实际上一切都是司马懿的策划,司马懿就是想让曹爽专权,因为这是除掉曹爽最好的理由,后来司马懿果然抓住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除掉了曹爽及所有的政敌。
  从诸葛亮234年去世,到司马懿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力,仅仅15年时间,15年后才明白司马懿的良苦用心,司马懿之所以没有攻蜀,因为他算准了魏明帝不会同意,但他不得不这么建议,这就是他的高明。
  司马懿所做的一切,司马昭是不明白的,也许司马师还能明白几分,因为司马师的能力远高于司马昭,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司马师27岁,司马昭24岁,两人都跟着司马懿在军中打仗,但并一定能完全明白司马懿的想法,毕竟还年轻。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之所以终生不再伐蜀,其实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演义角度来看,司马懿就是在养寇自重,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不愿意对蜀汉赶尽杀绝;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则是因为司马懿没有时间去动蜀汉,他一门心思在搞曹魏大权,所以无暇顾及蜀汉。至于说他的儿子司马昭知不知道司马懿为啥不伐蜀,其实他是不知道的,真正知道这一切秘密的,乃是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
  演义角度
  从演义角度来看,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其实就是为了养寇自重!在演义中,司马懿是出了名的鹰视狼顾,曹操早就对他有所提防,早就提醒过曹丕,虽然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且早已离世,但新皇帝曹睿,那可也是个明君啊,手段非常厉害!司马懿可不敢保证,曹丕临死前到底有没有叫曹睿防着司马懿,反正就曹睿登基后的作风来看,很明显司马懿需要低调行事!
  曹睿即位以后,诸葛亮屡次发动北伐战争,将曹魏拉入了战争旋涡,而司马懿既有才能,自然是成为了抵挡诸葛亮的不二人选。在对战中,司马懿和诸葛亮互有胜负,甚至于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经常占据上风的。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司马懿的举动,会发现,有时候司马懿其实是有击败蜀汉的机会的,只不过他放弃了。至于原因,很简单,就是养寇自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命马谡镇守街亭,结果被打得大败。之后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而西城虽然是诸葛亮的指挥部,但是兵马不多,根本无法抵挡司马懿的进攻。不过诸葛亮使出了空城计,最终成功的吓退了司马懿,令众人称羡!直到现在,诸葛亮的空城计,仍然让人津津乐道。不过大家在讨论诸葛亮的计谋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为啥司马懿没有进攻呢?很多人说,是因为诸葛亮太厉害了,计谋虚虚实实,让司马懿看不透,所以不敢进攻。实际上,这就是把故事想简单了。
  司马懿这人要是胆子真的这么小,当年就不会在自己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发动对曹爽的进攻,夺取曹魏的大权!司马懿这人,胆子可是非常大的,在兵少将寡的情况下,他都敢毅然决然的进攻曹爽,此时他面对诸葛亮有优势兵力,怎么可能被吓退?
  再说了,就算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有伏兵,还是完全可以派个一两千人前去试探虚实啊,正常的军事作战不都是这样吗?有疑虑就派兵去试探虚实,到时候再大军一起压上,面对诸葛亮这么一个充满诱惑的猎物,谁会傻乎乎地直接撤退?
  说白了,司马懿之所以选择撤退,其实就是因为他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知道此时的西城没啥士兵!但是诸葛亮摆出这幅阵势,不怕他司马懿看穿,不怕他司马懿进攻,这就让人非常奇怪了,诸葛亮不怕死?怎么可能!最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司马懿终于明白了,诸葛亮把局势摆的这么明显,就是提醒司马懿,我孔明的命就摆在这里,你要想拿就来拿,可拿了我的命之后呢?你司马懿能落得什么好?最终还不是会被雪藏?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你司马懿不会不懂吧?你鹰视狼顾的信息大家可是知道的,你猜曹睿会不会对你动手?
  原文: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连司马昭都能看出西城有问题,司马懿会看不出?他只不过是看懂了诸葛亮的深意而已,所以选择了撤退,而诸葛亮见司马懿撤走,也抚掌而笑,看来这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
  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多次和诸葛亮斗智斗勇,但司马懿始终留了一手。直到诸葛亮去世,司马懿也没有选择对蜀军赶尽杀绝!当时诸葛亮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命令杨仪在自己嘴巴放七粒米,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阴魂暂时留在体内,使得天上的将星不坠落。杨仪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一一照做,不过这并没啥用,诸葛亮的将星仍然坠落了。
  原文: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
  诸葛亮做了这么多事,就是想让将星不落,但最终将星还是坠落了,这不就说明诸葛亮所做的一切,其实是徒劳的吗?
  事实上,也不能说诸葛亮做得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按照他对司马懿的了解,自己将星坠落之后,司马懿其实是不会对蜀军赶尽杀绝的,因为司马懿要考虑曹魏朝廷对他的看法,一旦诸葛亮将蜀汉的主力击溃了,那司马懿也就没啥存在的必要性了。反正诸葛亮也死了,蜀汉主力也灭了,对曹魏没啥威胁了,随便换个人都可以灭亡蜀汉了,那你司马懿就回家养老吧!诸葛亮看到了这一层,断定司马懿不会真的击溃蜀军。所以说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安抚手下,让他们不要惊慌,顺便给司马懿提供一个不攻打蜀军的理由,你看蜀军都没乱,说明诸葛亮没死,还是不要去攻击蜀军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这么久,其实司马懿还是隐隐占据上风的,没办法,谁叫魏国国力那么强呢?不过司马懿也不敢对诸葛亮斩尽杀绝,因为他也担心魏国朝廷剥夺他的兵权让他归家养老!
  诸葛亮死后,蜀汉再也成不了大气候了,虽然偶尔对曹魏有骚扰,但都不足惧,而且蜀汉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越来越不行了,司马懿完全没必要去攻打蜀汉了!留着蜀汉,司马懿就能掌握大权,没了蜀汉,司马懿就只能归家养老,司马懿辛苦一辈子,好不容易挣来如此地位,怎么可能甘心去当一个富家翁呢?
  正史角度
  按照演义角度,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之所以不再伐蜀,其实是为了自保,而按照正史角度,司马懿之所以这么干,其实是因为他一心在想着篡夺曹魏大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也曾一度想要趁机进攻蜀汉,但是当时的皇帝曹睿并不这样想,他认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已经不足为惧了,所以他开始了享乐生活,拒绝了司马懿伐蜀的建议。既然皇帝不同意,司马懿也乐得个自在,开开心心地过了几年,之后辽东公孙渊叛乱,司马懿又去辽东平定了公孙渊。等到平定公孙渊后,曹睿又死了,于是司马懿一步登天,再次进入朝堂,成为了托孤大臣,进入了权力中枢。
  当时,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的人是曹爽,虽然他是曹真的儿子,但是曹爽这人,很明显没啥大才能,再加上皇帝幼小,所以司马懿就生出了自己的小心思。也许,司马懿也能成为曹操,最终架空魏氏?可以说,此一阶段的司马懿,那是专心致志地在搞魏国权力,根本无暇顾及蜀汉。就算是曹爽要去攻打蜀汉,司马懿也坚决反对,因为他不想转移内部注意力,只要曹爽在国内瞎搞,他就有机会,要是曹爽去蜀汉瞎搞,对司马懿没有任何好处。
  最终曹爽为他的胡作非为付出了代价,当他出城后,所有洛阳的大臣,都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大家都愿意帮助司马懿攻击曹爽。可想而知,司马懿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他完完全全是在曹魏搞关系啊,把所有人都拉到了自己这边,孤立曹爽,也正是因为他这么多年的隐忍付出,最终才成功的击败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明白了吧,为啥自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不再伐蜀了,一是曹睿不愿意,二是魏国朝堂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司马懿想去夺取魏国大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
  司马师
  司马懿非常善于隐忍,直到他宣布斩杀曹爽,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司马懿是想篡夺曹魏大权啊,可以说司马懿是骗过了天下所有人,不过这里面不包括他的儿子司马师!
  很多人认为司马懿最出色的儿子是司马昭,毕竟最后也是司马昭这一脉的人做得皇帝,但事实上,司马懿最出色的儿子是司马师,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组建的!
  《晋书》: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司马懿发动叛乱的前一晚,司马昭怕得要死,辗转反侧睡不着,结果司马师呼呼大睡,就和平常一样。很多人说司马师这人霸气,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因为他早就直到司马懿的计划了,心中早就预演过多次了,所以习以为常了。所以说,真正懂司马懿的人,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懿的计划,很可能都是和司马师一同制定的!
  结语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何不再攻打蜀汉,其实这里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演义角度来说,司马懿就是为了自保,养寇自重;而从正史来看,司马懿其实是因为忙着拉关系篡夺曹魏大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北伐的路上,随后蜀军撤退,结束了六出祁山的战斗。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过多的追击,只是保持了实际控制线后,率领大军返回魏国。
  司马懿不肯伐蜀的原因很简单,首先,虽然诸葛亮身死,之后魏延死亡,杨仪被贬,但是蜀国元气尚存,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下来的。汉中西川等地属于天险地形,易守难攻,蜀军在此经营多年,防御体系可谓是固若金汤,极难攻克。且姜维已经以诸葛亮继承人的身份掌控了蜀国的军事大权,做好了一切防御准备。这时候进攻,只要蜀军固守不出,足以让魏军损失惨重。
  实际上,在曹叡死后,其顾命大臣曹爽曾经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功",派兵伐蜀,希望能够从军功上和司马懿持平。结果其优势兵力在汉中被廖化王平打得惨败而归,死伤惨重,却没有能够获得一点功劳。
  其次就是虽然经过多年交战让蜀国元气大伤,但是魏国的损失也不小,常年维持在陇西一带用兵,同时还要防备东吴,尤其是此时,眼见魏军主力在西蜀和东吴处,辽东的公孙渊也蠢蠢欲动,对魏国来说,这时候正是需要解决后顾之忧和巩固国内,休养生息的时候,而不是需要立即发动新一轮战争的时候。
  之后,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马懿又陷入内部的夺权之中,于是再无机会伐蜀。
  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时代,最顶级的智者代表,两人棋逢对手,留下的历史痕迹让后人叹为观止,是宿敌,又是知己。诸葛亮死后,天下无人能挡司马懿的兵锋,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不趁机攻灭了蜀国呢?
  据查,从诸葛亮去世的公元234年10月8日,到司马懿去世的251年9月7日,间隔了17年之久,司马懿都在干啥?
  一,司马懿之心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司马懿的心态。
  曹操时期,就察觉司马懿鹰视狼顾,必不甘久居人下,他对继承人曹丕说过,司马懿不是甘为臣子的人,要小心他不可重用,不然必然会干政。
  (曹操)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帝纪第一》(预汝家事:指乱政)
  曹操识人非常之准,他在位时期,雪藏了司马懿12年,皆是安排他一些闲职或者出谋划策的顾问类职位,严防给他实权。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有才,亦可用,但不可重用,才2次征辟他出仕,符合曹操的唯才是举观念。
  司马懿呢,他所作的一些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并非真心为曹氏政权出力。他本来不愿加入曹氏集团,入仕后, 表面上伪装成为曹魏政权的积极拥护者,事实上是不甘心居于人下的,一直在等待着时机,企图取而代之。记住这一点,后面的问题迎刃而解,司马懿被曹操雪藏那么久,他也明白只要曹操不死,就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抓住了一个机会——世子之争。在世子之争中,司马懿大力帮助曹丕,夺得了曹氏政权继承人身份,因此他成为了曹丕的心腹,在曹丕上台后,司马懿大得重用。
  司马懿所做种种,都是为了捞实权和政治资本。在世子之争出了大力,不久他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职位上升的速度极快,由丞相长史转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黄初六年加抚军大将军,在曹丕率大军远征时留守许昌,总掌后方的军政大权。这正是司马懿飞黄腾达的开始。
  (世子之争)
  曹丕继位才短短7年就死去,临终前还把司马懿定为托孤四大臣之一,这为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递上了一把刀。
  从此,司马懿在明帝朝将毫无顾忌的掠夺政治资本,甚至把手伸向了军权,还故意害死了忠于曹魏的大将张郃。
  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司马懿染指了军权后,战争在他眼里就像奶牛,他高兴了就挤一挤,总有军功捞。他先后出镇中南和西北战场,负责对吴、蜀的战争,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东平辽东公孙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不针对谁,而是有战争就想上去挤一挤。
  所以,诸葛亮死不死,要不要主动攻打蜀国,在他眼里真的一文不值。
  二,曹魏政权对司马懿的态度
  除了剖析司马懿本身心态外,曹魏对他的态度也很重要。
  起初,曹操是把司马懿当工具人用的,既让他出力,又不给好处(实权),曹操对他是严防的态度,到了曹丕时期,虽然重用司马懿,但是仍然不给他独掌军权的机会。
  (曹操剧照)
  但到了曹睿时期,又不一样了,他是托孤重臣,朝中大将又多数老死的情况下,不得不给司马懿独掌军权。
  虽然给司马懿独掌军权,但是仍然对他有防范之心的,大将张郃就是曹氏集团制约司马懿的一个棋子,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张郃制约司马懿的情况,但在《三国志》中仍可看出端倪。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时,两人的交锋: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死。——《魏略》
  这句史料记载,诸葛亮退军时,并非溃败,蜀军后队阵型未乱,追击肯定要吃大亏的。以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可能看不到这点,但他仍命令张郃追,张郃也不傻他不干,并说出了抗令理由,但是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郃继续抗命不追击,司马懿是否会动用军法斩了张郃?毫无疑问肯定会,因此张郃不得不捏着鼻子去追击,果然送了人头。
  这一段史料,反映出司马懿为了控制军权,在肃清异己,不忠于他者被弄死了。
  司马懿在军队的所作所为,令魏明帝曹睿起了深深的猜忌,开始防范。这个防范,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死后,蜀军内乱,司马懿准备趁势追击时,发的一道诏书体现出来!
  我们先看史料:"青龙二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亮部将杨仪、魏延争权,仪斩延,并其众。帝(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晋书·司马懿传》
  注意了,蜀军内乱,这是魏军千载难逢的攻击时机,但是魏明帝莫名其妙的竟然直接下诏不准进攻,大家是否也觉得莫名其妙?
  经过笔者思考,这正是曹睿因忌惮而防范司马懿的直接动作!
  大家试想一下,蜀国北伐军是主力,又是内乱,司马懿如果趁势攻击,极大可能会击溃了蜀军,进而攻入蜀国腹地,蜀国没了主力军,岂不是任由司马懿鱼肉了?以司马懿的性格,他如果得了蜀地,会不会学刘邦、刘备,以巴蜀为根据地,进而争霸天下?
  (司马懿带兵剧照)
  笔者觉得,司马懿百分百会这样,曹睿也是看到了这个可能,因此,立刻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退兵诏书!笔者查过那段时间,吴军在诸葛亮死前已被打退,魏国境内根本没有大事发生,这是一道针对司马懿的诏书。
  除了这道诏书,还有很多史料,证实司马懿被猜忌。
  青龙四年(236),司马懿向魏明帝进贡白鹿,明帝诏书日:"昔周公旦辅成王,有素雉之贡,今君受陕西之任,有白鹿之献。"
  将司马懿比作摄政的周公,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因为周公在当时是弄权!史书写得好看是摄政,其实就是弄权,把周天子玩弄于鼓掌之间,随意废立!
  在此之前,曹睿曾直接向大臣陈矫询问司马懿的忠心,说明他对司马懿的忌惮已到了白热化。
  "帝忧社稷,问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三国志·陈矫传》
  大家看,魏明帝为社稷而担忧,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司马懿的忠心。尽管司马懿功高盖世,但魏明帝如果要决心除掉他,下一诏书即可。可当时三足鼎立、连年征战的情况下,不允许他这样做,魏明帝还要仰仗司马懿去打仗呢。
  在魏明帝的猜忌下,五丈原之战后,司马懿是没有机会,再独自带军进攻蜀国的。
  三,忙于抢权
  (司马懿表示:打蜀国,我没兴趣啊。)
  公元239年1月22日,曹睿去世,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大臣,辅佐8岁的幼皇帝曹芳,压在司马懿头上的最后一道封印终于揭掉,同为托孤大臣的草包曹爽,是无能力制约司马懿的。
  小皇帝继位后的前4年,司马懿都在亲自领军抵抗东吴,对蜀国也顾不上了。
  "(正始)四年秋九月,帝(司马懿)督诸军击诸葛恪,车驾送出津阳门。"——《晋书》
  第五年,大将军曹爽在尚书邓扬、李胜等人的建议下,出兵十万伐蜀,想借此机会树立军中威望,揽军权;当时,军中威望最高的是司马懿,军权在其手上,这对曹爽这个大将军来说是很不利的。因此,才会有人建议曹爽伐蜀。
  伐蜀是一部抢军权的好棋,但是军队已是司马家的了,司马家在军中一言九鼎,以不合作的态度,让这次浩浩荡荡的伐蜀,无功而返。
  我们先看当时的史料: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祎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祎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晋书·司马昭传》
  从史料记载看,曹爽召集大军伐蜀,必须带上司马昭(司马懿次子)才行,不然指挥不了军队,但是带上了司马昭,他依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司马昭对夏侯玄讲,我们打又打不赢,不如好好在营里躺着,吃完军粮自然班师。
  这就是司马昭控制军队的直接表现。
  在往后的几年里,司马懿和曹爽集团,一直忙于争权。在《晋书》里,有很多这种争权的描述,不过《晋书》是美化司马懿的,大家反着看就好了。摘抄争权史料如下:
  "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司马懿)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晋书·司马懿传》
  这种争权,最后引发了司马懿暴走,发动高平陵政变,彻底赢得了曹魏朝政大权。
  夺得了曹魏朝政大权后三年,司马懿在巩固和肃清异己,根本无心理外事。
  所以,司马懿打不打蜀国,跟诸葛亮死不死的,没有一毛钱关系,司马昭与他爹一样。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作为儿子的司马昭,当然清楚父亲的谋划。
  公元234年10月,诸葛亮率军10万兵出斜谷伐魏,因为百姓所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所以渭南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诸葛亮东进的道路被司马懿阻断,而从渭水前进,又被魏将郭淮所挡。
  在迫不得已之下,诸葛亮只好移军攻打大散关和陇城等地,然后回师攻打司马懿的大军。可深知诸葛亮决战心切的司马懿,并没有选择和诸葛亮决战,而是坚壁拒守,以逸待劳。两军对峙的百余日中,无论诸葛亮是派人挑战,还是送给司马懿一套妇人的服装,司马懿都选择不出战。
  正是因为如此,蜀军的气势锋芒逐渐衰弱,而诸葛亮也因为身患重病,再加上多日操劳,最后病死在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开始争夺兵权,以逸待劳的魏军要是主动出击,蜀军必然会收受到严重的损失。
  但是,面对这么好的时机,司马懿却没有主动出击。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魏明帝曹叡并不许司马懿攻蜀。可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要是真想出战,也不是不可以的。
  只不过,司马懿心中也有他的算盘,他在隐忍,在养寇自重,想为他自己,以及司马家族谋取更大的好处。
  司马懿在出仕的时候,并不像荀彧和于禁等人一样主动的选择曹操,他是被曹操以强制手段征召的。在曹营中,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受到猜忌和疏远,并没有受到重用。而司马懿也知道曹操的果断,所以他刻意地结交曹丕,勤于职守,最后才让曹操安心。
  随着诸侯间的兼并,曹操一跃成为势力最大的诸侯。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在隐忍的同时,也开始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在曹操想要称帝一事上,因为司马懿的支持,也使得他进一步得到曹操的认同,但是曹操对他依然是看重而不重用。
  期间,司马懿又从曹操退还汉献帝封邑为借口一事中,认识到了拥兵自重的重要性。也因此,司马懿开始把自己军事才能的一面展现给曹丕看。曹丕虽然不像曹操那般全能,但是他的政治手段并不比曹操差。
  在曹丕的手下做事,司马懿并没有过多的逾越,反而是勤勤恳恳,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因此,司马懿和曹真,以及曹休等人成为辅政大臣,政治势力逐渐提升。但是,接替曹丕为帝的魏明帝曹叡,他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手段的皇帝。
  而且,魏明帝曹叡深明制衡之道,曹丕留下来的4个辅政大臣,除了陈群之外,司马懿、曹真,以及曹休等三人都被调离都城,被派遣到边境。也因此,这4个辅政大臣在都城的影响力都很低,并不能够影响到曹叡的统治。
  当然,这也有一个不好的缺点,那就是让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提升,这也符合了司马懿的初衷,那就是拥兵自重。当然,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司马懿便开始"养寇自重",而能够实现他这一目的的,当然就是蜀汉的诸葛亮了。
  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看法就是"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当司马懿被任命为统帅,去和诸葛亮对战的时候,司马懿一定程度都不和诸葛亮决战,而是一步步地侵袭,但到关键的时候,他都会提兵而回,不断地和诸葛亮打消耗战。
  当时曹魏群臣中,在军事谋略方面能够比得上司马懿的人很少,而那些深谙军事谋略之道的将领,一定程度上对司马懿也很佩服,愿意接受司马懿的统帅。因此,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很高。
  而到了公元239年,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这个时候,能够威胁到司马懿地位的就只有曹爽了。而曹爽是一个志大才疏,又喜欢专权的人,司马懿要想除掉他很容易,但是想要名正言顺的上位却很难。
  所以,面对曹爽的逼迫,司马懿采取的依旧是隐忍的策略,虽然司马懿的食邑在增多,功勋德望也在盛大,但是司马懿却更加的谦恭,大力拒绝而不让家族子弟为官,这和咄咄逼人,专权霸道的曹爽形成了对比。
  当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而闹得有志之士感到不安,甚至一些臣子请求司马懿出来主持公道时,司马懿更是装病,不问政事。但实际上,司马懿已经觉得时机成熟,只欠东风了。
  到了公元249年,趁着曹爽和曹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时,司马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展开夺权,而后架空魏室。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自幼便聪慧,后来和兄长司马师一起跟随司马懿出征。
  司马昭是一个聪明且有野心的人,他当然清楚司马懿的谋划。所以,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昭便和兄长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遗志,不断地为司马家族谋划,铲除异己,巩固手上的权力。
  所以说,司马懿能够夺权,并且架空魏室,很大程度上就有蜀汉和诸葛亮的功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在军中就难以立足。没有功勋和威望,司马懿也不可能拥兵自重,也难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当然,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和曹操很相像,都是通过篡权实现自己的目的,只不过两者之间的做法不太相同而已。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后,趁机发动伐蜀作战,原因如下:一:蜀道艰险、蜀军仍然精锐,所以不可伐。
  经诸葛亮十年训练出来的蜀军,在诸葛亮病逝后,不慌不忙的交替撤军中,优良的作风素养展露无遗,甚至让司马懿怀疑诸葛亮是在用诈死诱敌之计,以致错失了追击时机。
  这就是"死诸葛惊走生仲达"典故的由来,这是真历史,而非演义虚构。
  由此,有如此精锐善战之军在,又兼蜀道之险,只要蜀国内部政治清明,团结一致,这样的国家是不可征伐的。这也是古代兵法的共识。所以,在诸葛亮逝世之后的数十年里,魏国的对蜀策略,大多数时间都处于防御状态。
  二:诸葛亮病逝,蜀再无统帅级军政强臣,魏国西部边防已无大患。这时,魏国就要腾出手来去解决北彊边患了。
  诸葛亮之后,蜀国再没有能统十万大军深入敌国的将帅了,魏国只要遣一大将紧守关隘,就足以维持边防。
  而已在辽东形成割据之实的公孙渊,就成了魏国朝廷必须重点解决的大敌。
  三国时期,人们常因为三国英雄风头过盛,而忽略了北彊游牧集团带给中原的边患压力。
  实际北彊有乌桓、鲜卑、还有高句酈等等各种势力,皆士马强盛,控弦战士数十万,只是在汉军四百年赫赫兵威震慑之下,所以中原虽然军阀混战,彼亦不敢异动而已。说白了,并非敌人不强,而是汉军太强,把他们打怕了。
  所以,只要能腾出手来,魏国是决不容许北方再出现一个以骑兵称雄的割据政权的!
  司马懿的任务,就是替魏明帝征伐辽东。
  史书较详细的记载了司马懿伐辽东之役。大军单趟行程四千里,往返八千里,耗时将近一年余;征发兵力步骑四万余,民伕不计。
  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远征行动,征伐结果是一役尽灭辽东公孙氏。史书上描述的司马懿破辽东襄平城后:
  "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三:征辽东结束,魏明帝驾崩,司马懿与曹爽共同执政,而大将军曹爽的权势与地位,明显远胜司马懿。这时候,司马懿就算想伐蜀,也不是他所能做得了主的。
  曹爽倒是发动了一次伐蜀行动,结果就因为蜀军精锐,又兼有关隘之险,让魏军遭遇了大败。
  而司马懿在干嘛呢?
  司马懿在南方督军,五六年间,长期驻守江淮,负责防御东吴。实际上,曹爽已将司马懿逐渐排挤出了核心决策圈。四:高平陵事变,隐忍了十年的司马懿一击制敌,篡夺了魏国朝政。但夺权之后的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是曹魏残余势力的反扑,他要集中力量清除政敌,根本无力去伐蜀。
  曹爽的独断专行。随意更改制度,任人唯亲,胡作非为,使魏国勋臣们大多数离心,从而倒向了正在隐忍韬晦的司马懿。
  曹爽失了人心,这就是军功卓著的司马懿敢于发动政变的主要因素。
  而政变成功,那么司马懿在余生中的主要精力,自然是全力以赴巩固胜利果实。
  在没有彻底巩固政局之前,是决不可能去征伐甲坚兵利又有山川之险的蜀国的。如果这样做,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伐蜀,那是留给儿孙辈们完成的事了!对于从小就接受系统兵法、军政等等教育成长起来的司马昭,当然深刻的了解什么时候,才是可以发动伐蜀行动的时机。
  实际上,当蜀国已发生后主任人唯亲,君臣相疑,国力疲软际。
  时任魏国大将军的司马昭下决心伐蜀时,魏国朝廷仍然是一片反对声,就因为蜀军仍善战,蜀道仍艰险。
  只有钟会等极少数人持支持态度。
  这说明,蜀国真的不是那么好伐的!
  而魏军伐蜀的胜利,也充满了偶然性与冒险性。
  钟会虽然袭得汉中,但围困姜维的计划却失败了。
  姜维率着蜀国最精锐的五万人马突破魏军层层包围,回师剑阁,据险扼守,使魏国大军寸步不得前进。
  而邓艾偏师偷渡阴平,歼灭了诸葛瞻,逼降刘禅。是魏国伐蜀的胜利关键。
  但是,
  如果诸葛瞻不以新合之军去与邓艾的百战雄兵浪战,而是以坚壁清野固守,静待援军云集,以一国之力,用消耗围困也能牢牢困死了邓艾这支孤军。这样的话,魏国的伐蜀行动,必是又遭大败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司马懿最大的敌人并非蜀汉。看看司马懿的一生就知道,其才华毋庸置疑,奈何因为曹操的一个梦就备受曹家排挤,以至于在其报国热情最强烈的时候只能游弋在曹魏政权的边缘地带,别说司马懿了,换谁心里能好受?
  219年的三国
  为此,司马懿就算把曹家作为一生的敌人也不为过,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恰好蜀汉对于曹魏来说就是最大的威胁,司马懿为何还要去把蜀汉灭了来成全曹魏呢?
  司马懿诸葛亮的强大
  别看蜀汉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就一蹶不振,但其实拥有诸葛亮的蜀汉对于曹魏来说依旧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从诸葛亮几次北伐曹魏屡屡吃亏就可以看得出来。
  而司马懿同样从其中看到了自己崛起的希望,因为当时整个曹魏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一个人。别看司马懿在整个过程中感觉不是很厉害的样子,那不过是司马懿政治智慧的表现,毕竟兔死狗烹的道理他是知道的,此时若蜀汉灭亡了,那他司马懿还有啥用?
  诸葛亮
  当然,也不是说如果司马懿用全力就能把蜀汉灭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司马懿还真不敢全力对付有诸葛亮的蜀汉,因为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让东吴配合,虽然东吴大多数情况下和小丑无异,但东吴的威胁是实打实存在的,司马懿也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也正是诸葛亮的强大,让司马懿渡过了自己在曹魏最艰难的日子,所以司马懿看诸葛亮应该是格外顺眼。
  司马懿影视剧形象诸葛亮死后
  诸葛亮的强大成全了司马懿,那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依旧不选择灭了蜀汉呢?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来就算是诸葛亮死了,但他依旧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首先要提的就是蒋琬,蒋琬虽然军事能力不是很出众,但他在诸葛亮死后成功瓦解了魏延和杨仪可能造成的蜀汉内乱。
  而来,诸葛亮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诸如王平、马忠等,这些将领的存在让司马懿也颇为忌惮,别看这些人平平无奇,但确是当时最适合蜀汉的人物。
  王平
  南中一直以来就是蜀汉政权最头疼的地方,然而马忠的存在让南中就算偶尔出现叛乱也很快就平息了下来。王平更是坐镇汉中,让曹魏在此屡屡受挫。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曹爽为了扳倒司马懿主张伐蜀,而司马懿则反对伐蜀。这里面的道道其实很简单,曹爽为了自己在朝中的威望,伐蜀必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成功,那么司马懿将再也没有机会;反观司马懿,如果蜀汉亡了,那么就像上面说过的一样,他在曹魏马上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曹爽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哪怕是诸葛亮死了他也不伐蜀的原因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因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产生了蚕食曹魏政权的野心。
  相较灭掉蜀汉,解决掉曹魏内部对他有威胁的人物更为迫切,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懿无疑会选择"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毕竟当时的蜀汉政权虽然在蒋琬、费祎的治理下还算可以,但实际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出现,就算司马懿不动蜀汉,蜀汉的灭亡也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司马懿司马昭心里对此是否清楚
  答案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能力甚至更强,就算司马懿没有和司马昭交代这些东西,司马昭自己应该也是能够从容解读出来的,何况司马懿怎么可能不和自己儿子说这些。
  司马昭影视剧形象
  而且司马昭的野心可比司马懿大多了,他要的可不是简简单单总揽曹魏政权,但野心再大,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灭了蜀汉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不管是司马昭还是司马师,他们首要做的还是如何铲除曹魏政权中反对自己的声音,做到这一点后,才是灭亡蜀汉的时间点。
  司马懿影视剧形象结语
  当然,作为司马懿一生中碰到过的最强大对手,诸葛亮是值得司马懿尊重的,所以司马懿出于尊重对手,选择终生不再伐蜀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他已经实现了他控制曹魏的既定目标,而且当时的他年纪已经不小了,就算有野心一统天下,时间也不允许了。至于他的儿子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就不是他该考虑的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谢谢邀请!
  在三国里面,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可谓人人皆知不得不提,人们常常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二人棋逢对手,留给后人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历史上,诸葛亮曾多次北伐中原以谋发展来报效蜀国和刘备的知遇之恩,更是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展开决定生死之战,结果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司马懿笑到了最后。
  (诸葛亮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终年54岁。
  234年,司马懿55岁,235年升任太尉,19年之后去世,终年73岁。
  234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23岁,238年被封新城乡侯。
  既然诸葛亮已死,司马懿再也没有对手了,为什么司马懿以后都没有再伐蜀呢?是不敢为还是不能为?
  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一、首先是司马懿的思想理念,因为思想格局决定行动。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多年,深谙曹操的处世为人和做法,曹操个性张扬高调,生性多疑,司马懿多次有生命之危,结果造成司马懿性格谨慎,隐忍低调,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从曹操以借退还汉献帝的封邑为借口,说明了要拥兵自重的重要性一事中,明白了要真正掌握权力,成为实权派才可以真正做到我说了算。
  在没有掌握实权之前,一切不符合这个思想的行为都是很危险的。
  (司马懿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二、司马懿朝着目标的努力
  在要掌握绝对实权的思想指导下,司马懿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238年期间,司马懿平定辽东,魏明帝增其食邑共二县。
  239年期间,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同受魏明帝遗诏辅助少主齐王魏芳登基,后被任命为太傅,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不过精明的司马懿并没有被这些风光冲昏了头脑,大力婉拒子弟为官。
  241年期间,因打退了东吴孙权的进犯有功,司马懿被增食邑四县共万户,子弟11人皆为列侯,此刻司马懿德望渐隆,不过司马懿继续低调行事。
  249年期间,司马懿用计消灭了对手曹爽的势力,被任命为丞相并加九锡之礼,但他仍然推辞。
  251年期间,司马懿被任命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司马懿前后食邑五万户,十九人被封侯。9月司马懿病逝。
  (司马懿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三、司马昭的继承
  作为司马懿的次子,他早年就跟随司马懿抗击蜀汉,立过不少战功,所以在行为处事方面得到过父亲的指导,他也深知司马懿的心思,父子二人统一了核心思想,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发展。
  四、蜀国的形势
  可以说诸葛亮在蜀国的时候,蜀国的形势是处于顶峰,到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司马懿很清楚蜀国会走下坡路的。
  司马懿有非同一般的眼光,他很了解诸葛亮的做事风格和蜀国的国情,认为蜀国灭国只是迟早的问题,他伐不伐蜀都不重要的。
  (曹操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低调隐忍行事,以退为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以曹操为参照蓝本,清楚知道曹魏政权是如何篡权,他用不同于曹操的做法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而伐蜀可能只是一个插曲而已。
  陋见!一个带你穿越历史的灵魂,谢谢关注!

张明河建国后担任副省长,1962年被妻子诬告,被开除党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南方八省的游击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当中,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这支部队就是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四支队正式成立于1938年,由鄂1960年周总理访印,印度记者提出刁钻问题,总理一个比喻轻松反击众所周知,周总理是一位外交能手,他风度翩翩的行为举止,成为了世界外交史上,独特的剪影。无论在外交时,遭到怎样的刁难,周总理总是可以用幽默而充满智慧的语言,进行轻松的反击。外交时的总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打开中国进步闸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央视网消息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斯诺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源中国日报网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奋斗征程。回顾这段光辉历程时,我们不能忘记,百年来那些热情无私地帮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们不能忘记,他们发扬的陈毅追悼会开始前,毛主席当天突然参加,周总理提升追悼会规格1972年1月10日中午,刚刚吃过午饭不久,毛主席在菊香书屋看书,可是只见毛主席眼睛盯着书,却不见书翻页。过了一会,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张玉凤几点了,张玉凤急忙看了表向主席回答。还有北京东四十三条这家老年公寓,英雄奶奶们个个有故事秋意已浓,位于东四十三条的银杏舍长者公寓暖意融融。东城区民政局于重阳节当天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老人们送上节日祝福。今天一大早,长者公寓的老人们特意穿上了节日盛装。91岁的王立华老人乾隆逝世后,贪官和珅被赐死,他的好友纪晓岚结局如何?从古至今,每一个朝代最高的掌舵人的更换,旧人旧事必定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皇权的更迭,必定会带来朝堂之上权力的残酷清洗。这也就是臣子选择朝廷站位的根源。而纪晓岚与和珅同为乾隆年间的风作为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凭什么当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原本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按照封建社会君主传人立嫡立长的原则,李治是怎样都成不了皇帝的。不要说李治只是排行第九,就是像他父亲李世民排行第二也是枉然,因为在君主继承人选的如果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当了皇帝,汉朝会怎样?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公元前90年,汉武帝刘彻看着给高祖守陵的小郎官田千秋送上来的奏折,再也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如果从刘备称帝蜀汉政权建立开始算起,那么,蜀汉最巅峰的时刻就是他建国的那一刻。从刘备称帝往前追溯两年,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即使在巅峰时刻,蜀汉与曹魏的牌面差距依然很大。诸葛廖锡龙当了10年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换了4位顶头上司,都是谁?廖锡龙当了10年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换了4位顶头上司,都是谁?1964年9月,一位军事素质过硬的年轻士兵,在销毁工后剩余的一枚雷管时,右手手指不幸致残。因而,这名能力出众的干部面子错
邓小平在台湾问题上是这样告诉美国的你们只有两个选择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与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华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49年,蒋介石撤兵台湾,美国政府与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并派兵驻守台湾。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政策一直是采日本96岁老兵,来到伟人铜像前含泪致敬他救了我!我是八路军在湖南韶山的伟人铜像前,一位96岁的日本老人,眼含热泪的向伟人的铜像致敬,并说道伟人救了我,我是一名八路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位日本老人是谁?他为何自称自己是八路军战士,还说伟慈祥的奶奶公元1930年,民国19年,半封建的统制中,乱如三国,全民抗逶。甘肃更是苦不堪言,还没从1927年的地震中缓过神来,使原本就很脆弱的农业没有基本生产能力,衰败至极,农民面临着更大的汉朝的故事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朝代,其间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且看我为你娓娓道来。1。大铁锤袭秦皇大铁锤砸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喜欢到处巡游。他可不完全是游山玩水,一是为了祭祀名山大川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肃然起敬大年初一,本家族拜年,初二,和儿子去观看了最近很火的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故事很感人,电影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争的片段,整个影片两个多小时。片中描述的是,杨根思率领30多尹村抗日三英雄一九三九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枣强县城,在卷子镇修建了据点和炮楼。尹村距卷子镇只有一华里,鬼子和皇协军经常到村里横征暴敛,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国社90年史诗大片永远的红色电波来源新华社90年前的11月7日,她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同时诞生。自那时起,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是她矢志不渝的使命。90年来,她播发的新闻作品浩如烟海,书写党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的奋英年早逝的俄罗斯特种部队总指挥赫尔曼乌格留莫夫中将赫尔曼乌格留莫夫中将,是车臣战争中俄罗斯特种部队的总指挥,在他的亲自指挥下,特种部队采用定点清除的方法击毙一个又一个车臣非法武装的重要头目,并生擒了车臣非法武装二号匪首拉杜耶夫,为十字架下的人生马庄名人敬奠瀛敬奠瀛(18901957),山东省泰安市马庄乡敬家杭村人,地主出身,本色教会耶稣家庭创始人家长。其父是一位儒家思想浓厚的私塾教员,对基督教颇为反感。敬奠瀛五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其后抗美援朝最漂亮的闪电战横城反击战,一战刷新歼灭美军的记录1950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所谓的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同时轰炸中朝边境城市,严重的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抗美援朝战役于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爆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山东哑巴妇女用乳汁救活小八路,建国后他成了厅级干部,如何报恩1985年,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小山村中,一辆黑色的小汽车,缓缓地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顿时引来了村民们的围观。由于村里比较偏僻,很少有人会驱车前来。突然见到如此大的阵仗,村民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