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批判

  前言
  从小老师就教育我,对于前人的理论,既要敢于坚持对的,又要敢于批判错的,哪怕是大多数人拥护的权威的理论。《语文课程标准》如果是对的,批判只会使它更显科学的光彩;如果是错的,批判将会使它迅速走向科学。为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和亿万青少年的迅速成长,笔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希望网友们不要把此文看成仅仅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批判,而应把它看成是对一百年来占主流地位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批判。竭诚欢迎网友们反批判。
  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是语文教学实践必须遵循的准则。它的科学与否,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快速高效地熟练掌握母语,进而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否迅速提高。
  笔者觉得近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基本一样,仍然是很不科学的,用它指导语文教学实践,不可能使亿万青少年迅速高效地熟练掌握母语。因此必须尽快进行重大修订,甚至要推倒重来。
  一
  语文课程只是基础教育中众多课程之一,它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实现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基础教育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各门课程专心致志卓有成效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有一门或几门课程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热衷于搞种种"第二职业",总喜欢"在自己的田里种别人的庄稼",那么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圆满完成,甚至还有落空的危险。因此,确认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必须先将语文和非语文区别开来,进而必须能将语文课程同非语文课程区别开来。   可是新课标却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它根本不能把语文和非语文区别开来。交际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文化的,语文既然是交际工具,那么它怎么又会是被交流的文化呢?如果文化也是交际工具,那么什么是用文化这个交际工具交流的东西呢?语文又何以能成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呢?语文如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究竟是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它同其他课程中的文化有什么不同?堂堂新课标中居然会有这样的逻辑错误和含混透顶的核心概念,岂不要让人笑掉大牙?   新课标接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又是一个自相矛盾、莫名其妙的论断,它根本不能把语文课程同非语文课程区别开来。我百思不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好妄加揣测:大概就是"交际工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吧。可是前面它已说过:"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那么,"交际工具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就等于说"人类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了。这真是"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难道人类文化与人文精神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东西,要用语文课程来统一吗?换一个角度来看,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等于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非工具性的统一"或"人文性与非人文性的统一",这就如同说"牲畜是动物性与非动物性的统一"、"庄稼是植物性与非植物性的统一"一样叫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什么叫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就是某个事物独有的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可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区别于非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吗?许多非语文课程不也可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吗?   笔者认为,把语文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算错。但作为严肃的科学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蹩脚的比喻性的解释,而必须进一步说明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究竟是什么,并要把它同在哲学层面上与思想、观念、意识、精神、经验、知识等概念相同的非交际工具的"文化"区别开来。   首先可以肯定,语文教学就是母语教学,语文课程就是教学生学好我们的母语或者说国语即汉语的课程,因此,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或者说国语即汉语。那么汉语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汉语就是散嵌于话语文章中的语词文字,而不是话语文章。因为话语文章是外显的思想观念或者说文化知识,除了话语文章之外,世界上再也不存在外显的用人类语言构成的思想文化知识。当然,语词文字也是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同通常意义上的在哲学层面跟思想、观念、意识、精神、经验、知识等是同一概念的文化即话语文章具有本质的区别:(1)前者是全民族每个成员可以终生反复使用的用来交流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常用符号和最重要的工具,后者则不是;(2)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3)前者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后者的形式则是由内容决定的。如果把语文即汉语混同于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那就必然要自相矛盾: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非交际工具;语文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语文既是基础的基础,又不是基础的基础;语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既是约定俗成的,又是非约定俗成的。由此可见,对语文的科学解释应该是:语文是散嵌于话语文章中(不是脱离话语文章孤立存在)的语词文字,是交流思想文化知识的常用符号和最重要的工具。   这个解释如果要称之为工具论也未尝不可,但最好应称之为"新工具论"。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跟"人文论"看似对立实为一家人却又被"人文论"打得躲躲闪闪的"旧工具论"或者说"伪工具论",它是"人文论"打不倒的。   就像一门学问的基本特点或者说本质属性,只能决定于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一样,一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或者说本质属性,只能决定于这门课程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对象。那么语文课程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对象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一个假设。如果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祖国的语词文字,即不再需要教学生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词文字,那么语文课程就可以取消。因为文化底蕴、知识素养、学问识见、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精神根基、健康人格,以及某些方向和领域的基础性的思维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都可以从其他课程和生活(主要是其他课程)中学到和养成。但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词文字,那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学好其他课程,进而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直至严重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开设一门课程来专门教学生熟练掌握祖国的语词文字。至于这门课程究竟是叫国语、国文、汉语、语文,还是别的什么名称,是不很重要的。   由于除了字典辞书之外,语词文字总是散嵌于话语文章之中;语词文字内化于大脑也不是像在字典辞书中那样堆积,而是类似在百科全书中散嵌。因此要熟练掌握杂多的语词文字,就必须让学生听说读写杂多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那么,通过听说读写杂多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来学习掌握语词文字的同时,自然就要潜移默化地受到杂多的思想文化知识的浸润、熏陶、感染和启迪,或者说要不知不觉地积淀到由语词文字潜携暗系的杂多、离散、粗疏、模糊、隐约的思想文化知识。这就是说,通过听说读写话语文章来学习掌握语词文字的同时,必然要获得一些"副产品"。   既然散嵌于思想文化知识中的语词文字和思想文化知识是两个具有本质区别的事物,那么从思想文化知识中学习语词文字和从思想文化知识中学习思想文化知识就会有不同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规律,进而就会有不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就是语词文字和思想文化知识必须分科教学才能获得最大效率的客观原因。   由此可见,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科学概括应该是: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话语文章以熟练掌握祖国常用的语词文字,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
  新课标由于把语文等同于人类文化(它虽然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说不清究竟是人类文化的哪一部分,因而实际上等于说语文是人类文化),因此凡是人类文化中具有的东西和学习交流人类文化必须具备的素养能力都成为"语文素养"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宣称:"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何止是"语文素养",分明是一个"万能博士"的素养。有了这样的"语文素养",还用得着去学其他课程,去考研读博吗?这种无所不能、无处不会的"语文素养"恐怕只有上帝才会有,凡人是没有谁会有的。   笔者认为,世上无人能熟练地听说读写不限方向和领域的用本民族语言形成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即使是听说读写一定方向和领域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也不是单靠语文素养,而是还要靠从其他课程中学习和形成的思想文化知识素养。语文素养只是听说读写话语文章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词文字的素养或者说能力。它在听读行为中是听读话语文章表层意义的能力,即初通话意文意的能力;在说写行为中是把心内的形式不规范的只有自明的思想文化知识外化为规范的别人能顺利明白或欣然接受的话语文章的能力。当然,语文素养和思想文化知识素养(亦即某种方向和领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区别,就像植物中的纤维和植物密不可分,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到它们的区别一样。确认语文素养同思想文化知识素养的区别,并不意味着语文素养中只有一堆杂乱的语词文字,根本没有一点思想文化知识。因为如前所述,语文是散嵌于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中的语词文字,而不是脱离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孤立存在的语词文字,所以在为熟练掌握语词文字而听说读写话语文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积淀到由语词文字潜携暗系的杂多的思想文化知识。事实上一个人熟练掌握的语词文字即语文素养越是丰富,他的语文素养中由语词文字潜携暗系的思想文化知识就越是杂多。但语文素养中这种由语词文字潜携暗系的杂多的思想文化知识,只是心理词汇赖以存在的离散、粗疏、模糊、隐约、暗昧而难以集中唤醒的里衬、背景或者说凭借,它不足以形成能熟练听说读写某一科类所有话语文章的系统的思想体系、知识结构或者说文化底蕴,更不足以形成能熟练听说读写天下所有话语文章的思想体系、知识结构或者说文化底蕴。谁也说不清自己从语文学习中掌握了哪些科类的系统的思想文化知识,更说不清自己的心理词汇嵌藏在哪些科类的系统的思想文化知识之中。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中的思想文化知识同其他学科培养的系统、明确而容易集中唤醒的思想文化知识素养有着本质区别。因此,要能熟练听说读写一定方向和领域的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不只需要语文素养,而且还要有从其他课程中学到和养成的思想文化知识素养。这就是说,听说读写能力中不仅有语文素养,而且还有思想文化知识素养;对前者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后者的培养是思想文化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由于混淆了语文同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区别,进而混淆了语文素养同思想文化知识素养的区别,把既有语文素养又有思想文化知识素养的听说读写能力等同于语文素养,因此它无法科学地阐明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
  新课标由于把语文素养混同于思想文化知识素养,因此课程目标就成了一种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无边无底、虚无缥缈的目标:既有道德品质、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又有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既要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又要吸收人类文化营养;既要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又要养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既要有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要有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限方向和范围的,也就是适用于任何方向和范围的。   这哪里只是语文课程目标,分明是"万能博士"课程目标。不用说,这样的课程目标也只有上帝才能达到,凡人是没有谁能达到的。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从听说读写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祖国的词语文字。这个目标并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即便是3500个常用字,要使初中毕业生都能熟练地达到"三会"(会认、会写、会用),就不是很容易的。更何况汉语的主体不是文字,而是语词。一个高中毕业生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大约是6000个,那么,对母语词汇的掌握至少应是它的3倍吧,那就是18000个(指3500个常用字的基本意义以外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语词)。一个语词要经过几次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识记和使用才能熟练掌握,至今没有以后恐怕也难以作出精确的统计,但我想至少恐怕要3次以上吧。所谓熟练掌握,包括牢固识记和熟练运用两个方面。汉字有一部分可以有效地集中识记,但不能集中使用,而词语则既不能有效地集中识记,也不能集中使用。因此,这么多的语词文字要通过听说读写散嵌着它们的话语文章来达到熟练地掌握,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对语词文字的掌握,可分为口头掌握和书面掌握两种方式和要求。口头掌握常用的语词文字,那是文盲都能达到的,但要书面掌握常用的语词文字,则非进学校学习不可。在书面上掌握了的语词文字没有不会在口头上运用的。书面母语存在的历史远比口头母语存在的历史短暂得多,但它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速度是口头母语无法比拟的。从学生学习其他功课和今后发展的需要来说,掌握书面母语无疑比掌握口头母语更重要,更急需。而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书面母语的时间和机会并不会多于对口头母语的学习。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承认,世界上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获得不限方向和范围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某些方向和领域的基础性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多门课程共同的目标,而不是语文课程能单独完成的目标,在语文课程中致力于教育学生从听说读写各种话语文章中熟练掌握祖国的书面语词文字,只会迅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相反,那么我们就必须理直气壮地确认: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从听说读写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祖国的书面词语文字 。   我不知道新课标为什么在阶段目标中规定小学1—2年级只识记1600——1800字,而不是2000字左右。几十年的识字教学实验早已充分证明,集中识字教学中的"字族文"识字教学法和韵语识字教学法,能够使入学儿童在两年时间里轻松地识记2000多字。这对学生迅速提高思想文化知识素养、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多么有好处。新课标为什么不能吸收集中识字教学的优秀成果呢?   四
  新课标由于把语文课程目标扩大成无所不包、博大精深的"万能博士"课程目标,因此它无法科学地阐明语文课程的教材特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其同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编写教材的正确的选文标准。   笔者认为,语文教材的特点有二:(1)它只能是文选型的,而不能是系统有序的知识型的;(2)它不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学问,而只是学生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祖国语词文字的凭借。这就是语文教材同许多非语文教材或者说思想文化知识课程的教材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自然是由两种课程不同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的课程目标决定的。思想文化知识课程是教育学生从教材中掌握某种思想文化知识以培养发展某种思维能力的课程。因此其教材内容是单一、递进、系统、完整的思想文化知识或者说著作体系,是学生今后发展必需的某种基础学问。语文课程则是教育学生从教材中熟练掌握祖国杂多的语词文字以培养发展书面母语能力的课程。因此其教材内容只能是杂多离散的思想文化知识——杂多离散的选文汇编。因为只有杂多的选文才能散嵌着杂多的语词文字,同时为学生积累和学会运用杂多的语词文字提供杂多的言语环境。语文课程从综合性的传统教育中独立出来以后,其教材内容历经上百年而始终不能形成有序递进的内在逻辑体系,其原因就在于此。不言而喻,从不同的选文中能学到相同的母语,任何一套语文教材的课文全部换用别的选文同样能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书面母语。因此,语文教材内容不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学问,而只是学生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语词文字的凭借。   既然如此,那么选什么样的文章编入语文教材就必须符合学生从选文中迅速高效地掌握祖国书面语词文字的规律和教学方法。这就是说,在语文课程中,不是教学方法要适应教材内容,像思想文化知识课程那样,而是相反,教材内容要适应由语文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学方法。   教学规律总是对某种教学对象进行教学的规律。如前所述,思想文化知识课程是教育学生从单一、递进、系统、完整的教材内容即著作体系中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某种思想文化知识以培养发展某种思维能力的课程,因此其教学规律是"得意忘言"、举一反三。其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读和做题,因为教师的导读讲析比学生自行探求把握教材的内容意义更为准确、全面、快捷、省时,而做题则是巩固和运用教材的要点和结论的有效方法。   但语文课程是教育学生从杂多离散的选文中掌握祖国杂多的书面语词文字以培养发展书面母语能力的课程,因此其教学规律只能是学生"自求得之"、"举三反一"。通俗地说,就是"多读多写"。虽然过去不断地有人提出过语文教学必须多读多写,但我们始终没有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规律来认识,也没有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地运用,那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弄清楚语文课程究竟必须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因而不知道这个多读多写的"读"和"写"到底必须是怎样的读和写。笔者认为,这个"多读多写"的"读"和"写",不是几十年流行至今的详尽理解分析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讲读"和与阅读分离而缺乏写作素材的要学生胡编乱造的"作文",而是学生自奋其力的"诵读"和"写读"——与阅读紧密结合的写。这里面自然有道理可说。   (一)诵读是巩固集中识字成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识字量、大量积累语汇的需要。如前所述,汉语是散嵌于话语文章中的语词文字,不是脱离话语文章孤立存在的。语词内化于大脑不是像在字典辞书中那样堆积,而是类似在百科全书中散嵌。因此要积累足够的语词,就必须识记一定数量语词密集的选文选段。而识记选文选段的最佳办法当然就是诵读。尽管诵读过的选文选段学生最终还是要基本遗忘,但因为学生天天都要在课内外听说读写新的思想文化知识,他们就会在所背忘却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其中的新词新语不断地选调和移用到对新的思想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表达之中。这样,即使日后把所背忘得精光,但曾经被选调移用了多次的词汇却会永久地散嵌和潜藏于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知识素养之中。   (二)诵读和写读符合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掌握语词文字的心理过程和要求。学生在过了集中识字的阶段以后,他们的心理词汇系统在数量范围和熟练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面对选文中杂多的语词文字,谁也不清楚每个学生哪些语词文字是他已牢固掌握的,哪些语词文字是他未完全掌握的,哪些语词文字是他完全未掌握的。因而需要学生自奋其力的诵读和写读,才能适合心理词汇系统各不相同的众多学生对语词掌握的不同要求,从而对选文中的语词文字主动而轻松的进行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效掌握:牢固掌握的便轻松带过,尚未牢固掌握的便加深记忆,陌生新鲜的则欣然印入。   (三)无庸赘言,最能体现母语能力因而也最能训练母语能力的方法是写作。不仅对母语而言,会听说读不一定会写,会写就一定会听说读;就是对用母语传达的内容和难度相近的思想文化知识来说,也是会听说读不一定会写,会写就一定会听说读。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运用起来极其自由灵活,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语病。因此要学会能用丰富的心理词汇准确、清晰、简明、连贯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养成能把心内的形式不规范的只有自明的思想外化为规范的别人能顺利明白或欣然接受的文章的行为习惯和能力,非进行频繁多样而长期的写作训练不可。语文课上的写作训练同生活中的写作是很不相同的。首先,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学会熟练运用语词文字。其次,写作的动机不是来自生活的需要,而是来自教师的要求。因此,写作的素材也不能主要依靠生活积累,而必须主要由教材提供。事实上中小学生既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对生活进行长期广泛的有目的的观察和体验,也不可能像传统教育中那样用大量的时间背熟在固定的范围(四书)中命题所需的各种写作素材。成人写作成篇的作品特别是论文,也不是时刻都完全凭借脑中的材料来进行的,在许多情况下也是凭借搜集的书面材料来进行的。如果明确了语文教学中的写作只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母语能力,而不能培养出学生会写一切文章的能力,那就必须编写写读教材,提供可以弹性使用的选文选段让学生进行改造、重组、变形的既有所凭借、又可以创造发挥的写作训练。例如,仿写、缩写、扩写、改写、译写,把一组主题相近的写人记叙文提炼补充揉合成一篇或赞颂或批评某种精神品质或行为方式的议论文,把一组游记散文加工整合成一篇介绍最佳旅游线路和参观内容的说明文,如此等等。由教材提供的写作素材自然比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散嵌着更丰富的新词新语。因此,写读训练不仅是学习运用母语的过程,而且也是积累母语的过程。因此,写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课型。   (四)语文课程是最适合也最需要学生自学的课程。因为语词文字不仅是学习其它学科最常用的工具,而且是学习自身的工具,语文教材内容又不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学问,而只是学生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语词文字的凭借,因而不需要学生对语文教材进行详尽、透彻和精确的理解,只需要进行力所能及因人而异的有弹性的理解,所以,学生在集中识记了2000左右的常用汉字之后,除了继续进行书法基础训练之外,就完全可以也必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学当然有多种方法。对于大量积累和迅速学会熟练运用祖国的书面语词文字来说,只有诵读和写读才是适合中小学生自学的最佳方法。   认清了语文教材内容不是学生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学问,而只是学生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祖国语词文字的凭借,进而认清了诵读和写读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从杂多的选文即思想文化知识中大量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祖国书面语词文字的有效方法,那么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就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用诵读和写读的方法来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祖国的书面语词文字。具体地说,用于诵读的选文必须是思想健康、常用语词密集、难易适度而整齐、押韵、上口、悦耳、易记的诗、词、歌、赋和短小精悍、优美流畅的浅易文言文以及少量的白话文,用于写读的选文必须是尽可能内容有趣、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要求、难易适度的古今中外的文篇文段,其中大部分选文选段必须是内容健康的,但也可以选少量的内容不一定健康甚至错误的文篇文段让学生在写读中对它进行评论、争辩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质兼美"并不一定适合用作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美"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找到比较的标准,才能断定一篇文章是否文质兼美。显然,这个比较的标准是找不到的。因此,所谓文质兼美,最终就要变成名家名篇的代名词。但名家名篇并不一定适合学生为大量积累和学会熟练运用语词文字而进行诵读和写读的需要,相反,倒是更适合以教师讲析为主的讲读教学的需要。而讲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却是违背学习书面母语的规律的本末倒置而高耗低效的落后方法,它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书面母语的能力,也不利于发挥选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可以说,它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文化知识素养的发展两败俱伤。   首先,因为语文教材中杂多离散的课文既不是彼此能用来理解对方深层含义的工具,也不能彼此为理解对方的深层含义提供相应的基础积累,因此,讲析课文的深层含义——课文写什么——只能使学生听一篇忘一篇,而不能形成能读懂某一科类所有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系统知识结构或者说思维结构,即深层阅读能力。讲析课文的表现形式——课文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实际上是讲析课文背后的某种写作知识。但写作知识并不是"读写公式",写作知识懂得再多,既不能用它来推知新文章中的语词文字,也不能用它来推知新文章中的深层含义。何况讲析杂多课文背后的写作方法技巧,根本就没有直接教学写作理论来得系统、易懂和好记。这就是叶圣陶先生反对语文教学"喋喋言作法言技巧"的根本原因。   其次,讲读教学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书面母语能力。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聆听较长话语时,形成的短时后印象并不是所听话语的原有形式,而是改造转换后的自组织形式。教师的讲解是对课文的改造转换,教师所讲显然没有课文本身的词汇与形式丰富生动;听讲是学生对教师话语的改造转换,听讲所得显然又没有教师所讲的词汇与形式丰富生动。因此,学生在详尽讲析中获得的只是对课文深层含义及其写作方法技巧的零碎、粗疏、模糊、语词贫乏而飘忽易逝的声传感觉,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书面母语的积累,更不能有效地增强运用书面母语的能力。   因此,讲读教学只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母语能力的发展两败俱伤:它既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即思维能力,又不能满足学生在知识性课程中迅速发展思维能力对大量掌握书面母语的迫切需要。   当然,本末倒置、高耗低效的讲读教学并不是根源于"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的,而是同"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一起,根源于把汉语等同于话语文章即思想文化知识的语文含义观的。如果不能革除汉语就是话语文章的错误的语文含义观,那么,即使语文教材的选文是很浅易的时文,也同样很容易产生支离破碎的烦琐讲析和纯技术性的操作。因为把汉语等同于话语文章,就意味着教师可以也应该用讲读和做题的方法更为全面、广泛、深刻、透彻、快捷、省时地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等等   [1][2]下一页

中班语言诗歌教案家引导语家庭成员是和你在同一个户口本里的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班语言诗歌教案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课题名称家活动过程目标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听听秋的声音诗歌及教案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听听秋的声音诗歌及教案,欢迎阅读。听听秋的声音诗歌原文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我最爱祖国诗歌教案设计篇一我最爱祖国诗歌教案设计活动目标1指导幼儿按照图标符号的提示朗诵诗歌。2用阶梯式的语言使幼儿感受到爱的博大。3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成长的快乐。活动准备1事前做一份关于你最爱谁幼儿园中班诗歌教案一活动目标1感受儿歌幽默有趣的情节,学习有表情的念儿歌。2在老师引导下,初步懂得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便变的。二活动准备森林背景图,可操作的大象老鼠三活动过程1师出示背景图中班幼儿春天的诗歌教案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趣味性和优美的意境。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活动准备1布置春天的场景。2大班学习诗歌教案活动目标1看图学习儿歌,感知理解儿歌的内容,以及儿歌每一句都重复的结构形式。2通过提问的方式,学会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结构,学习用动作表现重叠的动词词组。3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喜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教学教案。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小学一年级上册火车开啦教案教学目标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火车开啦。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学生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能结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一起读出三声部节奏教学内容学唱与表演火车开啦编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阅读教学的四要四不要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一线的实验教师都在潜心的研究着探索着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时刻充盈着我们的头脑,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去深思。借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八年级下外交事业的发展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课程目标讲述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20
四年级语文上册卡罗纳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室给我们学校,给我这么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各位同行的认真听讲,接下来我把我教学本课的一些设想简单地说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的长生果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的长生果。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创造的乐趣为主题,所选文章处处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或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感悟创造大班班级读书计划一指导思想为了提高我班幼儿阅读能力,依据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指导,及幼儿园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根据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阅读需要及要求,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特制定我班读书计划一去二三里说课稿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学会请教别人说课稿学会请教别人说课设计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中请教别人的方法及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者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明确请教别人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幼儿园小班语言兴趣班总结一班级情况总结本班幼儿人数20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12人。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在语言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以前大部分孩子表现是不太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即沟通。而通过这一学期与社区体育资源互动中培养幼儿自主锻炼的策略美国幼儿教育专家e?l?埃斯萨指出幼儿园的课程应该运用可能的社区资源,社区应该被充分地运用到幼儿园的课程中去。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与园外体育资源互动中培养幼儿自主锻炼的策略的研究。提高2019年秋季幼儿园轮滑兴趣班教学工作总结前记上帝忘记给我们翅膀,我们用轮子去飞翔轮滑兴趣班教学工作总结轮滑兴趣班本着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培养孩子户外运动兴趣,提高孩子身体综合素质为主要宗旨,为后期平地花式绕桩短道速滑打下基探究三角形的说课稿探究三角形这堂课其实就是重点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类三种三角形的认知和探究。在实行教学方法时,我实践探索运用了HANDSON的形式。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让学生充分动游园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游园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并能正确算出规则多边形的周长。学生分析六年级下册分数应用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九义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42页例4分数连除应用题的教学。2教材地位。本课是一节新授课。这里出现的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应用题的逆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