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在这个网络信息漫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文件那只是瞬间的事。
  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
  提到这里脑海里会想到"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我国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的组织。
  在我国古代,一般会每隔 20 里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驿员则立马按照每天 300 里的速度来进行传递。
  要是紧急情况,传送速度可以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而要达到800里,则是要分别由40匹品种优良的马,还有体质健康的驿员以接力式长跑的方式,每隔 20 里来完成,古代的一里比现今的500米要短一点点,这也相当于每一匹马每一段都要跑9000多米。
  所以人们常常用"八百里加急"的来形容。
  从以上的描述,那么在从如今的北京传递一道圣旨到广州,若是走路那么要用三个多的时间,若水路坐船也要二十日的时间,若是骑马要用十几日的时间,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快马速送日夜就要四天的时间。
  (信使)
  如果按照唐代的会更快,因为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是现在的 0.303米,则一里路就是454.2米,然而现在从北京到广州一就是2117800米,如果五百公里为500000米,那么算下来时间大概只需要四天就可以到了目的地,如果能再快一点,那么每天走它800公里的话,只需要两天半多三天不到就能把消息送到了,所以说古代办事效率也是挺高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就相当的大。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文件传递:     在汉代的时候,按照制度,由中央向地方下达的诏书。
  如图这样一级一级的下发文件,需要传递。
  可那时候没有网络电脑、高铁,他们传递公文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分别有步递、车递、马递、船递、最后就是信鸽。
  然车递、马递是每三十里左右会设有一个驿站。跟据考证,陆路传递公文的速度,慢的是每日行一百六十里,如果加急的可到数百里。
  汉代的公文系统的完整性客观上基本上为后世王朝奠定了模式,在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是如此。
  据《大唐六典》里曾经有过记载,在最唐盛的时期就已经设有1639 多个驿站,且专门用来从事驿务的人员就高达共二万多人。
  最出名的就是如唐玄宗,竟荒唐的为了让杨玉环吃到最新鲜的荔枝,讨得她欢心,利用驿丞给自己宠爱的女人运来荔枝。诗人杜牧专门作了这首诗来抨击玄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和杨贵妃)
  到了明代,皇帝为了使政令通达,就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联络"通讯"系统,而这个系统则是由三部分组成:驿传(信使)、急递(现在的邮政)和递运(运输)。
  围绕北京这个地方,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下共有1936个驿站,驿道总长143700里(合84200公里),每隔60或80里就设一个驿站。
  然后传递快信就用急递,每到10里就设一个急递铺,送信的骑马就从前一个急递铺转到下一个急递铺,骑行速度是300里/h,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急递铺之间用时为45分钟。
  (明驿站系统)
  其实在现在看来中国古代驿站、宣传亭,相对于其他古老帝国,确实是高科技的。
  但是随着后来时代在不段的变化,我们的通讯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是1839年在英国最早出现的电报线路和架设在大西方的铁路。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小土豆
  送圣旨的往死里跑的情况下,最短六天可以把圣旨送到广州。
  要知道,古代皇帝圣旨作为最高"命令",一般都是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的。再用简单点的话说,传一次圣旨到远的地方,死几匹马或者死几个士兵、传信使那可是很正常的。
  广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王朝的首都之地,传圣旨是难度颇高的地方,仅次于西南的贵州。
  古代的没有什么发达的机械交通工具,那些马车并不是最快的交通工具,而单独一马一人,这才是最神速的组合。为了掌控天下,且保证完整的"信息渠道",古代对于"信使"而言,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开启"马拉松"的命运,不止是送信的驿站的那些马,死亡率偏高,就连在马上奔波的信使,都有可能劳累过度,造成各种意外死亡。
  古代中原王朝的首都往往都是定都在北方,其中长安(西安)、幽州(北京)、开封等都是热门城市。宋代以前,以陕甘一带为主,南宋时,以江南为主,宋代以后,以华北平原的幽州为主。
  这里就涉及了不同朝代,传信到广州的时间长短不同,还有跨过的地形不同,旅途艰难程度也是不一样。定都陕西,圣旨到广州最难
  我国封建王朝中,秦代是为最早的朝代,也是最早定都陕西的王朝。
  陕甘地区在周代、商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诸夏民族的发源地。而周代时,天子都城在陕西、河南交替,而始皇帝还是选择了陕西。
  陕西西安距离广州的直线距离将近1600公里,也就是3200里,但要是从陕西过来广州,绝不是奔着直线冲锋就行的。
  陕西位于二级阶梯,通俗一点地讲,南部的秦岭刚好又是南北分界线,从陕西南下,要爬山。不想爬山就得绕路,但绕路还不如爬山。古代的山崖绝不像现代一样有着大量的机械去开发维修,那可是真的"难于上青天",什么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到了古代都要大打折扣。
  对此,我们借用"荔枝"视线来看从陕西到广州的行程难度。
  在汉代,《后汉书》有记载:
  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
  这是汉和帝时期的记载,由此可见,为了送荔枝跑死人,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死了继续再找人跑,牟足力气跑。
  而再著名一些。就是到了唐代"妃子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实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运的就是高力士老家凉州(茂名高州)的荔枝,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最为相似,也相近。
  而对于妃子笑的记载是:
  杨贵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其味未变,已至于京师。
  没有变味,这意味着,并没有超出荔枝5天以内的保质期。而唐代,关于跑驿站的制度是一天必须"六站",一个驿站相距十五公里。但,送荔枝和圣旨是一个级别,属于跑死人和马都不能停那种,所以大概估计,当年实属跑出了一天五百公里,也就是1000里的水平,只有如此才能快速到达长安。
  唐代驿站制度相对完善了,所以唐代牟足了劲,从首都跑到广州大概四天,汉代因为驿站的补给差距,最长也不会超过六天。唐代与汉代的交通力量相比,只是制度和资源占优,在交通工具上是差不多的。
  而之后的时代也是如此。定都北京、河南,南下有大平原冲刺
  河南,作为与陕甘并列的诸夏民族富庶之地。
  定都开封、洛阳的王朝不少,正统的与不正统的都极其繁多,地方的财富和文化丰厚。
  而北京,在公元十世纪后才逐渐成为中原主角。
  但无论是定都河南,还是北京。这两地都有大优势,那就是有着大平原以及密集的城市群用于补给,这对信使本身来讲,是有着极大的铺垫作用的。
  就宋代河南而言,从开封拿着圣旨南下,直奔岭南地区,这一路距离并不长,但也在3000余里,但其胜在资源优势上。因为宋代马少,要是想着跑死马送圣旨那也不现实,所以宋代的信使和马稍微有点优待。
  大平原地形使交通更加舒适,不再颠簸得厉害。
  到了后期,定都北京。北京一样有大平原:华北平原。
  当年契丹人南下、金人南下,靠的就是华北平原这个巨大的滑滑板,一路冲刺到河南,威胁北宋。所以定都北京,如元朝、明朝、清朝,当年圣旨南下是要比宋代更要累一些的,毕竟又长了一些路途。
  而南宋时期,还有明朝永乐帝以前,定都的都是在南方。
  一个是在临安(杭州),一个是在南京。
  其实在南方城市南下,相对而言会轻松很多。无论是临安还是南京,南宋时以及明代时,都已经有了强大的经济水平,信使南下广州的渠道非常完善,八百里加急可以做到真的完美无缺。
  因为河网密布,补充水资源很方便。最重要的是,这一路过去,贸易商路发达,在路上找到备用马匹难度并不高,这对于千年前从汉首都跑下来苦哈哈的信使来讲,那可真的是幸福得太多了。
  而到了清代,本质上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变,交通效率也只是相对增长,并没有跨时代的进步。就清廷面对着拿着火器都还是信仰八旗的观念来说,依旧没有脱离出"跑死马"的思想观念。
  当然,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也并没有太强的能力,能够建造从北京到广州的铁路。
  所以在外国人对于清代的送圣旨的记载中,长达十一天、十五天的送圣旨记录都可以看得到。古代圣旨传送速度公式:基建+马种+行政要求
  其实,古代送圣旨的速度并不是一致的。
  也不是从古到今这个时间尺度逐渐上升的。
  例如清代,国外人记载的史料中就有从北京到广州传圣旨花了半个月的情况,这相比当年唐代安史之乱,六天从范阳跑到长安的速度比,那更是要慢得太多了。
  所以,传送圣旨的速度,也有一套紧密的逻辑公式。
  首先是基建,所谓基建,便是对于一些艰难险阻地形的道路的开辟和维护,除此之外,最明显的"驿站"的多少也很重要。目前史料记载最完善的《唐六典》,是对开元盛世前后的驿站数量有过详尽的统计。
  全天下将近1700个驿站,而每个驿站距离在15公里左右,这其实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地区了,所以就唐代而言,基建已经相对完善了。
  对于信使的更换以及马匹的更换,都有着完整的维护逻辑。
  除此之外,还有马的种类。
  人有强弱,马更有快慢。
  古代常说千里马,这个千里马并不是虚指,而是真的指能跑上一千里的马,可谓马中帝皇。
  当然,千里马自然也是珍贵的,属于战略级通讯资源,不可随便动用。因此,在唐代,所征服的中亚马成为了唐代信使"飙马"的最好选择。
  中亚马体型更加小,但是爆发力更强,持续力也更强,所以自唐代以后,对良马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当然,后来的时代越来越难获得中亚马。
  最后一个因素便是行政要求。
  所谓行政要求,其实也和皇帝的"勤政与否"息息相关,皇帝不勤政,圣旨在路上丢了可能都不想管,皇帝勤政,信使自然不敢耽搁。所以,送圣旨的速度,和行政要求强烈有关。
  除此之外,还有律法以及政策等因素影响。
  综合古今来讲,平均送圣旨到广州的时间在8天左右。
  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总不能用现在的互联网速度比。
  但话说回来了,如果古代有王朝在广州建都,皇帝就住在广州,那就没这些问题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假定京城在北京,按圣旨传递最快的速度"八百里加急"计算,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是2100多公里,按2100公里计算吧,按照唐代的传递速度,大概要5.8天的样子,也就是近六个整天。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现在的一里路程是五百米,秦汉时的一里约415米左右,唐代的一里约是450米左右。按唐代的这个标准算,八百里就是360公里左右。因此算下来,基本上就是六天。但前提下,六天中,圣旨一直在路上跑,人累晕了,马跑死了,路断了,桥塌了,山贼打劫了等等,这些情况统统不管,反正圣旨就是一直在跑,跑到头了,圣旨就到了目的地。
  每传一次,感觉古代的这个快递系统就像是在生一次大病,在打一次大仗。
  确实,以驿站构成的古代的快递系统就是一个类似于军队的庞大组织。
  在古代的中国,足足有上千的驿站。遇上紧急军令的时候,全国的驿站都要运作起来,用最快的速度协助士兵尽快把情报送达。在古代,服务于驿站的平民还有士兵足足有三万人,这么一大群人为了传递消息奋斗在前线。
  唐朝是中国的盛世,唐朝的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的规模国土面积最大时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唐代的快递产业也到达顶峰,从业人员据推算有两万人。如果没有便利高速的交通设施和通信机制,根本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
  关于唐朝的快递,历史上最有名的当然属杨贵妃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送到长安时,荔枝上还挂着露珠,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不过这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完善的邮驿设施和高效的快递能力。
  唐朝的高速公路称为驿路,是整个邮驿系统的基础设施,驿路上建有驿站,配置管理人员,安排驿站田产和经费,以及需要的各种交通工具,马、车、船、骆驼、驴等。
  唐朝的驿路修建的非常宽阔,"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当时邮驿或快递的效率也非常高,中央的政令从发出之后,两个月就可以推行到全国各地。
  而且,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的快递速度,官方都有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例如,水路方面,逆水行舟和顺水行舟有不同规定。
  逆水时,河行30里每日,江行40里每日;
  空船行驶,则河行40里每日,江行50里每日;
  在顺水中,则无论轻重,一律规定河行一日100-150里。
  而速度最快的马递,最快的要求为每日500里。这种速度,即便放到今日,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驿站的名字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那时仅在中国境内,就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九十六处。驿站的交通工具一应俱全,陆行有马、驴、牛,水行有舟,山行有轿,东北边远地区更有特殊用于冰上的驿狗。南方一些水运发达地区主要是水驿运输,有水驿420多处,驿船5920多艘,这些交通设施,构成了元朝在全国的一个很大的驿路交通网。
  元朝还在各州县广泛设置"急递铺",这种急递铺是专为传递官府的紧急公文的,在全国约有两万处,每铺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递送文件。
  八百里加急 最快的军情快递。
  古代的快递最快速度能达到多少呢?上面提到的"八百里加急"就代表着古代快递的最高速度。但凡信件上面注明"马上飞递"字样的,就必须根据规定每天以300里速度传送,如果要是在遇到紧急的情况,速度还要增加到400里、600里甚至800里。
  三藩之乱时,传递军情的快递从大西南到京师,只用九天就到。施琅收复台湾,军情从福建到京师,也是九天就到。在古代那个时代,确实是非常了不起。
  古代的快递员,就是驿卒,也叫驿夫、邮兵,工作极为辛苦,甚至可以说命运悲惨。
  朝廷会补贴一点工钱,驿卒以此在沿途购买饮食补给,也可以如衙役差人自带干粮。不过凭借体力沿路奔波,体能消耗极大,这点钱对驿卒来讲实在很不够吃,更是很难养家糊口,再遇上偶然递送超时被上官责打就更加入不敷出了,所以往往有驿卒饥困交迫致死的情况发生。要是遇到一些风雪天气,保护信件有时候比保护自己性命都要重要,否则信件被雨淋湿,可能就得挨板子。所以,有些地方只有"人穷而为驿卒"。
  驿站是专门递送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专门机构,所以责任重大,必须尽快往返送达,如前唐律所规定的,绕道会被实施杖刑,若送达太慢也会受到严厉惩罚。
  驿兵在更换驿站时必须换马,如果不换就仗八十;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如果继续晚到则翻倍处罚,最严重的入狱二年;跑的慢一天也得挨板子,严重者还要徒刑三年;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
  古代快递常常是人休马不休,到达一个驿站之后,稍作休息补充能量之后,便又换匹脚力好的马风尘仆仆地赶路,到了目的地甚至直接累晕过去,古代的快递员可比现代的快递小哥辛苦多了。
  有一首《驿卒行》就道出了驿卒的苦痛:
  鸠形鹄面充驿卒,乞儿挽舡救死骨。
  颓堤步步判洼隆,仰若登天俛若窟。
  雨雪修涂足未停,枞金伐鼓骤雷霆。
  津吏奔程常恐后,动殴木挺逞威灵。
  河边高盖拥前马,传呼声震武安瓦。
  天上相闻有使星,官舫络绎来城下。
  中国从秦统天下,订三十六郡,且修连驿道贯通,已有驿站为点,成官行及文书传递之传承,休息,换车马,加水粮之站点,至汉代具成规模,到唐代己组成䋞络枢纽。古文书传递以马递为快,原以汉的西安至广州,需五十日,而后朝(元,明,清)定都北京,到广州需三十日。然皇帝圣旨所需的八百里加急传递,即连每二十里驿站不竭息,以好马快鞭可日行四百至八百里(山,水遇延)。那么从西安到广州只需六至十天,从北京到广州,只需四至八天。但如"皇旨飞来数马殆"所述,快传皇旨,都耍死好马几匹。而从一八八四年,清始用电报起,全国各州府道,即可当时收到文书,随着这每秒三十万公里的电波发明,也引西学中用,人才培养,我国在封建末期,终於迈进了电传信息时代。
  我国古代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把京城建在北方,从北京将圣旨传达到广州,差不多这就是古代圣旨传达的最远距离了。那么,在古代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圣旨要想传到广州,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由于条件各种限制,这个我们只能猜测出个大概。
  作为一国之主,君王想要治理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是相当困难的,即便他们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但想要管理好这些远离京城的地区,依旧是非常头疼的。
  比如在传达圣旨上面,如果皇帝的命令不能及时传达,很可能就会给这些地方的治理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国历朝历代都曾经想出过一些解决方法。我们这里以汉朝为例。
  皇帝下达的命令,在出皇宫之前要经过一些程序,先是交到丞相的手中,经过丞相签字之后,诏书才能向下传达传到各地的官府中,虽说丞相仅需要在诏书上签字,但是丞相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他可以影响到诏书是否能顺利向下传达。
  汉朝一共有一百多个郡,所以一道通用圣旨最少要被抄写一百多份,再向郡之下的各个等级传达的时候,就需要抄写更多份了。
  一个级别一个级别的向下传达,当年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途中要经过很多驿站,基本上每三十公里就要设置一个驿站,在大汉王朝最强大的时候,全国范围内驿站的规模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个。一个传达圣旨的差役,平均一天要跑十个驿站,差不多行进300公里。
  如果按照八百里加急圣旨来讲,最快的差不多可以跑二十几个驿站,也就是说,差役们最快一天可以行进800公里左右,途中要频繁更换马匹。
  但是,八百里加急圣旨就真的能征服古代的交通吗?
  事实上,一天无论是想行进300里还是800里,必须要在平原地区,路比较好走,但是在我国境内也不全都是平原,很多崇山峻岭的地区行进起来就相当麻烦了,当年从北京到广州直线距离差不多为2000公里,如果按照每天300公里的行进速度来讲,一周就可以将圣旨送达知府手中,但实际上需要花费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了翻山越岭上面。
  知府拿到圣旨之后,仅完成了第一步,圣旨还要传达下面的县城等小地方,这也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
  而想要将圣旨普及到一般百姓那里,还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毕竟当年文盲特别多,需要在很多乡里大声朗读,然后再将抄录的圣旨张榜公布,此时圣旨从京城中发出去早就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了。
  古代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电子通讯手段,即使你在国外,消息也可以分分钟告诉你。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我们不妨看看古代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古代通信方式:
  古代常用的通信方式有主要有用于军事的烽火和击鼓两种方式,官方信件传递则要通过驿站进行传递,驿站里的驿卒骑着快马将信息送到目的地。但是普通老百姓无法使用驿站传递消息,他们更多是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交流信息。
  题主的问题是说皇帝的圣旨从京城发送到广州,那么如此重要的官方信件一般情况肯定是通过驿站发送的。那么驿站多久可以将信息送到呢?这里我们简单推演一下。
  古代一般每隔20里就有一个驿站,驿站除了让官方人员休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供传递信息的驿卒休息以及换马。根据传递信息的紧急程度,驿卒每天至少需要跑三百里,如果事件特别紧急,比如一些重要的军情急报,则还可以选择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等等。
  这里我们就按最快的八百里加急来算,也就是驿卒每天飞奔八百里传递信息,不过这中间肯定是不停地更换马匹和驿卒,毕竟同一个人同一匹马,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长途跋涉任务。
  我们姑且把京城当成现在的北京,北京到广州有多远呢?北京到广州全程约2117.8公里,一公里是二里,2117.8公里也就是4235.6里。
  如果按驿卒每天走三百里算,大概需要14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
  如果按六百里加急来算,大概需要7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
  如果按最快的八百里加急来算,大概需要5天时间就可到达广州。
  但是古代的里和现在的里多少还有一些差别。
  在秦汉时期,一里等于现在的415.8米;
  在清光绪之后,一里又等于现在的576米;
  在1929年以后,一里才等于现在的500米。
  上面我们是按一里500米来计算的,但如果是秦汉时期,800里比现在的八百里要少,说明驿卒到广州的时间可能会比五天更久一些,应该六天左右送到;在清光绪到1929年这段时间,800里比现在的八百里要多,说明驿卒到广州的时间要少于五天,应该差不多四天就可送到;如果是1929年之后,800里和现在的800里距离一样,说明驿卒到广州的的时间就是我们上面计算的五天。
  虽然皇帝的圣旨大概率不会使用飞鸽传书的方式,但我们也可计算一下飞鸽传书到广州需要多久,看看是飞鸽传书快还是驿卒骑马快。
  首先将要发送的信息写到小纸条上,然后将纸条绑到信鸽的腿上,两手一抛,信鸽就飞走了,过几天信鸽就准确飞到了目的地,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信鸽之所以可以传递信息不迷路,主要依靠信鸽强大的归巢能力,依赖信鸽对地磁场独有的敏感性来辨明方向,不至于迷路。
  既然信鸽依靠的是归巢能力,那么也就说明信鸽只能单向传输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用信鸽将信息传到广州,那么必须得提前有人将广州的信鸽带到京城,然后在京城才可以飞鸽传书。所以很多影视剧中收到信鸽消息再用信鸽回信,百分百是不靠谱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使用飞鸽传书方式传递信息到广州有没有可行性。首先信鸽最远支持3500公里回巢,再远的话信鸽也会迷路。我们知道北京到广州全程2117.8公里,在信鸽的回巢范围内。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北京到广州传递信息使用飞鸽传书有一定的可行性。
  飞鸽的飞行速度每小时有50公里左右,但是飞鸽也需要休息,不可能不休息从北京飞到广州,每天飞鸽的有效飞行时间在八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信鸽一天最多可以飞400公里。北京到广州有2117.8公里,飞鸽飞到广州大概需要5.2天。这说明飞鸽传书的速度还是很快的,都快赶上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了。
  总结:
  古代如果将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如果用的是驿站骑马的方式,使用最快的八百里加急,5天左右可以到达广州;如果日行六百里,7天左右到达;如果日行三百里,14天左右到达。
  以上就是日常科普君的回答,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到下方一起讨论,谢谢!
  在古代,就算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要想让自己发布的圣旨送达全国各地,少说也得半把月。如果拿圣旨可以传达的最远距离,当属从京城(北京)传到广州了。那需要几天呢?少说也得7天,时间再长的话,估计一个月都有可能!
  现在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是越来越方便了,不像古代那会,即便是寄一封家书回去,有的还要好几个月。要是搁在现在,最多也就是一封邮件的事情,这里点击发送,对面直接秒收。所以我们现在和古时候的人比起来,简直是幸福至极。
  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主要是以船、马车、步行、骑马为主,其中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那就留莫过于骑马奔驰了。也就是说古代消息的传递工具,最多也就这几种了,那么皇帝传递的圣旨会用哪一种交通工具呢?
  如果是皇帝的话,那么自然是用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就是让人骑马传递圣旨。除了皇帝,一些专门送信的信使,一般是采用马车或者骑马的方式给其他人送信,不过这个速度可没法和皇帝的圣旨相比。这种信使的送信速度就要慢多了,等收到信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一两个月了。
  古代皇帝的圣旨,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就得拼尽全力的去送。为了让传递圣旨的时间达到最短,那么骑马传递圣旨这个过程就不能停止。但是一般的马匹一天最多连续跑60公里就得歇息很大会,不然的话会把马累坏,这样的话就会增加送信的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古代就会采用接力式的传递方法。也就是说第一匹马跑完后,就要停下来,赶紧换第二匹马接着跑。所以古代的驿站也很多,目的就是为了中途换马继续跑,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缩短时间,把马匹歇息的时间也利用上去,最快速度的将圣旨传递到目的地。那这样话,最快圣旨可以多久送到呢?八百里加急,最快一星期送到
  从现在的地图看,京城到广州的距离大概是2100公里,也就是4200里地,而古时候的马一天撑死跑800里地,也就是说,最快可以一星期左右送达圣旨。当然这可不是一只马跑的,这期间要换很多马匹,才可以达到这样的距离。
  比较好的马匹一般最快可以跑到60公里每小时,但是时间不持久,所以每跑15公里左右就得到驿站换马匹。这样跑个800里,光驿站都得转20多次,这期间送圣旨的人,基本都是不要命的赶路,因为只有这样,一天才有可能跑到800里。这对送圣旨的人来说,也是一件极大的挑战,毕竟连续的奔波不停的赶路,对体力的要求极高。
  等圣旨送到的时候,送圣旨的人因为长时间没有喝水,在圣旨到送达到的时候,累死的都大有人在。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就是因为圣旨比较重要,一点时间都耽误不得,万一延误,那么很可能面临的就是杀身之祸。
  像这种八百里加急的圣旨,一般都是十分重要的,好比一些国家重要政策,或者是紧急情报。如果是战报的话,那么就更不得耽误了,哪怕是送晚一天,都有可能对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八百里加急的圣旨很少会有,大部分是六百里加急,或者是四百里的圣旨。要是传递任何圣旨,都用这种八百里加急,那么成本就会提高,这不仅对马是一种损失,对送圣旨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要知道我们说的这种情况,还是路比较好走情况,就是一直走平路。要是遇到一些意外,好比下雨,或者前方路不通,这样还得绕道走山路。遇到这种情况,即便是八百里加急的圣旨,那么一星期也到不了,这样话就会延迟几天或者更久才能将圣旨送到。
  说到八百里加急,有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唐玄宗让国家快递系统给他的贵妃速递几框荔枝过来,诗人也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来讽刺当朝皇帝。一般情况下,大概一个月送达
  如果圣旨不是很急的话,那么就不用这么赶路了,就按正常的一天三百里路来送,差不多一个月送到。这对送信的人来说,也是比较友好的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吃饭和休息。基本上跑个20公里就可以休息一会,一天差不多转5-7个驿站就够了,休息时间也是很充足的。
  上文也说过了,送圣旨的路程并不是一路顺风,这其中翻山越岭也是经常碰见的。遇到这种坎坷的路程,那么送信的时间就得延长了,因为绕的路多了,送信的路程自然就变长了。按理说,一天300里路的路程,正常送的话,大概也就大半个月,这种情况的话,路程延长了,所以时间大概也就1个月左右了。
  等圣旨成功的送到广州后,广州的布政使还得把圣旨的内容传达到全省,这个过程差不多小半个月左右。 特别是圣旨传到农村的时候,因为明朝很多农民都没有读过书,所以认识的字有限,圣旨上面写的内容也没人看懂。这个时候,就会有专门的人念圣旨,而百姓就在旁边听着。这样一来圣旨才算是从京城传到广州全省,花费的时间也不断,几乎都快2个月了。
  虽然圣旨传递到广州的时间较长,但是这也不影响皇帝治理国家。据记载,明朝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也是修建了很多了驿站,这些驿站的存在,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国家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那些负者各地的官员,都可以通过这些驿站,给皇帝放映当地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皇帝也能及时的帮忙解决。
  最后即使路比较顺,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八百里加急的圣旨从京城到广州,差不多也得一星期时间。路要是不顺或者是遇到恶劣天气的话,那么这个时间就得延长几天。而一般的圣旨,从京城送达到广州的时候,差不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总得来说,古代的消息传递速度虽然远不及当代,但是和那个时候其他国家相比,消息的传递速度也算是世界领先级别的。
  在这个网络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我们传递文件那只是瞬间的事。举例来说,就是我们中央当天下发到各地方的文件都是即发即到的,加密电传电脑传递分分钟的事儿,那我们古代皇帝下达的圣旨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呢?提到这里脑海里会想到"驿站"这两个字,是的,我国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这驿站是全世界最早的信息传递的组织。
  古时皇帝的圣旨从京城传到广州需要几天?
  照汉朝的制度,中央向全国下达的诏书正本首先要下到丞相府,丞相签署后才能下发给官署和地方郡,汉代的郡国有一百多个,也就是要抄写一百多份。诏书和丞相的批示抄写本下发到郡后,郡府掾史书佐再抄写若干份,每份后附以郡府的行下之辞,发给各县。最后,县又要向所辖各乡亭抄送发布。
  一级一级的下发,需要传递。那时候可没有高铁,传递公文的方式分为步递、车递、马递、船递。车递、马递都是三十里左右一个驿站。跟据考证,陆路传递公文的速度,慢的每日行一百六十里,加急的可到数百里。
  汉朝设置了圣旨传递的制度之后,唐宋元明清基本都是沿袭这种制度,一级一级的下发,就需要传递,传递公文的方式分为步递,车递,马递,船递。车马途中一般都是有驿站的,根据考证,陆路传递的速度慢的有一百六十里左右,快的则有各种加急,几百里都有。到了明朝时期,传送公文也就是各级之间的文书和圣旨,每十里地设置一个急递铺,信使骑马一般能够达到每天三百里,而我们电视里看到的各种八百里加急,都是把马往死里跑的那种,到了地方马基本都是口吐白沫,累到快死了。而且平地还好,如果有山地等复杂的地方,更是不好跑。
  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就位时将京城迁到了北京,以北京为起点,广州为终点送一道圣旨需要多久?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来计量的话,从北京到广州大约有2000公里(4000里),若是每80里设一个驿站,假设每到一个驿站换一匹马,那也需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若是特别紧急的圣旨或者书信,最快最快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在送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马儿的身体情况,路况和地理环境,这些都是影响传递圣旨的不利因素。
  除了设备设施,各时期对驿站相关人员的配备与管理也是很严格的。如秦《行书律》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意思即要求这些带罪的底层不但要身体健壮还要忠诚老实。这对于传递重要情报且在马背上颠簸的工作来说,健康与信誉是两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对于有偷懒或其它失职的,政府都有相关规定作出非常严厉的惩罚,轻则"杖股"坐牢,重则丢命,骑手与驿站相关人员都不敢疏忽。所以规定以什么样的速度传送,不管风霜雨雪,这些古时候的"快递小哥"是绝对要全力以赴的。
  总结:不过这样的高效率的代价就是跑死无数匹品种优良的马。而负责传递信息的驿员,也有很多因为要快速完成任务,而很久没有进食,最终导致饿死,累死在终点。所以说古代人们的成功和经验真的是用一条条的人命累计起来才能得到的。
  驿差玩命跑,且一路顺畅的话,大约需要五天。
  在现代,如果想往全国某个地方发送一个文件的话,基本上都能做到转瞬即达,这得益于强大的网络和各种先进的通讯工具。
  但在古代,这些却是无法想象的,古代传递个文件,哪怕是皇帝的圣旨,都需要以天为单位。
  而广州在封建社会时期,称得上是偏远地区,如果往这里发一道圣旨,依照古代的速度,又会需要几天呢?
  答案是最快也需要五天左右。
  古代传递圣旨以及其他文书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驿站。
  所谓驿站,是古代传递朝廷和官府的各类文书、军事情报等公文的重要场所,有了驿站的存在,就能让那些传递公文的人可以在途中食宿,换马,说的简单点,就是一个中转站。
  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驿站,最早建于秦朝,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全国后,用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全国各地的交通网络,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建设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全国性驰道,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秦直道"。
  在建设道路的同时,秦始皇还将通信方式进行了统一,规定传送文书必须按照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前进,采用人力接力的方式,一站一站传送下去,这种方式,秦始皇将其命名为"邮"。
  自此,"邮"就成为了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一直沿用到今日。
  当然,在秦朝时,不管是驿站的数量还是规模,整体还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功能也相对简单一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强盛,驿站也就越发完备起来。
  比如在唐朝,随着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贞观盛世"来临,驿站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程度,据《大唐六典》记载,唐朝时全国的驿站数量,巅峰期曾高达1639 个,并且,除了传统的陆驿之外,当时还开拓了近三百个水驿,水陆交织,将全国的疆土基本上都笼罩在内。
  驿站数量多,自然从事该行业的人也多,据记载,唐朝时驿站相关从业人员,最高峰时曾达到两万余人,这个规模,已经与国军时期全国的邮政人员数量几乎相当,足以可见,唐朝的通信事业是何等的发达。
  而那些传递文书的人,在当时被称作驿丁,他们的职责就如同我们现代的邮递员一样,按时按量地将朝廷的各类公文送至全国各地。
  星罗棋布的驿站,以及大量的驿丁,使当时全国的各类文书,都能够快速的传达到各地,每天在驿道上,都会看到快马疾驰的驿差,著名诗人柳宗元就曾对此用"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来进行描述。
  那么,当时驿差的传达公文的效率又是如何呢?
  这就要看公文的等级了,若是普通的文书,一般来说,从中央发布之日起,在两个月内,就会送到全国各州各县,比如唐玄宗时期,有个诗人名叫元结,在他上任道州刺史后,短短五十天里,就收到了朝廷各衙门派发的文书近两百余封。
  道州在如今的湖南道县,距离长安约有2700里的路程,也就是1350公里左右,按照元结在50天里接到200封文书来推算,平均每天他就要接到四封,由此测出,基本上他在5天左右,就会接到一封朝廷下发的文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时驿站送文书的速度,大约在每天500里左右。
  每天500里,换算过来就是每天前进250公里,这个速度在现代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全凭人力和马力的情况下,已经是极快的了。
  要知道,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有个极限,在全速奔跑一段时间后,也需要进行休息,这和我们如今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道理一样。
  但人与马休息,公文却不能耽搁,怎么办呢?那就接力,前文也见过,秦朝时就已经明确规定了用接力的方式把公文一站一站传下去,只有这样,才会传递过程不中断。
  而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唐朝时一般每20里到30里,官道上就会设置一个驿站,驿差也会在这里进行休息、换马等操作,通过不断换马,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换人,保证公文及时的送达到目的地去。
  而这只是普通公文的传递速度,若是遇到紧急公文,如皇帝的圣旨,那速度就会更快。
  八百里加急
  我们在很多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里,经常会看到"八百里加急"这样的字眼,这其实就是古代在传递紧急情报时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
  当然,若是想达到这个速度,也是需要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就是马匹,古代的驿站中,会备有不同的马匹,传递普通公文自然用的是普通的马匹,但若是传递紧急公文,就会用特有的御马。
  这种马以耐力强,奔跑速度快为显著特点,平日里精心喂养,一旦有了紧急公文,那么它们就会派上用场,据记载,唐朝时的御马,每天能够达到600里以上,最快的能够跑至800里。
  像唐玄宗时期,范阳的安禄山造反,当时唐玄宗身在长安,两地相距三千多里,仅六天唐玄宗就接到了消息,由此推算,当时驿差的速度,也就是日行600里左右。
  但跑这么快的代价也是很大的,通常来说,只要遇到了"八百里加急"这样的紧急任务,基本上都是跑死马的结果,包括送公文的驿差,由于任务紧急,吃喝都在马上,因此身体就会大受损耗,导致劳累过度造成死亡。
  所以,如果不是那种边关告急、聚众造反的紧急事件,一般是不会动用"八百里加急"的。
  而唐玄宗命人将数千里之外的荔枝送至长安,只为博杨贵妃一笑,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几匹御马和几个驿差脱力而死,难怪他会被人骂作昏君。
  另外就是道路顺畅,路上若是出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道路损毁,那么肯定会影响到驿差前进的速度。
  同时,还要考虑沿途的治安,如果是军事情报,难免会被有心之人盯上,采用暗中埋伏的方式将情报截获,因此,如果是涉及到战况的紧急情报,一般都会采取多路传递的"疑兵之策",以防万一。
  至于在途中会不会遇到强盗,这一点在古代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古代劫路的强盗,很少有人会对公文下手,毕竟大多数强盗求得是财,他们也知道如果动了这些重要情报,会招来官府的无情剿杀,实在是犯不上为此搭上性命。
  按照这个速度,把皇帝的圣旨送往广州又需要几天呢?
  往广州送圣旨需要几天?这首先要看是在哪个朝代,朝代的不同,决定了首都位置的不同,因此,用的天数也就会不同。
  还是以唐朝为例,唐朝的首府在长安,即如今的西安,这里距离广州,大约在1700公里左右,也就是3400里,按照加急公文每天不低于600里的速度,正常大致需要6天左右。
  而如果以宋朝为例,首府在开封的话,距离广州1500公里,大致需要4天左右。
  至于元明清时期,首府在北京,则距离2200公里上下,换算过来的时间就需要8天左右。
  当然,这只是说的理论数值,毕竟路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天气好坏,再比如道路是否通畅,同时,某些地方可能骑马还过不去,需要换成水驿,如此一来,时间上就可能拉长。
  不过,古代的朝廷对于驿差送达公文也是有相关考核的,比如唐朝时,规定了如果文书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晚到一天的话,就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可处徒罪二年。
  而如果是耽误了那些重要的公文和情报,比如紧急军事文书的,则罪加三等,而因为延误情报导致战事失败的,就更惨了,因此掉脑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比如在唐朝时,就有个官员,因为在发公文时,本需要发往两处,结果一时疏忽,只发了一处,就因此被革职拿问,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说,在古代,不仅驿差十分辛苦,那些负责转发公文的官员,同样也是战战兢兢。
  但这规定虽说严厉,却避免了驿差不会无故拉长送公文的时限和公文下达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其效率性,为了减少情报和公文传递的错误,这样做也是必须的。
  而通过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结合当时他命人采摘荔枝的地方(潘州,即广东茂名),再加上荔枝的保鲜期,大致可以算出,当时仅用了5天,杨贵妃就吃到了新鲜的荔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长安发往广东一封圣旨,如果不考虑人和马的死活,可着劲跑,并一路顺畅的话,最快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古代皇帝的圣旨送往广州,具体要几天能送达这需要看具体的情况,不仅要考虑到朝代的不同,同时还要考虑到圣旨的紧急程度,因为首府位置的不同和紧急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到送达的时间,但若是以"八百里急报"这种级别来推算的话,基本上在五天左右就能送达。
  现在的我们因为有了网络,才让这个"世界"更小,有了微信、手机这些通讯工具,我们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与远方的人联系;古时没有这些通讯工具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样与远在他乡的亲人交流的呢?古时皇帝要治理国家,一个诺大的国家,信息的流动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于是就出现了"烽火"、"飞鸽"、"书信"等各种方法。"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耳闻,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用烽火台来戏耍诸侯,导致诸侯都不在相信这个"信号",最后使得王朝灭亡。在当时,烽火确实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方法,烽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跨越一定的地理位置传递有效的信息。
  在古时,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但是由于古时地理位置、代步工具匮乏等各种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听"到皇帝说的话,对于地方官员来说,皇帝与他们沟通的方法之一就是颁发圣旨。而地方官员在治理本地的时候遇到的大事与需要用"书信"把在当地发生的事情报告给皇帝,这样才有利于皇帝能更加有效的管理国家。那么问题来了,圣旨颁发以后,由谁去送?拿什么去送?要多久才能到地方官员手里?
  众所周知,古时的代步工具之一是马,但是不管怎么说,马都是一条生命,它也会累,也会疲惫,长时间的跑步也会使得马儿体力不支,所以在古时,又设了驿站,驿站不仅供马儿休息,也是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的场所。驿站的存在使得当时的信息以较快的送达。
  以明朝为例,明朝在全国共建立了1936个驿站,每隔60到80里设一个驿站,驿站的系统化,也使得全国的"物流"的速度有所提高。
  明朝的永乐帝(朱棣)就位时将京城迁到了北京,以北京为起点,广州为终点送一道圣旨需要多久?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来计量的话,从北京到广州大约有2000公里(4000里),若是每80里设一个驿站,假设每到一个驿站换一匹马,那也需要将近俩个月的时间,若是特别紧急的圣旨或者书信,最快最快也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在送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马儿的身体情况,路况和地理环境,这些都是影响传递圣旨的不利因素。
  当然,在清朝时,为了更好的传递信息,若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三百里,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最快速达八百里,此俗称"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由于当时外界环境的限制,即使八百里加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还有马,当一份加急文件在送的过程中,对送信的人和马都是一种考验,等到送信的人到达驿站后都来不及下马,立刻把书信交给已经准备好的另一位送信人,由下一位送信人去完成下一站的接力,根据距离来决定需要经过几个送信人之手。
  古时没有车水马龙,等一封书信也需要很长时间,但是这些都并不影响当时的皇帝治理他们的国家,也不会防碍人们之间真情的流露。驿站的出现,加快的当时的信息的流动,也让当时的"物流业"快了起来,皇帝治理国家也更加方便,信息的有效流动加强了皇帝与地方官员、边疆战士的沟通,使得国家的人民生活更加的幸福。

清朝有位女子效仿花木兰,女扮男装去从军,入军营没多久便怀孕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起花木兰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在古代那个封建的年代,有女子能够女扮男装进入军队就已经很离奇了,更遑论在军队中建功立业,博取一番成就。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如此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好人是谁在洗白朱祁镇?(大漠)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关外,茫茫大漠,极尽风沙苦寒之地。一处十分破旧的蒙古包外,一个身着胡服,蓬头乱发的年轻人已经在地上跪了很长时间。他穿的是一身游牧民族的常服,但面清朝正黄旗人都有通天纹,通天纹是什么,为何古籍说通天纹开不得月蓬岩下电,相心不相面。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清朝正黄旗人的额头都有通天纹的说法。可通天纹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什么非要和正黄旗联系在一起?其实史料记载通天纹其实是不祥之兆,开不得。可正黄朱敏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脱口而出说你的画像上没有这颗痣前言朱德和毛主席的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也贯穿了他们的革命历程,他们的深厚友谊不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生机,而且也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人身上。图朱德和康克清,女儿朱敏,女婿刘铮合影朱敏作为1952年聂荣臻前来告状,毛主席勃然大怒,当即命令中央展开调查1952年初的某天,毛主席正在听取公安部长罗瑞卿关于三反运动的工作汇报。就在这个时候,聂荣臻突然闯了进来,张口就说主席啊,我要向您告状!这句话一出,毛主席和罗瑞卿都愣在原地。还没等毛泽东主席在韶山明媒正娶的第一位夫人罗大秀1936年7月,在延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披露了自己的首次婚姻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什么时候打?怎样打?哪个国家会赢?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三次,第四次,甚至还会有更多的世界大战,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什么时候打?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第一世界大战老照片40年代的山东泰安,岁月留下了80年前的记忆泰安,因泰山得其名。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泰安徂徕山西北设博邑,秦汉时期改为博县。北魏时期改名为博平县,北齐时期又改回博县。图为1940年远眺泰安火车站,远处即是泰山。图为40年代的泰狼群围困木帮窝棚半月,看守窝棚的两个山东人靠武术杀狼度日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连日大雪,饥饿的狼群已经围困木帮窝棚整整十天。饿狼日夜啼嚎,换了一伙又一伙,仿佛吃定了这座孤独的木帮窝棚。这座位于长白山麓松花江畔的木帮窝棚原有三十多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5位女将军,她们分别是谁,担任什么职务文史作咏者编辑史作咏者1988年9月,我军决定恢复阔别23年之久的军衔制度。而在这次授衔仪式上,五位女军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那么她们都是谁?都担任什么职务呢?第一位聂力聂力,重庆江1998年,中央军委晋升10位上将,都是谁?什么职务?1998年,中央军委晋升10位上将,都是谁?什么职务?1998年3月,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此次晋衔有大特点一晋升上将的人数多二首次晋升武警上将警衔。彼时,中央军委一次性晋
三国之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曹操很忙。赢下官渡之战还要忙着将袁家一网打尽,北乌桓南东吴和刘表西马家张鲁刘璋越发闹腾,还有那个刘备越来越成气候了。曹真曹休曹彰已经可以独挡一面,张辽干得不错,胜仗一个接一个,虎豹清代皇族正宗传人是谁?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生父。生七子第一子载瀚,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所生,同治读资治通鉴,学管理智慧(公元前257年)秦王免除武安君白起一切职务,降为士卒,放逐到阴密。十二月,秦国再增兵到汾城。白起生病,不能出行,未能前往。诸侯联军攻打王龁,王龁且战且退,不断派使者回国搬救兵。秦王于是派人遣送白起日本女性的崛起现代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变化(一)教育在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颁布了诸如国民学校令战时教育非常措施等教育法令以强化女子教育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将女性束缚在母亲1949年,北平两个警卫营突然兵变,目标竟然是在香山办公的毛主席1949年4月的一天上午,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突然接到一通来自周总理的紧急电话。电话那头的总理没有一个字的寒暄,而是直奔主题赶快调一支部队去香山执行紧急任务!出了什么事?突然接到这1952年一国军少将被行刑时,省副主席之女冒死阻拦爸爸我来晚了1952年的一天清晨,湖南长沙郊外的刑场上,一位名叫洪宗扬的死囚,手脚分别被捆绑着,戴着沉重的镣铐,双膝跪倒在地。他的身后,执刑法警正举着枪,子弹上膛,只等时间一到,就要开枪。可就毛泽东与周恩来相知互信优势互补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本文摘自毛泽东与周恩来胡长明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在巨人的脚下,我们听到历史的隆隆惊雷。作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标志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以如椽之笔改写了中国与世界1945年,毛主席沁园春雪发表前,周总理为何认为不宜发表?1945年,在重庆谈判的时候,柳亚子先生在红岩村,见到了毛主席写在一张信签纸上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当即就赞不绝口,并且和词一首。随后,柳亚子将两首词拿去新华日报,准备发表。新华日报本富家才女张爱玲,为何被汉奸文人玩弄?胡兰成她不在乎我有妻子1946年2月,温州,一家小旅馆,一间客房。张爱玲的丈夫胡兰成,以及一位小寡妇坐在张爱玲对面。看着丈夫和女客人眉来眼去地谈笑调情,张爱玲倒显得像个局外人。见丈夫完全无视自己的存在,新中国成立,总理为何只选四人当副总理?这四人有何过人之处?新中国成立,总理为何只选四人当副总理?这四人有何过人之处?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即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布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周总理宣布新中国部长名单,没有邓颖超的名字,张治中你不公平周总理是我国最伟大的国家总理,他更是被大家称为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把他的整个人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在他年少时期,他就发誓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成为总理之后,他更是努力的实现自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