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方,以繩圍其死人肘腕,男左女右,畢,伸繩從背上大槌度以下,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此法三灸各三,即起。 又方,以繩圍其臂腕,男左女右,繩從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繩頭,五十壯,活。 又,徽者繩也,凖繩墨以定聲,尤宜留意。 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邊各八十壯,三報,三日畢。 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邊各八十壯,三報,三日畢。 又方,取草麻繩熟者二十枚,去皮,研之,水解得三合,日一服,至日中許,當吐下,諸水汁結裹。 又方,以繩度所住戶中壁,屈繩結之。 意其平也繩,其變也循。 折竹以繩挂連之,使人不得往來。 只為妄想之心未化所致,如本無繩而自縛者也。 同行欲見之,遂入林中,以繩繁二虎而出。 掌柯斧者,或曲繩墨於附己。 周延儒者,字玉繩,宜興人。 右校交繩,無加焉而撓,極不勝重也。 教令未孚,而公繩之以法,不數年,盡一邑之境,皆植桑。 曹繩柱著補授福建布政使。 曹繩柱,見布政使,二十六年任。 曹繩柱,二十八年任,有宦績。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夜已三更,金波渡,玉繩低轉。 大小麻繩,用麻四千一百斤。 大小棕繩,用棕六千九百斤。 大如臂再移上步每株以繩繫石墜四向枝。 大匠有繩墨,有利器,不妄雕斲,故能使物成其器也。 大小麻繩,用麻四千一百斤。 大小棕繩,用棕六千九百斤。 吉事尚左,契代繩約,是以聖人常執吉約而不責於人。 天以神而繩愆紏繆,人以神而降盛儲祥。 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懷之,引而伸之,可直而布之。 夫衡非不平,繩非不直,用之者偏耳。 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晞,晞,望。 夫繩之為度也,可卷而懷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也。 夫人以繩擊虎,牽歸係于林腳下。 夫用繩約者,繩散則約解,以道結者,心靜則道冥,適使萬綠盡興,終能一無所染,雖無繩索約束,豈可解而散乎? 夫用繩約者,繩散則為約解。 夫直繩者,枉木之所憎也。 夫繩舒木直,正進則邪凋。 夫用繩約者,繩散則約解,以道結者,心靜則道冥,適使萬緣盡興,終能一無所染,雖無繩索約束,豈可解而散乎? 夫匠石不舍繩墨,故無不直之木。 查其生平,正大光明,志足以繩其伯祖,才足以繼其父兄,兼有身家,眾皆悅服。 梁玉繩認為論衡有注,乃是誤說。 次焚香,存北斗中有紫氣一道如繩,下降,從眉問入玄丹宮。 欲柱正,當以繩縣,而垂於柱之四角四中,繩皆附柱,則柱正矣。 如繩,馬奔山後,輪脫不行,中道遇害。 如人以繩鎖挽結,一時難解。 如於繩上蛇是遍計,於實蛇是圓成實。 如人以繩鎖挽結,一時難解。 如繩繫鳥,萬慮窮盡,唯貪資養,所求無足,百病已生,無方療治,漸就增劇。 如此次第,是從黑繩,乃至燒熱一日一夜。 如將繩水合為一,世上何憂事不明。 如繩索糾纆,相附會也。 子午、卯酉為二繩,繩,直。 子時睡,子時睡,玉繩抨下端嚴遂。 安得繩水為人情,而使天下都無爭。 宋之繩削髮,以楊廷鑑、周鍾力薦於王旗鼓,免夾。 向了北岸,三具繩梯從船上垂下,十幾名壯漢只穿牛鼻短褲,赤賻從船上跳入冰冷的水中,泅水而過,爬上岸邊,隨後,他們拉著碗口粗的船鎖,將船拉上了淺攤。 民二春間,李君直繩宅中堂會,挽余爲提調一切。 永固以黃繩繫子女五人於柱,謬矣。 法者,繩墨之斷例,非窮理盡性之書也。 就是佩有吊繩的貨簽大小的卡片。 向借繩索,有書,竟不見報。 就將他一条芦席繩三道,捆縛起就往後邊潭内扛。 幸尚有一繩牽絆,不至墜下。 待繩約膠漆而固,非自然之固,日侵其德。 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 待繩約而固者,是戕其真而散其樸也,故為削其性。 待繩約而固者,是削其性也。 待繩約而固者,是削其性也。 待繩約而固者,是削其性也。 待迷雲吹散,玉繩高潔,自知端的。 怎把我行强暴,繩穿綁,好一似俘囚樣,狠摛牢! 恩繩愛索,火坑塵網,利鎖名韁。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牧之以德則集,繩之以刑則散也。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成繩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成繩四十斤,用匠一工。 班門弄斧尤足哂,幸就工師乞繩矩。 理國若矜其外照,察察繩非,其政益煩而人益亂。 君一繩以法,豪右皆怗怗。 船頭列炬船尾唱,繩擉如雲翻水上。 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日下弦也。 此乃繩墨之所加,流放之所棄。 此所謂筦子梟飛而維繩者。 每百斤用繩匠三工六分。 每百斤用繩匠三工六分。 火動水靜,以順陰陽,不移如繩墨之准的。 玉繩天闕遠,金柝海城深。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 今臺郡百執事,朝廷以其海外勞吏,每三歲遷擢,政令初施,人心未洽,而轉盼易之,安必蕭規曹隨,後至者一守前人繩尺,不事更張為? 要與第二度繩高低相似。 若猶以詩家氣格聲調繩之,是尚未知詩之本領,又烏能知子濩之涯涘哉! 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 若此,則其平也繩,其變也循循,言其猶未能絕迹而獨立也。 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 若繩以著書之例,其不符者良多。 道有常度,其理可信,故日繩繩。 四月初四日,面奉委扎,並發章程十八則、丈繩一副,胸有成竹,了無難色。 宗羲必繩以古義,亦未免太拘。 遇野獸,一發即及,雖奔逸,繩挂於樹,終就獲焉。 元勲復相調金鉉,稔歲恒占應玉繩。 元始於太妙,寂兮寥兮,繩繩兮,湛然不可名。 奇碇先用鉛錘試水深淺,繩六、七十丈,繩盡猶不至底,則不敢寄。 丁日昌在滬所見洋人憑竿躍濠、懸繩放槍之類,其技雖奇,而行軍之所以制勝,殊不在此。 事少民朴,雖結繩足矣。 事少民樸,雖結繩足矣。 近日王侍郎、繩索膝跪、跨騎棘剌、灰汁穢水、灌人口鼻。 二十餘年後,移守西川,旋擢巡閩、漳,復繩祖武。 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但將錢與之,以長繩穿,拖地行。 藉,繩也,所以束縛者也。 露寒金掌重,天近玉繩低。 一日夫自外歸,求水沐浴,換新衣,坐繩床而終。 土人禱雨者,輒用竹繩綴梯造其處。 中夜自經二次,繩斷不得死。 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 一言動之輕,而以三尺繩之,皆罪也。 何繩武,晉江舉人,二十六年任。 以上麻繩,共重四百斤。 何不觀於歐、美諸洲而一繩其得失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自不得不有定譜以示準繩。 上海張莊懿公之孫繩武,其室曰王孺人。 自然符會,未待結繩,蹈乎大方,寧資書契。 行者必有轍迹在地,言者必有瑕謫可指,計數者必用籌策,閉門者必須用關楗,結繫者必須用繩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