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布政使是明朝朱元璋设立的,与按察使、都指挥使合称为三司,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品级有时候二品,有时候三品,朱棣上位后定调为从二品,在没有有总督和巡抚的年代,布政使最牛,为了防止做大,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形成掣肘。康熙重臣于成龙,当年任福建按察使,因不徇情面,吏畏民怀,第二年就升任福建布政使,两年后再升直隶巡抚。
  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地方官员尸位素餐,朝廷派总督或巡抚到地方督察一切政务,虽是个临时差事,但可以凌驾于三司之上,这时候的布政使在职权上失去独立性,在地位上失去优势。满清入关后职官典章制度是略仿明制,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好的发扬,坏的摈弃,督抚虽然是临时派遣,但能提高地方办理效率,于是在清朝督抚被制度化,而布政使无任何变化,被保留。清朝的江苏地区很有特色,钱多,事儿多,这里设有两个布政使,一个驻苏州,一个驻江宁。
  清朝的督抚成最高地方长官后,在康熙时期保留的左右布政使被裁撤,减为1人,而中央所在的直隶省长时期不设布政使,蒙古、东北、西北、西藏等特别地区是没有布政使的,直接由将军、参赞、驻藏大臣管辖,陕甘晋被清廷视为军事重地,布政使要么空缺,要么满人担任,乾隆以后情况才倒转。另外清朝的官制特点是"互有交叉,各有专项",总督、提督、巡抚、总兵就是这样的关系,唯独漏了尴尬的布政使。毕沅,乾隆时期状元,先任陕西按察使,因赈灾有功,第二年升陕西布政使,两年后升陕西巡抚。
  在品级上,布政使矮巡抚半级,在职权上,巡抚涵盖布政使,还有专项,特别是确定了道台这个级别,官阶不定,虽名义上是归布政使管,但有很多专职道员是巡抚直管的,乾隆13年,也就是1748年,正式规定巡抚与布政使的主从关系,从此巡抚成了布政使顶头上司,布政使成了巡抚的辅官,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民政的副省长,依然享有密折专奏权。
  布政使与巡抚的来历
  如果从一定的高度来俯瞰中国历史,会赫然发现,周朝和秦朝之间,唐朝和宋朝之间,元朝和明朝之间,存在着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分水岭——周朝灭亡意味着分封制的基本瓦解,秦意味着郡县时代的全面来临;唐灭亡意味着贵族社会不复存在;宋建立意味着庶民社会的到来;元亡明兴,随之而来的,是一套崭新的政治体制。
  朱元璋的大明朝,做了几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废宰相,君主将一切权力集于一身;在地方上,则将省级长官权限一分为三,设立都指挥使、布政使和按察使这三个职务,用来管理一个省。其中,都指挥使负责地方军队指挥;布政使负责地方的民政、财政;按察使则负责地方的刑诉、司法。朱元璋这么做,其目的是防止地方出现集权情况。因此传统历史学者认为:明朝,是中国的君主专制登上巅峰的开始,而绝非什么君主立宪的萌芽。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在多省爆发,为了有效弹压农民军的起义,明朝朝廷临时在地方设立总督、巡抚等职务,负责调停一个省份或多个省份的人力资源来镇压起义。
  清朝入关后,将明朝的制度悉数接纳,并且将总督和巡抚设为地方的常设官员,由此,有了巡抚和布政使长期并存的状态。布政使地位变化
  在明朝,论及地方官员的级别,以都指挥使最高。但由于都指挥使只管军事,无权插手行政和司法,因此级别虽高,但没有用权之地。
  布政使级别略低于都指挥使,但是由于布政使的权力主要在行政和财政方面,这意味着拥有着最丰厚的政治资源,因此,布政使比起都指挥使和按察使,算是地方官中的"肥缺"。
  清朝,随着巡抚成为地方上的常设官员,布政使在级别上和巡抚相差无几(甚至有级别相等的情况发生),但是,在具体工作方面,布政使和按察使在职能上,被降格为巡抚的助理、副手——既巡抚负责一个省的全面工作,而布政使和按察使在辅助巡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分管各自的业务范围。微妙的关系
  不过,虽然巡抚的权力大于布政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权力方面,巡抚可以完全压制布政使。因为在地方设立督抚和布政使、按察使的初衷,是朝廷不希望地方上出现权力集中的情况。如果巡抚权力太大,这并不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
  因此皇帝给了布政使专门审查地方官员是否合格的审查权。这就意味着,巡抚想在地方组织自己的人马班底,是很困难的事情。此外,很多布政使直接管理的事物(比如地方的财税),巡抚插手也较为吃力。
  因此可以有这样的总结:巡抚的权限大而宽,布政使的权限则相对较为精准、具体,双方各有所长,互相牵制。
  茶馆回答,喜欢的点点关注
  从二品的布政使和巡抚几乎平级,为何权力却相差很大呢?明清时期的品级制度
  明朝时期的布政使品级:布政使在洪武年间为正二品后逐步改为正三品,从二品;到了建文年间改为正二品;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从二品。清朝布政使为从二品。
  清朝时期的巡抚品级:巡抚在明清官制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看似布政使和巡抚的品级几乎相同,但是就是这看似相同品级实际的权力却相差很大。
  明朝时期的品级:
  正一品:宗人府的宗人令,左宗正,右宗正,左宗人,右宗人为正一品,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后来宗人府的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丞相,左丞相和右丞相为正一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丞相制度。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正二品: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后为虚衔。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为正二品。
  从二品:巡抚和布政使。
  从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正一品至从二品的官职中有一部分是虚职,真正握有实权的官员人数并不多,所以从二品的官员在明朝属于省部级的高官。而明朝时期的布政使仅主管民政。巡抚在明朝初期,主要负责督理税粮,救济饥民,安抚百姓;镇守则负责军事事务。而起到巡视作用的巡抚多是朝中一品大员。镇巡合一后,凡出镇的文臣均称"巡抚都御史",此时的巡抚虽为从二品官员,但是兼都御史的衔,官阶比布政使高。嘉靖时期,巡抚制度才基本确立,官阶正式确定为从二品。
  明朝初期至中期,巡抚的品级要比布政使高出半个或者一个品级。到了嘉靖时期,布政使才和巡抚同为从二品的品级。因此,在官阶上,布政使和巡抚几乎相同。
  明朝怪圈现象:
  明朝时期巡抚和布政使都为从二品官员,但是明朝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怪相就是从二品的官员往往被"擢升"为正三品官员。
  升湖广左布政使(注,该级别为"从二品")梁云龙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注:"正三品")巡抚湖广地方。(摘自《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擢掌苏州府事、浙江布政司左参政(注,为从三品)邢宥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注,为正四品)、巡抚苏松诸处并总理粮储。(摘自《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之明成化卷)
  江西右布政使锺芳(注,为"从二品")升南京太常寺卿(注:为"正三品"),升南京兵部右侍郎改户部右侍郎(注:正三品)(摘自《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之户部右侍郎锺公芳传)
  唐冑入觐升广西左布政使(注,为"从二品"),升右副都御史(注:"正三品")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改山东巡抚所至着声升南京户部右侍郎(注:正三品),转户部升本部左侍郎(注:正三品)。(摘自《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之户部左侍郎唐公冑传)
  这就是明朝官职的特点就是重事权,不重品秩。即使到了嘉靖时期,布政使和巡抚的品级相同,但是事权却不同。
  清朝时期的品级: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 [1]  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大学士兼管总督、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吏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户部、理藩院)、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总督(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河道总督(授都察院右都御史)、驻藏大臣(授兵部尚书)、驻防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卫使、大理院正卿、各部院左右侍郎
  总督 、山东巡抚、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内阁学士、军机处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布政使。
  但清朝的巡抚大多一般按例兼都察院右副御史、兵部侍郎衔,而这些巡抚的官衔就比布政使高了半个品级。布政使和巡抚事权比较
  明朝布政使管辖范围:明朝除京师、南京外,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三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为两京(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
  明朝布政使事权: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
  明朝巡抚管辖范围和事权:永乐至明英宗巡抚主要负责督理税粮,救济饥民,安抚百姓;镇守则负责军事事务。嘉靖时期,巡抚已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司法等权力于一身的封疆大吏。
  清朝布政使管辖范围和事权: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总司全省之钱谷出纳,并承宣政令,考核所属州、县。
  清朝巡抚管辖范围和事权: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
  因此,巡抚的事权要比布政使大。其他方面比较
  俸禄:
  明朝时期巡抚和布政使均为:
  而清朝时期巡抚:
  清朝时期布政使:
  明朝时期,巡抚和布政使的俸禄相同。清朝时期,巡抚的俸禄比布政使的俸禄多出近一倍。
  首先,我们聊聊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这三驾马车。在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鉴于汉朝、唐朝后期的军阀割据情况,明朝没有设立一个省的主官,而是把权力划分了3个部分,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在三个官职中,都指挥使的品级最高,但是布政使的实际地位最高。 在明朝统治的前期,三驾马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进入明朝统治的后期,由于农民起义连续不断,三驾马车出现了相互推诿的情况。为了统一各个机关的意见,方便调动和指挥,明朝开始设立总督和巡抚。
  请注意,明朝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在各方面并不成熟。有的总督和巡抚完成任务以后,这个岗位直接撤销了,有新情况以后,再设立其他的官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官员等级制度。鉴于缺乏一省主官的实际情况,在清朝统治的前期,总督和巡抚逐步正式成为了地方高级官员,而且成为了常态化的固定岗位。在所有的地方高级官员中,总督的地位最高。总督身为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粮食运输、河道治理、盐业整治等工作。由于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一般被下级成为"总宪大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
  提督属于从一品的武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虽然名义上的品级很高,但是由于文贵武贱等问题的影响,提督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巡抚是一个省的绝对权威,标准的一把手。巡抚负责每个省的全面工作,包括军务。巡抚挂礼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高官,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至于学政大人,则主要负责全省的教育和科举考试工作,由于直接隶属于朝廷,总督和巡抚都无权干涉学政的工作。因此,学政被称为学台大人。
  至于按察使,属于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狱工作。属于副省级官员,实际权力很大,被称为臬台大人。至于布政使,地位最尴尬,因为布政使属于从二品的文官。如果巡抚是正二品。仅仅比布政使高半级,如果巡抚是从二品,那双方就是平级干部。在巡抚出现之前,布政使才是一个省的老大。布政使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赋税征收、政策制定、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工作,类似于常务副省级。
  一旦巡抚调走,一般都是布政使接班。在巡抚衙门的大堂上,巡抚大人坐在中堂。两边各有一把椅子,是留给布政使和按察使的。这两位高官也被称为东司和西司,仅仅比巡抚低半级。 请注意,布政使和按察使不是巡抚的属官,而属于助手,巡抚无权直接罢免这两位高级官员。其实,布政使和巡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例如治理河道、绿营军务、盐业的管理等等,这些工作属于巡抚的工作范围。所以说,虽然巡抚仅仅比布政使高半级,但确实难以逾越的半级,这半级至关重要。
  布政使无权调动军队,因此,底气不足。 但布政使拥有人事考核的权力,对各地的知州、知府、知县们的影响力很大。因此,下级官员们称呼布政使为"蕃台大人。"请注意,各个省的银库和粮库,也都在布政使的管理之下。如果巡抚和布政使发生了矛盾,朝廷不一定听巡抚的。因为毕竟布政使也是二品大员,因此,巡抚虽然权力大,对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都非常客气。毕竟大家都是高官,大家的背后都有靠山,靠山很有可能是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和亲王贝勒。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首先,何为布政使呢?
  布政使,这是明清两朝设立的一个官职,类似于现在的省长、副省长。这个职务,主要负责管理一个省的行政和财政。在明朝,每个省设有左、右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和副省长。在清朝,每个省设有一名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不过,江苏设有两名布政使,一个负责江宁府(南京)和苏北地区,一个负责苏南地区和松江府(现在的上海市)。江苏的这两名布政使,其地位、品级、职权都是平等的。
  李卫:原云南布政使
  同时,特别说明下,明朝的左、右布政使,其职权和官品是持平的。区别在于,一个侧重于行政,一个侧重于财政。在地位上,一个省的左布政使要稍高一些,右布政使要稍低一些。至于巡抚,不仅管理行政和财政,还管理军务和司法。这个职务,有点类似于后世的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布政使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属于京官,布政使属于地方官。
  李鸿章:原江苏巡抚
  论职权和地位,巡抚都要高于布政使。论官品,巡抚也要高于布政使。布政使最高为洪武(朱元璋)年间的正二品,最低为正三品,通常为从二品。巡抚最低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如果由布政使改任为巡抚,这算是升官。如果由巡抚改任为布政使,这绝对是降职。最初,布政使并不弱于巡抚,如有大事,巡抚只好和布政使协商。但是后来,布政使彻底沦为巡抚的下属和助手。
  左宗棠:原浙江巡抚
  在明清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布政使有铁铉、李卫、林则徐……铁铉曾经在山东任职,痛击过燕王朱棣的部队。李卫是雍正皇帝的宠臣,曾经在江南大力推行摊丁入亩的国策。林则徐是道光皇帝的宠臣,曾经在广东大力禁烟。至于巡抚,比较著名的有: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李鸿章担任过江苏巡抚,组建了著名的淮军。左宗棠担任过浙江巡抚,组建了楚军。刘铭传是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
  以清朝官制为例,对两种官职做出说明:
  巡抚:总管一省军政、民政。位居三司之上,乃系一省最高权力长官。官衔为从二品,如加兵部侍郎衔等六部侍郎等级官衔,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省部级或者是兼领国务委员级别的副国级。
  布政使:主管一省财政、民政的三司衙门之一,为巡抚的附属官职,协助巡抚做好一省在财政、民政方面的工作。官衔为从二品,一般不附加六部官衔。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部级,但一般不兼领国务委员等职。
  清朝时期,为了协助巡抚治理好一省事宜,专门设置了"三司衙门"作为巡抚的附属官制。"三司"即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刑罚;军事。类比现在,分别相当于省长;政法委书记和省级军区司令。
  布政使: 在一省的掌管职权严格意义上将和现今的省长比并不等同,清朝的布政使主要有以下几个职能:
  1、"承宣",上传下达,承接上级(巡抚或者朝廷)下达的政务和法令,并传达到一省所属府、厅、州、县衙门。
  2、掌管一省省级以下官员,官员俸禄、政绩考核等,并以此上报巡抚或总督。
  3、负责征收全省范围内的赋税和政府财政收支。
  4、负责全省范围内的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管理
  5、负责向朝廷或者巡抚、总督举荐贤能并调度安排省级科举考试。在提调考试方面,官衔和职能低于提督学政。
  由此可见,布政使乃系一省负责宣传部、人事部、财政部、民政厅和教育厅的综合类别官职,虽然较之现在的省长职权较小,但基本等于省部级的省长,更准确一点,相当于分管上述职能部门的副省长,但属于省委常委级别,乃正部级。
  巡抚: "巡抚"二字来源于"巡视天下,抚军安民",意思很明显,巡抚即为总管一省军民各项事务的最高长官。官制上,三司衙门属于巡抚衙门的附属部门,虽然官衔和级别基本等同,但在管属上,三司衙门低于巡抚衙门。
  巡抚,一般为从二品,但为了制衡三司,朝廷一般会给巡抚加上一个六部侍郎官衔,让其官衔升为正二品。类比于现在,相当于省委书记兼领国务委员,乃系副国级官员。
  也就是说,巡抚总抓一省事务,而布政使只负责一省部分事务,而且官制上属于巡抚管辖。
  但是,为了实现巡抚和三司之间的制衡、相互监督,属于法定的省级机构的三司,对巡抚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巡抚有违法行为,三司长官亦得向中央参奏。这样,一方面是巡抚统驭三司,另一方面,三司也对巡抚实行牵制。
  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其实,题主这么认为是不对的。真实的情况也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基本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建制,全国设13个省。
  为了有效管理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在各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职能衙门。后来,清朝基本延续明朝制度,不过在中后期有了一些较大改变。那就是把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降了一级,另外设立了总督、巡抚两个职务。
  一,布政使的设置
  明朝设置在地方上的三个衙门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总揽一省行政大权,长官分为左、右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各省省长;他的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品级为从二品。
  朝廷之所以设立两个承宣布政使,名义上说,在重大事项上,两个人商量着办,毕竟好过一个人。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是为了避免一人主观武断,瞎胡闹。两个人至少可以互相牵制。
  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司法,相当于现在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检、法部门,和现在不同的是,它是由一个部门统一掌管;按察使,就是这个部门的长官。品级为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的军事,和现在的省军区类似;指挥使,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军区司令。品级为正二品。比各省行政长官布政使级别高一档。
  但是,尽管如此,布政使仍然还是一省的最高长官。指挥使,只是掌管一省军事的主官。二,布政使的降级
  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有效监督、管理,发挥大一统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作用,明朝政府后来经常直接委任一些信得过的大臣担任钦差大臣,作为巡抚、总督,到地方巡视。一是监督各地,二是协助各地长官布政使更好地管理地方。
  这时的巡抚、总督,并不是一个固定职位。这个可以从字面上看出来。巡,就是巡视地方;抚,是抚慰地方。督,当然是对地方政府在某些问题上做一些督促作用。
  可以想见,这时的巡抚、总督,都是中央政府临时委派到地方上的官员,执行完某些特定任务以后,就会撤回到中央。
  明朝中后期,由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官员做久了,出现懒政、不作为现象,明朝廷经常派出"钦差大臣"督、抚地方,使得地方"三司"衙门的存在感越来越差。
  不过,明朝的承宣布政使,自始至终还是地方上的最高长官。
  满清统治者入关以后,大致还是沿袭了明朝官制。只是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微调和改变。
  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十分欣赏明太祖朱元璋的各种立法制度,非常赞赏、佩服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治世的经验和严厉打击贪官污吏的做法,认为对后世有着积极作用。故此从一开始,顺治帝就表明了他将延续、遵循明朝制度的意思。
  故此,清朝初期基本沿用了明朝官制,在地方上仍然以布政使为最高行政长官。不过,这时的布政使由明朝的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后来,清廷又在各地设置了总督、巡抚两个衙门,作为原来地方最高行政部门的承宣布政使司,便被降了一格。布政使的品级虽然仍为从二品,但已经不再是主政一省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而成为了巡抚衙门的下属属官。相当于一省最高长官巡抚的副职。
  三,布政使司的职能
  乾隆皇帝以后,各省只要有总督,就不再设巡抚一职,一般都是由总督兼任巡抚。意思就是说,总督衙门所在的这个省,不设巡抚一职,但总督管辖下的另外几个省,仍然设巡抚。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以后,清廷在全国设了11个总督:
  地方上有九个: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东三省总督。
  另外,在全国设了两个专门管理漕运和河道的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类似于后来的水上交通运输部门、水路稽查部门。四,卖官鬻爵的布政使
  题主的问题是:从二品的布政使,与巡抚大人几乎平级,为何权力相差非常大?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我们知道,无论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指挥使,在清朝都属于封疆大吏,雄霸一方的诸侯级人物。就像现在的省长、省军区司令员,成为如雷贯耳的存在。尤其是总督,掌管着几个省的行政、军队,更是权势大得很。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只要一提起总督、巡抚,那自然是不得了。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布政使衙门,尽管后来被降了一大格,看似不如总督、巡抚厉害,也不如、总督、巡抚官职大,但实际掌管的权力却并不小,属于地方上的实权派人物。这是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从布政使司的主要职责,看布政使的权力:
  1、接受巡抚指派的政务、法令,传达到各道、府、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
  2、管理道、府、县等各级衙门、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上报总督、巡抚。
  3、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和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道、府、县户籍、税役、人口数、田亩数等民事内容。
  4、对各道、府、县官员进行考试。
  第二个原因是,总督衙门所在省尽管不设巡抚一职,没有巡抚衙门,但不能没有布政使司。布政使还得有。总督管理几个省的行政、军务,事务繁杂,不可能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故此,很多实际权力,比如提拔任命官吏、收缴钱粮等事宜,都流入到了布政使司衙门。
  第三个原因是,即使当地设置了巡抚一职,也并没有影响到布政使的实际权力。布政使可以直接管理下面各道、府、县,总督、巡抚却不能跳过布政使直接给下面各道、府、县下达任务。这也导致布政使的实际权力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减少多少。
  如果非要说布政使权力被削弱了,那大多数是名头上的问题,毕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因为布政使上面毕竟还有一个巡抚直接管着,布政使即使想独揽大权,也得经常揣摩一下顶头上司巡抚的心理;布政使自己吃饱了,也得过时过节给巡抚孝敬一下,而这孝敬的数字小了是不行的。这是布政使不能容忍的事。但又没办法,谁让自己衙门低了一格呢。
  从明清官场小说里找端倪,我们发现,清朝中后期卖官鬻爵的事,主要就是由这个承宣布政使司干的,总督、巡抚尽管位高权重,但直接"卖官鬻爵"的事,记载得反倒很少。因为他们不能直接管下面的道、府、县。
  比如《官场现形记》第4回"白简留情补祝寿 黄金有价快升官"载:一位藩台大人,原来是盐法道署的。尽管爱钱,但还喜欢面子。自从上任以来,怕人说他的闲话,还不敢公开卖官。因为听说新抚台不久就要上任,他自己这个藩台也马上要回任,便叫他的幕僚、亲戚,四下里给他联系卖官事宜:以一千两银子起价,到二万两银子,按官职大小出卖。
  布政使卖官鬻爵的过程是,所有官职明码标价,跑官者或者走布政使兄弟的门路,或者走布政使下面师爷、佣人等人的门路。只要你和布政使衙门里不管什么人能够说得上话、扯得上关系就行。然后,就是讨价还价,最后谈妥了价格,交钱。这都是事先讲好的。官职价格银子是给布政使的,这个不能少。中间人也要有好处。
  几方谈妥以后,然后由布政使司放出公告牌子,大意是,让某某人署理某某官职,云云。
  另外,布政使司衙门还会给任命的官员发放"告身",以作为官员的身份证明。有品级的官员发放"告身",还有一种没品级(也叫未入流)的官员发放"黄碟"。
  不管是"告身",还是"黄碟",都会将被任命者的户籍出生地,以及各种信息抄写在纸上,负责抄写的官员和各级审批官员依次盖章,格式也较为固定,让这些官员带在身上,这就是你做官的证明。
  只要布政使司放出公告牌子,再发给你"告身"或者"黄碟",这买官者,就可以到这官职所在地上任去了。
  这整个过程,布政使是不会和买官者见面的。统统都是由下面的人操作。假如出了事,被人告发,布政使根本不会承认,会装出一副茫然不解、莫名其妙的表情,说:"这怎么会?我下面的人会这么干吗?谁干的?"
  即使总督、巡抚派人下来查处这种事,最后也只能是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结案。其实,总督、巡抚平时也非常清楚布政使这些卖官鬻爵的勾当,并且也都是得了好处的,自然不会真的查处布政使。
  故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名义上看,巡抚官职大,位高权重;但从实际上看,布政使尽管官小,但掌握着地方上的实际权力要比巡抚多得多。
  要说起巡抚和布政使的关系和大小,必须从明朝的都察院说起。
  明朝中央朝廷除了内阁,就是六部九卿,六部是户部、兵部、礼部、吏部、工部、刑部,剩下的三个衙门是都察院、通政使司和大理寺,其长官和六部尚书合称九卿。
  其中,都察院是监督监察部门,也就是前朝的御史台,主要的官员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以及左右监察御史。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都察院这八个大官,前六个负责中央事务,最后两个监察御史负责地方业务,主要是对地方上的卫所、学校、漕运、盐道等等道进行监察,比如朝廷要对山东省大运河的漕运状况进行监察,就派出监察御史作为漕运巡按御史,要对两淮的盐场进行监察,就派出两淮盐道巡按御史等等。
  然而,明朝朝廷虽然派了监察御史做巡按巡视地方事务,却仍然不放心,毕竟巡按御史巡视的范围比较窄,主要是什么漕运、盐道等等,在地方民政上没有太大话语权,于是朝廷又派了巡抚对几个省或者某个省进行巡视,巡视的范围包括该省所有民政问题,于是巡抚就诞生了。
  为了避免职权上的冲突,使巡抚的职权高于巡按,巡抚往往派都察院最大的 官员都御史出任,明朝都御史一般正二品,所以巡抚也是正二品,巡抚的品级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巡抚一般都加都御史或副都御史衔,也是这么来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巡抚一开始是临时的,相当于朝廷派到地方的钦差大臣。
  后来呢,为了加大巡抚的职权,让巡抚也能管理地方的军事,就给有的巡抚加了个提督的官职,专门提督地方军务,久而久之,又出现了一个总督,总督就诞生了。
  总督一般由兵部的尚书或侍郎担任,由于巡视地方的所有军政 大事,职权反而又高于巡抚了,明代总督跟巡抚一样是正二品。由于总督往往由兵部堂官担任,后来的总督往往加品兵部尚书衔。
  前面说过,巡抚和总督一开始是临时的,朝廷要巡视某几个省或者某一个省,才会派员,但是,后来这种钦差越来越多,朝廷派得越来越频繁,慢慢的就变成常驻了,比如管理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的浙直总督,管理辽东蓟州保定等地的蓟辽总督。总督和巡抚一来,岂不是打乱了地方上官员们的行政计划了吗?
  明朝在地方省级部门主要设三种官员,分别是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司法,都指挥使管军事。
  现在总督巡抚来了,又管民政,又管司法,又管军事,地方的三个官员怎么办?下面府和县里的下级官员该听谁的啊?
  于是朝廷决定,总督和巡抚常设,就在当地作为固定的官员了。
  然后总督管理数省或一省的所有事,包括军事,巡抚管一省的民政和司法,不管军事,因此,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就成了总督和巡抚的下属了。
  所以,到了清朝,布政使跟巡抚的关系,由原来地方官和朝廷钦差的关系,变成了正式的的上下属关系。
  布政使既然是巡抚的下属,职权自然没有巡抚大,毕竟巡抚管一省除军事外的所有事,布政使只管民政,即便他们的品级没有分别。
  此外,到了清代,巡抚和布政使都是从二品,但是巡抚往往加兵部侍郎衔,就变成正二品了,品级高了半品。
  清朝的布政使是从二品官员,巡抚同样是从二品官员,单从这一点而言,布政使和巡抚的确几乎是平级的。但是,诸君似乎忘了更重要的一点,清朝的巡抚通常都会有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加衔(少数特例除外)。如此一来,巡抚不仅从从二品变成了正二品,而且在行政职能之外又增加了军事和监察职能。换言之,巡抚不仅总理一省政务,还可以节制辖区绿营驻军并负有监察职能。说白了,巡抚不仅行政上有权管着布政使,还能够对布政使行使监察职能、类似"上级纪委"派驻机构!反观布政使,除了行政上分管财政、税收,并没有其他什么兼职。仅从职权范围而言,巡抚就足以碾压布政使了。更何况,品级不过就是一个待遇而已,布政使和巡抚之间实际上有些类似现在享受正省部级待遇的副省部职与正省部职之间的关系,孰重孰轻、不言而喻。当然,制度绝对不同,二者并不好直接挂钩,但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
  清朝巡抚的设置源自明朝,但是明朝最初是没有巡抚这一级设置的。明朝最初在地方实行"三权分立",承宣布政使主行政、提刑按察使主司法、都指挥使主军事,相互之间互不统属,皆视为一省主官。可时间一长,这种分权制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了。地方三司实际上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遇事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直接导致了矛盾丛生、效率低下等恶果。于是,巡抚应运而生了,由巡抚统一领导一省或具体几个行政区域的事务并节制驻军,成功解决了分权制造成的弊端。但是,因为体制问题,明朝最初的巡抚并不是一级常设机关,更多的还是中央派驻的临时机构。后来,巡抚的职权日重,逐步由临时派驻机构实化为了一级常设机关,实质上成为了地方三司的直接领导。
  清朝入关之后,继承了明朝的这一制度,在除东北地区以外的各省普遍设置巡抚一职,作为各省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兼负部分军事、监察职能。自此,布政使、按察使名义上与巡抚仍然算作是同僚,实际上已经彻底沦为了巡抚的属官。至于都指挥使司,则彻底被从编制中抹去了!代之以各省绿营驻军及军事重地的驻防八旗。各省绿营以提督为统帅、归总督、巡抚节制,而驻防八旗则直接归中央管辖。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所谓总督、巡抚节制辖区绿营驻军,这个节制实际上更多地可以理解为监视,总督、巡抚并没有直接调动绿营驻军的权限,他们能够直接调动的只有直属的督标、抚标而已。调动绿营驻军必须通过兵部行使正式调兵手续,否则总督、巡抚擅自调兵就是重罪、甚至死罪!
  用现在的话说,从清朝入关之初,布政使、按察使事实上便是巡抚的下级,巡抚主管一省全部政务,而布政使、按察使则更类似于是现在分管具体领域的副省长,布政使分管财政、税收领域,按察使分管司法领域,而巡抚则是最终拍板者和总负责人。当然,还是那句话,制度根本不同,二者并不能直接挂钩,只能大致作一个对比。因为清朝的巡抚源自明朝,明朝的承宣布政使与提刑按察使虽然同为一省主官,实际地位却要略高于提刑按察使。所以,清朝的布政使同样略高于按察使,但这仅仅是品级、待遇问题,布政使和按察使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有必要说一说。清朝无论总督、巡抚还是布政使、按察使,甚至道员、知府以及知县等都是由吏部直接管辖、直接任命的。换言之,巡抚可以管布政使、按察使,却无法任命或免去他们,甚至连知县这样的基层官员,巡抚也无权任免!人事方面,巡抚只有建议权、没有执行权,他可以向皇帝提出相关意见,但是最终拍板的只有皇帝、只有皇帝的执行机关——吏部。这就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田文镜一个河南巡抚硬是拿河南学政跟那个发大水时为自己家搬家的道员——汪姓河道没辙的原因所在。田文镜唯一能做的就是上书参他们,仅此而已。当然,提督学政又比较特殊,他属于中央派驻各省的官员,还不属于地方官,这里就不铺开说了。之前写过一个相关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也要分时间的。
  最初,朱元璋建立分省三司制度,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将省政分为布政使掌行政财政,按察使掌监察司法、都指挥使管军政的政治布局,所以布政使此时就是省行政长官,而已经设立的巡抚只是管理税粮,治理河道等事。
  为强化中央集权,嘉靖年间开始,巡抚成为定制,并节制三司,自此巡抚成为略偏向文职的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实际操作中巡抚侵夺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较多权力,三司地位与权力下降,甚至成为巡抚属官。
  清代继承明制,在各省派遣巡抚,少数则是总督兼任本省巡抚。
  换句话说,以清代为例:
  湖广总督,相当于1948年蓝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总督对整个辖区都有民政监督权,不能简单理解为武汉军区或者中部战区司令),湖北巡抚等于蓝党的湖北绥靖公署主任(或CCP湖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湖北提督相当于湖北省保安司令或省军区司令,湖北布政使则只相当于湖北省的省长而已。
  对同城的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来说,湖广总督基本无法对抗湖北巡抚,总督只能对湖北湖南的绿营有管辖权,对两省民政、司法体系有监督弹劾权,但湖北巡抚几乎完全控制本省,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各镇总兵等都听命于巡抚而非总督。
  亦如太平天国逼近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本已转任山西巡抚,无奈留任。他就直接挤兑湖广总督,说您不是管两省军政嘛,那就请出兵镇压发匪。可怜总督只能出战,最后大败,儿子阵亡,降职粮道,然后抛弃职务回家办理儿子丧事,咸丰下令流放,后面被赦免归家。巡抚常大淳只能死守省城,1853年1月被攻破后带领全家自杀,湖北省布政使、学政、按察使、提督、道台、知府、同知、知县等本辖官员跟随自杀。
  可见,巡抚是本省第一军政全权者。连总督都比不了,布政使就更不用说了。

金国漫长的汉化之路全面汉化还是坚守传统元朝修史时,命宋辽金各为一史,也就是承认辽宋金都是正统王朝,这和唐朝承认南北朝都是正统有异曲同工之妙。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除了金国占据了中原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国推他以一人之力让赵国多活30多年,战国名将廉颇的结局到底如何?他,性情中人,一生征战,少有败绩。他,负荆请罪人尽皆知,但很少人知道他的下场结局。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满腔热血,报国无门,最后郁郁而终,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你知道他为冀东大暴动,李运昌反对西撤,未被邓华采纳,队伍大部损失四野战将系列94李运昌(四)作者桅杆前文说到,李运昌在我军历史上有两大重要功绩,一是创建和坚持冀东(1944年7月改称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二是率部进军东北。在我军创建的众多根据地中安平小张庄战斗片段1942年元宵节后,安平县大队第一小队到城西一带活动,十六日夜宿任家庄,被汉奸坐探李老虎告密。第二天崔令和伍桥原据点的百余敌人前来合击。因敌我力量悬殊,我一小队奉命越滹沱河向新民村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后来结局如何?虽然如今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退出中学课本,但是他曾经深深的影响了80后90后两代人。他当年弃医从文时曾说道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现在来看确实如此,而他学医上面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则是藤野先盛爱颐通透的女人,从不和烂人烂事纠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五原路露天菜场里人声鼎沸,一辆大粪车正徐徐开了过来,机器的轰鸣声和臭味夹杂在一起。可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一位老太太却悠然自得地坐在厕所旁,眯着眼睛伍子胥挂在吴国国门上的双眼,看到吴国灭亡了吗?楚平王时,太子少傅费无忌奉命赴秦为太子建娶亲,秦女貌美如花,费无忌向平王献计说,此女应留给大王自己享用,太子可另选他人。此话正中楚平王下怀,于是他与费无忌一道导演了一出掉包戏,把准宋美龄最后的赴台特别通行证成废纸,海关要求她拿出护照作恶多端,人终有报。这句话用来形容宋美龄,真是恰如其分。这位女人不仅在个人生活上铺张靡费为人强势,还依靠着自身家族的实力挤走了蒋介石曾经的第一任妻子。利用这个头衔,一生骄纵跋扈的她刘邦为什么要撕毁鸿沟协议,趁机逼死项羽呢?(完)接上篇说到,那么刘邦在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同意议和?而且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是刘邦先提出议和,从这点来看,就非常不合乎情理了!第二个疑点为什么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战争的边缘1938年的慕尼黑协议是什么?byHarrySherrin1938年9月,欧洲正处于战争的边缘。纳粹德国已经准备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宣称那里属于德国。另一方面,英国和法国希望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1938年9月30日,在英国包信集战斗1948年晋冀鲁豫解放军与胡琏交手,遭受过的一次重挫战争风云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解放战争中我军由守转攻的战略序幕。在此过程中,也曾因为有些部队盲目乐观,过分轻敌,而遭受过几次重挫。1纵20旅吴忠与胡琏的整编11
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哪个最强?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历史上可以说功劳以及能力最大的皇帝之一,8岁登基,14岁亲征,其主要政绩有灭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准格尔,在位期间使中国得到了统一,也让国家曹操刚打下冀州,18岁儿子曹丕就直奔袁绍府,占其儿媳为妻子曹操占领冀州城后,直奔袁绍府,不料他儿子曹丕不顾他的禁令,抢先进去了。这着急麻黄的要干啥?原来是给自己占媳妇去了!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爱喝二锅头都好这一口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曹操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名言背后藏着怎样悲惨的事?作者齐云轲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名言,出自东晋初年琅琊王氏家族首领一代名臣王导之口。而这里面所说的伯仁,不是别人,正是汝南人周顗。一少年英才周顗,字伯仁,生于西晋武帝泰始励精图治的崇祯为啥是个悲惨的结局?李自成包围北京,就像山大王围了一个大肉票,当即开出了盘口只要崇祯愿意给一百万两饷银,让他在陕西称王。他立刻退军。把北直隶的土地和此次投降的明军都还给崇祯,并且愿意替崇祯抵抗满清,甚儿子参军牺牲后母亲年年祭拜,17年后却收到一司令来信请娘来京在1949年的一个冬天,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乡村里,来了一辆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位身穿军装的年轻人,他向村里正在晒太阳的老人们敬了一个军礼后,对大家说自己是徐司令的警卫员,是来找一陈再道总是亲自冲锋,徐向前警告骑兵团缺个排长,你看谁合适?1985年10月26日,在南京中山陵5号会议厅,国家副主席王震正在召集王平向守志郭林祥等老将军开会。突然传来了一阵咚咚的敲门声,然后一个人用后脚蹬开了门,他一边走进屋子一边说嗨,我胡雪岩最后的红顶商人与三个男人一胡雪岩与王有龄从一个跑腿小伙计,到名震天下的中国首富,他用了30年,从中国首富到一无所有,他只用了一天。他是中国商业之神,在两个男人的助推下,资产超过清政府国库的总和,但又在一个张爱玲照顾老男人11年,落得人财两空,晚年因蚤患3年搬家180次张爱玲三年搬家180次,平均每周都在搬家,你能想象这样的独居生活吗?18岁的张爱玲曾在她的文学处女作天才梦中写道我一天也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把乌克兰带到沟里的总统,终于得到清算,他的好日子结束了苏联崩溃后,乌克兰是苏联前加盟国中实力很强的国家,该国不仅有苏联留下的优质遗产,而且军工产业发达,甚至一度拥有核武器。如今的乌克兰却国之不国,领土减少,而且国内经济一塌糊涂,社会面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1955年评定的新中国十大元帅的年纪你肯定也感兴趣,今天来说一说。排名按当年排定顺序。朱德18861976,享年90岁。1955年70岁,开国元帅排第一位,实至名归。彭德怀1898钱学森离美归国收神秘电报切勿中途下船,50年后发报人身份揭晓综述钱学森无疑是一个让我们中国人都觉得十分骄傲的名字,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对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们的国家也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