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

  拥有天才大脑的诸葛亮一生都极具传奇色彩。而最神秘的,便是他在临终前放了最后一个大招,以至于他真正的墓地至今依旧成谜。
  向天再借十年寿,诸葛亮梦碎五丈原。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倒了。
  多年来,他一直为了蜀国的大业殚精竭虑。然而身体不是机器,诸葛亮思虑过多,最终积劳成疾。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也早就算到自己会有命中这一劫。但是,面对眼前的时局,诸葛亮并不想死。
  准确地说,大局未定,他还不能死。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他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已经对峙了一百多天。
  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诸葛亮多次想要抢占北原,都未能成功。
  本来这次是想激司马懿出战,但他却见招拆招,无论诸葛亮送美女。还是各种激怒式的痛骂,司马懿全部收下,就是不出招。
  五丈原无异于司马懿的"地盘",对他来说,两军对峙个一年半载,也是无所谓的事。但诸葛亮这边的蜀军可是耗不起的,这种长期驻扎,对军粮、士气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向心中有泰山的诸葛亮也陷入了极度焦虑。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对蜀汉政权事无巨细的诸葛亮,病倒在了军营之中。
  眼看着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为了扭转局势,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七星阵"这道法术,主要就是用七天的时间,守住点亮的七盏油灯。七天过后,若七盏油灯还亮着,那么便成功了。
  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度过了提心吊胆的六天,眼看着胜利在望,只剩下最后一天。姜维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自言自语地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天,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我们就能赢了!"
  奈何天不遂人愿,眼瞧着第七日的前夕,司马懿忽然发兵进攻。
  军情紧急,大将魏延一阵风似地冲进了诸葛亮的营帐,在外守卫的姜维拦都拦不住,魏延大力掀开营帐,身后挟带的风"呼呼"一声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见到眼前的情景,也猜到了情况不妙。他硬抗了六天的身体在这一刻也彻底疲软放松了下来,叹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六天的心血付之东流,一旁的姜维气得浑身发抖,当场拔剑要砍魏延。诸葛亮抬起手,摇头制止:"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次日,也就是法阵的第七日,诸葛亮溘然长逝,享年54岁。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他们强忍悲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缓缓退军。
  司马懿军队本来是士气高涨准备一路追击,结果见到蜀汉军帅旗飘扬,看到诸葛亮还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司马懿队伍反而停下了追击的脚步,转而策马收兵返回。
  这便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有点儿类似于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毕竟,司马懿也不能肯定,诸葛亮这回又是唱得哪一出。遗嘱背后的心愿: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大军平安返回后,后主刘禅痛哭流涕地前来相迎。
  姜维跪拜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根据诸葛亮临终托付,他希望自己死后被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说是坟墓,其实只需要挖一个洞,能放进棺木即可。棺木中一切从简,除了入殓穿着的衣物,不需要任何殉葬器物。
  至于所葬何处,诸葛亮在书信的最后向刘禅嘱托:"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像诸葛亮这种大功臣大丞相,死后修建陵墓庙宇都是值得的。然而他这遗嘱上将所葬之地形容得如此草率,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倒符合诸葛亮的风格,生前让人猜不透,死后依旧让人看不懂。
  刘禅虽然疑惑,但他了解自己的相父,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于是他便老实遵照诸葛亮的嘱托,按他的心愿来行事。
  多番面试后,刘禅选定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在汉中定军山一直朝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必有重赏。"
  四位壮汉一听,来了精神,抬起棺材就"吭哧吭哧"上路了。
  指定了方向,却没有目的地,四个壮汉前面几天倒是腿脚有劲,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渐渐地便手脚无力、心浮气躁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捆绑棺木的粗壮绳子依旧没有要断裂的意思。四壮汉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终于有人第一个开腔了:"咱们都走了七八天了,估计等咱哥几个累死了,这绳子也是断不了,不如咱们将这绳子割断,回去领赏钱去吧。"
  其他三人一听,纷纷表示双手赞同,这事情天知地知,只要四人守口如瓶,这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心动不如行动,四个壮汉很快就用石头磨断了绳子,就地将挖坑,将诸葛亮的棺材埋了。
  埋了棺材的四人,乐颠颠地拿着割断的绳子,回去向刘禅讨赏钱。
  刘禅看到绳索已断,也没有过多怀疑,便赏了钱财,将这四大壮汉打发走了。
  四人前脚刚走,后边儿姜维就进来向刘禅汇报军情。
  姜维看到交回来的断绳,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一般情况下,如果绳索是自然断裂的,那么断口肯定会有很重的磨损痕迹,不会像人为割开的那般整齐。
  而壮汉们交上来的绳子,很明显没有过多磨损的痕迹。
  他立即向刘婵分析情况,刘禅听罢,觉得有理,便赶紧派人捉回刚才那四位壮汉前来审问。
  在刘禅的大刑伺候下,四人承认了造假欺君的事实。
  怒发冲冠的刘禅一气之下就将四人杀了头。
  发泄怒气一时爽,待回过神来,刘禅便懊恼不已。
  因为他忘了问最重要的事情,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看着倒在地上的四个壮汉,再也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了。真相只有老天知道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最后的一个计谋,利用的,便是壮汉的偷懒之心。
  其实,这也并非是利用。诸葛先生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质。
  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抬着沉重的棺材步履不停,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会猜到这四位抬棺者会半途放弃。
  另一方面,他太了解刘禅阿斗,阿斗是个不动脑筋的人,他在盛怒之下斩杀四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此一来,诸葛亮埋葬何处便成为了老天替他保守的秘密。
  也许卧龙先生还是想和当年一样,身在茅庐,不问世事。死后也只想卧在汉中定军山下,不想被人搅了清梦吧。
  从此之后,诸葛亮埋葬何处,变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定军山如此之大,山上郁郁葱葱。诸葛亮又力求低调,既不立碑,也不栽树。他完全与大山融为一体了。
  读到这里,这个神奇又精彩的故事便讲完了。这段故事来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诸葛亮其他神通广大的谋略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彰显着孔明先生的智慧和作风。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些故事的精彩传神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加工手法。
  在正史中,诸葛亮确实在遗嘱中表示自己要一切从简的薄葬心愿,也指定了埋葬地点为定军山。但是却并没有要求让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从商朝开始,古人便讲究"事死如事生"。通俗解释为,人死了要像曾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安排入葬。这就衍生出了殉葬的仪式感,所有生前喜爱的东西,在死后都要随着棺材带到地下。
  后来殉葬仪式越演越烈,大量的钱财宝物都统统放进了逝者墓室,更有甚者,用活人殉葬也是大有人在。
  而三国时期,这股强盛的厚葬风气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不仅是诸葛亮,后来的司马懿、曹操等风云人物,他们的葬礼没有大办特办,一个个都十分低调地推崇薄葬,还对所葬之地做足了保密措施。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三国时期,盗墓行为非常猖獗。就连董卓、孙权都乐在其中。曹操更是将盗墓行为玩成了一站式集成模式,设立了专门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职务。
  非常讽刺的是,曹操本人也无法保证他死后不被别人盗墓,于是他费尽心思造了足足72座疑冢,就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墓所。
  这也难怪诸葛亮只愿长眠深山无人知了!
  不过,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诸葛亮就如同史书上的一盏孔明灯,永远点亮在后世人的心中。
  诸葛亮最后一计是这样的:
  由于诸葛亮日理万机,为蜀国的大业鞠躬尽瘁,久而久之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五丈原是诸葛亮伐魏的前沿阵地。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有祈禳续命之能。
  眼看自己病入膏肓、油枯灯灭的最后时刻,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披发仗剑要向上天再借10年寿命。
  六天过去了,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不由心中暗喜:"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太好了!"
  就在姜维高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就在当天傍晚,由于司马懿突然发起攻击,大将军魏延火急火燎来向丞相汇报情况。由于魏延脚下生风走得急,姜维一下子没拦住,魏延一阵风闯进了大帐,身后的风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一下子瘫坐在地下,手中的木剑扔出多远。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姜维进大帐要砍魏延,被诸葛亮伸手制止了,伤心说道:"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第二天黎明时刻,也就是即将续命成功的第七天早上,一代名相诸葛亮阖然长逝,享年54岁。
  后主刘禅得到噩耗后,急忙跨上快马十万火急赶到了五丈原。此时诸葛亮已去世五天了。
  姜维跪迎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刘禅满含热泪打开了信,只见信中写道:"我死后一切从简,不坟不树,只要往我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
  原来人死后有说讲,不能空着肚子上路,这是诸葛亮要求口中放七粒米的原因。
  手中的一枚铜钱,是过奈何桥给孟婆"忘忧汤"的茶水钱。
  据说人的灵魂经过奈何桥进入阴间时,只要喝了孟婆的"忘忧汤",世上的烦恼和恩怨一笔勾销,不记得前生任何事情,轻松上路,不过孟婆汤是收费的。
  在信的最后,诸葛亮嘱咐阿斗:"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刘禅看罢有点疑惑,不知道相父为何要这样?"还没见过如此举行葬礼的。"
  阿斗转而一想,相父深谋远虑,也许另有原因,听相父的话没错。
  阿斗虽然满腹狐疑,依然还是找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一直往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领1000大洋的赏钱"。
  四人一听很高兴,抬起棺材就上路了。
  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七天,棺材抬出了200多里地,四人再看大绳完好如初,根本没有要断的迹象。
  这四人嘀咕开了:"咱哥几个恐怕要累死也断不了,不如咱们用石头砸断回去复命领赏钱去吧。"
  四人一合计,没人跟着咱们,谁知道是自然断还是砸断的呢?只要咱四人套好词,骗阿斗还不容易吗?
  想到此,四人就用石头砸断了绳子,把棺材埋了,拿着断绳回去找刘禅领赏钱去了。
  等刘禅看到断绳后,没多想就把1000两银子给了四人,四人均分,每人得了250两,然后屁颠屁颠回家了。
  四人刚走,姜维来找刘禅商议军情。
  姜维一眼看到断绳,发现断口很整齐,刘禅讲了事情的经过。姜维一拍大腿,说:"陛下让这四人骗了,自然断的绳子没有这么齐整的断口,这分明是用石头砸断的。陛下你想想,七天的功夫,拳头粗的大绳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自然断掉吗?"
  刘禅恍然大悟,于是传旨把这四个欺君罔上的家伙抓回来。
  士兵很快把四人抓了回来,刘禅用大刑伺候,四人承认了造假,盛怒之下的刘禅把四人砍了。
  刘禅刚要喘口气歇会,姜维来问啥时候为丞相烧纸祭奠,刘禅猛然想起没问四人把丞相埋在哪里。他只顾发怒,正事都忘了,现在死人不会说法,刘禅懊恼的只拍自己的脑袋。
  这就是诸葛亮最后一计,他考虑生前得罪了一些人,害怕对手掘坟盗墓使自己在地下不得安生。
  他料定这四壮汉不会遵守协定绳断落葬。诸葛亮看透了人性,知道没人监督这四人,四人不会傻到一直抬着棺材到绳断。
  同样诸葛亮也看透了刘禅,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阿斗,这是一个不动脑筋的人,料定他一定会盛怒之下斩杀四人。
  只有这四壮汉知道埋在哪里,四人一死,自己埋葬的地方就成了无人知晓的秘密了。这就是至今依然没找到诸葛真身陵墓的原因。
  目前所有的诸葛亮墓都是衣冠冢,真身葬在哪里无人知晓。
  不过诸葛亮这事做的有点狠,为了保住墓葬的秘密竟然让四个壮汉为他殉葬,这有损他的的形象,所幸这只是传说。文/秉烛读春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其智慧深不可测,在他身上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蹊跷的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话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与老对手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一百多天。
  期间诸葛亮想要抢占北原未能成功,想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宁愿收下诸葛亮送的女人衣服都不应战,各种痛骂激将都没法达成目的,两军只好这么僵持下去。
  本乡本土的司马懿,能悠闲自在地等下去,而远道而来、客场作战的蜀军却不能在外面搞长期旅游,于是诸葛亮陷入了极度焦虑。
  再加上他工作繁忙,蜀汉政权上下事无巨细,大大小小他都要过问,诸葛亮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病倒在了军中。
  眼看药石无医,诸葛亮用上了半仙的手段,点七星灯阵祈祷续命,并且安排最信任的姜维护法保灯不灭,要向上天再借10年性命。
  这种法术需要7天的时间,前6天都平安过去了,姜维很高兴,以为丞相能度过这一劫。
  不料到了第7天,司马懿忽然提兵来攻。军情紧急,大将魏延匆匆忙忙的来禀报,进入帐中时不慎扑灭了七盏油灯,气得姜维当场拔剑要砍魏延!
  倒是诸葛亮很看得开,当晚交待后事,第二天就平静地去世了。
  主帅不在了,北伐的军事行动自然无法继续下去。蜀军沿途故布疑阵,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怀疑有诈不敢追击,一路放任蜀军离去,这个便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撤退的军事部署,诸葛亮玩得漂亮,至于对自己的丧事安排,竟然也是摆弄得神神秘秘。
  据诸葛亮交代,自己身后一切从简,不必厚葬,下葬时只需要挖一个墓穴,棺木能够放进去就足够了。身上穿的也是平常的衣服,不要其他陪葬品,只要往他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并且不立坟碑,墓前也不栽树。
  只不过在下葬地址上,诸葛亮大概指定了一个范围,就在汉中定军山,令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后主刘禅很尊重诸葛亮,痛哭一番后依照相父的愿望,许下重赏,派四个人抬着棺材往南边走,在哪里断绳,就在哪里下葬。
  可他万万想不到,这四个人抬着棺材往南边走了三天三夜,棺绳都丝毫没有要断的样子!
  四人不耐烦起来,凑到一起合计起来串好供词,就拿刀把绳子割断,将诸葛亮的棺木就地下葬了。完事后,他们假模假样地拿着绳索,回来找刘禅讨赏。
  刘禅也不细看,留下绳索,给了他们每人几百两银子,打发他们回家。没一会儿,姜维来找刘禅商议事情,刘禅就顺口把这事儿讲给他听,姜维一看绳子,说断口整齐,不是磨断的,是用刀具割断的。
  这还了得,明目张胆的欺君啊!
  刘禅大怒,命人抓来那四人,拷打之下问出果然是他们搞的鬼,一气之下把这四人全杀了。可刚杀完问题就来了,还没问他们把丞相葬在了何处呢?咋把这最重要的事给忘了,真是愤怒令人失去理智啊!
  从此之后,诸葛亮具体葬在哪里就成了个迷,只知道在汉中定军山。可定军山那么大,诸葛亮生前又交代不立坟碑,墓前也不栽树,往后逢年过节到哪里去祭拜啊?只好整块山头一起磕头了。
  那么,诸葛亮下这道遗命,究竟有何意图呢?
  亮粉们认为,诸葛亮早已预料到了后来发生的事,他知道那四名抬棺人会做什么,也知道刘禅会怎么对待他们。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任何人知道他葬在哪里。
  于是又产生一个问题,为何诸葛亮要把自己的身后事,搞得这么神秘?
  答案很简单,被盗墓贼给吓的。
  古人事死如事生,西汉、东汉都流行厚葬,再穷的人家也会想方设法给逝去的亲人多一点陪葬,好让他们在地下过得舒服些。比如头几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搁里头的铜钱和黄金,那可真是海了去了。
  这股厚葬之风,到了三国时期发生了很明显的偏转,诸葛亮、司马懿、曹操等风云人物,个个都推崇薄葬,还对所葬之地千方百计做足了保密措施。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对祖先十分敬重的民族来说,这其实是不太正常的,不知道墓在哪里,子孙后代就没有办法到坟前祭拜。古代多少人家拼死都要生个儿子,不就是为了死后坟前能有一柱香吗?怎么他们意识这么超前,竟然不稀罕?
  究其原因,不是他们思想开明,而是在防盗墓贼。
  三国时的盗墓行为是极为猖獗的,董卓、孙权都干过这档子缺德事,而将盗墓搞成集团化运作的,正是曹操!为此他还专门设立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职务,盗墓养军。
  事情传开,曹操自然是被骂得狗血喷头,上了年纪的人们也暗自思量,为了死后的安宁必须薄葬,必须保密下葬的地址。就连曹操自己,也无法保证千百年后的盗墓贼还给他面子,造了足足72座疑冢。
  搞清楚了这些背景,也就明白诸葛亮也是为了死后不被打扰,才会有这最后一计。
  不过,这个既神秘又精彩的故事,和诸葛亮身上其它的很多神话一样,都只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正史中诸葛亮只表达了薄葬的意思,也指定了定军山,却没让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但和演义相同的是,诸葛亮的墓葬在哪里,大概只有具体操办他后事的姜维清楚,姜维没留下相关资料,也就无人知道了。陕西的武侯墓、四川的武侯祠,都只是纪念性质的建筑。
  诸葛亮是一个传奇太多的人物,生前就以神秘莫测的计谋闻名天下,甚至到了死之前,都安排了不少妙计,比如这一件事,传说就是诸葛亮的妙计。诸葛亮死后,吩咐四人抬棺,绳断下葬。
  诸葛亮在前线病逝以后,尸体被送回成都。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安排了这次的下葬任务。由四个人抬着棺材一路向南走,一直走到绳子断了的时候,就把诸葛亮给下葬了。
  本身这个安排就有些超出常理,堂堂大汉朝的丞相,怎么可能就这么草率下葬呢?可是这是诸葛亮的遗嘱,刘禅只能尊崇。所以他安排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走了好一阵子,绳子始终都没断,他们就想要偷懒,所以就割断了绳子。
  绳子被割断也算是断了,所以他们就在割断绳子的地方,把诸葛亮给下葬了。下葬以后,这四个人就会领赏了。可是刘禅觉得不对劲啊,一查之下,这四个人果然招供是割断了绳子,刘禅一气之下,将这四个人都给宰了。
  杀掉他们是容易,但是诸葛亮的埋葬地只有他们四个知道,这下刘禅慌了,找不到相父的尸体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后来反应过来才明白,原来这就是诸葛亮的一个计策,目的就是防止有人找到他的墓穴,现在谁也不知道他到底藏在哪儿,反而不会引来盗墓贼。
  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四个挑夫,一个伙夫一起去送葬。
  依旧还是绳子断了才会下葬,但是这次刘禅比较人性化,他给这四个挑夫还另外准备了一个伙夫。这个伙夫专门在路上给他们五个人做饭吃。
  出门到深山老林里,可没什么店家,所以伙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这个伙夫就想要独吞赏金,所以在绳子断了之后,就给这四个挑夫下了药。
  而这四个挑夫心里不平衡啊,凭什么他们这么辛苦挑棺材,回去以后还要分伙夫一份呢?所以他们就在绳子断后,将诸葛亮安葬了以后,顺便把伙夫也给杀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四个人也毒发身亡,结果五个人没有一个是活着回来的,那谁也不会发现诸葛亮的尸体了。这也算是诸葛亮窥探了人性,认为人都是会贪心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条件下,贪心暴露出来的几率非常大。
  真不清楚刘禅到底要给这几个人多少赏金,以至于他们争夺的你死我活。不过这件事最终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比较精彩的地方。
  事实上,诸葛亮被安葬在了定军山附近。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这里距离成都至少有一个月的路程,所以赶回去尸体早就腐臭了。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所以为了早点入土为安,诸葛亮吩咐姜维为自己在定军山附近寻找一处墓穴。
  所以说诸葛亮在去世以后,其实是被姜维安葬在了定军山。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嘱,不允许在棺材内放置任何金银珠宝,也不要给他立墓碑,以防被人盗取。
  我觉得这还是比较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的,毕竟诸葛亮一生简朴,不可能死后再来一个风光大葬。而且他死后不想麻烦别人,被送回成都以后,刘禅必然要为诸葛亮风光大葬,这不是诸葛亮的愿望。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漫山遍野地祭拜诸葛亮,这种情形是不利于维持稳定的。所以刘禅选择在定军山建造武侯祠,以诸葛亮的衣冠冢供大家前去祭拜。
  现在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这座武侯祠,很多人便认为这是诸葛亮真正的墓穴,其实并不是这样。
  既然姜维负责安葬诸葛亮,那么他有没有将这件事告诉刘禅呢?
  姜维是诸葛亮生前最信任的人,据说还是他的亲传弟子。后来姜维也是为了恢复中原,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所以姜维成为诸葛亮托付后事的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姜维知道诸葛亮安葬在什么地方,那么他有没有告诉刘禅呢?
  要知道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那是非同一般的,没有诸葛亮,哪有刘禅的幸福生活呢?所以说刘禅对自己的相父感情很深,必然是要去探望一下诸葛亮真正的墓穴的。
  如果刘禅向姜维提出了这个要求,那么姜维会不会答应呢?姜维必须要考虑一件事,刘禅想要前去拜祭的话,必然是有不少随从的。
  这么一来诸葛亮的墓穴可就没有任何神秘感了。所以姜维必然要拒绝刘禅的这个请求,那么他该如何巧妙地拒绝刘禅呢?
  我认为这就是那几个故事的来源,或许姜维告诉刘禅安葬诸葛亮的方法,就是诸葛亮本人出的主意。其实这一切都是姜维的计策,目的就是希望刘禅不要去寻找诸葛亮真正的墓地。
  即使刘禅识破了这个谎言,可能刘禅也不会说破,毕竟刘禅也知道,不应该去打搅诸葛亮,这或许是诸葛亮最理想的结局了。
  诸葛亮临终前定下最后一计,要求"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个传说为他的真身究竟葬在何处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日渐病重,此时正值蜀国大军与司马懿打得不可开交,深感时日无多的诸葛亮,开始对将领们逐一交代后事。
  在他的部署中,先由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再由魏延与姜维负责断后,让整个蜀国大军都能安全撤出五丈原。
  不久,诸葛亮病逝在军营之中,而各个将领也按照他临终时的计划,秘不发丧,以此来迷惑司马懿,最终,大军得以全身而退。
  自此,一代军师谢幕,但他留给世人的神秘传说却有增无减,尤其是关于他究竟葬在哪里,迄今为止依然是个解不开的谜团。
  有一种说法,说诸葛亮临终前曾向后主刘禅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待他死后,用四个强壮的力士,抬着他的棺材往南走,一直走到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就地挖坑埋葬,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但这个传说也为诸葛亮的真身究竟葬在哪里,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而这个传说所表达的意思,除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之外,也是他洞悉人性的高明之处。
  诸葛亮临终前的部署有很多,毕竟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军师,向来干什么都会事无巨细,其中较为有名的,就是传说他曾布下"七星阵"来为自己续命。
  在五丈原时,诸葛亮已经感觉到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但此时司马懿的大军正虎视眈眈,为了蜀国的事业,也为了完成刘备的托付,诸葛亮决定摆下"七星阵",来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七星阵"据传说来源于神秘的《鲁班书》,这种阵法要求施法者在指定位置摆放49盏油灯,同时在正中间放置自己的命灯,并在七天内,接连施法,以保证自己的命灯不灭,这样就能达到续命的效果。
  诸葛亮按照要求,在军营中摆好油灯后,交代姜维守候在帐外,以防不测。前几天都十分顺利,但事情坏就坏在第六天晚上。
  当时,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病重,在几番探测虚实后,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因此,就在这天晚上发动了进攻,一时间,蜀军节节败退。
  战况危急,大将魏延无奈之下,只得回到大营向诸葛亮汇报,但他并不知道此时的诸葛亮正处在关键时刻。
  因此,在来到大营后,魏延急匆匆地就往诸葛亮的营帐冲去,而正待姜维要阻拦他时,他已经到了营帐跟前,准备撩帘子进去。
  姜维虽说一把拉住了魏延,但魏延匆忙的脚步带起来一股风,顺着帘子就吹进了营帐,不偏不倚,刚好把诸葛亮摆在中间的命灯吹灭。
  这下,诸葛亮顿时面如死灰,长叹一声,此乃天意,"七星阵"续命计划就此功亏一篑。次日黎明,军师诸葛亮在大营之中溘然长逝,三军上下,无不悲切。
  这个情节,其背景发生在蜀魏两国的五丈原之战中,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该情节的演绎,但这只不过是为增加故事性而设计的特有情节而已,毕竟类似于"鲁班书"、"七星阵"这种神秘的情节,老百姓们还是十分喜闻乐见的。
  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在临终前,面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确实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其目的正是为了让在五丈原上占不到便宜的蜀军安全撤回蜀国。
  建兴十一年(公元23年),经过三年养士训卒的备战,诸葛亮认为北伐曹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遣派使者前往东吴,意欲与孙权联合一同攻魏。
  次年二月,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同时,东吴方面,孙权也亲率大军北上攻魏,一时间,蜀、吴两国大军压境,魏国上下一片紧张。
  应对诸葛亮大军的,是魏国的丞相司马懿,在看到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后,司马懿听从雍州刺史郭淮的建议,派出一部分兵力,由郭淮带领,前往距离五丈原不远的北原驻扎,以防蜀军抢占。
  就在北原,蜀军尝到了这次北伐的第一次失败,由于郭淮的提前准备,让前来抢占北原的蜀军并未得逞,还在此将蜀军击退。
  与此同时,孙权率领的东吴大军,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魏国在得知孙权亲自披挂上阵后,魏明帝曹叡也来了个御驾亲征,并且,十分轻松的,在合肥将东吴大军击败。
  东吴军的败退,极大地减轻了司马懿这边的压力,而司马懿则采用以持久战的打法,来消耗远道而来的蜀军粮食的方式,令蜀军自行撤退。
  因此,在面对诸葛亮的接连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直到诸葛亮把女人的衣服、首饰送到司马懿的大营中,想以此来激怒司马懿出战,这才让他上表请求出战。
  而在两军对峙的同时,积劳成疾的诸葛亮身体每况愈下,常年的操劳,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状况,诸葛亮十分清楚,因此,他就提前着手安排后事,将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杨仪和费祎带领,另一路则有姜维和魏延带领,并定下秘不发丧的计策,以此来迷惑司马懿,让蜀军能够更多的时间全身而退。
  不久后,诸葛亮溘然长逝于军营之中,而蜀军在姜维等人的率领下,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安全地撤回了蜀国,著名的五丈原之战就此结束。
  而所谓诸葛亮临终定下最后一计,要求"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个传说,其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诸葛亮病逝前后。
  传说中,诸葛亮曾留给后主刘禅一封信。
  信中的内容,就是在其死后,对他的身后事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包括在他嘴里放七粒米,并在手中放一枚铜钱等等,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而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就是诸葛亮对他如何埋葬的安排。
  诸葛亮要求,在他死后一切从简,不坟不树,并安排四名力士,抬着他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什么时候绑棺材的绳子断了,就在棺材落地之处就地挖坑埋葬。
  这个奇特的要求让刘禅也十分疑惑,但由于诸葛亮历来给人都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印象,因此,他也并未多想,吩咐人一切照办。
  在找了四名力士后,刘禅将具体要求交代给他们,并允诺如果按要求完成,回来后可赏给他们一千两白银,四人听到赏金丰厚,兴高采烈的就抬着棺材出发。
  但走了几日后,绳子依旧没有断裂的迹象,这时其中一人就起了主意,心想这不知道走到什么时候,反正就他们四个,不如将绳子弄断,好回去复命领赏。
  于是,四人一合计,便达成一致,同时找来工具,将绳子割断后,就地挖了个坑,将诸葛亮埋葬。
  回去后,刘禅不知其中有假,便按照约定,赏给这四人白银千两,但还没等这几人走远,细心的姜维,通过绳子整齐的切口,断定这四人说的是谎话,因此,刘禅大怒,将四人抓回后,一番审问之下,全部招供。
  随后,这几个人被盛怒的刘禅下令处死,但由于粗心大意,直到这几个人被斩首,刘禅才想起来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忘了问他们把诸葛丞相埋在哪里了!
  但人死不能复活,这下算是没人知道诸葛亮埋在哪里了,虽然派人出去找了几次,但也没有什么结果,至此,诸葛亮的墓穴成了一个谜。
  这个传说,把诸葛亮的神秘莫测以及洞悉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诸葛亮算到了这四个力士肯定会偷奸耍滑,用割断绳子的方式来蒙混过关,同时,更算到了发怒的刘禅会忘记问棺材究竟埋在哪里,这样一来,诸葛亮的真身在何处,就无人能知,也就达到了他不愿被人掘坟盗墓,让自己不得安宁的目的。
  但这同样是诸葛亮身上众多的传说其中之一,与其他类似传说一样,不具有可信性。
  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曾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葬在定军山中,并为表廉洁,要求墓穴挖出可容纳棺木即可,这种方式,与三国时期流行"薄葬"有很大的关系。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还是因为诸葛亮留下了"神机妙算"的形象,作为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的他,老百姓们更愿意相信诸葛亮不会平凡的死去,所以,这个传说便应运而生。
  不过,诸葛亮的真身究竟葬在何处,确实是一个未解的谜团,包括如今陕西的武侯墓、四川的武侯祠,都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而真相怕是只有姜维知道了。
  在诸葛亮离世之前,他曾经也为了自己的身后事担忧过,并嘱咐过按照"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的方法来确定墓葬位置,而诸葛亮说出的这句话也体现了他的智慧。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在诸葛亮离世后,让人负责抬着棺材然后上路,如果绳子断了,那么就可以在绳子断的位置下葬,这样做的话别人自然就不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
  虽然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是根据史学家所查看的资料可以发现,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的,作者可能为了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能故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桥段,而这件事情并没有真实发生过。但是如果按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来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主张呢?
  首先诸葛亮一生都在为蜀国的江山努力,也是因为对蜀国的担忧而离世,所以即便是死了,诸葛亮也希望可以当蜀国的保护神,继续在地下为蜀国谋划将来。
  为此诸葛亮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下葬,不能将陵墓的位置公布于众,否则会引来很多百姓祭拜,也会给盗墓者盗墓的机会,诸葛亮希望死后可以让陵墓位置更加神秘,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安排。
  其次诸葛亮一生都在为战事出谋划策,他虽然不用亲自上战场,但是每一次作战都有他的参与,当时蜀国一直致力于北伐,虽然对于蜀国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但是对于征战沙场的将士和他们的亲人来说,这就是劳民伤财毫无意义的举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蜀国其实并不具备北伐的实力,但是却对北伐非常热衷,导致很多百姓的亲人都死在战场上,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时的蜀国百姓因为生活比较困苦,其实难以体会到蜀国目标计划的伟大,反而感觉统治阶层毫无道理可言,而诸葛亮亲自参与谋划作战,很多百姓就将亲人的死记在诸葛亮的头上。
  如果让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陵墓的位置,会遭到很多仇家和百姓们的报复,这样诸葛亮不仅无法在安息,陵墓中的陪葬品也会被盗走被损坏,诸葛亮应该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层面,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不让别人轻易知道自己陵墓的位置,只希望可以消无声息的下葬。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都说"前代军师诸葛亮,后代军师刘伯温"。由此可见,就军师这一职业来说,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拔尖的存在。他号卧龙先生,在刘备"三顾茅庐"下,出山辅助他争霸天下。利用无双的智谋,帮助刘备在汉末的乱世中积蓄力量,连败强敌,最后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汉政权;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能掐会算,又精通奇门遁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属于"神仙般的人物"。可惜的是,他终究还是凡人肉体,刘备死后给他留下了个"扶不起的阿斗",以至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最终死在了出征的途中,年仅54岁。
  传说中,在诸葛亮临死前为自己的身后事出了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那么这一计谋,究竟有何意图呢?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开启了对曹魏政权的第五次北伐。此时的诸葛亮,由于长期辅佐刘禅处理蜀汉政务,且无论事情大小,都亲自过问,事必躬亲,这让得他的身体已经变得很虚弱。
  此次北伐,诸葛亮再度与东吴的孙权联盟,双方集合20万大军,共同讨伐曹魏。司马懿见联军势大,遂采取守势,任诸葛亮邀请都不应战,只是坚守城池。眼看着魏军在司马懿的严令下,做起了"缩头乌龟",晓是诸葛亮足智多谋,也是无处施展;无奈下,诸葛亮为了长期打算,只能一边命士兵在五丈原构筑营垒,一边让士兵就地屯田,做好持久战的计划。
  这一对峙就是100多天。在此期间,诸葛亮对大军事必亲躬,每日都要处理事务到半夜,终于病倒在军营里。
  诸葛亮之才经天纬地,对自己的命数有着一定的预估。按照以前的推算,他应该还有十数年的寿命。但是他在辅佐刘备征战的过程中,曾多次使用"火攻"这一"有伤天和"的计谋,使得十几万人被火烧死,也损伤了他自己的天命,也让他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偏移,寿命将要提前结束。在病入膏亡之际,诸葛亮非常不甘心,觉得自己还没助蜀汉统一天下,有负先帝所托。
  于是,诸葛亮决定用出"终极绝招"---七星灯续命法。以隐秘的奇门遁甲之术,摆下大阵,他亲自居阵眼中间主持阵法,然后命爱徒姜维守住门口,任何人不得进入。阵法开启前,诸葛亮交代姜维:一定要守好玄关,不让人进来打搅,只要"七星灯"能维持七天不灭。七天过后,我就会向天借得寿元,再次延命一纪(12年)。
  一切安排好后,诸葛亮开始布置阵法续命。前面六天都非常顺利,也没人前来打扰,直至第七天。得知诸葛亮病重的司马懿为了一探究竟,主动派大军前来进攻。而当时镇守营寨的是被诸葛亮判为"头有反骨"的魏延,他并不知道诸葛亮布阵延命之事,只当是他在修养身体。于是魏延不顾姜维的阻挠,强闯进了诸葛亮的大帐,使得阵法中的七星灯被风吹灭。
  诸葛亮一下子瘫坐在地下,扔掉手中桃木宝剑。口中喃喃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姜维拔剑就要斩杀魏延,但被诸葛亮制止了,伤心地说:"不关魏延的事,此乃天意。"
  说完后,他斥退魏延,独留下姜维,开始安排身后事。他先是让姜维派人依据他的模样,制作一个蜡像,以骗过多疑的司马懿,令他在蜀军退兵时不敢追击;然后传下遗命:令蒋琬接替他丞相之职位,姜维则接掌全军指挥权。同时他还留下一封信给姜维,要他在见到后主刘禅时,交给他。安排完后事不久,诸葛亮就归西了,享年54岁。
  在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等人率军撤回。姜维依照诸葛亮的遗言,秘不发丧,然后将事先做好的蜡像放在马车中,故布疑阵,缓慢有序地撤军。司马懿带领大军在后面,看见蜀军军阵丝毫不乱,而且"诸葛亮"还安坐在马车中,唯恐有诈,所以没有发动进攻。就这样,蜀军安然回到了成都。
  得知丞相诸葛亮的死讯后,蜀后主刘禅悲痛欲绝,亲自带领群臣出城迎接灵柩。姜维拜见刘禅后,将诸葛亮的密信交给了他。只见信中除了对朝廷众人的安排建议,以及蜀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外,还对他的身后事做出了安排:一切从简,不必厚葬,下葬时只需要挖一个墓穴,棺木能够放进去就足够了。身上穿的也是平常的衣服,不要其他陪葬品,只要往他口中放七粒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并且不立坟碑,墓前也不栽树。且要将其归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上,送葬队伍到定军山外50里即止,然后令四个壮汉"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诸葛亮一生俭朴,家无余财,为蜀汉操劳半生,死后自然也不想厚葬。只需在嘴里放七粒米,以示死后不会挨饿;手中放一枚铜钱,这是给孟婆的买路钱,仅此而已。
  而刘禅对诸葛亮感情深厚,虽然想给他厚葬,但看到"相父"的遗言交代,最后只好尊重他的遗嘱,一切从简。他带着大臣们一路将灵柩送到定军山50里处,然后找来四个壮汉,许以重赏,让他们抬棺向定军山走去,等绳子断了便就地挖坑安葬。把事情办好后,即可回来领取丰厚的赏钱。
  话说这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路走去,在定军山中走了三天三夜,绳子也没有断。他们一合计,心想这绳子这么粗,现在一点断的痕迹都没有,还不知道要抬到何年何月。其中有一个壮汉心生一计,提议用刀将绳子砍断,好早点回去领赏。几人商量后,一致通过了。于是,他们找了地方,挖坑埋下诸葛亮的棺材,然后用刀将绳子砍断,就此带着断绳回去领赏。
  刘禅见四人带着断绳回来,忧伤过度的他也没有细看,就命人把赏钱给了他们,打发他们走了。在这四个壮汉走后不久,恰好姜维前来找刘禅汇报军情,看到放在台下的断绳,细看下发现这绳子的断口非常平滑,根本不是自然断开的。于是就将此事汇报给了刘禅,言称这四个壮汉可能欺骗了他。
  刘禅听后暴怒,都懒得审问了,直接命人将抬棺的四人抓起来杀掉了。而后当众人提出要去拜祭诸葛亮时,刘禅才想起,只有抬棺的这四个壮汉知道诸葛亮的安葬之处。如今四人都被刘禅下令杀害了,诸葛亮的安葬之处也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从此成了千古谜团,直至今天也没有人探明其墓穴的真正所在。
  这便是诸葛亮生前的最后一计。那么他这一计策,究竟有何意图呢?防乱世
  诸葛亮一生都处于乱世之中,深知三国乱世的可怕,不要说活人难过,就是很多死去多年的人也不得安宁。而诸葛亮作为蜀汉军师、丞相,辅佐刘备征战天下,出谋划策,建立政权。又在刘备死后,尽心尽力地协助刘禅治理国家,甚至还一心想着开疆拓土,统一天下。为此,他不遗余力地积蓄力量,连续发动了五次北伐。虽然北伐战争最后都没有成功,但也给曹魏国带去了很多麻烦,损失惨重。
  这一路走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他而死去,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就连魏明帝曹叡也曾大骂诸葛亮"贼子"。在蜀汉政权内部,虽然他大权在握,但他一力主持北伐的行为,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让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诸葛亮生前,那没人敢做什么,但他死后,难保当年的敌人、仇家、政敌之类的人,偷偷给他来个"掘坟鞭尸",那岂不是太惨了?
  加上诸葛亮其实深知蜀汉政权的弊病,在他死后可能很难抵挡曹魏的进攻,最终还是会失败,到时谁来护佑他的陵墓?
  所以他在弥留之际,留下了这一计划: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令四个壮汉单独抬棺在定军山中行走,绳子在哪里断,就把他安葬在哪里,也不需要种树、立碑,只要一个能葬下他的洞就可以了。他未卜先知地料定了抬棺的人会偷奸耍滑,人为地弄断绳子。毕竟这种用来抬棺的绳子是很扎实的,轻易不会断。同时他也深知后主刘禅的脾性,倘若知道被骗,肯定会暴怒杀人的。所以诸葛亮安排了姜维择机揭秘了抬棺人的行为,让刘禅下令杀了他们。
  如此一来,诸葛亮的安葬地点就成了谜团,不再害怕遭受报复了。这些事情都在诸葛亮生前的预料中,包括抬棺人的贪婪,刘禅的易怒等等,由此可见他的计谋有多厉害。
  防盗墓贼
  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乱世,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很多杰出的谋士猛将,也出现了很多英雄和枭雄。同时,这个时代也是历代盗墓贼最活跃的时期,就连董卓、孙权这样的枭雄都干过"盗掘古墓以充军资"的事情。更何况,曹操这个大枭雄,还把盗墓这一活动搞成了"集团化",成立了"摸金校尉",光明正大地挖掘古墓。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又是刘禅的"相父",在蜀汉基本是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他不是这样留下遗言,设下计谋进行"密葬"。以刘禅对他的感情,在诸葛亮死后,肯定会给他风光大葬的。那么时间久后,他陵墓中的陪葬品就肯定会被人所惦记,被盗几乎是肯定的。
  所以,诸葛亮为了死后不被"打扰",就设下这一计谋,先是利用抬棺人将他密葬,然后让刘禅杀死了抬棺人,这样他的坟墓就成了千古谜题,可以长眠地下不被打扰。毕竟,定军山绵延十几公里,山峰连绵不绝,山中又是森林茂密,一个人葬身其中,又无碑无记号,要想找到简直是天荒夜谈。
  隐藏他真实的埋葬地
  诸葛亮是在五丈原病死的,这个位置离成都有上千里远,如果诸葛亮的灵柩要跟随大军运回去,恐怕要半个月以上,到时尸身可能都腐败了。而古人讲究的是"入土为安",而且是体面地下土。诸葛亮作为奇门遁甲的传人,对自己死后的仪容方面肯定也是有讲究的。加上他作为蜀汉的丞相,一生征战,出谋划策,生前未尝一败,出现在世人面前都是淡定从容,智珠在握的形象。死后,他也不想世人看到他腐败后丑陋的样子。
  所以有可能在诸葛亮死前,他就秘密跟爱徒姜维交代好了埋葬地点,寻机悄悄将他葬在了汉中的定军山上。毕竟汉中这个地方是北伐曹魏的第一线,也是他和汉主刘备成事之地,他想在定军山上继续守护蜀汉,死后也为蜀汉而战,一全忠心。
  而随同大军运回成都的,应该只是一个空棺,然后又在遗书中布下计谋"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让四个壮汉抬棺进定军山,绳断便就地埋葬,再利用刘禅杀了他们。这是诸葛亮给他的埋葬地点上的第二重保险。这样一来,即使有人秘密跟随抬棺人,或者抬棺人没有被杀,找到的也只是他的"衣冠冢"而已。其真实的坟墓地点只有姜维一人知道。不得不说,诸葛亮是真乃神人也,生前智计百出,死后也能用计将自己的葬身之地隐藏得如此好,不得不令人敬佩。
  古人对自己死后的安宁都非常注重,千方百计地给坟墓"加保险措施",很多帝王将相们的墓穴,里面都是充满重重危机,还有着诸多要人命的机关,轻易进不去。三国时的枭雄们对自己的身后事都很关注,且为了"防盗"都要求后代"薄葬",就是不要陪葬品。像曹操更是设置了七十二座"疑冢",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隐藏真实的陵墓,避免死后被打扰。而诸葛亮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计谋就将自己死后的埋葬地点藏得严严实实的,让其成了千古谜团,至今无人揭晓,真心厉害。
  "棺材南抬,绳断便葬"是传说中诸葛亮生前最后一令,就是不想让人知道他身后葬在哪,不过这只是传说里的故事,事实上诸葛亮的安奉之地很明确。
  按照传说,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的时候夜观星象,发现自己的主星黯淡无光,顿时心凉了大半截,于是他叫来了姜维,告诉他自己即将油尽灯枯,命不久矣。
  不过,诸葛亮还是布下了七星灯续命术,告诉他在为自己续命的七天内,不准任何人来打扰,不然灯灭人亡。
  原本一切都非常顺利,眼看着第七天就要过去,可就在紧要关头,大将魏延闯入账内,禀告曹魏大军杀到,请诸葛亮定夺,魏延冲进来刹那,诸葛亮的续命灯被风吹灭。
  姜维大怒,拔剑就要杀魏延,但被诸葛亮拦住:"此乃天意,怪不得他。"之后,诸葛亮就一病不起很快驾鹤西归。
  刘禅得知后非常悲伤,准备厚葬相父,但姜维递交的诸葛亮遗书中却要求一切从简,只要一口薄棺,用胳膊粗的绳子捆住向南抬,绳子一断就落地下葬。
  刘禅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安排好了一切,而几个抬着诸葛亮棺木的士兵即刻出发,走了一天一夜之后又饿又渴,便停下来歇息。
  四个人在路边发现都没带钱也没带粮食,其中一人说:"我们又没粮食又没钱,这么粗的绳子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断,恐怕我们早就饿死了。"
  一番商议之下,四个人决定就地把诸葛亮下葬就算了,回去之后四个人就说绳子已断即可,就这样,诸葛亮就被随便找了个地方埋了。
  等到四人回去之后复命,刘禅觉得非常奇怪,那么粗的绳子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断了,所以将四人分开审问,结果四人说漏了嘴,刘禅大怒,将四人斩首。
  可等到四人被斩,姜维得知此事,问刘禅是否问到丞相安葬之处,刘禅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忘记问了,如此,诸葛亮的安葬之地就成了个无人知道的谜团。
  其实这个说法只是个传说,在《三国演义》等小说故事之中出现,也只是为了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已,而且这个故事不足之处太多,不足为信。
  那么,诸葛亮到底身后被葬在了什么地方呢?
  按照《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葬在了定军山。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这里说的非常明确,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故之后,吩咐薄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墓穴只需要能够容得下棺材即可,不需要运送回成都。
  诸葛亮吩咐不需要厚葬,免得日后有人惦记着,再者,定军山位于当时北伐的前线,他希望自己身后继续激励将士们北伐中原,不要忘记大业。
  这种说法是最可信的一种,而且也很符合诸葛亮的行事作风,由于诸葛亮乃是薄葬,且是因山而葬,所以后人也很难找到他具体葬在了定军山什么地方。
  另外有种说法是,当年蜀汉连年征战国力空虚,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武侯墓仅仅栽种柏树五十四株,不需要其他建筑物。
  而一千多年后,武侯墓出现了前后两墓,真假两坟,人们并不知道诸葛亮到底葬在了何地。
  而按《太白县志》记载:方才关,汉时地其东西两塬设有军营寨栅,中间一沟为行人必经之地,其口为一关卡,便称双寨关,后相传为诸葛亮发丧时放棺处,为"放材关"。
  关于诸葛亮安葬太白山下的方才关的说法,还有一段更加离奇的传说。
  据说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后,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而刘禅实在无法支撑蜀汉绵延,若自己的遗体运回成都,将来必然不得安宁。
  于是,诸葛亮上疏刘禅说要"葬汉中定军山"之后,暗中购置两口薄棺,招来了两个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老兵。
  诸葛亮让其中一个哑巴老兵在自己身后简敛薄棺,连夜放到回蜀汉的龟川坝一座古庙,将自己平时的兵书之类放在另一口薄棺中,随着大队伍回到汉中。
  而另一个老兵,拿着九两银子与九匹锦缎,去寻找十个贪婪凶恶之徒,去古庙将薄棺依山深埋,之后在给杨仪、姜维等人斩杀魏延和退兵司马懿的妙计。
  诸葛亮吩咐完之后就不省人事,而当夜蜀汉大军开始暗中撤退,两名心腹依计行事,次日诸葛亮就安卧在了太白山下的古庙之中。
  而那十个凶恶之徒,在去埋葬诸葛亮的时候,其中九人去干活,一人留下做饭,由于银两锦缎不够,九人就商量着杀了做饭的人,剩下的人平分银两锦缎。
  安葬之后,那九人回来见饭菜已做好,将做饭的人杀了,可九人吃饱喝足却全都暴毙,原来那做饭的也想着独吞,在饭菜里下了剧毒。
  如此,诸葛亮就被葬在了太白山下,而被运回成都的其实只是诸葛亮的衣冠与日常所用的物品等,成都所葬,乃是衣冠冢。
  无论是哪种传说,肯定的是诸葛亮身后并没有风光厚葬,他只求身后能够得到安宁,而与此相关的各种传说,体现的也是诸葛亮的这种身后追求。
  《诸葛亮下葬之谜,最后的心理战》
  各位朋友肯定知道传奇人物,诸葛亮,能力非凡出将入相,堪称神话,不仅如此,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奇门八卦。
  那么如此传奇的人物死后究竟下葬何处呢?他既然懂天文地理奇门遁甲,他的墓穴必定是风水宝地啦!
  其实诸葛亮的下葬位置,有明确记录,就是在定军山。那么为何就是找不到咧?
  原因很简单,他不想死后被仇人所打扰。所以没有立碑文,没有修显眼的墓地!他的下葬方式也算奇特无比,关于此,说法很多,方式大同小异,只是细节不同而已!
  第一种:据说诸葛亮临终前交代是,自己要下葬定军山。至于具体位置是哪里,他会安排好,自己选点。
  这些人就奇怪的问,人都死了还可以自己选?诸葛亮说,仙人自有妙计。
  他的要求是,死后放入棺木中后,几个人抬棺一直往定军山方向走走,当抬到捆绑棺木绳索断裂,棺木落地之处,就是最后葬身地。
  蜀国君臣他死后遵守他意愿,按他要求一律照办。但进入定军山不久绳索突然断啦,这真是想不到的事情。
  按照诸葛亮所说,此处就是他葬身之处,于是就挖穴准备埋棺木。这时旁边突然发生一声巨响。原来是山崩,崩出一个口子刚好够棺木下葬。 好吧,诸葛亮是神仙,奇人奇事自然不可用常人之心对待。奇门遁甲如此神奇,姑且我们就这样相信吧还有第二种说法是关于心理游戏的,这个说法,我个人认为,比较符合实际!
  诸葛亮同样是要求死后葬在定军山,也要求四人抬棺,不需要任何仪仗,就单单抬棺几人,跟随他下葬,要求是往定军山走。棺木绳索断裂处就是下葬之处,抬棺之人不用管他即可归去(这个事好奇怪谁埋他啊)我们继续看。
  其实古代抬棺绳索可不是随便什么东西哦,能说断就断的。
  哪都是粗糙的大绳索,原来诸葛亮早算好,抬棺人心理,那就是没有那么好耐心,中途肯定会出妖蛾子,所以故意设套。
  这也是诸葛亮过人之处,抬棺人开始安安心心走了三天,第一天心态都很好。第二天开始有小心思啦。到啦第三天,他们开始议论纷纷,互相说这么粗的绳索抬到什么时候才能断啊?于是就用小刀划了几下,这样比较容易断了。这是正常人的心理反映和做法!
  到啦第四天的时候天下起大雨,求雨算雨对于上知天文的诸葛亮而言,不过雕虫小技。
  抬棺的人越走越不耐烦,于是就故意颠簸,绳索就真的断裂了,毕竟大绳索被划的跟小绳索大小。于是抬棺四个人一看,绳索都断啦,就说明任务完成了,可以回去复命啦。 于是兴冲冲往回走。
  可是诸葛亮临死前就有跟属下说好,如果抬棺之人七日之内就回来,必然有问题,直接处罚后面的不用管啦。
  看见回来的四个人,再看看时间才四天,属下当然明白有问题,于是下令吧四人关起来。并亲自派人去沿途找寻棺木。(总不能让诸葛武侯流落野外吧)哪知道因为下大雨,出现多处泥石流塌方,诸葛亮的棺木居然找不到了!
  就这样,一代传奇人物诸葛亮就如此下葬,没有任何的碑文与墓穴留下!
  这第二种说法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
  第一,诸葛亮算准了抬棺之人的心理,他们必然不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第二,他算准了天气和时间,以及大概的位置。
  第三,他算准了,必然会有属下去找她,然而他的愿望就是不让人找到他。
  最后他成功的将自己安葬在一个,除啦抬棺者,没人知道的地方,这个地方还因为他算准的下雨经历了泥石流,最后棺木随他心愿,无影无踪。
  好吧,传奇之人,总有传奇之处,各位如果对,这个传奇的说法有什么想法可以说一下,其实我是,不太相信的。
  江湖上的确有诸葛亮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之说。无论这个故事描述地多么绘声绘色,豹眼认为都不可信。
  理由是,正史没有记载,野史也找不到出处,演义也没有描述,也不清楚从哪个朝代开始了这个传说。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倒是有类似的传说,记不得是不是关于诸葛亮的事,但说得更加神奇。
  大意是说这家主人熟谙地理堪舆,家人就说让他给自己选一个风水宝地,以备将来使用。此人不同意,但经不起家人再三诉求,就说:"选好了也没有用,你们不会听从安排的。"家人们再三保证,绝对听从遗愿。
  不得已,这家主人就说:他去世后,不要修坟,只抬着棺材南行,绳断后也不要去埋,扔下就走。
  此人去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葬礼之后,抬棺的人南行,不到三里地,好端端的绳子突然断裂。此地正是一个荒郊野岭,寸草不生。抬棺人感到平日里这家主人为人不错,就如此把他仍在这个地方说不过去,几人商量后,想挖个坑把棺材埋了。
  刚刚挖了一层土,就从地下飞出了两只凤凰。抬棺的人感到很神奇,但认为既然已经如此了,那就干到底吧。继续再挖,又挖出了两只凤凰蛋。至此,他们才明白过来,也不敢再挖,就把棺材仍在那里回去了。
  次日,这几个人不放心,就来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在放棺材的地方已经自然形成了一座大坟,众人惊叹不已,这才明白其中的缘由,但为时已晚。
  据说,如果不破了风水,两只凤凰能保佑当辈就出高官,后世继续做高官;如果不挖出那两只凤凰蛋,后世也会出高官,只是发得稍微晚一些。
  这是不是说得诸葛亮的故事,忘记了,但在以前及当下,对于安葬一事,都是很看重堪舆之道。
  诸葛亮精通阴阳八卦,熟谙风水地理,对于他自己的安葬绝非草率。未必一定要厚葬,但埋葬的地理穴位一定非常讲究。
  据《诸葛亮传》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亮遗命将他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只需容得下棺材即可。既然有此安排,恐怕具体的位置是确定了的,不可能让臣僚随意找个地方就安葬。
  按照演义的说法,杨仪、姜维等撤军,护卫诸葛亮灵柩回到了成都。刘禅出城二十里迎接,然后诏令停灵柩于丞相府,其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之后,刘禅遵从诸葛亮遗嘱,归葬定军山。
  这个恐怕也不太可能,从汉中到成都,来回折腾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这个不去管它,总之,罗贯中先生也没有提到"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之说。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一生用计,此传说无非就是想说明,诸葛亮最后一计,是不想让后人得知他棺材所埋之处,但这个不合常理。
  诸葛亮可能会算到,抬棺之人一定会被杀掉,也就无人知晓他埋葬的地方。
  但安排葬礼的人,一定会想到,抬棺的人必定会记着埋葬的地方。就算安排葬礼之人也清楚抬棺之人会隔断绳索,可以就此把他杀死,再也无人知道。
  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就如此草率的、在没人送葬的情况下埋掉,也不太合情理。
  不过,一切都是传说,没人知晓真相,谁也不敢说就绝对没有。
  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如果按照一般常规方式安葬,也不符合人们的心愿,弄出一些玄虚来,也好留给后世猜测。不为别的,起码让后世能够惦记,这也不负诸葛亮或者是这一传说始作俑者的苦心。

千里送鹅毛唐朝时,各地的地方官经常派人向唐朝天子进贡礼物。有位偏远地区的地方官派缅伯高给唐天子进贡活天鹅。路上走了好多天,笼子里发出一股臭味儿,天鹅的羽毛也脏了。到了沔阳湖后,缅伯高就打开笼王朝史歌三皇五帝,各有秋千尧天舜日,禹治河山夏桀暴政,殇汤改元纣王无道,凤鸣岐山太公钓鱼,西伯访贤兵临朝歌,武王祭天烽火儿戏,南渡衣冠春秋战国,礼乐崩乱始皇雄略,六国怆然二世昏庸,赵高弄权1976年周总理逝世,毛主席审阅完悼词,罕见失态,嚎啕大哭周总理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去世。秘书小孟强忍着悲痛读完了这份讣告,手持纸张的双手微微颤抖。主席听完后默不作声曹操镇压农民起义?刘备也同样起家,没黄巾起义他还是平头老百姓大家好,今天继续来聊三国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正史的相关书籍,讲三国时总要从黄巾讲起。为什么要讲黄巾呢?因为黄巾起义与汉末三国这段历史关联性非常强,对历西方经济制裁与封锁是否能成功绞杀一个世界大国的经济?历史往前倒流七十二年,朝鲜半岛的上空正被战争乌云笼罩着。为了阻止朝鲜的半岛统一,并遏制新中国的发展,美帝国主义与其帮凶一道,纠集了另外15国的军队,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并将如果他活着,今年该是82岁今天,3月5日1963年,59年前的今天毛主席挥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为他题词在当代中国没有哪位英雄模范能够得到这样巨大的殊荣雷锋,他以22岁的明清科举人物传之十三山东济宁州孙玉庭家族(三)孙玉庭家族世居山东兖州府济宁州,为清代山左望族。该家族自乾隆年间至咸丰年间,先后5人进士及第,其中状元探花各一人,位至大学士一人,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一人,户部尚书一人,巡清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到清朝废除,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让底层百姓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考中了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但更多的却是终其一生求而不得。清朝的科举制度,从低到高共有六个等级实业家张謇科举考到41岁才成功,又放弃做官改经商,独子遭刺杀吾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张謇日记张謇jin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是农家贫寒子弟,从小连富贵的人都不喜欢见,当下为了2008年,邵华逝世,毛新宇透露母亲遗愿想和父亲陪伴在奶奶身边前言2008年6月24日晚,中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女士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69岁。提起邵华,她不仅是我国少有的女少将,还是毛主席的儿媳,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邵华逝世邵华逝儿子参军牺牲后母亲年年祭拜,17年后却收到一司令来信请娘来京在1949年的一个冬天,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乡村里,来了一辆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位身穿军装的年轻人,他向村里正在晒太阳的老人们敬了一个军礼后,对大家说自己是徐司令的警卫员,是来找一
三国时各国之间,面积看起来悬殊不大,为何说实际上差距很大?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如果只看常见的三国地图,蜀汉的疆域面积只比曹魏略小,东吴的地盘甚至比曹魏还大点。但问题是,常见的三国地图并不准确。相比之下,我觉得网友绘制的地图,要更能反映当为何从三品降到正四品,官员们反而还兴奋不已,称之为升官?晋书有云毅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自魏晋时期开始,我国封建王朝的官吏制度逐渐完善并正式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每品又分为正从两等,也就是九品共十八等。这种选官制度等级森沈醉检举张静甫杀害杨虎城,致其被枪决,34年后其妻喊冤杀错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最终成功停止了绵延多年的内战,实现了全国军民一致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因此,张学良和杨虎城被周恩来称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主要是避免兄弟相残。因为李治这个人比较老实,李世民认为李治当皇帝,不会对兄弟下手,其他的就不好说了。另外,李世民也没有别的选择,他要选太子,只能从长孙皇后的儿子里面选。因为长孙家族人间黑寡妇布兰科,统治美国地下市场多年,毒枭教母的传奇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个拉美地区疯狂的源头,靠着月收入高达八千万美元的奇迹成功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前茅她,三次结婚然后又三次亲手杀死他们,最后三个儿子也死在了漫天云雾里她,凭借独创美国记者和周总理握手后,故意掏出手帕擦手,总理如何巧妙回击?在经历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与艰苦的解放战争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但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我们有着极大的敌意。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想尽一切办钱希钧21岁嫁毛泽民,是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妻子,为何在13年后分手陪伴毛泽民时间最长的妻子钱希钧1943年9月27日深夜,毛泽民被背信弃义的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监狱中,为伟大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仅有47年的短暂人生中,毛泽民共有过三罗马人开局就骁勇善战?说下它战五渣的黑历史玩的就是历史万国觉醒罗马我要上微头条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公元前390年的罗马。在这一年的年初,作为一个罗马公民是骄傲的。几年以前,罗马军队在著名统帅卡米路斯的率领之下,打败了他们几十披露当年卡扎菲到底有多少钱?2011年,北非,利比亚。一个统治国家长达42年之久的政权,被反动派发动群众以反腐的理由推翻了,这个政权就是卡扎菲政权。卡扎菲,在国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在拥护他的民众心陕西老兵被困印度近60年,被软禁后娶了印度妻子,晚年回国至今为止,人们对战争的看法还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没有战争人类就不会进步,科技就不会这么快速的发展但是有的人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它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人性恶的一面朱湘15岁考入清华却终生无法忍受打工,幼子饿死,妻子绝望出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黄金年代,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这些盛极一时的大诗人,他们的代表作,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同样成名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被称为清华四子之一的朱湘,曾被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