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相关名言
  "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xx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
  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xx
  让学生感受: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
  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年份1952196319701976
  产值1736821969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据此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首先,改革旧学制,实行小学六年一贯制,中学三三制,大学本科四年制的新学制;改革旧课程,取消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反动课程和教材,开设革命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大专院校增开《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其次,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政府采取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再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的自主权。1951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将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11所改为公办学校,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此外还陆续接受了外资津贴的中学544所,小学1133所。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制定人民教育方针。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逐步完成,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宪法第九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为贯彻这一方针,教育战线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试验。如:试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实行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的教育制度,实行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在高校贯彻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方针,注重调整系科结构,组建新兴专业,促进科研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中学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注重进行教学改革,教材改革与编写成就尤其突出。在中小学下放部分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程度,加强教材管理。1961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有关学校教育的暂行工作条例,对稳定教学秩序,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合作社办学并举等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建国十七年的探索,制定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及规章,实施了新学制,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了大批新型学校。到1965年底,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各级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许多学者、专家和教师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1967年10月大中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进行军训、学工、学农和简单的教学,但难以扭转教育混乱的局面。由于文革初期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坏,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无法深造,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应急措施。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使我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文革中的"教育革命"。为了战胜教育战线的所谓资产阶级力量,文革否定了建国17年来的一整套的办学方式,课程教材设置,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招生分配制度,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教育革命"。表现为:第一,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被彻底废除,学校的领导权转移到"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手中,"解放军宣传队"也进驻大中学校,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教育体制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后果。第二,改革教学体制。无视教育规律以及各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在大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所谓的"开门办学"。要求高校文科师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理工科则进行厂校挂钩,大办小工厂、小农场、组织师生与工农兵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学校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劳动为中心,师生纷纷进入社会大课堂,"进进出出,上上下下",造成学校秩序的严重混乱,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第三,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文革开始以后,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长达四年。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二至三年。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文化程度过低,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机会。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背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过程。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7年中共xx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新时期"依法治教"。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逐步纳入法治轨道。教育法制建设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教育已成为除经济以外立法最多的领域。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制定了教育法律6部,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行政法规16项,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教育行政规章200多个,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法律文件,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新时期教育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又提出"科技兴国"战略,更加促使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初期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中初级建设人才,1983年起国家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五大系统,弥补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不足,为培养高等专业人才开辟广阔途径。1986年开始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调整改革阶段,首先在全国各地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积极倡导"希望工程",xx年底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其次,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实行普教、职教并举。办学形式出现"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和中外合作等多种,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发展,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局面,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合理的中等教育格局。再次,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提倡多种形式办学,调整专业设置,实行统招、定向、委培、招生"并轨",招收"走读生"、"自费生",实行"双向选择"、"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分春季和秋季两次招生等等,中国高等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九课的第二节内容。从与上一节课的联系来看,上一节民族精神耀中华主要从理论上来分析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内涵以及作用,属于学生感性认识,本节主要讲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守候精神家园阅读题答案守候精神家园李蔚兰心只要在跳动,神经就跟着紧张,繁琐的事让我精神疲惫。这时我就想急切地回到我的精神家园那个无关物质也无关利益的宁静之所,那个会让日益浮躁的心灵舒展与洁静的地方。我的重拾阅读精神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重拾阅读精神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精选阅读和精神生活试卷试题及答案阅读和精神生活试卷(部分)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1。(本题分值2)()能够丰富人的心灵?A。阅读B。兴趣C。享受D。科研标准精神救助阅读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精神救助阅读答案,欢迎阅读。精神救助张莉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善解人意的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深刻的重拾阅读精神阅读答案导语同学们对重拾阅读精神这篇课文也有所了解了,那么做好课后训练还是比较重要的,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重拾阅读精神阅读答案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重拾阅读精神阅读题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持之以恒的意思和造句导语持之以恒是我们常用的正面词语,那它是什么意思?怎么造句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持之以恒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对你有帮助!持之以恒的意思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持之以恒造句摘抄用持之以恒造句前,建议您先学习持之以恒的意思。我们不要抱怨自己先天不足,不要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勤奋耕耘,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只要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就沁人心脾的近义词沁人心脾的意思是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的近义词有哪些?大家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沁人心脾的近义词芬芳馥郁沁人心腑沁人心肺沁人肺腑赏心悦目神清气爽沁人心即将的近义词是什么?即将一词的近义词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即将的近义词是什么?欢迎参考阅读!问即将的近义词是什么??答正要就要即将造句1,天色越来越阴暗了,一场暴风雪即将到来。2,在手榴弹即将爆炸
一年级秋开学第一课教案三篇一年级秋开学第一课教案(一)一教师自我介绍。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土玉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土玉米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2学会基本笔画丶(点),能说出名称,会书写。3能看图用玉米说话,知道春天种玉米,秋天就能收玉米。课时安排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注重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美丽的花园托班游戏教案材料及制作方法把塑料积木固定在桌子四周,可以作为花园的围墙,又可以作为花坛。把吸管剪成分叉的树枝状,插在橡皮泥或其他可以固定的物体上。再准备一些小房子桌椅汽车小动物等情景玩具,供孩五彩手娃娃教案活动目标1尝试选择不同的颜色将自己的小手装扮成五彩手娃娃,提高涂色的技能。2在表演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1每桌一份操作材料(红粉红橘红黄土黄群青湖蓝紫绿草绿等颜色笔若干用纸剪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案教材分析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前面的内容对本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实验版第十册数学的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三维立体图形,是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立体图形是学生初次有了看不到的地方,诗经两首教案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以下是小编带来诗经两首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教学设计一辨别相交与不相交。1复习有关直线的知识。师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三种不同的线,分别是哪三种?你知道关于直线的哪些知识?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两条直线在位置上的关系。板书两条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