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范文澜同志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亶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人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 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读shu,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 (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4)草木皆兵 (兵士)
  胜
  (1)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词语始终的拼音解释以及造句始终拼音注音shizhong始终解释意思从开始到最后贯彻不懈(自始至终不松懈)。始终造句1这项原则始终适用。2他从来不关电视机,他的电视机始终开着。3如果你在美国这么做,人们始终会蜜饯词语造句蜜饯拼音注音mijian蜜饯解释意思()用浓糖浆浸渍果品海棠。()蜜饯的果品。蜜饯造句蜜饯造句1母亲做了一些蜜饯洋李。2母亲每年都要贮存蜜饯和果冻。3这时老人带着一副最愉快的面孔和怔住的反义词及造句怔住是指发愣发呆惊呆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怔住的反义词及造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怔住反义词泰然,自然,泰然自若怔住的造句(1)易居城,这里的景象就把我怔住了,树木郁郁葱葱小区里的河流漫不经心的意思并造句漫不经心就是很随意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漫不经心的意思并造句,希望对你有帮助。漫不经心的意思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不经心造句1安小兮出了校门,漫不经心地走在路上,她不想回用漫不经心成语造句用漫不经心造句1安小兮出了校门,漫不经心地走在路上,她不想回家,不想见到那个女人,更不想见到爸爸和小阳。2人从花棚的空当望出,就见河水曲曲折折漫不经心流过草原。3我随着人流漫不经心关于漫不经心的成语造句1安小兮出了校门,漫不经心地走在路上,她不想回家,不想见到那个女人,更不想见到爸爸和小阳。2爸爸漫不经心一瞥,顿了顿然后点了点头,嗯,好!3被逼无奈,我不情愿地走到书桌前,漫不经心相依为命造句例句1留守儿童大多是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相依为命。2死而复生的只有这些杂乱的败草。永逝不返的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慈母。3我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环境下生活,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4小民爸爸死用耸人听闻造句大全1每天翻开报纸都有耸人听闻的社会案件,实在令人忧心。2更为糟糕的是几家惯于耸人听闻的报纸抓住这些私下闲谈大作文章。3在彬彬有礼的社交场合,提起死亡被认为是可怕的,除非是在叙述一件耸引颈受戮的造句意思及例句引颈受戮拼音ynjngshul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造句1我们不去揭穿,并不代表我们引颈受戮2有些人是命中注定的劫,而我们却甘心引颈受戮3酒使勇者拔刀而起,怯者引事宜解释及造句注音shiyi意思关于事情的安排处理(多用于公文法令)商谈呈递国书。事宜造句1本声明以后,我们将不会就离婚事宜再作任何回应。2现在我发现人们似乎比以前更喜欢和我说话了而且不是仅仅聊用糊料造句糊料拼音注音huliao糊料解释意思加在液体中能使液体的黏稠度增加并容易附着于其他物体表面的物质。糊料造句1讨论了印花糊料和手感牢度调节剂的选用以及印花浆的组成。2以涤棉和纯棉织物
货比三家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货比三家是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11课购物小窍门中的第一个子话题,本主题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围绕怎么卖这个主题,本主题呈现了以下内容第56看云识天气说课稿材料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目标(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我是好帮手大班社会活动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我是好帮手是主题冬季幻想曲中社会领域的内容。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动手参与家务的意识较弱,而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正是我们的教育契机,因此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在本次活动中高二上册数学古典概型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古典概型是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进行教学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理想的数学模型,第12课ampnbsp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导学案第12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导学案第三单元综合复习知识点回忆1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确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的过程如何?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政党议会内阁首相的关系如何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特色教案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内忧外患,局势动荡。穆罕默德8226阿里迅速崛起,掌握了政权。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我的美术日记的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赣美版江西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七册第6课内容,属于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类绘画创作课型,即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大班美术活动超级变变变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美术活动超级变变变说课稿,欢迎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民族教案教材分析本节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很好素材。我国的民族是中国地理的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为学好分区地理知识的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认识少数民族与汉族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一背景和目的1。背景封建割据势力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为了各自利益互相借助2。目的改变现状,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二主要改革及其措施1。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