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晉魏際,君達入玄丘山,臨去傳鄭氏。 晉厲、宋康行一不義而身死國亡,不至於侵奪為暴。 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晉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 晉社羣賢願祈生於安養,十方海眾忻出離於娑婆。 晉有霸圖,無復追其三駕。 晉永和三年劫再為宣觀,至貞觀元年國之不崇,人之疏索,觀宇寥落,有似寂寞焉。 晉開運三年八月,白承福部落在太原多務剽掠,居民不安生理。 晉受禪,封扶風王,鎮關中,為政最美。 晉敗秦師于般,獲其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 晉懷帝永嘉三年枯死,隋恭帝義甯元年複生。 晉王不可信,不見賀九儀事耶? 晉人執戎曼子赤歸于楚。 晉天福十年,遼太宗以劉琋爲西京留守。 晉書庾懌傳言是懌上成帝。 晉楚相攻,晉將趙嬰齊令其徒先具舟於河,欲敗而先濟是也。 晉主悉歸彥澤,不敢帶行。 晉時錢唐有人作篊,年取魚億計,號萬匠篊。 晉王軍下一日捉得梁軍的奸細,具知戴思遠有襲德勝城意思,急命李嗣源在那地名戚城藏伏了兵馬。 晉王經營河北,欲結契丹為援,常事阿保機為叔父,述律后為叔母。 晉武陵王晞為太宰,會稽王昱為司徒,大將軍桓溫為太尉。 晉里克弒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 晉王立志本忠純,誓死羞為失節人。 晉封之請,實倡之可藻,欲以結援於諸勳也。 晉韓、趙、魏敗范中行氏于邯鄲。 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所由不同,俱歸於霸。 晉江人,由行伍,艋舺營千總。 晉軍悉在河上,畏我鋒銳,必不敢前。 晉任析公、吳納子胥皆近之。 晉主至河陽,萇從簡已具舟楫迎降。 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 晉軍因霖雨不止,更不追擊。 晉黔國公沐天波宮銜二級,仍廕子入監。 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匡牀,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 晉武帝臨會,舉酒勸預。 晉王纂遇太上道君法駕乘空,賜經數十卷。 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 晉析烏程置長城東,遷為縣十一。 晉王身自負柴薪填塞河水,諸軍褰甲橫槍而進,鬥經數合,梁軍敗走,殺死溺水,河水為之盡赤。 晉武帝選士庶女子有姿色者,以绯綵繫其臂。 晉主疑之,每有國家大事,皆不使知遠謀議。 晉主知遠自將精兵東迎出帝,至壽陽,聽得已過數日,乃留兵戍承天軍而還。 晉李存審又將馬軍二千攻之,劉鄩敗走,晉軍俘獲千餘人以歸。 晉王帥大軍歸晉陽,且休兵行賞。 晉時,蜀地銅山崩,天下銅器鍾磬盡嗚應之也。 晉主覽疏大喜,下詔褒之。 晉籍鄉兵,每七戶共出兵器資一夫,號曰武定軍。 晉文公卒,世子歡繼,是謂襄公。 晉王嫌小喜面罵其主,可謂無禮,乃將李小喜先行斬斫,然後卻將劉守光斬了。 晉主與契丹結怨,知遠心知晉室危亡,忌景延廣用事,更無一言論諫。 晉宋間詩人造語雖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 晉書八十獻之傳亦作之。 晉主征兵諸道,下詔親征,是日離大梁。 晉李存勗敗梁軍于故元城。 晉復為燕國,魏為燕郡。 晉帝欲使高麗擾契丹東邊以分其兵勢。 晉書乃猶取入列女,誤矣。 晉穆帝終,立成帝子瑯琊王丕,是謂哀帝。 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 晉哀公卒,子柳繼,是謂幽公。 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謂進明退順不失其正,而處卦之始,功業未著,物未之信,若以此為足,自喪其長者也。 晉王授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李嗣源為振武節度使。 晉、宋以來,始為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居為嘉名焉。 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是也。 晉時有徐景於宣陽門外得一錦麝袱,至家開視,有虫如蟬,五色,後兩足各綴一五銖錢。 晉主入洛陽,唐主皆解甲投戈待罪。 晉有河、華、九阿,而奪於六卿。 晉昔以白狄伐秦,今秦亦效之,所謂出爾反爾也。 晉公子重耳仳脅,見左僖二十三年傳、國語晉語。 晉書職官志列曹尚書有三公曹。 晉武帝講武於宣揚場,欲偃武修文。 晉獻公遇歸妹兌下震上之睽兌下離上,上爻六也。 晉天福年間,并鹽亦不支給。 晉君借援犬羊群,迫脅唐君赴火焚。 晉書郗超傳言王獻之兄弟於超死後簡敬於郗愔,此本世說,吾謂其誣也。 晉主密求于守者,乃稍得食。 晉主拜受其詔,待奉使寵賜甚厚。 晉王即位,立后已定,即日宣趙瑩做左相,桑維翰做右相,兼同平章事。 晉王定國自柳州奔南寧,將軍雙禮攻桂林,不克。 晉王知得劉鄩這計策,料想他去其軍才及山下,亟遣馬軍追趕。 晉王乃遣使命賚詔將吐谷渾部落分隸諸州。 晉王三讓然後受命,始議開府置行台羞設屬官等,一如唐太宗為尚書令故事。 晉惠公身當獲,命未死,故妖直見而毒不射。 晉人河東裴楚恩、注二卷。 晉宋則顧、陸,梁、隋則張、展輩,蓋一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矣。 晉主命石贇守麻家口,白再榮守馬家口。 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之誚。 晉侯有疾,張,如廁,陷而卒。 晉懷帝元嘉中,賜額為華藪,至梁改為九真觀。 冬,晉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晉書蔡豹傳有明文可考。 晉庾亮鎮武昌諸佐吏殷浩之徒。 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 晉王知思遠攻德勝,從幽州統率軍馬馳赴魏州,不五日間已到魏州城下。 晉王犒設軍馬了,統大軍起發,將劉仁恭共劉守光兩父子造著兩個檻車囚著,寫個露布投捷旗上。 晉王聽得訃音,數日為之不食。 晉北伐燕,師敗于管城。 冬,晉人、宋人、陳人、鄭人伐秦。 晉灼,晉尚書郎,其音字稱內言某,內言之名,當即本於何休。 晉王令兒子繼岌為張承業舞,承業將帶、馬贈繼岌。 晉靈侯說參無恤,燕噲賢子之,非正士也,而二君尊之,所賢不必賢也。 晉書九十九仲堪傳取此事,而不言為大司馬咨議,蓋略之。 晉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賞際奇至之言,終有撫叩酬即之語,每單舉一字,指以為情。 晉主乃詔高行周、苻彥卿共戍澶州,景延廣戍河陽。 晉許邁修道,周遊山水之勝境,不遠萬里。 晉舉平太守李惠祖母也。 晉簡文皇帝以為護軍長史,雖外混俗務,而內修真學,得為上清真人。 晉軍見契丹已退,旋欲結陣,契丹軍馬如山,四邊圍合。 晉有卻芮之難,惠公卒,世子圉繼,是謂懷公。 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晉主再遣使命督促知遠會兵山東,知遠但按兵不動。 晉,覇主也,一銅鞮宫之衰弱,諸侯不肯來盟,今天下能如幾晉,凡幾千銅鞮,人得不因哉? 晉于是始亂,亦于是始大焉。 晉、宋、齊、梁、陳,甯州。 晉封威靈公、新竹縣都城隍、監理醮務為牌示事。 晉人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大石中开,别是天地,宫室巍峨,陈书满架,每室各陈奇书,张华历观诸室藏书,皆汉以前事,且多所未闻者。 晉文帝遣符邵、孫鬱使吳,將軍石苞令楚作書遺孫皓。 晉朝聞水陷巢州,差官訪問,四遠莫知所因。 晉源報館既接此書,即照印於報,本館今亦譯而錄之。 晉王欲自將馬軍萬人,直趨大梁。 晉卿等罰銅,乃三月二日庚午,今并書。 晉江令金允治聽訟,兩造皆稱職官,挺立而語,至互毆於庭不可制。 晉代諸公,乃談玄以製詩。 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 (完)