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和普遍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进步;都江堰和郑国渠;冶铁业的发展,煮盐业的兴旺,以及纺织业、漆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兴盛。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②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变革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当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课重点。从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现在我提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在各诸侯国兴趣的变法运动中,哪一个变法是比较彻底的?这次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2.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从春秋末期开始,我国的奴隶制逐渐崩溃,到战国时期,经过各国的变法运动,奴隶制芳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是一场经过一百多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人们习惯于把春秋战国时期叫大变革时期。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变革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9课(板书:第9课)   3.讲授新课: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在这个新、旧两种制度交替的时候,会出现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局面?(板书: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由于变法,各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时,原来被奴隶主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变为拥有一点私有财产,可享用一小部分劳动成果的农民。这种社会地位和改变,使刚刚砸碎奴隶制枷锁的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生产。他们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终日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板书:1.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春秋后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发明发冶炼技术,这比欧洲要早1900多年。   (板书:2.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多年)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初期,我国就掌握了块炼铁技术,也就是熟铁冶炼技术。由于温度低,块铁不能熔成铁水,只能靠反复锻打成形,制造器具。况且块炼铁质地软,制作费时费力,所以尽管当时已有铁器,但数量、种类还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国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是人类冶铁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冶铁技术到14世纪元末明初的时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入欧洲。这种由熟铁变化到生铁的技术,不但增加了铁质的硬度,而且大大促进了铁制工具的普及。(指导同学看课本52页《春秋铁器》图画)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逐步代替铜、石等农具,在各诸侯国广泛使用。   (板书:3.铁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幻灯片,边指图边讲解)这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人。这是松土用的锄,这是砍树用的斧,这是挖土用的铲,最后一个是开沟、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湖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有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第53页小字中,也用史实说明课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很普遍的事情。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段小字,(同学读书)在古代农业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板书:4.农业技术的进步)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战国时期的农民,已经懂得"多粪肥田"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仅给庄稼广施粪肥,还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绿肥。这样,不仅扩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种肥料的使用,对作物的茁壮生长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必不可少的。如粪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结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钾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节杆挺拔,不易倒伏……而欧洲,到10至11世纪才懂得施肥,比我国晚一千三、四百年。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壤的认识,也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懂得根据土质特点,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并且十分重视选种,他们总结出"长斗石,取上种",也就是说,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的种子。从长年的生产劳动中,战国时期,已测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根据节气的变化,掌握农时,安排耕作。据史书记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适时播种的小麦生长发育好,植株粗壮、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饥有益;否则,就大大影响麦子的质量和产量。正如今天人们熟知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是同一个道理。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也大大增加,今天我们吃的"五谷"即"麦、稻、谷、菽、粟",在当时都已广泛种植。除粮食生产之外,家家户户植桑种麻,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种植农作物,除施肥、选种、管理之外,最重要的还要靠什么呢?(同学们齐答:阳光、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变革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不但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而且兴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可能。因此这个时候,各诸侯国纷纷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国。秦不仅兴修了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还开凿了郑国渠。   (板书: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郑国渠)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为"堰"是用来挡水溢洪的,而这个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县境内,当时人们称它"都安堰",后来改名都江堰。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挡水、溢洪呢?下面我们看幻灯。(出示《都江堰》幻灯片,边指边讲解。)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图,都江堰位于岂岷江上游,是地势陡峻的群山,急流从山地喷涌而出,在这里进入成都平原。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两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柒,人们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实地勘察,并注意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最后决定因势利导,在岷江出山口的灌县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选择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鱼嘴,强行在中流把江水分为内和外江。又在离堆脚下凿石穿山修宝瓶口,把江水导入四通八达的灌溉渠网。水渠总长达1100多公里,另外在定瓶口上面,筑起飞沙堰,以备旱季挡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总结了人民治水的经验,把"深淘滩,低作堰"6个大字,刻在东岸石壁上流传后世。李冰的功绩,千百年来被人怀念,请看书上54页李冰石像插图(指图并解释竖排小字内容)。都江堰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它选点合理、配套工程严密完整,造价低、功效大,更主要的是它功能齐全,既可防洪,又可灌溉,还有利于航运。可灌田300多万亩的都江堰修成之后,《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都江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秦国让水工郑国主持,在咸阳附近修建另一大型水利工程,并以郑国的名字命名为郑国渠,可灌田400多万亩。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评价郑国渠——"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对它的作用虽有些夸大,但它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还是有口皆碑的。由于以上同个方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它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据《史记·河渠志》记载,关中地区粮食亩产,可达今日的三石八斗四升,约合400余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虽不能反映粮食产量的全貌,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粮食产量提高的大趋势。   (板书:发展状况:1.农业粮食产量提高)农业的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大批工匠从奴隶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者,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这就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板书:2.手工来的进步;冶铁业、煮盐业、纺织业和漆器制造业)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有了很大发展。冶炼规模扩大,矿山增多,冶炼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还形成了著名的冶铁中心,如楚都宛和赵都邯郸等。(指导学生看56页地图,找出所讲的冶铁中心。)战国时期,其他的手工业,也有较大的进步,如煮盐业、纺织业和漆器制造业的工艺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指导同学看书中55页插图,并强调指出:我国是最早制作漆器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板书:3.商业繁荣和城市的兴盛:四方物产的交流、大商人出现、封建城市的兴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劳动分工向更细密、更专门化的方向发展。产品交换、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农民需要以农产品换取农具和生活日用品;工匠必须拿手工业产品,换取吃、穿等必需品;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以剥削所得,换取奢侈品。所以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请看幻灯,(打出"商品交流示意图"的幻灯片,边指图边讲。)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汇集中原。这些商品交汇之地,往往又是当时各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形成了新兴的封建城市。齐都临淄、赵都邯郸、魏都大梁、楚都郢都很繁华。据史料记载:"古者……城虽大,无过三百大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这段古文是讲:从前也有大城市,但最大的城池周长没有超过300丈的,人口虽然多,也没有超过3000户的,而这时的新兴封建城市,城池周长达1000丈、户数达万家的,比比皆是。齐都临淄是最典型的一个,由于商业和城市的兴旺,造就了不少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指导同学阅读56页和57页小字)4.课堂小结:(擦去图示板书中的细目部分,只留大目)发展原因 发展状况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请同学根据以上图示回顾本节所讲内容。同学复述后,教师强调:   ①我国生铁冶炼技术发明于春秋后期,比欧洲早1900年;   ②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   ③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位置和修建者;   ④齐都临淄。   5.作业:课后填好下表。   (三)教法建议   教法:图示法与电化教学相结合   教具:参看书上图表、人物像、自制幻灯片。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惶惶不安怎么成语接龙惶惶不安,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下面请欣赏品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惶惶不安的成语接龙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惶惶不安的成语接龙惶惶不安rarr安步当车rarr车水马龙ra二年级语文四季的脚步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联系课文理解本悄悄欢乐欢快的意思。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并能画出自己所喜欢季节的景物。教学重点1读准字音。2通过学习让学生民俗文化进家庭ampnbspampnbsp你我都是一家人一导入语民俗活动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感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将通过亲子同乐,全家总动员的形式一同走进传统文化,密切亲子关Unitampnbsp1ampnbspHowampnbspoftenampnbspdoampnbspyouampnbspexercise?unit1howoftendoyouexercise?sectiona一教师寄语aboldattemptishalfsuccess。(勇敢的尝试是成功的一半)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woUnitampnbsp7ampnbspWhatampnbspdoesampnbspheampnbsplookampnbsplikeunit7whatdoeshelooklike?taughtbyzhangshuhuiyangjinquangeyanxialisonglingliumeii。languagego简短儿歌12首1做早操早上空气真叫好,我们都来做早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2饭前要洗手小脸盆,水清请,小朋友们笑盈盈,小手儿,伸出来,洗一洗,白又净,吃饭前,先洗手,关于饺子的童谣20首关于饺子的童谣1。除夕夜,年来到,洗洗手,包饺子,和和陷,擀擀皮,伸出小手捏捏紧。饺子包好了,下一个,下两个,下三个,下四个,下五个。饺子起锅了,夹一个,夹两个,夹三个,夹四个,夹儿童节儿歌六一儿童节,送你一首歌。雏燕追云雀,蜻蜓戏蝴蝶。穿上蹓冰鞋,换辆自行车。广场奔三国,笑闹找同桌。赛尔船同坐,植物战恶魔。羊羊喜玩乐,抬头看天河。北斗大熊座,天蝎狮子赫。一千零一夜,儿歌三首小麻雀小麻雀,尾巴长,赵虫子,本领强。占山山山山我是泰山,谁上我的山?我上你的山,山上有什么?山上有天街,看谁先上来。马兰花马兰花,2和1,1234567,7654321,马兰花,儿童歌谣6首1手指一家大拇指好比是爷爷,每天清晨去锻炼食指好比是奶奶,跟着爷爷学练剑中指好比是爸爸,制造火箭飞上天无名指好比是妈妈,每天到医院去上班小拇指好比我自己,天天要上幼儿园2小手帕小手
第二章ampnbsp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高一地理导学案教学设计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间总学时课程目标1。说明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划分。学习重点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规律。学习难点昼夜长短的分第一章ampnbsp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第四节ampnbsp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设计第四节德国鲁尔区的探索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3理解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第三节ampnbspampnbspampnbsp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并结合我国实例,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2。理解影响环境人口的因素,及估计方法掌握全球及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现代旅游1。1一旅游的发展及的特点夯实基础1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41年之前)(1841年1950年)和。2。旅行社首先诞生在人口的迁移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人口的移动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重点难点人口的迁移原因讲授过程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人口关于太阳的小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阳这个字,并通过字词句的学习朗读进一步巩固生字。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童话式的故事导入,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拓展丰富的想象。教学换个角度学太阳日与恒星日恒星日和太阳日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教材只是从其定义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由于这些内容复杂抽象,超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范围,让学生感到难理解难接受。我结合模拟实验晨昏线和地青岛版二年级上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56个民族是一家教学反思值得深思的一课这学期品德的活动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参加完了品德的现场教案设计着实让我捏了一把汗,面对仅有的两张复印好的课文纸,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写出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而且还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