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郑人买履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②买履者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而置之其坐。(坐同座)
  ② 反归取之。(反同返)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 先自度其足 B 宁信度
  何不试之以足 无自信也
  C 郑人有且置履者 D 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吾忘其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而忘操之(到)(尺码)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而置之其坐——而置之[于]其坐。②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
  [提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
  参考答案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注释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动词,放,搁在。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动词,到……去,前往。
  13.操:动词,拿、携带。
  14.已:时间副词,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名词,鞋子,革履。
  17.乃:于是(就)
  18.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19.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最终。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罢: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寓意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死守教条,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理论点击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课文保护庄稼好卫兵教学设计范文设计理念语文出版社S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识字一保护庄稼好卫兵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借写小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引导学生集中识字。这是本册教材中三个集中识字课的第一课,利用基本字识字一保护庄稼好卫兵优秀教学反思保护庄稼好卫兵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借写小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引导学生集中识字。这是本册教材中3个集中识字课的第一课,利用基本字青加上不同偏旁进行识字教学。为此,我在教学时,结合课文熊猫妈妈打电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熊猫妈妈听电话是一篇童话故事,以熊猫妈妈接听电话的方式,写了她的孩子在不同国家演出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也把中国人民的友谊传到了世界各地。课文共有7小节,1至6小节中每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3能读课文识字3优秀教学设计教材说明识字是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的开篇课文。它是以对子的形式呈现,内容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对子情境优美,语言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有关于白鹅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个生字,会写个字,正确读写词语。通过朗读课文,了解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感悟文中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课文火烧云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11个字。能正确理解文中的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品味神清气定知道静静地等看似平淡的语句,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3通过人物的行为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写结合,体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数学课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苏教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因为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堂构建模式要求的问题质疑自解建构这一教学模式和1030,31的教学操作模块,。我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作为最最基本
猎人海力布教学反思猎人海力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后来为了救乡亲们,他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下面是猎人海力关于气温有多高的教学反思气温有多高是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认识天气中第二章节内容,气温有多高教学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法。2能够使用温度表准关于铁的性质的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食品中禁止使用的物质1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人体直接摄入10克就可致人死亡。不法分子将其加入食糖面粉及其制品中,这种行为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工业级的磷酸钙盐滑石粉,作为增白剂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变化教案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其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2。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初中化学教案一本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4会用pH试纸检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同学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同学在自身的亲初三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考点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戴高帽阅读及答案参考128戴高帽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