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第3课ampnbspampnbspampnbsp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 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道"改为"路"
  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2.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c
  3.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b
  拓广与探究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例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1)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2)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2)问属开放式问题。不管什么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2)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 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2.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
  a.起用布衣为相 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c.设内阁 d.以丞相领政。
  3.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4.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 中书 门下      b.中书 门下 尚书
  c.尚书 门下 中书      d.门下 中书 尚书
  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6.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
  a.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7.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9.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三公九卿制
  10. 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11.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 c. ①② d.②③
  【综合运用】
  12.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1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14.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开放创新】
  16."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a.汉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 b c d
  第3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巩固与测评:
  1.b 2.b 3.c 4.b 5.c 6.d 7.b 8.c 9.a 10。c 11。b
  12。d 13。b 14。a 15。c 16。c 17。b

心的对话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347一文本解读掌声,我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因为那是对一个人努力的回报,对成功的肯定,同时也更是支持和鼓励。适时的掌声,对人的心迟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第九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材分析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九色鹿(第二课时)fontsize6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25九色鹿(第二课时)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九色鹿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只九色鹿非常美丽,你瞧,(我们的小乐队教案我们的小乐队备课人总第节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2。在学习词语,积累词汇的同时,提高学生认识事的能力。3。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重点认识生字箫笙钹琵琶几个口耳目教材简说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课后练习我会连又举大海睡了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读会写5个生字,初步理解生词。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背诵。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幼儿园大班小路上的画说课稿各位园长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社会活动小路上的画,是选自大班课程的一节情感教育活动。下面我将从设计意图目标活动重难点教学过程(方法)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认大班活动设计五只鸭子设计思路由于个别化学习中小舞台的重点开展和每周一次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在音乐的感受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们班的孩子非常喜欢音乐活动,五只鸭子是一首欢快的曲子,节奏感也较明朗,而且大班语言交流活动动物睡觉设计意图选择这一内容首先考虑动物是大班孩子语言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孩子们对自然界的动物充满好奇十分喜爱,另外,我们孩子已有一些有关动物的知识,挖掘动物不同的睡觉姿势,这一知识能更有中班活动教案宝宝长大了活动设计背景根据平时工作中与家长的交流,也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幼儿每顿的用餐习惯,使用筷子的方法不正确,特制订了宝宝长大了游戏活动。活动目标提高幼儿手腕的灵活性和动手的能力。增中班活动设计逛逛动物城设计思路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寓教于乐,让幼儿真正的体验的数学的趣味性,结合
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生活中获得的启示,想一想生活中给你以启示的小事,给你启发最大的名言警句,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表达练习。课前准备1留心生活中带给自己启示的事情或漫画。柳树醒了教学反思例文小学语文柳树醒了教学反思(一)柳树醒了是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语文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课时备课课题积累运用六课型习作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重难点关键重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难点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开启思路。关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山中访友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能力目标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读题。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课文绝句教学设计范文教学说明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全文,总结课文。2拓展阅读爷爷的简朴生活。3完成有关作业。二教学重难点1背诵第三自然段。再读课文,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三教学准备一课一练四预习设计试背课文树叶画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常见树叶的名称,以及他们的颜色和形状。2仿照图形或发挥想象,把树叶拼成一幅画感受树叶画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3能把自己制作的树叶画用一段话清楚明白林海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学生欣赏动画故事坐井观天。2交流感关于美丽的小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抓住描写美丽的小路失与回的语顺。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二教具准备1有关课件2动物头饰3生字卡片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昨天,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