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今四眾不見教誨,唯願久住,為我演說。 所恨當時同學,南北流亡,舊聆師誨,或有缺遺,無從質正,徒深嘅嘆耳。 所有十二試俱黜者,降供一季,發付本學訓誨,逐日坐齋習讀,候降供滿日,再行引試,中格許令回參。 故真人以損之又損前功,為諄諄之誨。 有功而不置置當作誌,野容誨滛言妖野容儀。 本欲以身殉之,回思二子幼少無知,姑留殘軀,以誨二子。 丁酉,詔州縣以先帝所賜七條相誨敕。 丁丑,詔太常寺仍舊置太祝一員,以呂誨子宣德郎由庚為之。 誨常論奏宰相韓琦五罪,以為當罷,皆弗聽。 誨卒在十日甲午,今并書。 誨之孫謹嘗為誨補傳,乃有此疏,亦不知何從得之,今擬取,附見九月末。 誨等能審論守職,國之忠臣,計其用心,不過欲陛下盡如先王之法而止爾! 誨論王世寧等四人闇轉,不得其時。 誨病,亟手書屬司馬光為墓銘。 誨淫導慾,亦非盛世所宜有也。 誨名臣之後,為人忠信剛正,立朝行己,有古人之節,大臣之風。 誨盜之驗,如影隨響,人可不務洗濯其心乎。 誨淫外國風俗極尊重女權,而婦女之敎育,亦極發達,殆無一人不能看報閱書者。 誨以六月八日上此疏,八日戊寅也,今附見。 誨嘗言王世寧與陳升之交結,則世寧管勾御藥院必在升之未入樞密院前。 誨雖在外,遇朝廷有大得失,猶言之不置。 誨疏與司馬光疏同自內出。 誨之蓋與柳子厚交游,號稍有才者也。 誨敕既出,上收入禁中,蓋將以河南授光也。 誨人以善,徇徇不倦,篤新念故,無所遺棄。 誨之妻今在,生事微薄,有子皆碌碌小官。 丁寧誨之,若決晦昧也。 誨章并言史志聰,或朱史誤以志聰為士良,兩當考。 誨坐是貶官于外,未幾亡歿。 誨於安石始知政事之時,已言安石為姦邪,謂其必敗亂天下。 誨等既斥逐,而思永居位如故,則思永雖言之,必不力。 誨人懇之則延齡,冒之即妖命。 誨此奏當在琦今夏乞罷後,今且先見于此。 誨前奏以六月二十九日丁卯上,後二奏不得其時,今並附六月末。 况治容誨淫,獲罪尤重,其可不戒。 德誨自省郎出牧新安之二年,方外從之荊南書記,早捨妻子入道,學養氣修真之術,周遊五嶽名山,到新安。 德誨自省郎出牧新安,乃於郡之束山選勝地構室宇以居之,目為問政山房。 德誨自省郎出牧新安,乃於郡之東山選勝地,構室宇以居之,目為問政山房。 忍教骨肉自相屠,重誨讒邪總詆誣。 忍教骨肉自相屠,重誨讒邪總詆誣。 忍教骨肉自相屠,重誨讒邪總詆誣。 初,宗誨為開封府判官,監察御史王沿奏宗誨嗜酒廢職。 思誨子奉母,避地需巖。 又善誨人,隨其性導以忠孝,其勸戒則示罪福之理,其威禁則以符錄之科。 慢藏誨盜,非無鎖於洞門,悉上送官,蒙亟囚之獄戶。 教誨之人,為師於世也。 教誨不可已,心思既竭,望子弟能賢。 教誨爾子,式穀似本韻。 教誨二子,必以孝友為歸。 唐主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開讀。 唐主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開讀。 唐主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開讀。 斯所以誨有情者,將令推至理以遣累也。 朕即位以來時加教誨,滿保亦知奮勵,矢志廉潔。 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太祖用姚內斌、董遵誨抗西戎,何繼筠、李漢超當北敵,各得環、慶、齊、棣一州征租農賦,市牛酒犒軍中,不問其出入,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窺邊。 夫誨玉人為玉,玉必壞,誨賢人為國,國必危。 次八,女男事,十年不誨。 如重誨意,汝不得復見老爺矣! 如重誨意,汝不得復見老爺矣! 殷勤慰誨五百言,此道此情不逾咫。 殷勤慰誨五百言,此道此情不逾咫。 如重誨意,汝不得復見老爺矣! 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安重誨死,王淑妃、孟漢瓊宣傳制命,范延光、趙延壽為樞密使,從榮皆輕侮之。 安重誨死,王淑妃、孟漢瓊宣傳制命,范延光、趙延壽為樞密使,從榮皆輕侮之。 安重誨死,王淑妃、孟漢瓊宣傳制命,范延光、趙延壽為樞密使,從榮皆輕侮之。 少師事于方外郎德誨之從兄也。 少師事於方外,即德誨之從兄也。 少日我事兄,所學無不誨。 少師事于方外郎德誨之從兄也。 少師事道士於方外,即德誨之從兄也。 幸蒙師誨,說破未生前。 君子忠恕,誨人不倦,何怒之有乎? 得意忘言誨爾諄,學人執著轉刻榛。 得使言得教誨也,此為顏子頓悟之言。 君少學于家庭,迪功府君教誨甚嚴。 君子以澄心,小人以誨身,雖不體悟,亦從善之益之也。 君子之誨人不倦、立言著書,願人人為聖、個個成道,亦教思無窮也。 此時宗誨實未嘗拘德和也。 玄生浮紫雲,誨以九靈子。 王安石執政,皆以為得人,呂誨獨言其不通時事,大用之則非所宜,將內適。 由此以思,則知三真顯著,誨人不倦,接引方來,未見有如此者。 辛未,新除侍御史知雜事呂誨以嘗言中丞賈黯過失,辭職。 若皇子自有過失,再三規誨不從,亦聽以聞。 若有凡夫眾生,心生狠戾,自作惡事,須人呵諫,我於無量歲中,教誨呵諫,慰喻其心,令復調順,然後復勸令入清浄之境,明曉悟解無上正真大道之心。 宗誨乃嚴斥候,籍入而禁出,使老幼各任其力,守禦之計備,敵亦自引去。 元始天尊在昔劫初,教誨學仙童子,並以此為入門。 重誨因請伐從珂,乃命索自通部兵攻從珂。 重誨果有異志,則殺之。 官家為是愛斯民,臨遣知州誨爾諄。 事覺,宗誨等皆編管諸州,崇勳并坐罪。 公躍然曰乞師再垂指誨。 六丁玉女名字,與符多不同,欲乞教誨。 臣嘗讀國語,以謂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 不能教誨令其修習令其安住令其證入諸佛境界。 高其聲價以驚人,而不能深藏若虛,慢藏誨盜也。 弟子某等事死非生,奉師若父,荷生成之重德,感教誨之探恩。 自是安益誨以留心翰墨。 上有佽助急難之名,下有慈愛教誨之道,聞於論者,爾其得之。 其愚不可及,何可誨焉。 取笑風仙訓誨,三髻山侗。 尊師先太學,納誨必延英。 在斯會者,肯自負而不求法誨乎? 初始未悟,矜於魯君,執持綱紀,憂於兆庶,養育教誨,恐其夭死。 司馬光、呂誨乞加宜罪,不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