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第十八课、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3、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第十九课、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3.齐读全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5.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7.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8.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9.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11.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12.研读本段、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第二十课、《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 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l.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
  3.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
  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
  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l.熟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
  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
  (l)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句讨论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
  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
  (1)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
  (2)讨论几个问题
  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
  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
  (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
  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
  6.指导背诵。
  7.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
  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第二十二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有孰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XX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一词多义
  六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服衣冠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   六、品读赏析。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讽谏的结果如何?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第二十三课、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2.课内拓展阅读,深化课文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我提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京九铁路吗?它是从北京到哪儿的呢?对,这是贯通我国南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工人们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山、修隧道了,你们知道工人师傅们可能使用哪些工具吗?(潜孔钻、挖掘机、电铲车等)谁曾想到,在远古时候,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着挡在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竟产生了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去铲除两山的奇想,他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愚公移山》,请看,这是本文的学习目标。(我们首先要结合预习来掌握文言基本词句,第二呢,我们要进行课内的拓展,来深化课文的理解。)   [感知环节]   请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范读)   (1)基础词语(2)通假字(3)重要句式   设置质疑环节。要求是,尽量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怎样?   (4)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可从险要角度上、年龄体力、工具和路途上看)   以上我们了解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各类人物的态度及移山的困难,那么,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他坚信山定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分析环节]   导入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态度的不同的话题。   3.分析过程:   找出妻子和智叟的话――嘲笑、关心----角色朗读――分析"如――何"与"其如――何"语气之不同――朗读。那么,这两人同时出来反对他这样做,特别是智叟的嘲讽与阻止,愚公移山的决心动摇了吗?想一想,这两个人物的加入对表现愚公移山态度的坚定起了什么作用?(衬托)   嗯,愚公移山的决心如此坚定,有这个必要吗?   (出示讨论题:有人说,愚公真傻,、、、、绕山开道或者搬家不就行了吗?)   总结: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看起来当然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这是一种害怕困难的行为。对不对?这是一篇寓言,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本文要说明的是什么道理?(人力可战胜自然)对,愚公不愚,就是因他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他懂得人力可战胜自然的道理。如果绕、、、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但是,愚公年近90了,还去叩石垦壤,企图移山的行为的确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结合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更重要的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请问,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难道是在学愚公的行为吗?   明确:我们学习本文的目的不在学习愚公的行为,而是要学习愚公的精神。   那么愚公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谁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   [拓展环节]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罢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么一个愚公村,它是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的王屋山下的一个有着42户人家的小村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是它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一个以勤劳、拼搏精神致富的真真切切的人类社会。这就是当代愚公的群体形象,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还能用比这愚公精神更具概括力的词语来回答吗?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视时间情况,可安排讨论。)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   关雎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2翻译全诗(写)   蒹葭   教学目标   1、学习《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幼儿园小班宝贝在哪里教案活动目标1认识面部器官,能准确指出五官的位置。2喜欢唱问答歌,能随歌曲内容做相应动作。3增强思维的灵活性。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活动重难点认识并能准中班综合教案卖水果通过模仿叫卖游戏,初步学习自我推销的简单技能。以下是小编带来中班综合教案卖水果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中班综合教案卖水果例1活动目标1知道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2学习不同数数方教案中教与学的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活动由目的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教案中教与学的活动希望能帮助到你!教案中教与学的活动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电池是把化学能或中班冷与暖艺术教案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受两种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情感色调。2学习匹配音乐情绪与对比色,培养幼儿的隐喻能力。3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掌握涂刷的方法,体验美术活动的兴趣。二活动准备1音大班游戏教案不怕黑的孩子活动目标1。发展幼儿走和平衡的能力。2。大胆进行身体活动,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商量表达表现的形式,大胆表演。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高中政治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一说教学设计理念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及教材资源,重视学高中语文说木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说ldquo木叶rdquo。一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ldquo诗的感觉rdquo才会喷涌而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ldquo伤高中语文炮兽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炮兽。一说教材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教材版本本课是现行湘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当中的内容,第一节中学生学习了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上高中音乐鉴赏崇高美与欢乐美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音乐的美崇高美与欢乐美(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先要说教材本单元介绍了音乐美的六个基本范畴,优美。壮
有关读书的好句好段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水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品学网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不成方圆的意思和造句不成方圆形容言语行动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个词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不成方圆的意思词目不成方圆发音bugravecheacutengfngyuaacut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体现了豫剧激昂奔放的特点。本课通过分析音乐要素及方言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掌握河南方言咬字的行腔特点,使学生获得对豫剧生动感性的认识,感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语文阅读答案在德克士餐厅里,儿子间我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他说你看,那些爷爷奶奶,他们自己根本不吃,只是买给身边的孩子吃。我一桌一桌地看过去,真是这样。这时,一对母子模样的人走进来。母亲有六七十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树的男人是21世纪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让乔诺弗瑞德里克拜克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的男人阅读答案,欢迎阅读。植树的男人(法)让乔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阅读答案在德克士餐厅里,儿子间我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他说你看,那些爷爷奶奶,他们自己根本不吃,只是买给身边的孩子吃。我一桌一桌地看过去,真是这样。这时,一对母子模样的人走进来。母亲有六七十一年级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2。联系生活,了解更多可用大小多少高矮长短作比较的事物。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懂得大小多少是要在比较中确定的。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等。找骆驼的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重点难点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课时安排l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兰兰过桥教案范文一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遵循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以读为主线,由初读到细读到精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表达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教学方法上,试图采用扶称象教案设计范文课文特点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教学目标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小马过河教案范文教学目标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二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三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