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音一出,天下頌之,史冊書之。 前頌云悉歸太上經,此後又明破法及授受之難,推此故知也。 前頌信法人,後頌聽受之者。 千古而下,端拜頌哦,不敢以文人目之,而亦爭推為萬世文章之祖。 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 恭頌至高皇帝初克集慶路。 南宋道士青元真人注、清河老人頌、郭岡鳳參校。 原非頌莽,而後世覽者,轉譏失節。 惟武林李頌將與予二人仍留同在,擇三月十六日起程。 惟酒德頌注引臧書,誤作伶。 惟仰頌於昭回,誠不忘於戒懼。 惟頌贊之言,則日聞於前矣。 惟今士夫好受頌揚,而不好諷刺。 又於各章後作頌,以盡明心見性之機。 又出新制頌塤、匏笙、洞簫,仍令登歌以八音諸器各奏一曲。 又頌以二月七日罷,百祿以十四日罷,傳稱百祿先頌出知河中,又誤也。 古今來頌委員之德,而爭懸匾額,實罕聞見。 古人頌風流,大雅遺典刑。 只有侯家西第頌,浪費才人墨筆。 拜爵頌天命攸歸,作同官領袖。 推舍人之意,以為頌之正文既以敘事為主,序文仍敘事,則有疊床架屋之弊。 周頌三十一篇,皆是周室太平德洽,著成功之樂歌也。 周頌思文疏、御覽八四引。 周頌皆是所施于禮樂,蓋因禮而作頌,非如風、雅之詩有徒作而不用者也。 周人祭祀燕享,以二南雅頌為樂章,餘不入樂者,學士皆誦習之。 周亡雅頌息,仲尼語張皇。 政目十六日,頌依前使相。 唯是雅頌之所,先生歴舉左傳、大戴投壺并石林葉氏、竹村馬氏以及毛傳異同,幸科分而條晰之。 斯則莽末史岑,明帝時己云前世,不得為和熹之頌明矣。 四德頌上清,不食自充飽。 因生曰致頌濤者,臣子忠愛之願也。 春融椒頌,茂膺五福之隆。 在曹公祠拜亭上,恭頌紹堂孫老公祖大人德政。 在任条忽半载,真个頌简民安,只是挂念非云,再著褚贵,直到南京探访,竟无消耗。 在頌以得被大用為貴,不以班次相壓為重,若依近例,以先後為序,于頌自無損,骮聞頌已曾辭避,亦足以成頌之美。 坐頌等考黃裳等下,上親擢為第一,故罰之。 城守像是在為他的祖先歌功頌德般。 城守像是在為他的祖先歌功頌德般。 末附其兄知郢州頌遺文一卷。 大臣祝頌天子之詩,賦也。 大臣頌美天子之詩,興也。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又命李頌、時大雅為南北宅侍教,非事始矣。 大理因言頌嘗受呂公著請求。 大明頌二母而末及尚父,邑姜已在其中,蓋芝本、醴源,文詞之妙,所謂意而筆不到耳。 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夫肆夏頌也,而何以溷入於雅。 夫頌詩,形容之本旨,亦不暇為元子及諸詞人地也。 夫古者君臣交修,則治化熙洽,然頌者不獨專美盛德之形容。 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於太平無事之日,以頌清廟閟宫之盛,顧獨馳騁于變風之末。 夫以人主頌稱臣子,臣子當褒君父,於義較矣。 夫頌言非徒畫文也,如千世之後,讀經書不見漢美,後世怪之。 次智慧頌三首旋行至東方,各一拜。 如周頌告成功,乃是陳先王功德,非謂誇自己功德。 次解座頌,次起立嘆經,次三聞經讚,次吟太上智慧經讚,次回向念善。 次山作頌今幾年,當時治亂春風前。 欲頌岡陵無好句,愧拈斑管寫烏絲。 欲其久生,故致其頌禱之意。 欲因此頌,激勵出塵之心。 如頌、大雅、風皆言靜,何以小雅獨不言靜,既云溫良而能斷,宜歌齊,下何以又云明乎商之音,臨事而屢斷,又屬商之音,凡此皆不可曉也。 如頌當參對,特免追攝。 如是偈頌,乃是元始天尊之所演說,我為此法棄捨身命,不為名聞利養財物,但欲利益無量凡夫,故捨此身。 子路鼓瑟不合雅頌,而門人不敬,孔子即不謂,然孟子謂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爲言,舉七十子之服孔子,其辭不遺一人。 它郡國吏欲來捕亡人,頌共禁不與。 它郡國吏,欲采捕亡人,頌共禁不與。 它郡國吏,欲采捕亡人,頌共禁不與。 它郡國吏欲來捕亡人,頌共禁不與。 安知其非頌周而特頌魯哉? 永平中,神雀群集,百官頌上。 少好學,善天文,長於歌頌。 法寺當頌,元英以不應為從重。 向來演說天尊偈頌,十王真君名號,功德圓成,超度亡過某人,往生天界。 就此文中,自有長行、偈頌。 就其文而言是頌,就其刻石而言就是銘。 已前頌世俗無知,人生最為貴,至臨報乃悟。 年來頌清宴,飛渡見神功。 徐頌閣相國亦極譽俊山。 君子不頌人以已然,而譽人以所當得。 君乘火而王,其政頌平,則祥風至。 成康以後得嗣音,合并南山頌台杻。 我知道沒有人就是沒有人,但是你把存在說得那麼美,那麼值得頌揚,我感到很吃驚,因為耆耶教徒不應該這麼說話。 我在念頌巴豆,雖然我不知道它的意思,我也不知道它是從哪兒來的,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讀過。 我看見自己在念頌絕對奇怪的東西,它把我震動到一個新的平面,把我推入一個新的維度。 君子之樂頌人賢也,樂其得所也。 君乘火而王,其政頌平,則祥風至。 此章亦紫陽仙師自頌,以詔後世。 此頌體制爽絕,倍勝舊格。 江夏呂侯為青浦令,政成而民頌之。 然自東漢以後,頌與贊已不甚分別矣。 虞書、商頌,推之固有合焉者矣。 甚且廣興祠頌,明著首功,倡和以極於三封,稱頌浸淫於五等。 由是中外獻歌詩頌者數十人。 譬之頌詩,斷章取義而已。 看兒郞多驍勇,讚君恩,邀臣頌。 商周之時,三頌二雅,泊夫十五國風之作,既經孔子所刪,列為一經,固將與天地相為終始。 知磬舉出堂頌,舉滅燈頌,直壇滅燈。 知磬舉焚表頌,表白宣鍊度疏,焚燎。 知磬吟奉戒頌,眾和之,旋行一周,歸位。 秦綬源歡天喜地抱了漢書,把書箱拋于堂上,口頌青天,歡躍出衙門去了。 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鄒峰山,頌秦功業。 等大乘經的偈頌部分,也是用這種語寫的。 等篇,與三代之頌殊途,然亦頌之一體。 商、周二頌皆用以告神明,而魯頌乃用以為善禱。 而叩以二南、雅、頌之義,不能說也。 嗟乎,莽以符命欺天罔人,當日頌莽功德,萬有餘人。 雅、頌亦以賦、比、興為之,既見賦、比、興於風之下,明雅、頌亦同之。 屠、頌、席等老祖们纷纷愕然。 官留周服不,頌比魯爰斯。 善男子,吾時雖復日與二兩之肉,以念偈頌,不為苦楚。 而山陰人氏,感頌德政,亦與侯官無異。 近日蘇城藏書之家,感頌皇仁,倍加踴躍,將所藏書目自行送局選擇。 爾時,仙人上送天尊,歌頌讚歎,入至雲庭,過四十天門。 爾時,真人聞是頌已,禮謝天尊,再吟偈頌。 爾時,真人聞是頌已,頂禮恭敬,上白天尊,再吟偈頌。 二篇皆是頌體,與葬時讀誄定謚之辭不同。 而楊畏及來之邵等遽劾頌,頌竟坐此罷去。 字非,此言自商以下之文理允備,非專指頌而言,故下文刊舉風雅頌各體也。 但王校云云,指舊章為漢以來賦頌之體,誤一。 于時當誦詠五真人頌誦一篇。 于時上意欲刻此頌於石碑,王儉沮議而止。 高功伏表,表白讀關,知磬舉焚表頌。 自此,丐首遵示而行,鄉民至今免受多索,頌德不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